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上吐下瀉怎麼辦
通常人體都會自我選擇一條它認為最佳的管道,來排除人體內某部份的毒素,當食物中毒或腸胃有毒素時人體將會選擇上吐下瀉的方式來排毒,有時上吐、下瀉一並發生;體型稍胖的人或肥胖的人於改善過程較會有腹瀉現象,有時一天八、九次,甚至持續一個禮拜,有的人一天幾次,一、兩天就結束了;一般的腹瀉只要一天兩、三次的人就會覺得渾身無勁;但好轉反應的腹瀉卻愈拉愈有勁,一直到人體認為毒素已排除得差不多時才會停止。 治療的方法,主要是清熱化濕,毒重的配合解毒,有寒的配合散寒,常選用以下方葯。 1、一般症狀可用藿香正氣丸(水)與萸連片(或香連丸)同用,常有良好效果。 2、熱毒較重,以腹瀉為主者,用葛根20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甘草6克、焦楂炭15克煎水,分3次服。也可用成葯葛根芩連片。 3、症狀不重,以嘔吐為主者,用紫蘇葉、黃連各6克煎水,分3次服。 4、配合針刺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有止嘔、止瀉及止痛的功效。 如果還不見效。就按照以下: 葯方:高麗菜(捲心菜)、梅子(梅干內種子)5粒,柑(桔子)皮半個。 做法:高麗菜搗碎取汁約半碗左右,然後放下梅子5粒,柑皮用滾熱水溫熱,一服見效。 此方吃下有副作用,可能傷到心臟,病好之後會感覺心臟無力,身體疲倦。吃下此方5個鍾頭以後,須再服用人參10片、龍眼乾20粒,放在杯子用熱開水沖下,5分鍾以後可以服用。
㈡ 小孩子上吐下瀉怎麼辦
幾乎每個孩子都不止一次地拉過肚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所以,腹瀉是孩子們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孩子上吐下瀉時,媽媽們的心裡都很著急,恨不能讓孩子快快地好起來!於是,一股腦兒地給服用各種葯。然而,孩子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瀉,甚至拖至幾個月不愈,使孩子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為了孩子平安健康長大,媽媽對孩子拉肚子的防治及護理應該多多了解——
孩子拉肚子的原因
孩子拉肚子可能是病毒感染(比如胃腸炎)或細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寄生蟲、抗生素或牛奶過敏等原因造成的,對大一些的孩子來說,還可能是因為喝了太多果汁。
細菌感染
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里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症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胃腸炎
胃腸炎(也稱為腸胃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炎症,可以引起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孩子拉肚子,並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請注意,如果孩子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抗生素
如果你的孩子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葯物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葯物或療法。
寄生蟲
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葯物治療。所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後勤洗手,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最好方法。
食物因素
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孩子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孩子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孩子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小兒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的現象並不少見,也能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孩子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製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輔食)後幾分鍾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症狀。如果你懷疑孩子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咨詢。
${FDPageBreak}
為何孩子容易拉肚子?
緣由1 由於1~2歲的孩子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所以,身體需要的營養及熱能較多。然而,消化器官卻未完全發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較少。因此,消化能力較弱,容易發生腹瀉。
緣由2 由於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差,所以,飲食稍有改變,如對添加的輔食不適應、短時間添加的種類太多,或一次喂得太多、突然斷奶;或是飲食不當,如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氣溫低身體受涼加快了腸蠕動、天太熱,消化液分泌減少及秋天溫差大、小肚子易受涼等,都可引起腹瀉。
緣由3 由於全身及胃腸道免疫力較低,所以,只要食物或食具稍有污染,便可引起腹瀉;孩子因抵抗力較低而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在患感冒、肺炎、中耳炎時,也常可引起腹瀉。
解析孩子腹瀉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孩子,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如果孩子排便次數增多、便便的顏色以及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媽媽們就要加以注意了。根據臨床表現,孩子的腹瀉可分為輕度腹瀉和重度腹瀉。
輕度腹瀉
孩子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孩子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症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腹瀉。
掌握就醫時機
嬰幼兒腹瀉病情變化快,孩子的耐受力差,應謹慎對待。如果孩子腹瀉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應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1 腹瀉次數和量增加
2 頻繁嘔吐
3 明顯口渴
4 不能正常飲食
5 發熱
6 大便帶血
中重度腹瀉
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可能是輕度腹瀉加重所致。如果孩子排便頻繁,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便中水分增多,偶有黏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慾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致病微生物所致。
對症支招
應速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千萬不可以自行用葯。治療掌握四原則:讓胃腸適當休息、控制感染、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良好的護理。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腹瀉?
