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主要檢測方法是
常見的膠體金試紙條,ELISA酶聯免疫試劑盒,TLC薄層色譜,免疫親和凈化熒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法,液質聯用法
❷ 如何檢測黃麴黴素
有很多方法,可以列舉如下:
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利用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強弱與標准比較確定其含量,對於一些組分很復雜的試樣要雙向展開,才能獲得較高的靈敏度。
TLC法設備簡單,檢測費用低,但操作繁瑣、費時,萃取和凈化效果不理想,靈敏度差,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大程度的危害。
液相色譜法(HPLC)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來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據抗體和抗原之間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靈敏度。
該方法檢測速度快、對人體危害小、但重復性差、試劑壽命短、需低溫保存、假陽性概率較高、需要配置專門的酶標儀,且對一些富含鹽和脂肪的試樣需進行額外的處理。
❸ 光化學柱後衍生器的原理是什麼對分析物結構有沒有影響
你好,PriboFastKRC光化學柱後衍生器可以取代傳統的電化學衍生法,在線對黃麴黴毒素B1、G1進行衍生,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無需清洗儀器,減少對色譜儀的腐蝕,同時更好的保護操作人員,用於液相色譜熒光法檢測黃麴黴毒素,有效提高檢測的靈敏度。不會對分析物結構有影響的。
符合15版中國葯典,AOAC 2005.08,AOAC2008.02,AOAC Aa 11-05,中國台灣標准(食字0981800370號公告)和歐盟葯典2.8.18標准分析方法。
用液相色譜熒光檢測法進行測定時先將黃麴黴毒素從相應的基質中提取,經免疫親和柱(如Pribolab免疫親和柱)凈化後用Pribolab ® KRC進行紫外光照射,黃麴黴毒素B1和G1被羥基化,從而產生穩定可測量的熒光性。其它的黃麴黴毒素(B2,G2,M1,M2)的化學及測量相關特性在此步中不變,然後進行檢測即可。
本衍生器還可應用於氨基酸、多肽、煙酸/煙醯胺、維生素及磺胺類葯物的分析。
詳細產品參數:
1、運行環境:
溫度5℃~40℃;相對濕度≤85%;適用電壓220V(±10%),50Hz(±2%)
2、技術參數
2.1與HPLC-熒光檢測器配套使用在線對黃麴黴毒素B1、G1進行衍生,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
2.2黃麴黴毒素B1、B2、G1、G2的最低檢測限低於0.1ppb.
2.3符合15版中國葯典,AOAC2005.08, AOCS Aa 11-05和歐盟葯典 2.8.18標准分析方法。
3、配置要求
3.1 KRC柱後衍生光化學反應池(還包括10米透明質化線圈,254納米燈管,拋光反應池架,電源控制器)1套;
3.2塑料漏斗(10個/包)1包
3.3玻璃微纖維濾紙(1.5um,100張/盒)1盒
3.4一次性測試管(250個/包)1包
3.4 Peek 兩通(客戶自備)
4、技術資料
3.1提供儀器設備的中文安裝操作說明書。
3.2提供儀器設備的英文說明書。
3.3 儀器設備須經中國政府批准在中國境內銷售,適合中國國家標准,或通用國際標准。
3.4 儀器設備的保修期為一年。在保修期內,供貨廠商在接到用戶要求對所購儀器設備進行維修時,應在24小時之內給予答復以及後續維修服務。
5、技術特點:
1. 在線對黃麴黴毒素B1、G1進行衍生,重現性好;不需要任何化學衍生試劑,減少了液相系統的清洗工作,延長了其使用壽命。
2.黃麴黴毒素B1、B2、G1、G2的最低檢測限在0.1ppb以下。可以同時進樣,對黃麴黴毒素B1、B2、G1、G2,M1,M2同時進行檢測。
3.安裝、操作簡單(5分鍾即可投入使用),使用壽命長。
4.符合15版中國葯典,AOAC2005.08, AOAC 2008.02, AOCS Aa 11-05,中國台灣標准(食字第 0981800370 號公告)和歐盟葯典2.8.18標准分析方法。
5.最大流速2ml/min。
6.型號:PriboFast ® KRC, 廠家:新加坡PribolabPte. Ltd.
