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傷寒論原文及譯文是怎樣的
《傷寒論》原著內容非常豐富,從中節選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原文加譯文,以下內容一閱。
一、【原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
1、頭項強痛。
2、而惡寒
【注釋】
1、脈浮:脈象淺表,輕手按之即得,猶如木浮水面。
2、頭項強痛:頭痛項強。項是頸的後部;強,去聲,強直不柔和貌。
3、惡寒:惡,去聲,厭惡、嫌憎的意思,惡寒即厭惡寒冷。
【譯文】 太陽病的癥候,是以脈象浮、頭痛、項部拘急不舒、畏寒為基本特徵。
二、【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1者,名為中風
【注釋】
1、脈緩:王太僕說:「緩者,緩縱之狀,非動而遲緩也。」就是和緩的意思。
2、中風:傷風。與猝然暈倒、口眼斜、肢體不遂的中風不同。
【譯文】太陽病,見到發熱,自汗出,厭惡風吹,脈象浮緩的,就叫做中風。
3、【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 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注釋】
1、脈陰陽俱緊:陰陽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指脈的尺寸,脈尺寸俱緊;二是認為 指脈的沉浮,脈浮沉俱緊。兩說都有理,但從表症脈必浮來看,應是浮緊,那麼, 則以尺寸俱緊更符合實際。參考麻黃湯禁例有尺中脈遲、尺中脈微禁用,也可資 佐證。「緊」指脈的緊張狀態,與弦脈相似而如轉索有力。
2、傷寒:太陽病無汗脈緊,象徵寒性凝斂,故名為傷寒。此屬狹義傷寒,不是泛 指外感熱病的廣義傷寒。
【譯文】太陽病,已經發熱,或者尚未發熱,畏冷,頭痛,項部拘急不舒,身體疼痛,嘔逆,無汗,寸、關、尺三部脈象皆浮緊的,即為傷寒。
三、【原文】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譯文】外感病兩三天,已到邪傳陽明、少陽之期,若不見陽明、少陽病的見症,而只見太陽病癥候的,表示病未傳變。
【評析】
本條說明太陽病已否內傳,應以當時的脈證為據,不要拘泥於日數。
四、【原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1、若發汗 已,身灼熱
2、者,名曰風溫
3、風溫為病,脈陰陽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4、語言 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5、若被火
6、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7、若火熏 之
8、一逆
9、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譯文】 太陽病,見到發熱口渴,不惡寒的,就叫做溫病。如果在使用發汗方法以後,熱 勢更高如同燒灼一樣,名叫風溫。風溫的癥候特點是尺脈和寸脈都見浮象,自動 出汗,身體沉重,經常睡眠,呼吸時鼻有鼾聲,而且語言困難。假使誤用下法, 便會引起小便不利,兩眼直視,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誤用火法,輕則導致皮膚 發黃,嚴重的就會引起如同驚癇的症狀,時時手足抽搐痙攣。倘若再用火熏的方 法,那就誤上加誤了。一次錯誤的治療,變證雖重,還不至於馬上死亡;再次誤 治,生命危險就迫在眉睫了。
五、【原文】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譯文】患外感病,若有發熱畏寒的症狀出現,是病在陽經的表現;若有無熱畏寒的症狀出現,是病在陰經的表現。病在陽經的,大約七天可以痊癒;病在陰經的,大約六天可以痊癒。這是七屬於陽數、六屬於陰數的緣故。
六、【原文】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1上。
【譯文】太陽病將要解除的時間,在上午九時到下午三時。
七、【原文】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譯文】 容易患太陽中風的人,表症解除後,身體仍感不適者,需待一定的時日,正氣恢 復,則可痊癒。
十、【原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1,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 根湯主之。
