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頓如何組建和拉練裝甲部隊
巴頓興致勃勃地來到本寧堡,可是出現在他眼前的,卻是一幅令人沮喪的景象。這里有300多輛嚴重銹蝕的舊坦克,2000多輛殘破不堪的各種車輛,還有就是幾千名沒有任何軍事素質的新兵。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巴頓把人員和裝備組合起來,編成3個旅,形成了坦克師的完整建制。現在剩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訓練那些新兵了。不久,在斯科特少將主持的軍事會議上,巴頓在本寧堡的尷尬處境發生了一次戲劇性的變化。在這次會議上,巴頓用簡短有力的語言向眾人表達了他建設裝甲部隊的信心。巴頓的發言在與會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會後,巴頓的發言成為眾人議論的一個熱點。不久,新聞界也被巴頓吸引了,當報紙上刊登出巴頓的講話時,勇敢機智變成了赤膽鐵心,並且成了伴隨巴頓終生的一個綽號。
陸軍部長史汀生當場宣讀了任命巴頓為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為少將的命令。這時候,美國已加快了戰爭准備的步伐。
② 巴頓將軍採取什麼措施使散漫,打敗仗的美軍變成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巴頓將軍採取(整頓軍紀,激勵部下)的措施,使散漫、打敗仗的美軍變成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巴頓一上任就整頓軍紀,命令伙房必須准時開飯,官兵必須服飾整齊。還制訂了極嚴格的訓練計劃。 經過雷厲風行的整頓,巴頓部下的官兵們,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為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驍勇善戰的鐵軍。
另外,有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③ 巴頓為了鍛煉自己不膽怯是如何做的
騎術練習和比賽,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年裡,有幾次狙擊訓練,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為這件事父親責備了他,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我只是想看看我會多麼害怕,我想鍛煉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④ 巴頓為什麼被稱「土匪將軍」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往往英雄都是在亂世中出現的。亂世出英雄,英雄卻不一定愛亂世。但有這么一個英雄卻是為戰斗而生,他就很喜歡亂世,甚至達到了一離開戰斗就活不了的那種程度。他就是被稱為鐵血軍魂的「土匪將軍」巴頓上將。
巴頓
巴頓總是容易說錯話,後來進入和平時期,他就四處給人演講。他把蘇聯當作潛在的對手,別人都是講的和平,他對別人講隨時都有可能發動戰爭,我們還有更厲害的對手,矛頭直指蘇聯。所以很多人也討厭他。
後來,巴頓就死於一場離奇的車禍,所以很多身邊的人懷疑他是被謀殺了,不是什麼敵人,而是內部的人。
戰爭是門藝術,這並不是由固定公式推出的受感情支配的解釋。
⑤ 巴頓在大刀闊斧進行戰備訓練時得到了什麼通知
1938年初,巴頓奉命到賴利堡騎兵學校任教。幾個月後,身體完全康復,精神又振作起來了。巴頓以軍人特有的嗅覺,敏銳地感到不久將爆發新的世界大戰。1938年7月1日,巴頓正式接替了理查森上校的職務。他以自己特有的全新方法訓練軍隊,確切地說,巴頓已經在認真地備戰了。
一到克拉克堡,巴頓就大刀闊斧地進行軍事改革,不是根據操典上的規定,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戰備訓練。當時,西班牙內戰已經達到高潮,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坦克和一系列新的戰爭手段在戰爭中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對此,美國陸軍中一些老朽的將軍視而不見,巴頓則作出了敏銳的反應。巴頓在克拉克堡加緊研究德國新一代將軍的著作,並開始進行沙盤演習。巴頓把從各種軍事雜志上收集到的德軍戰例重現於沙盤上,以備應付戰爭的需要。
