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長江地區環境污染解決方法

長江地區環境污染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5 10:49:33

⑴ 長江流域出現了哪些環境問題怎樣保護和治理長江

長江問題從總體上看,長江水資源總量巨大,但時空分布不均,人口不斷增加,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關系處理不當,存在洪、澇、旱、污、水土流失等災害,尚待繼續防治。特別嚴重的是長江流域江河、湖泊、圩區內河水污染日益加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維護和建設健康長江是目前長江的首要任務。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水污染、泥沙淤積、洪澇災害和未能理想地發揮水環境的多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的作用。據水利部水保司的材料,八十年代遙感調查統計,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56.2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的31.2%;年土壤侵蝕總量24億噸,相當於黃河流域的1.5倍。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積和年土壤侵蝕總量最大的流域。據2004年《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長江水系屬輕度污染。104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72.1%、18.3%和9.6%,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長江因水量較大,環境容量較大,因此污染問題不是特別突出。但總體水質有惡化的趨勢。污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了。
我們應該擴大植被覆蓋率,加強沿岸治理工作,對小、臟、亂、差的企業進行關停轉。以此來綜合治理。

⑵ 解決長江水質污染問題有什麼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意見

要解決長江水質污染問題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削減工業污染,對
鋼鐵、電力、化工、煤炭等重點污染行業推廣廢水循環閉路的
零排放制度,切實加強對污染排放單位審核和監督.
(2)從根本上避免城市水環境繼續惡化,完善城市排
水系統,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的技術水平.缺水城市在規劃污
水處理設施的同時要安排回用設施的建設,開展污水的深度
處理.
(3)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擴大有機肥的使用率,
制定農葯、化肥的減量計劃.做好長江沿岸的綠化工作,植
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4)科學合理地調配水資源,保證生態用水,開發利
用水資源應以保護水環境功能為前提,兼顧水資源上、下流
域的需求,要按照水資源可開發總量來發放許可證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有效防霧霾
霧霾對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都有危害

⑶ 長江各河段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怎樣治理

問題:上游都是說冰雪消融快,水源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中游的話水質受到工業及人類生產生活的污染及自然影響,由由中游地區水流較急大多為山區,而樹木砍伐過度,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下游除了受工業污染外還由於下游水流平緩而造成河道堵塞,河床上升. 治理:
上;植樹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於減少下游的泥沙淤積
中;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下;加強長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壩。

⑷ 長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加快保護長江的立法工作.
2、制定水資源與環境保護規劃.
3、嚴格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
4、防止大氣污染,控制酸雨的形成.
5、做好防污的治理和宣傳工作.
額,我是初二的,下學期就學了,預習寫的答案

⑸ 長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有哪些

長江流域橫跨我國華東、華中、西南三大經濟區,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長江治理開發工作,組建了流域機構,開展了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初步建立了長江防洪、灌溉、水力發電、航運、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體系,在保護流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流域情況的變化,長江治理開發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層出不窮,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及時加以解決,把長江治理開發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讓長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加強防洪保安體系建設,仍是長江治理開發的首要任務

一是抓緊完成長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設任務。

在按規劃完成長江中下游幹流堤防建設任務之後,繼續加強洞庭湖、鄱陽湖區及支流堤防的達標建設和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對荊江四口洪道、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進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保持行洪暢通。

研究有針對性的措施,挖掘潛力,充分發揮丹江口、五強溪等已建大型水庫的防洪作用。三峽工程防洪庫容及其調度運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意義重大,要按照水利部審定的《三峽水利樞紐防洪調度方案編制工作大綱》,積極開展水庫防洪庫容的復核及三峽工程不同運行階段防洪調度方案的編制工作。

根據遠近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和移民建鎮的思路,分步安排分蓄洪區建設,實現計劃分洪,盡可能減少分洪損失,近期重點實施城陵磯附近100億m3的分蓄洪區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強長江防洪工程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提高防洪標准,減少分蓄洪區的使用機率和范圍,必須興建防洪作用較大的干支流水庫。為了使長江防洪體系能主動適應三峽工程建成後情況的變化,要加緊長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三峽工程建成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等工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設和運用。長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防洪工程系統進一步完善後,要完全消除洪水災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須大力加強非工程措施的建設,人為的活動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特別是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必須適度,以便在長江發生不同量級洪水時,提供足夠的蓄泄場所,避免發生影響全局的毀滅性災害。要加快長江防汛指揮系統的建設,積極開展長江防禦超標准洪水預案的研究和修訂,加強洪水保險等有關政策法規的研究及實施。

要強化流域機構的防洪管理職能,加強防洪風險的研究及風險管理,依法加強河道、湖泊和分蓄洪區的管理,嚴禁對河道湖泊洲灘進行新的圍墾和侵佔。

(二)、加快開發利用水資源,是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

1.抓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盡快實現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2.加快長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步伐,為國民經濟提供優質能源

