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
1.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指導思想
地質構造,是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層和岩體經歷了漫長地質發展歷史的地殼運動作用而形成的。人們不可能親自觀察到現存的地質構造形成的全過程。雖然在實驗室可以做些模擬實驗,但在規模和時間上都不能達到自然界的同等條件。所以,研究地質構造,要強調以大自然為實驗室,投身於實踐,充分觀察和收集現存的地質構造痕跡;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再到實踐中去驗證,修正錯誤的認識。即所謂「將今論古」的方法,又稱為「反序法」。
2.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實踐證明,要做好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工作,不僅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而且要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傳統的地質測量(地質制圖或地質填圖)。通過在野外對自然露頭的觀察和描述,將獲得的地質現象標繪在一定比例尺的地質圖、剖面圖以及其他地質圖件上,用以表示地質構造在空間的形態。
在地質測量過程中,對地表以下的地質構造的解釋,是根據在地表所見到的地質現象進行推測的。如果地表是被第四紀鬆散堆積層所覆蓋,則對地表以下的地質構造的推測就更為困難。為了正確解釋地表以下的地質構造,還必須採用其他方法和手段,取得地表以下的有關地質資料。例如,槽探、巷探、鑽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是當前揭露地表以下地質構造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
變形模擬實驗是構造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構造中進展比較顯著的一個領域。透射電鏡、電子計算機及高溫、高壓設備的引入,構造模擬已從定性的物理模擬發展到定量的數學模擬;從宏觀的礦物岩石的實驗到微觀的模擬礦物變形實驗;從常溫、常壓條件下的實驗到高溫、高壓條件下的實驗。近年來,構造地質的發展與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相結合,使構造地質的研究向定量的數理分析方向發展。如應用有限單元法來計算一定區域內的各點應力方向和大小,並由該地區的構造應力場做數學模擬,據此,可與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進行比較。這些模擬手段的更新不但使地質構造研究深入到超微觀的晶體變形中,而且給不同層次構造的形成條件和形成機制提供科學的依據。
近二三十年來,構造地質學發展迅猛。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新的技術方法的廣泛採用,使構造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和深入。航空、航天遙感技術的應用和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的發展,使得對地球構造的研究,從陸地發展到海洋,從地殼表層深入到深層,並可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可與宇宙星體進行類比。
隨著地質構造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從地表到地下深處的構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認識到地殼或岩石圈不同深度區的變形過程、變形機制和變形產物以及構造特點都是很不同的。因而,提出了「構造層次」的概念。構造層次是指在一定變形幕過程中,由於在地殼不同深度因溫度、壓力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變化,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構造分層,或不同構造階段引起的構造疊加。一般把地殼或岩石圈劃分為淺、中、深構造層次。各層次之間的界限並非等深圈層面,而是常常表現為漸變的過渡帶(或剪切帶)。由於構造作用,特別是逆沖斷裂的推覆作用,可以把地殼深層或上部地幔的岩石推至地表,因而,在地表的構造斷裂帶中可以見到地殼深層和上地幔的岩石零星分布。
⑵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及內容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三大基礎學科之一,其研究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的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岩層和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的產物,如褶皺、節理、斷層、葉理和線理等。
地質構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①原生構造是指在沉積作用或岩漿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如沉積岩中的斜層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漿岩中的流動構造、原生節理等。②次生構造是指岩石、岩層或岩體形成之後,在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而形成的構造,如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構造地質學側重於研究岩石、岩層或岩體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構造。但是原生構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構造形成時的地質背景,某些原生構造又是識別次生構造形態、產狀及其變形特徵的重要標志,因此,原生構造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內部的結構和巨大構造單元,如板塊或古板塊、造山帶等;小至露頭尺度的構造或手標本的組構,更小的構造甚至需要藉助於顯微鏡才能觀察。
構造地質學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地質構造的幾何形態、組合型式和分布規律。
(2)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質背景和運動學、動力學機制。
(3)地質構造的變形序列和構造演化歷史。
⑶ 簡要說明大地構造學和構造地質學研究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大地構造學: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構造、演化及其運動變形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不僅對深入認識地球發展史和地殼、岩石圈運動史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研究成礦條件、地表成因及預測礦產資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地殼的大型乃至全球構造的發生、發展、區域構造組合,以及它們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的學科。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1965)把構造的研究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面:建造和改造。建造代表形成,是地殼運動的物質基礎,也是地殼發展演化的物質反映;改造代表形變,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或具體表現。大地構造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歷史分析法與動力分析法相結合。由於不同作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構造學派。
