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

發布時間:2022-05-05 12:18:23

1. 初中化學實驗探究方法。

科學探究過程。科學探究是一種過程,有一定的活動程序或階段。盡管科學有許多門類,科學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領域,不同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途徑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統一的研究模式,但無論他們從事哪一門類或哪一領域的研究,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都要大體上經過這樣一些類似的活動過程或階段: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正是上述這些活動過程構成了被稱為「探究」的科學過程,進而也成為判斷某種活動是否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依據。探究學習是探究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他認為探究學習是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索世界的積極態度的學習活動。對於探究過程,施瓦布提出了五個階段:(1)明確問題;(2)收集適合問題解決的資料;(3)提出假說;(4)驗證假說;(5)導出結論。施瓦布等人的實驗探究教學思想,過分強調學生像「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發現,忽視教師在探究過程中的作用。

2.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變數法:就是把一個多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的問題,通過控制某幾個因素不變,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從而轉化為單一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問題的研究方法

2、轉換法(放大法):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容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物理現象用簡單易懂的具體模型表示。

5、實驗推理法(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有一些物理現象,由於受實驗條件所限,無法直接驗證,需要我們先進行實驗,再進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2)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物理學中對於多因素(多變數)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因素(變數)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餘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

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1、獨立變數,即一個量改變不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的改變。只有將某物理量由獨立變數來表達,由它給出的函數關系才是正確的。

2、非獨立變數,一個量改變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改變。把非獨立變數看做是獨立變數,是確定物理量間關系的一大忌。

正確確定物理表達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還是變數,是獨立變數還是非獨立變數,不但是正確解答有關問題的前提和保障,而且還可以簡化解答過程。

3. 研究物質的組成常用什麼方法

如果是要得到組成的元素種類的話是用元素分析 然後從元素種類出發 根據需要進一步鑒定

4. 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是SO42-,H+、一定不存在的離子是CO32-、HCO3-、
(2)②,
取原溶液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檢驗
(3)Na+、NO3-、NH4+、Cl-

5. 高一化學必修一研究物質的試驗方法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分離是將混合物分開
提純是將物質中的雜質去除使含量提高

6. 如何進行鈉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實驗探究

通過化學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能力來確定探究課題,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探究課題。根據我們開展探究性教學的體會,在服從課題探究的原則基礎上,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階段進行鈉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化學實驗探究性教學。
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程序:觀察物質的外觀屬性到 預測物質的性質到實驗觀察到 解釋及結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發現問題
鈉單質很軟,可以用小刀切割。切開外皮後,可以看到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很快就會被氧化失去光澤。鈉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比煤油密度大,鈉的熔點點是97.81℃,沸點是882.9℃。鈉單質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強還原性。
根據鈉的物理性質和它的原子結構可以推測它可以和能夠和大量無機物,絕大部分非金屬單質反應和大部分有機物反應。
1)鈉為活潑金屬,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原因酸能夠電離出氫離子,而水也能夠電離出氫離子,故其也可以和鈉反應,生成氫氣和鹼
2)從類別上分析 鈉為金屬能夠和氧氣反應生成相應的氧化物
例如: Mg與O2反應生成MgO
3) 從組成上看,過氧化鈉為金屬氧化物,活潑金屬氧化物能夠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相應的鹼和鹽
預測: 過氧化鈉能夠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氫氧化鈉
設計實驗
1) 鈉與水的反應
2) 鈉與氧氣的反應
3) 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4) 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
二、體驗合作學習,獲得正確認識
通過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師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或創設條件,讓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整理分析,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的情景中,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於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學,教師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選擇和設計合適的分組探究的內容。探究的內容要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熱情。
2.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由於分組探究性實驗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實驗教學方式,學生有知識、能力和經驗,對儀器和葯品的了解情況,預習與否,紀律情況以及學校資源和條件,教師本身對探究實驗的了解和挖掘情況等方面都可能會影響到實驗的進行情況。
3.把握探究過程。探索過程中的各方面,都要受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等的制約。因此在實施探究性分組實驗時,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對學生做適當的指導。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還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變「要我探究」為「我要探究」。教師應抓住機會,適時地與各小組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問題、傾聽他們的想法,適時地評價他們的探究情況,並作適當的個別指導。
4.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認真記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便於學生作數據處理、實驗分析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
三、在實踐中應用,獲取真實體驗
1、所需儀器及葯品:
儀器類:小刀、鑷子、玻璃片、濾紙、石棉網、試管、酒精燈、鐵架台、玻璃管
葯品類:金屬鈉、蒸餾水、過氧化鈉、酚酞溶液
2、鈉與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
1)從試劑瓶中取出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割,觀察切面。
實驗現象:切面為銀白色,但很快變成灰暗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質軟,易切割;鈉易被氧化
2)取出250ml 燒杯,向裡面加水後在滴入幾滴酚酞,然後把切好的鈉塊投入裡面,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鈉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閃亮的小球,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所到之處溶液變紅(浮、熔、游、響、紅)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的密度比水小;該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生成氣體,生成氣體會燃燒、及鈉塊與水反應生成溶液顯鹼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3、鈉與氧氣反應
實驗步驟:如上述實驗先取出鈉塊,然後將切好的鈉塊放在石棉網上加熱
實驗現象:鈉塊先熔化成閃亮的金屬小球,後燃燒,火焰呈黃色,色,生成淡黃色固體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的熔點低;2Na + O2 = Na2O2
4、過氧化鈉與水
實驗步驟:
1)取出過氧化鈉觀察顏色狀態
實驗現象:淡黃色的固體粉末
2)將少量的過氧
化鈉加入試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餾水,用帶火星的木條驗證氣體,在反應後溶液中加入幾滴酚酞,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有氣泡產生,該氣泡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反應後的溶液加酚酞後變紅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過氧化鈉與CO2反應
實驗步驟:取少量的過氧化鈉,用脫脂棉包裹,放在石棉網上,用玻璃管對准後吹氣
實驗現象:棉花迅速燃燒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該反應放熱後,環境溫度升高達到棉花的著火點,同時產生氧氣,所以燃燒很劇烈。2Na2O2 + 2CO2=2Na2CO3­ + O2

