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嬰兒認知研究方法長期以

嬰兒認知研究方法長期以

發布時間:2022-05-10 08:44:16

❶ 家長想要鍛煉寶寶的認知能力,都該掌握哪些技巧

在幼兒時期,兒童的認知能力已經開始萌芽,認知也是判斷兒童健康發展的標准。有父母希望孩子發展的關注,也有幫助孩子以後學習的回憶。所以,認知對孩子很重要。

總結:孩子早期學習認知,家長會驚喜地發現孩子的智力似乎有所提高,所以孩子真的需要早教。教育一刻也不能放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加努力,教給孩子更多優秀的能力,那麼父母會節省精力,尤其是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如果要培養孩子不同的能力,當然要相應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

❷ 問認知的形成與發展.

首先了解認知。

認知與認識是同一概念,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心理活動。現代認知心理學強調認知結構的意義,認為認知系以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接訥新知識,新知識為舊知識結構所吸收;舊知識結構又從中得到改造與發展。狹義的認知是指記憶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又叫再認,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在當前出現時仍能認識。例如認出過去見過的人、記過的外語單詞,或認出走過的地方等。

認知的形成與遺傳和環境是有關聯的。是遺傳佔主要比例還是環境佔主要比例現在還有爭論。

比如「狼孩」,本來是人類的嬰兒,可是因為成長在狼的環境,他的行為舉止就同狼極為相似,就算回到了人類的世界,都很難適應。
認知的發展是一種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和語言等的發展。

認知主要的發展:(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認知發展的過程

人的許多能力是從嬰兒期起就具有的。關於嬰兒的認知技能已有廣泛的研究。正常的嬰兒出生時已具備了視、嗅、味和觸覺等能力。我們可以根據接近和迴避傾向來歸納嬰兒的許多行為。嬰兒轉向並准備接受使其感到愉快的物體、目標或事情;迴避那些明顯使他感到不愉快的刺激。甚至連新生兒也具備行為和自我調節能力。例如,當新生兒的嘴嘗到甜食時,就會出現接受傾向;當新生兒的頭垂到某種位置,甚至碰到前胸,引起呼吸阻塞時,他們就會搖頭擺手,以擺脫窒自的處境;當人們同時激起新生兒的接近和迴避行為時,他們還會表現出沖突性行為。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中,認知發展在四個方面較為突出:(1)知覺。嬰兒能知覺物體及其特性,如顏色、硬度、深度和形狀,特別喜歡看運動、對比和大小的變化,或各個成分的空間方向的變化。(2)信息的再認。嬰兒能辨別相似但不相同的刺激。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嬰兒形成了經驗的心理表徵,即圖式。圖式可能不是物體或事件的確切復本,但包括了物體或事件的許多關鍵成分。嬰兒用這些圖式來辨認在一種感覺(如觸覺)里經驗過的而現在是在另一種感覺(如視覺)里遇到的客體。(3)分類能力。嬰兒能根據某些共同特徵將物體或事件分組。例如,1歲的嬰兒,能按顏色將物體分組,或按可不可以吃將物體分組。(4)記憶的增進。嬰兒很小時就能認識他們以前接觸過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於前後兩次出現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的事物也能認識。6個月時,嬰兒已能回憶不在場的事物,並提取以前經驗過的事物。

此外,這一時期的嬰兒的注意也有所發展。有些心理學家提出一種不一致假設來解釋嬰兒對事件認知加工的注意。按照這個假設,兒童最可能對與以前遇到過的事物有一定差異,但又不是完全不熟悉的事件表現出長時間的注意。其基本的過程是,嬰兒把該事件與他們已有的圖式進行比較。

在第一年的後半年,嬰兒還產生了某些恐懼感。他們常提防和害怕陌生人。當他們的照顧者離開時,他們有苦惱的反應(分離恐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嬰兒,對日托具有不同類型經驗的嬰兒,甚至盲童,出現恐懼的時間基本相似(6~12個月間)。研究發現,成熟和由此產生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制約著各種恐懼的出現。