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地質學主要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內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構造作用或構造運動常是其他地質作用的起始或觸發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地質學說通常也就成為地質學的基本學說。
基本內容
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地質體的次生構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時也進行構造作用環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稱為改造和建造。它們都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和形成,並具復雜多樣的特徵。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次生構造都與內生地質作用相聯系,這與地球深部作用緊密相關。岩石圈板塊運動是地質構造演化的主因,所以對地質構造的研究盡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別,但都必須著眼於全球整體的地質演化規律與特定的形成環境相結合。
各種構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地幔圈層以上的岩石圈內,因而岩石圈又
造山運動
稱為構造圈。在這里,既有現今的活動構造現象,如地震可測量的板塊運動向量等,也有各種已經固結了的構造,這種歷史中的構造一直可追溯至38億年以前的古老地質體中。
持續不斷的構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種地質體發生形變,如岩層彎曲和斷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脈、高原和盆地;地表遭剝蝕和盆地內沉積;岩漿的侵入活動和火山噴發等,它們都直接間接地由更為廣泛而具體的構造運動所引起的。從礦物晶格位錯至造山帶的形成,不同成因環境和層次的變質作用現象,岩漿岩分帶,大陸碰撞區地殼壓縮隆升和鄰區的盆地沉積充填,以及地質體演化發展中的構造疊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構造。
構造地質學也研究由構造作用決定的原生構造現象,如造山帶的位置和形態、盆地的形態和分布,各種層次的變質作用與分帶,不同成因的岩漿岩侵位和噴出活動條件等的本身特徵,都由構造環境所決定,是由先期構造造成而又成為後繼構造作用的基礎。
構造地質學與地質學一樣始於對大陸地質的研究。地殼構造具雙層模式特徵,不同深度層次的構造變形機制、作用過程和產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地下一般為10~15公里深處的脆韌性物性過渡帶上下的差別。其淺部常見脆性構造變形,構造發育不均勻;而在過渡帶之下,以韌塑性均勻剪切變形為特徵,各類韌性剪切構造面一般都很平緩,多強烈置換構造和透入性特徵。淺部的脆性斷層向下進入韌塑性帶時常產狀變緩。具細粒化重結晶的糜棱岩則多形成於脆韌性過渡帶附近或更深些。
構造變形的各種不同速率和長時間的作用進程,可造成地質體的穿時現象,而不同階段的構造作用可使構造發生遞進變形或疊加;它們在時空上的關系,主構造期間及遞進變形期內的演化序列,又常與沉積作用或岩漿侵位相關,這種具明顯對應關系的主期又稱為構造熱事件,它不僅是構造變形產物,也是地質階段劃分的重要標志,有重要的紀年意義。
構造地質學強調野外實地觀測。其研究精度則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迅速提高。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的運用,對地質構造的研究產生極高的效益;採用反射地震技術研究地殼結構,並開創大陸地學斷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這些創新技術和理論,已有可能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研究具體的構造單元、區域構造特徵、水平運動和制圖。
實驗室內的顯微構造與組構研究、構造變形條件的溫度和壓力的測算、古應力場重建及古應力差值估算等已經實現。因此,構造地質研究的觀測分析手段已是宏觀更宏、微觀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構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運動學和動力學上結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計算機數字模擬則又開拓了為這方面實驗提供可資參考的途徑。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這兩者都屬於地質科學
⑷ 構造地質學的要求是什麼
構造地質學其研究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的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
研究地質構造的理論意義:闡明地殼構造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和時間上的發育順序,探討地殼構造的演化和地殼運動規律及其動力來源。
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應用地質構造的客觀規律指導生產實踐,解決礦產分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及環境地質等方面有關問題。
1.構造尺度、構造層次、構造旋迴、構造層的概念
構造尺度主要是指地質構造的規模。一般把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大、中、小、微以及超微等六個級別。
構造層次是指在同一次構造變形中,由於在地殼中不同深度,因壓力、溫度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變化,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構造分層,一般把地殼或岩石圈劃分為表、淺、中、深四個構造層次。
構造旋迴是指從和緩地殼運動到劇烈地殼運動的一個旋迴
構造層指一次構造旋迴時間內收地殼運動的作用(包括沉積建造、構造變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而形成的綜合地質體即為一套構造層。
2.地質構造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方法
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
①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分布和組合形式;
②地質構造的形成條件、形成機制、形成時間、先後順序與演變規律;
③探討產生地質構造的地殼運動的方式、規律和動力來源。
地質構造的研究方法:構造地質學研究應包括構造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構造演化歷史研究①構造解析法(構造幾何學解析、動力學解析、運動學解析)②歷史分析法
第二章·沉積岩層的原生構造及其產狀
1.從哪些方面識別層理?
