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葯斗譜排列順序規律
首先要看看這醫院的主要醫生是什麼專業的用什麼方面的葯頻率多排列的方法也不同. 但是一般的排列規律是---按「橫七豎八」排列。每個大斗分成 3格(對用量大的飲片也有分為 2格的),每格放一種飲片。為存放質地輕泡的飲片,可在整架葯斗下層專設 3個特大斗。中葯的擺放需按照中醫處方用葯的配伍規律和中葯的性能來設置,盡量將處方中經常配伍應用的飲片放在一起,便於調劑時查找。常規是先將常用飲片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時稱取。如當歸、白芍與川芎;黃芪、黨參與甘草;麥冬、天冬與北沙參;金銀花、連翹與板藍根;防風、荊芥與白芷;柴胡、葛根與升麻;黃芩、黃柏與黃連;沙參、豆蔻與木香;香附、厚朴與延胡索;焦神曲、焦麥芽與焦山楂;遠志、柏子仁與酸棗仁;桔梗、苦杏仁與桑白皮;天麻、鉤藤與白蒺藜;陳皮、枳殼與枳實;附子、乾薑與肉桂;澤瀉、山葯與丹皮等。其次把質地較輕且用量較少的飲片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與厚朴花;絡石藤、海風藤與青風藤;密蒙花、谷精草與木賊草等。再把質重飲片(礦石類、化石類、貝殼類)和容易造成污染的飲片(炭葯類)放在斗架的底層。如磁石、赭石與紫英石;龍骨、龍齒與牡蠣;珍珠母、瓦楞子與石決明;寒水石、石膏與海蛤殼等;炭類葯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黃芩炭、黃柏炭與大黃炭;蒲黃炭;艾炭與棕櫚炭等。最後把質地松泡且用量較大的飲片放在最下層的大葯斗內。如燈心草與通草;蘆根與茅根;茵陳與金錢草;白花蛇舌草與半枝連;竹茹與絲瓜絡;薄荷與桑葉
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飲片調配是制備湯劑的重要環節。在調劑室的設備中,「葯斗」是必不可少的盛裝飲片的容器。由於中葯品種繁多(一般都有五六百種至一千種),而且其質地堅松不一、用量有多有少、葯性 ...
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飲片調配是制備湯劑的重要環節。在調劑室的設備中,「葯斗」是必不可少的盛裝飲片的容器。由於中葯品種繁多(一般都有五六百種至一千種),而且其質地堅松不一、用量有多有少、葯性有相須相反之別,有些飲片外形類似,有些飲片名稱易混,有些飲片含有劇毒,有些飲片價格昂貴。為了將這些品質各異、種類繁多的中葯飲片合理有序地存放,中葯行業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存放中葯飲片的科學規律,即「斗譜」。斗譜編排的目的是便於調劑操作、減輕勞動強度、避免差錯事故、提高調劑質量、確保患者用葯的安全。
中葯斗譜是一組葯櫃中各斗及斗內前後格飲片存放順序的規律。過去各家葯店斗譜的編排雖不完全統一,但基本一致。不論是醫院葯房還是經營葯品企業,應該繼續和發揚這一傳統經驗,不應忽視中葯斗譜的編排規律,不辨葯性,零亂雜陳,任意改變存放順序,這不僅給調劑人員在操作上帶來諸多不便,也易出現不應有的差錯事故。
(一)葯斗的設置
葯斗均為多格抽屜式組合櫃,一般「橫七豎八」排列。每個大斗分為3格(個別用量大的飲片也可分為2格),每格存放一種飲片。在整架葯斗最下層專設3個特大斗,每斗2格,用於存放質地輕泡的飲片,亦有的特大斗安頓在調劑台內側,更便於取用。
(二)斗譜編排原則
飲片無論用量大小、質地如何,擺放均需依據中醫處方用葯的配伍規律和中葯的性能而設置。由於中醫處方遣葯,多以歷代傳統名方為基礎,根據患者病症,進行葯物加減而成的,所以在飲片擺放時盡量將處方中常常配伍應用的飲片存放在一起,便於調劑時查找。