嬰兒出生後的第二三年中,出現了許多重要的認知能力。首先,兒童逐漸有了象徵能力。這種能力,常常在角色游戲中得到明顯的表現。一旦兒童有能力把象徵性的意義納入經驗之中,表象就會擴展,兒童也會以更加復雜的方式對事物作出反應。其次,兒童模仿別人的能力增強了。這表現在他們模仿別人的概率有所增加。再次,兒童開始知道正確和錯誤行為的標准:他們常常由於違反了准則(攻擊和損壞)而變得不安;當他們作出努力,達到符合自己所理解的標准時,則會微笑。兒童獲得了客體和事件「正確」狀態的標准。例如,他們注意到損壞了的玩具或撕破了的衣服,顯得有點煩惱,並關心該事件產生的原因。此外,兒童在第二年裡還開始形成自我意識。這在下述一些事實中顯露出來:開始指揮別人的行為,描繪自己的行為,顯示佔有感,能認識自己,而且,大多數2歲兒童能隨他人的情緒狀態而移情。這使人聯想到,他們對個人經驗是有意識的。

3歲以後,兒童認知能力發展較快,且發展面很廣。主要體現在:

1、語言。嬰兒在大約5~6個月時開始咿呀學語,發現像ma ma ma 這樣一串串音節的聲音。一般在12個月左右,第一次說出能理解的詞。然而,嬰兒在能說以前,常以手勢或動作回答問題和指令。在說出第一個詞以後的6個月至1年,他們能說出50個左右的詞,開始構造雙詞句。雙詞句一般是成人句子的電報式說法,由名詞和動詞加上很少的形容片語成,但省略了介詞、連詞、助詞等。不過,甚至最初的雙詞句,也表現出詞序的系統和規則性,而且從一開始,兒童就能表達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基本語法關系。許多不同文化的兒童,說著不同的語言,但他們最初的句子表達相同意思,包括這樣一些基本的語義關系:如辯認、地點、否定、施事——動作、施事——賓語。在解釋一句話的意圖和意思時,必須考慮兒童說這句話時的環境和語境。國外的一些研究發展,兒童隨著句子的逐漸變長、變復雜,增加了一些小詞和詞尾(詞尾變化)——少量的介詞和冠詞、動詞to be的形式、復數以及所有格。雖然兒童在獲得這些語法形式的速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但這些語法形式在兒童的語言中出現的次序卻是驚人的一致。大約在兒童說出最初的句子30個月以後,就是4~5歲之間,他們能使用像成人那樣完整、復雜的句子。這表明,他們已接近掌握本族語言的語法規則了。兒童最初賦予詞以意義約在6歲左右。他們根據詞的外形、功用或主體反應的相似性,將有些詞義過分擴大或過分概括化(對詞的定義比成人更寬泛),而將有些詞 義縮小或定義得太狹窄。在幼兒園與中學之間的一段時間,兒童的詞彙半加迅速,言玉器行為有所進步,句法更完整,使用的不同語法結構更多,賦予詞的意義更接近成人;同時,元語言的知覺發展了。語言本身成為他們思考、理角、談論以及「游戲」的課題。8歲左右,兒童懂得有些詞有幾種意思和功能。這種理解是欣賞和創造笑話與隱語的基礎。

到3歲時,兒童不僅能在游戲中,也能在有目標指引的活動中保持連貫的會話。他們彼此提有關的問題,發出直接和間接的請求,要求詳細闡述和解釋。兒童的認知能力不斷增長,對句法和語義的理解越來越復雜,關於世界的知識也在擴大,逐漸成為能熟練交流信息的人。

2、知覺。年幼的兒童民具有建構和貯存圖式的能力。2歲兒童已經具備有關家中許多客體的圖式,稍大些的兒童對陌生的客體或風景畫面投以一瞥,便能形成它們的圖式。一般說來,兒童對客體以及客體之間的關系已有很好的知覺,但再認客體的特徵卻不那麼准確。這說明,兒童對客體詳細特徵的知覺不如對客體本身圖式的知覺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學會進一步注意物體或景象所包含的信息量;學會集中注意父母的眼睛和聲音,以探測父母的情緒;學會到哪裡去尋找與他們正在解決的問題或希望達到的目標有關的信息,也即具有選擇的能力。

