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檢測流程優化方法研究

檢測流程優化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2-05-04 09:41:03

Ⅰ 流程優化的優化方式

流程的優化方式有3種:水平工作整合、垂直工作整合和工作次序最佳化。水平工作整合是指將原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相關工作,整合或壓縮成為一個完整的工作;或將分散的資源集中,由一個人、一個小組或一個組織負責運作,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溝通協商,並能為顧客提供單一的接觸點;垂直工作整合是指適當地給予員工決策權及必要的信息,減少不必要的監督和控制,使工作現場的事能當場解決,提高工作效率,而不必經過層層匯報;工作次序最佳化是指利用工作步驟的調整,達到流程次序最佳化。

Ⅱ 流程優化方法與工具的流程優化方法與工具的基本涵義

流程優化方法與工具是研究管理流程、流程優化的一項基本方法策略,通過不斷發展、完善、優化業務流程方法,對於保持業務流程實施的成效,最大化流程優化的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流程優化的目的是消除浪費環節,精簡冗繁環節,重排不合理環節,彌補缺失環節,最終達到高效流程。

Ⅲ 流程優化的重點方法

一、標桿瞄準法

這個標桿瞄準法又叫做benchmarking,它是指企業把自己的服務,經營實踐,產品以及成本,和很多在相關方面表現非常優秀有成效的企業做比較,改進自己的企業經營業績不間斷的精益求精的過程。

第二、DMAIC模型

DMAIC模型,其實是實施6SIGMA的一套操作類方法,DMAIC管理中最經典以及最重要的管理模型,重點就是特別的側重於已有的流程優化管理質量。

第三、ESIA分析法

ESIA分析法是一種以新的結構方式為使用用戶們提供價值的增值,反映到具體的流程設計上來,要盡可能減少流程中非增值活動調整流程中的核心增值活動,而基本原則就是ESIA,而ESIA分析法就是要建設流程中非增值活動的一個實用性的原則。

第四、ECRS分析法

ECRS分析法其實是取消ELIMINATE,合並COMBINE,調整順序REARRANGE。簡化SIMPLIFU的一個縮寫形式。

第五、SDCA循環

SDCA循環其實就標准化的維持,就是標准化,執行,檢查以及調整總結的模式,它包括所有改進過有關流程的更新標准化,並且在這個流程優化過程中使它能夠平衡運行下去,再進行檢查的過程。而且為了確保准確性。SDCA循環的目的就要實現這個流程的標准化以及穩定現有的流程模式,使整個過程能夠滿足用戶的願望以及需求。

Ⅳ 業務流程的具體優化方法是怎樣的

業務流程優化是一項流程工作,它關繫到企業的競爭戰略優勢。在具體的流程設計與實施工作中,企業要不斷地對流程進行更新和改進,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對企業目前業務優化來說做流程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就是流程優化的過程。業務流程的優化,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這里,我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些業務流程具體有哪些優化方法: 1.優化的第一步是要進行流程問題的匯總和細化。在這個步驟中,企業先要識別一些關鍵性的流程,關鍵性的流程設計需要有提前有一個調查統計,搜集大量的資料之後再進行後續的設計。確定好關鍵流程之後,要對這些流程進行高階繪制,之後大致進行問題的匯總,然後通過量化描述來確定下一步的工作。 2.優化的第二步是進行優化方案的設計,可以說這是整個優化工作中的重點。要想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優化方案。首先要確定優化的目標。優化目標的設計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四個方面分別是質量、成本、時間和風險,要保證優化的方案與流程前景是一致的。 設計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改善流程了,JBPM: 根據這個流程可以繪制出新的流程圖,並進行相應的流程描述。在設計過程中,大家要注意新流程懂得可行性分析與研究,對新流程收益做一下簡單的分析,從而獲得收益性指標。 3.流程優化的第三步是優化方案的細化以及調整,這一步驟是優化設計的完善與總結,在優化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優化方案細化和調整過程中,企業要進行業務流程管理,實施計劃安排,保障體系調整能夠順利完成。方案完成之後要嘗試運行一下,通過運行從中找出問題,並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等到搜集整理完成之後,再最後進行方案的完善和修改。 以上就是業務流程優化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見,在流程優化設計中要考慮的問題是很多的,只有經過詳細周全的流程設計,企業的業務流程才能完全真正實施展開。業務流程的優化,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業務流程優化的效率如何與其優化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這點大家要注意。

