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1、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與教育相關的法律知識;
2、專業(學科)理論知識與技能內容。包括專業(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本專業(學科)相關聯的實踐能力、對本專業(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3、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內容。包括分析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語言、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
4、基本教育教學素質內容。包括儀表舉止、口語表達、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
⑵ 考教師資格證需要什麼條件
我們國家規定考教師資格證需要以下條件:⑶ 關於教師資格證的問題若干
那隻有考自考的考試了,畢業兩年了也可以考的。。。具體的可以搜索一下啊相關信息,畢竟這對你來說是件大事。。
教師資格認證一般需要在通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普通話測試(二級乙等)和教育教學技能後就可以申報。筆試、普通話、試講都順利通過,則由該教育局頒發對應級別的教師資格證,此證全國通用,無時效限制。
凡報名當年年底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具備《教師法》規定教師資格條件並願意從事教師工作的中國公民,均可申請並依 法認定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含實習指導)教師
(二)學歷條件
申請教師資格種類 應當具備的學歷條件
幼兒園教師 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小學教師資格 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初中教師資格 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 高等師範本科學校或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實習指導教師資格 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並具有相當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
高等學校教師資格 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
成人教育教師資格 高等、中等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資格
一般情況下每年開考一次,考試時間全國各省有差異
⑷ 廣西2010年3月份的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教學方法論」和「學科教學論」指的是同一門考試科目嗎
不是的,兩科不是同一科目,我也得考學科教學論,
⑸ 考教師資格證要復習什麼能過的幾率有多大
照書復習,考的比較細。對記憶的要求高。 能不能過,看人。有些一次過的,有些幾次也不過的。
求採納
⑹ 聽說教育類碩士可以免試認定教師資格,那教育類專業具體有哪些可以選擇
總體來講,教育類可分為教育學和教學,即Ecation和Teaching。
前者側重於教育理論研究、教育發展歷程,常申請的專業方向有:教育研究、教育學、教育管理等。而後者類似於國內的師范教育專業,學習內容偏向方法論,更加註重實踐教學。常申請的專業方向有:英語教育、對外英語教學等有學科偏向性的課程。
此外,也可根據課程性質做出以下分類:
1. 綜合性教育類課程
綜合而全面的學習教育的歷史發展,培養學生教育理論研究、教學方法創新的思維。
如:教育研究、教育領導力與管理、教育學等
2. 階段針對性教育類課程
這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了,所謂階段針對性,即關注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所適合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
如:早教、初等教育、中學教育等
3.針對性教育類課程
這一類方向更為適合那些對未來事業發展規劃比較明確的學生。
如:英語教育、體育教育、對外英語教學等。
⑺ 2021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常考概念
1. 教育:
廣義的教育:指凡是能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
2.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效果。
(2)狹義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是廣義的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3. 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政治、經濟要求,明令頒布實行的一定歷史階段教育工作的總的指導方針或總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
4. 教學目標: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的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換言之,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准。
5. 學校教育:有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6. 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就是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仰、態度、作風和行為准則。
7.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各項規定的總稱。
(1)廣義的教育制度: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的總和。
(2)狹義的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8.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託專業組織、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它包括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
9. 課程: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
(1)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教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2)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10. 學科課程(分科課程):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是學科課程。
11. 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是指圍繞著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態,即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12. 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是指採用各種有機整合的形式,使學校教學系統中分化的各種要素及各成分之間形成有機聯系的課程形態。簡單來說,就是指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
13. 必修課程: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
14. 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往往是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獲得的非學術性經驗,隱性課程的實施往往表現出非計劃性、非預期性、隨機性等特點。它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
15. 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體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中最為關鍵的准則。
16. 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17. 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18. 課程評價: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的目標、實施和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和特點做出判斷的過程。它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業的評價。
19. 課程資源: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於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20. 課外活動:又稱課外教育活動,是相對於課堂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21. 教材: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它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制的,系統反應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22. 教學過程: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23.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4.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25. 教學組織形式: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採用的社會結合方式。
26. 班級授課制:一種集體教學形式,是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學生有計劃的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27. 道爾頓制:一種教學形式,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講授教材,而是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後向教師匯 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一種教學形式,又稱“靈活的課程表”,靈活的教學時間,教學形式包括大班教學、小班討論和個人作業。
29. 教學策略:特指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徵,有針對性的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30.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31. 班級管理:是一個報考的過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採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全班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32.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33. 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准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34.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育活動進行之前,為使其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預測性、測定性評價,或對評價對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出鑒定的評價。
35.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極結果的評價。
36. 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則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的優劣,而不考慮他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37. 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
38.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2021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常考概念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及時關注環球青藤網校,小編將為大家做及時的資訊整理與發布!