6、較傳統的電化學衍生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無需使用化學物質(省錢的同時,也避免操作人員接觸有毒化學物質);
2. 增加HPLC儀器的壽命(沒有腐蝕性酸流經毛細管);
3. 無需沖洗步驟;
4. 結果與電化學方法(溴衍生)一致。
❹ 某種食物中含黃麴黴素,用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檢測
薄層分析法(TLC)、液相色譜法(HPLC)、酶聯免疫法(ELISA)、毛細管電泳法(CE)、熒光光度法(IA C/S FB)。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4)用電化學方法檢測黃麴黴毒素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素的毒性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
其致癌特點是:致癌范圍廣,能誘發魚類、禽類,各種實驗動物、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癌症,除主要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亦可導致出現畸胎。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准。
❺ 怎樣檢測黃麴黴毒素
檢測黃麴黴毒素的方法有很多,最為常見定性的方法是快速檢測卡,定量的檢測方法一般用液相 真菌毒素分析儀 還有ELISA檢測試劑盒等!網上有很多介紹的。
❻ 怎樣測試自製櫻桃酒中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AF)的檢測方法從最初以薄層層析法為主,發展到高效液相色譜法、微柱法、酶聯免疫吸附法等多種方法普遍應用,其進展與新的化學檢測手段和新儀器的出現密不可分。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應用,為黃麴黴毒素的檢測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餘地,適應了不同的檢測目的和要求。
薄層層析法
薄層層析法(TLC)是測定AF的經典方法,其原理是將樣品經過提取、柱層析、洗脫、濃縮、薄層分離後,在波長365nm紫外光下產生藍紫色或黃綠色熒光,並根據其在薄層上顯示的最低檢出量來確定其含量。
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具有高解析度,分析時間較短等優點。它的原理是樣品溶液中欲分離的幾種化合物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有不同的分配量,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AF經柱後電化學衍生化後,能發射特徵性熒光,被熒光檢測器捕獲後而得到檢測,最後經化學工作站處理數據。這一檢測方法,將化學分析試驗與領先的計算機技術結合,使自動化程度得到極大的提高,在試驗空間、人力和儀器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能檢測更多的樣品。HPLC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檢測AFB1的方法,主要是用熒光檢測器檢測。該法快速而准確,但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未能廣泛使用。
微柱法
微柱法測定AF,是利用微柱管內的硅鎂型吸附劑吸附AF並在365nm紫外光下顯示熒光,其強度與一定濃度的AF含量成正比關系,由此可簡略定量AF。
酶聯免疫吸附法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是抗原(或抗體)吸附劑和用酶標記的抗體(或抗原)與標本中的待測物(抗原和抗體)起特異的免疫學反應,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敏感度,是一種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大致採用兩種方法檢測AF:一種是用雙抗體夾心法;另一種是用競爭法。免疫吸附法測定的試劑盒及配套儀器、方法被列入國家標准(GB/T5009 22-1996第二法)。
關於運用酶聯免疫法檢測AFB1的檢測報道也較多,目前國外已有較成熟的檢測食品及飼料中AFB1等真菌毒素的ELISA試劑盒出售,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有一些以ELISA檢測食品及飼料中AFB1的研究報道。
其他方法
(1)溴化熒光分光光度法(SFB)
樣品經甲醇-水混合溶劑提取後,部分提取液通過固相分離進行柱前處理,500μL純化的提取液用溴試劑衍生化後,用熒光檢測計中檢測,樣品熒光吸收度與硫酸喹啉液的吸收度比較可直接換算成AF的總含量。該法已通過AOAC和美國農業部聯邦穀物檢測中心的認證。
(2)超光譜方法(HS)
超光譜法是基於反射能基礎上的一種非侵入無破壞的映像技術,用於農產品檢測中,能夠快速地提供該產品的有關化學和其他方面的內部細節。另據研究報道,培訓黃蜂可用於AF檢測。由於AF主要是由黃麴黴產生的,寄生黃蜂通過培訓能把黃麴黴的氣味和糖水聯系起來,並對這些氣味產生有區別的行為反應,藉此來識別目標氣味的存在。這種培訓反應正在應用於儲藏玉米、花生的AF監控和檢測實踐當中,目前還未給出有關的結果評定。
各方法對比
薄層層析法對樣品處理繁瑣,實驗過程復雜,所需時間多,易受雜質干擾,較適合於對AF的定性檢測,是研究AF初期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今後,雖然薄層層析法在不斷地改進,並在一般實驗室均可完成操作,但由於它復雜的前處理過程致使在應用中仍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AF,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目前採用這種方法檢測AF較多,但具體一次實驗所使用的化學葯劑和處理途徑差別很大,對實驗結果的精度造成影響,這種方法還應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但總體上說高效液相色譜法操作較為簡便,同時可檢測多個AF種類,適於大批量樣品的分析。將免疫親和柱與高效液相色譜法結合應用,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今後將被廣泛應用。
微柱法測定AF,主要是用來檢驗AF的存在與否以及快速篩選出超標樣品,而要對AF種類進行區分定量檢驗,則需要對不同AF組分進行分離,再利用其他方法檢測。因此,微柱法並不能完成整個AF檢測過程,僅適用於定性檢驗。
酶聯免疫吸附法操作簡便,使用較為安全,但由於酶本身的不穩定性,用此方法檢驗AF有可能帶來假陽、陰性結果,而且研製出的AF快速測試盒多以測定最具毒性的種屬為主,食品和飼料工業上利用它來界定食品或飼料中AF的超標問題。酶聯免疫吸附法的檢測精度還有待於提高。
溴化熒光分光光度法的最大優點是檢測時不使用AF對照品,同時快速、靈敏,適合大批量樣品普查,儀器價格也較低,張雪輝等比較了用SFB法和溴衍生HPLC檢測中葯中AF的結果,發現SFB法在測定中葯時可能出現許多假陽性結果。
❼ 如何檢測黃麴黴毒素M1
檢測黃麴黴M1的方法一般就是免疫親和層析凈化高效液相色譜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這兩種方法。前一種方法主要使用到高效液相,後一種使用的是酶標儀。由於高效液相色譜法費用高試用繁瑣,所以現在市場上檢測黃麴黴M1主要還是酶聯免疫法。
CSY-E96H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黃麴黴素快速檢測儀|黃麴黴素檢測儀|黃麴黴毒素測試儀)採用固相酶聯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聯免疫法;可定量檢測糧食、食品、飼料、油脂、乳製品、葯物、飲料、牛奶、酒等產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環氧化物)含量。並且可以連接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葯物殘留檢測儀廣泛應用於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衛生防疫、環境保護、工商管理、水產品批發市場、面製品生產基地、養殖場、糧庫、超市、商場、各大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等部門。
