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小學低段看課文插圖教學方法

小學低段看課文插圖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4 21:43:16

1. 怎樣引導一年級學生看圖學文

一、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敏銳的觀察力是關鍵。我在小學第一冊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文讓學生先看看小燕子觀察得出了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小燕子去了幾次菜園,看到了些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在課文中找出了小燕子觀察的結果。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冬瓜和茄子的插圖放大,教師再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繼續觀察的興趣,「看誰是最細心的孩子,誰能說出小燕子沒有發現的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學生受到鼓勵馬上投入到了觀察中,非常的仔細。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有不少的學生都發現了小燕子沒有發現的結果,「冬瓜重,茄子輕」、「冬瓜硬,茄子軟」、「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掛在枝上的」、「冬瓜的花是黃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通過這節課的嘗試我充分認識到了學生的觀察力不可小視,只要善於引導一定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在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學生在觀察冬瓜和茄子圖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剛才觀察的方法,觀察先准備好的水果蘋果和桔子,說出這兩種水果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思考學生就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學會了思考的方法。學生們從兩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比較兩種水果。有的說:「蘋果是紅色的,桔子是黃色的。」有的說:「蘋果的皮很薄,桔子的皮厚。」有的說:「剝開桔子是一瓣一瓣的。」還有的說:「蘋果又香又甜,桔子有點酸。」……學生通過觀察說了很多的不同之處,積極地動腦,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
tob_id_4537
在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給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兩幅圖,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 〔1〕兩幅圖中石子有什麼變化? 〔2〕兩幅圖中瓶子的水位有什麼變化? 〔3〕兩幅圖中烏鴉的表情有什麼變化? 通過仔細的觀察,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觀察的結果。這時候教師適當地補充就可以了。此時,就再次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烏鴉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喝到水?這個問題一提,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了積極的思考中去。我要求學生先同桌的討論,然後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此時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的思考,都參與到了課文內容中去,想了很多的辦法,有的學生說:「可以找一根吸管,烏鴉就喝著水了。」有的學生說:「可以把瓶子放得傾斜一點,烏鴉也可以喝到水了。」還有的學生說:「把瓶口打破,烏鴉可以喝到水了。」更有學生說:「烏鴉可以用青草伸進瓶子里,青草也可以帶一點點的水出來」…… 就這么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學生卻通過思考得出了這么多有趣的答案,許多的答案教師是想像不出來的,但是通過學生的思考變得豐富多彩,所以充分的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得到了教師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鼓勵提問,放手質疑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回答,如果給學生一個提問的機會,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在學習《小壁虎找尾巴》這一課時,我首先出示課題,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去哪裡了?」「小壁虎向誰去借尾巴?」「借到尾巴了嗎?」 「小壁虎是怎樣借尾巴的?結果怎麼樣了呢?」「為什麼小動物們不借尾巴給小壁虎呢?」「小動物們的尾巴有什麼用處呢」……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圖,讀課文,找答案,學生的興趣非常的高,這篇課文的內容學生掌握得很好,把課文內容來朧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麼斷的,它怎麼去借尾巴的,結果怎麼樣。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認識到了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分別有不同的作用,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 在學生充分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再給他們一個任務,自己課余去了解小動物尾巴的作用,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一系列的嘗試,我有如下體會: 一、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看圖時間。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發現都給予肯定,使學生在贊美聲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產生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向上的積極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笑容,真誠的誇獎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動力。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雖要體現,但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景,要給予恰當的指導,要針對性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三、課內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就比如在課文《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結束後,給學生一個課外學習的任務,就是了解其它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的,學生去完成這個任務時既不興趣也會從中得到樂趣,還能得到在課堂上沒有學過的知識,真是一舉多得。 當然,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點嘗試,也有諸多不到之處,也並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能用這種形式,要根據課文特點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形式,每篇課文的體裁、訓練側重點等有所不同,教學方法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在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究,從思想上確立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主體,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