Ⅳ 流程優化的途徑

流程優化的主要途徑是設備更新、材料替代、環節簡化和時序調整。大部分流程可以通過流程改造的方法完成優化過程。對於某些效率低下的流程,也可以完全推翻原有流程,運用重新設計的方法獲得流程的優化。
(一)流程改造
在工作過程中一般遇到難以採用設備更新和材料替代優化流程時,往往採取以下措施:
1.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和內容
有必要取消的工作,自然不必再花時間研究如何改進。某個處理、某道手續,首先要研究是否可以取消,這是改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最高原則。
2.合並必要的工作
如工作環節不能取消,可進而研究能否合並。為了做好一項工作,自然要有分工和合作。分工的目的,或是由於專業需要,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是因工作量超過某些人員所能承受的負擔。如果不是這樣,就需要合並。有時為了提高效率、簡化工作甚至不必過多地考慮專業分工,而且特別需要考慮保持滿負荷工作。
3.程序的合理重排
取消和合並以後,還要將所有程序按照合理的邏輯重排順序,或者在改變其他要素順序後,重新安排工作順序和步驟
在這一過程中還可進一步發現可以取消和合並的內容,使作業更有條理,工作效率更高。
4.簡化所必需的工作環節
對程序的改進,除去可取消和合並之外,餘下的還可進行必要的簡化,這種簡化是對工作內容和處理環節本身的簡化。
(二)重新設計新流程
如果決定採用重新設計的方法優化流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首先要充分理解現有流程,以避免新設計中出現類似的問題。
2.集思廣益,奇思妙想,提出新思路。
3 .思路轉變成流程設計。對新提出來的流程思路的細節進行探討。不以現有流程設計為基礎,堅持「全新設計」的立場,反復迭代,多次檢討,深入到一定細節的考慮,瞄準目標設計出新的流程。
4 .新流程設計出來之後,應該通過模擬它在現實中的運行對設計進行檢驗。流程圖是一個描述新流程的理想手段,檢驗前應畫出流程圖。

Ⅵ 流程優化方法與工具的流程優化的幾種基本方法與工具

標桿瞄準(bench-marking)指企業將自己的產品、服務、成本和經營實踐,與那些相應方面表現最優秀、最卓有成效的企業(並不局限於同一行業)相比較,以改進本企業經營業績和業務表現的這樣一個不間斷的精益求精的過程。Bench-marking是將本企業經營的各方面狀況和環節與競爭對手或行業內外一流的企業進行對照分析的過程,是一種評價自身企業和研究其他組織的手段,是將外部企業的持久業績作為自身企業的內部發展目標並將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業的經營環節中去的一種方法。實施bench-marking的公司必須不斷對競爭對手或一流企業的產品、服務、經營業績等進行評價來發現優勢和不足。標桿瞄準法的基本構成:最佳實踐,度量標准。
標桿瞄準法的類型:戰略與戰術的標桿瞄準法,管理職能的標桿瞄準法,跨職能標桿瞄準法。 DMAIC模型是實施6sigma(6σ)的一套操作方法。DMAIC是6σ管理中最重要、最經典的管理模型,主要側重在已有流程的質量改善方面。所有6σ管理涉及到的專業統計工具與方法,都貫穿在每一個6σ質量改進項目的環節中。
DMAIC 模型如圖所示: ECRS分析法,即取消(eliminate)、合並(combine)、重排(rearrange)、簡化(simplify)。
取消(Eliminate):「完成了什麼?是否必要?為什麼?」。
合並(Combine):如果工作或動作不能取消,則考慮能否可與其他工作合並。
重排(Rearrange):對工作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
簡化(Simplify);指工作內容和步驟的簡化,亦指動作的簡化,能量的節省。
在進行5W1H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尋找工序流程的改善方向,構思新的工作方法,以取代現行的工作方法。運用ECRS四原則,即取消、合並、重組和簡化的原則,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更好的效能和更佳的工序方法。 SDCA循環就是標准化維持,即「標准、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包括所有和改進過程相關的流程的更新(標准化),並使其平衡運行,然後檢查過程,以確保其精確性,最後作出合理分析和調整使得過程能夠滿足願望和要求。SDCA循環—標准化維持的目的,就是標准化和穩定現有的流程。
S是標准(Standard),即企業為提高產品質量編制出的各種質量體系文件;
D是執行(Do),即執行質量體系文件;
C是檢查(Check),即質量體系的內容審核和各種檢查;
A是總結(Action),即通過對質量體系的評審,做出相應處置。

