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數學管理學派的管理方法是什麼

數學管理學派的管理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1 23:19:09

❶ 管理學主要思想和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迅速發展,思想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因而出現了各種管理學派。
一. 管理過程學派
基本觀點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同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
(2) 管理過程的五個職能,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3) 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但側重點則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 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制宜靈活應用。
二. 社會合作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社會系統,它是人們在意見、力量、願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種合作關系。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要圍繞著物質的(機器與材料)生物的(作為一個呼吸空氣和需要空間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會的(群體的相互作用、態度和信息)因素去適應總的合作態度。
三. 經驗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於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理解管理原理,並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
四. 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此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這個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系,范圍廣泛,無所不包。」
五. 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為基礎。
六.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此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只分析社會合作系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的影響,以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他們認為,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而且也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
七. 決策理論學派
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因而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而管理又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應該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形成管理理論。由於決策既要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又要有數學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這個學派的學者多數是經濟學家和數學家。
八.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此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為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他們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儲存信息,以及傳布信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九. 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他們認為,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程序、概念、符號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導。贊成這一學派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數理統計家、物理學家、管理理論學家等。
十.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在經驗主義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有其自身特點,就是它不局限於研究個別案例,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法,而是對大量相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所獲得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目的在於提出適應特定情況的管理組織方案和管理系統方案。它認為在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容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❷ 關於科學管理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起的,將數學引入管理領域,運用科學的計量方法來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使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的管理學派。該學派正式成立於1939年由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領導的運籌學小組,代表人物有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霍勒斯卡·文森,希爾。

學派簡介
管理科學學派又稱數量學派,或計量學派,也稱數量管理科學學派,是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一個主要學派。該學派將數學引入管理領域,用電子計算機作為工具,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於管理的各種活動,,使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制定用於管理決策的數學統計模型,並進行求解,以減低管理的不確定性,使投入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經濟效果。
管理科學學派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然而正式的成立於1939年由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領導的運籌學小組,該小組運用運籌學解決英國雷達系統的合理布置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戰後恢復和經濟建設需要,英美對管理科學(運籌學)的研究逐步從軍事轉入民用企業的應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於1948年開設了運籌學的非軍事應用學科,接著在許多工商學院、工程學院也設置了這類專業。這期間,出現了一種所謂的「管理科學家」,並組成自己的學術團體。英國率先於1948年成立了運籌學會,並於1950年出版了這門學科的世界上第一份刊物——《運籌學季刊》。美國於1952年成立運籌學協會,會刊為《運籌學》,1953年又進而成立美國管理科學學會,並出版《管理科學》雜志。1957年,英國牛津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運籌學會議;1959年,又成立了國際運籌學聯合會。

產生背景
管理科學學派的科學管理方法最初應用於軍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於1915年研究了反潛艇戰的程序,設計出一種可躲避和擊毀敵潛艇的戰爭對策,並運用一種「戰術對策板」來求解。1917年,美國的莫爾斯教授又分析了橫渡大西洋的護航船隊遭到德國潛艇襲擊的損失模型,這種分析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類似分析的先驅者。在英國,卡徹斯特於 1919年也把數學分析應用於軍事,得出了一個戰斗的結果同雙方戰斗人員和火力的相對數量之間關系的公式。但是,卡徹斯特等人的工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作業並沒有產生值得注意的影響。
管理科學學派真正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39年,英國軍事當局為了解決雷達系統的合理布置問題,召集了一批英國科學家組成運籌學小組進行研究。這個小組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前海軍軍官布萊克特教授領導,小組成員包括三位生物科學家、兩位數學物理學家、一位天文物理學家、一位軍官、一位土地測量學家、一位普通物理學家以及兩位數學家。事實證明,這種混合小組方法有助於取長補短,開闊思路,解決問題。隨後,美國也在國防部門使用運籌學方法,解決商船護航部署、偵察敵方潛艇、空中轟炸准確度等問題。

