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氣道梗阻的介紹
上氣道梗阻是一種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上氣道氣流嚴重受阻的臨床急症,其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易與支氣管哮喘及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相混淆。臨床上,該症以兒童多見,在成人較為少見。引起上氣道梗阻的原因較多,其中以外源性異物所致者最為常見,其餘較常見者有喉運動障礙、感染、腫瘤、創傷以及醫源性等。對上氣道梗阻及時認識和治療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因為大多數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經有效治療後可以完全康復。
B. 上氣道梗阻的臨床表現
急性上氣道梗阻通常呈現突發性嚴重呼吸困難,聽診可聞及喘鳴音。初起喘鳴音呈吸氣性,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呼氣鼾鳴聲。嚴重者可有缺氧等急性呼吸衰竭的表現。慢性上氣道梗阻早期症狀不明顯。逐漸出現刺激性乾咳、氣急。喘鳴音可以傳導至胸,因而容易誤判為肺部哮鳴音,誤診為哮喘或慢性肺阻塞疾病。因病因不同可有相應的症狀或體征,如腫瘤常有痰中帶血,聲帶麻痹則有聲嘶和犬吠樣咳嗽,經各種解痙治療症狀無緩解或緩解不明顯。
C. 如何區分上氣道和下氣道的臨床基本特徵
如果上氣道梗阻為胸外的,如果梗阻是可變的,可以表現為吸氣 性氣流受限特徵,而下氣道梗阻表現為呼氣性限制。換句話,第五或 第六氣管環以上的可變的氣流阻塞表現為吸氣異常徵象,而這一水 平以下的氣流梗阻表現為呼氣異常徵象。任何水平的固定的氣道梗 阻可影響呼氣和吸氣。
D. 輕度的氣道阻塞會表現出什麼症狀
氣道阻塞的臨床表現1.惡性氣道阻塞的臨床表現取決於梗死的嚴重性和臨床部位,可因氣管和支氣管的外部壓追或腫瘤時管腔的浸潤情況不同而表現各異。所謂「氣管綜合征表現為咳嗽、氣喘、氣短和喘鳴等。2.在視診中氣道阻塞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輕度到重度。如梗阻嚴重,可見口周和肢端紫紺,患者可出現氣短並用輔助肌協助呼吸,同時常處於端坐或前傾斜位。由於病變阻塞了主支氣管,胸部觸診發現局部有不同的振幅,病變處語顫減弱,而叩診濁音增強。聽診患側呼吸音減弱或消失,並與肺部的部分或全部塌陷相一致。3.大多數惡性氣道阻塞者臨床表現為氣短。查體時見患者咳嗽、咳痰、呼氣時氣喘和哮鳴。氣道小於5mm可出現伴(或不伴)發紺的喘嗚。氣管或隆突部位的病變可引起氣道梗阻綜合征,如氣短、喘鳴、流涎、咳嗽或氣喘;而當腫瘤發生在遠端氣管,可發生阻塞性肺炎。惡性氣道阻塞時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常在仰卧位時症狀加重,嚴重時可減少右心室的排出量,引起心臟驟停和死亡。4.咯血是第二個最常見的體征,常對治療反應較好,有時可出現每日超過600ml咯血。臨床上大約有45%的患者在開始時就有咯血的表現。5.有少數氣道阻塞患者發生「上縱隔綜合征,是因氣管支氣管樹、心臟和太血管受壓迫,引起咳嗽、喘嗚、氣短和端坐呼吸。此外也可發生「上腔靜脈綜合征,表現為靜脈怒張、頭或頸部水腫。一些患者也可因大血管受壓出現精神情緒方面的改變。6.惡性氣道阻塞中有大約1/3的患者在發病初期發生阻塞性肺炎。在這些患者中,因肺部部分梗阻肺泡塌陷或再膨脹,不良查體時可發現局部震顫或爆破聲。
E. 上氣道梗阻的病因
按急性和慢性分別為:1.急性上氣道梗阻(1)氣道腔內病變以氣道內異物為多見,以及帶蒂氣管內息肉或腫瘤和炎性肉芽腫。(2)水腫過敏性、血管神經性、煙霧吸入。(3)感染扁桃腺炎、咽炎、會厭炎、咽後壁膿腫、急性阻塞性喉氣管支氣管炎、免疫抑制患者喉念珠菌病等。2.慢性上氣道梗阻(1)聲帶麻痹、功能障礙。(2)氣管病變氣管支氣管軟化、復發性多軟骨炎、氣管支氣管擴大、骨質沉著性氣管支氣管病。(3)漿細胞病變氣管支氣管澱粉樣變。(4)肉芽腫性疾病結節病、結核等。(5)氣管狹窄多為氣管插管或切開術等治療所致。(6)腫瘤咽、喉、氣管;乳頭瘤病。3.兒童上氣道梗阻的附加原因(1)急性上氣道梗阻喉炎、免疫抑制兒童的喉部病變、白喉。(2)慢性上氣道梗阻各種原因的多部位病變或狹窄、小額、先天性喉鳴、血管環(雙主動脈弓畸形)壓迫氣管、先天性聲門下狹窄、黏多糖病。以上將引起成人和兒童不同解剖部位上氣道梗阻的常見原因,極少數情況下,功能性聲帶異常或心理性因素,亦可引起上氣道梗阻。
F. 呼吸道阻塞影響呼吸,呼吸道阻塞有哪些好的方法改善
呼吸道具有氣體交換的作用,呼吸道是一個通道,可以吸入新鮮的空氣,並將其送到肺內,呼氣的時候再把肺內的空氣呼出體外。呼吸道的阻塞會影響呼吸,那麼,呼吸道阻塞有哪些好的方法改善?
