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新研究武器系統的一種標准化方法

新研究武器系統的一種標准化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9 10:18:06

㈠ 空軍技術的武器裝備發展技術

空軍在論證新武器、改進現有武器和驗收武器裝備過程中所應用的技術。現代空軍武器裝備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促使空軍加強了對新裝備發展和舊裝備改進的論證工作。確定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是否合理,通常採用各種試驗試飛方法和數字模擬法。飛行試驗是在真實的使用條件下探索航空新技術的重要手段,是為新裝備的研製提供技術基礎,也是裝備調整、鑒定和使之更有效地付諸使用所必不可少的環節。空軍各種地面裝備同樣需要試驗、試用,有的還要進行空中校飛。在許多國家,武器裝備的試驗試飛由航空工業科研部門和空軍共同承擔,但各有側重。在試飛手段和方法上,各國強調標准化建設,日趨使用統一的規范和標准。在軍用飛機的鑒定驗收試驗中,強調作戰使用性的試驗和評定,而原型機可靠性與維修性的試驗和評定更為人們所重視。測試技術已從靠感官和粗略地記錄發展到飛行試驗數據的自動採集、自動處理,磁記錄、遙測、磁遙結合的內部參數測試系統。精密測試雷達、光學經緯儀等構成的外部參數測試系統,得到廣泛的應用。飛行參數的採集、傳輸、記錄以及數據的實時處理和事後分析,都廣泛地使用了微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飛行模擬對於研究和驗證航空新技術,特別是對於開展飛行品質研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的國家已研製出空中飛行模擬器,又稱變穩定性飛機。這是一種經過專門改裝的試驗研究機,用以研究飛機飛行品質、飛行控制技術、顯示技術和訓練試飛員。

