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血氣分析的方法
四步驟簡易判斷血氣分析的方法臨床工作中很多醫生都對血氣分析的判斷感到頭疼,我也不例外。
下面介紹的是四步驟簡易判斷血氣分析的方法。這是我一個朋友的珍藏,我把它分享出來。
如果你覺得麻煩,那麼推薦你看這一篇《體表面積計算、血氣分析、補鈉分析計算軟體下載》。
血氣分析儀盡管越來越復雜,但其基本原理是依據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設計出來的。
[HCO3—]
方程式:pH = pKa + log ——
[H2CO3]
血氣分析儀可提供多個血氣指標,如 pH、PaO2、PaCO2 、HCO3—、AB、SB、BB、BE等。但其中最基本的血氣指標是pH、PaCO2 、HCO3—,其他指標是由這3個指標計算或派生出來的。
一、看pH :定酸血症或鹼血症(酸或鹼中毒)。
pH值:為動脈血中[H]+濃度的負對數,正常值為7.3~57.45,平均為7.4。
pH值有三種情況:pH正常、pH升高、pH降低。
pH正常:可能確實正常或代償性改變;pH升高>7.45為鹼血症,即失代償性鹼中毒;pH降低<7.35為酸血症,即失代償性酸中毒。
鹼或酸中毒包括:代償性和失代償鹼或酸中毒。
pH值能解決是否存在酸/鹼血症,但pH值不能發現是否存在(pH正常時)代償性酸鹼平衡失調;也不能區別是(pH異常時)呼吸性或是代謝性酸/鹼平衡失調。
二、看原發因素:定呼吸性或代謝性酸鹼平衡失調。
原發性HCO3—增多或減少是代謝性鹼或酸中毒的特徵:
代鹼:低鉀低氯;
代酸:
1、產酸多:乳酸、酮體;
2、獲酸多:阿司匹林;
3、排酸障礙:腎臟病;
4、失鹼:腹瀉等導致酸中毒。
原發性HCO3因素的判定:
1、由病史中尋找—重要依據;
2、由血氣指標判斷—輔助依據。
原發性H2CO3增多或減少是呼吸性酸或鹼中毒的特徵。
三、看「繼發性變化」:是否符合代償調節規律定單純性或混合性酸鹼紊亂。在單純性酸鹼紊亂時,HCO3—/ H2CO3分數中確定一個變數為原發性變化後,另一個變數即為繼發性代償性反應。而在混合性酸鹼紊亂時,HCO3—/ H2CO3分數中確定一個變數為原發性變化後,另一個變數則為又一個原發性變化,為討論方便,稱為「繼發性變化」。
四、看AG:定二、三重性酸鹼紊亂。陰離子間隙是數學思維的產物,它是用數學方法處理血漿電解質數值歸納出的一個新概念。
Na++uC= HCO3—+cl—+uA
Na+-(HCO3—+cl—)= uA–uC=AG
uA(unmeasured anion)包括:乳酸、酮體。SO42-、HpO42-、白蛋白
uC(unmeasured cation)包括:K+、Ca2+、Mg2+
AG的正常值12±4mmol/L. AG>16可能有代酸,AG>30 mmol/L肯定有代酸。
根據AG將代謝性酸中毒分為2類:
1、高AG,正常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
2、高血氯,正常AG性代謝性酸中毒。
當高AG性代酸時,AG的升高數恰好等於HCO3—的下降值時,既ΔAG=ΔHCO3 —,於是由AG派生出一個潛在 HCO3 — 的概念。潛在HCO3 —=ΔAG+實測HCO3 —。當潛在HCO3 — >預計HCO3—示有代礆存在。
AG在三重酸鹼失調中應用:
判斷步驟:
1、確定呼酸/呼鹼;
2、計算AG定代酸;
3、計算潛在HCO3—>預計值HCO3—定代鹼。
B. 動脈血氣分析
動脈血氣分析是指分析各種氣體以及各種氣體和液體中包含的酸性和鹼性物質的技術過程。可以從血液,尿液,腦脊液和各種混合氣體中採集標本,但是血液是臨床上使用最多的。血液樣本包括動脈血,靜脈血和混合靜脈血,但是動脈血氣分析是最常見的。
影響動脈血氣分析的因素:
采血部位:注入采血管時會引起溶血和稀釋,增加K +並減少Ca 2 +。錯誤使用靜脈血時,靜脈血不能准確反映動脈血氣的狀態,因此正常的pH值接近動脈血的pH值,但是當身體生病時,各種代謝紊亂的程度不同。動脈和靜脈之間的pH值存在明顯差異。
血液收集和肝素濃度:肝素濃度是准確的血氣分析結果的核心保證。過量使用肝素會導致稀釋錯誤,pH值降低,PaO2值升高,PaCO2值升高和假性高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過少不能起到抗凝作用。國際生物化學聯合會(IFCC)建議血氣樣本中的肝素終濃度為50 u / ml。
(2)動脈血氣分析標准方法擴展閱讀:
氣泡:氣泡會影響血液的pH值,PaCO2,PaO2檢測結果,尤其是PaO2值。理想的血液樣本應具有少於5%的氣泡。
