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於單片機電子鍾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二十一世紀是數字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而單片機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基於單片機操控的電子鍾的開發與研究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亦是當務之急,因為它應用在學校、機關、企業、部隊等單位禮堂、訓練場地、教學室、公共場地等場合,可以說遍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所以說電子萬年歷的開發是國家之所需,社會之所需,人民之所需。由於社會對信息交換不斷提高的要求及高新技術的逐步發展,促使電子萬年歷發展並且投入市場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時間的流逝,從觀太陽、擺鍾到現在電子鍾,人類不斷研究,不斷創新紀錄。它可以對年、月、日、時、分、秒進行計時,還具有閏年補償等多種功能,而且DS1302的使用壽命長,誤差小。對於數字電子萬年歷採用直觀的數字顯示,可以同時顯示年、月、日、周日、時、分、秒和溫度等信息,還具有時間校準等功能。該電路採用STC89C52單片機作為核心,功耗小,能在5V的低壓工作,電壓可選用4.5~5.5V電壓供電。
2. 電子時鍾鍾的研究意義及背景
以前拿來學習單片機針對51系列的,那估計是0幾年的事了,那時候你搞個電子鍾就可以拿來做畢業設計了。就是這樣了,現在的單片機初學者也喜歡搞這個!沒什麼發展趨勢,最多是時鍾晶元的發展趨勢。研究意義談不上,純屬個人觀點,樓下不要拍磚
3. 單片機時鍾製作的可行性研究,短點的,一二百字足矣
多功能電子時鍾
概述: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會面臨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將是一場科技實力、
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質的較量,風險和機遇共存。於是老師在單片機理論課程學習的基
礎上,為我們安排了一個涉及MCS—51 單片機多種資源應用及具有綜合功能的電子
時鍾設計。
關鍵字: 顯示時間 定時 溫度採集 系統模擬
1 引 言
《單片原理及應用》是一門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它的一個極
為重要的環節。不論是硬體擴展、介面應用還是編程方法、程序調試,都離不開實驗
教學。如果不在切實認真地抓好學生的實踐技能的鍛煉上下功夫,單憑課堂理論課學
習,勢必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任隨書本上把單片機技術介紹得多麼重要、多
么實用多麼好用,同學們仍然會感到那隻是空中樓閣,離自己十分遙遠,或者會感到
對它失去興趣,或者會感到它高深莫測無從下手,這些情況都會令課堂教學的效果大
打折扣。
模擬設計的目的就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完成一個涉及MCS
—51 單片機都種資源應用並具有綜合功能的小系統目標板的設計與編程應用,使學生
不但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而且能夠對電子電路、電子
元器件、印製電路板等方面的知識進一步加深認識,同時在軟體編程、排版調試、焊
接技術、相關儀器設備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較全面的鍛煉和提高,為今後能夠獨立
進行某些單片機應用系統的開發設計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該電子時鍾不但具有定時作用還有溫度採集作用。定時部分可以顯示時、分、秒,
而且用按鍵還可以實現時間的調整和鬧鈴的設定。溫度採集部分實現環境溫度數據的
採集。
2 系統結構
整個電子時鍾系統電路可分為五大部分:中央處理單元(CPU)、電源電路部分、
顯示部分、鍵盤輸入部分、溫度採集部分。
2. 1 中央處理單元
CPU選用AT89C—2051 對整個系統進行控制:
1)它將定時數據輸出到LED,實現時間的顯示;
2)根據鍵盤輸入調用相應鍵處理子程序,實現時間的調整和鬧鈴的設定;
3)接收溫度感測器輸入的溫度數據,進行一定的轉換,然後輸出到2 位的LED
更多資料請訪問 福星電子網-收集整理
3
顯示器顯示出來。
2.2 電源電路部分
在各種電子設備中,直流穩壓電源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是電子設備唯一能
量來源,它的設計思路是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模電電子技術,要想得到我們所要的
+6V輸出電壓,就需將交流220V的電壓經過變壓器、整流電路、濾波電路和穩壓電
路四個部分。
2.3 顯示部分
顯示部分是整個電子時鍾最為重要的部分,它分為時間的顯示和溫度的顯示兩部
分,共需要8 位LED 顯示器。採用動態顯示方式,所謂動態顯示方式是時間(或溫
度)數字在LED 上一個一個逐個顯示,它是通過位選端控制在哪個LED 上顯示數字,