1.常用飲片應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時稱取。如當歸、白芍與川芎;黃芪、黨參與甘草;麥冬、天冬與北沙參;肉蓯蓉、巴戟天與補骨脂;金銀花、連翹與板藍根;防風、荊芥與白芷;柴胡、葛根與升麻;黃芩、黃連與黃柏;砂仁、豆蔻與木香;厚朴、香附與延胡索;焦麥芽、焦山楂與焦神曲;酸棗仁、遠志與柏子仁;苦杏仁、桔梗與桑白皮;天麻、鉤藤與白蒺藜;陳皮、枳殼與枳實;附子、乾薑與肉桂;山葯、澤瀉與牡丹皮等等。
2.質地較輕且用量較少的飲片應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與厚朴花;絡石藤、青風藤與海風藤;地風皮、千年健與五加皮;密蒙花、谷精草與木賊草等等。
3.質重飲片(包括礦石類、化石類和貝殼類)和易於造成污染的飲片(炭葯類)應放在斗架的低層。如磁石、赭石與紫石英;龍骨、龍齒與牡蠣;石決明、珍珠母與瓦楞子;石膏、寒水石與海蛤殼等。炭類葯,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大黃炭、黃芩炭與黃柏炭;艾炭、棕櫚炭與蒲黃炭等。
4.質地松泡且用量大的飲片應放在斗架最下層的大葯斗內。如燈心草與通草;蘆根與茅根;茵陳與金錢草;竹茹與絲瓜絡;薄荷與桑葉;荷葉與蘇梗等。
(三)特別中葯的存放
為了避免差錯事故,有些外形類似飲片和相反、相畏飲片不能放在一起或不宜放入斗內,防止因疏忽造成意外事故。
1.形狀類似的飲片,如山葯片與天花粉片;炙甘草片與炙黃芪片;桂枝咀與桑寄生咀;天南星片與白附子片;血餘炭與乾漆炭;韭菜子與蔥子等。
2.配伍相反的飲片,如烏頭類(附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子、川烏及草烏)與半夏的各炮製品、瓜蔞(瓜蔞皮、瓜蔞子、瓜蔞仁霜及天花粉);甘草與京大戟、甘遂、芫花;藜蘆與人參、黨參、西洋參、丹參、南沙參、北沙參、玄參、苦參、白芍、赤芍、細辛均不宜放在一起。
3.配伍相畏的飲片,如丁香(包括母丁香)與鬱金(黃鬱金、黑鬱金);芒硝(包括玄明粉)與荊三棱;各種人參與五靈脂;肉桂(官桂)與石脂(赤石脂和白石脂)均不宜放在一起。
4.為防止灰塵污染,有些中葯不宜放在一般的葯斗內,如熟地黃、龍眼肉、青黛、玄明粉、松花粉、乳香面、沒葯面、兒茶麵、生蒲黃、血竭面等,宜存放在加蓋的瓷罐中,以保持清潔衛生。
5.細料葯品(價格昂貴或稀少的中葯)不能存放在一般的葯斗內,應設專櫃存放,由專人治理,天天清點賬物。
6.毒性中葯和麻醉中葯必須按《醫療用毒性葯品治理辦法》和《麻醉葯品管理辦法》規定的品種和制度存放,決不能放一般葯斗內,必須專櫃、專賬由專人管理,嚴防意外惡性事故的發生。如川烏、草烏、斑蝥等27種毒性中葯和麻醉中葯罌粟殼。
『貳』 中葯學如何學習呢
首先你要把基礎理論學好。因為中葯學里的語言是中醫術語,中醫基礎你不懂,中葯的功效就難以理解。比如黃芪是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要是不知道什麼是氣、陽、衛、表,你就不理解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就是硬背下來也容易忘記,也不會用這個葯去治療疾病。如果你的基礎理論非常好了,功效也能理解,就是記不住,那隻有一個辦法:用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中葯學里的每一味葯的功效都是重點,功效相對應的每一條目都要仔細的看。我讀書的時候要求任何一味葯的功效一個字都不能差,雖然死板了點,但能練出基本功。並且,我看著目錄背功效,遇到不會的去看裡面的內容,這樣很容易記住。另外,每一味葯都是歸類的,有的功效是另外一類里的,這就是特殊功效記憶。有一部分葯物功效很相近,就對比著去記,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如果要考試了,來不及看厚厚的書,那隻有抓一下所謂的重點。中葯學中有500來種葯,在大綱裡面規定有的是重點,有的是熟悉,有的是了解。你就把規定重點和熟悉的掌握住,了解的臨床再去看吧,呵呵。
你要很努力的學好這些知識,現在辛苦了點,將來應用的時候就輕松多了----我們總不能當著患者的面去翻書吧?
祝你學有所成!