制定合理的評價標准。教師要在實驗的過程中評價一個學生,切記不能「只以成敗論優劣」,要設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師的鼓勵,而非否定。
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已納入高中新課程大綱中的必修課。在高一階段學生必然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具有獨立探究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對這些有能力的學生先進行研究性實驗的培養,以他們為龍頭帶動其他同學。學生親自探究實驗,目的應該是發展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生如何進行探究?根據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不要做過多的評判,更不能全盤否定,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到開放的實驗室去探索研究,在實驗中大膽嘗試,嘗試成功,也嘗試失敗。學生會有一種自己就是科學家的感覺,大大激起了學生對科學的迷戀和嚮往。
探究性實驗進入高中化學課程,刺激了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在較為開放的探究情境中易於主動進入角色,這一方面加深了對具體知識的有效建構,另一方面也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嘗試成功的歡樂,吸取失敗的教訓,進而掌握科學探索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的本來目的之一。與以往相比,探究性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的同時如何兼顧自身的專業發展,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7. 化學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有什麼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你是不是看到了這句話才連續問這幾個問題?化學在高中階段其實講得很淺,比如研究硅單質,我們只要求掌握它的幾個兩性通性,至於它的組成只是書上給了一個圖,僅此而已。再比如介紹原子分子結構的時候,也只簡單的把大多數原子的成鍵方式說了一下,比如共價鍵,離子鍵,配位鍵,總之淺嘗輒止,講得好淺,背背就行了,我們不需要糾結這么多,更復雜的都是大學的東西。

8. 物理 科學研究實驗的七個探究步驟

1、提出問題

2、猜想或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

5、分析論證

6、評估

7、交流

具體解釋

1、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思考上,進行初始化的提問,力求問題得到最原始的提問。

2、猜想與假設:對於一個未知事物進行理論性上的猜想,以便於接下來進行情景的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符合一定科學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猜想與假設的實施,幫助這些猜想得到證明。

4、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嚴謹的進行實驗,並且在過程中記錄足夠的數據,來完成最終論證的可靠性。

5、分析與論證: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性的討論,幫助證明自己的假設。

6、評估:對自己實驗中的不足,進行一定的誤差分析,判斷自己的數據是不是可以嚴謹的驗證猜想。

7、交流與合作:把這份實驗的結果進行大眾交流,讓更多人來分析自己的猜想與論證。

(8)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實驗構成

無論何種類型的科學實驗,它們都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

1、實驗者

這是組織、設計和進行科學實驗的人。實驗目的的確定,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步驟的制定、實驗過程的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解釋等,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實驗者。實驗者是實驗活動的主體。實驗者從事科學實驗是為了取得對自然界特定對象的認識。沒有實驗者這個認識主體,科學實驗就不會發生。不過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實驗者理解為孤立的個人。