㈡ 武器系統開發的五個階段

(二)中國激光武器的發展現狀 1951年,我國以「昆明光學工廠」的光學技術為基礎,再結合前蘇聯援助的光學技術於東北長春成立了另一座光學機械研究所,並命名為「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從事光學儀器的研發工作,為日後激光科技打下了基礎。長春光機所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是150工程,研製專為對地地彈道飛彈進行追蹤、精密測量、觀測距離不少於150公里的大型光學系統,簡稱追蹤電影經緯儀。這套系統還有時統設備、引導雷達、程序引導儀、判讀儀及數據處理設備等,當時只有美國裝備了類似的系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於50年代開始夜視技術研究,研製的主動紅外線變像管和紅外線夜視儀,在1958年試驗成功並由昆明光學儀器廠推廣生產。1960年代又開發出由三級串聯像增強管組成的微光夜視儀,能看到百公尺外的人體活動。1960年,當美國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後,我國在1964年3月開始研發激光武器,同時列為「重點武器」,史稱「6403工程」;同年,中國科學院組建了專司激光武器研究的「上海光學機械研究所」,主攻高功率、大能量的激光武器研究,激光武器的研發至此已初具雛型。1965年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製成鋁石榴石(Nd:YAG)激光晶體,第二年製成YAG激光器,用於軍用光纖通信的半導體激光器也在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在這之後中國研發出C02激光器、氬離子激光器、環形激光器、穩頻激光器、遠紅外激光等, 60年代我國已經開發出強激光武器,並且在激光元件器和基礎技術研究方面略次於美國,60年代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當時中國激光武器之所以發展迅速其主要目的在於高空防禦(對象為: 高空偵察機、高空戰斗機)。70年代初期我國生產的高能激光裝置就已經打出了中子。1972年高重復頻率調QYAG激光器研製成功。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生產用於陸軍武器測距、彈道測量、人造衛星測距、大氣激光通信、光纖通信、海軍武器測距、陸空軍武器導引等方面的系統。1980年初,隨著美國「星戰計劃」的出台,我國擬定了以激光武器做為反制的研發計劃,進行CO2激光器、化學激光器、自由電子雷射和X射線雷射的研究,其中以CO2激光器及化學激光器的研究最具成效(輸出功率高達萬瓦以上);1986年3月3日,中共原子彈之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了一項名為「863計劃」內容包括太空、雷射、自動化、生物科技、信息系統、能源等新事項,以持續其雷射的研究。當年上海光機所研製成功尖峰疽功率超過1012瓦的強脈沖激光試驗裝置,使中國成為繼美、蘇、法、日之後擁有同類設備的國家。1989年,我國制定了「神光計劃」,使我國激光技術穩步發展。進入90年代,在「神光計劃」的指導下,我國在激光武器的研製上有了重大的突破,研製出供陸戰用的手提式小型致盲性激光武器。這一突破讓我國激光武器技術走在世界的前沿。 1991年開始,我國開始研發功能強大的高能激光武器,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於1996年成功研發出新一代飛秒超短超強激光裝置,稱為「神光二號」,可在十億分之一秒內產生出相當於全球電力總和的數倍功率,標志著中國的強激光技術又踏上一個新台階。我國這種新一代高能激光系統的性能與美、俄等國最新一代高能激光系統性能相當,這是我國繼核武器之後,又一項可與歐美強國匹敵的新世紀利器。1999年10月,我國在完成多次測試實驗後開始將激光炮正式的裝備部隊,同時計劃於2010年前建立以激光炮為主的縱深反擊武器系統。與俄羅斯、以色列等國有合作(俄羅斯的理論研究處於領先地位,美國與以色列在激光武器應用中處於領先地位)。 目前,我國正在研發更為新型的高能激光武器,已經研發成功的激光武器種類目前已有8種。下面列舉一些中國激光武器: 發射即命中的光速武器—在激光束「發射」並擊中目標所用的時間內,目標移動的距離可能不超過10厘米; 無孔不入的脈沖武器—從遨遊太空的衛星到橫跨大洋的洲際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從隱形飛機,隱形導彈到隱形坦克,隱形艦船等在內的「隱形武器」;從飛機到通訊器材,雷達,武器的計算機系統及其它光電器材,只要處於強微波的覆蓋范圍內,都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激光槍—以97-3式為例,最大攻擊為2000—2600米可穿透0.4厘米鋼板; 99式坦克激光壓制武器; 激光眩目器—這里介紹下國產單兵激光眩目器WJG-2002型激光眩目槍,其外觀如一枝短突擊步槍,小巧玲瓏,便於攜帶。它既可以使400米范圍內的有生目標快速產生暫時性的視覺障礙,也可以干擾、損傷武器裝備中的微光、夜視、CCD、激光測距機等光電感測器, WJG-2002型激光眩目槍具備了三大本領:在50米距離上可使人眩目、眩暈、暫時失明,從而失去抵抗能力。而視力過一段時間後還可以恢復正常,不會造成永久性損傷;操作方便,只要照射到目標就可以產生眩目效果;適應能力強,可以在-20℃―50℃的溫度下使用。 在工作時,激光眩目槍能產生每秒3次的脈動綠色激光,綠色光是人眼反應最敏感的可見光。研究證明,當強光閃爍頻率和人的腦電圖α波的頻率重合時,被照射者會產生眩暈、惡心、頭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誘發癲癇,產生意識障礙; 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在量子點激光器方面的理論研究中,中國早就處於世界最領先的地位,中國的超強功率的固態激光器是世界一流,用它發射的激光束可在3千公里的距離獲得每平方厘米35 K焦耳能量密度,此能量密度比攻擊導彈所必需的破壞閾高出近1個數量級以上。以次粗略推算,中國的攻擊激光雷達有效殺傷力超過3萬公里。 中國研製成功的新一代激光武器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激光武器之一,可有效對付頻頻闖入中國領空偵察的「曙光女神」號超高速戰略偵察機;中國的電子干擾機,能使F-117隱形飛機的激光制導、紅外導彈完全失靈。 中國研製的超距攻擊性激光雷達的威力強大!它不僅有萬里眼的功能,還具有快如閃電,強大無比的威力!可以在激光雷達偵測到目標後的瞬間直接將其摧毀!激光雷達是主動性雷達,比傳統的電磁雷達更具優點,隱形飛機在他的千里眼中會報漏無疑。 中國的攻擊激光雷達包含著世界最尖端的5大核心技術: 1、激光材料研究的突破, 2、激光輻射材料物理機理及成像圖譜研究的突破 3、一次性快速跟蹤定位控制技術的突破 4、高密度能量可逆轉換載體材料的突破 5、激光成像技術的突破。 軍情分析家認為,中國已重點解決了一批軍事激光工程應用方面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能夠達到其他國家無法達到的水平和程度。軍事專家介紹,激光武器分為兩類:一種作為戰術武器,用於常規戰爭中直接傷亡人員、擊毀坦克、飛機、戰術導彈等,如激光炮;一種做為戰略武器,用於對付彈道導彈、空間武器等。激光武器目前有機載、艦載和太空載等。而中國新近研製的攜帶型激光眩目槍,更能瞬間使人眩暈,並短暫失明,從而失去抵抗力,可適用於反恐和防暴。 最近了解到我軍在西部地區成功地運用激光武器攔截來襲的低空巡航導彈。這項激光防禦技術極可能成為中國發展自己的導彈防禦系統(TMD)的一個組成部分。消息指出,這次激光實驗是在青海與西藏高原進行,這一技術的成功運用顯示出大陸目前已有能力使用武器攔截低空巡航導彈。過往的反導彈系統通常是以地對空導彈在空中擊落攻擊導彈,而激光系統則是利用激光摧毀導彈的指引系統,使導彈落地而不引起破壞。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中國激光武器打下報廢衛星也就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了!