(三)、加強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遊河道整治和泥沙防治,是長江治理開發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1.進一步加強上游地區水土保持,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2.加強泥沙的原型觀測,充分發揮上游水庫的攔沙作用

3.加強中下遊河床演變的觀測與分析,加快實施關鍵性河勢控制工程,保持中下遊河勢的穩定

4.深入研究復雜多變的江湖關系,科學調控水沙

5.加大長江口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力度,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強化水資源保護,是實現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城市水資源戰略。城市工業用水的70%以上將轉化為污水,「節流優先」是降低供水投資、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選擇,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用水的發展方向。據預測,2010年供水設施的單位投資約為8元/m3,污水處理約為10元/m3,而節水僅需3元/m3左右,通過節水減少污水排放是最為經濟的手段。「治污為本」是保護供水水質、改善水環境的必然要求。

長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率不高,據預測,要在2010年以前基本遏制城市水污染的發展趨勢,保護城市水源,並在2030年以前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2010年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必須分別達到50%和80%以上。

二是堅持以源頭控制為主的污染綜合防治戰略。由於工業結構的不合理和傳統的發展模式,工業廢水造成的水污染負荷占水污染總負荷的50%以上,絕大多數有毒有害物質都是由工業廢水的排放帶入水體的,要把控制工業污染做為源頭治理的重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耗能大、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削減污染排放量。

與此同時,要結合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的建設,通過合理使用化肥、農葯以及充分利用農村各種廢棄物和畜禽養殖業的廢水,將面源污染減少到最少。特別要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

三是堅持多種手段並用。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法制建設。建議抓住《水法》修定的有利時機,增設「水資源保護」專章,建立具體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同時強化違法的法律責任,增加流域管理方面的條款。

具體到長江流域,應根據三峽庫區水環境的保護、南水北調供水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長江口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西部大開發中的水資源保護和長江中下游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等實際需要,制定適合長江流域特點的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通過法制保障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盡快將長江流域水功能區劃和水資源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

加大水資源保護投入,在巢湖等重點水域實施一批水資源保護工程。

採用調水、截污、清淤、非點源控制生物治理、污染源治理等綜合措施,為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積極探索運用稅收、財政、信貸、補貼、獎勵、收費、賠償、罰款等經濟杠桿,調節流域內人類活動與水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污染。抓緊水資源保護基礎工作,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

對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質、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魚體殘毒及沉積物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調研;根據長江流域的具體情況,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節水防污、水體富營養化控制和流域水環境管理模型開發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抓緊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推進水生生物環境診斷技術的應用,逐步研究採用自動監測、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為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制定適當的環境技術政策,鼓勵低污染和無污染生產。

(五)、堅持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是推進長江治理開發的根本動力

長江流域機構現行的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與其肩負的使命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還很不適應。

最突出的問題是:依據現行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規的規定,流域機構的執法主體地位不明確?難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機構對於違法水事活動很難進行處罰和糾正,對流域內的控制性骨幹工程大多沒有直接管理和調度權,無法起到統一調度的作用。

流域治理缺乏穩定的投資保障和有效的籌資機制;還存在政事企職能交叉,責、權、利不清的問題,長委的漢江集團、陸水管理局等主體企業的公益性耗費長期得不到補償,負擔沉重,缺乏活力。

完成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艱巨任務,必須在體制改革和機制、科技創新上狠下工夫。