在任何情況下。實驗者都不是作為孤立的個人在活動,而是作為社會的人在活動。實驗者繼承著前輩們所已經建樹起來的積極成果,也借鑒著同時代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同時還依賴著人們之間進行的各方面的協作勞動。因此,實驗者所取得的任何一點有益成果,都將融匯到社會精神財富的總體中去。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實驗者個人的創造能力,而是說這種創造能力只有不脫離社會這個基礎時才能得到發揮。

2、實驗對象

這是實驗者所要認識的對象。實驗對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太陽光,也可以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機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種種實驗對象,它既是實驗者進行變革和控制的對象,又是實驗者的認識對象。因此,從認識論上看。實驗對象是處於認識客體的地位。

3、實驗手段

實驗手段是由實驗的儀器、工具、設備等客觀物質條件組成,實驗儀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實驗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實驗者通過實驗手段把自己變革和控制實驗對象的意圖傳遞給實驗對象,使實驗者的意圖得到物化。

另一方面,實驗手段又顯示實驗對象的特性,而把實驗對象在經受變革與控制後呈現的狀態傳遞給實驗者,使實驗者能夠獲得關於實驗對象的有關認識。

所以,實驗手段是實驗者和實驗對象之間的中介環節。沒有適當的實驗手段,實驗對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來,人們就不能獲得對這些特性的認識。

在這個意義上,實驗手段的狀況,決定著科學實驗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實驗手段的每一步改進,都意味著人們對實驗對象的可觀察量的增加,意味著科學實驗水平的提高。從科學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實驗手段的採用,往往會帶來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發展。因此,有意識地改進實驗手段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但是,一個時代的實驗手段又是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具體表現,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制約。因此,實驗手段的改進,新實驗手段的裝備,只有伴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實現。

9. 怎樣學好初中化學視頻

一、認真閱讀化學課本
化學課本是依據教學大綱系統地闡述教材內容的教學用書,抓住課本,也就抓住了基礎知識,應該對課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結論和規律著重去看、去記憶。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化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因為它能提高學習的思維能力。

看化學書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節教材,把握一節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要做到能提綱挈領地敘述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和本質的問題。

2.抓關鍵 在全面看的基礎上,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用語重點看,認真反復琢磨。

3.理思路 看書時要積極思考,重點知識要掌握,難點知識要逐步突破。

總之,看書的程序可概括為:「整體棗部分棗整體」,即整體感知,部分探索,整體理解。

二、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一)實驗——學習化學的手段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

(二)觀察實驗要與思考相結合
化學實驗的觀察,一般是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分別進行觀察。觀察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思維。例如:在觀察銅、鋅分別投入稀硫酸中的現象時,要想為什麼會看到鋅放在稀硫酸中會產生氣體,而銅放在稀硫酸中卻無氣體產生呢?通過思考,把感性知識升華,就會獲得較深的認識:鋅的活動性比氫強,能將氫從酸中置換出來,而銅沒有氫活潑,故不能置換酸中的氫。

(三)化學實驗操作中的「一、二、三」
1.實驗室取用固體粉末時,應「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試管傾斜,把盛有葯品的葯匙小心地送人試管底部,然後將試管直立起來,讓葯品全部落到試管底部。

2.實驗室取用塊狀固體或金屬顆粒時,應「一橫、二放、三慢豎」。即先把容器橫放,把葯品或金屬顆粒放入容器口以後,再把容器慢慢地豎立起來,使葯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體的過濾操作中,應注意「一貼、二低、三靠」。即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濾紙的邊緣應低於漏鬥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於濾紙的邊緣,燒杯要緊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輕輕地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的內壁。

三、化學用語的學習
(一)化學用語棗學習化學的工具
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學的工具,也是一種國際性的科技語言。不懂化學用語,學習化學就不能入門。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二)寫好記好化學式的方法
1.掌握單質化學式的寫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學式的寫法

(三)掌握寫好記好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1.抓住反應規律
2.聯系實驗現象寫好記好化學方程式
怎樣才能學好化學

錢國明 李克森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學科,掌握和應用化學科學,對於工農業生產、科技、能源、社會、環境及人類的生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學好化學呢?

