A. 癌症早篩 Ⅲ
上兩期我們討論了癌症早篩目前的技術進展及終極解決方式,泛癌早篩,即一次檢測數十中癌症,如果技術成功,將可能是人類戰勝癌症的終極武器。聽起來很激動吧,那麼這一期我們討論下目前早篩技術的瓶頸,給大家潑點冷水。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對癌症早篩檢測手段的評估,主要是兩個關鍵性指標: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性(specificity)。靈敏度是指在整體檢測人群中正確識別陽性患者的比例,而特異性表徵的是正確識別陰性患者的能力,即檢測認為的陽性患者中真正陽性患者的比例。如果沒有癌症的患者被檢測認為是癌症陽性患者,這些患者即為假陽性患者。
液體活檢癌症早篩技術目前面臨ctDNA含量低、測序噪音高、器官溯源難這三大瓶頸。
1)癌症早期ctDNA濃度很低。ctDNA甲基化是相對理想的早篩標志物,與ctDNA鹼基突變相比,ctDNA異常甲基化更能說明癌症的存在。而且ctDNA甲基化不僅可以增加腫瘤早期篩查的靈敏度,還可以做到腫瘤溯源,是比較理想的早篩標志物。剛才這一段比較的難以理解,我們只要知道,癌症早篩很難捕獲到這些豐度極低的基因突變或者甲基化改變的信號,那麼結果就是容易導致靈敏度低或假陰性。因此,通過ctDNA進行癌症早篩的瓶頸主要在於對目標ctDNA的高效靶向捕獲及富集。
2)從技術層面來講,「如何降噪」是捕獲血液中微弱癌症信號的挑戰之一。樣本的實驗處理和高通量測序帶來的錯誤對數據產生的影響,都會導致檢測結果出現誤差。檢測ctDNA基因突變靶向富集ctDNA時,使用雜交捕獲技術可能造成鹼基突變,擴增子技術會導致ctDNA模板丟失,這些噪音都會導致檢測結果產生誤差。如何過濾背景噪音提高信噪比,高效地捕獲、富集和檢測ctDNA基因突變和甲基化,是提高癌症早篩靈敏性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檢測過程中引入的技術噪音,生理來源的噪音也會干擾檢測結果。例如,檢測ctDNA基因突變時,人體內也存在體細胞「突變」,即使檢測到目的基因的突變,也很難認定期真的來自癌細胞。這種體細胞突變引起的「克隆性造血」現象在70歲以上老年人中尤其常見,佔比達到10%-20%。
3)器官溯源是泛癌早篩的技術瓶頸。從ctDNA檢測到確定腫瘤來自哪個器官,目前這個部分在學術界也是很大的問題。現在主要有兩種可能的方法:第一種是通過特定的甲基化圖譜鑒別腫瘤的原發器官或組織,GRAIL就是採用甲基化圖譜確定癌症患者組織起源的典型代表;其次,通過核小體的片斷化圖譜的方法也有可能幫助追溯癌症起源。另外,循環蛋白質也能夠輔助進行腫瘤組織定位,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在捕捉到ctDNA甲基化這類標志物後,如何定位到具體某個器官發生了腫瘤非常困難,這就直接影響了後續的治療。雖然知道患者體內有腫瘤組織,但是不知道在哪裡,聽著就很憋屈。
總之,對於癌症早期微量的ctDNA,從血液中提取、靶向富集到高通量測序,每一步都充滿挑戰,需要把誤差降到最低水平才能有效保證早篩檢測所需要的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對於泛癌早篩而言,不僅要求檢測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還需要做到腫瘤溯源,鑒定腫瘤的原發部位。癌症早篩之路任重道遠。好了,我們關於癌症早篩的三期講解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癌症早篩,別走彎路
受訪專家:四川省腫瘤醫院 健康 管理腫瘤篩查中心主任 程幼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泌尿科前列腺疾病組組長 王建文
54歲的張先生常年吸煙且咳嗽、咯痰,他每年都參加單位安排的體檢,胸片上沒任何問題,於是就沒太在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查了一次CT,發現右上肺有個0.9毫米、形狀不規則的結節,診斷為早期肺腺癌。張先生很納悶,為啥每年體檢都沒能發現癌。
四川省腫瘤醫院 健康 管理腫瘤篩查中心主任程幼夫介紹,普通的體檢都是常規項目,只能初步確定受檢者的身體 健康 狀況,對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篩查比較有用,卻無法准確、有效地診查出早期癌症。尤其是以下一些檢查方式,很多患者以為能及時查出癌,但其實效果並不好,最終延誤診治,大家應有所了解,避免走彎路。
錯誤一:用CT早篩乳腺癌。胸部CT用於乳腺癌檢測時,存在靈敏度不高、乳腺特異性不強的劣勢,通常不作為乳腺癌篩查的手段。相較而言,超聲對腫塊較敏感,是檢查乳腺的常用方法;若結合對鈣化較敏感的乳腺鉬靶檢測,可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早期發現率。此外,核磁共振在軟組織檢測方面要明顯好於CT,可用於進一步篩查乳腺癌。程幼夫建議,30歲以後,應每1~2年進行一次超聲檢查;如果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既往其他癌變以及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20歲起就要進入篩查程序;40歲以後每年可做一次鉬靶篩查,必要時做核磁共振。
