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練習太極功夫有哪些比較好的方式
因為普及的太極拳已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訓練;
二、套路的練習;
三、樁功的練習(如:八卦九宮樁,太極十三樁等);
四、內功的修煉(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五、輔助功法的練習(如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
六、各種推手的練習;
七、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要一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八門手法」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正確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
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
② 怎麼練好太極拳
內功太極拳,有三個學練步驟:第一步驟,學練過程中反復體察神意氣和形的關系,由開始的不能相融進入到陰陽互孕;第二步驟,通過著熟,懂勁,階及神明來感悟;第三步驟,感受含三為一,使套路招式、內功心法、太極思維融合一起。一開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後,必須融合到一起。
從水性太極拳的角度來看,亦有三個學練階段:第一階段,初級,小乘著熟階段,即太極拳的有為法,世間法(智),強調為拳日益,一法生萬法,明了太極拳的名和相——學架子、入架子。第二階段,太極拳中乘懂勁階段二、中級,太極拳中乘懂勁階段,即太極拳無為法,屬於出世間法(智)。強調為道日損,萬法歸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階段,太極拳大乘神明階段,明了流體、無力、無為、無根、無量、無形、無相、無住等太極思維——進入了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階段。
綜合起來,可勉強劃分出為以下七個進步階梯。
第一個進步階梯:
打基礎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盡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范與否,就會與秘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這樣學練太極拳幾年、十幾年,只能練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融進行拳走架的過程中。
第二個進步階梯:
內外相合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並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中,修煉內外相合最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第三個進步階梯:
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於上下相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隨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內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後,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運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像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
修煉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脈之說,其實,在太極拳修煉的過程中也有與此說法相類似的身中垂直線修煉的內容。在上下相隨的進展階梯階段,此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衡量身中垂直線的修養水平標准有三:第一,垂直線軟而活,自然而靈動;第二,把身中垂直線與鍾錘融為一體,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轉;第三,讓身中垂直線粗而且膨脹力強,任何外界的干擾都不能使之混亂。以上三個標志不是傳授出來招式方法,而是內功修為的自然體現。
第四個進步階梯:
融進內功
許多人僅僅滿足於演練拳架子套路,以為一門心思的天天演練就可以功夫上身;豈不知太極拳還必須經歷修拳階段的身心錘煉,這個階段重要的內容就是拆開揉碎了,讓每個動作姿勢的運行與轉換,都融入內功之術。
流行的太極拳主要是把每個式子的應用法作為此階段的內容,比如,白鶴亮翅、高探馬、扇通背等等是對付什麼招式的;而內功太極拳此階段的重點,必須放在每個分解動作都依賴相應的內功心法的催發下自動運行。雖然學內功太極拳之始就必須內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學練,但一般人並不容易出來內功,所以,此階段一定要糾正並逐漸杜絕只運動形體的空架子現象。只有意識到太極拳必須使術與招相融合才能達到知行合一,逐漸達到「招中有術,術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體會與感悟太極拳架陰陽相合的奧妙,為下一步進入揉手的應用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礎。
如何做到融進內功呢?關鍵是把每個拳架都拆開來默識揣摩,從而能從心所欲地把這個式子去僵硬而柔韌,去招法而內功勁法,去刻意煩瑣而簡潔明了。
第五個進步階梯:
內在充實
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雲手、下勢、抱虎歸山、肘底錘、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勢的漂亮與否,練習者往往將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思維關注姿勢的弊病始終改不了,渾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進而形成自身神意氣對形體動作過分依賴;有的人甚至會因之出現血壓升高等病理現象。所以,必須從「鬆散通空」進入到「松空圓滿」。