由於這些LED 數字顯示之間的時間非常的短,使的人眼看來它們是一起顯示時間數
字的,並且動態顯示方式所用的介面少,節省了CPU 的管腳。由於埠的問題以及
動態顯示方式的優越性,在此設計的連接方式上採用共陰級接法。顯示器LED 有段
選和位選兩個埠,首先說段選端,它由LED 八個埠構成,通過對這八個埠輸
入的不同的二進制數據使得它的時間(或溫度)顯示也不同,從而可以得到我們所要
的時間顯示和溫度。但對於二十個管腳的AT89C2051來說,LED 八個段選管腳太多,
於是我選用74LS164 晶元來擴展主晶元的管腳,74LS164 是數據移位寄存器,還選用
了74LS244 作為數據緩存器。
2.4 鍵盤部分
它是整個系統中最簡單的部分,根據功能要求,本系統共需四個按鍵:
功能移位鍵、功能加鍵、功能減鍵、定鬧鍵。並採用獨立式按鍵。溫度采
集部分
此部分選用DS18B20 感測器,主要由四部分組成:64 位ROM、溫度感測器、非揮
發的溫度報警觸發器TH 和TL、配置寄存器。有三個管腳:DQ 為數字信號輸入/輸出
端;GND 為電源地;VDD 為外接供電電源輸入端。電源有兩種接法:1)遠端因入;2)
寄生電源方式。它是支持「一線匯流排」介面的溫度感測器,測量溫度范圍為
-55°C~+125°C,在-10~+85°C 范圍內,可編程為9 位—12 位A/D 轉換精度,工作電
壓在3V—5V之間。現場溫度直接以「一線匯流排」的數字方式傳輸,大大提高了系統
的抗干擾性。
何為「一線匯流排」:獨特的電源和信號復合在一起;僅使用一條口線;每個晶元
唯一編碼,支持聯網定址;簡單的網路化的溫度感知;零功耗等待。
2.電路製作
根據元器件種類和體積以及技術要求將其布局在電路板上的適當位置。可以先從
體積較大的器件開始,如單片機底座、電源穩壓器、變壓線圈、鎖存器、溫度感測器
等。待體積較大的元器件布局好之後,小型的電子元器件就可以根據間隙面積靈活布
置。二極體、電感器、阻容元件的裝配方式一般有直立式、俯卧式和混合式三種。
①直立式。電阻、電容、二極體等都是豎直安裝在印刷板上的。這種方式的特點
是:在一定的單位面積內可以容納較多的電子元件,同時元件的排列也比較緊湊。缺
點是:元件的引線過長,在一個平面上,欠美觀,元器件引腳彎曲,且密度較大,元
器件之間容易引腳碰觸,可靠性欠佳,且不太適合頻率較高的電路採用。
②俯卧式。電阻、電容、二極體等都是俯卧式安裝在印刷板上的。這樣可以明顯
地降低元件的排列高度,可實現薄形化,同時元器件的引腳也最短,適合於較高工作
頻率的電路採用,也是目前採用最廣泛的一種安裝方式。
③混合式。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條件的要求或某些位置受面積所限,在一塊印刷電
路板上,有的元器件則採用俯卧式。這受到電路結構各式以及機殼內尺寸的限制,同
時靈活處理。
元器件配置布局應考慮的因素:
①電路板是矩形,元件排列的長度方向一般應與電路板的長邊平行,這樣不但可
以提高元件的裝配好的印刷電路板更美觀。
②應盡可能地縮短元件及元件之間的引線。盡量避免電路板上的導線的交叉,設
法減小它們的分布電容和互相之間的電磁干擾,以提高系統工作的可靠性。
③應以功能電路的核心器件為中心,外圍元件圍繞它進行布局。
更多資料請訪問 福星電子網-收集整理
5
④要注意各種門電路多餘的處理,或接電源端或接地端,並按照正確的 方法實
現不同邏輯門的組合轉換。
⑤元器件的配置和布局應有利於設備的裝配、檢查、高度和維修。
元器件焊接注意事項:
焊接前務必認准元件數值,會認元件上的標識和會用數字多用表測試。焊接時速
度要快,電烙鐵不可長時間停留在電路板和元件的焊腳上。特別是晶振、發光二極體、
電解電容、9041 三極體等元件,時間過長容易導致元器件損壞。
3.軟體模擬
3.1模擬器介紹
模擬器採用偉福模擬器系統,該模擬器介紹如下:
系統的特點介紹
本模擬器系統由模擬主機+模擬頭、MULTIA用戶板、實驗板、開關電源等組成。
本系統的特點是:
1.主機+模擬頭的組合,通過更換不同型號的模擬頭即可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單片
機進行模擬,是一種靈活的多CPU 模擬系統。採用主機+POD 組合方式,更換POD,可
以對各種CPU 進行模擬。本模擬器主機型號為E2000/S,模擬頭型號為POD8X5X(可
模擬系列8X5X單片機)。
2.雙平台,具有DOS版本和WINDOWS 版本,後者功能強大,中/英文界面任選,
用戶源程序的大小不再有任何限制,支持ASM,C,PLM 語言混合編程,具有項目管理
功能,為用戶的資源共享、課題重組提供強有力的手段。支持點屏顯示,用滑鼠左鍵
點一下源程序中的某一變數,即可顯示該變數的數值。有豐富的窗口顯示方式,多方
位,動態地顯示模擬的各種過程,使用極為便利。本操作系統一經推出,立即被廣大
用戶所喜愛。
3.雙工作模式
1)軟體模擬模擬(不要模擬器也能模擬模擬)。
2)硬體模擬。
4.雙CPU 結構,100%不佔用戶資源。
全空間硬體斷點,不受任何條件限制,支持地址、數據、外部信號、事件斷點、
支持實時斷點計數、軟體運行時間統計。
5.雙集成環境
編輯、編譯、下載、調試全部集中在一個環境下
多種模擬器,多類CPU 模擬全部集成在一個環境下。可模擬51 系列,196 系列,
PIC 系列,飛利蒲公司的552、LPC764、DALLAS320,華邦438 等51 增強型CPU。為
了跟上形勢,現在很多工程師需要面對和掌握不同的項目管理器、編輯器、編譯器。
他們由不同的廠家開發,相互不兼容,使用不同的界面,學習使用都很吃力。偉福
WINDOWS 調試軟體提供了一個全集成環境,統一的界面,包含一個項目管理器,一個
功能強大的編輯器,匯編Make,Build 和調試工具並提供千個與第三方編譯器的介面。