錯誤二:拍胸片早篩肺癌。拍X光片只能獲得一個平面的影像,解析度不夠高,很難發現直徑小於1厘米的結節。由胸片檢查篩出來的肺癌,臨床上通常已經到晚期了,其早篩意義不大。程幼夫介紹,CT通過重建,可以形成一個三維的立體清晰影像,是一種更精確、有效的肺癌早篩方式,低劑量螺旋CT甚至可以發現毫米級別的肺部結節。4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應至少每2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肺癌高危人群如經常吸煙(包括香煙、油煙、煤煙)或二手煙、有肺癌家族史、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的人等,最好每年做一次。
錯誤三:用化驗指標早篩胃癌。程幼夫表示,胃鏡檢查和胃組織病理學活檢是目前篩查早期胃癌或癌前病變的「金標准」,可以在肉眼下分辨是否發生胃黏膜改變、息肉或其他新生物。至於體檢中常見的實驗室化驗指標如幽門螺桿菌檢測,只是對高危人群進行初篩的一種方式,並不能確診胃癌。建議年齡大於45歲,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嗜酒、喜食高鹽或腌制飲食,以及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普通人可每年查一次血清癌胚抗原或血清胃癌相關抗原,每2~3年做一次胃鏡。
錯誤四:篩查早期前列腺癌只做超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泌尿科前列腺疾病組組長、主任醫師王建文表示,前列腺癌是一種進展極其緩慢的癌症,通常發生在前列腺外周帶,且會產生低回聲的結節。因此,經直腸的超聲檢測確實是篩查前列腺癌的一種常用手段,但並不能作為檢出前列腺癌的首要依據。目前,被廣泛用來早篩前列腺癌的方法為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測,結合直腸指檢可以有效提高檢出率。一般情況下,50歲以上男性需至少每年做一次PSA檢測;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的男性則應從45歲開始,每3~6個月做一次前列腺癌篩查。
錯誤五:迷信基因檢測。程幼夫提醒,如果發現某些機構的體檢表中有「一滴血查出幾十種癌」或「基因測序」的項目,大家一定要警惕。基因檢測本質上是通過分析遺傳物質確定一個人的患癌易感性,並不能「確診」,患癌與否還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環境有很大關系。尤其現在很多機構對易感基因的檢測技術還不成熟,容易得出錯誤結果,給患者帶來恐慌,因此需要慎重對待。
C. 哪些體檢項目能發現早期癌症呢
1、內鏡檢查是確診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較有效方法
內鏡檢查一般指的是胃鏡和腸鏡檢查,尤其是腸鏡,很多人擔心檢查過程中的痛苦或發生意外情況而產生抵觸情緒。殊不知,在臨床篩查中,腸鏡等內鏡檢查是較有效、較理想的診斷方法。因為在檢查過程中,醫生肉眼可直接觀察腸道有沒有異常,如果發現病變部位,醫生用腸鏡前端特有的活檢鉗鉗取組織做活檢,通過病理檢查及早確診是否為惡性病變,能有效的發現早期無症狀的消化道腫瘤。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腸鏡管道的直徑相比從前有所縮小,並且材質也更加柔軟,檢查時的疼痛程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如果對腸鏡檢查的耐受性不好,目前很多醫院也開展無痛腸鏡,能夠很好地減輕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
2、低劑量螺旋CT與普通胸片的區別
肺癌常規體檢中,一般都有胸片檢查這一項,它可以發現一些肺、心臟、縱膈和胸膜的病變,但胸片幾乎無法發現直徑1厘米以下的早期肺癌病灶,所以通過胸片發現肺癌早期病變的漏診率較高。與傳統胸片相比,低劑量螺旋CT檢查在發現早期肺癌方面優勢明顯,能夠發現1厘米以下的小結節,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檢出能力,並且輻射劑量也沒有常規CT那麼大,對肺癌高危人群來說是一項不錯的選擇。研究證實,在肺癌高危人群中開展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和7%的總體死亡率,對發現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義。
3、什麼叫乳腺鉬靶?