G. 打開氣道的三種方法
1、手指掏出法:適用於口腔內氣道阻塞。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內將碎骨片、泥沙、水草、分泌物等掏出來。有條件時可用吸引器吸凈口腔內血液,止血。如果傷員牙關緊閉,可用兩示指從口角處伸入口腔內頂住上下牙齒,兩拇指與示指交叉用力打開口腔,並延伸至上下齒之間,將傷員的口張開。若傷員有嘔吐,在沒有頸椎骨折的情況下,將傷員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入肺而造成窒息或其他並發症的發生。氣道暢通呼吸平穩後, 將舌牽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氣管、鼻咽導管放入口腔後固定,將傷員置於端坐前傾位、側卧或俯卧位,便於咽喉部的引流。
2、托下頜角法:適用於顱腦損傷深昏迷或舌後墜者。急救時將傷員取仰卧位,急救者用雙手同時托起傷員兩下頜角,一面使其頭後仰,一面將下頜骨前移。聞有呼吸異常聲時,迅速用手指扳開上下頜,採用掏出法取出口腔內異物或分泌物,待呼吸暢通後改俯卧位。
3、膈下上腹部推壓法(海姆立克法):此法是排除氣道異物梗阻的首選方法。患者神志清醒時,採取站立或坐位,急救者站在傷病員背後,用雙手臂從傷員腋下至胸前,一手握拳,將拇指關節朝向傷病員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緊握此手,快速用力向上向內推壓,連續4~6次。患者神志不清時,將患者平卧於地,急救者跪在傷員大腿一側,或兩腿分開跪在傷員大腿兩側,用一手掌根按於傷病員的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直接放在這只手上,迅速向上向內用力推壓4~6次。
1、判斷意識 雙手拍打患者雙肩並呼叫病人,觀察有無反應。
2、呼救幫助 立即呼叫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搶救,並攜帶除顫儀。
3、判斷心跳、呼吸 掀開棉被,解開外衣,觸摸頸動脈,同時觀察胸廓起伏,判斷心跳、呼吸情況。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復甦,並記錄搶救開始時間。
4、胸外按壓 ①准備:挪開床頭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墊按壓板,墊腳凳。 ②胸外按壓30次(17秒完成): A.部位: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或劍突上兩橫指 B.手法:採用雙手疊扣法,腕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壓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頻率:≥100次/分。
5、開放氣道 ①清理呼吸道:將病人頭側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內異物 ②開放氣道:開放氣道方法為仰面抬頦法、托頜法。常用仰面抬頦法,方法為搶救者左手小魚際置於患者前額,手掌用力向後壓使其頭部後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開放在病人頦下並向上托起,使氣道伸直,頸部損傷者禁用,以免損傷脊髓。
6、人工呼吸 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2次,採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約1秒,通氣約0.5升,可見胸部起伏。
7、持續心肺復甦 持續心肺復甦,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以此法周而復始進行,直至復甦。
8、觀察心肺復甦有效指征 ①觀察心跳、呼吸:觸摸頸動脈(10秒),觀察呼吸情況。 ②觀察意識:觀察瞳孔變化、壓眶反應、對光反射。 ③觀察循環:觀察顏面、口唇、甲床紫紺變化、末梢循壞改善情況,測量血壓。 ④判斷復甦成功:繼續給予高級生命支持。
H. 上氣道梗阻的檢查
1.實驗室檢查上氣道梗阻較常見感染,如感染時血象白細胞計數可升高。2.其他輔助檢查(1)肺功能檢查最大呼氣流量-容積曲線是診斷上氣道梗阻的首選檢查方法。上氣道梗阻時,流量-容積曲線出現明顯的變化,具有診斷價值。(2)放射檢查①頸部平片針對氣管的平片,對滲出性氣管炎、氣道異物及無名動脈壓迫所致的上氣道梗阻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對喉或氣管軟化的敏感性較差。吸氣相頸部平片對喉氣管炎和會厭炎具有鑒別價值。②胸部CT掃描可以了解阻塞處病變的大小和形態,氣道狹窄的程度及其與氣道壁的關系,以及病變周圍組織的情況。增強掃描尚有助於明確病變的血供情況。③胸部MRI檢查具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可預計氣道閉塞的程度和長度,以及評價縱隔情況。(3)聲學檢查呼吸音頻譜分析發現,正常人峰值頻率和頻率譜群主要位於200Hz以下。胸外型上氣道梗阻患者,其呼吸音的峰值頻率顯著增加,大多大於基線的3倍,頻率譜群增寬並移向大於200Hz的高頻區。上述變化在吸氣相均大於呼氣相,且頸部的信號強於胸部。可變型胸內阻塞時,呼吸音的頻譜變化則為呼氣相大於吸氣相,胸部信號更強。因此,呼吸音頻譜分析對判斷氣道阻塞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4)內鏡檢查纖維喉鏡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直接觀察上氣道,了解聲帶、氣管環的變化以及呼吸過程中病變的動態特徵,且可採集活體組織行病理學檢查,故對診斷具有決定性作用。對疑為上氣道梗阻者,均應考慮進行內鏡檢查。但嚴重呼吸困難者不宜進行檢查,且對血管性疾病嚴禁進行活組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