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鑒別青銅器的真假
辨別銅器真偽的要點銅藝世家教您:
1、包漿和仿造新銹的區別
銅器上歷史的積淀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銹」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銹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銹。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包漿和仿造新銹是有區別的。
首先,陳年自然銹蝕,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三層,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顏色單一、附著較差,如果祛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
其次,古銅器除了在使用過程中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等,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仿品多用化學葯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在潮濕的地下埋幾年,不會呈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
2、通過「銹」如何鑒別銅器真偽
鑒別陳年自然銹蝕可以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還會被偽銹夾住掉不下來。用這個方法對付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也很有效。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下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顏色。偽銹下面露出的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還可以取一些銹蝕下來,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或燒塑料等刺鼻的氣味。此外,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銅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但這種氧化層往往沒有光澤,需要用特殊材料拋光,你可以聞一下銅銹,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的異味。
3、銅藝世家提醒大家在選購銅器時一定要准備一塊小磁鐵進行多點測試,如果是能吸磁鐵的「銅器」,就要果斷放棄
⑵ 古青銅器的鑒定方法
銹色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2
手感和聲響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3
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4
銅質與器式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⑶ 如何鑒定青銅器
⑷ 銅器鑒別方法是什麼
1、分辨銅器真偽的方法:假銅器是失臘法鑄造,不見范線,會出現細小砂眼,真銅器沒有。
2、看銅器是否有墊片也能辨別真假,假銅器沒有墊片。真銅器造型更加復雜多變,此外重量、聲音、銹色的好壞也能辨別真偽。
3、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
注意事項
保管的房間必須保持乾燥,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相對濕度最好能在50%以下。
器物入庫以前必須清除一切沾染污物,最好是經過化學保護過的,不能用濃厚油脂、油類塗在青銅器上,接觸青銅器時必須帶純棉手套,絕對不能用有汗的手接觸,也不能用油污的紙或盒來包裝。
清除銅器上的灰塵要用柔毛布、軟毛刷、軟毛撣子等,如須用水洗必須用蒸餾水,也可將蒸餾水加溫,可用中性皂,不能用氫氧化銨、酸類及白粉、紗布等,如有大的清洗可由專業人員清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銅器
⑸ 古董青銅器應該怎麼去分辨真假
一提到青銅器,人們腦子里想到的大概都是諸如司母戊鼎等華夏文物。但其實,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那麼你知道對於青銅器應該如何鑒別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董青銅器如何分辨真假,希望能幫到你。
1、青銅器的銹色
青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青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青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青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青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青銅器是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青銅器,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青銅器,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2、青銅器的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青銅器,若過輕或過重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青銅器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3、青銅器的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青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