提起乳腺癌的篩查手段,想必很多人都聽到過鉬靶,而大多數人都被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名字給鎮住了,這個檢查怎麼做?是不是很貴?是縈繞在大家心中常見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到底什麼是鉬靶檢查。
其實,通俗來說,乳腺鉬靶就是乳房X線檢查,是發現早期無症狀乳腺癌的權威手段之一,是專門被證明能通過早期發現乳腺癌而降低死亡風險的篩查手段。因此,建議40~45歲以上的女性每1~2年進行一次鉬靶結合B超檢查,減少漏診的可能性。
4、腫瘤標記物檢測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從網路、媒體、醫院周邊發放的小廣告等途徑,以為「一滴血可以查出癌症」,這裡面提到的概念就是腫瘤標記物檢測。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不可靠的。腫瘤標記物是由腫瘤組織自身產生,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生化物質,在醫院通過抽血即可化驗,主要有癌胚抗原、糖類抗原、天然自身抗原、細胞角蛋白以及腫瘤相關的酶、激素、某些癌基因等,在臨床診療中往往作為輔助的參考指標,幫助臨床醫生判定腫瘤的生物學特點和疾病階段,但並不是確診癌症的根本標准。很多人在化驗單上看到數值後面的箭頭就很緊張,擔心是不是化驗結果超出正常范圍就得癌症了,其實未必結果就是惡性腫瘤。
在多睦健康看來,日本醫療觀光受國人熱捧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國內醫院的技術服務等整體的水平達不到國民的要求水準。花了昂貴的治療費葯費卻治不好病、住院難、要給醫生打點等等問題的綜合才導致了國人有去國外尋求符合他們需要的服務。如果大家有機會,還是帶著家人來日本檢查一下, 多睦健康為您定製海外健康篩查項目,也可在休閑度假之餘呵護您的健康與活力。
D. 癌症篩查會有哪些手段
觀察、觸摸檢查
如通過皮膚的觀察進行皮膚癌、黑色素瘤的早期鑒別;通過指檢進行肛門觸檢,從而進行早期結直腸癌的觀測。
造影檢查(鏡檢)
乳腺癌:乳腺X射線檢測、乳腺成像篩查實驗、乳腺MRI等;
結直腸癌:腸鏡檢查(不僅能夠進行造影,還可以採集樣品進行活檢分析)、CT造影檢查等;
肺癌:低劑量螺旋CT
更多詳情關注多睦健康
生化病理檢查
生物化學檢測方法主要通過癌症標記物或者早期癌組織病理切片進行篩查。如可以通過宮頸塗片,液體巴氏實驗等檢測宮頸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實驗檢測前列腺癌、甲胎蛋白檢測肝癌等。
基因篩查
現有的技術能夠通過一些生物化學方法從血細胞/糞便中提取出遺傳物質DNA。通過特定的測序方法,就可以得知具體的基因序列。採用基因篩查的方法,不僅可以對多種癌症易感基因進行分析,也能夠對特定的腫瘤標記基因進行分型從而開展靶向治療,如免疫療法PD-1等。
癌症篩查是早發現早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癌症病人生存率的重要方法。但癌症篩查也存在假陽性,從而導致過度治療,還需要臨床醫生結合具體的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而國內因醫療技術及設備的限制,檢測結果不夠精準,無法診斷出早期微小的病變。
說到早期癌症篩查,日本在這樣一方面具有超前的觀念及先進的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本便制定防癌國策,積累了一整套防癌抗癌體系,他們的防癌篩查體檢除了能夠更加及時的發現常規疾病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排查300多種早初期癌症,使得80%的癌症能夠及時得到發現,之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大多數可以治癒。
E. 像癌症篩查常用哪些手段
癌症篩查26項價格與醫院地區有關,一般在3000到8000之間,沒有具體數值,癌症篩查體檢項目有:1、腫瘤指標: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類199、糖類125、糖類153、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這些指標升高,提示有癌症的可能。2、甲狀腺彩超(篩查甲狀腺癌)、乳腺彩超(篩查乳腺癌)。3、頭部ct(篩查頭部腫瘤),胸部ct(篩查肺癌、食管癌),腹部ct(篩查肝癌、膽囊癌、胰腺癌、腎癌、卵巢癌、子宮癌)。4、胃腸鏡(篩查胃癌、結腸癌、直腸癌)。5、女性還要查宮頸塗片(篩查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這些檢查可以篩查人體最常見多發的癌症。
F. 哪些病早期可以體檢出來,有哪些癌症篩查方法
在很多人看來,癌症就是和絕症畫等號。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不過,癌症這一危險的敵人,卻又不是「無葯可救」。
