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程與教學論第七章教學方法檢測

課程與教學論第七章教學方法檢測

發布時間:2022-05-04 21:10:46

如何學好《體育課程與教學論》

《體育課程與教學論》由十章組成。力求在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課程資源、體育教師的行為、體育課堂教學等理論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這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新理論、新方法,適應未來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述了體育課程的功能與地位,簡要介紹了體育課程發展和變革的社會背景,從哲學、教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

第二章較系統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經驗,概述了美國、日本、英國以及紐西蘭當代的體育課程改革成果。在此基礎上,還對國際體育課程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求為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第三章主要闡述了體育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本質、結構與分類,在重視體能和運動技能目標實現的同時,強調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意識,獲得全面的發展。

第四章對體育課程目標與內容的關系,體育課程內容的概念與特點,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原則和過程,體育課程內容的分類與組合等方面作出較詳實的闡述,以求為體育課程的研製和開發以及體育教學的實施提供可借鑒的參考。

第五章主要從體育教學理論和體育教學實踐的角度,介紹了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方法與新體育課程教學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闡述了不同體育教學方法與我國體育教學實踐的關系,論述了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對實現我國新課程教學三維健康觀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第六章主要闡述了體育教學設計的意義與模式、依據與原則、基本內容與方法;以《課程標准》為依據,闡述了體育教學計劃和學習計劃的制定。

第七章闡述了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的價值、意義、途徑和方法,強調要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體育設施、課程內容、自然地理和信息等資源,以充分發揮體育課程資源的教育優勢,充實和更新體育課程內容,並討論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八章主要介紹了體育學習評價的基本理論,包括體育學習評價的定義、本質、功能與作用及其理論基礎、體育學習評價新體系以及體育學習元評價。

第九章介紹了體育課程中的教師角色及師生關系的發展變化,新體育課程重視建立平等、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關注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發展。

第十章重點介紹體育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教學構成要素和應該掌握的體育課堂教學策略,重點討論新的體育課堂教學與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異同點,並結合教學實例,介紹了數種實施體育課堂教學設計行之有效的方法。

Ⅱ 課程與教學論的教材4 張華版

書籍作者:張華
圖書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年11日
ISBN: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課程與教學論》是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中的《課程與教學論》分冊。全書共分八章,其主要內容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發展、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課程與教學的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課程與教學論》是鍾啟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和研究的成果。進修是教師知識更新的源泉,是教師有效工作的活力機制。古人雲:「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科委帶除了進修的真諦。
而這《課程與教學論》就是圍繞著這一真諦。充分反映國際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研究成果,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系統的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的策略及其教學、課程的科學性知識。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課程研究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教學研究歷史發展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涵義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第二章 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一節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第四章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一節 課程內容的選擇
第二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第一節 課程組織的涵義與基本標准
第二節 課程組織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 課程類型及其組織結構
第四節 教學組織
第六章 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
第一節 課程實施的涵義與研究價值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第五節 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取向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與類別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觀
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第一節 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第二節 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後記

Ⅲ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不會,冰天雪地跪求,內附題目

山師的吧?!嘿嘿,校友好!
一 、泰勒原理: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4個基本問題:

1、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

2、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3、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4、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評價:
這四個基本問題可以進一步歸納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有其內在的邏輯順序性,各環節之間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及關聯性。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出發點;選擇教育經驗和組織教育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它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系統運行的結果檢驗和基本保證。其中,教育目標既作用於學習經驗,又作用於評價;既是選擇、創造和組織學習經驗的指南和關鍵因素,又是開發評價手段和工具的規范。因此,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課程開發的核心。

泰勒原理的歷史貢獻

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廣為採用的課程研究範式,引起人們在課程研究中的方法論思考。這種課程的體系為具體的課程實踐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當然這種目標編制模式過於強調科學性、操作性與程序性,也會導致妨礙運用過程中的教師及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和其他潛在教育內容的被利用,使教師受目標的嚴格限制而影響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開發與研究,學生也被教師嚴格地控制在應該學習的經驗與情境中。