主要特點
1. 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決策的過程就是建立和無用數學模型的過程。
2. 各種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經濟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例如成本、總收入和投資利潤率等。
3. 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後,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於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於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主要觀點
1.關於組織的基本看法。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人」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路組成的系統。
2.關於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解決問題的步驟。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於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1)提出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
(3)得出解決方案;
(4)對方案進行驗證;
(5)建立對解決方案的控制;
(6)把解決的方案付諸實施。
3.關於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在管理中應用比較廣泛有效的數學模型有決策理論模型、盈虧平衡模型、庫存模型、資源配置模型(線性規劃)、網路模型。排隊論、投入產出模型等。
它們有的是描述性的;例如,盈虧平衡模型、排隊論;
有的是規范性的,例如決策理論模型、庫存模型.線性規劃模型、網路模型等;
有的含有多種確定性變數,如盈虧平衡模型、庫存模型.線性規劃模型;
有的含有各種隨機的變數,如決策理論模型.網路模型和排隊模型等。
4.管理科學應用的先進工具,這里主要是指計算機。
管理科學學派藉助於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技術研究管理問題,重點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業方面的管理問題。現在管理科學也有向組織更高層次發展的趨勢,但目前完全採用管理科學的定量方法來解決復雜環境下的組織問題還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管理科學學派一般只研究生產的物質過程,注意管理中應用的先進工具和科學方法,不夠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這是它的不足之處。

❸ 哈羅德.孔茨的十一個管理學原理是什麼

11個管理學派的觀點大致如下:

(一)管理過程學派。

他們把管理看作是在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應該分析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確定一些基礎性的原理,並由此形成一種管理理論。有了管理理論,就可以通過研究,通過對原理的實驗,通過傳授管理過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則,改進管理的實踐。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是法約爾。這個學派把它的管理理論建立在以下7條基本信念的基礎上: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從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規律。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們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能起一種說明和啟示的作用。

(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開展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大其在實際中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4)這些原理只要還沒有被證明為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管理是一種可以依靠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

(6)即使在實際應用中由於背離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損失,但管理學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 --樣,仍然是可靠的。

(7)盡管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響,但管理理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都包括進來才能起一種科學基礎或理論基礎的作用。

(二)人際關系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系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一直到文化關系,無所不涉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三)群體行為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人類行為學派中分化出來的,因此同人際關系學派關系密切,甚至易於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組織行為學"。"組織"一詞在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機構、醫院或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有時則按切斯特·巴納德的用法,用來表示人們間的協作關系。而所謂正式組織則指一種有著自覺的精心籌劃的共同目的的組織。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組織"一詞來概括"集體事業中所有參加者的所有行為"。

(四)經驗學派(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通過分析經驗(常常就是案例)來研究管理。其依據是,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各色各樣的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自然地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

這個學派有時也想得出一般性的結論,但往往只不過是把它當成一種向實際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學者傳授經驗的手段。典型的情況是,他們把管理學或管理"策略"看成是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的手段,或者採用類似歐內斯特·戴爾的"比較法」。

(五)社會協作系統學派。

它與行為學派關系密切而且常常互相混同。有些人,如馬奇和西蒙,把社會系統(即一種文化的相互關系系統)只限於正式組織,把"組織"這個詞同企業等同起來,而不是指管理學中最常用的那項職權活動概念。另外一些人則不區分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而把所有人類關系的各種系統都包括進來。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是切斯特·巴納德。這個學派對管理學作出過許多值得注意的貢獻。把有組織的企業看成是一個受文化環境的壓力和沖突支配的社會有機體,這對管理的理論和實際工作人員都是有幫助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如對組織職權的制度基礎的認識,對非正式組織的影響的認識,以及對懷特·巴基稱之為"組織粘合劑"的一些社會因素的認識,則幫助更大。巴納德還有其他一些頗有教益的見解,如他的關於激勵的經濟性的思想,把社會學認識引入管理實踐之中,等等。

(六)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國塔維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們通過對英國煤礦中長壁採煤法生產問題的研究,發現單只分析企業中的社會方面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其技術方面。他們發現,企業中的技術系統(如機器設備和採掘方法)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個人態度和群體行為都受到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系統的重大影響。因此,他們認為,必須把企業中的社會系統同技術系統結合起來考慮,而管理者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

(七)系統學派。

近年來,許多管理學家都強調管理學研究與分析中的系統方法。他們認為系統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所謂系統,實質上就是由相互聯系或相互依存的一組事物或其組合所形成的復雜統一體。這些事物可以像汽車發動機上的零件那樣是實物,也可以像人體諸組成部分那樣是生物的,還可以像完整綜合起來的管理概念、原則、理論和方法那樣是理論上的。盡管我們給理論規定出界限,以便更清楚地觀察和分析它們,但是所有的系統(也許只有宇宙除外)都同它們的環境在相互起作用,因而都受到其環境的影響。