Ⅶ 流程優化的方法

鷹騰咨詢「管理上市」系列叢書之《上市·策》中指出,目前流行的流程優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標桿瞄準法
標桿瞄準法/基準化分析法(benchmarking,BMK),又稱競標趕超、戰略競標,是將本企業各項活動與從事該項活動最佳者進行比較,從而提出行動方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2.DMAIC模型
DMAIC模型是實施6sigma(6σ)的一套操作方法。
DMAIC是6σ管理中最重要、最經典的管理模型,主要側重在已有流程的質量改善方面。所有6σ管理涉及到的專業統計工具與方法,都貫穿在每一個6σ質量改進項目的環節中。
3.ESIA分析法
所有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應該是為了提升顧客在價值鏈上的價值分配。重新設計新的流程以替代原有流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以一種新的結構方式為顧客提供這種價值的增加,及其價值增加的程度。反映到具體的流程設計上,就是盡一切可能減少流程中非增值活動調整流程中的核心增值活動。其基本原則就是ESIA。
4.ECRS分析法
ECRS分析法,即取消(eliminate)、合並(combine)、重排(rearrange)、簡化(simplify)。
5.SDCA循環
SDCA循環就是標准化維持,即「標准、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包括所有和改進過程相關的流程的更新(標准化),並使其平衡運行,然後檢查過程,以確保其精確性,最後作出合理分析和調整使得過程能夠滿足願望和要求。

Ⅷ 什麼是流程優化 流程優化的途徑

流程即一系列共同給客戶創造價值的相互關聯活動的過程,在傳統以職能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流程隱蔽在臃腫的組織結構背後,流程運作復雜、效率低下、顧客抱怨等問題層出不窮。整個組織形成了所謂的「圓桶效應」。為了解決企業面對新的環境、在傳統以職能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產生的問題,必須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整,從本質上反思業務流程,徹底重新設計業務流程,以便在當今衡量績效的關鍵(如質量、成本、速度、服務)上取得突破性的改變。

流程優化,最重要的是在組織高管層面有完善的優化計劃與實施步驟以及對預期可能出現的障礙與阻力有清醒認識。
流程優化的主要途徑是設備更新、材料替代、環節簡化和時序調整。大部分流程可以通過流程改造的方法完成優化過程。對於某些效率低下的流程,也可以完全推翻原有流程,運用重新設計的方法獲得流程的優化。
(一)流程改造
在工作過程中一般遇到難以採用設備更新和材料替代優化流程時,往往採取以下措施:
1.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和內容
有必要取消的工作,自然不必再花時間研究如何改進。某個處理、某道手續,首先要研究是否可以取消,這是改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最高原則。
2.合並必要的工作
如工作環節不能取消,可進而研究能否合並。為了做好一項工作,自然要有分工和合作。分工的目的,或是由於專業需要,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是因工作量超過某些人員所能承受的負擔。如果不是這樣,就需要合並。有時為了提高效率、簡化工作甚至不必過多地考慮專業分工,而且特別需要考慮保持滿負荷工作。
3.程序的合理重排
取消和合並以後,還要將所有程序按照合理的邏輯重排順序,或者在改變其他要素順序後,重新安排工作順序和步驟
在這一過程中還可進一步發現可以取消和合並的內容,使作業更有條理,工作效率更高。
4.簡化所必需的工作環節
對程序的改進,除去可取消和合並之外,餘下的還可進行必要的簡化,這種簡化是對工作內容和處理環節本身的簡化。
(二)重新設計新流程
如果決定採用重新設計的方法優化流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首先要充分理解現有流程,以避免新設計中出現類似的問題。
2.集思廣益,奇思妙想,提出新思路。
3 .思路轉變成流程設計。對新提出來的流程思路的細節進行探討。不以現有流程設計為基礎,堅持「全新設計」的立場,反復迭代,多次檢討,深入到一定細節的考慮,瞄準目標設計出新的流程。
4 .新流程設計出來之後,應該通過模擬它在現實中的運行對設計進行檢驗。流程圖是一個描述新流程的理想手段,檢驗前應畫出流程圖。