這對巴頓來說不啻一個晴空霹靂。當國際局勢急劇惡化、戰爭陰雲密布之際,他卻要離開戰斗部隊,回到一個社交場上去。
⑥ 巴頓為什麼是第一號劍術專家
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比賽後,巴頓希望在擊劍方面完善自己,他向當時在斯德哥爾摩遇到的每一位擊劍手請教。在回國途中,巴頓專門繞道去了法國,並前往索米爾騎兵學校,拜會了該校副校長、歐洲職業劍術冠軍克萊里先生。在索米爾騎兵學校,巴頓聆聽了這位著名劍術大師的講課,並當面求教劍術和授課方法等問題。毫無疑問,巴頓的劍法得到了提高,但更有價值的是他吸取了歐洲刀劍類比賽職業冠軍克萊里的教學方法。工夫不負有心人,巴頓首先以其對改進騎兵馬刀的卓越見地在美國軍界嶄露頭角。相比之下,法國騎兵具有更高的效用,因為刺殺能夠更快捷地貼近敵人,更有效地實施進攻行動。巴頓自費來到索米爾,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巴頓與法國劍術大師克萊里交上了朋友,他們共同切磋技藝,討論騎兵的訓練方法和軍刀使用的各種問題。此行使巴頓的劍術理論和技藝進一步趨於精湛和完善。巴頓為戰爭而生,他天性好戰,視戰爭為生命,但自從美西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一直處於和平時期,與周邊國家相安無事,這使他心灰意冷,大有懷才不遇之感。
⑦ 巴頓如何成為戰神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美國的珍珠港。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年7月,巴頓終於被馬歇爾召到了華盛頓。
「巴頓,今年內,我們必須對軸心國採取攻勢,代號為『火炬』。此次戰役非常重要,我決定把美軍的主要指揮權交給你。」馬歇爾說。
當時,火炬行動還只是一個十分粗糙的設想。巴頓只知道,他將指揮一支美國特遣部隊,成為率領美軍參戰的第一位美國將軍。
巴頓的工作效率極高。辦公室成立的當晚,他便擬定了一份計劃。
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指揮「火炬」行動的盟軍總司令,但他對這一戰役信心不足。這時,巴頓找到了艾森豪威爾。兩人討論了戰役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巴頓的自信和豪情深深地感染了艾森豪威爾,也堅定了他的信心。
「火炬」計劃很快成型。巴頓與海軍少將休伊特合作,指揮西線特遣部隊,由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登陸。
休伊特的個性同巴頓截然相反:休伊特溫文爾雅,辦事特別小心,甚至有些遲鈍;巴頓則火氣旺盛,容易發怒,情緒變化大。休伊特不緊不慢地向巴頓分析了此次行動的利弊。
巴頓對休伊特慢條斯理慢條斯理:形容動作緩慢,不慌不忙。的模樣十分反感,同時,他手下的參謀又不停地插話,強調遠征的不利因素,更使巴頓怒不可遏。
巴頓一向是蔑視蔑視:小看。困難的。他從來都是過低估計其他軍種完成任務所面臨的困難的。這一次,他把海軍的正當擔憂當成了膽小和怯(qiè)懦,因而也漸漸地失去了耐心。
終於,他心中的怒火爆發了,嘴裡噴出一連串不堪入耳不堪入耳:多用於不好的方面。的語言:「你們這些膽小鬼!去你媽的!……」
海軍的將士們目瞪口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紛紛逃離會場。
休伊特將軍受此辱罵,也感覺怒氣難消。他對馬歇爾將軍說:「要麼陸軍撤換巴頓,要麼海軍退出這次戰役。」
巴頓的壞脾氣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刻,再一次差點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馬歇爾將軍一個也不想放棄。於是,他向休伊特保證,巴頓的脾氣有助於戰役的勝利,絕不會影響軍事行動。休伊特將軍顧全大局,接受了馬歇爾將軍的勸說,勉強同意與巴頓繼續合作。
這時,「火炬」計劃也進入了最後階段。喬治·巴頓這次出征的心情,與其說是充滿信心,還不如說是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還給自己深愛的妻子寫了遺囑。
1942年10月23日,巴頓登上了「奧古斯塔號」旗艦,開始了遠征北非的艱難歷程。護航艦隊浩浩盪盪,一派勝利在望的景象。