『叄』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肆』 中葯是怎麼決定中葯的劑量的
劑量、煎煮火候和時間及用葯方法的影響
劑量:在一定范圍內,葯物劑量的大小與其有效成分在血液中濃度的高低及其作用強度呈依賴關系。劑量過小,不出現效應;劑量過大,又可能出現中毒症狀、所以一個葯的最合適劑量常常是經過反復臨床實踐最終確定的。
中葯大多數是天然葯,其中又大多為植物葯,由於產地生境、採收季節、貯藏、加工等條件不同,影響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更由於天然葯中所含的有效物質有些可能僅為微量,故按合成葯那樣去嚴格規定最小有效量、極量、最小中毒量等往往是困難的。但毒性大的葯物應規定劑量,以附子而論,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的某些地區,附子的一次用量很大,往往出現事故,而其他各省市用量卻甚小。葯典已對劇毒葯作了明確規定,為了保證用葯安全,處方均應嚴格遵照國家葯典規定。臨床上對中葯新制劑的試用,尤其是注射劑也必須密切觀察病人對葯物的反應,這就需要定出可靠的客觀指標進行觀察,積累數據,調整劑量,定出安全有效范圍。
煎煮火候和時間,中葯最慣用的劑型是水煮煎湯。煮湯講究火候時間。一般說來解表葯火力要強,時間要短;補益葯火力要溫和,時間需稍長。而且根據葯物性質提出「先煎」或「後下」等具體要求。如龍骨、牡蠣宜先煎;大黃、薄荷應後下。附子煎煮時間要求更長,以減少烏頭鹼的毒性。至於中成葯的浸漬溶劑、浸漬時間和溫度,都會影響葯物質量。
用葯方法:中葯用法包括給葯途徑、給葯時間和給葯次數,古人早已注意用葯方法,陶弘景指出:「有須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熱服者」;李東垣補充說:「凡雲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弱、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說明一日用葯二次、三次或多次的方法,自古有之。不同的用葯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葯理反應。中葯大部分為內服,如湯劑、丸劑、散劑、露劑、酒劑、膏滋劑等;也有外用葯,在患病部位洗、吹、撒、敷、罨等;此外,點眼、滴耳、灌腸。也已常用。現代對於葯物的成分提取及滅菌技術上的進步,已將某些中葯或古方做成了注射液,不但提高了療效,而且還發現了一些新作用、新用途,擴大了臨床應用范圍。如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的療效就大於丹參片、生脈散;而枳殼、枳實、青皮注射液靜脈注射,還出現顯著的升高血壓(血壓食品)作用,可用以防治危重休克。
現將已經研究過的中葯按葯理作用分類如下:
(1).主要用於抗感染的葯物:有黃連、黃柏、黃芩、大青葉、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連翹等單味葯及銀翹解毒丸、黃連解毒湯等復方。
(2).抗寄生蟲病葯:驅腸蟲葯有檳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鶴草芽;抗阿米巴葯有白頭翁、鴉膽子等;抗瘧葯有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蟲葯有苦參、蛇床子等。
(3).抗腫瘤葯:主要有莪術、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4).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葯物:有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洋金花;有鎮痛作用的延胡索、祖師麻、徐長卿;有鎮靜、催眠作用的酸棗仁、夜交藤;有抗驚厥作用的天麻、牛黃等單味葯和復方柴胡桂枝湯;有解熱作用的柴胡、黃芩、葛根等及安宮牛黃九;有中樞興奮作用的馬錢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於外周神經系統的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草烏、蟾酥、細辛等;還有主要顯示骨骼肌鬆弛作用的八角楓、錫生藤、輪環藤等。
(6).主要作用於心血管系統的葯物:強心葯有黃花夾竹桃(包括成分黃夾甙)、鈴蘭(包括鈴蘭毒甙)、附子(包括去甲烏葯鹼)與福壽草等單味葯以及生脈散、人參(人參食品)四逆湯等復方;抗冠心病心絞痛葯有丹參(包括丹參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紅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復方冠心2號方、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齊葯有苦參、常山、靈芝(靈芝食品)、槲寄生等;降血壓葯有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豬毛菜、羅布麻等,以及升高血壓抗休克葯枳實(包括其成分對羥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單味葯及參附湯、生脈液、參麥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於呼吸系統的葯物:有桔梗、艾葉、芸香草、矮地茶、滿山紅、金龍膽草等單味葯及復方小青龍湯、復方靈芝等。
(8).主要作用於消化(消化食品)系統的葯物:有山渣、麥芽、枳實、陳皮、佛手、烏葯、雞內金、吳茱萸等單味葯及復方甘楞散、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還有重點作用於肝膽系統的茵陳蒿湯、茵陳膽道湯、膽道排石湯、復方大柴胡湯及清胰湯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葯物:有木通、茯苓、豬苓、澤瀉、玉米須等單味葯及五苓散、排石湯等復方。