⑹ 長江污染情況及對策

最近,有專家指出,如果再不及時保護長江,10年內長江就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已經公布的資料顯示,長江的污染狀況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森林覆蓋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物種受到威脅,珍稀水生物日益滅絕;固體廢物嚴重污染,威脅水閘與電廠安全;濕地面積縮減,水的天然自潔功能日益喪失。如果這樣的發展趨勢得不到遏制並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專家們關於長江的危言也許用不了10年就會成為現實。
難以逃脫被污染命運的其實不僅僅是長江,只不過長江更加令人關注罷了;也不僅僅是黃河和淮河,因為他們也同樣令人關注。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表明,自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全國監測的432條大小河流中,80%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大江大河流經城鎮河段受污染的佔20%,支流污染佔60%。全國2800多個湖泊,凡能接納城鎮污水的,大多水質受到污染。
事實上,我們所面臨的環境污染也變得越來越厲害。200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大約2380億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0%左右。這其中,水質污染50億元、大氣污染200億元、生態環境破壞和自然災害損失2000億元,其他污染如固體廢物排放、雜訊污染等造成的損失也高達130億元。這樣的數字,觸目驚心。
如何保護環境,人們普遍認同的一個前提是做到科技和法制相結合。但除此之外,對地方官員政績的考核體系也必須做相應調整。我們知道,經濟建設搞得好壞是人們評價政府的標准。在這種情況下,官員的升、遷、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搞得好或不好。而經濟搞得好壞的標准,就是GDP。一個地區的GDP增長快,這個地區的官員就被認為經濟搞得好,得到升遷。於是,為了追求政績,一些地方官員一切以追求GDP的發展為目的,而對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卻睜隻眼閉隻眼,甚至放任自流。以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為代價取得高速的經濟發展速度,成為一些地方的普遍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領導幹部的考核體系不夠科學,過於偏重經濟指標,而較少考慮對資源環境的保護。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矯正這一缺陷,就必須摒棄GDP至上的政策目標,改革現行經濟核算體系,用「綠色GDP�修正傳統GDP。因為如果以綠色GDP為主導,它不僅是對破壞性開發的限制,更將為經濟發展開辟出一個嶄新的天地。而如果把綠色GDP上升到政策和法律高度,納入幹部考核體系,也大大有助於建立科學的幹部考評制度,引導正確的政績觀。
樂觀地看,如果這一新的對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能夠實行的話,如果科技和法制在環境保護方面能夠很好地得以實行的話,10年之後的長江不僅不會變成黃河,應該還可以變得更加清澈與美麗。
在國家大力整治長江污水和垃圾污染的時候,巴東縣環衛部門卻仍將城市垃圾倒進滾滾長江。在巴東沿江路的公路看到清地運垃圾的車很便利地開到公路邊將滿車垃圾倒入江邊,轟隆隆漫天塵土順著斜坡滾進了長江。巴東縣已啟動國家重點工程垃圾處理場,在處理場尚未建好之前,怎能圖方便將垃圾倒進長江。

⑺ 長江上,中下游的問題和措施是什麼

一、問題:

1、上游:森林面積減少,冰川萎縮,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災,荊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積減少,主要是圍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樹造林,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

2、中游:興修水利樞紐工程。

3、下游:退田還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長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

中下遊河道整治與洞庭湖治理、加強防洪管理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強中下游堤防建設、在支流上興建水庫、防止水土流失。 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我認為是最重要的,雖有三門峽水電站以及伴隨建立的巨型水

⑻ 長江存在的水污染如何保護

長江水資源是長江流域4億多人口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證,為實現新時期長江水源保護戰略目標,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對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提出以下對策:

1.提高水資源保護意識

長江流域水資源雖然相對比較豐富,但總量還是有限的,且時空分布不均勻,水又是一種十分脆弱的自然資源,極易受到污染和破壞。人們必須更新觀念,提高保護水資源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重要性的認識。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使社會各界和公眾了解和遵守水的各項法律,強化人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環境保護的國策意識,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使保護水資源變成全民的自覺行為。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制度,齊心協力,加快防治和保護步伐,為當代和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水環境和生存空間。

2.加強長江流域監督管理

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人為地將系統、完善的水系分割開,「多龍治水」,難以實現「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水資源保護應遵照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一體化、水量與水質並重的原則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宏觀調控,制定和規劃整個流域的水資源保護目標、措施和要求,理順關系、健全機構,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加快水資源保護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①完善水環境監測網路,加強監測能力建設。應在已有的水質站網的基礎上,盡快完善水環境監測站網,加大水質監測投入力度,提高監測應急能力。按照流域水功能區劃,優化布設飲用水源地,對重點保護江段和重大排污口的測站或測點,嚴格控制污染排放總量。採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監測站網采樣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處理傳輸能力,逐步建立自動水監測站網,做到及時准確地向有關部門反映水質情況和水污染的防治成效,為水資源管理、保護和水源污染防治服務。

②進一步完善取水許可的管理。既要嚴格控製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嚴重的企業用水,又要嚴格退水水質管理,對一切從長江取水的企業和單位要嚴格監管。

③加強對入河排污總量控制監督。在合理規劃入河排污口的同時,要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新設或擴大設置的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力度,凡超過總量控制要求的,應依法處理。

④推進水資源保護建設,加強以源頭控制為主的水污染綜合治理。長期以來,工業污染採取以末端治理為主的措施,耗資大、效果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轉變到以源頭控制為主的全過程污染控制,包括選用無污染原料、採用污染輕的先進工藝和設備,減少污染排放。對造成長江流域污染嚴重的行業和企業,責令其限期進行治理,實現達標排放;不能按規定進行治理的,應調整其產業結構或實行「關停並轉」。

3.完善法律制度

(1)將可持續發展的立法思想貫穿到《憲法》中去

長江流域水資源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現行《憲法》雖然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國家保護自然資源的原則,但並沒有明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環境保護、防治污染和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然而,我國制定的環境與發展應採取的十大對策和《白皮書》,都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這就說明我國在環境與資源的法律和政策之間存在著嚴重脫節現象。另外,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制定的單項自然資源法規中,由於在指導思想上沒有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立法目的,對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具體的規定,致使這些自然資源的法律難以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所以應在適當的時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可持續發展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互聯系,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在國家根本大法中得到體現。