據國內外資料報道,早期癌症的5年治癒率(除肝癌外)均在90%以上。若早晚期加在一起,10種主要癌症的5年治癒率也達41%。這樣懸殊的對比之下,如何做好癌症早篩、早診、早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常規單位體檢項目基本包括: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及尿酸、腫瘤指標、超聲、心電圖、正位胸片。哪些癌症可以通過體檢檢查出來?應該做哪些防癌體檢?今天多睦健康就和大家說說防癌體檢的那些事兒,讓大家體檢時心裡有個譜。
八種癌症篩查方法
結直腸癌: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 (FOBT) 檢查, FOBT
陽性者亦可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肺癌:建議行 LDCT 篩查(即低劑量螺旋 CT)。
乳腺癌:一般婦女,臨床體檢,20~29
歲每3年1次,30歲以後每年1次;X線檢查,35歲,攝基礎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線攝片;40歲以上,每1~2年1次乳腺 X
線檢查;60歲以後可隔2~3年拍片檢查1次;超聲檢查,30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超聲檢查。乳腺癌高危人群,20歲以後每年做臨床體檢1次,30歲以後建議乳腺磁共振(MRI)檢查。
肝癌:針對高危人群,聯合血清甲胎蛋白 (AFP) 和肝臟B超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
胃癌:年齡大於 40
歲有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症狀,並有慢性胃炎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宮頸癌:21~29歲採用宮頸細胞學檢查,每2~3年1次;30~65歲採用宮頸細胞學檢查,每3年1次;或者HPV與宮頸細胞學聯合篩查,每5年1次;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齡的建議(與未接種疫苗的女性一樣)。
前列腺癌:對於高危人群應盡早開展基於血清PSA檢測的篩查。
胰腺癌:胰腺癌的篩查,超聲的確是很有效,EUS、MRI才是最佳檢查,一般人群可以腹部超聲初步篩查,高危人群需要重點篩查。
G. 什麼是癌症早篩
一般人認為,癌症早篩就是抽幾毫升血,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來預測你有沒有癌症,其實癌症早篩是非常復雜又極具爭議的技術項目,癌症早篩是多樣化的檢查技術手段,用在癌症早期或癌前病變的早期檢測和預警。不僅僅有液體學方面的易感基因檢測(液體活檢,CTC技術、外秘體檢測等),還更要有病理學領域的細胞學篩查(如宮頸癌TCT檢測,已經不再常用的食管拉網脫落細胞學檢查等),更不能忽視影像方面的早期檢查,如肺癌低輻射劑量螺旋CT篩查、乳腺癌B超及鉬靶篩查,消化道內鏡檢查與鏡下熒光染色及活檢等,而且,有些癌症病種,光靠單一檢查技術手段,還難以篩查出來。
早期癌症能夠被檢查出來的時間機會通常只有1-2年,因此,在正確的指導下,定期接受篩查才是最有意義的。報道顯示,近30年來,日本癌症死亡率下降了27%,是因為他們有80%的癌症在早初期就被檢查了出來。癌症問題不容忽視,及時有效的癌症篩查可以挽救你的生命,想要得到有效的篩查,找到專業的機構和專業的方式也是尤為重要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癌症早篩的問題,或想要做癌症篩查的,歡迎咨詢多睦健康,多睦健康給您提供放心安心的專業赴日癌症早篩服務。
H. 一些常見癌症的早期症狀和篩查方法是什麼,可以講講嗎
一些常見癌症的早期症狀和篩查方法,可以講講嗎?
大家好,很多人在面對癌症的時候,會感到很恐懼,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癌症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它是需要一段時間積累的,很多人就忽視了早期的一些症狀,而導致了病情的惡化,那麼要想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一些早期癌症的一些症狀,癌症高危人群要積極做癌症的篩查,做到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我們來了解一下常見的癌症早期都有哪些信號。
第三,食管癌,就是做內鏡檢查,篩查食管最好的方法呢就是內鏡檢查,還要結合食管黏膜的碘染色進行經查,如果懷疑有病變需要做病理切片來確定是否有惡變。
I. 胃部腫瘤早篩目前什麼方法比較好
胃癌早期篩查方法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抽血檢查:主要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血清胃泌素17(G17)、Hp感染,以及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
2、內鏡檢查:主要指電子胃鏡,目前也可進行磁控膠囊胃鏡,屬於更加舒服的一種胃鏡檢查方法;
3、胃癌篩查評分系統:主要指將目標人群根據年齡、性別、Hp感染以及抽血檢查結果等變數分成三個等級,如高風險、中風險與低風險,然後對中、高風險人群再目標性地進行一部分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