(10).具有子宮興奮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葯物:有當歸、紅花、牛膝、蒲黃、益母草等單味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術復方。此外,還有能終止妊娠的姜黃及抗生育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調整內分泌系統功能的葯物:有影響甲狀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黃葯子及 對實驗性甲狀腺腫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顯示降血糖(血糖食品)作用的地黃、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單味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復方。
(12).主要作用於血液及造血系統的葯物:生血葯有阿膠、當歸、女貞子、雞血藤等;止血葯有三七、槐花、白及、小薊、茜草、花生衣、側柏葉、仙鶴草等單味葯及雲南白葯、廬山止血粉、三七傷葯片等復方;降血脂有山碴、靈芝、澤瀉、虎杖、決明子、何首烏等單味葯及三黃瀉心片、靈甙片等復方;升高白細胞有人參、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響兔疫功能的葯物:促進兔疫功能的有人參、黃芪、刺五加、黨參、靈芝、女貞子等單味葯及龜齡集(酒及散)、復方靈芝、犀黃丸、參杞沖劑、玉屏風散等復方;抑制免疫功能的有大蒜(大蒜食品)、花椒、漏蘆等。
(14).具有強壯作用的葯物:有人參、黨參、黃芪、白術、靈芝、枸杞、麥冬、淫羊藿,蜂皇漿、冬蟲夏草(冬蟲夏草食品)等單味葯及龜齡集、四君子湯等復方。
(15).外用葯物:有明礬、補骨脂等外用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單味葯以及外用消痔靈等復方。
由於中葯葯理工作的開展,推動了臨床工作的深入,也促進了植化工作分離與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劑的改革;同時臨床療效的驗證,也增加了葯理研究的信心。由於植化分離提取和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別是中葯研究和中醫理論密切結合,能更快地出成果。近年來,已用葯理手段和方法,開展了對中醫治則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熱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關中葯及按中醫理論組合的復方,比較系統地進行了研究。近年來召開了一系列全國性的學術報告會,中葯研究論文數量日益增多,內容質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葯葯理研究同中葯發展的歷史相比,時間還很短,成就還是初步的,中葯葯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距離全面闡明中葯葯效作用原理及其體內過程,還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後的研究和發展。
『伍』 請問中葯的君、臣、佐、使,有什麼規律嗎君葯應最多,以下三味怎麼排比呢應該哪個多哪個少呢
上品葯為君,主養命;中品葯為臣,主養性;下品葯為佐使,主治病;用葯須合君臣佐使。 1、君葯: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葯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葯物。 2、臣葯:是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葯物。 3、佐葯:意義一是為佐助葯,用於治療次要兼證的葯物,二是為佐制葯,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葯、臣葯的毒性或烈性的葯物,三是為反佐葯,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葯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葯物。 4、使葯:意義一是引經葯,引方中諸葯直達病所的葯物,二是調和葯,即調和諸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那就是中葯的君、臣、佐、使的規律。君葯一般是量多且重,臣佐使 葯為輔助性,葯量因病而下。但一般都不會重過君葯。 再一個是葯物本身輕重的問題,一些葯草類的葯物量大,但和礦物類葯比是可能會君少於臣。所以還要考慮葯物自身問題~ 想請教中醫葯的問題可以到我們的團的。
『陸』 古代中醫是怎麼衡量什麼葯該用多少葯量的呢
中葯離不開實踐,至於湯劑的形成是伊尹之後,方劑的形成也是在不斷嘗試單味葯的基礎上開始嘗試配合使用,比如內經里產生的十三方,還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產生了七方、八陣二十二門等制方原則,最後產生比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結構。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葯、配置方劑的研究方法應該有很多種途徑,從原始的口嘗、親身嘗試到練習氣功調息狀態下體驗葯物的作用歸經,如現不可考的《胎臚經》,就是在類似胎息狀態下的道家內證體驗,此外還有術數原理,從河圖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術數里悟出的配葯比例而研發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覺思維等的探索。必須要說明的是,方劑里的用葯量是一個范圍,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數值,這樣,才可能為辯證論治和臨證加減提供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張一成不變的處方。