(八)決策理論學派。

這一學派的人數正在增加,而且都是些學者。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務,因而應集中研究決策問題。他們認為,管理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管理理論應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建立。

(九)數學學派或"管理科學"學派。

盡管各種管理理論學派都在一定程度上應用數學方法,但只有數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數學模型和程序的系統。一些知名的運籌學家或運籌分析家就屬於這個學派。這個學派的人士有時頗為自負地給自己取上一個"管理科學家"的美名。這類人的一個永恆的信念是,只要管理、或組織、或計劃、或決策是一個邏輯過程,就能用數學符號和運算關系來予以表示。這個學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藉助於模型可以把問題用它的基本關系和選定目標表示出來。由於數學方法大量應用於最優化問題,可以說,它同決策理論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當然,編制數學模型決不限於決策問題。

(十)權變理論學派。

這個學派強調,管理者的實際工作取決於所處的環境條件。權變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學者還是認為應該加以區別,情境管理只是說管理者實際上做些什麼取決於既定情境,而權變管理則意味著環境變化同管理對策之間存在著一種積極的相互關系。按權變的觀點,管理者可以針對一條裝配線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應於它的高度規范化的組織形式,並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十一)經理角色學派。

這是最新的一個學派,同時受到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者的重視,其推廣得力於亨利·明茨伯格。這個學派主要通過觀察經理的實際活動來明確經理角色的內容。對經理(從總經理到領班)實際工作進行研究的人早就有,但把這種研究發展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學派的卻是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系統地研究了不同組織中5位總經理的活動,得出緒論說,總經理們並不按人們通常認為的那種職能分工行事,即只從事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工作,而是還進行許多別的工作。

明茨伯格根據他自己和別人對經理實際活動的研究,認為經理扮演著10種角色;

(1)人際關系方面的角色有3種; ①掛名首腦角色(作為一個組織的代表執行禮儀和社會方面的職責);②領導者角色,③聯系人角色(特別是同外界聯系)。

(2)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種:①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②信息傳播者角色(向下級傳達信息) ③發言人角色(向組織外部傳遞信息)。

(3)決策方面的角色有4種: ①領導者角色; ②故障排除者角色,③資源分配者角色 ④談判者角色(與各種人和組織打交道)。

備註:管理世界在不斷發生變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問題和管理理論出現,對管理的本質的認識會直接決定一個管理者的管理風格並影響其管理效果。哈羅德·孔茨是當代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個藝術的高度,將管理定義為「通過他人完成任務的機能」。

在管理學領域提到孔茨的名字,人們聯想最多最迅速的還是「管理理論的叢林」這一提法,他被稱為「穿梭在管理叢林中的游俠」。1961年12月,孔茨在美國《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由於當時各類科學家對管理理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增長,由於他們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並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

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指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後,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11個學派。哈羅德·孔茨把管理學派異彩紛呈的現象稱為「管理理論的叢林」,這很形象。如果人們不將管理的二重屬性分開認識,那麼管理學永遠也無法從「叢林狀態」變成一棵有根有乾的參天大樹。但無論如何,細細品味「管理理論的叢林」,慢慢體會名家流派的經典思想,絕對是一種能夠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的心靈享受。

《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論的叢林》的19年後,觀察異彩紛呈的管理學派,指出了更加繁榮茂盛的「管理叢林」。

❹ 哈羅德�6�1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論叢林」中的十一個管理理論學派各自的主要理論觀點