㈢ 兵器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進展

(一)裝甲兵器技術
我國裝甲兵器發展經歷了三代,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裝甲兵器體系;通過運用系統科學的思想,採用一體化設計、集成技術,綜合提升了裝甲車輛的「機動、火力、防護」三大性能;在設計方法上從一代設計、二代仿製到開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開展了大功率柴油機、快速燃燒、高增壓、高溫冷卻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使得主戰裝甲兵器達到了可與世界先進裝備抗衡的水平。
(二)身管兵器技術
身管兵器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管兵器系統分析與總體技術、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身管兵器自動化技術、提高射速技術、身管兵器輕量化、新概念與新原理武器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較顯著,已在我國的自行火炮、單兵武器、火箭炮等各類身管兵器的研製中得到了重要的工程應用。
(三)制導兵器技術
制導兵器的主要進展包括:在制導兵器總體設計、氣動布局、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制導控制系統設計等方面,在國內常規武器平台上發展了新的制導兵器系列產品,初步形成了反坦克導彈、末制導炮彈、炮射導彈、制導炸彈和制導火箭的系列化。
(四)彈葯技術
我國彈葯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底排/火箭增程彈、激光半主動末制導炮彈、非致命殺傷彈葯、彈葯信息化、彈葯射擊精度、彈葯威力、引信技術、火工品技術等方面。總體上彈葯性能處於20世紀90年代水平,其中底排增程技術、彈道修正技術、穿破甲彈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水中兵器技術
魚雷技術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魚雷總體設計技術方、減阻與降噪技術、魚雷導航與控制技術、魚雷動力推進技術、自導與引信技術等方面;水雷技術方麵包括微電腦和智能感測技術在水雷中的應用、主動攻擊式微機控制的智能化水雷、沉雷、錨雷、漂雷等技術;深彈技術的研究進展包括深彈數字化設計和模擬技術、深彈減阻技術、深彈裝葯及引信技術等。
(六)燃燒與爆轟學
主要進展包括:擴散火焰的理論研究、燃燒現象物理解釋和化學解釋的統一、炸葯爆轟產物性質和化學反應過程的模擬、反應流動理、論、脈沖爆轟發動機研究等。
(七)含能材料技術
含能材料技術的主要研究進展包括高能量密度材料、高能低感材料、鈍感炸葯、量子化學在含能材料領域中的應用、炸葯量子化學、新概念與新結構的發射裝葯、運用發射葯燃面和燃速的調控技術、含能材料制備工藝等方面。
(八)防護技術
國內防護技術的研究集中在裝甲陶瓷抗侵徹機理和應力波在多種復合裝甲結構中壓力波傳播特性、不同結構形式的防護單元、主動防護技術、偽裝及隱身防護技術、激光防護技術等研究方面上。
(九)彈道學
彈道學的進展主要包括:基於兩相流理論而進行的膛內流場模擬模擬與安全性評估、新型裝葯技術、電熱/電磁發射技術、膛口流場、基於多體系統傳遞矩陣法的發射動力學、外彈道模擬與模擬計算技術、彈箭簡易控制及彈道修正技術、終點彈道設計理論和方法、彈道瞬態物理量測試技術等。
(十)兵器信息技術
在兵器指揮與控制系統方面,主要開展了兵器戰術戰役指揮自動化、野戰防空指揮、數字化信息管理等研究;在探測與識別技術方面,我國的微光夜視儀的性能屬於第二代水平,激光測距機和紅寶石激光機在技術性能上處於世界先進行列,軍用熱像裝置技術水平與國外相當;在兵器作戰平台信息化技術方面,主要作戰平台已配置車載光電和電子信息系統,某些系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近。
(十一)兵器材料與製造技術
重點開展了與兵器材料使用性能密切相關的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和隱身材料以及實現兵器裝備產品特性的精密成型、焊接、特種加工、機械加工、精密超精密及微細加工、表面工程等研究,橡膠材料、氫化丁腈橡膠等的關鍵性能指標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十二)兵器基礎技術
兵器試驗與測試技術方面的進展包括微型化的存儲測試系統或近場遙測系統、彈載遙測系統、兵器測試專用儀器等;兵器維修性技術方面,重點研究了基於數字樣機的維修性設計、分析、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得到初步推廣應用;兵器可靠性技術方面,制訂了相關的可靠性標准,可靠性增長試驗和可靠性試驗已進入裝備研製工程領域。兵器標准化和兵器計量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