青銅器花紋簡單;商代青銅器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青銅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青銅器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青銅器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青銅器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青銅器的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青銅器款識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青銅器款識沿襲波磔體;春秋時青銅器款識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青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青銅器古董鑒定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斷。
4、青銅器的銅質
與器式青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青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青銅器、什麼樣式的青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水洗】清洗銅器須用蒸餾水
清洗銅器必須用蒸餾水,銅器身上存在油脂,可將蒸餾水適當加溫,用清洗劑如肥皂水、洗潔精等將器物浸泡一段時間再清洗。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清洗劑處理的器物,要用蒸餾水多次漂洗,以免清潔劑本身的酸、鹼等成分影響器物。
有些銅器上的附著物較為堅硬,不易一次洗掉,切忌在清洗時用金屬或硬物強行除去。可用竹、木做成的修器一點點地剝落。對有孔的或鏤空的銅器,其藏污垢的縫隙部位,要用軟布浸濕後輕輕擦出,經過水洗後的器物要放在陰涼乾燥處,待其水分蒸發吹乾後,再保存。
【除塵】笨重銅器可利用吸塵器
清除銅器上的灰塵要用軟布、軟毛刷、軟毛撣子等。對體積較大、笨重且不規則的銅器,可採用吸塵器等機械進行除塵;對有鏤空結構或縫隙的銅器,在吸塵的同時也可以使用高壓氣泵,將吸塵器不易吸除的塵土吹落。
【葯洗】倍半碳酸鈉洗去青銅病
要經常觀察青銅器的變化,一旦發現青銅病症發生,要及時處理,可以使用倍半碳酸鈉(5%碳酸鈉+碳酸氫鈉)清洗;遇到一些銹腐嚴重的銅器,以及混有其他雜物的銅器,應請專業人員進行清洗。
【塗層】塗層有機硅比塗石蠟好
干凈的銅器,傳統保存方法是塗上一層石蠟,但這樣容易堆積灰塵,就不美觀了。對此,可在銅器上塗一層有機硅將其密封,這樣能更有效地防止有害氣體、灰塵。
青銅器被譽為“國之重器”,但由於法律和市場等等原因,青銅器的收藏投資並不像玉器、瓷器、字畫等藏品一樣流行。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藏協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任梁國標認為,青銅器的市場沒有像其他收藏市場一樣因升溫而出現急功近利的投資客,收藏青銅器能更沉靜下心來,享受收藏所帶來純粹的樂趣。
梁國標喜愛青銅器深厚的文化內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開始收藏青銅器,如今已達到一定規模。對於梁國標來說,青銅器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其穿越幾千年而來的滄桑感,是吸引他的地方。
青銅器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但藏家不多
雖然青銅器的歷史十分悠久,而且在歷史上青銅器往往會被選中作為重大事件的記錄載體,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但如今青銅器收藏的人並不多。
梁國標介紹說:“收藏市場如今類似於投資市場,大家都喜歡收藏熱門的藏品。能夠快速轉手,從中賺取差價的藏品特別受歡迎。但是由於一些原因,青銅器在收藏市場上並不是那麼容易流通,所以青銅器不是熱門的收藏類別。廣東這邊收藏青銅器的人不多,有系統收藏的不過數十人。”
梁國標很早就開始收藏青銅器,這與他的經歷有關。“我們南方這邊比較少人收藏青銅器,大家比較喜歡明清以後的東西。與南方相比,北方收藏青銅器的氛圍相對濃郁一些。”由於工作關系,梁國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北方工作,這讓他結識了北方的收藏圈子,慢慢接觸到了青銅器。
“接觸到了青銅器之後,很難再會去喜歡其他的收藏種類,就算喜歡,也達不到那種醉心痴迷的程度。”梁國標說:“一般青銅器都是漢代以前的,如此悠久歷史積累下的沉重感,跟一般只有兩三百年的藏品又不一樣。”
青銅器收藏市場一直沒有升溫,是一個另類
梁國標介紹說,因為國內法律規定,青銅器的拍賣與交易只限定於流傳有序的藏品,所以國內流通的數量不多,青銅器的收藏市場沒有像其他的收藏市場一樣,在藝術市場上升的這些年升溫。與之恰恰相反,青銅器的市場價格比十幾年前還要低。
“現在青銅器的價格,比我九十年代初收藏的時候還要低。這在收藏市場上是一個另類,但這並不代表著青銅器就沒有收藏價值。事實上,青銅器在國外市場非常受歡迎,很多國際性的博物館,都以收藏到中國青銅器為豪。” 在梁國標看來,中國的青銅器,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階段的代表。在那個時期產生的文明,可能直到現在還在受益,還破解不了。“《易經》寫於那個時候,我們現在膽敢說能完全闡述《易經》的意義了嗎?我們可以透過青銅器,去了解那個時期的文化。”
青銅器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內蘊,市場比較冷靜,梁國標認為青銅器更適合藏家收藏。“我當初選擇青銅器,有考慮到收藏青銅較為單純,不用考慮太多市場的因素。整天考慮著市場的升降,哪個市場會升溫,哪個市場以後會火,這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我自己已經有工作,收藏應該是一種享受,不應該在市場走向、價格上再勞神費心,專注於收藏、欣賞,這更符合收藏本身的性質。”梁國標說:“如果我一直考慮市場的喜好,今年收藏玉石,明年收藏字畫,後年收藏紅木家私。這樣下來,我什麼都玩不好。也許到最後,這邊買了那邊賣掉,錢賺了一些,真正留下來、有一定份量的藏品卻沒有。”