以上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點發展史
另附一些資料,供您瀏覽參考:
方劑的形成發展:方劑形成很早,具體是何時,何人所為,尚不能查。從歷料上看,方劑的發展至少在周以前,在發展葯物治病後,積累經驗,從單味發展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東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療最好,這是第一個前提,第二個前提是方劑形成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知識、工具,才能有方劑的產生,從生食到熟食,有這些條件為方劑的形成提供基礎,在周休《禮記》「君有疾飲葯,臣先償之,親有疾飲葯,子先償之」。可見當時已葯煎後飲用,也說明當時人們對葯有無毒性,嘗不明了,故先用人償之。《史記·倉公列傳》及《流沙陰簡》中見出有方,如長桑君教扁鵲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積累的方劑,不輕易傳與人,扁鵲治病人假死時,用了「八 」之劑和煮之,說明當時方劑已具備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證明這些方不將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目的,更主要證明了這一問題。在《內經》中,關於治療原則、方法、方劑配伍組合的一些理論,都有很多記載,說明到了《內經》時代,方劑的理論已經成熟了,此處成熟並不意味完善,從開始到定形,已經把它當中經驗的東西抽取出來,總結成為比較有系統的理論,所以說它是成熟的,在《內經》雖只記載了十個方,但這十三方還是相當原始的,有的還是單味葯,有些方用葯簡單,從此可能會疑問,理論發展到這樣地步,為什麼沒有方?因為古代著作,從《漢書·藝文志》中看出,它是分開的。《內經》是醫經,有七家,經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內經》中少,還有更多的,雖沒傳下來,但有記載,在那裡已積累相當的資料,形成了理論,在此以後,更進一步是張仲景的著作,記載了相當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復及後世的附方),從方的數量、葯的數量及劑型上,都說明在這一時期又有很大的發展。應特別指出的是,仲景方有它的特點,非常精練嚴謹,針對性強,換一葯便是另一方名,加減一些劑量是另一方名,證有所不同,方便有了改變,而經過後人的研究,這些方的配伍當中,有相當的經驗和道理,從方劑來說,它的立法、用葯非常精練、嚴謹,針對性強,為我們後人學習和研究方劑提供了很寶貴的東西,後人不僅尊之為「醫聖」,而且稱其書為「方書之祖」。
從發病原因分析、探討,對病因病機,隋代的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側重談病的發生、特殊症狀,由於這樣的發展,促進了臨床各科的發展,促進了用葯物治病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就更多了,這是一方面,另一個是到了後來,在這些方書里有一些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是海外來的,如婆羅門,它不是咱們的名字,是南洋的,由於交通的發達,中外的交流,各種各樣的文化、物產,也擴大交流,包括了外來的醫葯葯方。在祖國醫學的遺產中,包括了一個部分是吸收了外來的東西在裡面,在這些外來的東西不是拿來的,而是融合起來的,是融合在祖國醫學的系統裡面,很明顯,不僅善於吸收,而且善於有機地將其融合要一起也是中醫的一個傳統。
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將他們能收集對的,經它們的選擇加以分類整理,另外引用歷代著作的理論,《內》《難》《傷》《金匱》《巢氏病源》等加以論述,還有一些他們自己 的,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專門的方劑書籍,當中可以看出用葯的精神與傷寒沒有太大的變化,《傷》側重用辛溫,「寒為陰邪,傷人之陽,保護陽氣」,用溫熱,這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傷》的六經辨證,辨證論治,有理到法,從法到方,從方到葯,理法方葯全了,而這里著重談方,這是主要的方書。《肘後方》比較簡單,用葯基本上跟《傷》精神沒有太大的變化 ,是治療表證,但已經用清熱葯與其配合,也開始有了一些清熱解毒的方劑。從這里可以看到用葯的發展,結合葯物的發展,由於治療中積累經驗,由於葯物的不斷發現,使用葯物的增多,使用葯物的方法理論更加發展,到這時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方劑的形成發現,也有個「風格」的變化,最明顯從宋代開始,習慣上講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另外還有對葯物理論的研究,從宋開始,對這個問題比較重視,從張元素開始研究,過去說葯物的性味、歸經、功用,但它為什麼產生這些功用,為什麼能歸經,對這理論的闡發從宋開始。宋時戰亂多,生活不穩定,病的情況比較復雜,對人體的影響也有了不同的變化,還有就是宋封建統治階級對這也比較重視,知心民眾,實質上是為了長生,講究煉丹、服石,同時收集了民間各種有效方劑。