更多資料請訪問 6
由於風格統一,大大節省了精力和時間。
6.強大的邏輯分析儀綜合調試功能。
邏輯分析儀由互動式軟體菜單窗口對系統硬體的邏輯或時序進行同步實時采樣,
並實時在線調試分析,採集深度32K(E2000/L),最高時基采樣頻率達20MHz,40
路波形,可精確實時反映用戶程序運行時的歷史時間。系統在使用邏輯分析儀時,除
普通的單步運行、鍵盤斷點運行、全速硬體斷點運行外,還可實現各種條件組合斷點
如:數據、地址、外部控制信號、CPU 內部控制信號、程序區間斷點等。由於邏輯儀
可以直接對程序的執行結果進行分析,因此極大地便利於程序的調試。
7.強大的追蹤器功能
追蹤功能以匯流排周期為單位,實時記錄模擬過程中CPU 發生的匯流排事件,其觸
發條件方式同邏輯分析儀。追蹤窗口在模擬停止時可收集顯示追蹤的CPU指令記憶信
息,可以以匯流排反匯編碼模式、源程序模式對應顯示追蹤結果。屏幕窗口顯示波形圖
最多追蹤記憶指令32K並通過模擬器的斷點、單步、全速運行或各種條件組合斷點來
完成追蹤功能。匯流排跟蹤可以跟蹤程序的運行軌跡。可以統計軟體運行時間。
偉福系統模擬
3.2 模擬器編程
雙擊桌面上的WAVE 圖標或從開始/程序/WAVE FOR WINDOWS/WAVE 進入本開發環
境。在實驗開始時要先根據需要設置好模擬器類型、模擬頭類型以及CPU類型,並注
7
意是否「使用偉福軟體模擬器」,若使用硬體模擬,請注意去掉「使用偉福軟體模擬
器」前的選擇。在文件窗口下可進行包括新建、打開、保存等文件操作。在編譯文件
窗口下可將源文件編譯成目標文件。在窗口窗口下可以觀察各種窗口信息,其中最常
用到的是CPU 窗口和數據窗口。在CPU 窗口下可以通過CPU 窗口看到編譯正確的機器
碼及反匯編程序,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程序執行過程。CPU 窗口中還有SFR窗口和位窗
口,了解程序執行過程中寄存器內容的變化。在數據窗口下有DATA 內部數據窗口;
CODE 程序數據窗口;XDATA 外部數據窗口;PDTA外部數據窗口。
結束語
通過這次的設計使我認識到我對單片機方面的知識知道的太少了,對於書本上的
很多知識還不能靈活運用,有很多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在等著我去學習,我會在以後
的學習生活中彌補我所缺少的知識。本次的設計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如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怎樣將我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我以後的工作中去。
在大學的課堂的學習只是在給我們灌輸專業知識,而我們應把所學的用到我們現實的
生活中去,此次的電子時鍾設計給我奠定了一個實踐基礎,我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
中磨練自己,使自己適應於以後的競爭。
參考文獻
[1] 李建忠主編,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 多功能數字鍾開題報告研究內容怎麼寫
你好,同學,你的開題報告老師讓你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有什麼要求呢
開題報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通過順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2、目的意義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3、成員分工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
4、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則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6、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5. 電子鍾表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人們掌握了電的振盪特性以後,就開始用電的振盪來製造鍾表了。
電子鍾表的突出特點是用電的振盪決定走時精度,以至完全代替了機械手錶中的游絲、擺輪。並且用電能代替了原來的機械發條。一般說來,人類的計時工具發展到現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機械鍾表,另一類是電子鍾表,後面我們將要講到的晶體鍾、原子鍾都可算作高級的電子鍾表。這里我們首先談一談世界上已開始廣泛應用的電子手錶。
普通手錶,我們比較熟悉,而電子手錶卻有些陌生。電子手錶是製表工業上的一朵鮮艷的新花。一隻新型的電子手錶,表面上有6位數字,分別顯示時、分、秒,按下一個旋扭時,表面上的時、分、秒顯示,立刻變成月、日、星期顯示。它還能根據相應的月份,自動判斷出28天、30天或31天。夜間看錶時,只要按一下另一個旋扭,表內小燈就會發光,照亮表面數字,非常精妙。
電子手錶在它們的「鍾表兄弟」中,算是資歷最短的一個了,但是它的發展卻很迅速,從刃年代中期瑞士製成了第一代電子手錶以來,短短的20幾年中,已經過了4代的演化過程。
