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佛門生氣的解決方法

佛門生氣的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5 19:52:05

1. 從佛教的角度,喜怒哀樂,如何對治

以一念替萬念。

一心念佛。

《給新進的同修 - 初學導引》

《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其實,分別不在法門,而在我們自己的根性適合學什麼法門,上面這句《大集經》的意思,是說現代眾生,一般比較普遍的情況,都是比較適合修學念佛法門,所以如果您如果對這句經文信得過,可以了解一下凈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釋迦牟尼佛傳》 http://www.amtf.cn/other/shijiafo/ebook1-000.htm 了解佛的一生,然後開始系統學佛。

問: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

答:請先於網站上收看凈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及「三皈傳授」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

「認識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傳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問:初學要如何修學?

答:凈宗修學是以「凈業三福」(《觀無量壽經》)為基礎。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何落實?我們採取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則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和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這一條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學習《地藏經》來開發心地寶藏。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

佛言:「凈業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以此三條為基礎。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猶如蓋房打地基一樣,無論蓋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堅固,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

+++++++++++++++++++++++++++++++++++++++++++++++++++++++++++++++++

學習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礎,不然肯定會花了時間精力,然後覺得功夫不得力,到時候懷疑佛,毀謗佛,就不好了。

其實佛對我們說得很清楚了。

《百喻經》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層樓很漂亮,於是叫來木匠,要造第三層樓,木匠說,不建第一層,不建第二層,哪兒能建第三層?愚人說,我不用建第一層第二層,我只要第三層。眾人聽了,都笑那個愚人。

我們四眾弟子也是一樣,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地修學,和那個愚人就沒有分別。

大乘是起高樓大廈,建高樓必須有地基,地基扎實,高樓才穩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沒有小乘基礎,高樓是用幾支竹竿撐起來的,或者開始挺好看,但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縱觀歷史,中國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說的不對呢?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其實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為基礎,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輝煌的成就,值得我們借鑒。

而學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規》是其中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

++++++++++++++++++++++++++++++++++++++++++++++++++++++
【蕅益大師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阿彌陀佛名號其實就可以含攝無量佛的名號,其實能老實念佛,不生懷疑,從因地到如來果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可以了。

老實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但的確是難信之法。

上面說的,是給一些不能老實念佛,還心存不解,半信半疑的人看的,畢竟一般人初學都有懷疑,是很正常的,所以需要循序漸進學習,解開疑惑,產生真實堅定的信心,才會踏踏實實老實念。

《念阿彌陀佛的利益》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優勝持往生咒;亦勝持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勝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咒雲: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余功德者:六度萬行,法門無量;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願凈業弟子,專其信願,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門者,尚當改修念佛。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昔有人問六祖大師雲,念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為萬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見性之慧燈,是破地獄之猛將、斬群邪之寶劍,五千大藏之骨髓,八萬總持之要門,十方虛空之無際,廣大一性之圓明,開黑暗之明燈,脫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經路。是本性彌陀,是唯心凈土,即是本師,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門,無量無邊之功德。

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

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

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

一心念佛,不稍夾雜即精進。

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

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2. 有時在我遇到不開心的情況下,心中的負面情緒會油然而生,然後爆發。請問如何用佛法控制情緒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瞋恨:
一、學習慈心觀;
二、致力於培育慈心禪那;
三、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的財產;
四、數數如理思惟;
五、親近善知識;
六、有助於培育慈心與滅除瞋恨的適當言論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滅除瞋恨:「你生氣對他有什麼作用?」「你能抹煞他的德行等法嗎?」「你難道不是由於過去所造之業才投生在這里?未來你還不是要繼續隨業流轉生死?」「對他人生氣就像赤手握著灼熱的木炭、火紅的鐵條、糞便等損害之物而想打擊他人一樣。」當你赤手握著灼熱的木炭或火紅的鐵條想打擊別人時,別人未必會被打傷,但你肯定會先燒傷自己。同樣地,當你用手拾起糞便想丟別人時,別人未必會被丟中,但你肯定會先弄臟自己、沾上糞臭。