⑻ 教師資格考試中的教學原則
一、考情介紹:
這部分考查形式多樣,涉及到中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的每一種題型,即選擇題、辨析題、簡答、案例分析。而且,是每年必考的知識點。如,簡答題常考的一個點就是各個原則的運用要求。而選擇題常以教學中的簡短案例的描述作為題干,考察考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應該掌握概念,抓住關鍵詞理解概念,並對運用要求進行恰當記憶。
二、內容梳理
首先,從總體介紹:主要包括八大教學原則,分別是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循序漸進教學原則、鞏固性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記憶口訣:科教理論直啟發,循序鞏固因量力。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即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也即要求教師能夠做到進行教學時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挖掘教育的思想性,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驚醒思想品德教育,把教育因素貫穿於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並且教師還應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
如,在某案例分析中,案例中呈現,該教師在教同學知識的同時,還教育同學們,團結力量大,與同學相處時,要團結同學,學會合作。在這樣的案例中,即體現,該教師貫徹了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2、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即要交給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接觸實際,或者是聯系生活現實來理解知識,或者要求他們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如果,選擇題的案例或者是案例分析題中,教師如果有此類的教學表現,說明該老師能夠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如,某選擇題中,出現這樣的案例,老師在給學生講解完改革開放的變化這一課後,通過舉辦「我和爸爸比童年」這一活的讓同學參與,這幾體現了老師不僅交給學生知識,還讓他們從實際與理論的關系去理解知識,因此是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3、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
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此原則應遵循一定的要求,如恰當的選擇直觀學習對象,能夠讓學生接受和喜歡。比如在上地理課時,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清楚明了學懂地理知識,經常採用地球儀、地圖進行教
直觀教學可以分為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三大種類。這個在考試中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區分能力。因此,這幾個概念要理解,給例子要能判斷出屬於哪種直觀。
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實際實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如觀察動植物標本、教師帶學生在實地參觀考查接觸所學的實際物品物體。模象直觀即通過對實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而進行的方式,如教師上課時為了配合本節課教學內容更好地進行教學可以選擇相關的視頻、圖片、模型等進行教學,如地理老師上課時使用的地球儀。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直觀形式易被混淆。在做題時,應把握老師的教學內容是什麼,例如,如果地理老師本節課的章節是「地球儀」的知識點,那這個時候地球儀則是一種實物直觀,如果老師在給學生講解雪的知識時,拋灑模擬雪花的紙片,屬於模象直觀。言語直觀即老師進行用語言描述性地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在講雪花這一知識點時,能將雪花的形狀、大小、飄落時的樣子,以語言的形式講解清楚,這即是一種語言直觀。對語言直觀的考查,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其地位,即,在教學中,言語直觀是最常用的直觀方法。
4、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的教學方法。 啟發性原則常見的一種考題形式,是與名言結合起來考。常見的名言能體現這一原則名言,如《學記》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以及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另外一種常考方式,也是給案例,分析該教師是否貫徹這一原則。常見的案例有:老師在實際教學進行過程中,不是直接把答案或者是要講的原理、概念直接呈現給學生,通過直接的講解讓學生以接受的形式記住,而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探索,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以提問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動腦思考,這即是貫徹了這一原則。比如,某老師在教學生磁鐵的原理、特點時,將磁鐵藏在一個小鴨玩具的嘴裡,並且用一塊含有鐵塊的麵包,引著小鴨在水盆里游泳追逐,這時學生都驚奇的睜大了眼睛,表現出了極大興趣,老師這時趁機問,「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想」「那請同學們分小組學習並討論,找到這個秘密」。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就是以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進而去思考,去生動活潑的學習。因此,貫徹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規律進行教學。教學活動應當連續、連貫、系統的進行。這一原則貫徹的要求是教師應按照課程標准順序進行教學,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這一原則常與名言結合起來考查,常見,名言有:盈科而後進、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謂之孫等。案例的考查形式不多,其中一種出現比較多的案例如,某教師在教學時,先從看得到的、表面的、簡單的知識點入手,再教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理論。
6、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為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採用各種各樣的復習來達到此目的。
鞏固性原則常見題型為選擇題。做關於鞏固性原則的題目時,把握住一個詞——「復習」即可。當我們在選擇題的題乾的描述里,見到該教師能採用任意的方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時,如,在結課時,回顧本節知識點,或是通過布置作業來讓學生鞏固知識時,都要選擇此原則。另外一種考法,也是結合古語名言進行考察。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習如同米篩篩水,如不經常復習,會一無所獲」這樣的名言就蘊含這樣的教學原則。
7、量力性原則
也叫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是適合學生發展水平。既不能高於學生現有水平,因為會造成學生難以學會,教學效率低。同時,也要防止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水平,否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難以激發、教學無效等現象出現。所以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要做到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本原則的考查頻率相對較低,考查的形式也比較常規,和名言結合或概念的反選。相關名言:《學記》中的「語知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8、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作為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恰當的選用適合這個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以達到揚長避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所以,貫徹這一原則應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習成績、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其次還應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面向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⑼ 誰知道「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有什麼