11個管理學派的觀點大致如下:
(一)管理過程學派。
他們把管理看作是在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應該分析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確定一些基礎性的原理,並由此形成一種管理理論。有了管理理論,就可以通過研究,通過對原理的實驗,通過傳授管理過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則,改進管理的實踐。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是法約爾。這個學派把它的管理理論建立在以下7條基本信念的基礎上: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從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規律。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們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能起一種說明和啟示的作用。
(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開展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大其在實際中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4)這些原理只要還沒有被證明為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醫學和工程學那樣,管理是一種可以依靠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
(6)即使在實際應用中由於背離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損失,但管理學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 --樣,仍然是可靠的。
(7)盡管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響,但管理理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都包括進來才能起一種科學基礎或理論基礎的作用。
(二)人際關系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系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一直到文化關系,無所不涉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三)群體行為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人類行為學派中分化出來的,因此同人際關系學派關系密切,甚至易於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組織行為學"。"組織"一詞在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機構、醫院或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有時則按切斯特·巴納德的用法,用來表示人們間的協作關系。而所謂正式組織則指一種有著自覺的精心籌劃的共同目的的組織。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組織"一詞來概括"集體事業中所有參加者的所有行為"。
(四)經驗學派(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通過分析經驗(常常就是案例)來研究管理。其依據是,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各色各樣的成功和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自然地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
這個學派有時也想得出一般性的結論,但往往只不過是把它當成一種向實際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學者傳授經驗的手段。典型的情況是,他們把管理學或管理"策略"看成是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的手段,或者採用類似歐內斯特·戴爾的"比較法」。
(五)社會協作系統學派。
它與行為學派關系密切而且常常互相混同。有些人,如馬奇和西蒙,把社會系統(即一種文化的相互關系系統)只限於正式組織,把"組織"這個詞同企業等同起來,而不是指管理學中最常用的那項職權活動概念。另外一些人則不區分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而把所有人類關系的各種系統都包括進來。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是切斯特·巴納德。這個學派對管理學作出過許多值得注意的貢獻。把有組織的企業看成是一個受文化環境的壓力和沖突支配的社會有機體,這對管理的理論和實際工作人員都是有幫助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如對組織職權的制度基礎的認識,對非正式組織的影響的認識,以及對懷特·巴基稱之為"組織粘合劑"的一些社會因素的認識,則幫助更大。巴納德還有其他一些頗有教益的見解,如他的關於激勵的經濟性的思想,把社會學認識引入管理實踐之中,等等。
(六)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國塔維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們通過對英國煤礦中長壁採煤法生產問題的研究,發現單只分析企業中的社會方面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其技術方面。他們發現,企業中的技術系統(如機器設備和採掘方法)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個人態度和群體行為都受到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系統的重大影響。因此,他們認為,必須把企業中的社會系統同技術系統結合起來考慮,而管理者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
(七)系統學派。
近年來,許多管理學家都強調管理學研究與分析中的系統方法。他們認為系統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所謂系統,實質上就是由相互聯系或相互依存的一組事物或其組合所形成的復雜統一體。這些事物可以像汽車發動機上的零件那樣是實物,也可以像人體諸組成部分那樣是生物的,還可以像完整綜合起來的管理概念、原則、理論和方法那樣是理論上的。盡管我們給理論規定出界限,以便更清楚地觀察和分析它們,但是所有的系統(也許只有宇宙除外)都同它們的環境在相互起作用,因而都受到其環境的影響。
(八)決策理論學派。
這一學派的人數正在增加,而且都是些學者。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務,因而應集中研究決策問題。他們認為,管理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管理理論應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建立。
(九)數學學派或"管理科學"學派。
盡管各種管理理論學派都在一定程度上應用數學方法,但只有數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數學模型和程序的系統。一些知名的運籌學家或運籌分析家就屬於這個學派。這個學派的人士有時頗為自負地給自己取上一個"管理科學家"的美名。這類人的一個永恆的信念是,只要管理、或組織、或計劃、或決策是一個邏輯過程,就能用數學符號和運算關系來予以表示。這個學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藉助於模型可以把問題用它的基本關系和選定目標表示出來。由於數學方法大量應用於最優化問題,可以說,它同決策理論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當然,編制數學模型決不限於決策問題。
(十)權變理論學派。
這個學派強調,管理者的實際工作取決於所處的環境條件。權變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學者還是認為應該加以區別,情境管理只是說管理者實際上做些什麼取決於既定情境,而權變管理則意味著環境變化同管理對策之間存在著一種積極的相互關系。按權變的觀點,管理者可以針對一條裝配線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應於它的高度規范化的組織形式,並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十一)經理角色學派。
這是最新的一個學派,同時受到管理學者和實際管理者的重視,其推廣得力於亨利·明茨伯格。這個學派主要通過觀察經理的實際活動來明確經理角色的內容。對經理(從總經理到領班)實際工作進行研究的人早就有,但把這種研究發展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學派的卻是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系統地研究了不同組織中5位總經理的活動,得出緒論說,總經理們並不按人們通常認為的那種職能分工行事,即只從事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工作,而是還進行許多別的工作。
明茨伯格根據他自己和別人對經理實際活動的研究,認為經理扮演著10種角色;
(1)人際關系方面的角色有3種; ①掛名首腦角色(作為一個組織的代表執行禮儀和社會方面的職責);②領導者角色,③聯系人角色(特別是同外界聯系)。
(2)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種:①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②信息傳播者角色(向下級傳達信息) ③發言人角色(向組織外部傳遞信息)。
(3)決策方面的角色有4種: ①領導者角色; ②故障排除者角色,③資源分配者角色 ④談判者角色(與各種人和組織打交道)。