3、記憶和概念。在所有的年齡階段,再認比回憶的效果更好,這種差別在年幼兒童中比年長兒童更明顯。向一個10歲兒童呈現12幅圖畫,他能回憶其中8幅,但能全部再認;而4歲兒童只能回憶2幅,最多3幅,卻也能全部再認。兒童記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表象記憶,並用表象記憶來解決問題。隨著年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符號概念也有所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1)在為概念下定義的諸方面中,逐漸與大多數成人相一致;(2)符合概念逐步有效地使用於思維中,逐漸懂得時間、分、鈔概念,並以此計算時間的長短;(3)能較好地運用詞彙描述符號概念,能理解「愛」等抽象詞的含義,並能寫有關「愛」的文章,能區分愛、吸引、友誼和忠誠。

由於兒童越來越認識到回憶信息需要些什麼活動,以及評價自己的能力的增長,他們的記憶也隨年齡有所進步。年幼兒童並沒有認識到記憶信息所需要的策略和認知過程,但年長兒童卻懂得這一點,並運用它們來幫助記憶。影響記憶的發展因素主要是概念性知識,工作記憶的能量,記憶策略的運用,以及學習、記憶的信息的性質及其問題的要求。有些兒童善於記憶詞彙但不善於記憶幾何圖形;有些兒童能記住故事的主題但確切的詞彙記得少;有些獐逐字記憶可能比主題記憶好。

4、推理。推理建立在兩個事件之間可覺察到的類似性基礎之上。隨著發展,某一特殊環境獨特的條件使有些兒童比另一些兒童更易覺察到類似性。農村兒童會把「家養」這一性質作為動物之間類似性的一個生要基礎,而城市兒童覺察這種類似性可能慢一點。當兒童在一個學術環境中面臨正式問題時,推理就變成了一種更為有意識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在這種問題解決過程中表現出創造性。

5、評價。評價是判斷一個人思想的正確性和適當性的認知過程。兒童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注意和思考的程度是有差別的,而且他們使用評價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兒童接受和報告他們想到的第一個觀念並在簡短地考慮它的適當性後即予以行動。另一些兒童則用較長時間判斷自己思想的正確性,這樣他們可以拒絕不正確的結論,在確信答案是正確的之前不作回答。前者為沖動的,後者為善思的。2~3歲以後,善思或沖動的傾向表現得較為穩定,但仍然是可變的。在小學階段,兒童逐漸由沖動向善思過渡。

還有,

1.人類認知發展也有關鍵期。如2~3歲為兒童學習口語的關鍵期;4~5歲為學習書面語的關鍵期。如果兒童在出生後的三四年中,剝奪其感性經驗,使其缺乏社會交往、智力教育或雙親的撫愛、照料等,其心理的正常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2.認知發展是成熟和學習的結果。成熟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內各部分成長的普遍順序。3個月的嬰兒,腦的發展還不足以使他理解或說出語言;2歲兒童的腦已成熟,但如果不接觸其他人的語言,也不能說話。大部分兒童都只有到了1~3歲時,才開始說話,就是因為此時心理功能成熟的結果。動作的發展、知覺、記憶等都有賴於成熟,至少部分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變化和身體各方面的成熟。

3.在認知發展中,自然認知和社會認知同步發展。自然認知是指對客觀存在的物體和自然因素的認知,如對物體大小、顏色、重量的認知;而評價社會事件,處理人際關系時,主要是社會認知。在個體的認知發展中,兩者是同步進行的,且相互促進。如兒童通過對顏色的認知,使他喜歡紅色,從而喜歡穿紅色衣服的人,自然認知為社會認知提供了基礎,而社會認知又促進自然認知的進一步發展。

