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姓的簡短來源
1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溝,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到了陳閔公時,陳國被楚國滅,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有了陳的姓氏。
2陳林. 陳友諒. 陳勝. 陳平. 陳友諒
3根據統計。陳姓的有8千萬人口
4陳姓族譜等級觀念森嚴。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其他介紹。
2. 陳姓的來源是什麼簡短(20字)
來源: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2)尋找陳氏最簡單的方法擴展閱讀:
陳姓名人
1、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2、陳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國共內戰時期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3、陳賡: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者,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3. 陳氏太極拳的基本功包括那些,如何練習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包括樁功、震胯功、手型、步法、開肩、活腰,拉筋,單式訓練,綳、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及開合功,纏絲功,輔助器械太極尺、太極大桿、太極球等等……
其中基本樁功包括高架板凳樁、低架板凳樁和無極樁。常練的單式有左右單手雲手、定步雲手、前綳上捋、前綳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橫開步等等。
一、 學習說明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基本功的重要性。很多練太極拳的人一輩子都練不出功夫,原因在於基本功不扎實,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練習方法,沒有從基本功開始一步一步的去練習。
太極拳能不能打人?筆者過去經常聽到這樣問題,心裏面實在是不好受,在國人的眼裡,我們的國粹太極拳不過是一種老年健身操。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本來就是拿來上陣殺敵用的,所以這樣的問題稍微用腦子想想便可明白。當然,很多人都把太極拳當健身操來練,為了追求外形動作的美觀而拋棄了很多傳統的東西,這樣一來別說十年,就是一輩子、兩輩子也練不出功夫。而且,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很多種太極操,其實非但沒有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練了還會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拋棄了傳統的練法,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的內在的修養。太極拳流傳至今自有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其養生、技擊功能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只是把太極拳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推廣太極拳,實際上是在糟蹋國粹,踐踏太極拳。
二、主要招式
定步雲手涮胯
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樁,傳拳不傳胯」;可見站樁和練胯的重要性。筆者練拳多年,總結出了一點門道:練拳應該從下往上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先站樁練腿力,等站樁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開始練胯,然後到腰,最後到肩膀到肘,然後手才能發力。這個順序是不可顛倒的,否則你就會走很多彎路。
定步雲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雲手只有一點點區別,就是步子開到盡可能大,臀部要平行於膝蓋或者低於膝蓋(這不叫盪襠,這是練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盡快把胯練開、練活。
(一)預備式
雙腳並步站立,兩手自然垂於體側,中指在褲縫的位置,沉肩墜肘,下頜微收,脖子輕貼衣領之意,兩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猶如嘆氣時的狀態。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二)起勢
雙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內收,身體猶如微微鞠躬狀,力量在兩大腿上,雙手同時從體側向身體前方微雙順纏提起,然後身體微微左轉,右手繼續微微順纏在體前中心線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時向前按出在中心線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聽身後。
(三)開式
身體微微右轉、右掌同時逆纏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時微順纏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微微提起以腳跟里側輕貼地向左側磴出,要盡可能的把步子開大,盡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於膝蓋。眼看左側磴腳的方向。耳聽身後。
(四)正式
1、身體微微右轉,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自然外棚。
2、身體右轉,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時穿左掌,沉右掌,兩手如同抱球狀,右掌至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掌至肋間臍部略偏上,兩手心斜相對。
3、身體左轉,左掌同時逆纏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陽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與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夾或架。
4、身體微微左轉,同時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微微自然外棚;
5、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時身體繼續微微左轉,同時穿右掌沉左掌,兩掌心斜相對如同抱球狀,右手在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手在肋間肚臍偏上一點的高度。
6、身體右轉,同時右掌逆纏向右太陽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勁力方向與左小臂一致,不可夾,不可架。
如此反復練習,重心左右移動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組為度。堅持練習,可以快速把胯練開,練活
二、太極尺功活腰
前面講過了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接下來講講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活腰。