原始的電子手錶,即第一代電子手錶,是電子手錶和機械手錶相結合的產物,游絲擺輪和電的振盪並存。不過走時精度不再決定於游絲的擺輪,而是決定於電的振盪了。因為還有游絲和擺輪,故把第一代電子手錶叫做「游絲擺輪式電子手錶」。
第一代電子手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微型電池給晶體管振盪器提供能量,使之產生並維持振盪。在振盪過程中,電感線圈的磁場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作用於擺輪上的永久磁鐵,推動擺輪,使它按著磁場變化的周期(即振盪周期)來回擺動,再通過齒輪系統帶動指針轉動,指示出時間來。
第一代電子手錶還是很粗糙的,它的走時誤差為每天15秒左右,與機械手錶相比,還看不出很大的優越性,但它卻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必將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在第一代電子手錶的基礎上,出現了第二代電子手錶,稱為「音叉式電子手錶」。
我們知道,在第一代電子手錶中,振盪的頻率主要是由迴路的電容和電感決定的,它們的數值仍不夠穩定,比如像在機械手錶中一樣,溫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為了提高計時精度,需要盡可能地使振盪頻率穩定,人們就設法尋找穩定振盪頻率的方法,作為穩頻元件,首先採用的就是「音叉」。
醫生檢查聽力的時候,用一個小錘子敲的那個東西就是音叉。醫生把用小錘擊過的音叉放在患者的耳邊,在一段時間內,患者耳邊就響起持續的「嗡嗡……」的聲音,這說明音叉產生了振動。如果音叉是用受溫度影響很小的金屬材料製成的,這種振動就是很穩定的。
當然,用來製造「音叉式電子手錶」中的音叉,要比醫生手裡拿著的音叉小得多了,音叉式電子手錶是怎樣工作的呢?電池向振盪器供電後,振盪器就發生了振盪,電感線圈的磁場和固定在音叉兩臂頂端的磁鋼相互作用,驅動音叉振動起來,它的振動頻率反過來又去控制振盪器的振盪頻率,使整個振盪系統的振盪頻率主要決定於音叉的振動頻率,這就是所謂的穩頻作用。音叉的一個臂伸出一個推爪,音叉振動時,它就推動計數輪,使整個齒輪系統轉動起來,帶動指針走動。
在音叉式電子手錶中,已經割掉了傳統的游絲、擺輪系統的尾巴,向著更高一級的方向發展,走時精度也相應地提高了,每天誤差在5秒以內。
第三代電子手錶是指針式石英手錶。
音叉式電子手錶的走時精度是提高了,但是它仍不能滿足人們對精確時間的要求,人們開始採用更為理想的穩頻元件——石英晶體。石英晶體具有十分穩定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它的穩頻效果極佳。
第三代電子手錶主要是由微型電池、石英晶體、集成電路、微型馬達和齒輪、指示系統構成的。
石英晶體作為振盪電路中的一個穩頻元件,接通電源以後和集成電路一起形成振盪,產生一個非常穩定的3Z佃赫茲的信號,也是通過集成電路將它變換成每秒振盪一次(1赫茲)的信號,並放大到足夠強度,推動微型馬達,帶動齒輪、指針轉動。
第四代電子手錶仍然用石英晶體作為穩頻元件,但它的機械結構已經減到了最少程度,連傳統的齒輪、指針都不見了。代替齒輪的是集成電路,代替指針的是發光二極體或其他顯示元件。人們稱第四代電子手錶為「數字顯示石英手錶」。
在人類製表的歷史上,由於用了石英晶體作為穩頻元件,又採用集成電路,使手錶的製造發生了重大變革。石英手錶是當前世界上走時精度最高的手錶,每天誤差只有0.1秒,1年還不超過半分鍾。同時,它能自動走時,使用方便,形式新穎、美觀、大方,使得它的鍾表夥伴們相形見拙。
目前,電子手錶正在向著高精度、薄型、小型、多功能方面發展。有些電子手錶的功能竟達20種之多,除了顯示時、分、秒,日、周、月外,還能顯示出世界時,有的還能作為鬧表、跑表使用。
在能源方面,現在人們已經研究出了光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用來代替原來的微型電池,並且正在研究用人體體溫作為電子手錶新能源的途徑,這是一種更為方便、更加實用的方法。
6. 急求51單片機電子時鍾設計
論文怎麼寫
一、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一)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容易激起讀者的注意。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②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斷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管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二)副標題和分標題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特別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晰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系緊密性。