❸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對嬰兒知覺發展的研究主要採用什麼方法

兒童心理發展 是有一些規律的,我知道寶寶金管家這款軟體,就是通過房樹人繪畫來給孩子做心理測評的,更好的讓孩子 健康的成長。

如何促進嬰兒期的認知發展

寶寶1歲半以後,不但可以理解許多問題,還能回答一些問題。提問能喚起寶寶的注意與興趣,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更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提高寶寶的認識水平。特別是在寶寶觀察時,父母提點問題可以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寶寶看圖片時,父母可以問寶寶「小河裡有什麼」,「小樹上結的什麼水果」等,誘導寶寶回答,父母善用提問,會有效地促進寶寶的學習。
訓練方法游戲1:學數數
目的:理解簡單的數的含義。
玩法:在日常生活中,教寶寶數數練習。如:給寶寶吃水果時,先讓寶寶數一數有幾個蘋果,幾口人,一人吃一個夠不夠分。吃飯時讓寶寶數數碗、筷子、椅子、人數,看看夠不夠。類似的練習很多,日常生活中隨機可見,只要家長對這類問題給予注意。
游戲2:給扣子排隊
目的:熟悉大小的概念,鍛煉比較能力。
玩法:給寶寶准備大大小小幾種不同的扣子,問寶寶哪個扣子大?哪個扣子小?叫寶寶給扣子排隊,可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也可用其他的物品進行練習。如勺子、鞋等物品。
游戲3:電線變形
游戲4:塗色游戲
目的:訓練精細動作和顏色感知能力。
玩法:給寶寶畫一張花草的圖畫,圖案要大,簡單明嘹,不要太復雜,讓寶寶手拿蠟筆或用彩筆為花草塗上相應的顏色,如:花可以塗成紅色或黃色等,草或葉可塗成綠色。