也可以對所生氣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氣的人又能對你怎樣?」「他能抹煞你的德行等法嗎?」「他也是由於過去所造之業才投生,並且還要繼續隨業流轉生死。」「他的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禮物退回給他自己一樣,也像逆風投擲灰塵,灰塵只會飛回他自己的頭上一樣。」時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的財產,他人所造之業是他人的財產,就能滅除瞋恨。

3. 我是怎樣學佛改脾氣的

凈空法師---火燒功德林」,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這一發脾氣就燒光了,就沒有了。

1 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總是會不高興,他不知道這個傷害之大。
2 佛門當中常說「火燒功德林」,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這一發脾氣就燒光了,就沒有了。
3 如果你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還發一次脾氣,那什麼都完了,那火燒功德林!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一切障礙統統都來了,業障都現前了。
4 可是幾個人能不發脾氣?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這一發脾氣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礙。
5 念佛人真正覺悟之後,這個世間一切人事隨他去!他好也好、壞也好,反正與我不相干。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凈,經上常講「積功累德」,你那個功德才能夠累積。
6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可怕!嗔恚一起來之後,誰受害?自己受害。別人有沒有受害?別人決定不受害。你要覺悟,你發脾氣受害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
7 在逆境里頭千萬不能生氣,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個事情決定干不得。
8 「火燒功德林」,那個功德不容易修,積功累德,一發脾氣就燒光,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問問,你有多少功德?
9 你要想一想,我什麼時候發了脾氣?發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所修的就那麼一點功德,因為前面所修的都燒光了。
10 諸位要知道,功德是定、慧,三學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了,那個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統統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這個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功德是定慧。
11 人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養。這一生氣、一發脾氣統統沒有了。所以我們講修福德容易,福德你發脾氣沒有關系,那個福德在,不會燒掉的,功德就沒有了。
12 平常修積功德,無論你是用讀誦,或者是用參禪,或者是用持咒,或者是用種種其他的行門,無非都是修戒、定、慧三學。
13 好不容易天天在積功累德,一旦一樁事情不稱心、不如意,發了一頓脾氣,你的戒、定、慧三學完全沒有了,無明嗔恚之火把你所修學的功德一下就燒光了。
14 我們要克實而論,我所修的功德有多少?那你就想想從什麼時候起到現在沒發過脾氣,你的功德就是這么多。
15 昨天發了一場脾氣,那麼從昨天到今天,你的功德累積只有一天,如果前面一、兩個小時又發了一次脾氣,你的功德就完全沒有了,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16 福德是燒不掉的,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同,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報,功德是了生死,超三界,證大菩提的,這是我們要分辨清楚的。
17 我們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與這個有密切關系。不但我們不能動氣,不能生氣,心裏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小小不如意,也會把功德燒掉。
18 不要說我心裡小小的不高興、不如意沒有什麼大關系,關系很大。諸位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我勸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忍也得要忍,你不忍就不能往生。
19 在不如意的事情現前的時候,自己要很冷靜去想一想,我要不要求生凈土?如果要求生凈土,那就不能起嗔恚心。小小的嗔恚,決定障礙往生。
20 佛常常教誡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得利於忍。