巴頓站在旗艦的甲板上,望著遠處,心情沉重。
突然海上颳起了西北風,風勢越來越猛,波浪驚人,似乎想把船隻打翻。這時,離規定的登陸時間只有兩天了。巴頓緊張地思考著,考慮著方方面面的問題,想著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
11月8日,大海平靜如初,他們離目標越來越近了。
巴頓的心情興奮得難以用言語描述,上帝沒有拋棄他。望遠鏡里,卡薩布蘭卡的街景清晰可見。但是,由於不能實施和平登陸計劃,巴頓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強攻卡薩布蘭卡美國西線特遣部隊的戰鬥打響了。登陸是在凌晨進行的,為減少危險,所有的船隻都熄了火。上岸後,由於缺少實戰經驗,士兵們亂作一團。為了避免登陸失敗,士兵們個個英勇奮戰,傷亡在不斷地增大。
黎明時分,各個部隊才逐漸恢復了秩序,開始按原計劃行動。情況似乎在一步步好轉。
11月9日早晨,巴頓換上了一身漂亮的軍裝,精神抖擻抖擻:振作。地站在海灘上。他一邊指揮,一邊親自動手推船。幹了18個小時的活兒後,他累得渾身都濕透了。
他的話語粗野而又堅定,神情自若,美國士兵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身先士卒的作風又一次發揮了巨大作用。奇跡出現了,經過巴頓一天的指揮,西線官兵精神振奮,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運上了岸,陣地變得有條不紊了。
在美國強大的攻擊壓力之下,法國軍隊投降了。巴頓成了摩洛哥的主宰。
1943年1月,同盟國在卡薩布蘭卡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經過磋商磋商(cuō):反復商量;仔細討論。,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達成一致,決定在進行完突尼西亞之戰後,在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實行突破戰役。
然而,風雲突變,「沙漠之狐」隆美爾將軍來到了突尼西亞,讓盟軍吃了一次損失慘重的敗仗,突尼西亞防線接近崩潰。
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讓巴頓去突尼西亞,接管軍心渙散的第2集團軍。巴頓要整頓它,提高其士氣,並接受英國亞歷山大將軍的直接指揮。
當天,巴頓就飛往亞歷山大將軍的18集團軍司令部所在的君士坦丁堡報到。巴頓給亞歷山大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富有朝氣的男子漢,兩邊胯下都有一把柄上鑲有珍珠的手槍。他的氣勢咄咄逼人咄咄逼人(ō):形容氣勢凶凶,盛氣凌人。,一提起德國鬼子,他就感情激動得難以自己,有時怒不可遏(è),有時聲淚俱下。」
巴頓來到了第2集團軍。這里的情況相當不妙。由於遭受重大失敗的陰影久久不能抹去,官兵們精神萎靡(mí)不振,士氣低落。
「為了勝利完成任務,一位軍隊指揮員應該做他必須做的一切事情。他應該投入80%的精力,來激發其部屬的士氣。」巴頓說過。他信心百倍,決心把第2集團軍帶入「戰斗競技狀態」。
首先,他從整頓軍紀入手。他規定,早飯必須在7點30分完畢,這很快就解決了參謀人員上班遲到、拖拉的現象。他又規定,每個軍人必須戴鋼盔,連護士和上廁所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是,總有一些官兵把巴頓的命令當兒戲。見此情況,巴頓便坐上吉普車,四下搜尋那些不戴鋼盔的官兵。他讓他們排好隊,然後開始訓話,「我不會容忍你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兔崽子的。我給你們一個最後選擇的機會——要麼罰款25美元,要麼送交軍事法庭,記入檔案。」於是,這些不守紀律的人伴隨著惡毒的咒罵,被迫老老實實地如數拿出錢來。現在,這些士兵再也不會忘記他們的統帥——巴頓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巴頓認為這個軍「部分恢復了紀律」,可以進行新的戰鬥了。巴頓的鐵腕治軍法又獲得了成功。
此時,巴頓有了一位好助手——布萊德雷。從此,美軍歷史上出現了三人共同領導軍隊的佳話,他們各有分工。又互相協助:艾森豪威爾負責組織協調,布萊德雷負責戰略思想的制定,巴頓負責執行,是戰場上的鬥士。盟軍的勝利進程與這三位將軍的名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3月17日,巴頓率領第2集團軍向兩個目標發起進攻,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敵軍發動的兩次進攻都被他們打退了。