對於標題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要明確。要能夠揭示論題范圍或論點,使人看了標題便知曉文章的大體輪廓、所論述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能似是而非,藏頭露尾,與讀者捉迷藏。二要簡煉。.論文的標題不宜過長,過長了容易使人產生煩瑣和累贅的感覺,得不到鮮明的印象,從而影響對文章的總體評價。標題也不能過於抽象、空洞,標題中不能採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詞彙,以免使讀者一見標題就如墮煙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後才知標題的嘩眾取寵之意。三要新穎。標題和文章的內容、形式一樣,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做到既不標新立異,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勝,賞心悅目,從而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置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復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置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了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意:
1.准確。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注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標注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類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表示的目錄。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於讀者閱讀,也有採用這種方式的。
三、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於: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如果產生共鳴,則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在這里,內容提要成了把論文推薦給眾多讀者的「廣告」。
因此,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羅哩羅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簡要地敘述研究的成果(數據、看法、意見、結論等),對研究手段、方法、過程等均不涉及。畢業論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舉例如下: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固然應服從上級規劃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著眼點應放在對下負責,對本地的經濟發展,對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負責,這才是發展全局經濟的前提,從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對上負責。
●變部門「齊抓共管」企業為共同服務於企業,應成為部門工作的主要重點。(摘自《政府在市場經濟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的寫作要求可以概括為「全、精、簡、實、活」。具體說來:
1.內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論文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遺漏。提要應寫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獨立使用。
2.重點要突出。內容提要須突出論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論點)和結論性意義的內容,其他各項可寫得簡明扼要。
3.文字要簡煉。內容提要的寫作必須字斟句酌,用精練、概括的語言表述,每項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
4.陳述要客觀。內容提要一般只寫課題研究的客觀情況,對工作過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一項研究成果的價值,自有公論,大可不必自我宣揚。因而,實事求是也是寫作內容提要的基本原則。
5.語言要生動。提要既要寫得簡明扼要,又要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在詞語潤色、表達方法和章法結構上要盡可能體現文彩,以求喚起讀者閱讀正文的慾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這是畢業論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它章節有專門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