一. 理解雙基,掌握化學用語

所謂「雙基」即指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好化學的基礎。它們一般都是用簡明精煉的詞句表達出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嚴密性和邏輯性。學習時不要只局限於熟記,要善於抓住其中的關鍵「字」、「詞」,准確無誤地去理解。如催化劑概念的關鍵詞為「能改變」、「反應前後」「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質量守恆定律重點理解「參加反應」、「質量總和」、「相等」,抓住「三個守恆」(元素、原子、質量)。對雙基不僅要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應用。所謂「化學用語」是指化學科學在交流、描述及表達物質變化過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學術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要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二. 立足結構,了解物質性質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決定了物質的性質,而物質的性質又制約了物質的存在方式、製法和用途。因此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時,應抓住其結構來了解物質性質。如學習氧氣時,須思考:氧氣是由許多氧分子組成的,而一個氧分子又是由二個氧原子構成的,氧原子最外層6個電子,易得電子,所以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許多物質在常溫、點燃或加熱時均能與氧氣發生化學變化且放出大量的熱。在學習了許多物質後,要善於將相關物質構建成知識網路,使知識條理化,以便於牢固掌握。

三. 重視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關化學性質,進行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鑒別與鑒定等定性定量分析時,一般都要以實驗為手段加以驗證或探究完成而得出結論,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重視實驗。從簡單的常用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訓練到復雜實驗的設計都要認真操作、大膽試驗。在設計實驗時要做到

10. 物理實驗的方法有哪些

1 控制變數法:這個應該是最常見的實驗方法。

例如,在「探究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研究弦樂器的音調與弦的松緊、長短和粗細的關系」等實驗中都用到了該實驗方法。

2 類比法:例如,在學習電流時,為了更好地理解,與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類比。

實驗+推理法:有些理論只有在理想空間里才能通過實驗得出,此時,我們可以在現實條件實驗的基礎上推導出來這些理論。

例如,在初二我們學過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知道,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必定會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們通過多次實驗,可以推出這一結論。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線的,我們為了更好地學習光,才引進了「光線」這一詞。

4 轉換法:例如,我們在學習「聲音是振動產生的」這一知識時,我們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換為乒乓球的擺動。使實驗現象更為明顯。

5 模型法:我們在學習原子結構時,為了更好地認識原子的內部結構,用太陽系模型代表原子結構。

(10)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物理實驗是初高中階段物理課程中包含的相關實驗,包括電學實驗、力學實驗、熱學實驗、光學實驗等等,常用於驗證物理學科的定理定律。

實驗物理是相對於理論物理而言,理論物理是從理論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質結構、相互作用和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的學科。

理論物理的研究領域涉及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宇宙學等,幾乎包括物理學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論問題。而實驗物理主要是從實驗上來探索物質世界和自然規律。

實驗室使用守則

1、為保護實驗儀器和保持環境衛生,學生必須脫鞋進入實驗室。

2、實驗室是全校師生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場所,學生進入實驗室後要保持肅靜,遵守紀律。

3、做實驗前,認真聽教師講解實驗目的、步驟、儀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認真檢查所需儀器設備是否完好齊全,如有缺損要及時向教師報告。

4、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按照實驗步驟認真操作。

5、實驗時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6、愛護實驗室儀器設備。

7、實驗完畢要認真清理儀器設備,關閉水源電源。

性質

1.真理性: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2.和諧統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在開普勒三定律的描繪下,顯出多麼的和諧有序。物理學上的幾次大統一,也顯示出美的感覺。牛頓用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觀物體統一了。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又使電和磁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又把質量和能量建立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把粒子性、波動性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把時間、空間統一了。

3.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如: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5.預測性:正確的物理理論,不僅能解釋當時已發現的物理現象,更能預測當時無法探測到的物理現象。例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預測電磁波存在,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菲涅爾的衍射理論預言圓盤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預言電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實驗具有精巧性,設計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現象更加明顯。

閱讀全文

與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講解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奔小康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931
小龜王摩托車漏汽油解決方法 瀏覽:924
加工尺寸檢測器具使用方法 瀏覽:825
小米運動天氣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4
食品帽佩戴方法圖片 瀏覽:578
浦公英種植方法 瀏覽:275
枇杷膏食用方法 瀏覽:408
眼睛電燒傷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969
簡單調漂方法 瀏覽:68
這8個方法來教你如何進行胎教 瀏覽:25
高二暑假鍛煉方法 瀏覽:684
網球基本技術動作及訓練方法 瀏覽:792
炎症高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04
自製木製手機支架的製作方法 瀏覽:778
手機有什麼方法開機 瀏覽:843
電纜絕緣體積電阻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694
有什麼方法減肥快速減肚子 瀏覽:694
搏擊格鬥呼吸的正確方法 瀏覽:879
腰部經絡鍛煉方法 瀏覽:501
建築磚計算方法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