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詩教學方法課題

古詩教學方法課題

發布時間:2022-05-03 21:11:47

1. 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哪些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 重視誦讀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和策略。誦讀是學習語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學生通過誦讀能夠有效積累相關的語言知識,而有感情的誦讀又能夠增強感染力,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感知能力。古詩詞的語言一般感染力較強,而且有著極強的審美價值,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能夠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誦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以下幾點:
首先,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加強對學生進行誦讀技巧的指導。當前,廣大教師意識到了誦讀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採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要運用豐富的形式,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師范讀、通過多媒體觀看名家范讀、鼓勵學生齊讀、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等。在讀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誦讀的目的是在讀中理解詩詞的含義,不能走形式主義。同時要加強對詩詞朗讀技巧的指導,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出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風格詩詞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在進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誦讀,是為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詞的語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語文能力。而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理想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詩詞之美在於不同意象的組合之美,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在讀的過程中養成思考和想像的習慣,有助於挖掘詩詞深層的情感和內涵,從而提高詩詞學習的效果。
2. 學會欣賞
新課標對初中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規定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誦讀古詩詞的技巧,同時能夠藉助文本中的相關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本。學習的目的在於積累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因此,當學生學會誦讀後還應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採用讀讀背背和機械記憶的方法,認為學習古詩詞只要會背誦、默寫即可。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對古詩詞的欣賞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學應緊緊圍繞中考進行,使得古詩詞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語言積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誦讀為基礎,在指導學生讀讀背背的過程中了解詩詞大意,並突破傳統觀念對詩詞教學的要求,圍繞某一條主線和幾個能夠產生聯想的意象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分析不同風格的詩詞,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新課改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誦讀技巧和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採用抑揚頓挫的朗讀,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同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整體教學思想,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功效。

2.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3. 小學三年級古詩教學方法

1、 想像情景,身心體驗

比如,在《宿新市徐公店》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古詩教學七字訣(即擴、留、補、換、調、嚼、連)將古詩描寫的內容情境再現,根據前面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教師可以說:「同學們,讓我們來運用聯想感受詩中所描寫的畫面,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邊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嫩葉還不太茂盛,未能成陰,不能遮涼。」

講到這里,教師可提問 「詩中所描繪的落英繽紛、嫩葉稀疏的畫面,同學們想到了哪一季節的情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什麼時節可見到這樣的情景,讓學生發現生活之美,只要有心,何處無詩意?讓學生懂得:我們要好好愛護這詩化的環境。

其中的人文內涵油然而現。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教師可說:「在一片菜花地里,天真活潑的兒童面帶笑容,正快速奔跑,追趕著蝴蝶,蝴蝶飛入菜花里,便無跡可尋了。」此時,教師可問:「為什麼蝴蝶飛入菜花我們就看不到了呢?」學生便會回答:「因為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此句重在啟發學生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2、 感音像,升華情感

古詩具有音樂美,是從其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的特徵上來呈現的,在小學生看來,古詩讀來是琅琅上口的,聽起來是聲聲悅耳的。教師可藉助音頻材料,重在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流露的情感,達到從詩意向詩境的升華。如《靜夜思》,通過有感情的誦讀,讓學生於深夜對月凝望的惆悵中領悟到作者的思鄉之情。教師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覺性,通過情感的熏陶,再運用優美靈動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所描繪的生動優美的畫面,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聽了之後能夠讀懂詩意,達到情感共鳴。

二、讀講相輔,品味詩意

1、以讀為主,「不求甚解」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中,便包含了「好讀、細讀、熟讀」的概念。

首先,應引導學生向「好讀書」方向發展。這就要培養出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讀古詩;其次,要引導學生慢讀細品,切不可囫圇吞棗、以唱讀的形式來讀古詩,要求學生吐詞清晰。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再者,應要求學生,達到背誦的程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古詩,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古詩詞系統,使其運用於生活之中,可潤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以講為輔,畫龍點睛

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不應該是老師把古詩的詩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一股腦兒地倒給學生,教師的講解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讓學生大膽猜譯,以猜代講。不必刻意花精力去逐字逐句講解。不要太拘泥於形式,不要擔心該怎樣翻譯古詩,要求學生大膽聯想,可以在不脫離文章主旨的情況下去理解背誦古詩文。這樣,學生以一種放鬆的心態去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被動學習為主動,讓學生主動求知,這樣才能學得更快樂,學得更有效,學得更多。

三、循序漸進,感受詩美

第一、反復吟誦,品味語言美。古詩凝煉出來的是精華。它運用誇張、比喻、象徵等多種修辭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和社會人情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等。

第二、理解詞句,領悟意境美。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藝術境界上的美,寫景中包含著作者的情感,而情感以所述之景來襯托。學習古詩,理解詞句所包含的情感,去領悟其意境,能從中受到熏陶,人的性情也得以陶冶。