判斷1 根據排便次數
正常孩子的大便一般每天1~2次,呈黃色條狀物。腹瀉時即會比正常情況下排便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
判斷2 根據大便性狀
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孩子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現。
㈢ 寶寶上吐下瀉怎麼辦
1、腹瀉時盡管嬰兒食慾不好或者拒食,仍要堅持餵食,此時腸道功能雖然降低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營養素。為維護小兒腸道功能及部分滿足其對能量的需求,每日攝入食物的總量不應低於嬰兒每日需求量的70%。 ①對母乳喂養兒,不必停食或減食,嬰兒想吃就可以吃餵奶。 ②牛奶或混合喂養兒,每次奶量可減少1/3,另外加飲料如葡萄糖鹽水、稀澱粉液。如果減量後小兒不夠吃,則維持原量或者略減量,但將其中牛奶量或奶粉量減少1/3,稀釋後餵食。 ③停止學習吃新的輔食,病情較重者甚至暫停所有的輔食,待腹瀉稍呈穩定時再添加已經接受了的容易消化的輔食,一定要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食量,觀察消化及腹瀉情況,穩定數日後再考慮加量。要注意少增加脂肪量,原添加的魚肝油和鈣劑也可暫停。 ④充分供給液體,用含鹽類的葡萄糖或稀澱粉液在兩次餵奶之間餵食,可防止和減輕脫水和酸中毒的危害。目前所使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按其說明配成液體,每千克體重50 毫升、較重者80 毫升、分多次用匙餵食完。如沒有上述口服補液鹽,可在200毫升涼開水中加入1克食鹽以補充水分。 ⑤防止營養不良,在腹瀉恢復期,每天要增加1次進食或在食物中加入脂肪或植物油,以彌補患兒在腹瀉時本來應該攝入的能量和營養物質。 ⑥多數感染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是無效的。但中葯對恢復消化道功能卻有良好作用。 2、適量飲用果菜汁。 ①胡蘿卜湯:胡蘿卜是一種「鹼性」食物,富含果膠。果膠能使大便成型並能吸附腸道里的細菌和毒素,胡蘿卜的揮發油也能殺菌和促進消化。其做法為:把新鮮胡蘿卜洗凈,切成兩半,剔除中心白莖,切成絲或小快,放在鍋內煮爛後用紗布過濾去纖維。把擠出的胡蘿卜泥狀物按1兩胡蘿卜泥加2兩水或米湯的比例配製後,放糖再煮沸,即成胡蘿卜湯。放在兩餐之間飲用,1日3-4次,每次100-150毫升。 ②蘋果泥:蘋果泥中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斂止瀉的作用。可取新鮮蘋果一個切開,用小匙輕輕刮取果肉泥餵食。 3、注意飲食衛生,預防病從口入。
㈣ 幼兒上吐下瀉怎辦
孩子上吐下瀉不見好轉可能是由腸道細菌感染引起的,可以嘗試給孩子吃些益彤益生菌來緩解孩子腹瀉。也有可能是你家寶寶消化系統不是很好從而導致寶寶上吐下瀉的狀況,可以給孩子多喝些白開水,如果不見好轉,就要吃些寶寶可以吃的消炎葯就會得到緩解。如果遲遲不見好轉就要及時就醫判斷是否患有腸炎等症狀。
㈤ 小孩子吃多了上吐下瀉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孩子吃壞東西上吐下瀉都可能是體內電解質紊亂造成的。這個時候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吃一些小兒七星茶顆粒來進行治療,同時要注意寶寶口腔的衛生,也要注意給寶寶多喝水,調節體內電解質的紊亂,也可以給寶寶進行順時針的腹部按摩,避免過度的運動,也要給寶寶多穿衣服,避免加重寶寶的病情,在飲食上也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
㈥ 寶寶上吐下瀉該如何處理
如果孩子出現上吐下瀉的狀況,可以給孩子喝點鹽水,或者一些治腹瀉的葯物,沒有必要一定要掛水之類的,這樣受罪的是孩子。
在飲食方面,一定要給孩子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食物,給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長期生活在臟亂的環境中也是會給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如果出現異常的現象,一定要注意及時的詢問孩子,與孩子交流。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前飯後洗手,上廁所之後也要洗手,避免細菌感染。
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多跟孩子溝通,去了解孩子哪方面不舒服或者其他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更能促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㈦ 孩子上吐下瀉如何處理
孩子腹瀉後,護理很重要
1、調整好孩子的飲食,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有些父母很怕腹瀉的寶寶變瘦,於是給孩子吃一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來彌補腹瀉造成的損失,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腹瀉長時間不愈。相反,有的父母採取禁食療法,這樣做會影響孩子對營養素的攝入,削弱患兒的抗病能力。腹瀉的孩子體內營養物質丟失較多,所以應給他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防止生長發育障礙。吃母乳的嬰兒應該繼續母乳喂養,若為人工喂養,可繼續給予平時習慣的飲食,如米粥等。