五、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又叫參考書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所查閱參考過的著作和報刊雜志,它應列在畢業論文的末尾。列出參考文獻有三個好處:一是當作者本人發現引文有差錯時,便於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教師了解學生閱讀資料的廣度,作為審查畢業論文的一種參考依據。三是便於研究同類問題的讀者查閱相關的觀點和材料。
當然,論文所列的參考文獻必須是主要的,與本論文密切相關的,對自己寫成畢業論文起過重要參考作用的專著、論文及其它資料。不要輕重不分,開列過多。
列出的參考文獻一般要寫清書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7. 電子鍾課程設計:
目錄
1 設計目的 3
2 設計要求指標 3
2.1 基本功能 3
2.2 擴展功能 4
3.方案論證與比較 4
4 總體框圖設計 4
5 電路原理分析 4
5.1數字鍾的構成 4
5.1.1 分頻器電路 5
5.1.2 時間計數器電路 5
5.1.3分頻器電路 6
5.1.4振盪器電路 6
5.1.5數字時鍾的計數顯示電路 6
5.2 校時電路 7
5.3 整點報時電路 8
6系統模擬與調試 8
7.結論 8
參考文獻 9
實驗作品附圖 10
數字鍾
摘要:
數字鍾是一種用數字電路技術實現時、分、秒計時的裝置,與機械式時鍾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確性和直觀性,且無機械裝置,具有更更長的使用壽命,因此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數字鍾從原理上講是一種典型的數字電路,其中包括了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電路。目前,數字鍾的功能越來越強,並且有多種專門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可供選擇。
從有利於學習的角度考慮,這里主要介紹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數字鍾的方法。
經過了數字電路設計這門課程的系統學習,特別經過了關於組合邏輯電路與時序邏輯電路部分的學習,我們已經具備了設計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能力,藉由本次設計的機會,充分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
本次課程設計要求設計一個數字鍾,基本要求為數字鍾的時間周期為24小時,數字鍾顯示時、分、秒,數字鍾的時間基準一秒對應現實生活中的時鍾的一秒。供擴展的方面涉及到定時自動報警、按時自動打鈴、定時廣播、定時啟閉路燈等。因此,研究數字鍾及擴大其應用,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1 設計目的
1.掌握數字鍾的設計、組裝與調試方法。
2.熟悉集成元器件的選擇和集成電路晶元的邏輯功能及使用方法。
3.掌握麵包板結構及其接線方法
4.熟悉模擬軟體的使用。
2 設計要求及指標
2.1基本功能
1)時鍾顯示功能,能夠正確顯示「時」、「分」、「秒」。
2)具有快速校準時、分、秒的功能。
3)用555定時器與RC組成的多諧振盪器產生一個標准頻率(1Hz)的方波脈沖信號。
2.2擴展功能
1)用晶體振盪器產生一個標准頻率(1Hz)的脈沖信號。
2)具有整點報時的功能。
3)具有鬧鍾的功能。
4)……
3、方案論證與比較
本設計方案使用555多諧振盪器來產生1HZ的信號。通過改變相應的電阻電容值可使頻率微調,不必使用分頻器來對高頻信號進行分頻使電路繁復。雖然此振盪器沒有石英晶體穩定度和精確性高,由於設計方便,操作簡單,成為了設計時的首選,但是由於與實驗中使用的555晶元產生的脈沖相比較,利用晶振產生的脈沖信號更加的穩定,同過電壓表的測量能很好的觀察到這一點,同時在顯示上能夠更加接進預定的值,受外界環境的干擾較少,一定程度上優於使用555晶元產生信號方式。我們組依然同時設計了555和晶振兩個信號產生電路。(本實驗報告中著重按照原方案設計的555電路進行說明)
4、 系統設計框圖
數字式計時器一般由振盪器、分頻器、計數器、解碼器、顯示器等幾部分組成。在本設計中555振盪器及其相應外部電路組成標准秒信號發生器,由不同進制的計數器、解碼器和顯示器組成計時系統。秒信號送入計數器進行計數,把累計的結果以『時』、『分』、『秒』的數字顯示出來。『時』顯示由二十四進制計數器、解碼器、顯示器構成,『分』、『秒』顯示分別由六十進制計數器、解碼器、顯示器構成。其原理框圖如圖1.1所示。
5、電路原理分析
5.1數字鍾的構成
數字鍾實際上是一個對標准頻率(1HZ)進行計數的計數電路.由於計數的起始時間不可能與標准時間一致,故需要在電路上加一個校時電路,同時標準的1HZ時間信號必須做到准確穩定.在此使用555振盪器組成1Hz的信號。
數字鍾原理框圖(1.1)
5.1.1振盪器電路
555定時器組成的振盪器電路給數字鍾提供一個頻率為1Hz的方波信號。其中OUT為輸出。
5.1.2時間計數器電路
時間計數電路由秒個位和秒十位計數器,分個位和分十位計數器及時個位和時十位計數器電路構成,其中秒個位和秒十位計數器、分個位和分十位計數器為60進制計數器,而根據設計要求,時個位和時十位計數器為24進制計數器.