第三、探尋底蘊,理解哲理美。古詩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情思更有待人們去探索。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中,展現了生命新生衰亡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生命生生不息,一直延續著。其哲理韻味有待學生去探尋。讓學生探索古詩的韻味,可啟發學生思維,以達到藝術熏陶的效果。

4. 小學古詩的教學方法

小學古詩的教學方法:第一,足夠的詞彙量,以及對這些詞彙的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 語文詞彙散見於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廣泛的閱讀和細心的積累可以提供幫助。 第二,精讀文章的能力。 讀一篇文章不僅僅要讀懂內容,還要讀懂文體、結構、技巧、主旨。不能總是讓自己成為讀者,而應該從創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說了什麼,他怎麼說的,他用了哪些技巧,他想表達他對於世界的什麼認識和觀點。 第三,對於古代語言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掌握古代語言基本詞彙和特點,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古人的觀念和追求。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追根溯源,才能傳承發展。 第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足夠多的古詩文,對古代知名作家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凡是要求背誦的古詩文最好能熟讀成誦,理解深刻,經久不忘。對於知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最好能讀一下相關傳記。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其作品,另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古代社會和文化。 第五,觀察、體驗、閱讀、思考、表達是一體的。 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不可能有對世界的感性認知,沒有廣泛的閱讀不可能加深對世界的理解。這里的廣泛閱讀不僅僅局限於文學作品,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哲學、心理等方面的著作都可涉獵,他們不僅可以增廣見識,還能提供認識世界的不同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 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是我們表達的基礎。沒有對這些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就只會人雲亦雲。作文考試考查的不僅僅是語言表達能力,而是對整個語文能力的綜合考察。沒有體驗、閱讀、思考,空洞的表達是打動不了人心的。作文雖有技巧,但一切技巧的前提是實力的提升。

5. 古詩的教學方法

古詩的教學方法:
1、背誦。讀音準確,合理斷句,熟練背誦。
2、了解古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6. 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教學應步步深入。
(1)讀前准備。如:簡介作者以及時代背景,解釋一些字詞等。
(2)從讀中懂。讓學生反復誦讀,說說每句詩的大意。再深入認識詩的寓意。
(3)啟發審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詩的意境美,從藝術形象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心靈的共鳴,從中受到教育熏陶藝術的欣賞力。
二、應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的分析。
學習詩歌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是不夠的,應當引導學生對一首詩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因為在詩歌中往往是「情與景合、意與象通」,如果抓住了表現情感的景和表現意境的象,把一首詩的許多不同景與象作深入的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相互關系,就能引出這首詩的本質內容。如本課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青山相對出,孤帆日邊來。」這些表面是寫天門的險峻巍峨,長江的浩盪江流,而稍作分析便可得知,那是作者在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應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詩歌是藉助於想像來進行創作的。特別是李白這個富於想像、豪邁情宏的大詩人,其詩作能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如讓學生想像天門山像兩扇門似夾住長江面對峙的景象。從中能調動情感,受到感染。
四、應熟讀成誦。
學習詩歌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和背誦能力,詩歌語言的美必須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到,所以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反復朗讀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

7.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8.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教學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 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次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會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老師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古詩的學習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詠。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

9. 小學古詩教學的方法

第一,注意背誦總量要求,因學生發育有個性差異,但要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完成。第二,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拓展誦讀空間,適度加大誦讀的容量。第三,科學檢測與評價。一是誦讀數量;二是誦讀質量;三是名句妙語的積累。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如何在在有效的時間內,實行「量」的積累呢,我在借鑒了優秀老師的做法後,制定了以下計劃:一,每周背一首課外古詩,周一開始就將古詩寫在教室後面黑板上,每節語文課上課之前,讓孩子熟讀一遍,能背的就背,背不下來的,就讀。二,每周用一個早讀來復習所學過的古詩。三,每周用一節課來讓孩子比賽背古詩,這樣既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想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要經常閱讀古詩詞,增強自身的國學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才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

閱讀全文

與古詩教學方法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吃雞老是掉線解決方法 瀏覽:912
對肌肉刺激的鍛煉方法 瀏覽:810
搜狗錄音筆c1連接方法 瀏覽:869
找不到解決方法詩句 瀏覽:801
麵包機打發蛋清的方法視頻 瀏覽:725
山楂樹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624
只狼mod安裝方法無需任何補丁 瀏覽:290
池塘清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444
快速起號方法論 瀏覽:352
小提琴調音器的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291
脈絡康復鍛煉方法 瀏覽:738
建立數的概念吳正憲的教學方法 瀏覽:373
李可治療骨質增生的方法 瀏覽:809
碘鹽的正確發藍方法 瀏覽:400
袁大頭鑒別方法顏色 瀏覽:309
長治在線英語聽力訓練方法 瀏覽:220
水素麵膜使用方法 瀏覽:153
邏輯備考最佳方法 瀏覽:472
婦科炎症的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34
網球肘炎治療方法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