二、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在幻燈片中插入剪貼畫、圖片文件、自選圖形;製作一份圖文並茂的「自我簡介」演示文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新知識,領會對比新舊知識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製作美化演示文稿,體驗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
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以不同知識和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成為學科的內容。學科課程可以分為科目本位課程、學術中心課程、綜合學科課程。學科課程的優點是:有肋於系統地傳承人類的文化遺產,有肋於學習者獲得系統的文化知識,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有益於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容易忽視學生的經驗、生活知識,容易導致死記硬背,容易導致忽視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單調的教學方法,變革的難度較大。

經驗課程是以兒童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旨在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其優點在於: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動機、需要、興趣,能體現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它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中心整合起來,有助兒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現在: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經驗課程難度大於學科課程,要求老師有相當高的組織能力。經驗課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中,同學科課程相輔相成。

兩類課程雖然在時間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應無主次之分,兩者缺一不可。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兩者的功能及關系:

第一,經驗課程是學生獨立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踐活動,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學科課程中學生獲得的是間接經驗。

第二,經驗課程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具有個性化的特徵,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主要體現為教學內容的同一性和教學活動的一致性,面在經驗課程中,老師的作用體現為指導性和服務性,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學習過程表現為學生的自主性。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學科課程學好了,為經驗課程確立了知識基礎,並為學習經驗課程提供認知能力的准備,有肋於經驗課程活動的開展和深入,而在經驗課程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也有間接經驗)豐富了感性認知,提高了認識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發展了個性特長,對學習學科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1.隱性課程的內容
關於隱性課程的含義,有多種表述方式。盡管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看法不盡相同,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也並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即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是學校課程表上看不到的課程。隱性課程是非正式的課程,具有隱含性,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表,但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學校文化要素的統稱,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的特點
(1)廣泛性。隱性課程泛指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所有學校文化因素的總和。它涉及到學校建築的樣式及色調、各項規章制度、各種人際關系(包括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團體及其亞團體、環境衛生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潛在性。隱性課程主要是以間接的、潛在的等不明顯的方式,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機制來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潛在的課程因素整天與學生相伴,在學生看來似乎是「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般情況下,學生也很難意識到隱性課程對他們的實際影響,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
(3)持久性。隱性課程多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正因為這些影響是在學生幾乎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學生對這種影響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生從情感上接受了這些影響,所以這些影響一旦產生就會持久地發揮作用,難以消除。
(3)難量化性。隱性課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多是精神方面的,屬於非理性的,例如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適應能力等,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所以我們對隱性課程的影響結果往往採用定性分析。

3、作用:(1.)擴大課程研究的視野,完善我國的課程體系
潛在課程是一個與顯性課程有密切關系又相對獨立的領域,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顯性課程更加具有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程研究領域,盡管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的效果在短期內尚無法精確測量和評估。對潛在課程的深入研究必將擴大我們的課程研究視野,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課程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認識課程這一概念。
(2.)順應時代的發展,豐富課程研究的內容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現代化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能力,而隱性課程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勢的發展促使我們必須重視潛在課程,加強對潛在課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這將進一步豐富我國課程研究的內容,同時還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3.)利於重視學習過程,加強學校環境的建設
顯性課程的實施較偏重於教科書,偏重於對知識的「灌輸」,偏重於對學生的「訓練」。僅僅靠這種單向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很難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潛在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逐漸使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對隱性課程的本質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將使人們認識其重要性和作用,進而使我們更加重視環境以及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4.)有助於人們課程觀念的現代化
對潛在課程的認識、研究和宣傳,能夠促進人們對學校課程的科學理解以及對學校教育各種現象的深入理解,能夠促進人們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和教育思維模式的科學化,有利於全面貫徹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Ⅳ 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因此,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語言技能目標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麼」為主要內容,這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過英語課程,增強祖國意識,拓展國際視野。 一、教學建議