【譯文】太陽病,項部連背部強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惡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主治。
十一、【原文】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1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譯文】 太陽病,誤用了瀉下葯之後,病人自覺胸中有氣逆上沖感覺的,可以用桂枝湯治 療,服葯方法同於前。若誤下後沒有氣逆上沖感覺的,則不能用桂枝湯治療。
⑵ 《傷寒論》
講的最好的是《易演傷寒論》。
《易演傷寒論》是1800多年,繼張仲景醫聖之後,唯一能從傷寒論真正的立法之本來註解傷寒論。
第一,《劉東軍易演傷寒論》徹底解決了「傷寒論的立法之謎」
第二:《劉東軍易演傷寒論》徹底解決了「傷寒幾日幾日」為何物的問題。
第三:《劉東軍易演傷寒論》徹底解決了「張仲景是如何運用易經的問題」
第四:《劉東軍易演傷寒論》用他創造性的想像思維,徹底表現出了易經的時空結構(象學)的具體運用。繼而以此徹底解決了六氣的來源機理。並將這種時空結構發展到天、地、人。三疊推演,做到展開是十八層圈爻,合病依然還是六全層爻卦。從而打開了易演的思維,開了易演之先河。
⑶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簡史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⑷ 如何正確閱讀《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傷寒論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解貧窮之厄,中以保全長生。傷寒論的思路則是以一病為萬病立法。古之傷寒而非今日之傷寒。而人之疾病莫不是,表證失治而入臟入腑,天地之間能傷人者以寒為最,故仲聖以一病為萬病立法,由於人本身之獨特性,又會由傷寒而濕化,燥化,溫病化等,故傷寒為人之疾病之根源,故仲聖用傷寒立論! 仲聖之傷寒論創立新的六經辯證體系,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以六經來統萬病,而萬病不離乎六經,雖不能盡愈諸疾,庶可見病知源!而傷寒論之六經又不同於經絡六經,而是融合八綱辨證,經絡六經,營衛氣血,三焦辯證的大辯證,讀仲聖之六經辯證可知後世醫家之非!傷寒論是古中醫之臨床醫療體系的總結,是從黃帝內經始,中醫之結晶,號稱眾方之祖,仲景後世尊為醫聖!若不信,可細研傷寒論,用仲聖理法方葯,可知醫聖之言不虛!
⑸ 如何背傷寒論條文
第一,條文對應的病種不清楚。
傷寒論條文,冷僻字不多,看起來都是大白話。但是,如果無法和現在的病種對應起來,就很難學會運用。
和現在的病種對應起來的過程,就是對條文認知加深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大量學習醫案才能完成。
經常看到的「經方XX治癒XX疾病X例」,這種文章,就是逐漸理解並運用經方的總結性案例,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某個方能治某個病很神奇,原因就是之前缺乏系統深入學習條文。
第二,條文只是經方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有的經方只有一個條文,有的經方有多個條文。不管是一個還是多個條文,除非是一兩味葯的方劑,否則條文都不可能概括方劑的所有方證。
經方的方證,如果只限於條文,能治的病種非常有限。只有總結眾多醫家的使用經驗,才能擴展應用范圍,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第三,對經方中葯不知道或不了解。
要想理解一個方劑是治什麼的,起碼要知道這個方劑里的葯治什麼、有沒有毒,要不很容易出事。遇秋曾碰到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還開鉛丹的愛好者,也還碰到單次用一百多克柴胡導致自己小便不出來的醫生。從理論上來講,似乎都沒錯,但卻因為不懂用葯常識而出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知道了背熟條文還不會使用的原因,那就有解決方法了。
解決方法有兩種:
一是花點錢跟一個懂的人學習。
花錢買時間、經驗,其實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情。
二是自己買書來看。
經方哪些書比較好?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經方的書,數量並不多,可以全部買回來,花費估計也不多,兩三千塊應該能買齊了。
買回來自己逐本翻看下,能看懂的就認真看完,做好筆記。看不懂的、風格不喜歡的、玄學的,就可以丟了,把剩下的看完,也就基本掌握經方了。
⑹ 關於傷寒的,緊急#$%$$%%&!!