樣品混合的程度:與其他抗凝樣品一樣,混合不充分會增加凝血的發生率,並影響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結果的准確性。
樣品存儲:乳酸測試樣品應在測試前存儲在冰水中。其他測試項目可以在室溫或冰水中保存。樣品測試時間:PaCO2,PaO2和乳酸必須在15分鍾內完成。其他項目:pH,電解質,BUN,血紅蛋白,血糖,血細胞比容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
C. 動脈血氣分析的正常值和採集方法
脈血氧分壓
PaO2 10.6~13.3KPa(80~100mmHg)
<10.6 KPa(80mmHg);缺氧 判斷肌體是否缺氧及程度
<60 mmHg(8KPa):呼吸衰竭
<40 mmHg:重度缺氧
<20 mmHg:生命難以維持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4.67~6.0KPa (35~45mmHg) 1.結合PaO2判斷呼吸衰竭的類型和程度:
PaO2<60 mmHg,PaCO2<35 mmHg:Ⅰ型呼吸衰竭
PaO2<60 mmHg,PaCO2>50 mmHg:Ⅱ型呼吸衰竭
2. 判斷有否有呼吸性酸鹼平衡失調
PaCO2>6.67 KPa(50 mmHg):呼吸性酸中毒
PaCO2<4.67 KPa(35 mmHg):呼吸性鹼中毒
3. 判斷有否有代謝性酸鹼平衡失調
代謝性酸中毒:PaCO2↓,可減至10 mmHg
代謝性鹼中毒:PaCO2↑,可升至55mmHg
4.判斷肺泡通氣狀態
二氧化碳產生量(VCo2)不變
PaCO2↑肺泡通氣不足
PaCO2↓肺泡通氣過度
剩餘鹼 BE ±2.3mmol∕L 臨床意義與SB相同
BE為正值時,緩沖鹼(BB) ↑
BE為負值時,緩沖鹼(BB)↓
血液酸鹼度 pH 7.35~7.45 <7.35: 失代謝酸中毒(酸血症)
>7.45:失代謝鹼中毒(鹼血症)
碳酸氫根
(HCO3-) 實際碳酸氫根 AB 22~27 mmol∕L 呼吸性酸中毒:HCO3-↑,AB>SB
呼吸性鹼中毒:HCO3-↓,AB<SB
代謝性酸中毒:HCO3-↓,AB=SB<正常值
代謝性鹼中毒:HCO3-↑,AB=SB>正常值
標准碳酸氫根 SB 是動脈血在38℃、PaCO25.33KPa
SaO2100℅條件下,所測的HCO3-含量。AB=SB
全血緩沖鹼 BB 是血液(全血或血漿)中一切具有緩沖作用的鹼(負離子)的總和
45~55mmol∕L 代謝性酸中毒:BB ↓,
代謝性鹼中毒:BB ↑
採集方法需要專業培訓。採集不對會影響結果。
D. 血氣分析主要看哪幾個指標
1、 動脈血氧分壓(Pa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產生的壓力。PaO2 正常范圍100-0.33×年齡±5mmHg(1mmHg=0.133kPa),37℃時血液氧的溶解系數為0.024,故在正常人PaO2100mmHg時,血液內溶解氧量為100/760×0.024×1000=3.16ml/L。PaO2低於同年齡人正常范圍下限者,稱為低氧血症(hypoxemia)。PaO2測定的主要臨床意義是判斷機體有否缺氧(hypoxia)及其程度。P2O2降至60mmHg以下,機體已涉臨失代償邊緣,也是診斷呼吸衰竭的標准;PaO2<40mmHg為重度缺氧;PaO2在20mmHg(相應血氧和度32%)以下,由於不同組織器官間氧降階梯(cascade)消失,腦細胞不能再從血液中攝氧,有氧代謝不能正常進行,生命難以維持。
2、 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P(A-a)O2)肺泡氧分壓(PAO2)與動脈血氧分壓(PaO2)之差,是反映肺換氣(攝氧)功能的指標,有時較P2O2更為敏感,能較早地反映肺部氧攝取狀況。PAO2可按下列簡化的肺泡氣方程式計算:PAO2=PiO2-PaCO2/R=PB-PH2O)×FiO2-PaCO2/R
式中PiR2為吸入氣氧分壓,PaCO2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R為呼吸交換率,PB為大氣壓,PH2O為水蒸氣壓,FiO2為吸入氣氧濃度。
大氣中乾燥氣體的氧濃度為20.93%,實際上僅為20.63%,因空氣是潮濕的,當吸入空氣時,通過上呼吸道,即被濕化,水蒸氣將空氣稀釋,使氧濃度及其分壓有所降低。在體溫37℃時飽和水蒸氣壓為47mmHg,因此吸入到中心氣道的PiO2=(760-47)×20.93%=149.4mmHg.