❺ 簡要歸納現代管理學流派

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於研究和說明「管理人員做些什麼和如何做好這些工作」,側重說明管理工作實務。創始人是法約爾,代表人物有哈羅德·孔茨,亞歷山大·丘奇,.詹姆斯·穆尼等。

行為科學學派
行為科學學派是在梅奧開創的人際關系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人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原因作為研究對象的學派。創始人是梅奧,代表人物有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決策理論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起來的,以社會系統論為基礎,吸收了行為科學和系統論的觀點,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統籌學的方法而一門新興的管理學派。代表人物
赫伯特·西蒙, 詹姆斯·馬奇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研究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系類型和結構類型的一門學派。學派興起與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國經驗主義學派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創始人是洛什,代表人物有弗雷德·盧桑斯,菲德勒和伍德沃德。

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起的,將數學引入管理領域,運用科學的計量方法來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使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的管理學派。該學派正式成立於1939年由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領導的運籌學小組,代表人物有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霍勒斯卡·文森,希爾。

經驗學派
主要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傳統學派,他們在傳播學研究中佔有主流地位。他們多從行為主義角度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經驗材料和實證考察,故自稱為經驗學派

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人物巴納德最早提出了協作系統的概念,並指出管理的職能就在於保持組織同外部環境的平衡。在20世紀30年代,福萊特也明確地提出了管理的整體性思想,她把企業組織視為一個不斷運動著的統一整體,指出管理必須著眼於整體內部的協調。此後,管理科學學派也把系統分析作為一種基本方法用於解決某些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復雜管理問題的決策。但是,應用一般系統理論建立一種管理理論並形成為一個學派,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❻ 現代化管理理論主要包括哪些學派各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現代管理理論是繼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之後,西方管理理論和思想發展的第三階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一系列學派。與前階段相比,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學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論、思想、方法不斷涌現。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當時林林總總共有十一個學派:經驗主義管理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組織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權變理論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學派。

1、經驗主義管理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為經理主義學派)是研究實際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經驗教訓和企業管理的實際經驗,強調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和概括管理經驗的管理學派 。創始人是彼得·德魯克,代表人物有歐內斯特·戴爾,艾爾弗雷德·斯隆等。

2、人際關系學派

該學派認為,以前的各種管理理論主要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輕視人的作用,把工人看作機器的附屬品。主張重視人的因素,研究人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強調滿足職工的社會需求。

3、組織行為學派

組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應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管理的問題。把各類組織都作為協作的社會系統來研究,後人把開創的管理理論體系稱作社會系統學派。

4、社會系統學派

巴納德認為組織作為一個協作系統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能夠互相進行信息交流的人們;這些人們願意做出貢獻;實現一個共同目的。因此,—個組織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貢獻的意願;共同的目的。

5、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起的,將數學引入管理領域,運用科學的計量方法來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使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的管理學派。

6、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研究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系類型和結構類型的一門學派。

7、決策理論學派

以社會系統論為基礎,吸收了行為科學和系統論的觀點,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統籌學的方法而一門新興的管理學派。

8、系統管理理論學派

組織是人們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著的並共同運營的要素(子系統)所構成的系統。

任何子系統的變化均會影響其它系統的變化。

系統具有半開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與外界溝通的特性。

9、經驗主義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為經理主義學派)是研究實際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經驗教訓和企業管理的實際經驗,強調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和概括管理經驗的管理學派 。創始人是彼得·德魯克,代表人物有歐內斯特·戴爾,艾爾弗雷德·斯隆等。