傷寒
傷寒或說傷寒病,原先出自中醫學的范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而在現代西醫學傳入東方後,其中細菌學有種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稱為傷寒病。中西醫學對傷寒的概念並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醫學】
定義: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有關傷寒的記載,始見於《內經·素問》。繼後,《難經》明確指出,傷寒的涵義有廣有狹,廣義傷寒包括狹義傷寒以及中風(感受風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於雜病中風)、溫病、熱病、濕溫等疾病,即以傷寒名稱兼賅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多種外感疾病。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以六經證治為綱要,撰寫了《傷寒論》一書,使中醫學理法方葯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無論對外感熱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飢餓 ,起居失常 ,寒溫不適 ,房事不節 ,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證綱領
傷寒以六經為辨證綱領。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是人體手足十二經脈的統稱。經脈內屬於相關臟腑,外絡肢節,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六經辨證就是以經絡臟腑生理和陰陽屬性為基礎,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病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6個不同的類型(太陽病、陽明病 、少陽病 ,合稱為三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合稱為三陰病),用以說明疾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趨向及其相互間的轉化,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傷寒六經病的基本症狀為:①太陽病。多發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證為發熱,畏惡風寒,頭項痛,脈浮等表證,也稱太陽經證。若表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則為太陽腑證。證見發熱惡風,煩渴欲飲,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浮數;或證見少腹急結硬滿,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發狂,脈象沉澀(見太陽病)。②陽明病。為邪熱內盛,腸胃燥熱。主證為高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若熱邪熏灼胃經,兼見煩渴引飲,脈象洪大,為陽明經證;若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兼見日晡潮熱,譫語,腹滿疼痛,大便不通,脈沉實或滑數,舌苔黃厚,為陽明腑證(見陽明病)。③少陽病。病變表現在半表半里之間。主證為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見少陽病)。④太陰病。多系脾陽不足,寒濕之邪侵犯所致,主證為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瀉,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脈緩弱(見太陰病)。⑤少陰病。多因心腎虛衰,寒邪或熱邪侵犯足少陰腎經或手少陰心經,為傷寒病危重階段。少陰病主證為無熱畏寒,脈微細,但欲寐。若見脈沉微細,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嘔吐,下利清谷,即為少陰虛寒證;若兼見心煩不寐 ,口燥,咽乾咽痛,脈沉細數,舌尖紅赤,為少陰虛熱證(見少陰病)。⑥厥陰病。傷寒病正邪相爭的最後階段,病證較為復雜嚴重,不是熱極便是寒極,故以厥熱往復為主要表現。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於肘膝,一般地說,陽復則厥退而發熱,病可逐漸向愈,邪盛則四肢厥冷,易於出現亡陽危候(見厥陰病)。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某一經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到另一經,因此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六經病的傳變是由感邪的輕重,正氣的強弱,治療當否,或有無宿疾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脈證的變化是判斷六經病證是否傳變的主要依據。臨床上,傷寒的傳變並不固定於六經次序。
治療
治療傷寒應掌握辨證論治原則。傷寒六經病總的治則為祛除外邪,扶助正氣。三陽病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以祛邪為主,三陰病多屬里虛寒證,治法應以扶正為主。但傷寒病的診治較為復雜,倘若誤治,可致變證迭現。如太陽病雖有表邪,但不能發汗太過,否則津液耗傷,甚則汗多亡陽;太陽病表邪未解,不可誤行攻下,否則可成痞證或結胸;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陽明病腸胃燥熱,故禁發汗及利小便,以免重傷津液;陽明邪熱在經,尚未與燥屎相合,不可過早攻下;少陰病陰陽皆虛,不可誤汗、誤下等等。
太陽傷寒證脈證提綱:
《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傷寒證證治: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現代醫學】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typhoid fever),其症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並發症。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傷而死亡的10倍。傷寒可引起高熱和腸道出血,具有很高的傳染性。
到了1898年,盡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癒,賴特卻研製出了傷寒疫苗。在次年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士兵死於傷寒者仍然要5倍於因戰傷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種疫苗得到了採用。數百萬的士兵因戰壕內惡劣的條件而死亡,但死於傷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造成傷寒瑪莉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
傷寒的症狀包括高熱、皮疹、寒戰和出汗。
一個賴特未能預料到的問題是「傷寒瑪麗」。瑪麗這位婦女是位廚師,她所到之外都引發了傷寒的蔓延,盡管她本人並未患病,但卻把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吃她食物的人。當最終被證實為傳播病菌的人後,她被扣留並終生隔離。
傷寒常見的傳染源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接觸過的食物。今天,傷寒可用抗生素治癒。現代醫學採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⑺ 什麼是傷寒,怎麼治療,傳染嗎
傷寒
傷寒或說傷寒病,原先出自中醫學的范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而在現代西醫學傳入東方後,其中細菌學有種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稱為傷寒病。中西醫學對傷寒的概念並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醫學】
定義: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有關傷寒的記載,始見於《內經·素問》。繼後,《難經》明確指出,傷寒的涵義有廣有狹,廣義傷寒包括狹義傷寒以及中風(感受風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於雜病中風)、溫病、熱病、濕溫等疾病,即以傷寒名稱兼賅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多種外感疾病。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以六經證治為綱要,撰寫了《傷寒論》一書,使中醫學理法方葯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無論對外感熱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飢餓 ,起居失常 ,寒溫不適 ,房事不節 ,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證綱領
傷寒以六經為辨證綱領。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是人體手足十二經脈的統稱。經脈內屬於相關臟腑,外絡肢節,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六經辨證就是以經絡臟腑生理和陰陽屬性為基礎,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病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6個不同的類型(太陽病、陽明病 、少陽病 ,合稱為三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合稱為三陰病),用以說明疾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趨向及其相互間的轉化,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傷寒六經病的基本症狀為:①太陽病。多發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證為發熱,畏惡風寒,頭項痛,脈浮等表證,也稱太陽經證。若表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則為太陽腑證。證見發熱惡風,煩渴欲飲,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浮數;或證見少腹急結硬滿,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發狂,脈象沉澀(見太陽病)。②陽明病。為邪熱內盛,腸胃燥熱。主證為高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若熱邪熏灼胃經,兼見煩渴引飲,脈象洪大,為陽明經證;若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兼見日晡潮熱,譫語,腹滿疼痛,大便不通,脈沉實或滑數,舌苔黃厚,為陽明腑證(見陽明病)。③少陽病。病變表現在半表半里之間。主證為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見少陽病)。④太陰病。多系脾陽不足,寒濕之邪侵犯所致,主證為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瀉,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脈緩弱(見太陰病)。⑤少陰病。多因心腎虛衰,寒邪或熱邪侵犯足少陰腎經或手少陰心經,為傷寒病危重階段。少陰病主證為無熱畏寒,脈微細,但欲寐。