教師資格考試主要考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不過有些省份還需要考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政策法規,學科專業素質,教育方法,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教學法。具體考試內容詳見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的有關規定。除以下省份,其他省份考試科目為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1. 山西省: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
2. 廣西省: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
3. 上海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
4. 黑龍江省: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
5. 重慶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學科專業素質
6. 陝西省: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教師職業道德
7. 吉林省: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
8. 河南省: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一、考試簡介 教師資格是國家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是公民獲得教師職位、從事教師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實行的教師職業許可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明確規定,凡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沒有相應教師資格的人員不能被聘為教師。教師資格法定憑證為《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和教師資格證書,它們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市教委認定高級中學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和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各區、縣教委(教育局)認定幼兒園教師資格、小學教師資格和初級中學教師資格。二、報考條件 (一)思想品德條件: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履行《教師法》規定的義務,遵守教師職業道德。並經申請人員單位或戶籍所在地鄉(鎮)或街道辦事處思想品德鑒定合格;應屆畢業生,由所在學校進行思想品德鑒定。
(二)學歷條件:申請認定幼兒園教師資格必須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認定小學教師資格必須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其他中專學歷為不合格學歷;認定初級中學教師資格必須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認定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必須具備高等師範本科院校或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認定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必須具備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並具有相當於助理工程師以上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以上的工人技術等級;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應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認定成人教育教師資格,應按照成人教育的層次、類別.依照上款規定,分別具備高等、中等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三)教育教學能力
1.具備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非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的人員需參加教育學、心理學補修、測試和教育教學能力測評,成績合格。
2.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並取得相應等次《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
3.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經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組織在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三、報名時間 報名時間全國各省有差異。四、報考地點 市教委認定高級中學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和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各區、縣教委(教育局)認定幼兒園教師資格、小學教師資格和初級中學教師資格。五、考試內容 教師資格考試主要考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不過有些省份還需要考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政策法規,學科專業素質,教育方法,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教學法。具體考試內容詳見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的有關規定。
六、考試時間 考試時間全國各省有差異。七、申請認定 ①提交申請認定材料
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或者依法接受委託的高等學校提交下列基本材料:
(1)由本人填寫的《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一式兩份)。
(2)身份證原件、復印件,戶籍原件、復印件和工作單位證明(或所在鄉鎮、街道證明)。
(3)學歷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4)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含縣級)醫院出具的《××省申請教師資格人員體格檢查表》。
(5)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6)由申請人工作單位或者其戶籍所在地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提供的《申請人思想品德鑒定表》。
(7)非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的申請人員,需提供《××省教師資格認定教育學心理學合格證》及教育教學能力測評成績證明。
(8)申請認定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的人員還需提供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或工人技術等級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9)近期二寸免冠半身正面相片兩張。
②考核申請人是否具備的申請能力是否具備教育教學能力、是否適合做教師是教師資格認定中要考察的一項重要內容。熱愛教育事業,思想品德好,能為人師表,能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和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能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等內容都是准備執教的人應當具備的素養。為此,鑒定要對申請人的教育教學能力專門進行面試(答辯)、試講和心理測試。八、教師資格證的使用范圍 教師資格證書由教育部統一負責印製,在全國相應的學校通用。取得教師資格者可在本級及以下等級的學校和機構中任教。取得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只能在中專、技校、職高或初級職業學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相互通用。
⑽ 我想考教師資格證,請問:說課是什麼怎麼說課啊
在考教師資格證面試的部分,會讓考生試講,其實試講跟說課基本相同。所以說課對於要靠教師資格證的同學來說很重要哦!