盤練太極拳架時,梢節的松開、鬆散、通空尤為重要。松開就是松開身體的各大關節,使之形成流體、彈簧狀態。松與散能使手部內氣在自身氣勢的外緣與大自然的外氣自然交融;也便於實現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實現與外界之氣的交融使之與身體形成一團混元氣呢?關鍵的關鍵就是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心中、眼中、感覺中逐漸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終忘卻雙手,達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來說,此階段訓練要重點體會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等動作。特別是單鞭中「一身背五弓」,關於「空四梢」的內在的訓練等要反復進行。
「鬆散」之後必須要伴「通空」,「通空」之後必然要進入「松空圓滿」——松沉、松凈、鬆柔、松化,內在里像是充滿內氣的氣球,充實飽滿;好象旋轉門、蹺蹺板,動作之間的轉化、自然輕松,不露痕跡;繼而周身內外成為混元整體,從而神意靈敏、元氣充沛、延年益壽之實效自然展現。答案補充 第六個進步階梯:
過河扔船
社會上練學太極拳,很多人往往越學越多。學會24式,學42式、48式、88式等等。結果,每天早晨練拳為了不忘記套路,則要把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這樣學練的結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卻不理想。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拳架研習熟練後,往往抱著拳法套路不放,一輩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實,拳架只是幫助理解太極拳真諦的一個渡河之舟,目的是抵達太極功夫的彼岸。過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為學日益,初學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學學,多練練,到了一定階段,則必須「損之又損」,動作招法越來越自然隨意,內功心法簡潔明了,不復雜煩瑣——脫離太極拳門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縛,進入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了這個境界就能自然實現了。答案補充 第七個進步階梯:
自然無為
傳說楊式太極拳內功傳承體系中,有一描述楊家祖孫功夫進階的圖畫——「全圖共十三層台階,最高處繪著一座南天門,第八層台階標志著師祖楊祿禪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層台階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層,少侯公排在第四層……」這圖畫中第一層的意思為懂勁,第二層是能用勁……,到第十三層才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這個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無為,全體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這和道家粉碎虛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自然無為的境界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此時,太極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勢、每一種內勁走法都已經沒有了,太極拳的獨特思維——「無根之根,無力之力,無中之中,無向之向」,已成為自覺意識,一身舒適、無我無為、無形無相、萬法自通、圓融無礙的境界已經呈現。
③ 練太極的方法和注意要點有哪些
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傳統運動太極拳有助於緩解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康復。因為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
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三、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練習。
④ 怎樣練習太極
太極拳動作輕靈、緩慢,是非常適合老年人鍛煉的運動,老年人適當的練習太極拳能夠起到強身健體,舒筋活絡的作用。不過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如果練習不當,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出現膝關節疼痛,所以老年人在練習太極拳時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預防膝關節損傷。那麼老年人練習太極拳時有哪些主要注意的?
1.做好准備活動
老年人在練習太極拳時要做好准備活動。充分的准備活動能夠減少肌肉、韌帶的粘滯性,增加肌肉彈性,同時也促進關節囊分泌更多的滑液,減小關節的摩擦,使關節更靈活,從而可以預防關節和韌帶損傷。老年人在進行太極拳練習之前的准備活動,應該從腿部練習開始,比如像慢跑、壓腿、踢腿等,動作要輕柔緩慢,踢腿要先慢後快。
2.正確姿勢練習
很多老年人練習太極拳沒有進行系統訓練,在練習太極拳時缺乏必要的協調能力,不能夠很好掌握技術動作。錯誤的動作會使關節活動軌跡異常,關節軟骨受到的壓力增大,加速磨損。關節軟骨是關節的保護墊,關節軟骨磨損就會失去對關節的保護作用,關節骨兩端發生硬性摩擦,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關節腫脹、疼痛。所以 ,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要加強基本動作姿勢學習,按規矩練習,不要隨意比劃。在練習過程中可以「對鏡練習」來糾正錯誤姿勢。
3.合理安排強度
太極拳的標志動作是馬步蹲襠,當膝蓋彎曲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為體重的4~6倍。如果膝關節長期處於負重狀態,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引起膝關節疼痛。所以老年人在練習太極拳時要合理安排運動強度,練拳時身體起伏不宜過大, 蹲起不宜過深、過頻繁,以免引發膝關節損傷。
4.加強營養補充
對於經常打太極拳的老年人,加強關節營養的補充也很重要,比如氨糖。氨糖是形成關節軟骨細胞的重要成分,也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液的成分,可以促進關節軟骨修復與再生;
⑤ 太極拳怎麼練
先練楊氏24式,再練陳氏56式
注意:
一 頭部要領
1. 頭要正直,不準低頭仰面,左右歪斜,更不許搖頭晃腦.陳鑫曰:「練拳自始至終頂勁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者無所附攀,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頂勁,既百會穴輕輕上提之意,這樣可使頭部自然正直.牽領周身.