從宋中葉開始,將葯材作為封建統治的專利、專賣、壟斷,隨著醫學的發展,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從整個醫學的發展中,方劑也得了相應的發展,而由於方劑的發展,又促進了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的發展。在醫療實踐中,方劑的發展使得方法更多了,在這時期,辛涼解表的方劑開始形成,表裡同治的方劑比較多見,《傷》仲景是先表後里,是非常嚴格的,表證先需解表,張也提到表裡同治,辛溫加辛涼的問題,如加石膏等,但這些方面的應用比較少,不像在宋代比較多,不僅是辛溫與石膏等的配伍,而且發現的葯物增多,也開始用辛涼解表的葯物治療,由病理、人的體質、人們對病的認識的深入,在用葯上看起來味數多了,但它的主治配伍還是比較嚴格的,不是隨便的加減,它還是有機的配伍,葯多理不亂,由於對疾病的認識深化了,考慮的面比較全了。宋開始對過去的方進行了理論分析,成無已對《傷寒》進了解釋,在《傷寒明理論》中講了20多首方,完全用《內》的理論來解釋,說明這方為什麼能治這病,這方為什麼這樣組成,它的配伍的道理是什麼,它內在葯物與葯物之間的聯系有什麼東西作了一些說明,從這以後方劑的理論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廣泛了,對方劑理論分析的書籍多起來了。宋以來的方書多,不單是時代性問題,也由於印刷術的進步,書流傳的比較多。另外,促使方劑的發展還有一個原因是溫病學說開始萌芽,方劑的治療方面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溫病當中強調的是陰液,特別強調的是救陰液、保陰液,與《傷》保陽氣不同,保陰液並不是否定保陽氣,救陰液也不否定護衛氣,只是側重面不所不同,由於接觸的病接觸的具體情況,具體實踐的對象不同了,所以強調的側重面不同了,正因為這樣,促使了方劑的進一步發展。金元四大家在他們各自的學說當中,有它獨特的發展,劉河間善用清熱,他研究《內》結合當時的實踐,認為病機十九條不出一個火字,「六氣皆從火化,皆從熱化」,主張用寒涼,用寒涼並不等於它不用別的葯物治病,而是他有用寒涼治病中他在自己獨特的經驗,從理論到實踐他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也就是在理法方葯都有特長,如地黃飲子,不僅是寒涼的問題;張子和主張用汗、吐、下,人稱「攻下派」;李東垣主張調脾胃,從脾胃立論,側重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後天為本,認為人的飲食亦為氣血,人體的營養從脾胃而來,先天所有的東西很有限,而人所傷,脾胃為主,創立了脾胃學說,同時創立了許多方,具有代表性的是補中益氣湯,也就是在臨床上提出的「甘溫除大熱」的問題,這對後來治療內傷雜病影響很大,在這個學說上確有成就,除此之外,他也擅長治外科病;朱丹溪特別強調相火,他對相火的研究比較深,強調「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一水不 二火(君相二火)或五火(五臟之火),主張滋陰降火,與其說其為滋陰派,不如說其為降火派,用一黃柏就是大補陰丸,從這一角度,他認為降火就是滋陰。四家各有特點,但本身的學說獨特於一個面,並不局限於這一方面,它整個是從《內》《難》開始,到後世的一些著作,對葯物的研究,四家學派的產生跟當時的葯物研究有很大的關系,對葯物的分析,比以前來說更加細致,這就給後來留下有用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學術之爭,如果用得不恰當,也會造成一些壞處,偏執一見,在臨床中都是錯誤的,我們要辨證論治,不能證病跟學派來生、按我的擅長來生,而應根據病人的病來分析、來治療,對四家要有正確的認識,把其長處結合起來,不能抓一家,否定其他家,而就其本身的學說,也不是完全完整的,特別剛才提到的丹溪的降火滋陰的問題,張子和汗吐下三法,他認為治療以攻邪為主,邪去正自安,實際上三法包括很多內容,常超出此三法的內容,正如我們講八法,細分很多法,只是歸納起來而已,簡單理解是不行的。
自宋以後,方書更多,論方劑理論的書如《醫方考》,對《傷》方闡述的醫家也很多。歷史上最大的方書是《普濟方》,《本草綱目》方劑也很多,它不僅闡述了一些方劑理論,對葯的解釋中論到方的理論。
方的理論在《內經》里很多,有一些是治則、治法,過去在名詞上沒有區分,現在我們對這兩個概念加以區分。治則指治療疾病當中都必須遵循的東西,如在基礎理論中,治病必求於本,正治、反治、標本、因時因人因地制宜,這些不管治療那一個病,都需以此為原則來加以考慮。治法是針對具體證、具體病來進行的,法可分很多,***下有許多小法,把汗法說成解表法還是不恰切的,汗法中有許多方法來發汗,在《內》中就有不用葯物的發汗法,「漬形以為汗」,可能用熱水,可能用葯煎,對虛人感冒,補中益氣湯方歌中,「陽虛外感此方施」,通過扶正的途經治療,現在有扶正解表,法有大有小,法針對性很強,有具體的對象,治法與所辨得的證應是相對應的,表證解表,表寒辛溫解表,表熱辛涼解表,是對應的,氣虛外感,則益氣解表,陽虛外感助陽解表,再小的一個方子都有它的治法;也可以包括幾個法在里,瀉下救陰時用大承氣湯,黃龍湯既益氣又補血,既有人參,又用當歸,是補法加瀉法。到了後世,邪實正虛可用扶正葯加入,加用益氣養血葯,也可用清熱滋陰葯,或者益氣滋陰同時用,這是從《傷》三承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感冒,表證固然有典型的表寒表熱證,表寒用辛溫,表熱用辛涼,可是也有一些由於人的生理條件不同,自然條件不同,往往在疾病過程中不能辨是表寒或表熱,因此在用的時候當寒熱相配,而在《傷寒》中用麻黃,桂枝,或者大青龍,那裡沒有一種辛涼解表,而現在大青龍等用的少,是因為其他的葯豐富了,這些問題說明方劑是發展的。
經方、時方的問題。對經方,一說仲景為經方,一說唐以前的方為經方,對此了解一個概念就行。自唐以後用葯的風格,隨葯物的豐富,理論的提高,疾病的變化,開始不同,各有所宜。