10、經理角色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為加拿大管理學家明茨伯格。以對經理所擔任的角色的分析為中心來考察經理的職務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

11、經營管理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於研究和說明「管理人員做些什麼和如何做好這些工作」,側重說明管理工作實務。創始人是法約爾,代表人物有哈羅德·孔茨,亞歷山大·丘奇,.詹姆斯·穆尼等。

❼ 哈羅德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論叢林」中的十一個管理理論學派各自的主要理論觀點

1..經營管理理論學派 主要觀點:管理是一種在正式組織中通過別人,並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的過程。對管理的研究採用兩部分類的辦法。
2.人際關系學派 主要觀點: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系這個核心來進行。
3.群體行為學派 主要觀點: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著重對人的研究,認為正式組織是一種有著自覺的精心籌劃的共同目的的組織。
4.合作社會系統學派 主要觀點:組織是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系統。提出協作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效力、效率兩分法、權威接受理論、經理人員三項職能。
5.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主要觀點:組織是由技術系統和社會系統形成的社會技術系統,個人態度和行為會受到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系統很大影響。
6. 系統學派 主要觀點:組織是一個有許多子系統形成的系統,而這個系統又是環境大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
7. 數學或管理科學學派 主要觀點:只要管理是合乎邏輯的過程,就可以把其過程用數學模型加以描述和表達,也可以用數學的方法對這個數學模型進行優解。
8. 經驗或案例學派 主要觀點:通過對管理人員在個別情況下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研究,使人懂得在將來相應情況下如何運用方法解決管理問題。
9. 權變學派 主要觀點:在企業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10決策理論學派 主要觀點:管理的本質是決策。用管理人的模式替代傳統的經紀人模式。決策的滿意化原則。決策是一個過程。程序化、非程序化決策……
11. 管理者工作學派 主要觀點:經理扮演10種角色: 人際關系方面的角色①掛名首腦②領導者③聯系人(2)信息方面的角色①信息接受者②信息傳播者③發言人(3)決策方面的角色①領導者; ②故障排除者③資源分配者 ④談判者

❽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解剖案例來發現規律。特點是簡單易操作。
2、實地調查法、或田野調查法。到現場進行訪談、觀察等。特點是容易發現新問題。
3、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通過發放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發現規律。特點是可以彌補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的偏頗性,樣本越大,普適意義越強。
4、數學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論、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進行計算、推理、模擬等。特點是便於發現管理中的各種關系和機理。

❾ 管理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也稱計量管理學派、數量學派。也有人把計量管理學派與運籌學看成是統一語,這是因為該學派正式成立始於1939年由美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領導的運籌學小組。

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管理學界中形成的所謂管理科學學派,又稱作管理中的數量學派,也稱之為運籌學。這個學派認為,解決復雜系統的管理決策問題,可以用電子計算機作為工具,尋求最佳計劃方案,以達到企業的目標。管理科學其實就是管理中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於解決能以數量表現的管理問題。其作用在於通過管理科學的方法,減少決策中的風險,提高決策的質量,保證投入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從管理科學的名稱看來,似乎它是關於管理的科學。其實,它主要不是探求有關管理的原理和原則,而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事實來解決管理問題,並且要求按照最優化的標准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案,設法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於管理過程,側重於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就管理科學的實質而言,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的繼續與發展,因為他們都力圖拋棄憑經驗、憑主觀判斷來進行營理,而提倡採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學的研究,已經突破了操作方法、作業研究的范圍,而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要求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被引進到管理領域。因此,管理科學可以說是現代的科學管理。其基本特徵是: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基於管理科學的特徵,大多數管理學家認為管理科學只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種管理學派,它僅適用於解決特定的管理問題。