❽ 你們黃麴黴毒素B1是怎麼檢測的用什麼方法學檢測的
通用方法
薄膜層析法和液相色譜法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檢測機構都在使用的方法。由於其檢測周期長,程序復雜所需試劑繁多等缺點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檢測要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已創建了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而且以金標試紙為代表的這些方法已經被先進國家所廣泛使用,引進和消化這些先進的方法是我們檢測領域的當務之急.免疫親和柱法優點很多但由於檢測費用過高,而無法普及.而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似乎更適用於中國值得推廣。薄層層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在黃麴黴毒素研究方面應用最廣的分離技術.自1990年它被列為AOAC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標准方法,該方法同時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黃麴黴毒素的功能.2、液相色譜法液相色譜(Liquid Chromatography,LC)與薄層層析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補充.通常用TLC進行前期的條件設定,選擇適宜的分離條件後再用LC進行黃麴黴毒素的定量測定。3、免疫化學分析方法利用具有高度專一性的單克隆抗體或多克隆抗體設計的黃麴黴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最常用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這類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酶聯免疫法(Enzyme-linked of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層析法(Immunoaflinity Column Assay,ICA).它們均可以對黃麴黴毒素進行定量測定。❾ 家庭如何檢驗黃麴黴素
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是利用單克隆抗體而設計的固相免疫分析法。
由此產生的一步式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試紙可在5—10分鍾完成對樣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定性測定,藉助黃麴黴毒素標准樣品這種方法能估算黃麴黴毒素的含量,非常適用於現場測試和進行大量樣品的初選。
薄層分析法(TLC)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9)用電化學方法檢測黃麴黴毒素擴展閱讀: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❿ 黃麴黴毒素怎麼檢測
檢測方法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利用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強弱與標准比較確定其含量,對於一些組分很復雜的試樣要雙向展開,才能獲得較高的靈敏度。
TLC法設備簡單,檢測費用低,但操作繁瑣、費時,萃取和凈化效果不理想,靈敏度差,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譜法(HPLC)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來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據抗體和抗原之間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靈敏度。
該方法檢測速度快、對人體危害小、但重復性差、試劑壽命短、需低溫保存、假陽性概率較高、需要配置專門的酶標儀,且對一些富含鹽和脂肪的試樣需進行額外的處理。
4、毛細管電泳法(CE)
毛細管電泳(CE)也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分析黃麴黴素的方法。該方法與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LIF)連用可很好地提高靈敏度。
Wei等用毛細管電泳一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測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分離效果,其中對AFB2的測定最為靈敏。但CE法的成本較高,操作復雜,不適宜在試樣檢測中廣泛應用。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6、金標試紙法
金標試紙法,實際就是一種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可一步檢測黃麴黴素。
該法可在5~10 min內完成對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定性測定,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且無須其他儀器設備的配合,既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檢測,也可在現場進行實地測定,但是其檢測的准確度、精度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7、生物感測器法
生物感測器是使用固定化技術將具有分子識別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與物理化學換能器結合,可以用來探測生物體內外的環境化學物質或與之起特異性交互作用後產生響應的一種裝置。其中利用分子間特異親和性制備的親和型生物感測器為免疫感測器口。
根據能量轉換器所傳導的物理或化學信號的不同,免疫感測器可分為電化學免疫感測器、光學免疫感測器、壓電晶體免疫感測器等。由於生物感測器具有選擇性高、響應快、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和適合於現場檢測等優點,因此各國科研工作者正積極探索研製新型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黃麴黴素。
(10)用電化學方法檢測黃麴黴毒素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的危害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足以說明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黃麴黴毒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葯的毒性,其中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大。
黃麴黴毒素進入體內後,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因此,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當然,黃麴黴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