方劑理論,在《內》里很多,有的是治則,有的是治法,專門對一個方劑進行理論性解釋始於成無已在《傷寒明理論》中把20個方作了細致的理論性的論述,這可以說是方劑理論著作的第一篇,從這以後逐漸多了。對《傷》證所對應的方也多了,對這也有了爭鳴,實際上也就是方劑的發展。《醫方考》專門解釋方劑,針對證解釋方,有其特點,也有不足之處,同樣的方可用於不同的證,可以說是異病同治,實際上用於不同的證、不同的人,它的配伍用量、配伍的君臣佐使上總是有所變化的,吳昆在後一問題上說明白的,在前一個問題還不夠,從這兒開始可以說是方劑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次飛躍,加強了方劑的論理性,是把方劑的配伍組成,從理論上說得更清楚。從這以後,便多了起來,《名醫方論》《絳雪園》等,從明以後多,這與歷史的發展相應。
方書爭論最大的難點是方書分類問題,時至今日,仍未解決,從已有的分類方法看,主要有幾種。《五十二病方》所謂分類,既無順序,也無分類,到《千金》《外台》既有病科分類,又有臟腑分類,《千金》分小嬰兒方、婦科、大臟六腑、虛熱寒實;按病:《傷寒》,從此方劑分類有了框架,後世分類大體上在此基礎上變化。另有分類是按治法,這種分類的書不多,如明《景岳全書》有古方八陣、新方八陣,用葯如用兵,葯就是兵,遣兵調將布陣,講究王者之師,講究王道,這在中醫治病中是一個特色,也是個優勢,是根據中醫整個理論特點而來的,它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在從《內》理論中明確看到,它治的不是機械的人,不是自然人,而是社會人,簡單地說,中醫強調七情為病,與社會發生關系。中醫的整體觀,人是一個整體,社會自然又是一個整體。中醫的特點在於它治療的是社會人,因此不是以單一的治病為目的,既要治病,還要治好人,不能為了治這個病同而造成另一個病,不能因為治療這個病,而造成他的生長發育障礙,不應給他其它各個方面造成損害,這 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基本思路。當然在搶救危重的病證,在治標時,那又是一種情況。但總的來說,中醫講治標不忘本,主導思想是不離開人。如五味子仁可降轉氨酶,但從觀念的整體來說,也造成害處,就是一停葯就反跳,反而比以前還高,加大量可再退,反復幾次最後就無效,給其他葯治療也造成困難,對病也是愈反復愈加重,這就相類似如鎮痛既止痛,是為有效,但並不是所有使用鎮痛劑止痛都是有效的,很明顯的闌尾炎腹痛用鎮痛劑是危險的,說不定要出醫療事故的,因為掩蓋了他的症狀;而中醫不是這樣,辨證審因,而後來論治。張景岳引用王元正的「見熱不表熱,無汗不發汗,見血不止血,見痰休治痰」,強調仍是治病求本,講的是更深一層的道理。我們在臨床上治病,已不單純是科學性的問題,已上升為藝術性的問題,中醫處方往往不能統一,在過去往往是一種說不清的怨枉,實際上這正是中醫的一個特點,一個優勢,內容豐富,方法多樣手段各種各樣,雖人所掌握的方法不同,但它可達到相同的效果,而臨床上辨證後,他要精雕細啄,不僅要對病清楚,而且對人也要搞清楚。過去醫時,對此不理解,明明把燒退了還要挨批評,過去講傷寒病現在講溫病,在看這種病時,不是看你是多快退燒的,不是看這個病的全過程是多長時間,把病治好後3個月的情況如何,還要把這個病人原來的病合並治療,病好以後的身體比以前還要健康。這里著重強調治病不要忘了人,用葯不要只取一時之效,治病必求於本,盡管我是針對某一個問題,但不忘他的本質所在,我當前解決的只是一個問題,特別現在內科復雜的病又特別多,我們要逐步解決,總的我們要知道他的本在哪裡。
八陣是按治法分類,真正的八法,作為分類,象張景岳歸納這么多的方子方書還少,八法很早有人提出來,在註解傷寒論時就有人提,在一些理論性書中已經提到了。
要明白一個概念,以法統方並不是指方劑的分類,它是指「方從法出,法隨證立」,統是統帥,是指導用葯。
《和劑局方》是稱門,補益門、火門、風疾門等,他也是很難把所有的方劑包括進去,它還是有兒科、婦科,現在成葯中還有沿用這樣的方法。《局方》是歷史上國家頒布的成葯典,從解放後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葯典,才有中葯的葯典,宋當時將葯典發到各個行政區去,醫生按此用葯無誤,葯鋪按此配成散劑、丸劑等,《局方》特點:其中絕大多數方劑雖然不都是古方,它是通過從各地徵集而來,都是行之有效的,缺點是適應證寫的比較復雜,甚至帶有宣傳性質,或者是廣告性質。今後在研究方劑時,看《局方》應注意這一點。但也有一些方子比較荒誕,有一些所謂的怪葯如烏鴉等。
還有一分類法就是作用的分類法,它既包括了治法,又包括了病因,如風寒暑濕燥火,清熱祛炎,清熱解暑,痰,祛痰,祛蟲,這是跟治法又不完全一樣。徐靈胎在《靈台軌范》中又有一法是通治法。分類難就難在方劑特別多,《普濟方》就有6萬多,《本草綱目》中也有1萬多,現在運行教材用這種分類方法,是走過彎路的,一開始在南京編第一本教材時,也不用這個方法,後來又搞了個八法,回過來也不行,因為這門學科,更接近臨床,與臨床結合緊密,這樣以汪昂《醫方考》為藍本,以便於學習。這里還強調教材用什麼方法分類,更適合學習,將來從這出發研究,我們不要想一下子把幾十萬,成百萬方給他們理出一個科學的分類方法。
方劑的參考書是非常廣泛的,理論散在各家著作中,特別是各人的方子,在他的方子里注重他的思想,並沒有給這些方寫一個論述,如補中益氣湯,他寫了很多加減在其中,他並沒有把這個方子進行詳細的註解,方子治療的證他也沒有去闡述、歸納,該方很好,他的思想也表現得很突出。《綱目》一看都認為是一本葯書,實質上很多地方是方,如講麻黃,其下就有麻黃湯,就有它的解釋,所以我們深入的研究方劑,就要看這些書,現在活血化瘀的方就有很大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應用上,活血化瘀在《傷》就有該類方劑,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著重從活血化瘀著手,如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有些方劑,從它的方名可以知道它的作用,或者它提供的線索,它或者在臟腑分類里,或者在治法分類里,或者在病證分類里。
方劑歌訣,從汪昂《湯頭歌訣》,歌訣高度概括出方的主要內容,大部分方歌對幫助記憶有一定好處,但他不代表方劑的全部內容。