2、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脫水是指體內液體,特別是細胞外液的大量丟失體外,造成體內電解質紊亂,影響體內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的一種現象。腹瀉的孩子口服液體的服用量為頭4小時服完20-40ml/kg的特定液體,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這種特定液體是指
(1)米湯加鹽溶液,配製方法為米湯500毫升加細鹽1.75克(約半啤酒瓶鐵蓋)。
(2)糖鹽水,配製方法為清潔水500毫升加白糖10克加細鹽1.75克,煮沸後服用。
(3)口服補液鹽(ORS)。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對於新生兒腹瀉,家長要慎用口服補充液體療法。在家庭治療過程中,若孩子出現腹瀉次數與量增加、不能正常進食、頻繁嘔吐、明顯口渴、超過38℃的發熱中的任意一項,即應到醫院看醫生。醫生可根據小兒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糾正脫水。
3、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兒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瀉的`兒童,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從而加重病情。
4、注意保護好孩子的臀部。由於排便次數增多,肛門周圍的皮膚及黏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護理中要特別注意肛門部位,輕擦輕洗,洗凈後可塗些油脂類的葯膏,以防紅臀,並要及時更換尿布,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布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皮膚潰破。
5、加強口腔護理。患腹瀉的孩子常飲糖鹽水或果汁等,而口腔內的細菌易使糖發酵,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發生鵝口瘡等。特別是久瀉的患兒,常伴有口腔炎症出現。因此要勤漱洗,防止並發症。
6、密切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觀察患兒腹瀉次數、量及糞便顏色和尿量等。如發現腹瀉增多,大便異常等情況,應及時請醫生診治,以防發生意外。
㈧ 寶寶上吐下瀉怎麼辦
如果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且症狀比較嚴重,建議先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症狀不嚴重,建議最好通過小兒推拿這種無副作用的方法進行調理。你可以去東郊到家預約專業的老師上門為寶寶調理。
㈨ 兒童上吐下瀉怎麼辦
應該是細菌性的腸炎,快去醫院看看吧 嘔吐則是一種病理現象,常見於急性腸炎、胃炎,幽門痙攣、肥厚、狹窄,肺炎,腦膜炎等疾病。其主要特點是同時伴有惡心、腹壓增高,吐奶次數頻繁,嘔吐量較多,常含有奶塊和胃內容物,甚至混有綠色的膽汁,有時嘔吐呈噴射狀。由於原發疾病的存在,病兒在嘔吐時常常表情痛苦、哭鬧不止。 家長發現孩子有嘔吐症狀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診治。 引起嬰幼兒腹瀉有許多原因,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飲食喂養不當或天氣變化均可引起腹瀉。飲食方面引起的腹瀉包括進食過多或過少;食物成分改變,加糖過多(反之,糖分攝入過少易引起便秘);添加輔食過快,引起不適,天氣炎熱時給孩子斷奶等。天氣變化如孩子受涼,可使腸到功能紊亂;氣候炎熱可使胃酸和消化酶分泌減少,消化不良引起腹瀉。 另一類為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孩子進食的奶具或食物不潔,使細菌進入體內造成腹瀉;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腸到菌群失調引起腹瀉;小兒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咽炎等病時,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均可造成腹瀉。 若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食物止瀉 以下幾種食物不僅能提供嬰兒必須的營養,而且還有一定的止瀉作用。 1、焦米湯:將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炒至焦黃,再加水和適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狀即可。焦米湯易於消化,它的碳化結構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是嬰兒腹瀉的首選食品。 2、胡蘿卜湯:胡蘿卜是鹼性食物,所含果膠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道致病細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瀉制菌食物。胡蘿卜湯製作方法如下,將胡蘿卜洗凈,切開去莖,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加水成湯(按500克胡蘿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後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瀉好轉後停用。 3、蘋果泥:蘋果也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收斂、止瀉的作用。取一個新鮮、質地酥軟的蘋果切成兩半,用調匙刮成泥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