❺ 嬰兒的記憶的研究方法

1.豐富寶寶的生活環境 有生活經歷才有記憶,有的孩子年齡很小,卻因為「見多識廣」,能記住和講述很多見聞。給寶寶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給他玩各種顏色、有聲的、能活動的玩具,聽音樂,多與孩子講話,給孩子念兒歌、詩歌、講故事,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商店,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等,)這些都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記憶。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時會引起聯想,幫助寶寶記住新的對象。 2.從培養寶寶注意力入手 很多寶寶記不住東西,並不是他們的記憶力不好,而是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是提高寶寶記憶力的第一步。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寶寶,不可急躁,更不能強迫寶寶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在給寶寶選擇記憶素材時一定要「投其所好」。(比如,寶寶對兒歌感興趣,那就讓他說說兒歌;如果寶寶對童話感興趣,那就讓他學著講童話故事;寶寶運動,那就帶寶寶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創設各中情景給寶寶一些比較強烈的情緒體驗,事後給機會回憶述說;此外還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色彩鮮明,形象具體,並富有感染力的識記材料,如各種材料製作的,不同形狀的、有趣的小卡片,玩具和實物等。重要的是,一定要讓材料本身來吸引寶寶,以充分發展寶寶的無意識記和機械識記能力。)只要寶寶一次比一次能堅持的時間更長一點,就是進步。 3.制定規律的作息制度 研究表明睡眠對記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大腦的科研人員相信,睡眠的目的之一,就是允許白天發生的事件在短時記憶中得到鞏固。而且,有規律的作息可以有效地幫助寶寶建立時間的概念。在作息制度實行初期,父母可以一邊安排寶寶的活動,一邊向寶寶敘說:「12點半了,寶寶該午睡了。」「4點了,寶寶可以玩玩具了。」建立正確的時間概念可以在無形中強化寶寶的記憶力。 4.給寶寶明確的識記任務 3歲左右,帶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的有意記憶開始出現。也就是說,此時兒童開始形成自覺記憶的態度。兒童的有意記憶並不是自發產生的,因為最初有意回憶或識記的目標往往不是他們自己,而是由成人確定的。成人委託兒童去做某件事,復述某個故事,記住某項游戲的規則等,在成人的引導下,兒童逐漸學會了確定記憶的任務。所以0-3歲的寶寶不會有意識地去記憶些什麼,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嘗試讓寶寶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識記某些事物。如「寶寶,我們昨天到哪兒散步啦?媽媽還想去那兒,寶寶帶媽媽去好不好?」「上周我們去動物園都看見了哪些動物呀?」 5.欣賞古典音樂 腦智能學的研究表明,多給寶寶欣賞一些優美的古典音樂作品不僅可以陶冶寶寶性情,還可以增強寶寶對語言的記憶力。這種訓練最早可以從胎教音樂開始。不管寶寶是在玩玩具、做游戲、讀書還是吃飯,媽媽可以放一些比較輕柔優美的音樂,讓寶寶有意無意地欣賞就可以了。 6.創設各種有趣的記憶游戲 游戲始終是寶寶的最愛,寶寶在游戲過程中身心都處於亢奮狀態,這時候寶寶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以下是幾種簡單適用的記憶游戲: (1)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鍾,然後遮起來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2)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3)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4)看圖說話 把15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准確地敘述一遍。 (5)「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牆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潮。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後,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圖,並將「飛機」恰好降落在「飛機潮」上。 (6)看櫥窗 這個游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7.適當重復,加深印象 良好的記憶不僅要識記敏捷,保持得持久,更重要的是再認或再現得迅速、准確。保持和遺忘是一對矛盾,復習是防止遺忘的最基本方法。適當重復可以幫助寶寶對需要記憶的對象加深印象,產生長久的記憶。(比如,父母想要讓寶寶認識各種顏色,其實根本不需要使出專門的時間來教寶寶,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什麼物品告訴寶寶這是什麼顏色,經過多次重復,寶寶就能牢記各種顏色。) 另外,對於大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通過與寶寶一起復述曾經發生的某些事情的方法來加強寶寶的記憶。 8.用各種有趣的形象輔助記憶 採用生動形象、有聲有色、顏色分明、鮮艷的東西來輔助記憶,寶寶就能記得又快又牢。如邊講故事邊做動作,或將故事畫成邊環畫,可以有助於寶寶更好地記憶所聽到的故事。還可以將需要寶寶記憶的內容編成一段樂曲或一首有趣的兒歌,也會讓寶寶輕松記憶要記住的東西。 9.多感官參與記憶 引導寶寶用多種感官參加記憶,提高記憶效果。比如想讓寶寶認識紙的特性,父母只可以讓寶寶把紙放在沾有水的桌面上,觀察紙怎樣把水吸干;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觀察紙燃燒的情景;用手撕一撕,聽聽撕紙的聲音,觀察紙片不規則裂開的情形。通過這些有趣的實驗,寶寶就會牢記紙的主要特徵。 10.教給寶寶一些記憶策略 有意識地教給寶寶歸納、分類、聯想、比較等一些有效的記憶策略可以幫助寶寶提高記憶力。比如,寶寶認識了蘋果、梨、香蕉等,就可以教給寶寶水果的概念;寶寶分不清小鴨和小雞,就可以引導寶寶觀察小鴨和小雞最顯著的區別---小鴨的嘴扁扁的,小雞的嘴尖尖的;小鴨會游泳,小雞不會游泳……總之,父母可以利用各種場合與時機,潛移默化地向寶寶灌輸這些記憶策略。 希望採納

❻ 如何開發寶寶的認知潛能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夠開發自己寶寶的認知潛能,因此經常會為孩子花上數千元,讓他去參加各種提高認知潛能的早教班。