Ⅳ 課程與教學論作業 1.什麼是教學什麼是課程

教學過程是指由若干能夠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教學環節組合而成的有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雙邊互動的活動進程。
條件:特定的教學目標
要素:若干教學環節
形態:師生互動的活動進程
教學過程的環節設計與實施:
1.教學環節要服務與服從於學習過程的規律, 努力追求有效的教與學。
2.教學過程應能滿足認知、技能、情感協調發展的要求。
3.教學過程應能滿足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雙過良性互動的發展要求。
================================================================
教學模式是依據教學思想和教學規律而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固的教學程序及方法的策略體系,包括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的組合方式,教學程序及其相應策略。也可以說,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
分析:
指導性要素:教學思想、理論、經驗
構成性要素:教學程序(要素的組合方式)
活動性要素:穩定
形態性要素: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或策略 體系
教學模式的結構:
(一)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
(二)教學目標
(三)實現條件
(四)操作程序
(五)教學策略
(六)評價
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優效性
(二)中介性
(三)完整性
(四)程序性
(五)特殊性
(六)簡明性
構建教學模式的方法、步驟:
(一)引用理論,奠定基礎
(二)研究實踐,確定問題
(三)精心設計,完善結構
(四)堅持實驗,檢驗修正
構建教學模式的原則:
(一)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
(二)穩定性與適應性相結合
(三)形式與內容相結合
(四)結構與功能相結合
(五)內部與外部相結合
(六)借鑒與創新相結合
構建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有利於促進教師學習教學理論和研究教學思路的深入發展
(二)有利於發揮教學過程的合力,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
(三)有利於教師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四)有利於促進教師鑽研教學業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Ⅵ 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教學

多年來,學術界對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致使課程與教學之間的區別和彼此之間的聯系具有不確定性。盡管人們在界定課程與教學的概念時,似乎已顯示出二者之間較為明晰的界限。如奧利瓦認為:「課程是方案、計劃、內容和學習經驗,教學是方法、教授活動、實施和描述。」麥克唐納德把課程看作是活動計劃,而把教學看做是計劃的運用。這些界定都力圖把課程和教學看做是學校教育的兩個子系統或亞維度,但這種表面化的概念限定並沒有使課程和教學的關系得以釐清,課程論和教學論的學科領地之爭也還將延續下去。
奧利瓦總結的四種課程與教學關系的模式。
二元論模式
在二元論模式中,課程位於一邊,而教學則位於另一邊,二者從不相遇,兩個實體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中所發生的一切似乎與課程計劃中所闡述的課堂中應該進行什麼沒有什麼關系,課程設計者和實際教學工作者互不理睬,對課程的探討與課堂中實際傳授的內容相脫節。在這種模式中,課程和教學過程的變化沒有什麼互相影響。
連鎖模式
在這一模式的每一種形式中,教學和課程的位置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無論在左邊還是右邊,都暗含著同樣的關系。這一模式清楚地說明了這兩個實體相結合的關系,如果把一個同另一個分離開來,對兩者都會構成嚴重的損害。
同中心模式
在同中心模式中,相互依賴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點。這一模式中,課程與教學並不是兩個獨立系統,一個被視為另一個的亞系統,A、B的變化表達了當一個實體占據主導位置時,另一個則處於次要的地位。同中心模式A使教學變成了課程的一個亞系統;同中心模式B則把課程納入教學的一個亞系統。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種清晰的等級關系,在模式A中課程占優勢,教學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從屬於課程;在模式B中,教學占優勢,課程則從屬於教學。
循環模式
在循環模式中,課程與教學兩個實體具有一種連續的循環關系。課程對教學產生了一種連續的影響,相反,教學也影響課程。教學決策的制定在課程決策之後,反過來,課程決策在教學決策實施和評估後被修改。這一過程是連續的、重復的、無止境的。對教學過程的評估影響下一輪課程決策的制定,繼而又影響教學的實施。課程與教學用圖表為兩個獨立實體,但又不被看成是獨立實體,而是一個圓體的兩個部分,它們之間循環往復,以促使兩個實體的不斷適應與改進。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困擾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問題。現代教育中的二元論思維方式是造成課程與教學分離的認識論根源,這種根源有著廣泛的社會背景和現代科學基礎。20世紀的教育是以課程與教學的分離為特徵的。其實,早在20世紀初,杜威就系統地提出了整合課程與教學的理念。20世紀末,重新整合課程與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課程與教學呈現出了融合的態勢。對於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新理念及相應的實踐形態,美國學者韋迪用一個新的術語來概括,這就是「課程教學」。