方劑學是從有了學院以後才提出來的,既然有了「學」就要有系統的理論,這里的知識很多,但很散在,如何進行理論系統化,在編第一部講義時開始把基本理論系統化,所以說「方劑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方劑不是葯物的隨意組合,而是有目的的、有理論指導的配伍,通過配伍組合以後,這些葯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它不是葯效的相加。
重視方劑更好的提高,提高不僅是為了方劑學的本身,而是為應用,通過提高,對新發現的病要提供有效的方劑。如肝硬化,類似它所處的階段和它所出現的證,以及它後來的發展,直至肝硬化,或繼發肝癌,中醫都有類似的記載。現在艾滋病更是這樣,它所涉及的問題我們從中醫角度考慮,以及現在西醫療效,我們相信會找到一個方法治療,我們知道它是一個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從病因病源學說上來說,剛剛對其進行研究,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病,有什麼特性,有什麼規律,有些人可帶病毒若干年不發病,有些人發病很急,但從我們中醫治病毒性疾病來看,如果它合並細菌性疾病,並駕齊驅,運用抑制病毒的方法。和中醫治療一個病,方法有不同,該病就是造成人體免疫系統的破壞,現在通過好多葯物證明,能夠提高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從這兩個特點來說,治療艾滋病會有辦法的。我們既要研究它的病,又要研究它的葯,怎樣來配伍應用,治法與方劑要引起大家重視。
五行學說,用以闡明臟腑之間的關系,由於這個關系非常復雜,又不能單純用相生相剋來說明,於是又有了反侮,來補充,若不懂其中道理的人便問:一會正的,一會反的,到底誰對,可是現在開始發現,肺不僅是呼吸系統,也不僅僅是循環系統,它有內分泌的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內。我們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而我們過去講臟腑之間的關系用來治療,不僅是實則瀉子,虛則補母,還可以隔二隔三,你可以補後天,我可以補先天,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其效果是殊途同功,要完全解釋其中的道理,還要應用現代科學方法,還有很多道理有待科學的進步方可解釋。經絡已被證明與過去畫的圖相似,有些理論按照原來的說法,證明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暫時就那麼認為,這里指的是真正的東西,如氣功,魚龍混雜,但真正的氣功,它確實有效,象用氣功帶功麻醉進行甲狀腺手術等。
原來有十種,後來有「十劑」,後世有發展,有的加成十二劑,十四劑,甚至加成二十八劑,這種分類方法在方書中很少,只是陳修園《醫方妙用》《時方歌括》用的十二劑,他只是歸納一部分方劑,這種分類爭論很多。汪昂分類方法比較好,但也有問題,有的方劑分在兩類里,如補益劑有了,又放在理氣劑里,這種分類方的方法,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有的方不是針對單純的病證,往往有的方包括了幾個方面,分類時可放這兒,也可放在那兒,方劑放在這兒合適,要看它的病理的解釋與劑相合 是可以的,相同的方劑放在不同的章節,具體如礞石滾痰丸,是可放在瀉下劑,也可放在祛痰劑里,該方特殊在有瀉下祛痰的功用,針對食積和水飲這樣的病證,在學習中概念必須清楚。
『柒』 中葯處方配伍規律是什麼
開中葯處方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要了解配伍,其次是要了解用葯禁忌,然後要了解用葯計量和使用方法。
最起碼要知道:十八反,十九畏!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葯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烘炙�總相依.
還要了解葯物的「七情」
1.單行:就是用一種葯治病;
2.相須:性能和功效相同的葯物合用,提高療效;
3.相使:性能和功效相同的葯物配合使用,但分主次,以提高療效;
4.相畏:一種葯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葯物減輕或消除;
5.相殺:實際上,相畏和相殺是同一種關系;
6.相惡:兩種葯物合用,一種葯物與另一種葯物相互作用導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葯效;
7.相反:兩種葯物合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有些葯原本是沒有毒性,但合用後產生毒性;
還有些葯物是在特殊情況下不能使用的:如藏紅花,是活血的,但在女性月經期是不能使用的!用則引起大出血;如:雷公藤(又稱斷腸草)是治療類風濕的,但能殺死精子,破壞卵巢,用後會月經不調或不來,因此只適用於不需要孕育的男女!!
計量:絕大多數的葯物都是不能超量使用的,每種葯物在治療不同的病症的時候其份量都有所差別,如:細辛,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一般一副葯只能使用3到6克;有些葯酒用6到12克,有些葯店一副葯最多隻給3克!很多葯物是不能長期使用的!
至於中葯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多,如常見的煎服,外塗,還有不常見的吹用,煙熏,煮氣蒸,洗浴,泡,溫敷,外敷,等!
因為時間關系,本人不能一一詳述,請見諒!!
答者:zxp6668
『捌』 中葯葯理作用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玖』 中草葯配方的原則是什麼
您好,中醫配方講究君、臣、佐、使的原則。體質虛。中醫大夫會開一些補虛類的中葯。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