❼ 嬰幼兒認知的發展包括什麼 注意記憶思維

(一)嬰兒認知的發展 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時只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反射活動。比如將乳頭放進他的嘴裡他就會吸吮(吸吮反射);輕觸他的手掌心,手指(拇指除外)就會彎曲作抓握狀(抓握反射),直至疲勞為止;用手托住他的胸腹部讓他呈俯卧狀,他的四肢會作游泳的動作(游泳反射);如果用雙手支持他的軀干使保持直立的姿勢,兩足與桌面輕輕接觸,他還會邁步(步行反射)。此外,從一個色彩鮮明的物體或用燈光在他眼前一定距離的地方緩慢地移動,他的眼睛會追隨這種移動著的對象;在他頭部一側響起鈴聲,他會把頭轉向聲源;看來,他已經有了初級的感覺和感覺與動作的初步協調了。不過新生兒的這些活動還是很原始和粗糙的,帶有沖動的性質,動作還很不連貫自如。至於以上這些反射,有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被改變,有的則或遲或早會消失。(也有的會保留下來,例如膝跳反射。)因此,新生兒的這些活動還不是認知,只能說是認知發展的最初基礎。 大約在出生後四、五個月之前,嬰兒還不能認識外界物體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來,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東西。譬如,他正在玩一個玩具,如果玩具掉到地板上了,或者被別的東西遮蓋了,他就轉而注意其他的東西,不去找原來的玩具,也不表現出若有所失的表情,好象玩具巳不再存在了。只有從半歲到2歲左右,才逐漸認識到物體的永久性。在大約3—6歲期間,兒童逐步認識到,一個東西不管它的形狀、位置如何改變,它的性質沒有改變,它仍然是原來的東西。比如把一個膠泥球壓成圓餅,或將一根直鐵絲彎成弧形以後,兒童懂得膠泥球被壓成圓餅以後仍是原來的膠泥,在鐵絲被彎成弧形以後仍是原來的鐵絲。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問兒童,原來球狀的膠泥和壓成餅狀的膠泥是不是一樣多?原來直的鐵絲和彎成弧形的鐵絲是不是一樣長?他們就不能正確回答了,他們多半會說,餅狀的膠泥比球狀的膠泥多,弧形的鐵絲比直鐵絲短;就是說,他們只知道壓扁以後的膠泥和彎曲以後的鐵絲變成別的形狀而沒有改變原來的性質,卻不知道膠泥和鐵絲的量也不因變形而有所改變。只有大約7—1 1、12歲的兒童。才能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物體也沒有發生量的改變;他們回答說,餅狀的膠泥和原來球狀的膠泥是一樣多的,弧形的鐵絲也和原來的直鐵絲是一般長的。 由此可見,兒童認知是經歷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的。這里不能全面討論兒童認知發展的事實,只簡略地提一提認知發展的基本趨向: 第 一、認知發展由近及遠。嬰兒還不知道客觀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認知的范圍就限於自己。以後,從這點出發,才逐步承認客觀事物也和自己一樣存在。3—6歲左右的兒童認知范圍繼續擴大。但還只能憑自己的經驗去認識事物,因此有時將自己的看法代替他人的看法。約七歲以後,能夠克服這一缺點了,但直到少年期,遇到比較復雜的情況。譬如在社會交往中,他們仍有可能以為自己的看法就是社會的看法。 第 二、兒童認知客觀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體、由片面到比較全面。他們往往先是專注於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視其他部分,以偏概全。譬如,在比較兩個等勻速運動的模型汽車的速度時,4到7歲的兒童只會單純注意汽車運動的時間或空間,8歲以後才兼注意這兩者。6歲以下的兒童,在時間上也只注意當前,到了7歲以後,才考慮到以前和以後的事物變化。 第 三、兒童最初只是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以後才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屬性。前面所舉的膠泥和鐵絲的例子,說明兒童最初是受物體的外部形狀的支配,以後才把握物體的體積或長度。這一發展過程可以叫做由表及裡的過程。 第 四、兒童認識一個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最初的認識到比較完全的認識,是要經歷多種水平或者階段、由淺入深的。如前面所說的幼兒數數,依次逐步達到各種不同的指標,以後才形成數的概念,而數的概念形成之後還在發展,即使到小學以後,數的概念的發展也仍在繼續進行。認知的深入,就同時包含著對事物各個部分及其間關系的進一步的分化。 !!(二)學習發展的規律 學習發展分為認知、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言語等六大類方面的學習。 第一節 嬰兒認知的發展(見上面詳述) 第二節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2.2 感覺的發展 (一)視覺的發展 1. 視覺集中 2. 視敏度的發展 3. 顏色視覺的發展 (二)聽覺的發展 1、胎兒的聽覺反應 2、新生兒的聽覺發展 3、幼兒的聽覺發展 (三)嗅覺的發展 (四)味覺的發展 (五)膚覺的發展 2.3 知覺的發展 (一)形狀知覺 (二)深度知覺 (三)時間知覺