2. 怎樣利用小學語文插圖提高學生看圖說話能力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一向只重視生字詞語,而忽視寫話的訓練。致使許多學生到了三年級仍然連簡單的話也寫不完整,寫不通順。這樣就叫他們寫成篇的文章,無疑是一步登天,學生不抓耳撓腮,叫苦連天才怪呢!為此我從一年級開始就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寫話訓練。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實際,以圖畫為載體,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以提高其構思、選材和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一.充分利用插圖,引導模仿寫話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仿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語文的技能。模仿是人類從事學習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方法,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生活經驗貧乏,語言積累不豐厚,寫作方法沒掌握,寫話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讓學生模仿他人作品,從他人作品中汲取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方法,不失為習作起步階段一種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低年級課本圖文並茂,許多課文插圖形象、生動,除了輔助了解課文之外,也是絕好的說話、寫話材料。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挑選那些趣味性強,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話可說的插圖進行寫話訓練。可以是填充式的,也可以是仿寫式的。教師可在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品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由挑選其中的一幅圖畫,把圖意寫下來。不求生動具體,只要學生能把話寫完整,寫得通順連貫,別人能夠看懂即可。這樣的訓練,由於給了學生一定的模式,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易以動筆,有話可說。這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寫話的興趣,使他們都樂於進行仿寫,使學生的寫話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訓練的形式上力求多樣化,可以一人單獨寫作,獨立完成的;也可以一人寫稿,眾人共同討論評議,聚集體之力共同完成的;還可以小組合作,在成語接龍式的游戲中,你一句我一句地拼連而成的。這樣花樣翻新著練習,以提高學生寫話的興趣,同時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彼此從對方汲取營養充實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寫話水平。二.指導看圖,學會寫話由於小學生不會觀察,不善思考,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寫動物不是小錨就是小狗,寫好事不是撿到錢包就是扶盲人過馬路。因此教師要善於挑選各種適合寫話的圖畫,開山引路引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從中學會觀察和表達。1.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會觀察是學會寫話的首要條件,低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都還比較弱,觀察時易被無關要素吸引,而抓不住要點。因此教師要藉助圖畫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讓他們學會先整體後局部,先主後次,由近及遠,從上到下,從左往右,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認真地觀察分析圖畫的方法。在觀察多幅圖畫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圖畫與圖畫,畫上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聯系,分出主次,確定重點,這樣寫話時才會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2.培養思考能力,豐富學生想像教師要善於根據圖畫創設的各種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置身於畫面創設的情境,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地、自由地聯想和想像。有些圖畫和學生生活非常貼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模仿圖畫中的角色進行表演,讓他們在表演中理解和想像畫面內容,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寫話的願望,打開學生的思路,使他們體會到原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都可以是寫話的內容。3.激發表達慾望,勇於表達內心 通過觀察與想像,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很想把把心中的話表達出來。這時教師要抓住火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要敢於創造,敢於想別人所未想。讓學生明白寫話就是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心毫不裝飾地寫出來,心裡怎麼想手上就怎麼寫,只要合乎圖畫的意思,不胡思亂想,胡編亂造就可以了。三.看圖、畫畫,寫話表達 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把圖畫自己再畫一畫,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圖畫畫下來,再根據圖畫內容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有利條件,破除清規戒律,減少對學生的種種限制,激發學生想像和幻想,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育學生敢於想像,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怎麼想就怎麼畫,怎麼畫就怎麼寫。如果教師給題,那麼一定要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能引發學生想像,使學生有話可說的題目。如《筍芽兒》、《秋天的圖畫》、《黃山奇石》等。這種寫話訓練由於學生自定題材,自選內容,抒寫的是他們的真情實感,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都樂於去畫,樂於去寫。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寫話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畫去寫。為此,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寫話的興趣,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變教師要我寫為我自己要寫。小學生寫話還只是初學,知識基礎,語言積累有限,對作文技巧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師要降低一切不切實際的寫話要求,允許學生畫不出來就用文字寫下來,寫不出來就把它畫下來,畫不出寫不出來的地方就用圓圈來表示。不求生動

3. 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運用插圖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運用插圖去理解課文的內容,可以在閱讀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觀看插圖,通過插圖去理解文中某些段落的意思,從而可以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同時可以根據插圖去揣摩一些人物的心理狀態變化,可以更好的學習課文。

4. 如何有效使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課文插圖

現行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課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緊扣課文內容,色彩鮮艷、生動有趣,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極易引起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插圖作為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和語言表達等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插圖往往被忽略或輕易帶過,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插圖的功能一般可分為裝飾功能、解釋功能和促進功能。所有課文插圖都兼具以上三項功能,只是對於某一幅具體的課文插圖來講,功能會有所側重。

5. 如何巧用課文插圖

九年義務教育新編語文教材圖文並茂,富有趣味,便於進行啟發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1.巧用插圖導新課 巧妙引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用那些與課題緊密相關的插圖來導入新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趙州橋》一文的插圖,展示了趙州橋的全貌,課前出示掛圖稍加引導,學生腦海中就會產生「趙州橋是什麼時候、由誰設計建造的 ?趙州橋有什麼特點 ?和一般橋有什麼不同 ?」等疑問。這些都是學習本課將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樣一來,使學生產生了迫切讀書的願望,充分激發了閱讀興趣,為培養閱讀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2.巧用插圖解詞句 小學生理解能力較低,對事物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如果藉助插圖,形象直觀地理解詞句,可使學生茅塞頓開。例如,在《荷花》一課中如何理解「挨挨擠擠」一詞,學生通過看圖,立刻就能領悟到「挨挨擠擠」就是「一片緊挨一片」的意思,說明荷葉多,長勢旺盛。進而引導學生經過仔細對比觀察圖畫內容,理解「有的才……」「有的……全都……」「有的還是……」幾個復雜的句子也變得輕而易舉。