(2)改革排污收費制度

一是改進收費依據,由濃度收費過渡到排放總量收費。濃度指標與總量指標相結合,在排放濃度控制的基礎上,實行總量控制,這不僅與我國「九五」期間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環保主要任務相一致,還可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水對污染物稀釋的問題,可有效削減污染排放。

二是採用多因子疊加收費取代單因子收費。對於同一污染源中多種污染物疊加收費,污染者承擔其污染行為的全部責任,這樣才符合污染者付費原則。

三是收費標准應根據經濟發展、物價水平變化而作相應調整,使收費水平略高於設備運行費用,這可刺激企業運轉設備治理污染。

四是實施超標排污收費向排污收費的轉變,無論是何種污染,排污即收費,超標即罰款,充分、合理利用資源,使環境污染程度控制在環境承載力之內。

(3)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為實施《水污染防治法》第16條規定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控制制度,在吸納地方有關總量控制與排污許可的立法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重新作出規定。

(4)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

排污權交易制度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經濟手段,已成為發達國家普遍適用的一種制度。有學者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開展。在立法上應當將部分環境資源視為一種商品,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在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對環境資源進行有償分配,獲得該種資源的企業如同獲得某種商品一樣,可以將其推向市場進行交易,交易方式主要通過排污許可證有償轉讓的形式進行,運用市場機制對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我國現行的環境立法對污染權還未作明確規定,相應的制度也還未建立。順應我國環境保護的需要,必須盡快完善該方面的立法。

⑼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如何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呢?

強化主體功能,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主體功能,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和保護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盡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城市化地區,要優化空間結構,留足生態空間,確保水土氣資源不超載,防止城市病發生。糧食主產區,要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農產品綠色健康與供給。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要持續降低人口壓力,減少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增強長江經濟帶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事關我國重要生態寶庫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立和形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非常重要。通過開展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升流域國土面積綠色覆蓋率,特別是提高沿江地區退耕還林、退埦還湖,人工造林比例,優化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網格體系,提升森林質量與濕地系統功能,增強生態保障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准,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污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過大。要實施最嚴格的污染防控制度,推廣「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聯防聯控體系,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基數,全面遏制、根本扭轉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重點實施化工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礦庫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全流域、全天候實時監控,擴大流域污染物監控范圍,確保沿線工業污染源排放全面達標。推進沿線城鎮特別是中上游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大整治,補齊小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提升防範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能力。

改進自然資源開發管理,確保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但自然資源無序和過度開發又會破壞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和水利、礦產開發存在著對水、土、林、礦等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現象,破壞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和代際均衡。為此,要強化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利用監管,按照自然資源類型、自然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區分類精準管控。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改進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實施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善水、土、林、礦等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

⑽ 長江流域要採用哪些措施改善環境

1,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治沙。黃河泥沙90%來自中游,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黃的根本。具體措施:①造林種草,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不下坡,清水長流;②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③修建水庫,治沙和防洪並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汛、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④加強全流域的統一管理,協調各方利益,實現人地協調發展;⑤加固下游大堤等。
採取的有效措施:①興建蓄水、調水工程;②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工作;③加強水資源的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2,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①長江宜昌以上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及北面的漢江是長江中下游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出現在同一時期,就會使長江幹流出現特大洪水。②前些年,長江上中游山區濫伐現象嚴重,植被遭到破壞,保持水土能力差。③部分防洪工程質量低劣。④圍湖造田,湖泊調蓄功能削弱等。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採取的主要措施:①加固江防大堤;②興建分洪蓄洪工程;③修建水庫,重點治理荊江河段;④退田還湖;⑤實施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⑥建設長江三峽工程等。

閱讀全文

與長江地區環境污染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戴隱形眼鏡的方法視頻 瀏覽:44
插鋼絲繩的方法視頻 瀏覽:453
車胎胎壓檢測方法 瀏覽:651
引產方法有哪些 瀏覽:242
鉻釩元素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93
綠茶品種鑒別方法 瀏覽:143
12588怎麼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610
有什麼方法對付噪音不想改的人 瀏覽:412
塑料鐵軌安裝方法 瀏覽:631
粉倉門密封解決方法 瀏覽:739
大理石牆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308
傷寒最快的治療方法用什麼土方法 瀏覽:236
13種徒手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瀏覽:578
食用瓜子的方法 瀏覽:483
衛生間瓷磚內水管漏水解決方法 瀏覽:654
電腦上橫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
論撿肥皂的正確方法txt 瀏覽:846
陰陽平衡的最佳調整方法 瀏覽:989
電力電纜鋁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368
湖北成品支架的安裝方法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