❽ 11個月嬰兒,應該用哪些方法來訓練認知能力呢

我家二寶在11個月的時候,已經扶著東西,走的很順利了,而且還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我喂飯,經常自己拿著筷子往嘴裡扒,勺子已經用的很好了,有時還想著自己穿衣服,鞋襪。這個月開始,他的獨立意識在增強。不知道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

給寶寶養成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小寶寶在幼兒期,其生長發育都是需要家長一點點給予幫助的。而且,兒童無法用規則教好,他們可能很快就忘掉了。所以,養成好的習慣,還是很有必要的。

1、培養寶寶獨自入睡;

2、戒掉夜奶;

3、練習獨自吃飯;

4、教他收拾玩具;

5、學會物品歸位;

6、嘗試自己刷牙、洗臉。

小寶寶雖然還很小,但有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家長的幫助,逐漸的養成習慣。所以,多關注寶寶,多陪伴,小寶寶會給你很多驚喜哦!

❾ 如何培養一歲半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

整個社會都在強調兒童的認知發展,不斷研究和開發各種能夠促進認知發展的方法策略, 以求獲得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高的智力商數。

其實被多數人所忽視的身體運動恰恰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適度的運動不僅能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 還有助於他們調節情緒, 形成積極的自我。

想要孩子聰明,就不要把孩子局限在書桌前,起來運動!

❿ 嬰兒認識世界的主要渠道是什麼

人認知世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直接經驗,用自己的體驗、感悟來認識世。二、間接經驗,即通過書籍、電視、網路甚至口口相傳,學習到的經驗。

而對於兒童來說,受身體發育的限制,他們能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實在太少,大多僅限於家附近,有的甚至僅限於自己的家。因此,兒童認知世界更多的是依靠間接經驗。

閱讀正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閱讀比起其他方式,有著獨有的優勢。

兒童文學的創作也並不簡單,需要有相當的寫作能力,才能以簡單有效的句型和語法構成文章,精心創作的文章可以耳濡目染地逐步提升兒童語感。我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常見到閱讀習慣對學齡兒童的影響,沒有閱讀習慣甚至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在寫作時會更喜歡使用口語化語言和方言,這種習慣一旦形成,要糾正過來還真需要下一番功夫。

同時,就啟蒙思想、認識自我而言,兒童文學作品更有難以替代的作用,有人說過:「文學的最終目的是表現人生——這其實是所有教育的意義。」

兒童文學,和任何一種文學作品一樣,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也會含有作者對人生和追尋人性,每閱讀一篇作品就等於與一個滿環關切的靈魂進行一次探討;以一種純粹、清澈、本真、更無功利感的視角——孩子的視角探討問題。比其他作品,更能貼切的向孩子展現人生的感悟。

而且優秀的兒童文學大都富有幻想色彩,這些書籍對世界豐富多彩的描寫,將釋放他們的想像力,給予他們自由的探索和創造,重新審視和塑造現實的世界。

閱讀全文

與嬰兒認知研究方法長期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教小孩算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39
電容器的容量大小識別方法有哪些 瀏覽:352
大面積白癜風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790
戴爾電腦的使用方法 瀏覽:464
跳繩中學生訓練方法 瀏覽:541
oppoa9手機震動關閉方法 瀏覽:891
研究作者生平算什麼研究方法 瀏覽:220
防火牆的自定義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
心律規整測量方法計算題 瀏覽:753
快速治痛風最好的方法 瀏覽:441
櫥櫃平台計算方法 瀏覽:780
乾隆黃地粉彩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420
非常簡單的櫃子方法 瀏覽:146
排污泵安裝方法 瀏覽:419
推薦教學方法考點 瀏覽:769
生完孩子磨牙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03
頸腰按摩器使用方法 瀏覽:220
一筆畫月季花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38
雨井與管道連接方法 瀏覽:682
a2圖紙折疊方法視頻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