3月28日,第2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又發動了蓋塔爾戰役。經過22天的激戰,美軍終於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迫使德軍將其精銳的第2裝甲師調離了防線,緩解了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的正面壓力。北非戰場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了。
但是,就在這巨大榮譽就要到手之時,艾森豪威爾出人意料地來到了蓋塔爾,把巴頓又調回去搞所謂的「赫斯基」計劃了。就這樣,巴頓離開了第2集團軍的領導崗位,把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自己的副手布萊德雷將軍。
1943年4月中旬,第8號計劃終於出台,確實由蒙哥馬利領導的第8集團軍攻佔東面的錫拉庫扎,由巴頓領導的第7集團軍奪取西北角的巴勒莫,兩軍夾擊墨西拿,殲滅軸心國的有生力量。
但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蒙哥馬利卻反對「赫斯基」第8號計劃。於是,計劃再度被修改,巴頓在巴勒莫登陸的計劃被取消。亞歷山大知道巴頓的脾氣,他擔心巴頓會有什麼異常的反應。但出人意料的是,巴頓聽完命令後,兩個腳跟一碰,只講了一句話:「將軍,我服從命令」。雖然巴頓怒火中燒,但前幾次的教訓使他剋制住了自己。他知道那樣也沒什麼用。
1943年5月,盟軍最高司令部參謀部最終確定了「赫斯基」戰役實施計劃。英國第8集團軍在西西里島正面登陸,美國第7集團軍在南部海岸登陸,盟軍空軍在空中保障,三路並進,從而形成了對敵軍的絕對優勢。
這次,巴頓又和休伊特將軍合作,他們乘坐新旗艦「蒙羅維亞號」前往西西里島。7月9日晚,他們到達了西西里島海岸。這兒風平浪靜,巴頓夢寐以求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所有參戰人員都集合在旗艦的甲板上,巴頓發表了簡短的講話:「諸位,現在是1943年7月9日午夜12時過1分,我榮幸地奉命指揮美國第7集團軍。它是在午夜投入戰斗,在天亮前接受戰斗洗禮的第一個集團軍。」
巴頓收到了海軍贈送的一面美國第7集團軍的新軍旗。這是除海軍將領外,獲得此榮譽的第一人。面對此種情景,巴頓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10日凌晨2時45分,巴頓一聲令下,西西里戰役開始了。
西西里戰役中最後一個爭奪的焦點是墨西拿。8月,巴頓率第7集團軍鬥志昂揚地挺進墨西拿,希望能早日拿下這個港口城市。
德軍第15裝甲師駐守該地區,它也是希特勒親自指定防守西西里最後一個港口——墨西拿的精銳之師。這個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士氣飽滿,並且能夠利用有利的地形進行有力的反擊。由於德軍寸土必爭,英美聯軍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
實施進攻後,美第7集團軍損失慘重,巴頓的每個師均減員嚴重。另一方面,英軍在蒙哥馬利的率領下,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這讓巴頓心裡越發不舒服。
在他的心靈深處,蒙哥馬利將軍是美軍精神上的競爭對手。巴頓還把墨西拿戰斗看成是英美兩國軍隊的重要競賽。他想證明,美國的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而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人。
雖然巴頓曾徹夜不眠地考慮扭轉戰局的方案,但至今仍然沒有找到圓滿解決的辦法,在德軍裝甲師的防線面前,美軍仍然一籌莫展。
時間過去,戰局並未好轉,敵人按預定方案邊打邊退。第1師似乎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時,一向不服輸的巴頓又使上了他的牛勁,他決心再冒一次險。
1943年8月6日,巴頓把自己的戰時指揮所移到海邊的一片橄欖樹林中。這兒在敵軍炮火的射程之內,炮彈不時在山谷中爆炸,彈片呼嘯著飛過樹林。
巴頓把一個營改編成一支小型的水陸兩棲部隊,冒險登陸。此招獲得成功,德軍不得不迅速後撤,巴頓喜出望外。