太極拳基本功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長腿力階段,這一階段得靠站樁,站板凳樁、無極樁等等;第二是開胯、活胯階段,這一階段最好是練定步雲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階段,這一階段得靠太極尺輔助訓練。當然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
第一、第二階段是最辛苦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練好了,到了第三階段你基本上就可以體會到苦盡甘來的感覺。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確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階段停止不前,這就他們所謂的「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只要方法對了,肯吃苦,太極拳跟任何武術一樣都是可以在同樣的時間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
這幾個階段是無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個階段的基礎沒打好,太極拳別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也出不了功夫。當然養生的另外,但是如果養生的能稍微吃點苦,身體會好得更快,養生效果會更好。
太極尺有好幾種練法,每一種練法都有不同的作用,這里只講講中國太極功夫網裡面王敏夫老師傳授的最常練的活腰方法。
(一)預備式
兩腳水平打開大概兩步的距離,半蹲,雙手向上托起太極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兩腿中間。沉肩墜肘,下頜微收,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二)左式
1、身體微微右轉,右手往上、往裡擰。同時右膝微微順纏打開,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
2、重心繼續左移,身體左轉,右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左手往裡裹,右腰下沉。
(三)左回式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四)右式
1、左手往上、往裡擰。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
2、身體右轉,重心繼續右移,左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右手往裡裹,左腰下沉。
(五)右回式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然後再到左式,如此循環。
此太極尺練法主要是訓練腰胯一體,初學者經常是扭著腰,腰胯沒有一起動,有時候胯動腰不動,有時候腰動胯沒動,這樣打出的勁力是不整的,沒有殺傷力。只有把腰胯練到一體了,發出的力才透,才整。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可以跟第二階段定步雲手涮胯交叉著練,只要架子放低一點,此功法同樣對開胯、活胯有顯著作用。
三、太極球功
有了前面的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和太極尺功活腰基礎後就可以開始練習太極球功。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也有好幾種練法,每種練法都有自己的功用,這里只介紹一下陳式太極拳家傳功夫架太極球功常練的兩種方法:
(一)拋球
1、兩腳打開大概與肩膀同寬,膝蓋微曲,含胸收腹,氣沉丹田,雙手抱起太極球在肚臍高度。
2、蓄力,雙手垂直往上拋出太極球。注意:胯一定要放鬆,感覺力從地起,通過大腿到腰,再從手發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氣,初練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
3、待太極球落到一定高度雙手順勢把球接住,回到肚臍高度。再重復拋出。
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傷自己的手腳,太極球拋出的高度要根據個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極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此功法主要是練習腰的發力,是陳式太極拳最常練的發力方法之一,堅持練習可以快速增長腰力。
(二)前後運球
1、兩腳大步打開,半蹲,兩手掌心相對夾住太極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兩手向上托住太極球,而是兩手心相對把球夾住,這樣夾住的目的是起到鍛煉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氣,沉肩墜肘,呼氣時把太極球水平向前推出。
2、吸氣,同時把太極球收回。呼氣時再把太極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復練習。注意,練習時動作要盡可能的慢,推出太極球時兩手要盡可能往前推伸直。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是在練習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礎後才開始練習的,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容易練出死力。
另外筆者不太喜歡用鋼制的那種太極球,太硬了,容易摔壞。筆者家裡用的是一個裡面灌滿細沙的籃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還不錯,大家可以拿一個舊的或者買一個新的籃球,在氣嘴那個地方鑽一個孔(其實就是把氣嘴往球肚裡面捅進去就自然有一個孔了,很簡單),然後往裡面慢慢灌沙子,最後再用東西把孔堵住,一個完美的太極球就做好了。
步法
陳式太極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橫開步三種。步法靈不靈活關繫到你能不能搶佔先機,克敵制勝,所以步法在太極拳的訓練中,甚至在所有武術的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講講由泓力太極養生俱樂部總教練王敏夫老師傳授的陳氏太極拳三種基本步法的練習方法:
(一)上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身體右轉,右腳隨著身體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45度,身體的方向跟腳尖方向一致。
3、 重心右移,提左腳到膝蓋的高度,同時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與右腳成90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蹬腳的時候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去。
4、 身體左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左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左前方45度方向。
5、 重心左移,收右腳,身體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腳,注意:同樣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
6、 身體右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右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右前方45度方向。