層理是沉積岩最常見的一種原生構造。它是沉積物沉積時由於介質(如水、空氣)的流動在層內形成的成層構造。由於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在剖面上的變化而顯示出來。層理按照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平行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組成層理的要素有細層、層系、層系組。
細層:通常又稱為紋層,是組成層理的最小單位。
層系:是由成分、結構和產狀上相同的許多細層組成。
層系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層系組成的,是在同一環境的相似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
2.岩層產狀的表示方法
岩層的產狀系是指岩層面在三維空間中的方位,由走向與傾斜(包括傾向、傾角)來確定。走向:岩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的線叫走向線。
傾向:層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並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叫做傾斜線。
傾角:岩層的傾斜線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傾向)之間的夾角就是岩層的傾角。
文字和符號兩種表示方法
方位角表示法:一般只測記傾向和傾角。
⑸ 1,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的內容2,哪幾個方面來識別岩層的層面
1.主要研究地球表層岩石,岩層,岩體在力的作用下變形形成的各種現象(構造)
2.可以從顏色,性質,礦物種類,顆粒大小等方面來識別岩層的層面,當出現突變時往往是層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啊~
⑹ 學習任務構造地質學的學習方法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地殼岩石(地層)中的構造形態,而這些構造形跡既觀諸於世界,又查之微渺;既漸變於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又會像地震那樣發生於瞬息之間;既可形成於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環境,又能在重力或其他非構造機制下形成於地表。
面對這樣復雜的地質構造形跡,要真正接近於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沒有反復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是不可能做到的。
過去,人們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僅僅依賴於構造地質學家對野外岩石露頭的觀測,從點到面地逐步把地質構造的空間形象恢復出來,而且也僅僅能比較清晰地反映地質構造的平面特徵。幾百年來,也積累了不少構造幾何學知識,創立了不少久用不衰的名詞、術語。但是,對構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解釋常常是推斷性的、定性的。
當今,航天遙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人們認識地質構造打開了從面到點的新途徑,如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張文佑先生曾感慨地說:「嗨,現在才真正看清郯廬斷裂的面貌」(指從遙感影像上看到的)。通過遙感圖像的解譯和判讀,可將地表實地工作難以發現的現象得以呈現和反映(如河北任丘油田的發現);或者把大片第四系覆蓋區的地下基岩地質圖編錄出來,這必然大大加快人們對地質構造的認識進程。
此外,通過各種物理模擬實驗,或者使用計算機技術對地質構造進行數學模擬等,也為地質構造的研究開辟了新天地。
但是,對於我們研究的各種各樣的構造形態來說,至今我們仍不能以同等規模、同等地殼深度,尤其是在同等時間內,在實驗室里再造出地球數十億年以來一直不斷演化著的變形實體。因此,人們只能視其變形情況,結合該處的岩石性狀,分析與判斷當時各點的受力態勢,進行必要的類比,然後再對所獲資料加以綜合(由表及裡,去偽存真),這種方法稱為「構造反序法」,即從現象到本質地認識地質構造。
野外地質調查是一切地質構造研究的基礎。工作時,必須記錄露頭上全部和研究主題有關的信息,力求做到不用重復觀察同一露頭。這一點,對區域性構造研究尤為重要。
實際工作中,構造識別的技巧和判斷是十分重要的。野外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當較大范圍的構造格架開始顯示它們的形跡面貌的時候,經驗和判斷就成為首要的技能了。
畢令斯提出的「多重(暫定)假說」方法,可以說是老一輩構造地質學家的經驗總結。採用這種方法來推求構造時,構造學家在野外就應該盡可能多地構思出與已知事實不相矛盾的假說,然後再逐個驗證,或者用已知的資料去校正,摒棄與事實矛盾的假說,而使某種認識不斷更新、充實,成為新的理論。事實上,許多最終認識常常與野外初期認識很少有相同之處,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這就是構造地質研究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此外,「米」字形規則的運用對野外可能出現的地質構造形跡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以後章節將詳細介紹)。
用「多重(暫定)假說」指導對地質構造的認識和研究,其優點是使構造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知道如何對事實加以評價。同時,「多重(暫定)假說」和「米」字形規則又引導人們去觀察某些關鍵性露頭,因為如果沒有假說或規則,人們可能永遠也不會觀察這些露頭(關鍵性露頭)。但是,如果構造地質工作者未把某一假說看成暫定的話,而是帶著某種「意識」去觀察露頭,那麼所謂的「事實」自然就是片面的了。
在野外能全面理清事實,自然是野外工作的根本任務,但是,如果認為野外只收集事實,而事實的解釋則放到以後去做,那麼這種觀念是極為幼稚的。事實上,對新獲得的資料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綜合分析,並且要始終將這「十六字方針」貫穿於野外階段、准備階段乃至室內整理階段。當然,室內整理是一個深化認識的關鍵階段,也就是說,真正的假說只有在野外工作結束後才能全面得到考量,最後在室內上升為理論。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地質學按其性質來說,主要是研究那些我們沒有經歷過,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經歷過的過程。」所以要理清事實,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但所得到的可能很少。要切切實實弄清楚某一構造現象不費力氣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到大自然中的野外露頭上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