緊接著,巴頓又把布萊德雷叫到樹林里,研究起第二次水陸兩棲圍殲敵人的行動來。計劃很快就形成了,目標是在布羅洛強行登陸,從而使盟軍可沿海岸水陸齊進,沖向墨西拿。
如巴頓所願,兩棲登陸戰役終於如期進行。但巴頓的確是在冒險,因為步兵的支援離指定位置還很遠。
幸運的是,援軍終於在緊急關頭趕到。巴頓知道這個消息後,長舒了一口氣,興奮得整整一夜沒有合眼。對於美軍,對於他本人來說,這場戰斗關系實在重大。
1944年6月6日,英美軍隊開始向法國諾曼底海灘進攻。開辟第二戰場的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終於打響了。德國很快展開了反攻。在諾曼底一帶,交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打得難分高下。
此時,巴頓還呆在遠離戰場的英國中部,根本嗅不到一絲硝煙味。巴頓擔心,這場戰爭他是沒有份了。
巴頓擔心自己已不適應戰爭了。為了讓自己進入正常的戰斗狀態,巴頓開始在流動指揮車中睡覺;他還經常挎著槍,做出一副臨戰的模樣。
戰役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計劃,這令艾森豪威爾也感到非常不滿。這時,他想到了美軍的頭號猛將巴頓,並決定盡快起用他,以打破現在的僵局。
艾森豪威爾之所以前些日子讓巴頓留在英國,是有其自己的考慮的:一來,在戰役中,巴頓的任務不是搶占灘頭陣地,而是向內陸擴大戰果;二來,讓他實施「堅韌」誘騙計劃,分散德國軍隊的注意力。
1944年7月2日,巴頓接到了前往法國的通知。6日,巴頓飛往諾曼底,見到了布萊德雷。但巴頓感到,布萊德雷似乎沒有很快使用第3集團軍的意思。此時的巴頓仍然只能坐在冷板凳上,心急火燎心急火燎:心裡急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著急。地關注著戰局的發展。
布萊德雷的攻勢進展緩慢。於是,他決定取消這一攻勢,代之以一個更大膽、更堅定的計劃——「眼鏡蛇」作戰計劃。
布萊德雷找來了心情沮喪的巴頓,讓他盡快集結第三集團軍,投入戰斗。該計劃所要實現的戰役目標是:打開進入布列塔尼半島的大門。
在仔細研究了這一計劃的內容之後,巴頓發現,這個計劃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強調使用裝甲部隊,沿公路網縱向進攻通過狹窄的走廊實施突破。而在來諾曼底之前,巴頓曾經制定過一個同眼鏡蛇計劃大同小異的計劃,但當時沒有被採納。
巴頓的參謀們知道後,多數人認為布萊德雷偷了巴頓的好想法和好計劃,所以感到憤憤不平。結果,第三集團軍的新聞發布官竟然自作主張,把「眼鏡蛇」計劃告訴了記者,並暗示該計劃最早出自巴頓。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向來溫和的布萊德雷氣得暴跳如雷。他以為這是巴頓指使乾的,所以遷怒於他,採取了一種「既用又不用」的策略來對付巴頓。所以,雖然巴頓領導著一個龐大的機構,但實際上有名無實,被排除在真正的核心指揮機構之外。巴頓可受不了這種欺負,他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就是這段時間。第3集團軍的司令部里,時常傳來巴頓的罵娘聲。7月25日,「眼鏡蛇」作戰行動正式開始。諾曼底成了一片火海,戰斗進行得非常順利。到7月27日,「眼鏡蛇」作戰計劃的目標已全部實現。
7月28日,布萊德雷下令巴頓以第一集團軍副司令的身分,督促第八軍擴大戰果。他同時強調,在第三集團軍正式投入戰爭以前,巴頓還不能負責指揮第八軍。
巴頓對其中的意圖了如指掌:布萊德雷利用他求戰心切的心理,榨取他的油水。既要他賣力地干,又要嚴格限制他的影響。
但只要能參加戰斗,巴頓便不管這其中的得失。他毫不在意自己近乎降級使用的安排。巴頓趕到了第八軍司令部,雖然監督單獨的一個軍同指揮一個集團軍相關甚遠,但巴頓仍然感到很知足。他重新部署了兵力,把原來用作預備隊的第4、第6裝甲師調上來擔任前鋒。7月29日。兩個裝甲師快速出擊,戰斗進展之快,令人不可思議。
巴頓沒有在自己創造的奇跡面前縮手縮腳,相反,他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攻,佔領河流和渡口。1944年7月31日,兩個裝甲師順利完成任務,並奪取了塞納河上的兩個水壩,防止德國毀壩放水。至此,布列塔尼門戶洞開,註定要被盟軍佔領。
同時,經過這一系列戰斗後,布萊德雷和巴頓之間的隔閡也消除了。在巴頓的一生中,只有這一次他的理智戰勝了火暴的脾氣,牢牢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用坦盪的胸懷化解了布萊德雷的疑慮。