7、 重心右移,收左腳,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然後再接著第4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二)退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微微虛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的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3、 重心右移,左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4、 左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5、 重心左移,右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6、 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三)橫開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虛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腳,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
3、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右腳收到左腳旁邊。
4、 左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右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右橫蹬。
5、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左腳收到左腳旁邊。
6、右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4. 陳氏太極拳最簡單的是幾式
除了精要十八式外,我曾在陳正雷的書上看見過陳正雷錄制過13式的陳式養生太極拳。
5. 尋找陳氏家譜
僅供參考:
蕭縣陳八集陳氏
十八世起字輩: 秉 懷 從 高 尚 力 為 思 念 功[現已到26世]
各分支現用輩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廣 大 朝 鍾 志 兆
十八世: 秉 興 獻 建 照 鳳 開 玉
十九世: 懷 昭 名 鴻 萬 玉
二十世: 從 淮 忠 景 福 廣 樂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蕭縣甚少溝陳氏
十八世起字輩: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恆 昌 尊 經 崇 儒
蕭縣陳溝陳氏
十四世起字輩: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勝 洪 廣 升
蕭縣演武陳氏
十五世起字輩: 大 懷 素 有 凌 雲 志 聖 德 綿 延 百 世 同 -- 陳氏家譜
明成化間,我憲贊府君在祁陽首創陳氏用賓公家乘。明嘉靖間,用賓公第六世嗣孫、永寧縣主簿斗在祁陽第一次續修用賓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賓公第十五世嗣孫 大亮在祁陽第二次續修用賓公家乘。同時,擬定並頒行用賓公為遷祁始祖,用賓公第十一世嗣孫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為:我偉國宏大(文)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載,世遵永發祥。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的後裔奉《清聖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詔》,由湖廣永州府祁陽徙蜀,乾隆乙未,用賓公其後裔從《祁譜》中增補了入蜀32州縣的嗣孫,定名為《西蜀續修陳氏宗譜》,簡稱《蜀譜》,此為第三次續修用賓公家乘。重慶市銅梁縣人事局陳彰模歷經十年以《蜀譜》為基礎,輯錄了該譜大部分史料,還從典籍、口碑選錄了有關史料予以充實,內容涉及陳氏家族文化的各個領域,對清康乾時期由祁陽徙蜀的用賓公後裔的世系進行了續記,1999年 主編了《陳氏家乘記》 。《陳氏家乘記》為大32開、700多頁,鉛印出版, 精 裝本。
6. 陳氏怎麼查自己的字輩
陳氏查自己的字輩的方法:先查先祖,分支,再查自己家的那支,按年往下查找,找到自己上代的輩分,自己這代的輩分就清楚明了了。
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陳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數量達0.633億人;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該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人口統計
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
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純增長率高達40%。
7. 陳氏的來源 3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8. 找陳氏家譜
陳氏家譜字派1、……堯、舜、禹、湯、文,景、思、舉、太、君。德、源、承、永、存,洪、汝、一、繼、宗。祥、和、日、曦、泰,興、朝、茂、成、章。君、恩、還、寵、錫,福、履、永、家、昌。文、學、達、中、正,光、典、昭、邦、寧。祖、德、貽、謨、遠,開、來、萬、世、盛。…………道、業、正、均、德,興、思、敦、君、國。科、文、士、堯、榮,日、騰、敬、聖、作。秉、常、長、啟、泰,家、聲、慶、裕、擴。…………錦、水、榮、光、增、瑞、世,丹、山、儀、宇(羽)、進(振)、文、明。…………崇、德、尚、賢、文、若、武、雲、龍、變、耀;孝、先、尊、祖、邇、如、遐、汗、馬、輝、煌。…………士、夫、留、余、勇,以、德、可、相、親。日、道、宜、存、正,恩、仍、必、繼、興。…………清、伯、則、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計,敬、宣、廣、威、靈。定、有、英、賢、起,才、高、日、共、升。振、宗、修、大、業,世、濟、美、長、承。…………旺、發、邦、樟、敦,仕、體、君、弘、立。興、經、廣、成、齊,家、國、治、永、昌。…………初、獅、八、大、房,家、園、教、義、方。椿、萱、千、世、茂,蘭、桂、萬、年、芳。…………文、原、孟、弘、成,士、睿、於、邦、廷。世、則、孚、以、應,國、維、諒、汝、明。伯、子、時、光、啟,仲、懷、克、懋、榮。日、道、宣、存、正,繩、載、丕、衍、行。…………登、書、世、韻、恢、宗、派,子、衍、孫、謨、宇、宙、長。富、庶、純、饒、雄、萬、里,簪、纓、甲、第、永、綿、香。…………志、廷、文、俊,大、興、紹、元,若、爾、廉、節,世、澤、長、寧。敦、典、崇、禮,寅、泰、昌、榮,允、衍、家、法,奕、代、永、清。…………召、其、龍、傳,侍、永、連、綿,功、德、昭、垂,宗、以、大、倫,常、和、順、道,咸、亨。…………學、成、志、已、達,居、正、時、自、揚;國、泰、民、安、樂,家、和、福、壽、昌。…………仕、志、鍾、鼓、源、長、本,明、賢、世、祖、北、溪、陳。…………唯、殿、欽、文、君,廷、弼、紹、良、英;俊、士、聯、振、起,榮、華、奕、世、興。…………詩、書、萬、象,道、傅、周、孔,紹、往、聖、理、學、心、源。侯、伯、大、夫,品、重、堂、廉,樹、奕、世、名、臣、雅、望。
9. 陳姓的來源
陳,中華姓氏之一,現代百家大姓之一,居第五位:「李王張劉陳」,據統計,陳姓人丁占我國人口總數7%弱,約有7000餘萬人。
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並由姬姓衍化出來的,是黃帝之孫顓頊的裔孫虞舜的後代使用的姓氏。虞舜,黃帝裔孫,生於姚地,所以姓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孔子亦在陳國居住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