P(A-a)O2=PAO2-PaO2:正常青年人約為15~20mmHg,隨年齡增加而增大,但上限一般不超過30mmHg. P(A-a)O2的產生原因主要是肺內存在生理分流,正常支氣管動脈血未經氧合而直接流入肺靜脈,其次營養心肌的最小靜脈血直接進入左心室,也就是說正常自左心搏出的動脈血中,亦有少量靜脈血摻雜,約占左心搏出量的3%~5%。
病理情況下P(A-a)O2增大示肺本身受累所致氧合障礙,主要原因有:①右-左分流或肺血管病變使肺內動-靜脈解剖分流增加致靜脈血摻雜;②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致彌散障礙;③V/Q比例嚴重情況,如阻塞性肺氣腫、肺炎、肺不張或肺栓塞時,因V/Q失調致PaO2下降。上述三種情況,在P(A-a)O2增大同時,均伴有PaO2降低。此外,P(A-2)O2增大同時並不伴有PaO2降低,此種情況見於肺泡通氣量明顯增加,而大氣壓、吸入氣氧濃度與機體耗氧量不變時。
3、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指動脈血氧與Hb結合的程度,是單位Hb含氧百分數,即SaO2=HbO2/全部Hb×100%=血氧含量/血氧結合量×100%,一般情況下,每克Hb實際結合0.06mmol(1.34ml)氧,若Hb為150g/L ,全部與氧結合,則其血氧結合量為150×0.06=9.0mmol/L(15×1.34=20ml/dl).由於並非全部Hb都能氧合,且血中還存在其他Hb,如高鐵Hb、正鐵Hb和其他變性Hb等,故SaO2難達100%,正常范圍為95%~98%。SaO2與PaO2相關曲線稱氧合血紅蛋白解離曲線(ODC),呈S形(圖4-3-11),分為平坦和陡直段兩部分。PaO260mmHg以上,曲線平坦,在此段即使氧分壓有大幅度變化,SaO2的增減變化很小;除非PaO2降至57mmHg,SaO2仍可能接近90%,此時可掩蓋缺氧的潛在危險、PaO2在此以下,曲線陡直,PaO2稍降,SaO2即明顯減少。之所以如此,是與Hb分子結構及其與氧的結合能力有密切關系。
ODC 受pH 、PaCO2、溫度和紅細飽內2 ,3 二磷酸甘油酸(2 , 3 DPG)含量等因素影響而左右移動,並進而影響Hb與O2結合的速度與數量;2,3DPG是影響Hb與O2親合力的最重要因素。ODC位置受pH影響而發生的移動,稱Bohr效應(圖4-3-13)。pH降低,曲線右移,在相同PaO2條件下,SaO2較低,在肺部不利於Hb自肺泡攝氧;但至機體外周,氧合Hb卻易釋放氧,提高組織氧分壓,以保證有氧代謝正常進行。相反,pH值升高,鹼中毒時曲線左移,SaO2雖增高,但HbO2不易釋氧,在已有缺氧者會更加重組織缺氧。這就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療時,一定要防止出現鹼中毒(代謝性或呼吸性)的主要原因。
ODC的位置常用P50來表示,P50是SaO2 50%時的PaO2值,正常人37℃ 、pH7.40、PaCO240mmHg時,P50為26.6mmHg. P50升高時,ODC右移;P50降低時,ODC左移,如前所述。
4、混合靜脈血氧分壓(PvO2)混合靜脈血或稱中心靜脈血,指全身各部靜脈血混合後的靜脈血,即經右心導管取自肺動脈、右心房或右心室腔內的血。可分別測其PvO2、氧飽和度(SvO2)並計算氧含量(CvO2)。
PvO2系指物理溶解於上述血中的氧所產生的壓力,正常范圍PvO235~45mmHg,SvO265%~75%。在無病理性動、靜脈分流情況下,PvO2與組織的平均氧分壓相近,是衡量組織缺氧程度的指標;頸內靜脈血PvO2<20mmHg時,中樞神經系便發生異常變化。PaO2與PvO2之差(P(a-v)O2)反映組織攝取利用氧的能力,正常為60mmHg;P(a-v)O2縮小,說明組織攝取耗氧能力障礙,利用氧能力降低;相反,P(a-v)O2增大,說明組織需氧、耗氧增加。
5、動脈血氧含量(CaO2)指每升動脈全血含氧的mmol數或每百毫升動脈血含氧的ml數,正常范圍8.55~9.45mmol/L(19~21ml/dl).它是紅細胞和血漿中含量的總和,包括HbO2中結合的氧和物理溶解氧兩部分:
CaO2=Hb(g/dl)×1.34×SaO2+PaO2(mmHg)×0.0031
0.0031 為氧在血中的物理溶解系數,單位為ml/dl.mmHg.