本課程作為廣義構造地質學的基礎部分,僅主要介紹常見的中、小型構造現象,闡明它們的幾何形態、運動方式等特徵,以及一般常見的地質構造識別與分析方法。對地質構造的研究要「時、空、力、物、境」統一分析,對一些專門的構造理論和方法,將由後續必修課或選修課來完成,或通過自己的勤奮與博聞來獲取。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引領性學科,是從事礦產勘查工作的基礎,學習這門課程需要敏銳的野外觀察能力、豐富的時空想像能力、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縝密的分析判斷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地質工作者。
學習指導
地質構造研究的對象是地殼(岩石圈)中的各類地質構造,諸如褶皺、斷層、劈理、韌性剪切帶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等。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引領學科,具有對地質構造的識別、分析、判斷能力是從事地質工作所必需和必備的。同時,還要學好岩礦鑒定、地層古生物、遙感地質、礦床基礎等課程。
練習與思考
1.何謂地質構造?何謂構造地質學?
2.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3.地質構造的研究意義有哪些?
4.如何理解「多重(暫定)假說」?
⑺ 應用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向是什麼
應用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向:地質學能觀察和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將日益擴大。在空間上,不但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對月球、太陽系部分行星及其衛星的某些地質特徵,將有更多的了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向地質學的進一步滲透,先進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細、深入的野外地質工作相結合,會使人們有可能對更多的地質現象和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進行更深入和本質性的研究。
在於認識和運用地質體的成因和運動的規律性。地質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成礦背景,控礦容擴因素都與構造演化、構造環境和成因機制緊密聯系。構造地質作用更是地質災害的發生的重要的決定因素;工程建設及減災等環境科學問題,也與構造地質學的研究直接相關聯。
⑻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地質構造的研究應包括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研究,以及構造發育、演化的歷史分析。①構造幾何學的研究是對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和規模及其組合型式和相互關系進行觀察、描述和測量; ②構造的運動學分析是根據構造幾何學的有關資料和數據,去追索現有構造狀態和位置的岩體在變形時,物質相繼發生的位移、轉動和應變等內部和外部的運動; ③動力學的研究則是探索構造變形時作用力的性質、大小、方向、應力場的演化以及外力與應力之間的關系; ④構造的歷史分析是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對有關資料的綜合研究,闡明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成時期及其發育順序。這幾個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對構造形態進行幾何分析則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基礎,有了構造幾何分析的基礎,才可能正確分析地質構造的演化歷史和成因,進而對各個地區的構造分析資料及其他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揭示出地殼構造的形成和發展規律。
盡管對不同岩石類型地區地質構造和不同尺度構造的研究任務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是,野外觀察和地質填圖始終是研究地質構造的基本方法。通過野外觀察填繪的地質圖,不僅可反映出一個地區各種岩層和岩體的分布,而且根據岩層和岩體的產狀、相互關系和各自的時代,可以認識該區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組合特徵和發育史。通過繪制剖面圖和根據地面的構造形態觀測及鑽井和物探等提供的資料,編繪構造等高線圖和等厚圖,能較好地反映地下構造形態的特徵。
研究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及其相互關系,一方面是採用填繪地質圖、編制有關圖件以及相應文字描述的常規方法; 另一方面是通過對各種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要素的力學性質、產狀和相互幾何關系的系統觀察和測量,應用極射赤平投影或電子計算機作數理統計分析和自動化成圖,從而得出地質構造產狀方位的型式和對稱性的特徵,為建立地質構造三維空間圖像、分析構造變形機制和恢復變形歷史等提供依據。Bruna Sander ( 1930) 在《岩石組構學》中提出的變形岩石顯微組構的幾何分析方法和運動學解釋原則,經廣大地質學家在實踐中進行修正和補充,現已發展成為不僅可用於顯微構造分析,而且也可以應用於中、小型構造乃至大型構造分析。
現代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和航片、衛片的採用,擴大了觀察地質構造的視域和深度,彌補了野外地質觀察的局限性; 而鑽探、物探等工程和探測技術的應用,為了解地下構造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研究地質構造不能只滿足於形態描述,還要應用力學原理,鑒定各個構造的力學性質和相互關系,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各構造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得出區域地質構造的分布和演變規律。
