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

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4 23:53:18

1. 玉米黃麴黴毒素如何快速簡便測定

黃麴黴毒素主要是由黃麴黴、寄生麴黴和特麴黴產生,廣泛存在於花生、玉米等三.快速檢測試紙,取樣簡單,操作簡便 ,特異性強、結果准確,易於大量樣本

2. 黃麴黴毒素怎麼檢測

檢測方法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利用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強弱與標准比較確定其含量,對於一些組分很復雜的試樣要雙向展開,才能獲得較高的靈敏度。

TLC法設備簡單,檢測費用低,但操作繁瑣、費時,萃取和凈化效果不理想,靈敏度差,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譜法(HPLC)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來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據抗體和抗原之間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靈敏度。

該方法檢測速度快、對人體危害小、但重復性差、試劑壽命短、需低溫保存、假陽性概率較高、需要配置專門的酶標儀,且對一些富含鹽和脂肪的試樣需進行額外的處理。

4、毛細管電泳法(CE)

毛細管電泳(CE)也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分析黃麴黴素的方法。該方法與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LIF)連用可很好地提高靈敏度。

Wei等用毛細管電泳一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測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分離效果,其中對AFB2的測定最為靈敏。但CE法的成本較高,操作復雜,不適宜在試樣檢測中廣泛應用。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6、金標試紙法

金標試紙法,實際就是一種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可一步檢測黃麴黴素。

該法可在5~10 min內完成對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定性測定,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且無須其他儀器設備的配合,既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檢測,也可在現場進行實地測定,但是其檢測的准確度、精度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7、生物感測器法

生物感測器是使用固定化技術將具有分子識別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與物理化學換能器結合,可以用來探測生物體內外的環境化學物質或與之起特異性交互作用後產生響應的一種裝置。其中利用分子間特異親和性制備的親和型生物感測器為免疫感測器口。

根據能量轉換器所傳導的物理或化學信號的不同,免疫感測器可分為電化學免疫感測器、光學免疫感測器、壓電晶體免疫感測器等。由於生物感測器具有選擇性高、響應快、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和適合於現場檢測等優點,因此各國科研工作者正積極探索研製新型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黃麴黴素。

(2)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的危害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足以說明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黃麴黴毒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葯的毒性,其中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大。

黃麴黴毒素進入體內後,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因此,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當然,黃麴黴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

3. 怎麼判斷玉米有沒有黃麴黴素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3

4. 家庭如何檢驗黃麴黴素

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是利用單克隆抗體而設計的固相免疫分析法。

由此產生的一步式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試紙可在5—10分鍾完成對樣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定性測定,藉助黃麴黴毒素標准樣品這種方法能估算黃麴黴毒素的含量,非常適用於現場測試和進行大量樣品的初選。

薄層分析法(TLC)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4)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5. 玉米中的黃麴黴素有什麼辦法去除

玉米中的黃麴黴素可用下述辦法去除:
1,一般除去法:
主要是採取挑選霉粒、加工去毒,要水洗、可浸泡也可用吸附劑如活性炭、膨潤土、沸石、硅藻土或甘露寡糖來吸附,去毒效果不錯(如表1),經脫毒處理後的日糧中黃麴黴毒素不超過50mg/kg就可作為豬飼料。
2,滅活法:
常用的有三種,①加熱處理法:黃麴黴毒素雖然對熱穩定,但在高溫下也能部分分解,例如將含有7000pg/kg黃麴黴毒素的潮濕花生粉在0.103Mpa、120℃高壓處理4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µg/kg;②鹼煉法:原理是破壞黃麴黴毒素的內酯環使之失去毒性,花生、玉米均可用此法;③石灰溶液和鹽類去毒,首先用石灰乳水、純鹼水或草木灰水浸泡整粒的污染黃麴黴毒素的玉米2~3h,然後用清水沖洗至中性,兩小時後烘乾,去毒效果可達60%~90%。

6. 某種食物中含黃麴黴素,用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檢測

薄層分析法(TLC)、液相色譜法(HPLC)、酶聯免疫法(ELISA)、毛細管電泳法(CE)、熒光光度法(IA C/S FB)。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6)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素的毒性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