若見脈沉微細,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嘔吐,下利清谷,即為少陰虛寒證;若兼見心煩不寐 ,口燥,咽乾咽痛,脈沉細數,舌尖紅赤,為少陰虛熱證(見少陰病)。⑥厥陰病。傷寒病正邪相爭的最後階段,病證較為復雜嚴重,不是熱極便是寒極,故以厥熱往復為主要表現。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於肘膝,一般地說,陽復則厥退而發熱,病可逐漸向愈,邪盛則四肢厥冷,易於出現亡陽危候(見厥陰病)。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某一經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到另一經,因此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六經病的傳變是由感邪的輕重,正氣的強弱,治療當否,或有無宿疾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脈證的變化是判斷六經病證是否傳變的主要依據。臨床上,傷寒的傳變並不固定於六經次序。
治療
治療傷寒應掌握辨證論治原則。傷寒六經病總的治則為祛除外邪,扶助正氣。三陽病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以祛邪為主,三陰病多屬里虛寒證,治法應以扶正為主。但傷寒病的診治較為復雜,倘若誤治,可致變證迭現。如太陽病雖有表邪,但不能發汗太過,否則津液耗傷,甚則汗多亡陽;太陽病表邪未解,不可誤行攻下,否則可成痞證或結胸;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陽明病腸胃燥熱,故禁發汗及利小便,以免重傷津液;陽明邪熱在經,尚未與燥屎相合,不可過早攻下;少陰病陰陽皆虛,不可誤汗、誤下等等。
太陽傷寒證脈證提綱:
《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傷寒證證治: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現代醫學】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typhoid fever),其症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並發症。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傷而死亡的10倍。傷寒可引起高熱和腸道出血,具有很高的傳染性。
到了1898年,盡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癒,賴特卻研製出了傷寒疫苗。在次年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士兵死於傷寒者仍然要5倍於因戰傷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種疫苗得到了採用。數百萬的士兵因戰壕內惡劣的條件而死亡,但死於傷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造成傷寒瑪莉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
傷寒的症狀包括高熱、皮疹、寒戰和出汗。
一個賴特未能預料到的問題是「傷寒瑪麗」。瑪麗這位婦女是位廚師,她所到之外都引發了傷寒的蔓延,盡管她本人並未患病,但卻把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吃她食物的人。當最終被證實為傳播病菌的人後,她被扣留並終生隔離。
傷寒常見的傳染源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接觸過的食物。今天,傷寒可用抗生素治癒。現代醫學採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⑻ 《傷寒論》103,123條都有「鬱郁微煩」,這詞應該怎樣解釋
寒熱往來,胸脅脹滿,鬱郁微煩。
嘔逆不止,心下滿痛,大便不解,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其中,鬱郁微煩,是病症的痛苦表徵,是因痛苦而精神抑鬱輕度煩惱的表現。
在《傷寒論》103,123條都有這個表述,是它們所共有的特徵,符合該病症的一般特性。
⑼ 如何理解原文103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感具,」
個人理解:傷寒中風,一劑小柴胡湯就好使。
附:小柴胡湯,是一種方劑,屬中葯類,源自《傷寒雜病論》。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⑽ 如何學習《傷寒論》
(一)選本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因為白文本是仲景《傷寒論》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於《傷寒論》的本來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了。當然,所謂白文本,亦只是指北宋林億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們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論的白文本寧。北宋刊本,亦為稀世之珍,國內還沒有訪到是否有這個本子的存在。其次是明代趙開美的翻刻宋本,據《經籍訪古志補遺》說:「此本為仲景全書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面端正,頗存宋板體貌,蓋傷寒論莫善於此本」。可惜這個刻本,亦流傳甚少,不易購得。無已,下列幾個本子,還不失為《傷寒論》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國元年武昌醫館刊本,其次是民國十二年惲鐵樵托商務印書館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國二十年上海中華書局的影印本。這三個本子都是據趙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在古舊書店時或可以買到。