21「不能忍辱」,這是大病,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
22 一念嗔心起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人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難,幾個人有功德?
23 功德是定慧,積功累德好不容易,一發脾氣,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燒掉了,你的功德就沒有了。你要是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發一下脾氣,整個就完了,太可怕了!
24 凡是逆境現前,不如意的事情現前,自己要特別覺悟,我已經有一些功德了,現在那個人來勸我趕快把功德燒掉,我不做傻瓜,我不燒掉;這樣,你的功德就能保全。
25 你如果很聽話,他一叫你生氣,你馬上就生氣,他叫你把功德燒掉,你乖乖地趕快燒掉,這是愚痴,這不是聰明人。
26 要曉得功德是定慧,你想想看,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念佛人的功德,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諸位想想,一發脾氣,你的一心不亂就沒有了,你得從頭慢慢再修,這很可怕!
27 同修們常常感嘆到,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不住。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像常常喜歡發脾氣,知道這個不好,但是不能不發,還是一樣照發。這原因是什麼?習氣太深了!
28 雖然曉得念佛,這個佛號壓不住習氣;發起脾氣來,還能念佛嗎?念不下去了。
29 雖然念佛,一發脾氣,佛號也沒有了,佛號也不曉得跑哪去了!這就說明我們煩惱習氣太重,佛號太生疏了。
30 煩惱習氣太熟了,為什麼?天天在薰習,年年在薰習,生生世世在薰習,它怎麼不熟?當然熟,熟透了!所以才搞六道輪回,永遠不能出離。
31 佛經、名號太生疏了,雖然念經、念佛,壓不住煩惱。壓不住煩惱,就不能往生,臨命終時,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這個事情麻煩了!
32 嗔恚心要不得,一定自己要警覺,要提醒自己,在最不如意的時候,也不要發脾氣,不管受什麼樣的委屈,也不發脾氣。
33 不發脾氣是功德,你受的那些委屈是消災,消掉你的業障。這一發脾氣,不但災沒有消掉,又增長了惡業,你看看這不是很糟糕!
34 譬如說,人家侮辱你,人家欺負你,他是來替你消災的,我們應當感謝他把災消掉了。他替我消災,我不但不感謝,還要去報復他,那好了,自己罪上再加罪,這就大錯特錯了。
35 一發脾氣,清凈心沒有了。我們念佛第一步的功夫,是要求得功夫成片;一發脾氣,成片沒有了,功夫馬上丟掉了,這就是所謂「火燒功德林」。
36 我們好不容易修積一點功德,魔看了不順眼,魔沒有辦法破壞你的功德,所以他只好找這些境界讓你心裡看了不如意,讓你發脾氣,為什麼?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掉了,魔就合掌哈哈笑了。
37 你把功德燒掉了,魔就自在。魔沒有功德,不希望你們有功德。如果魔去逗你的時候,你還是不發脾氣,魔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沒有法子,倒過來佩服你、恭敬你,他也變成你的護法神。
38 魔就是這樣子,他不能整你,他就捧你,他就是這個性情,所以妖魔鬼怪都變成護法神了。只要你如如不動,你不怕他,不要怕他挑撥。
39 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覺心,不管什麼境界,決定不幹傻事。最傻、最愚痴的事情,就是發脾氣。
40 可是有些同修說:有些事情不發脾氣不行,不能辦事。那個脾氣可以發,釋迦牟尼佛也發脾氣,菩薩們也發脾氣,但是他是表演,他不是真發脾氣。
41 一拍桌子、一瞪眼,把別人嚇到了,乖乖地辦事。其實他心裡頭如如不動,並沒有真發脾氣。那是唱戲、表演,面孔上發脾氣,心裡清凈。
42 如果外面發脾氣,里頭也發,那就壞了;裡面不發,外面發,不相妨礙。外頭是形式,無關緊要。
43 我們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許哲居士的標准:一生沒有發過脾氣。從今天起,就不要發脾氣,一直到你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見得了阿彌陀佛。
44 你常常發脾氣,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你等來生來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發脾氣,不怨恨一個人,不埋怨一樁事,你念阿彌陀佛才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
45 學佛修行修什麼?放下而已!天天學著放下,得真干!把煩惱習氣放下、把貪嗔痴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是非人我放下。
46 特別是發脾氣、心裡不高興,一定要放下,為什麼?對自己的身心傷害最大的就是發脾氣。看到別人不好,要懲罰自己,你是個聰明人嗎?
47 發脾氣,是以別人的不善與過失來懲罰自己!別人好不好,與我有什麼相干,何必要懲罰自己?可是懲罰自己的人很多,常見。所以你要學聰明,不要再去懲罰自己。
48 別人無論做得對也好、不對也好,與我都不相干,沒有必要去懲罰自己,所以發脾氣是嚴重的懲罰自己。懲罰自己,這大錯特錯!