其致癌特點是:致癌范圍廣,能誘發魚類、禽類,各種實驗動物、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癌症,除主要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亦可導致出現畸胎。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准。

7. 用什麼樣的儀器檢測飼料中的黃麴黴毒素

CSY-E96H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採用固相酶聯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聯免疫法;可定量檢測糧食、食品、飼料、油脂、乳製品、葯物、飲料、牛奶、酒等產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環氧化物)含量。並且可以連接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葯物殘留檢測儀廣泛應用於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衛生防疫、環境保護、工商管理、水產品批發市場、面製品生產基地、養殖場、糧庫、超市、商場、各大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等部門。

8.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誰知道呀 還有它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生產企業如果使用劣質的原料,如發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產食用油,則有可能造成黃麴黴素超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食用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品,會出現急性中毒。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並有嘔吐、厭食和發燒等症狀。重症者在2~3周後出現腹水、下肢水腫,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現胃腸道出血。黃麴黴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圍廣,為了預防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的發生,維護人類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對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的檢驗檢疫要求:

我國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允許量標准(GB2761-81)規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過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製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過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過10微克/公斤,其他糧食、豆類、發酵食品中不得超過5微克/公斤,嬰兒代乳食品中不得檢出,其他食品可參照以上標准執行;牛乳及其製品中黃麴黴毒素M1限量衛生標准(GB9676-88)規定,不得超過0.5微克/公斤

9. 如何觀察到大米中有超標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是一種常見的腐生真菌,大多出現在發霉的糧食、糧食製品以及其他的有機物上,黃麴黴的部分菌株可能會分泌出劇毒物質,也就是黃麴黴素,誤食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判斷食物長黃麴黴呢?

如何判斷食物長黃麴黴
1.是否存在霉變

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霉變的堅果、豆類、大米等富含油脂與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中,如果食物表面出現霉變、皺縮、長毛、發綠、發黃等異常改變時,就提示該食物有可能存在黃麴黴感染的情況。黃麴黴感染後,食物表面可能帶有致癌性極強的毒性物質黃麴黴素,並且難以通過高溫將其殺死、消除,因此,出現霉變的食物應當及時丟棄,不宜再進行食用。

2.是否出現異味

如果食物出現了苦澀、腥臭、陳舊等異味,也有可能是黃麴黴感染引起的。比如味道發苦的堅果、腥臭的木耳、陳舊的大米等,都有可能是黃麴黴繁殖的溫床。黃麴黴大量感染的食物屬於強致癌物,長期少量食用後有可能導致肝功能受損,甚至引起肝癌。突然大量攝入黃麴黴素,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比如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繼而引起肝硬化、肝炎等疾患,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3.進行檢測分析

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黃麴黴素的最准確方法是抽樣進行檢測分析,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薄層層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微柱法、酶聯免疫吸附法、超光譜法等,不同檢測方法的檢測速度和檢測精度不同,適用於黃麴黴素不同的檢測目的和檢測要求。

結語:如何判斷食物長黃麴黴?主要是通過觀察食物是否存在霉變、是否出現異味等方面來進行初步的判斷,一旦存在嚴重的霉變和異味,就不宜再進行食用。還可以將食物送到專業機構進行檢測分析,根據檢驗結果可以得到更為准確的判斷。

閱讀全文

與玉米面中黃麴黴的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傳播訓練方法 瀏覽:533
u鋼計算方法 瀏覽:307
上推下拉浮漂不變目數解決方法 瀏覽:818
治療軟疣最好的方法 瀏覽:671
類似推理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258
殘疾孩子康復訓練方法 瀏覽:445
運動的減肥方法怎麼樣 瀏覽:7
讓人們快速取快遞的方法 瀏覽:241
有什麼方法醒酒快 瀏覽:162
思維能力的測量與評價方法是什麼 瀏覽:367
文化產業的研究方法 瀏覽:516
如何比較兩種絡合方法的可行性 瀏覽:117
戴隱形眼鏡的方法視頻 瀏覽:44
插鋼絲繩的方法視頻 瀏覽:453
車胎胎壓檢測方法 瀏覽:651
引產方法有哪些 瀏覽:242
鉻釩元素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93
綠茶品種鑒別方法 瀏覽:143
12588怎麼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612
有什麼方法對付噪音不想改的人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