理論淵源與發展
簡介
管理科學學派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科學管理" 的實質;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隊論、博弈論、統籌法、模擬法、系統分析等。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和經典著作
蘭徹斯特和希爾(A.V.Hill) 1) 蘭徹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蘭徹斯特(F.W.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於軍事,發表過關於人力和火力的優勢與軍事勝利之間的理論關系的文章。
2) 希爾。當時的英國軍需部並成立了防空試驗組,由生理學家希爾(A.V.Hill)上尉(以後成為教授)領導,應用數理分析方法來運用於防空武器。 希爾被人稱為運籌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 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1975)。《生產管理基礎》是伯法根據《現代生產管理》改寫的;簡明易懂,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必讀書目。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正是這些科學的計量方法,使得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霍勒斯卡文森 霍勒斯卡文森於20世紀30年代把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於用傳統辦法難以進行的大量數據處理工作。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管理科學(運籌學)方面的教科書。
1)韋斯特·丘奇曼、拉塞爾·阿考夫、倫納德·阿諾夫三人合著的《運籌學入門》
2)愛德華·鮑曼和羅伯特·費特兩人台著的《生產管理分析》
3)塞繆爾·里奇蒙的《用於管理決策的運籌學》, 以及許多關於線性規劃、決策模型、培欣決策法、對策論等方面的書籍。
編輯本段主要特點
1. 力求養活決策的個人藝術萬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決策的過程就是建立和無用數學模型的過程。 2. 各種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經濟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例如成本、總收入和投資利潤率等。 3. 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後,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於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於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編輯本段計量管理學派的管理方法

目前在管理中應用比較廣泛有效的數學模型有決策理論模型、盈虧平衡模型、庫存模型、資源配置模型(線性規劃)、網路模型。排隊論、投入產出模型等。
它們有的是描述性的;例如,盈虧平衡模型、排隊論; 有的是規范性的,例如決策理論模型、庫存模型.線性規劃模型、網路模型等; 有的含有多種確定性變數,如盈虧平衡模型、庫存模型.線性規劃模型; 有的含有各種隨機的變數,如決策理論模型.網路模型和排隊模型等。 1.提出問題並闡述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對問題的要素用一組變數的函數來表示,E=F(XF,YF)式中E代表系統的效益(如利潤、成本等),F代表函數關系,XF代表可控制變數,YF代表競爭者所控制的變數, 3.解出模型的答案,從而取得使系統的最佳效益的數量值。
4.檢查模型及解的實際意義。
5.對所求的解進行控制。
6.把方案付諸實施。 管理人員必須隨時記錄貫徹執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注意模型的目標、假設、省略的東西和限制條件等因素,在一個過程之後,重新復查系統模型,以便改進它,使之更符合實際,

管理科學學派的主要內容
1.關於組織的基本看法。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人」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路組成的系統。
2.關於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解決問題的步驟。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於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1)提出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
(3)得出解決方案;
(4)對方案進行驗證;
(5)建立對解決方案的控制;
(6)把解決的方案付諸實施。
3.關於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這主要有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和關鍵線路法、模擬、對策論、概念論、排隊論。
4.管理科學應用的先進工具,這里主要是指計算機。
管理科學學派藉助於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技術研究管理問題,重點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業方面的管理問題。現在管理科學也有向組織更高層次發展的趨勢,但目前完全採用管理科學的定量方法來解決復雜環境下的組織問題還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管理科學學派一般只研究生產的物質過程,注意管理中應用的先進工具和科學方法,不夠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這是它的不足之處。
編輯本段優點和不足
優點
第一,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於診斷、處理; 第二,製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並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於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於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局限性
但是,也必須指出,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並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例如,有些管理問題往往涉及許多復雜的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大都比較微妙,難以定量,當然就難以採用管理科學的方法去解決。 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 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由於人們考慮到費用問題,也使它往往只是用於那些大規模的復雜項目。這一點,也使它的應用范圍受到限制。
結論
因此。管理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所以,要求管理人員要盡快地掌握管理科學,使之與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相符合,以便發揮更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數學管理學派的管理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瀏覽:124
關羽上王訓練方法 瀏覽:905
旅行社如何引進客流的十種方法 瀏覽:209
禿頂快速治療方法 瀏覽:626
華為清理手機垃圾方法 瀏覽:940
秒開手機殼的方法 瀏覽:654
胎兒月份計算方法 瀏覽:299
電暖地暖的安裝方法 瀏覽:757
季節性腸炎治療方法 瀏覽:106
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論文 瀏覽:551
4042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42
定性定量決策分析方法 瀏覽: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832
塑料瓶微生物檢測方法國標法 瀏覽:484
ahc眼膜使用方法 瀏覽:331
最簡單的補腎治早泄方法 瀏覽:520
靜電手環的使用方法 瀏覽:997
開賬的步驟與方法 瀏覽:280
養金魚簡單方法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