Ⅶ 教學論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學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如下:

1、調查研究法

研究者通過親自接觸和廣泛了解教育現狀,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從中發現某些規律或傾向性問題的研究方法。

2、觀察研究法

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一起對處於自然狀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觀性和能動性的特點。特點是有助於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形成,檢驗原有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3、實驗研究法

通過人為地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特點在於檢驗現有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先進性、並改進教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為發現和揭示新的教育特點和規律提供必要的基礎,對引進的教育理論進行檢驗、變通、改造與發展,為新的科學理論假說應用於實踐尋求操作程序。

4、人種學研究法

又叫實地研究或定性研究。它是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現象提供完整、科學的描述。它強調被研究者的經歷,強調實地研究以及情境性,強調以整體的全局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論簡介:

教學論又稱教學法、教學理論,是研究教學一般規律的科學。教學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學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的、任務、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內容組成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學論

Ⅷ 課程與教學論的王本陸主編圖書

書名:課程與教學論
主編:王本陸
出版發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開本:787×960 1/16
ISBN:978-7-04-027382-3
字數:360 000
版次:2009年7月第2版
定價:29.80元 第一章 概論
問題情境:一篇論文引發的思考
第一節 什麼是課程與教學論
第二節 學習課程與教學論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 課程的基本理論
問題情境:研討會上的交鋒
第一節 課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課程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影響課程發展的基本因素
第三章 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問題情境:中外課程價值觀與課程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課程目標
第二節 課程內容
第四章 課程開發與校本課程
問題情境:教研會上的困惑
第一節 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
第二節 校本課程開發
第五章 教學的基本理論
問題情境:一場關於教學改革的學術論爭
第一節 教學概念與教學本質
第二節 現代教學及其特徵
第三節 優化教學的一般理論
第六章 教學目標
問題情境:教學目標小實驗
第一節 教學目標概述
第二節 教學目標分類
第三節 教學目標設計
第七章 教學模式
問題情境:教師培訓,想說愛你不容易
第一節 教學模式概述
第二節 教學模式的歷史、現狀及趨勢
第三節 當前值得關注的幾種教學模式
第八章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一名教師的困惑:明天將流行什麼教學方法
第一節 教學方法概述
第二節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第三節 小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第九章 教學手段
問題情境:地理雙語課教學的一次成功探索
第一節 教學手段概述
第二節 教學手段的分類
第三節 教學手段的選擇與使用
第四節教學手段現代化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第十章 教學組織形式
問題情境:學習的快樂——走向合作
第一節 教學組織形式概述
第二節 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節 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與發展
第四節 教學組織形式的制約因素
第十一章 教學評價
問題情境:對待學生錯誤的不同方式
第一節 教學評價概述
第二節 學生學業成就評價
第三節 教師教學工作評價
第十二章 課堂教學管理
問題情境:扣分和命令
第一節 課堂教學管理概述
第二節 課堂規則
第三節 課堂時間管理
第四節 課堂問題行為管理
第十三章 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
問題情境:教學手記一則
第一節 教學設計概述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程序與模式
第三節 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方法
第四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附錄
附錄一 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式)
附錄二 條目是教案示例
附錄三 卡片式教案示例
附錄四 表格式教案示例

閱讀全文

與課程與教學論第七章教學方法檢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分析問題可以應用的方法 瀏覽:51
喇叭阻抗測量方法 瀏覽:428
會計常用的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711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695
兒童食用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07
中國勇士訓練方法 瀏覽:960
貧血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瀏覽:280
白芷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瀏覽:814
888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93
美的暖風機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717
大學論文食品選出最佳配方方法 瀏覽:315
中期舌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544
隱形防護網報警器安裝方法 瀏覽:733
紅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442
殺鮑魚方法圖片 瀏覽:914
cpk過程能力分析報告方法 瀏覽:286
變頻率計測量方法 瀏覽:496
電梯平層精準度檢測方法 瀏覽:147
治療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24
奶牛乳房炎治療方法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