1955年重慶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新輯宋本傷寒論》,也是據趙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發行,仍不失為較好的白文本,只是刪節去原本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辨可下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陰三陽各篇篇首所列諸法條文,可以稱做《傷寒論》的白文節本。 (二)選注注《傷寒論》的,從宋至今,不下四百餘家,要想盡讀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沒有這個必要。但是較好的注本,不僅可以幫助對《傷寒論》的理解,還足以啟發我們的思路。因此,在閱讀了白文之後,選幾家較好的注本來看,這是非常必要的。茲選列數家如下,以供參考。 1.《註解傷寒論》宋·聊攝成無己注 書凡十卷,這是通注《傷寒論》的第一部書。汪琥說:「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猶三太僕之注《內經》,所難者惟創始耳」。的確,沒有藍本可憑,而要注釋這樣一部經典著作,是不太容易的事。成氏注的唯一特點,基本是以《內經》為主要依據。仲景在自序里曾說:「撰用素問·九卷」。而一般人也說仲景《傷寒論》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讀了成氏注,更可以說明這一點。如《傷寒論》說:「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成注以《素問》標本病傳論作解雲:「病人舊微溏者,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曰:「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這條確是治病的標本先後問題,舊微溏里虛證是本病,梔子豉湯證是標病、新病。里虛者,只能先溫其里,這既是《內經》治病求本的精神,亦是仲景最為豐富的經驗。又如《傷寒論》說:「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成注雲:「《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尺脈遲者,為榮血不足,故不可發汗」。凡此都可以說明仲景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是非常純熟的。盡管在《傷寒論》的文字中,很難看到仲景引用《內經》的成語,一經成氏注釋,則知仲景立法,往往以《內經》為依據。足見仲景所說撰用《素問》、《九卷》,完全是有來歷的。因此可以說,如果善讀成氏注,實足以啟發我們更好的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成氏於晚年還著有《傷寒明理論》四卷,反復分析發熱、惡寒等五十個症狀的性質,亦大足以啟迪我們臨床辨證的思考方法,值得一讀。 2.《尚論篇》清·西昌喻嘉言著 書凡四卷,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喻氏書是以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為依據而著的,其立論要點有三:首先駁正王叔和敘例,認為多屬不經之語;其次是從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綱細目,分別厘訂;再次是指出《傷寒論》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為大綱。因而他把《傷寒論》原文重新作了如下的調整:凡風傷衛證列於太陽上篇,寒傷榮證列於太陽中篇,風寒兩傷榮衛證列於太陽下篇。太陽陽明證列於陽明上篇,正陽明證列於陽明中篇,少陽陽明證列於陽明下篇。合病、並病、壞病,悉附入陽篇。據腹之或滿或痛而當下當溫者列於太陰篇。凡本經宜溫之證列於少陰前篇,凡少陰經傳經熱邪正治之法列於少陰後篇。凡肝腎厥熱進退諸法列於厥陰篇,並以過經不解、差後勞復、陰陽易諸病悉附入之。總之,喻氏是持錯簡方法治《傷寒論》的中心人物,前繼方有執,後啟張璐、黃元御、吳儀洛、周禹載、程郊倩、章虛谷諸家。把《尚論篇》閱讀了,諸家之說,便可一以貫之。 3.《傷寒論集注》清·錢塘張志聰著 書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後來是由高士宗給他完成的。張志聰認為王叔和敘例自稱熱病,證候既非,條例又非,大綱與本論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敘例。他又以成無己闡發風傷衛、寒傷榮之說,而以脈緩、脈緊、惡風、惡寒、有汗、無汗等,分列桂枝、麻黃兩大證,與風寒兩感、榮衛俱傷的大青龍證鼎足而三諸說,為始差毫釐,終失千里,反足以蒙蔽仲景之學,不足為訓。他尤其認為六經編次,自有條理貫通,不容妄為詮次。這一點是和喻嘉言一派持錯簡論的完全相反,他把六經諸篇三百九十八條,按照原本次序分做一百章,自為起迄,各具精義,決不能把《傷寒論》當做斷簡殘篇,遽然予以條例節割,應該是拈其總綱,明其大旨,從匯節分章,使其理明義盡而後已。至其治《傷寒論》主要思想,期在闡明人體「經氣」的變化。他認為,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在天地之間有,在人身之中亦有。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於天,外感風寒,便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經。懂得「經氣」的道理,從而讀《傷寒論》,便能因證而識正氣之出入,因治而知經脈之循行。他的這個主張,又經張錫駒的繼續發揮,陳修園的不斷宣揚,於是他便成為維護傷寒舊論一派的中堅人物,並且對後學的影響很大。 4.《傷寒來蘇集》清·慈溪柯韻伯著 書凡八卷,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二卷、《傷寒論附翼》二卷。他認為《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後,仲景原篇,不可復見,章次雖或混淆,距離仲景面貌,還不甚遠。而方有執、喻嘉言等重為更訂,只是於仲景愈離愈遠。惟《傷寒論》里既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說法,必然它是以辨證為主的,要想把《傷寒論》的理論更好地運用於臨床,最實際的就是其中辨證的方法。