㈣ 標准化建設的意義

標准化有利於穩定和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的質量,促進企業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增強企業素質,提高企業競爭力。

保護人體健康,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保護人類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維護消費者權益。

1、現代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

2、科學管理的基礎;

3、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需要;

4、擴大市場的必要手段;

5、促進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平台;

6、推動貿易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7、提高質量和保護安全。

(4)新研究武器系統的一種標准化方法擴展閱讀

通過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

技術標準是衡量產品質量好壞的主要依據,它不僅對產品性能做出具體的規定,而且還對產品的規格、檢驗方法及包裝、儲運條件等相應地做出明確規定。

嚴格地按標准進行生產,按標准進行檢驗、包裝、運輸和貯存,產品質量就能得到保證。標準的水平標志著產品質量水平,沒有高水平的標准,就沒有高質量的產品。

企業全面開展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工作,實現企業安全管理標准化、作業現場標准化和操作過程標准化。

在生產過程中貫徹執行標准和對貫徹執行情況實施監督。生產者依據標准規定組織生產,國家有關部門依據標准對生產過程實施監察和督導。

建立預防機制,規范生產行為,使各生產環節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的要求,人、機、物、環處於良好的生產狀態,並持續改進,不斷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化建設。

它是企業基礎工作和基層工作,是全員、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工作。

㈤ 現代核武器研究方法

超級計算機模擬,微型爆炸反應研究。

㈥ 什麼作戰中武器的控制來自計算機中預置的程序

設計統一管理對地攻擊及對空攻擊武器的智能化武器控制系統(Intelligentize Weapon Control System 。標准化的介面設計使得增加新武器系統和在不同飛機和武器之間移植只需改變相應軟體即可實現。關鍵詞:武器控制系統,智能化,標准化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局勢的不穩定,使空中作戰任務復雜多變,對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機研製費用高、周期長的情況下, 充分挖掘現有飛機的潛力、在兼顧先進武器

㈦ 核武器系統又怎樣的研製過程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

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

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㈧ 現役武器技術裝備進行升級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目前,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態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空軍事化的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必須研究未來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探討新式作戰方法和作戰理論,特別是要研究如何在未來戰爭中應用空天進攻兵器等涉及到空天作戰的一系列問題。

在21世紀的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論是在戰爭伊始,還是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都能看到它在空中「呼嘯而過」的身影。配備非核彈頭的精確制導武器已具有戰略武器的基本屬性,特別是遠程巡航導彈就更是如此。