就在人們以為勝利為期不遠時,德軍在阿登發動了猛烈的反攻。希特勒想在這里再創造一個奇跡,以挽救失去的優勢。
為了此次反攻,希特勒集中了25個師的兵力。同正面作戰的盟軍相比,它有較大的優勢。而且盟軍的疏忽,使希特勒有機可乘。阿登地區兵力薄弱,盟軍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線指揮員都不加重視。所以,德軍在反攻之初,輕易突破盟軍陣地,布萊德雷的部隊已被德軍分割成兩部分。
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希特勒獨獨沒有考慮到巴頓。12月18日下午,布萊德雷召集巴頓去他的司令部開緊急會議。
此時,德軍已經在阿登山區突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美軍整個防線面臨垮掉的危險。
不用多說,巴頓已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他必須停止自己的進攻,幫助布萊德雷度過此次危機。於是,他當即表示抽調3個師支援。
12月19日,艾森豪威爾在高級軍事會議上決定:為解除阿登危機,盟軍最少應以6個師的兵力向德軍發動強有力的反擊,巴頓擔任這一行動的總指揮。
「巴頓,你什麼時候可以行動?」艾森豪威爾問道。
這是巴頓一生中最受賞識和最光榮的時刻,他肩負起了拯救危難中的美軍的責任。他滿臉堅毅,斬釘截鐵地回答:「12月22日!只要三個師!」
會場上出現了騷動,有興奮的,也有懷疑的。艾森豪威爾提醒他:「巴頓,別胡鬧,這兒不是開玩笑的地方。」
「我沒有胡鬧,艾森豪威爾!請你相信我,我已經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巴頓信心十足地說。
鑒於巴頓的兵力不足,艾森豪威爾當即決定抽調第101空降師給第3集團軍。
會後,艾森豪威爾親自把巴頓送出大門。艾森豪威爾最近剛被提升為上將,「真有意思,巴頓,我的肩上每加一顆星,就要遇上敵人的一次進攻。」
「當你每一次遇到進攻時,」巴頓目光炯炯地看著艾森豪威爾,「我就會出現在你面前。」
巴頓以驚人的才幹,在三天時間里,把第3集團軍的作戰方向來了個大轉變,並做好了一切准備工作。
由於第3集團軍的英勇作戰,到1945年1月中旬,戰局重新趨於明朗。同時,斯大林指揮蘇聯軍隊在東線提前發起了冬季攻勢,德軍兩面受敵,無力回天。1月29日,巴頓召開招待會,宣布阿登戰役勝利結束。
德軍離最後失敗的日子已不遠了。在西線,德軍還剩下66個師的殘兵敗卒。但在希特勒的鼓動下,德軍仍准備憑借萊茵河天險同盟軍背水一戰。
此時,艾森豪威爾採取了所謂「萊茵河作戰計劃」。這是照顧英國蒙哥馬利將軍的一個計劃,自然引起了布萊德雷和巴頓的強烈不滿。巴頓決定抗命不從,他對部下說:「讓我們袖手旁觀,等待戰爭的結束,這多麼愚蠢而不光彩。我們決不會干這種傻事。」
1945年2月6日,艾佛爾戰役打響。3月1日,巴頓攻下了特里爾城。這時,巴頓和蒙哥馬利開始了一場究竟「誰先渡過萊茵河」的激烈較量。為了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巴頓馬不停蹄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進。,以風卷殘雲之勢奪取了科布倫茨。這時,他同蒙哥馬利一樣都來到了萊茵河邊。
其實,蒙哥馬利早就強攻到了萊茵河邊。由於過分謹慎,他精心制訂了一個「劫掠」計劃,准備在3月24日正式發起進攻。
但根據情報判斷,巴頓知道德軍馬上就要土崩瓦解,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於是,就在3月22日晚11時,不等艾森豪威爾批准,巴頓就下達了渡河命令。
德軍的抵抗極其弱。到24日晚,整個第12軍都過了河。巴頓得意洋洋地對布萊德雷說:「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第3集團軍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比蒙哥馬利早24小時渡過萊茵河,是巴頓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正式宣告戰敗投降。5月10日,巴頓發出了停止戰斗的第98號命令。
⑧ 巴頓為什麼被譽為「血膽將軍」
他滿口臟話,「匪氣十足」,卻是組建美國裝甲部隊的核心人物,二戰時向前推進1000多英里,解放1.3萬座城鎮,殲滅144.4萬德軍。
沒有他,二戰期的美軍不可能威猛犀利。「匪氣將軍」巴頓憑借什麼樣的領導力征服下屬、橫掃敵軍?