青銅器處於“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困境
正如梁國標所說,國外的博物館、藏家十分青睞中國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國內的藏家對青銅器的收藏熱情與其他種類還不能相比。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器處於“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困境,國外的藏家喜歡中國青銅器,國內的藏家不喜歡;最為關鍵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優秀的青銅器流失國外。
⑹ 青銅器應該怎麼去鑒別其中真偽
銅器是較名貴的古代器物。唐代以前的群銅器習慣上被稱為古代青銅器,價值可是十分的高的。那麼如果想要鑒別其中青銅器的真偽的話,有哪些方法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青銅器如何鑒別真偽,希望能幫到你。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葯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麵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
1.仿古法。
銅器作偽法。作偽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圖錄。仿器形制與真器基本相似,盡寸大小也與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較准確,若不細心觀察,難以判斷真偽。但不論仿得如何准確、逼真 ,其銅質、花紋、犭色均與真器有別,風格也迥然有異。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
2.拼湊法。
又稱“插幫車”。銅 器作偽法。或同幾個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幾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殘塊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分,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楊新器。
3.改造法。
銅器作偽法。即以某件舊器修改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新器形。作偽者將一些不易 賣出的或價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為新器形。如原器本無梁無蓋,改成有蓋的新器;或原器殘存一部分,將其改成另一種新器。
4.加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簡單紋飾,作偽者選擇合適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在原本無花紋的器物上先鏨刻花紋,再沿著花紋將無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不僅刀痕明顯,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徵。
6.添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本無銘,後在其上鏨刻 偽銘,後鏨的銘文文筆均勻,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作偽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良,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皆能仿刻,但 筆法的韻味卻是難以模仿的。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與器表的地子、銹色不符。
7.增銘法。
銅器作偽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前後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銘文也殘缺,修配時邊銘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偽後,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銘文既然不是一時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載然不同。
8.補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中缺字,偽作者將其補上;或真器上本無銘,後刻上偽銘,因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刻上。
9.腐蝕法。
銅器銘文作偽法。這種方法以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1、 用5%-10%檸檬酸、5%-10%氫氧化銨、鹼性酒石酸鉀鈉,可直接將青銅器置於除銹液中浸泡,也可以用脫脂棉蘸除銹液,再敷於生銹的部位。
2、倍半碳酸鈉法:倍半碳酸鈉亦稱鹼浴浸泡法,所用化學劑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配製成碳酸氫三鈉溶液,將含氯化物的青銅器浸入1%或5%的倍半碳酸鈉(Na2C03•NaHC03•2H20)溶液中浸泡,浸泡時最好加熱,使液溫白天保持在40℃左右。晚上自行冷卻。溶液中,至該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為止。然後再將器物用蒸餾水浸泡沖洗,將銹蝕的青銅器放入溶液開始每周換一次,幾周後可半個月或更長一點時間換,浸泡至少要三個月,直至氯離子濃度達 4PPm以下為止,這是一種沿用很久的方法,缺點是極其費時。這種方法,通過浸泡腐蝕產物與倍半碳酸納發生作用,而使氯離子進入溶液中,對保存綠色的銅銹有利,當需要保留銘文、花紋和古斑時,用本法比較合適,所以直至目前還被廣泛採用。但是從除去氯離子的效率來看,它不是特別好,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腐蝕層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由擴散控制的動力學過程。只有多次更換浸泡液,才能使氯離子繼續擴散出來。為了提高除銹的效果,需要延長浸泡的時間。如果倍半碳酸鈉的濃度採用5%。不但釋放出的氯離子多,而且速度也快,但是對銅的消耗也相應增加,故不宜採用過濃的倍半碳酸鈉溶液。