怎麼做流程優化

我是怎麼做流程優化的
企業客戶感覺競爭乏力,銷售額和利潤低,一般首先想到是營銷出了問題,營銷問題大多是外部競爭,遇到這類表象問題,企業大多聘請營銷策劃類咨詢公司,改進經銷策略;如果關注深層次問題,就會把眼光盯到企業內部的管理,會集中在流程和績效。在我十幾年的企業管理實踐中,感覺到流程和績效確實是企業內在的非常重要兩個車輪,他們運轉不正常,企業的經營效率會大打折扣。
2005年一家控股集團請我們去給其下屬A公司做流程優化,這個控股集團三年前並購A公司,預期管理層能自我改進績效,三前後非常失望。A公司是個銅加工企業,
2004年銷售額16億,利潤只有1590萬,其中有800多萬是發行分攤利潤和廠房拆遷結余費用,主營業務凈利潤只佔總收入的0.463%。
我們進入A公司,做完管理診斷後發現,主要問題不僅是業務流程問題,而是公司缺乏整體管理思考,在內部經營價值鏈之間存在著各自為政,績效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績效導向與公司經營目標相互矛盾,必然導致各部門只關注自己的績效考核,不關心公司的利潤,另外管理流程不嚴謹,跑冒滴漏很多,所以導致利潤很低。
一、主要問題及表現:
1、
A公司按照經營價值鏈要求應該在內部設置利潤中心、成本中心、費用中心和任務中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協作關系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而事實上貿易公司、進出口公司、供應公司、生產工廠、物流公司的考核都與利潤掛鉤,混淆了各價值鏈的職責和定位,割裂了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形成條塊分割,造成內部矛盾,直接影響總利潤;
2、
A公司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產品競爭策略,導致銷售、采購、生產和運輸各行其是,互相謀利,造成成本不能有效控制,利潤很難提高。
3、
以生產為核心導致偏離客戶利益的本位主義傾向,導致追求自身利益,損害了XX總體利益,生產成本不能有效降低,例如:生產工廠為了自己績效達標,不惜使用電解銅以降低能耗和消耗,造成產品成本高居不下;
4、
由於各作業單元不是從公司整體利益考慮管理,流程中疏漏的環節很多,造成許多跑冒滴漏;
二、解決方法
1、針對問題,抓關鍵環節,不做流程的全面更新,只對一部分影響效率和效益的流程進行優化改進;
2、廣泛地了解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的需求和意見,從中發現關鍵核心的問題,與管理人員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3、在探討、分析、改進流程的過程中,使管理人員充分意識到流程是企業的核心管理技術,每個管理人員都應該學會掌握運用流程提高效益的方法,並教會他們學習如何改進流程和繪制流程圖的方法;
三、改進內容舉例:
1、按照A公司內部經營價值鏈要求明確界定利潤中心、成本中心、費用中心和任務中心,使各個部門形成責任明確、分工協作的作業流程體系;
2、在整體流程體系中,重點改進四個核心環節:
A、完善營銷策略流程,關鍵環節是客戶分析、產品策略、服務策略,新增產品配方制定流程,由市場部與生產公司一起制定產品配方,生產工廠只按產品配方的要求使用原材料,控制了原材料成本;
B、改進銷售訂單流程,關鍵環節是配合績效激勵措施促進成交價格水平的提高;
C、改進生產加工流程,關鍵環節是降低用料成本和質量控制;
D、改進采購流程,關鍵環節是配合績效激勵措施促進降低采購成本;
3、解決跑冒滴漏問題:
如:在廢物料處理的作業流程中增加了獨立檢驗控制環節,把住廢物料品位鑒定關,銅灰、酸洗泥的銅品位檢測由來的10-15%提高到40-60%,充分挖掘了出回收價值,一年能創造出300多萬的利潤。
我們對所有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進行了梳理,對一些影響利潤的業務流程中的關鍵節點進行優化。客戶對流程優化的方案很滿意。2006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712萬元,全年凈利潤達到5053萬元;
我能做好流程優化得益於我在企業工作15年,遇到過諸多的問題,也解決過許多難題,通曉企業內部的利益群體和各層級員工的心理動機,綜合性地分析解決問題。通過企業管理和管理咨詢的實踐,我感覺企業改進管理的難點不是管理技術方法,而是要克服人的習慣和利益動機,引進新的管理技術方法,改變人的作業習慣,其難度比學習技術方法大許多倍,這對於一些沒有管理經驗的咨詢顧問來說根本想不到,所以說,在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管理咨詢中,要想成功,管理藝術成分要遠大於管理技術成分的把握和應用。