4. 佛怎麼化解負面情緒

佛沒有負面情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著我人眾生壽者相,則非菩薩,更不是佛。只有著相的人才會有負面情緒。比如你去電影院看電影,前面有一個高個子擋住了你的視線,你說「哎呀這個人長這么高幹嘛?擋著我都看不到了!」這就是著我相,著我相則一定伴隨著人相。
再比如那些倚老賣老,對年齡比自己小的人不屑一顧,說人家「小屁孩什麼都不懂」的,這就是著壽者相。不但倚老賣老是著壽者相,倚小賣小,倚男賣男,倚女賣女等等這些都是著壽者相。著相才會出現煩惱。

5. 愛生氣愛罵人,佛教有什麼好方法

從以下方面入手試試吧。

一是念經念佛,增長平常心。脾氣不好主要是嗔心太重,一有「不順」,心裡立即不平,於暴躁不安,就來氣,就發火。這種情況對誰都無益,傷人傷已,還造口業。念經念佛,能了知貪心嗔心起處和滅處及其中道理,有利於消除貪心和嗔心。另一方面,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話到嘴邊,改為佛號,把壞脾氣壓下去。其實,來氣之時,只是一剎那,把話頭忍住,氣就回去了。

二、要真懺悔,改習氣。懺悔要真心,發心真正改過,不是一時後悔。當著眾人面懺悔,給人賠禮道欠。把習氣改過來。

三、看問題要多看自己的不對處,不要總看別人不對。其實,人這所以總看別人不對,是自己內心的分別心太重。別人做事總有其道理,對不對,與我們何干?我們管好自己,先獨善其身,自己修好了,才能兼善其人。自己做不好,有什麼臉面去管別人。

總之,要真心改過,學習佛法,念經念佛。必能改過來。

阿彌陀佛

6. 請教各位佛門同修,如何對治生氣!

修慈心觀。 生氣是來自嗔,而對治嗔就要用慈心觀。慈心觀屬於定的一種。

慈的修習

在隨念業處之後所提示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中,先說欲修慈的
初學瑜伽行者,斷了(十種的)障礙,受持了業處,食事既畢,除去食
後的懶睡,在遠離的地方善敷座位,安坐下來,最先當觀察嗔恚的
過患及忍辱的功德。
(觀察嗔恚之過及忍辱之德)何以故?因為修此(慈梵住)當斷
嗔恚而證忍辱,未曾有不見過失而能斷及不知功德而能證得的;是
故應見『賢者!若為嗔恚所戰勝,(為嗔恚)而奪取其心者,則殺
害生物』等經中所說的嗔恚的過患;亦應知:
『諸佛說——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容忍是最上的涅盤』。
『具有忍力的強軍,
我說他是婆羅門』。
『忍辱無有勝』
等所說的忍辱的功德。
(初學者當避免的慈的所緣)(瑜伽者)如是見其過患而為離於
嗔恚心及知其功德而為與忍辱(心)相應,當勤修於慈。勤修(於
慈)者應先了知『對此等人最初不應修慈,對此等人則絕對不應修
慈』的人的差別。即是此慈最初對(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
(3)中間人(無關者),(4)敵人等的四種人不應修習:(5)不應專對
異性修習,(6)絕對不應對死者修習。為什麼最初不應對不愛等人
修習呢?(1)因為(初學者)若把不愛者置於愛處是會疲倦的;(2)若
把最愛的朋友置於無關系者之處是會疲倦的,因為對彼(極愛者)
甚至現起少許的痛苦,也會使(修習者)呈現悲泣的狀態;(3)若把
無關系的人置於尊重敬愛之處也會疲倦的;(4)若對敵人隨念則起
忿怒。所以最初不應對不愛等人修習。
(不可對他修慈的人)(5)如果專對異性(修習),則修習者未免
生貪欲。
據說:有一位大臣之子,一次問一位和自家親切的長老道:『尊
師!當對誰修慈』?長老答道:『對愛的人』。那(大臣子)以為自己的
妻子是愛人,便對那女修慈(而生貪欲)要入她的房內,(於門外)叩
壁終夜。
是故不應專對異性修慈。(6)如對死者修慈,絕對不能得證安
止定與近行定。
據說:有一少年比丘,開始對自己的阿闍梨修慈,但他的慈不
能現起。於是去問大長老道:『尊師!我對於慈的禪定是很熟練的,
但今不能入此慈定,不知是什麼原故』?長老說:『賢者!你當尋求
(慈的所緣)相』。當尋求時,他知道了阿闍梨已死,再對他人行慈,
乃能安止於定。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4.htm