3、苯並三氮唑(BTA)法:BTA法系國內外用來保護銅及銅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用於古青銅器的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苯駢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結晶,能溶於乙醇、苯等有機溶劑中,關於BTA抑制銅腐蝕的機理主要有兩種,即吸附理論和成膜理論。吸附理論認為,BTA吸附於銅器表面後,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並使陽極反應的活化能顯著升高,從而降低了銅本身的反應能力。而成膜理論認為,BTA對銅的保護與Cu20膜的存在有關,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也能在Cu0表面上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這種膜覆蓋性能良好;緊貼在金屬的外部,把金屬表面與腐蝕介質隔開,形或不溶於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使金屬的溶解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起到了保護金屬的作用。具體的保護方法是先配製5%的BTA乙醇溶液置於可抽真空的容器內,放入待處理的青銅器文物,由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騰狀停止,將整個容器於恆溫糟中恆溫至 60℃,恆溫期間控制真空度為400毫米汞柱即可,—般需要8小時以上,結束後取出器物用乙醇洗去表面殘留的BTA結晶。而BTA在60℃下作減壓滲透處理,使緩蝕劑能充分地滲入器物的銹層內,而且成膜最好。如果沒有減壓設備,或者文物體積較大時,也可用小濃度的BTA溶液,用毛刷蘸取BTA溶液直接在器物上多塗幾次。對處理後的青銅器也可用苯駢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過的紙張包裹,使器物處了苯駢三氮唑的蒸汽中。為了防止苯駢三氮唑揮發過度,使青銅器文物長期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除去器物上粉狀銹後,在其表面上塗一層無色、透明,抗化學腐蝕性能好,附著力強,老化期長,且能保持文物原貌的塗料進行封護,以加固緩蝕劑與青銅表面所形成的膜,使其膜更加堅固,防腐作用更加持久。可塗刷3%的乙基纖維素乙醇溶液或3%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三甲樹脂甲苯溶液、有機硅樹脂等。近年來國外對BTA系列緩蝕劑的研究仍很活躍,並推出了一些新的衍生物,如甲基苯並三陛(TTA),萘並三唑、2.5—二巰基噻二唑、2—(5—戊基胺) —苯並味唑、2—巰基苯並味唑、氯苯並三唑、2—氨基嘧啶等,這些物質在抑制銅的腐蝕方面均優於BTA。另外還提出了一些提高緩蝕性能的新的使用方法,即以BTA為主體,加入一些其它葯劑組成復合緩蝕劑。實驗證明,使用復合緩蝕劑往往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緩蝕劑具有更為優良的緩蝕效果,其緩蝕率比簡單的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相互發揮各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研究緩蝕劑從延緩腐蝕提高到阻止腐蝕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BTA與芐胺混合,不僅加快了成膜速度,而且也提高了緩蝕能力。BTA與鉬酸鹽混合使用,其緩蝕效果加倍。
4、過氧化氫法:用過氧化氫作為氧化劑將氯離子氧化除去,所用的濃度,視銹蝕情況而定,剩餘的過氧化氫稍為加熱即可全部分解,對器物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本法與倍半碳酸鈉浸泡法比較:處理的時間短,除去氯離子比較徹底。與局部電蝕法、氧化銀封閉法比較,過氧化氫法對面積大小不同的粉狀銹,對深淺不同的粉狀銹都可清除,使用面寬而且處理比較簡便。
5、乙睛法:用50%、5%乙腈、5%乙醇加水至10O%。這種溶液中的乙腈與亞銅離子形成穩定的鹼式氯化銅,這種溶液效果較差,不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本法的不足之處在於浸泡時間長了會導致綠色銅銹變黑,而且因乙睛蒸氣有中等程度的毒性,浸泡時需要良好的通風環境或密封措施。
6、氧化銀保護法:此法適用於斑點狀“粉狀銹”局部腐蝕的器物。它是利用氧化銀與氯化亞銅接觸後,在空氣中水蒸氣的作用下,形成角銀膜的辦法,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以達到控制青銅器腐蝕的目的。首先用機械方法將產生“粉狀銹”的根源一灰白色臘狀物的氯化亞銅剔除,直到看見新鮮銅質為止,用丙酮將腐蝕區擦乾凈,然後用乙醇將氧化銀調成糊狀填充剔除部分,使未剔凈的氯化亞銅與氧化銀接觸進行反應,形成角銀膜而阻止氯離子的作用,使銅器趨於穩定。但此法經填充後的凹坑表面形成棕褐色斑點,還要作隨色處理。
7、去離子水法:對於一般青銅器的清洗可採用40℃一60℃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反復多次漂洗腐蝕的青銅器,可以洗去氯離子而不會改變青銅器的綠銹,但此法對除去氯離子的能力有限效果不佳,只可作為完好青銅器的清洗。
8、檸檬酸和硫脲混合溶液法:5%檸檬酸、1%硫脲的水溶液(PH=O.95)清除局部有害銹,然後用l%NaHco3水溶液中和殘留試劑,在此溶液中硫脲作為金屬緩蝕劑,同時又能與亞銅離子形成多環配合物,檸檬酸則與二價銅離子形成穩定的配合物,這樣可使氯化亞銅與鹼式氯化銅分別溶解,達到去除粉狀銹的目的。但與一價銅的配合能力較差,而硫脲對一價銅的配合能力較強,因此硫脲常作為添加劑與檸檬酸混合使用效果好。這是由於在腐蝕產物中,鹼式氯化銅的銹比起氧化亞銅的銹要疏鬆得多,要使氯離子順利地通過腐蝕層向外擴散,關鍵在硫脲的加入起到調節檸檬酸對氧化亞銅的配合能力的作用,形成一價銅與硫脲的配合物而使部分氧化亞銅層溶解。同時硫脲也可與氯化亞銅配合,使氯離子釋放出來,達到除銹的目的。本法對大件青銅文物,特別是需要揭示表面銘文和花紋圖案時,可顯出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