預計在不遠的將來,還會出現許多類型的新式進攻性武器,比如制導彈葯、機動式導彈彈頭、超音速航空器、特種太空作戰平台等等。此外,這些未來的進攻性武器還具有極強的空中突防能力,防空系統和反導系統可能會對它們「束手無策」。因此,及時探測到它們的尾焰紅外輻射、測算出它們的彈道軌跡參數、掌握它們的戰術技術性能對俄羅斯空天防禦系統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從華約組織和蘇聯相繼解體之後,北約一直在向東擴張,現在已逼近了俄羅斯的「大門口」。導彈、導彈技術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特別是在近東地區、中東地區和亞洲太平洋地區,俄羅斯的邊疆地區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與周邊國家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也是越來越大。

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俄羅斯的空天領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要想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採用先進的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年,科研人員在研製「眼睛」和「眼睛-1」導彈預警衛星時,就考慮到了未來的發展問題。他們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架構,也就是說可以在不改變基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就能完成對各個分系統的升級和改造,達到提高整體效能的目的。

考慮到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最適宜的道路就是對現役武器技術裝備進行升級和改造,而不是研製新的項目。升級和改造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使用功能一體化(多用途);設計建造標准化(模塊化);企業分工合作最優化;機動化。

根據上述四個原則,俄羅斯未來的衛星應該是:功能多樣化;採用模塊化設計,形成統一的設計標准和建造標准;利用衛星激光通信鏈路和網路實現對衛星設備的遙測和監控;充分利用計算機模擬模擬系統對衛星開展試驗性戰術技術性能評估。

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衛星的研製和科研試驗設計等方面擁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我們毫不懷疑,它們一定能研製出最先進的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為俄羅斯的核威懾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

毫不誇張地說,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在保護俄羅斯空天安全和戰略核威懾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㈨ 什麼是新概念武器包括哪些種類

在工作原理和殺傷機理上有別於傳統武器、能大幅度提高作戰效能的一類新型武器。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和軍用機器人。

定向能武器是指粒子基因武器的能量是沿著一定方向傳播的,並在一定距離內,該粒子基因武器有殺傷破壞作用,在其他方向就沒有殺傷破壞作用。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

動能武器指的是一類能夠發射高速(5倍於音速)彈頭,利用彈頭的動能直接撞毀目標的武器。主要有:動能攔截彈(分為反衛星、反導彈2種)、電磁炮(分為線圈炮、軌道炮和重接炮3種)、群射火箭等。

軍用機器人(具有某種仿人功能的自動機器的總稱),可以用於執行戰斗任務、偵察情況、實施工程保障等。

(9)新研究武器系統的一種標准化方法擴展閱讀:

新概念武器的戰鬥力:

一是作戰精確程度極高。激光、粒子束、高功率微波武器所發射的「光子彈」,能夠在瞬間射向目標並將其摧毀。

二是攻擊方向多元。新概念武器大部分屬於無慣性武器,射擊時武器不會產生後坐力,操作使用省時省力,十分靈便,可以快速、靈活地變換射擊方向,一件武器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而且轉換射擊方向時,並不降低攻擊速度和射擊精度。

三是可達成連續進攻。常規武器需要利用大量的彈葯來摧毀目標,彈葯供應一旦中斷,攻擊行動就無法繼續,而大部分新概念武器是靠射束能量來殺傷破壞目標,只要在戰前用科學的方法把大量能量貯存起來,就能夠實施連續持久的攻擊,不受「彈葯」供應的限制。

閱讀全文

與新研究武器系統的一種標准化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什麼方法殺蛐蛐 瀏覽:832
非同步電機輕載震盪抑制方法研究 瀏覽:476
學習技能計算方法 瀏覽:503
觸點插座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118
植物接種方法一般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11
大眾車鑰匙使用方法 瀏覽:910
平衡核心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380
底盤懸掛檢查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16
如何記敘自己的方法 瀏覽:257
手機扁平化解鎖方法 瀏覽:715
常用細胞克隆化方法 瀏覽:892
檢測毛囊需要用哪些檢查方法 瀏覽:301
如何學習好日語的方法 瀏覽:86
食鹽除了食用還有什麼方法 瀏覽:182
二苯胺鑒定最簡單方法 瀏覽:65
win10系統界面大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20
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有效治療方法 瀏覽:868
福建金剛板安裝方法 瀏覽:333
被強力膠粘住要用什麼方法 瀏覽:290
內部鋼筋測量方法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