在1917年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已接近尾聲,一個年輕的美軍官看到了1種前所未有的新武器坦克在戰場中的威力,
3身先贏崇拜
每次作戰的時候,巴頓總是駕駛著坦克一馬當先地沖在最前方,這充分體現了巴頓的指揮風格。
他總是以無可匹敵的勇氣沖在最前沿,激勵著士兵爆發全部的鬥志奮戰向前。
巴頓說道:「如果士兵們知道,將軍也同他們一樣有被子彈擊中的風險,那麼他們就會從心眼裡敬重將軍,願意聽從他的命令!」我覺得這句話值得每一個人警醒和反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任正非的演講集,如果你翻上幾篇任正非的文章,會發現任正非總是會引用一些毛主席的語句。
聽說很多老一代的企業家都熟讀毛主席著作,看共產黨的故事,也像當年的抗戰者一樣過著質朴的生活。
像任正非這樣一個超級總裁、商業教父居然沒有自己的專車,更沒有配備司機。
不過新一代的管理者完全不是這樣,只要給他一個最低的領導職位,他也能像謀聖張良一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處。
下屬任意調遣,決策隨時更改。偉大的創業者用1間小屋、1台電話、1台電腦創建了一個商業帝國,而這些管理者同樣只需要1間小屋、1台電話、1台電腦來指揮自己的兵馬。
但是我總認為,巴頓的話是正確的,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贏得下屬的敬重,當下屬對你飽含尊敬甚至崇拜的時候,你能想想績效會達到什麼高度嗎?
4榮譽勛章
每當士兵有任何功績的時候,喬治·巴頓總是會進行表彰,他鼓勵將士主要採取兩種方式。
一是授獎授勛,為英雄頒發獎章或提升軍銜;二是發布新聞或戰報,對英雄人物進行大力宣傳和表揚。
巴頓認為士兵拚死作戰有兩大因素:對指揮官的英雄崇拜和榮譽感。你想要獲得士兵的崇拜就必須身先士卒,展現出非凡的勇氣、智慧和膽略。
至於榮譽,應當毫不吝嗇地獎賞,讓士兵享受到榮譽的光芒,就如同拿破倫曾經說過「只要有足夠多的勛章,我能夠征服世界。」
當一代神將韓信投奔劉邦之後,劉邦問他為何拋棄項羽,韓信說道:「項羽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當將士有功勞時,他卻死死地握住印章。
由於項羽不肯將榮譽封賞給下屬,導致了韓信的離開,而韓信的離開最終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
如果當年項羽大方一些,在韓信的輔助之下,天下哪裡輪得到劉邦!
古往今來任何一支強大的軍隊都離不開榮譽勛章,當成吉思汗加冕為「汗」的儀式結束後,成吉思汗便大封功臣。
他每封一人,都要充分贊揚和肯定一番受封人的功績和貢獻,各位功臣都被一種上進心和榮譽感激勵著。
你們的企業是否給予了優秀員工足夠的榮譽勛章呢?
5超級口才
喬治·巴頓有著非凡的口才,他總是利用一切時間通過演說來鼓舞士氣,而且講話從不打稿,一講就是幾個小時。
他聲音高亢、語言粗俗,如同打架一般的高聲讓人感覺刺耳,粗俗的言論讓人感覺難堪,但對激勵士氣有著很好的效果。
巴頓的口才是無與倫比的,而口才的作用也非同凡響。很多人都能夠長篇大論,但重要的是講話的語氣、態度和內容!
這個世界有口才的人有很多,但是要成為像巴頓這樣的超級演說家很少!