因此,他主張不必孜孜於傳仲景舊論的編次,更重要的是傳仲景辨證的心法。例如太陽篇,他分列了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五苓散、十棗湯、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火逆、痙濕暑等十一證類,桂枝湯里匯列有關的憑脈辨證十六條,桂枝壞證十八條,桂枝疑似證一條,有關桂枝證的十八方,如桂枝二麻黃一、桂枝加附子等湯統列於此。麻黃湯證里匯列有關麻黃湯脈證的十四條,麻黃湯柴胡湯相關脈證一條,汗後虛證八條,麻黃湯變證四條,有關麻黃湯證五方,如麻黃湯、麻杏甘石湯等統列於此。其他諸證,亦無不按此類分條列。這就是柯氏以證為主,匯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的方法。他這樣分篇匯論,挈綱詳目,證因類聚,方即附之,對於臨證來說,是比較適用的。同時他在《傷寒論翼》里將全篇大法,六經病解、六經正義、以及合病並病、風寒、溫暑、痙濕等問題,都作了系統的分析,足以啟發學思不少。童炳麟氏謂柯韻伯能識《傷寒論》大體,就是指這幾篇議論而說的。後來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也是以方類證。不過他和柯韻伯的不同點是:韻伯分經類證,以方名證,徐大椿則以方分證,方不分經。這兩種方法,在臨證時都有現實意義。 5.《傷寒貫珠集》清.長洲尤在涇著 書凡八卷。全書各篇分立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為其組編的骨幹。如太陽篇分做太陽正治法、太陽權變法、太陽斡旋法、太陽救逆法、太陽類病法五章。其他陽明、少陽、三陰諸篇亦無不如此辨治立法分條。如治傷寒者,審其脈之或緩或緊,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從而用桂枝麻黃等法汗以解之,這是正治法。顧人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逕用麻桂法,必須考慮到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龍等湯,這是權變法。治療中常常發生過與不及的流弊,或汗出不澈,或汗多亡陽,因而又有更發汗以及溫經等法,這是斡旋法。不幸而誤治、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致成結胸、協熱下利等證,於是乎有大小陷胸、諸瀉心湯等方法,是為救逆法。太陽受邪,絕非一種,如風濕、溫病,風溫、中暍等,形與傷寒相似,治則不能雷同,而有麻黃、白術、瓜蒂、人參、白虎等方治,這是類病法。說明尤氏是通過臨床實踐,從傷寒條文中體會出仲景的種種立法的,使人便於掌握,實有惠於後學不少。 (三)閱讀方法 《傷寒論》是理論密切聯系實踐,將辨證施治的方法,貫穿在理法方葯之中的最有系統、最有條理的書,因而它是學習祖國醫學的必讀書籍。我這里所謂讀,必須是讀得爛熟。最低限度要能背誦六經條文,在讀的時候,最好用白文本,不要用注本。 例如談到桂枝湯證,便能把前後有關桂枝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談到麻黃湯證,便把有關麻黃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這才基本叫做熟讀了。 熟讀以後,才來細細地研讀注本。前面所列舉的幾個注本,是最起碼的。如研讀成注有心得,能幫助我們把《內經》里許多理論與《傷寒論》聯系起來,學習張仲景如何運用《內經》理論於臨床。於研讀成注之後,再研讀張注。讀張注時,他的凡例、本義、最不要疏忽,因為從這里可以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是能按照他所分的—百章,扼要地寫出提綱來,這樣有幫助我們對《傷寒論》的全面分析。讀張注後再讀喻注,喻注是以三百九十七法和三綱分立說為基礎的。姑無論我們同不同意他的分類方法,但三陰三陽、風寒營衛等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可以取其經驗,更好地來處理這些問題。讀喻注後再讀柯注,讀柯注應先讀他的論翼部分,因為這部分都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尤其是「全論大法」、「六經正義」、「風寒辨惑」三篇,最關緊要。從這里識得大體以後,再閱讀他的「論注」部分,不僅易於深入,對我們辨識傷寒方證的關系,很有好處。讀柯注後再讀尤注,尤注是研究《傷寒論》的立法為主的,領悟其闡述傷寒確立治法的所以然,足以啟迪我們臨證立法施治之機。我之所以介紹這幾個注家,並不是說他們可以概四百餘注家之全,而是從成注以溯仲景的學術思想淵源,從張注以識傷寒論的立論大法,從喻注以辨陰病陽病傳變之奧,從柯注以察辨證立方之微,從尤注以判施治立法之所以。這幾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工夫,庶幾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法則,對於指導臨床實踐也有一定幫助。當然,各個注家之間,有許多不同看法甚至還有相互排斥、相互非議的地方,可以不必過於追究這些問題,而是取其各家之長,棄其各家之短。取長棄短的唯一標准,亦以能通過臨證實踐為指歸。如成注「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條說,「衄者,上焦亡血也,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干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者皆屬於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眴,眴,瞬合目也。」而一般注家均解釋為「額上陷,脈緊急」。這不僅是臨證時所未曾見,而理亦難通,深藏內在的經脈,稱為陷脈,內經固有此說也。成注梔子豉湯方說;「酸苦涌泄為陰,苦以涌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這里成氏雖依據內經為說,諸家亦不乏同意成氏之說者,但臨證時用梔子豉湯,從未發生涌吐。前者成氏之說,和者無多,但理足事明,我們取之,後者成氏之說,雖注家多有和者,但非臨證事實,我們棄之,從不阿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