呼吸空氣時,血中物理溶解氧僅有0.3ml/dl(3.0ml/L),溶解於血中的氧隨氧分壓升高而增加。在3個大氣壓下吸純氧時,PaO2可達2000mmHg,血中溶解氧量達6.0ml/dl;此時,僅憑血中溶解氧量,即可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這就是採用高壓氧艙治療變性血紅蛋白血症和碳氧血紅蛋白血症(CO中毒)的機制。如能同時測定組織迴流的靜脈血氧,則動、靜脈血氧含量差即為該組織的實際氧攝取量或耗氧量。正常混合靜脈血氧含量(CvO2)約6.3~6.75mmol/L(14~15ml/dl),則CaO2-CvO2為2.25mmol/L(5ml/dl).
CaO2測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於:①自CaO2-CvO2估測組織代謝狀況;②據Fick公式測心排血量(QT);③測算肺內右-左分流率對先天性心臟病有右-左分流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和預後判斷有重要價值。
Qs/QT=P(A-a)O2×0.0031/(CaO2-CvO2)+P(A-a)O2×0.0031×100%
正常人肺內分流率(Qs/QT)為3 % ~5 % ,病態時Qs/ QT增加。單純因V/Q 比例失調所致功能性分流,通過吸氧增加FiO2很易糾正;而由於真性分流,即使動脈系統血流因解剖缺陷或經動-靜脈短路直接混入肺靜脈系,和V/Q=0時的毛細血管分流,所致QS/QT增加,即便吸純氧也難以或不能糾正。
6、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是動脈血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產生的壓力,正常范圍35~45mmHg,平均40mmHg.CO2是有氧代謝的最終產物,經血液運輸至肺排出。CO2在血中以三種形式存在:物理溶解、化學結合、水合形成碳酸。其物理溶解量與CO2溶解系數(a)、溫度有關,38℃時a為0.0301mmol/L.mmHg,37℃時為0.0308mmol/L.mmHg;故當PaCO2為40mmHg時,溶解的CO2量為1.2mmol/L(2.7ml/dl),相當於動脈全血CO2全部含量的5%。
測定PaCO2的臨床意義是:①結合PaO2判斷呼吸衰竭的類型與程度,PaO2<60mmHg、PaCO2<35mmHg或在正常范圍,為I型呼吸衰竭,或稱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換氣障礙型呼吸衰竭、氧合功能衰竭;PaO2<60mmHg 、PaCO2>50mmHg,為II型呼吸衰竭,或稱通氣功能衰竭;肺性腦病時,PaCO2一般應>70mmHg;當PaO2<40mmHg時、Paco2在急性病例>60mmHg,慢性病例>80mmHg,提示病情嚴重;②判斷有否呼吸性酸鹼平衡失調,PaCO2>50mmHg,提示呼吸性酸中毒,PaCO2<35mmHg提示呼吸性鹼中毒;③判斷代謝性酸鹼平衡失調的代償反應,代謝性酸中毒經肺代償後PaCO2降低,最大代償PaCO2可降至10mmHg;代謝性鹼中毒經肺代償後PaCO2升高,最大代償PaCO2可升至55mmHg;④判斷肺泡通氣狀態,因CO2彌散能力很強,PaCO2與肺泡二氧化碳分壓(PACO2)接近,PaCO2反映整個PACO2的平均值。PACO2=VCO2/VA×0.863(Vco2為CO2產生量,VA為肺泡通氣量,0.863為換算系數),自公式可知,若Vco2不變,則PaCO2與VA呈反比;PaCO2升高,提示肺泡通氣不足,PaCO2降低,提示肺泡通氣過度。
混合靜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vCO2)正常為46mmHg,與PaCO2相差很小,僅6mmHg;但在循環衰竭時,二者差值增大,結合其他指標對判斷預後意義較大。