2. 面部表情莊重平和,自然放鬆,不得緊張或抖擻精神.更不能在發勁時瞪眼或咬牙切齒.
3. 二目平視,意向何方,眼神先去,隨後手、身、步同時而去,眼神要隨主要手足運動,不要死盯一手一足眼要統領全局,兼顧左右.
4. 口唇輕閉,齒要輕合,舌尖微頂上顎,連接任督二脈,可增加口腔津液,即能潤喉,咽下又可利於胃腸消化.
5. 用鼻自然呼吸,如感覺不通暢,可微開口徐除呼吸.
6. 下頜微收.兩耳靜聽身後,頭腦空靈,不含雜念.
二上肢要領
1. 肩,松肩沉肘是陳氏拳重要要領之一.松肩,即用意識放鬆兩肩,肩能松才會有下墜之感,會自然沉下,久之,肩關節既會圓轉自如,使腰脊之勁傳達於手指.肩不但要松,還要有微合之意,這樣有助於含胸,練拳時兩肩要齊平,不能前後搖膀,以防破壞立身中正.「松肩墜肘」還要注意不要將肘緊貼肋部,防礙肩關節的靈活牲,腋下應保持一拳的空隙.
2. 肘,肘始終要微曲下沉,勿直.它是上肢第二道防線.肘貴沉,但沉肘不可貼肋,動作定勢時,肘尖要與膝關節上下呼應相對,將勁合住.
3. 手腕,手腕在全身關節中最為靈活.旋轉度大.練拳時腕要松沉,並要求「坐腕」,運轉時要柔和並有韌性,掤勁不丟,勿「盪腕」(飄盪之意),腕軟弱無力,易被采、拿,但腕也不能硬,硬則滯,滯則僵,僵則感覺不靈易被對方所制.
4. 掌,陳家溝太極拳套路中以掌為主.掌型要求五指自然靠攏舒松,大指與食指間間微有空隙,掌型如瓦,故曰「瓦棱掌」.順纏為小指領勁拇指合,逆纏為大指領勁小指開,指尖既不能用力後翹,也不能過於彎曲前合,掌心要虛.握拳要松.
5. 拳,四指並攏,捲曲掌心,拇指曲貼手中指中段,拳不得握得太緊,當拳發出到達終點的瞬間驟然握緊,後立刻松握.
6. 勾,五指自然撮攏,通常為曲掌變勾,起刁、拿作用.
三軀幹部要領
1. 胸,陳家溝太極拳採用腹式逆呼吸方式,上下鼓盪,含胸蹋腰是保證這一方式的重要要領,含胸即兩肩微合,不凸不凹,胸部感覺寬舒,呼吸順暢.腰要豎直下蹋,胸腰折疊運化在技擊中起到很大作用,不是固定不變的.
2. 腹,腹要松沉,下腹為丹田之所,也是蓄氣之源,練拳時腹部隨動作開合,呼吸鼓盪,逐漸小腹充實圓滿.似打足氣的皮球.富有彈性,日久會感覺到腹內有種能量隨意旋轉.
3. 腰,腰是軀干轉動的中軸,對拳術招勢起到牽領作用,通過旋腰轉脊推動勁力運行,拳論說「腰如車軸氣如輪」要求腰軸要豎直、穩定、圓活.勿傾倒,歪邪,軟散,練柔勁要活腰,練發勁要擰腰,練合勁要蹋腰.
4. 臀,練拳時臀要收進,稱「收臀」,收臀提肛能使氣團聚小腹,使軀干保持中正,決不可翹臀、突臀,技擊中臀部可用來攻擊對方腰、胯等部位.
四下肢部要領
1. 襠,會陰部(兩便之間)稱作襠,陳家溝太極拳要求襠貴圓、虛,避免尖襠或夾襠.要圓襠先要松襠,胯根里收,兩膝微向內扣,會陰虛虛上提,襠部才會轉動靈活.腰胯松沉,臀微內收,襠勁自足,足底自然生力,樁步自然穩固.
2. 胯,胯關節要求松開,胯松開腰腿的動作才會靈活協調.「腹溝」(前側腹與大腿根部)要凹進,不得挺直成「人字」胯,影響胯關節的靈動及內氣的下沉,胯關節僵硬腰腿就很難相隨.