7. 佛教教人如何才能不生氣

你要想不生氣就要慢慢做到一個忍字。俗語講「氣得過,忍不過」。請參考蔡禮旭老師在《家和萬事興》里分享的方法。

怎麼對治瞋恚?修忍耐、包容。當然這個忍的功夫分幾個階層,有力忍、有忘忍、有反忍、有觀忍、有喜忍、有慈忍。這個力忍就是發現要發脾氣了,壓下來不要發。第二個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算了、算了,不要計較。再來反忍,要發脾氣以前,首先想我自己有沒有不對,馬上火就下來。當我們覺得別人脾氣不好,保證自己脾氣也沒有好到哪裡,真的,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往往我們都會看,覺得另外一半脾氣不好,很可能確實他脾氣比我們不好,可是他的脾氣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證我們還有二、三分,兩個人一吵,你罵他兩分,他罵你八分,沒完沒了。人跟人能沖突得起來,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著另一半、盯著別人的缺點,要想一想他的缺點我有沒有?不然統統在那裡互相挑毛病,沒有好日子過。

觀忍,這個觀當中,人世間短暫幾十年,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是假的,帶都帶不走,有什麼好爭的?包含觀裡面,觀因緣的發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跟他計較幹啥?你悲憫他都來不及。「先人不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沒教他,他也不懂,可憐的人你跟他計較幹啥?喜忍,喜忍是什麼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他來給我考試的,看我最近功夫怎麼樣。他看每一個人監考老師來了,發考卷來了,跟監考老師一鞠躬:辛苦你,還為我操心,趕緊用功做考卷。最後慈忍,「凡是人,皆須愛」,就好像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們從小到大,犯那麼多錯,有時候爸爸媽媽對這些親戚朋友講:孩子很好,沒操到心。哪沒操到心,是父母沒放心上,完全的慈愛。你看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行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麼的,父母搞了半天。媽媽煮半天,幾個小時才煮好的東西,我們一下就把它給翻倒了,統統沒有放在心上的,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對一切的人。

8. 受了氣怎麼辦佛教我們忍,可是我們心中的因為不能發泄而引起的不平衡怎麼消除

1。受了氣表示自己對某行為,某事物產生不滿。這是『嗔』。應當思維『這是嗔』,『嗔』只會產生『嗔恨』,而不會產生『快樂』。

2。化解『嗔』的方法就是慈心。強忍而不去解決內心的『貪』『嗔』『痴』,只會導致不平衡。

3。《 增 支 部》 五 : 一 六 一 經 ( 說 自於 佛 陀 )

比 丘 們 , 有 五種 方 法 能 消 除 怨 嫌 之心 。 當 一 位 比 丘 內 心生 起 怨 嫌 時 , 以 這 五法 能 將 它 徹 底 盡 除 。這 五 種 方 法 是 甚 么 呢?