7、碳酸氫(bicarbonate,HCO3)是反映機體酸鹼代謝狀況的指標。包括實際碳酸氫(actual bicarbonate,AB)和標准碳酸氫(standard bicarbonate,SB).AB是指隔絕空氣的動脈血標本,在實際條件下測得的血漿HCO3實際含量,正常范圍22~27mmol/L,平均24mmol/L;SB是動脈血在38℃、PaCO240mmHg、SaO2100%條件下,所測得的HCO3含量;正常人AB、SB兩者無差異。因SB是血標本在體外經過標化、PaCO2正常時測得的,一般不受呼吸因素影響,為血液鹼儲備,受腎調節,被認為是能准確反映代謝性酸鹼平衡的指標。AB則受呼吸性和代謝性雙重因素影響,AB升高,既可能是代謝鹼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酸中毒時腎的代償調節反映(在顯著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時,腎代償調節也可使SB有所升高);反之,AB降低,可能是代謝酸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鹼中毒時腎的代償調節表現。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時,AB最大可代償升高至45mmol/L;慢性呼吸性喊中毒時,AB可代償性減少至12mmol/L.一般AB與SB的差值,反映了呼吸因素對HCO3的影響程度。呼吸性酸中毒時,受腎代償調節作用影響,HCO3增加,AB>SB;呼吸性鹼中毒時,腎參與代償調節作用後,HCO3降低,AB<SB;相反,代謝性酸中毒時,HCO3減少,AB=SB<正常值,代謝性鹼中毒時,HCO3增加,AB=SB>正常值。
E. 怎麼採集動脈血氣分析用物准備、注意事項
由於臨床症狀和CO2CP受多種因素影響,可靠性較差,動脈血氣分析是判斷機體是否存在酸鹼平衡失調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的可靠指標。目前,動脈血氣分析在臨床各科低氧血症和酸鹼失衡的診斷、救治中,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檢驗項目。
F. 血氣分析三步法口訣是什麼
血氣分析三步法口訣為:
一、明確是否有酸鹼失衡。
二、判斷呼吸性還是代謝性。
三、綜合判定是否有混合性酸鹼失衡。
如首先要看PH值,PH大於等於7.45,為鹼中毒,小於等於7.35,為酸中毒。二氧化碳分壓和PH值改變呈同向性,表示呼吸性。異向性表示,代謝性。另外通過PH值和二氧化碳分壓改變的比例,判斷是否存在混合性酸鹼中毒。
適用於: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診斷;呼吸困難的鑒別診斷;昏迷的鑒別診斷;手術適應證的選擇;呼吸機的應用、調節、撤機;呼吸治療的觀察;酸鹼失衡的診斷等。
血氣分析儀可直接測定的有動脈氧分壓(P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CO2)、動脈氫離子濃度(pH),並推算出一系列參數,發展到今天可測定50多項指標:
血氣的主要指標:PO2、PCO2、CaO2、SaO2、TCO2、P50。
酸鹼平衡的主要指標:pH、PCO2、HCO3-、TCO2、ABE、SBE及電解質(K+、Na+、Cl-、AG)。
G. 血氣分析該如何采血詳細講解下!
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采血方法:(橈動脈和股動脈常用,肱動脈和手足背動脈不常用)。
(1)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鈉0.2ml,轉動針栓使整個注射器內均勻附著肝素,針尖向上推
出多餘液體和注射器內殘留氣泡,也可應用BD動脈血氣穿刺針直接抽取。
(2)選動脈穿刺部位,觸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用碘伏棉簽消毒穿刺部位(5cm)和術者左手食指
和中指。
(3)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動脈(因人而異),右手持注射器與皮膚呈40-60度穿刺,若取股動脈穿
刺采血則垂直進針,穿刺成功則血自動流入針管內,色鮮紅,采血1-2ml即可。
(4)取血後立即拔針,將針頭斜面刺入橡皮塞內,以免空氣進入影響結果,若注射器內有氣泡,
應盡快排出。將注射器輕輕轉動,可用手搓動1分鍾,使血液肝素充分混合,防止凝血,用無
干棉簽壓迫穿刺點,力度以摸不到動脈搏動為准,按壓10-15分鍾。
採取末稍動脈血:
(1)部位:常用耳垂、手指及足跟部的動脈末稍血。
(2)采血前局部熱敷5分鍾,使局部輕度充血。
(3)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三梭針快速刺入皮內約3mm,勿用手擠壓使血液自溢,隨即接上肝
素化的毛細玻璃管,吸滿血後用橡皮泥封閉兩端,同時用棉球壓迫穿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