遠見、實踐、訓練、關心、崇拜、榮譽、口才,這些都是巴頓身上的優點,作為一名管理者,大家可以進行對照,看看自己做到了幾條。
巴頓是二戰時期最大戰績的將軍之一,這樣一個傳奇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1945年12月21日18點左右,美國陸軍上將小喬治·史密斯·巴頓因肺水腫和心衰竭在睡夢中去世,享年60歲。
按照他「與我的人埋在一起」的遺願,巴頓將軍被葬在盧森堡哈姆區的盧森堡美軍公墓和紀念館,與第3集團軍的其他陣亡將士們永遠待在了一起。
⑨ 血膽將軍巴頓是怎樣的
喬治·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巴頓作戰勇猛頑強,戰略上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巴頓不僅是將軍也是文人,是一個具有政治、軍事、哲學頭腦的人,更是一個具個性和血性的人。這一切都使他成為第二世界大戰中一顆耀眼的軍事明星。
巴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他的父親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名地方檢察官,曾擔任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利諾的首任市長,生活比較富裕。巴頓的外公威爾遜是位大地主,同時也是加利福尼亞州最大的葡萄酒和白蘭地酒製造商。
巴頓父親的一位朋友約翰·史格頓·莫斯比是美利堅聯盟國中的騎兵英雄及游擊戰領導人,經常給巴頓講述南北戰爭中的英雄事跡。巴頓崇拜聯盟國將領傑克遜將軍,家族的多位成員都曾在傑克遜麾下任職。這些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充滿自信、戰績赫赫,成為巴頓效法的楷模。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巴頓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他因此獲得「美國第一坦克兵」的美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之後,巴頓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陸北非,佔領法屬摩洛哥。同年11月受命擔任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
1943年,巴頓帶領美軍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軍隊肅清了北非德軍,之後任美第2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第一軍團司令。同年夏天,巴頓指揮美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第二年,巴頓在英國就任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並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他率部投入戰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之後協同盟軍其他部隊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逃敵。
阿登戰役中,巴頓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擊退德軍進攻。1945年3~5月率軍突破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進抵捷奧邊境。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頓擢升四星上將,德國投降後任巴伐利亞軍事長官。1945年12月9日,巴頓於打獵途中遭遇車禍受傷,12月21日,一代戰神歿於德國海德堡。
巴頓將軍在軍事領域的戰術是全方位的,其中不乏智慧和深思熟慮的結晶,「巴頓劍」的成功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美國是一個善於使斧的國家,早期的騎兵更習慣揮舞馬刀砍殺。訓練時,騎兵們乘坐在馬背上,像使用球棒一樣瘋狂地舞動手裡的騎兵彎刀。年輕的巴頓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並有了一些創造性的想法。
那時的巴頓曾經在第5屆奧運會獲得過擊劍的第3名,號稱「軍中第一擊劍高手」。在參加完奧運會後,巴頓到法國索米爾軍事學校學習擊劍課。在那裡,他發現法國騎兵使用馬刀的方法遠遠超過美國騎兵,原因很簡單:法國人是用刀尖去刺殺,而美國人則是用刀刃去砍殺。與砍殺相比,刺殺能更快地接近敵人,作戰效率更高。
懷揣改進騎兵軍刀的想法,巴頓主動申請調到了弗吉尼亞的邁爾堡。這是一個騎兵駐地,血氣方剛的巴頓決定大幹一番,改進騎兵軍刀就成了他第一塊「敲門磚」。
巴頓把「以法國式的直劍取代美軍盛行的彎刀」的想法明白無誤地寫在文章里,把文章投到了頗有影響力的《陸海軍雜志》。果然,1913年1月11日,《陸海軍雜志》刊登了巴頓的文章,並立即引起軍界的關注。
幾個月後,陸軍參謀長伍德將軍命令按照巴頓設計的樣式和規格,打造兩萬把新軍刀。這種新型騎兵軍刀是直線型設計,刀有940毫米長,刀身的寬度為257毫米,刀刃非常長,是一種理想的擊刺武器,能夠完美地用於刺殺。巴頓的鑽研和思考結出了果實。
1916年3月,巴頓調任布利斯堡騎兵團時,高興地看到團隊使用的軍刀全是自己設計的「巴頓劍」。這一發現讓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但凌厲的槍彈使騎兵的軍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巴頓劍」更多地成了騎兵們的標志性裝備,很少在實戰中使用。巴頓成名後,更沒有機會和膽量拿他的「巴頓劍」去和納粹們單挑。
⑩ 巴頓採取了什麼辦法,讓戰士再也不會因跳傘而死
巴頓將軍採取了讓負責人親自測試的方法,杜絕了跳傘死亡的這種可能。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實度很低。但是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凡是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做事才能百分之百努力並且到達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