5.1.3分頻器電路
通常,數字鍾的晶體振盪器輸出頻率較高,為了得到1Hz的秒信號輸入,需要對振盪器的輸出信號進行分頻。
通常實現分頻器的電路是計數器電路,一般採用多級2進制計數器來實現。例如,將32768Hz的振盪信號分頻為1HZ的分頻倍數為32768( ),即實現該分頻功能的計數器相當於15級2進制計數器。
5.1.4振盪器電路
利用555定時器組成的多諧振盪器接通電源後,電容C1被充電,當電壓上升到一定數值時裡面集成的三極體導通,然後通過電阻和三極體放電,不斷的充放電從而產生一定周期的脈沖,通過改變電路上器件的值可以微調脈沖周期。
5.1.5數字時鍾的計數顯示控制
在設計中,我們使用的是74**160十進制計數器,來實現計數的功能,實驗中主要用到了160的置數清零功能(特點:消耗一個時鍾脈沖),清零功能(特點:不耗時鍾脈沖),在上級160控制下級160時候通過組合電路(主要利用與非門)實現,在連接電路的時候要注意並且強調使能端的連接,其將影響到整一個電路的是否工作。
電路的控制原理如下:
秒鍾由個位向十位進位:0000—0001—0010—0011—0100—0101—0110—0111—1000—1001實現個位的計數,採用的是置數的方式(利用RCO埠),當電路計數到1001的時候採用一個二輸入與非門接上級輸入的高位和低位輸出作為下級的信號,實現了秒區的個位和十位的顯示與控制。設計中注意到接的是一個與非門而不是與門,目標在產生一個時鍾脈沖。實現正確的顯示。
由秒區向分區的顯示控制:
基本原理同上,在秒區十位向時區個位顯示的時:0000—0001—0010—0011—0100—0101產生了六個脈沖的時候向下級輸出一個時鍾脈沖,利用的還是與非門,目標仍是實現正確的計時顯示。
分區的顯示及整體電路反饋清零:
當數值顯示達到:23:59的時候要實現清零的工作,採用CLR清零的方式反饋清零。具體設計接出控制端的9,5,3,2用十六進製表示後高電平對應引腳接與非,將非門輸出信號的值反饋給各個160晶元的清零端(CLR)既可以實現清零了。
5.2 校時功能的實現
當重新接通電源或走時出現誤差時都需要對時間進行校正.通常,校正時間的方法是:首先截斷正常的計數通路,然後再進行人工出觸發計數或將頻率較高的方波信號加到需要校正的計數單元的輸入端,校正好後,再轉入正常計時狀態即可.
根據要求,數字鍾應具有分校正功能,因此,應截斷分個位的直接計數通路,並採用正常計時信號與校正信號可以隨時切換的電路接入其中.