6. 如何利用課文插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巧用插圖·激活課堂·提高效率

臨海古城小學黃曉敏

巧妙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充分發揮插圖的功能,對上活語文課,上好語文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大有裨益。因此,如何充分解讀課本插圖,利用有利時機運用插圖,如何突破局限,創造性地利用插圖,使學生學的輕松,是我們教師應努力的方向。如果能發揮插圖優勢,克服運用過程中的難點,千方百計,巧用課本插圖,就能激活課堂,提高效率,減輕學生負擔。下面,本人結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巧妙運用插圖,讓課堂教學「如魚得水」。課文插圖作為所選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都緊扣文章內容或作全景勾勒,或作局部點綴,或……其目的是為學生理解課文,教師組織課堂教學起輔助作用,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巧妙的利用課文插圖,會使課堂教學「如魚得水」。 如:我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上課伊始,我就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圖道:山谷中,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請同學們看一看,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深刻而直觀地體會到小村莊的環境之美後,我再出示文中的第一段: 山上的森林,鬱郁蔥蔥,村前的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 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理解劃「」的詞語。這樣,小村莊的美麗就深深地印在學生腦中,刻在學生心理,也為學習後文「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埋下伏筆。 再者,在學習文章最後一段時,我又出示文中的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觀察小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結合圖說說: 山不再是,水不再是,天空不再是,空氣不再。村莊,什麼都沒有了。 這樣通過觀察小村莊變化前後的圖,讓學生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還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在學習中對亂砍亂伐,破壞環境之人的憎恨之情就油然而生。 那麼文章的主旨「愛護樹木,保護環境」學生也就不言而喻了,輕松的突破了教學難點,把握了課文的中心。 二、活化課文插圖,讓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並茂,課文中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插圖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綜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深得學生的喜愛。如果教師在上課時能抓住學生的這一特性,靈活運用課文插圖,對於學生受益匪淺。 1.感知形象,促進背誦。 如學習了《翠鳥》外形部分後,如果我們讓學生馬上讀背下來,也許很多同學都會有困難,此時,如果我們老師能運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著翠鳥的外形圖先來復述,再邊看圖邊對照課文語句記,我想,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學生就能背下來,並能記得更深刻,學得輕松。 2.通過讀圖,解決疑難。 有時候有些抽象的字詞我們老師很難用字面的意思讓學生理解時,就可以通過讀圖來解決。 如《南轅北轍》一文中的「轅」、「轍」。「轅」的意思是: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的意思是:車輪走過後,路面壓成的痕跡。 如果讓學生這么死記,也許很多人都在雲里霧里,即使當時記住了,沒過多長時間又忘了。因此,我就在學生字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他們在文中的插圖上標出哪是「轅」,哪是「轍」,這樣,我想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也會更透徹。 3.喚起想像,深化思維。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創新與想像能力的培養,並做到讀寫結合,多進行說話寫話訓練。語文課本中就有許多能引發學生想像並進行說話寫話訓練的插圖。 如:為了更好的體會《南轅北轍》中那個乘車的趙國人的固執己見,執迷不悟的品質,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觀察文中插圖那個人的衣著、神態及他的豪車,想像他當時與季梁對話的過程,並寫下來。從而讓學生體會的更深刻。 又如在教學《燕子專列》時,我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想像:小貝蒂在哪兒發現了燕子?她會怎麼做?怎麼說呢?然後寫下來。進而豐富課文內容,讓學生在深刻思考上去表達,讓貝蒂的言行在學生的心目中「沉澱」,將「愛」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和課堂的每一個角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又訓練了語言文字,真是一舉多得。 三、創造性地運用插圖,讓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課文中的插圖展示的往往是某一地方、某一場景、某些人物等等,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們可以把那些靜止的、描述性的插圖製作成聲像並茂、形象變化的多媒體課件,展示逼真如實的現象,創設情境,製造氣氛,學生如臨其境,容易產生想像、聯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檢閱》一文,上課開始,我先播放一個波蘭國慶檢閱的錄像,並配音(這是人們在波蘭首都華沙歡慶國慶節的場面,許多遊行隊伍在這一天接受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和人民群眾的檢閱。對每一位波蘭人來說,這一刻都是激動的、幸福的時刻。)然後我把錄像定格在課文插圖描繪的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圖畫,看看這個情景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指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這一創造性的插圖運用,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國慶檢閱的隆重、盛大、庄嚴。與課文插圖描繪的情景形成對比,為學生理解課文作鋪墊。在理解重點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時,我再次展現文中的插圖,只是把靜止的畫面通過多媒體形象逼真的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反復觀看,兒童俱樂部(有一個拄著拐杖的兒童)遊行時的情景,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句子,深刻體會這些小夥子尊重和愛護殘疾兒童的優秀品質;這個小夥子充滿自信地走在隊伍最前面所表現出來的自尊、自強。 實踐證明,課文插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只要我們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利用好插圖,就能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7. 如何利用插圖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