研究地質構造形成的力學機制,常常需要進行模擬實驗。例如根據相似原理,用泥巴、石蠟、瀝青或凡士林等材料,做成某種形態和尺寸的試件,在設置的相應幾何邊界條件下,施加一定方式的力使之發生變形,觀察其變形特點、應力與應變之間的關系,並將實驗模型與自然界的構造原型進行類比,藉以說明這種構造的形成、發展和組合關系以及構造變形的邊界條件和應力作用方式。計算機的應用使構造地質的研究向定量的數理分析方向發展。如應用有限單元法來計算一定地區內的各點的應力方向和大小,進而對該地區的構造應力場做出數學模擬,據此,可以推斷出相應的構造圖像,並與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進行比較。
對地質構造進行歷史分析,一般是根據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各種構造間成因聯系和交截、疊加關系,並結合沉積岩相、厚度以及岩漿活動等方面的分析,或配合同位素地質年代的測定資料,分析該區構造形成時代和發育順序,劃分構造發育的階段,恢復區域構造發展史,從而對該區地質構造的規律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
在構造地質學研究中,還需與岩石學、地層學、地貌學及地球物理學等學科密切結合。
⑼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構造地質學 ( structural geology) 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的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 ( 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規模、形成條件、形成機制,分布和組合規律以及演化歷史,並進而探討產生地質構造的地殼運動的方式、規模和動力來源。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到成百至數千平方千米乃至全球規模; 小的則表現在一定范圍的露頭上或手標本上; 更小的甚至需藉助於顯微鏡才能觀察。因此,對地質構造的觀察研究,可以按規模大小劃分為許多級別,稱為構造尺度 ( tectonic scale) 。構造尺度的劃分是相對的,一般把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大、中、小、微、超顯微等級別。不同尺度的地質構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質調查,通常是從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質構造觀察入手。至於大尺度和巨尺度的區域構造的研究,屬大地構造學的研究范疇。
構造地質學著重研究中、小尺度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產狀、分布和組合關系及對各種構造的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並探討各種構造的形成條件和力學機制。
⑽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中的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指在地殼運動的發展過程中,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層或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產生的各類變形,包括褶皺、斷層、劈理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等。
地質構造分為原生和次生構造。原生構造是指沉積物或岩漿在侵位與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如沉積岩中的層理、波痕等和岩漿岩中的流動構造、原生節理等。而次生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形成後,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如褶皺、節理、斷層等。形成次生構造的作用力,可以來源於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也可以來源於地球外部,稱為外力。構造地質學側重於研究岩層或岩體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構造。但是對原生構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構造是識別次生構造的形態、產狀及其變形構造的重要標志。
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①地殼或岩石圈內各種變形的幾何形態、組合特徵、分布規律;②分析構造形成的地質背景、力學條件及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機制;③研究構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歷史。同時還要研究各種構造形態的描述、制圖及其表示方式,以及與地質礦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熱及地震地質等學科的相互關系。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據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圍;小的可在露頭甚至一塊手標本上即可表現其全貌;更小的則需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因此,對地質構造的觀察研究,可以按規模大小劃分為許多級別,成為「構造尺度」。構造尺度的劃分是相對的,一般把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顯微型等級別。不同尺度的地質構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質調查,通常是從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質構造觀察入手。構造地質學主要側重於研究中、小型地質構造。較大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則隸屬區域大構造學的研究范疇;全球范圍內地殼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則屬於全球構造學的研究范疇。構造地質學是學習地質科學的一門基礎性課程,為學好後續的其他專業課程,如礦床學、找礦勘探地質學、遙感地質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煤田、石油地質等課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