以 慈 心 來 對 待你 所 怨 嫌 的 入 , 這 可使 你 對 他 的 怨 嫌 得 以消 除 。

以 悲 心 來 對 待你 所 怨 嫌 的 人 , 這 也可 使 你 對 他 的 怨 嫌 得以 消 除 。

以 舍 心 來 對 待你 所 怨 嫌 的 入 , 這 也可 使 你 對 他 的 怨 嫌 得以 消 除 。

不 去 想 、 不 理會 你 所 怨 嫌 的 人 , 這也 可 使 你 對 他 的 怨 嫌得 以 消 除 。

你 也 可 對 你 所怨 嫌 的 人 作 自 受 業 報想 : 「 此 人 是 作 業 者, 也 是 業 的 繼 承 者 ;他 所 作 的 業 將 成 為 他的 母 胎 、 將 成 為 他 的親 族 、 將 成 為 他 的 依歸 。 無 論 他 所 作 的 是善 或 惡 , 他 都 會 自 受業 報 的 。 」 這 也 可 使你 對 他 的 怨 嫌 得 以 消除 。

以 上 五 法 能 消除 怨 嫌 之 心 , 當 一 位比 丘 內 心 生 起 怨 嫌 時, 以 這 五 法 能 將 它 徹底 盡 除 。

9. "佛陀,怎樣才能控制情緒,遇事不生氣

1、注意轉移,避免刺激當自己苦悶、煩惱時,不要再去想引起苦悶的事,盡量避免煩惱的刺激,有意識地聽聽音樂、看看電視、翻翻畫冊、讀讀小說等,強迫自己轉移注意力。這就可把消極情緒轉移到積極情緒上,淡化乃至忘卻煩悶。再如,遇到難解的事,先不要想它,可讓自己思維長上翅膀,自由暢想,到幻想世界中去遨遊;也可與他人漫無邊際地暢談,免得在難解的事上鑽牛角尖,給自己帶來無端的煩惱。這樣隨著事過境遷,能心平氣和地解決難題,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較滿意的成效。
2、理智控制,自我降溫就是說,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時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當怒起心頭時,馬上意識到不對,能迅速冷靜下來,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智減輕自己的怒氣,使情緒保持穩定。林則徐在自己房內掛著「制怒」的條幅,那是為了提醒自己及時控制情緒;

3、寬宏大度,克己讓人「心底無私天地寬」、「宰相肚裡能撐船」。有氣度的人,胸襟開闊,奮發進取,具有團隊協作精神;而氣度小的人,則滿腹幽怨,斤斤計較,弄至孤家寡人的地步。生活將會是各種各樣的,喜樂悲憂都會有。

所以,人人都要注重涵養,消除抑鬱寡歡的心境和私心雜念,對易激怒自己的事情,要用曠達樂觀、幽默大度的態度去應付,經得起挫折,能克己不狹隘。這往往可以使一種原本緊張的事情變得比較輕松,使一個窘迫的場面在幽默笑語中化解。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心理衛生鼓勵人們消除消極情緒的困擾,要有正常健康的反應情緒,做到:遇到憂愁而能自解,身居逆境而能超脫,這樣才能有益於現代人的身心健康。

10. 在佛教居士們充我發脾氣怎麼辦

罵他,不聽就揍他,再不停的發脾氣就告他,一個小小的居士,冒充什麼得道高僧啊!長人臉不說人話,那不是人。

閱讀全文

與佛門生氣的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592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39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82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66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28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09
哪些激勵方法可以激勵員工 瀏覽:336
達爾文作用什麼方法得出進化論 瀏覽:632
鼓樓區干貨離心機操作方法有哪些 瀏覽:393
30公分最佳找點方法視頻 瀏覽:285
球圓度的測量方法 瀏覽:910
機動車牌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418
防盜門的安裝方法 瀏覽:508
剪映的學習方法在剪映哪裡 瀏覽:724
快速製作葡萄酒的方法步驟 瀏覽:438
ipad連接pencil方法 瀏覽:903
鳥籠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78
用什麼好方法提高成績 瀏覽:975
古玩銅錢鑒別方法 瀏覽:145
薪酬設計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