在實驗實現過程中使用的是通過開關(普通開關)來實現高低電平的切換,手動賦予需要的高低電平來實現脈沖的供給,將脈沖提供到所需要的輸入(CLK)埠,實現校時,模擬過程中能夠正常校時並且在校時的時候達到了預定的效果;而在我們進入實際電路連接的時候,利用開關(手控導線點觸實現)來實現校時再不像模擬那樣的精確了,原因分析是由於使用的是普通的開關同時利用的是手動的對CLK埠賦予脈沖信號,在實現手動生成脈沖信號的過程中產生了擾動,即相當於產生了多個的脈沖信號對需要的數碼管進行校時,如此,並沒有達到模擬的精確效果,但是在實驗中通過改進電路的校時方式,不是用手觸開關產生脈沖信號(如若需用手觸則需要使用一個鎖存器實現去抖動,才能夠在脈沖生成時候不產生干擾的脈沖,實現正常的校時),而是使用信號發生器實現信號的提供,對需要校時的數碼管在相對應的CLK埠提供脈沖信號實現校時,利用此方式實現校時則比手觸開關方式效果要好。
5.3 報時的實現
報時功能的實現原理較為簡單,即對所需要報時的輸出量進行控制,並對控制產生的信號作為LED顯示的信號源,電路連接中要注意到的是在實現LED顯示的時候最好連接上一個保護電阻對LED燈器到保護的作用。例如我們的校時時間是 23:59,0010—0011—0101—1001;利用相應的門電路實現滿足埠輸出是上述條件的時候進行報時即可。
6、系統模擬與調試
7、結論
學貴以致用,通過幾天的數字鍾設計過程,將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學會了初步的電子電路模擬設計,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無疑也是對自己自身專業素質的一種提高。當最終調試成功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在當前金融危機大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增加自身砝碼的不僅僅是一紙文憑證書,更為重要的是畢業生是否能夠適應社會大潮流的需要,契合企業的要求即又較硬的動手操作及設計能力。此次的設計作業不僅增強了自己在專業設計方面的信心,鼓舞了自己,更是一次興趣的培養,為自己以後的學習方向的明確了重點。
另外在這次實驗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我們採取不同的解決方法,最終一一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還有在實驗設計中我們曾遇到多塊晶元以及數碼管損壞的情況造成了數字鍾的顯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是根本不顯示,通過錯誤排除最終確認是元件問題,並向老師咨詢跟換元件最終的到解決。在我們曾經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利用網上的資源,搜索查找得到需要的信息。
8. 利用CPU的定時器定時,設計一個電子時鍾
估計沒有人會給你的。原因如下:
1. 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懸賞分。不管多少,沒有誠意。
2. CPU沒有講清楚是什麼CPU,51?ARM? POWERPC?
3. LZ太懶。如果是關於細節問題,估計可以給你解答。你這太籠統,就給一題,想吃現成的。如果想弄個現成的,網路上多的是。在這邊別人就算給你的答案,估計也是復制粘貼過來的。
9. 多功能數字電子鍾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研究不明顯,沒有重大成果。
10. 時鍾的認識有哪些
時鍾簡稱為鍾,所有計時裝置都可以稱為計時儀器。鍾表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有兩種意思,一是各類鍾和表的總稱,另一個是專指體積較大的表,尤指機械結構的有鍾擺的鍾。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
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
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功用
在家庭、辦公室及其他場所都有時鍾,像表之類小型的設備可以戴在手腕上或是身上,較大型的會在公眾場所,例如火車站或是教堂內,在電腦顯示器、手機、攜帶型媒體播放器的角落也會有時間顯示。
大部分的數位電腦會依靠一定固定頻率的信號來同步處理,這稱為時脈訊號(有些研究計劃正在發展用非同步電路處理的CPU)。像電腦等設備,也會顯示像日期,年份等資訊,這和時脈訊號不同,不過也會透過時脈訊號計時而得,也有些設備會有專門的實時時鍾(RTC)晶元。
時鍾的主要目的是顯示時間,但也有以下的一些功用。
1、時間管理:時鍾也可以在指定的時間發出警示聲響提醒使用者,幫助人們進行時間管理,這種時鍾稱為鬧鍾,其音量可能一開始較小聲,漸漸的變大聲,或是聲響先中斷一段時間,隔幾分鍾後再重新發出警示聲響。
2、定時控制:時鍾可以控制一些需定時動作的設備,例如中央供暖、錄影機等,這種應用下的時鍾常稱為計時器。另外像太陽能跟蹤裝置及望遠鏡架都需要根據地球自轉而進行位置或角度的精細調整,也需要配合時鍾的資訊。
3、導航:自十二世紀起,航海上的導航需要精確的經度及緯度,緯度可以依天文導航得知,而經度的量測就需要准確的時間計算,約翰·哈里森在十八世紀中發明了航海時計,開普敦的午炮會固定在中午發射,方便船員校正時間。
4、地震學:在判斷地震震中位置時,會用一個公共的時鍾,至少有四個觀測員,觀測並記錄不同位置不同地震波的到達時間,以檢測震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