3. 膝,下肢腿部支撐全身重量,膝關節負擔量最大.因此,膝關節必須有力、靈活.練拳時膝關節根據腰胯順逆運轉變換虛實,定勢時兩膝微向里扣,合往襠勁.弓步時弓腿(實腿)膝關節不可超過足尖,以免失去平衡.,另一腿(虛腿)膝關節微曲,不可挺直.膝關節後「委中穴莫軟」.指要有力,但不僵硬.
4. 足,足是根基,根基不穩身法必亂,所以足要穩固,又要靈活,湧泉穴要虛,弓步時足尖稍內扣,兩足運行時要分虛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樣才能步履沉穩, 出足輕靈.練功開步時,足跟貼地面輕輕鏟出,足指微上翹,如履薄冰,進退轉換時足劃弧線.
上述簡要介紹了陳家溝太極拳的修煉規矩與要領,初學者要認真揣摩,細心領悟,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修煉太極功夫是一項細致入微的人體再塑過程,只有入規矩,才能出規矩,漸至隨心所欲,心意事成,即拳論雲「動即是法,不在外面.」
⑥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有位明師教你,你才能練會太極拳。其次,做好練拳之前的熱身運動(活動);之後練太極拳的基本功;然後練拳(拳架),動作正確、規范,在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指導下去練拳(拳架);保證每天4個小時以上時間,幾十遍的去練拳架。
【基本方法】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⑦ 練習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太極拳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
練習太極拳需要注意的事項:
1、太極拳訓練方法
1) 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2) 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3) 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4) 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5) 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2、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1)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
2)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3)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4)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
5)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6) 練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同時,在練習時應多加觀摩,相互學習交流;相信經過認真的練習和不斷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
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
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
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⑧ 怎樣練太極拳
怎樣練好太極拳 ----摘自《武林》
第一階段
1. 輕。拳論說:"一舉動,周身都要輕靈。"初學者雖不容易做到輕靈,但逐步從輕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練好輕動作就為以後練功打下基礎。一則可以在動作的輕重上減少注意力;二則在兼練沉著功夫時也不致抖動而事半功倍;三則練松靜功時要靠輕功作基礎才能練好。
2. 慢。太極拳的動作應比一般拳術慢,尤其在初學階段,更須刻意求慢。這樣的練法,一則可避免動作草率而影響姿勢的正確;二則初練時先養成慢練的習慣,自後越練越靈活,仍可在動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
3. 圓。太極拳裏,每個動作都是走圓弧線。在路線上,即使是一個很細小的動作,都應保持固有的弧線。練功在動靜轉換、相互迴圈中,都是以圓弧動作為階梯的。
4. 勻。練拳時,不論速度快慢,都應保持相應恆定的速度去完成整個動作過程。方法是,每次出手,應把動作過程看作是無數個"點"相接,不要只把它看作只有起止兩個點。這樣就能使動作無形中有按"點"運氣的意味。久練之後,動作自然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會失去應有的勻速了,也能避免浮滑的毛病。
第二階段
1. 靈活。上階段的要求是端正勻稱,本階段的要求是輕靈圓活。靈活應從動作的形象上去尋求,初學者應注意以下三點:
①如果原來的架子練得夠開展,這時應酌量收小一些,使之與緊湊的要求相配合。
②速度上不必再刻意求慢,應當使手的動作比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一些。
③打拳時,不要只動四肢,不動腰部。須知腰是全身的主宰,只有腰部輕松靈活,才能控制全身各部。
2. 松靜。即全身放鬆毫無牽掛的意思。只要精神不緊張,自然能把肌肉放鬆。練習的方法是:首先情緒上做到"純任自然";其次不但要松肩、松腰,全身處處都應放鬆,使之互相配合。
3. 完整。這就是說,動作形象要完整一體。"有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外形和意識盡可能做到協調,手腳同起同止,互相照應。
4.連貫。即連續不斷的意思。配合圓動作進行,即所謂一環連一環。但速度上要求加以控制,否則就會過於圓活,而流於漂浮。
⑨ 怎樣練太極拳
【基本方法】初學者應跟從老師學習, 否則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便不知做對沒有.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⑩ 如何練好太極拳
【基本方法】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功能】
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內家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練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