可能很多老師沒有注意教材中的插圖,其實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對於各個年級段而言,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個人認為插圖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插圖形象,色彩艷麗,對於我來說是經常用到的

8. 如何藉助課文插圖讓學生獨立的朗讀課文

(1)教學中要自然地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引用的時 機要適當。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可以藉助形象直觀的插圖 來理解課文的內容。
(2)指導學生看圖的方法要巧妙,自然提示,點到為 止,要重在培養學生對圖畫的整體感知能力,要引導學生把圖 畫轉化成語言文字,和課文生發聯系。老師可以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對涵養學生語言,理解課文內 容都有好處。
(3)有的課文有多幅圖畫,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進行對比,找出差別,找出關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字 內容。
總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有利於讓小學 生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發展到抽象思維,藉助看圖,還能激發 小學生的求知慾,使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細致、更深刻,進 而發展小學生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9. 如何運用插圖進行語文教學

可能很多老師沒有注意教材中的插圖,其實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對於各個年級段而言,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個人認為插圖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插圖形象,色彩艷麗,對於我來說是經常用到的。學生在讀語文書的時候,首先也會被書本上的插圖吸引,從而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不知老師們有沒有在意,我們在小的時候,只要是在上課的時候不想聽了就會在插圖上描描畫畫,覺得很好玩。我今年帶三年級,在課堂上也會看到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時會拿筆描圖畫。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活潑,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拉近學生與文本、與歷史的時空距離。語文老師充分利用和挖掘這一教育資源開展多項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想像等諸多能力,使課堂活力四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哪些?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既然插圖是教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便不可忽視這一教學資源。魯迅先生曾說:「書籍的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種宣傳畫。」一語中的,文本中的插圖對於延伸文字內容大有裨益,對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那麼究竟從哪些方面挖掘插圖資源並進行適合課堂的教學?
1.藉助插圖,導入文本
案例一:在教授《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我這樣導入:「請同學們先觀察一下書中的插圖,這是什麼地方能說說嘛?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插圖讓學生吸引,這堂課從一開始,學生們便積極發言,氣氛非常活躍。巧借插圖,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既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和表達的慾望,又為學生的說話搭建了平台。
2.藉助插圖,鏈接文本
案例二:《西湖》第2-3段是描寫西湖湖美景的段落。
師:請同學們欣賞插圖,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色。
生:遠處的山脈若隱若現,湖面廣闊無垠,有點點白帆駛過,眼前的湖水坐擁在一片翠綠之中。
生1: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
生1:湖光山色、山水相擁。
生:……
由欣賞圖片而引出一系列的問題,順其自然的把圖和文鏈接到了一起。學生在老師的鏈接提問中把握了文本的內容,領略了春和景明時的西湖美景,進入了文章創設的意境:同時,問題拓展還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感受能力。插圖是靜止的,無聲的,但作為課文內容的體現,只要教師鏈接得當,課文插圖就「括」起來了。而同時,「活」起來的插圖又會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總之,一個好的教師,總是試著從各個方面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事實上,插圖雖小卻大有用處。它不是一根不起眼的雞肋,而是一碗飄著濃濃香味的雞湯。只要教師在教學時能像對待文字那樣去精心教學,巧妙利用,就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滋味,更富韻味。

閱讀全文

與小學低段看課文插圖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分析問題可以應用的方法 瀏覽:51
喇叭阻抗測量方法 瀏覽:428
會計常用的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711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695
兒童食用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07
中國勇士訓練方法 瀏覽:960
貧血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瀏覽:280
白芷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瀏覽:814
888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93
美的暖風機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717
大學論文食品選出最佳配方方法 瀏覽:315
中期舌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544
隱形防護網報警器安裝方法 瀏覽:733
紅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442
殺鮑魚方法圖片 瀏覽:914
cpk過程能力分析報告方法 瀏覽:286
變頻率計測量方法 瀏覽:496
電梯平層精準度檢測方法 瀏覽:147
治療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24
奶牛乳房炎治療方法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