Ⅹ 流程優化的步驟

1、流程評估
本階段的主要功能是評估、分析、發現現有業務流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實現途徑包括績效評價、事故檢討、客戶反饋、檢查控制和學習研究等。
(1)績效評價:根據企業、部門的目標績效完成情況,分析評估相關業務流程的質量和運作狀況。
(2)事故檢討:企業運營過程中發生較嚴重的事故時,應分析評估相關業務流程的質量和運作狀況。
(3)客戶反饋:流程客戶(包括直接、間接客戶和內部、外部客戶)通過投訴、抱怨、調查反饋、消極反應等方式傳遞意見時,應分析評估相關業務流程的質量和運作狀況。
(4)檢查控制:主動性地對相關業務流程的運作狀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以及管理部門在行使審核程序時,都可以分析評估業務流程的質量和運作狀況。
(5)學習研究:組織和個人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以及在做標桿研究時,都可以對業務流程的質量和運作狀況進行分析評估。
2、流程分析
本階段的主要功能是分析流程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和改善機會,為後一步的改進行動提供指引,分析內容包括性質分析、原因分析、干係分析和實施分析。
(1)性質分析:對流程評估中發現問題影響面和嚴重性進行分析,判斷其類別和性質。
(2)原因分析:分析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機理和影響因素
(3)干係分析:分析存在問題及潛在的解決方案影響、涉及到哪些關聯方,對這些關聯方影響的程度及其可能的配合程度如何等。
(4)實施分析:分析對發現問題進行優化改進的必要性、可能性、時間性和是否涉及關聯流程的同步優化,即回答是否有必要改進、是否能改進、是否現在改進、是否需要和關聯流程同時改進幾個問題。
3、流程改進
本階段主要功能是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對現有業務流程當中發現的問題展開修改、補充、調整等改進工作,研究方法包括訪談法、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以及標桿學習法。
(1)訪談法:與流程關聯方進行直接的、開放式的當面深度交流,獲取有益信息和解決建議。關聯方包括業務流程的客戶、供應商、生產者和管理方等。
(2)頭腦風暴法:由包括流程優化人員和關聯方人員在內的群體,採用頭腦風暴法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互啟互動,獲取開創性的解決建議。
(3)德爾菲法:選擇相關專業人士,通過獨立的專家意見表述和背對背辯論,獲取專業性的獨立解決方案。
(4)標桿學習法:尋找和研究同行業或跨行業一流企業的最佳實踐,通過比較、分析和判斷,尋求自身改進的可行性方案。
4、流程實施
本階段的主要功能是在對業務流程修訂改進後,付諸於實際操作運行,主要實施步驟有簽署發布、宣傳培訓、現場指導和檢查控制。
(1)簽署發布:對改進後的新流程完成審批後予以確認發布。
(2)宣傳培訓:實際上是新流程在企業內部的營銷推廣,使相關各方理解、接受並實際操作使用新流程。
(3)現場指導:通過深入現場親自監督、檢查、指導以保障新流程的正確實施。
(4)檢查控制:對新流程試運行過程中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檢查、監督、糾正,評估流程改進效果,如出現異常及時組織調整;試運行成熟後使之在操作中成型固化

閱讀全文

與檢測流程優化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蛋雞養殖場老鼠的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7
電子經緯儀測量方法 瀏覽:162
治療駝背的方法圖 瀏覽:69
火龍果種植創意小盆栽管理方法 瀏覽:168
什麼叫學習方法 瀏覽:664
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解決 瀏覽:32
紫銅銅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999
蘋果手機沒插卡進系統方法 瀏覽:694
抓魚雷最簡單方法 瀏覽:291
天然南紅掛墜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353
兩個路由器不用手機連接的方法 瀏覽:655
蓋被子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606
電腦車調節器使用方法 瀏覽:810
第三橫突綜合征鍛煉方法 瀏覽:895
狗子宮脫落治療方法 瀏覽:84
mac音樂關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打開我的此電腦的方法有幾種 瀏覽:527
砂輪銷售技巧和方法 瀏覽:51
刺螺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88
簡單自製麵包方法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