一、說課的含義。
說課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師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評委、同行或教研人員系統地口頭表述自己對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不斷趨於完善的一種教學研究形式。
狹義的說課是指教師以口頭表達的方式,以教育科學理論和教材為依據,針對某節課的具體特點,以教師為對象,在備課和上課之間進行的教學研究活動。
說課,是當今教學改革的新課題,是教學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說課活動的開展,引起了廣大領導和教師的廣泛重視與關注,為教學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近幾年各校的年輕教師越來越多,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新教師的培養工作。對於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而言,摸不透「說課」時應該「說」什麼,怎麼「說」。而由於說課是有一定的時間要求的,所以只見講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駛」,說、說、說;聽者雲里霧里都跟不上趟。這樣的說課,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為了幫助青年教師認識說課,現就說課談一下個人的幾點看法。
二、 「說課」的基本內容。
數學說課是數學教師間的業務交流,其根本宗旨是為了追求數學課的優化。備好課是說課的前提,而說課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對備課做出科學的分析和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備課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數學說課,要向同行說什麼?我認為數學說課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說教材
說課,首先教者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因為對教材理解透徹,才能制定出較完滿的教學方案。說教材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教材簡析。任何一門課程的教材,從其知識內容到編排形式,都會構成一個系統。要說出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就需要明確本課題或章節內容在整個學段、一個學年的教材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才能在教學中重視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系,准確地認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時備課中所規劃的課時結束時要實現的教學結果。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正確計算××習題」一類的套話,要從識記、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上分析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制定中還要提出思維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目標,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和興趣、習慣培養目標。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一是教學大綱的規定,二是單元章節的要求,三是課時教學的任務,四是教學對象的實際。要把這四點結合在一起統盤考慮,再來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從而明確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關鍵。說清楚本課教學內容包含哪些知識點,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學內容的,教材敘述語言與例題怎麼搭配,按什麼順序展開的例題與習題的分布類型,其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是什麼。
此外,在以上「說教材」的常規內容基礎中,我們可以增添教師的個人思維亮點。例如對教材內容的重新組合、調整以及對教材另類處理的設計思路。
2、說教法
主要說明「教什麼」的問題和「為什麼要教這些」的道理。即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說清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它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後聯系並說出教者是如何根據大綱和教材內容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目標、重點、難點和關鍵的。例如,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其理論依據;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採用的手段和理由;為處理某個習題所採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選擇何種教學方法,關鍵在於教師對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的把握,但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始終貫徹「具有啟發性」、「突出主體性」、「注重思維性別」的原則。因此,說課者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還要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
3、說學法
說學法不能停留在介紹學習方法這一層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說如何實施學法指導上。主要說明學生要「怎樣學」和「為什麼這樣學」的道理。要講清教者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強化學生主動意識的;還要講出教者是怎樣根據年級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運用哪些學習規律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特別在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這也將成為我們所有教師教學中的「指揮棒」。要說好學法,首先必須深入研究學生,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重新擺正師生的位置。要改變陳舊的師者在講台上滔滔不絕、面部表情呆板、「我講你聽」,學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的|「你問我答」的教學模式。其次,要注意對某方法指導過程的闡述,如教師是通過怎樣的情景設計,學生在怎樣的活動中,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領悟出何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即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