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美術課走進大自然教學方法

美術課走進大自然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3 20:36:04

『壹』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文學藝術中、大自然生態環境中、社會生活領域中,我們都可以無窮無盡地享受到美。那麼健康的、高尚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我們就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起,美術教育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為根本目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指出:「中小學藝術教育應通過教師的藝術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藝術基礎和基本技能;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審美能力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觀念一樣,是需要喚起、引導和培養的。 根據這個新課標要求,在美術課的審美能力培養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小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生活,欣賞美 藝術上的美都來源於生活,大自然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如:冬天白皚皚的一片、秋風中的紅葉、夏季里碧海黃沙、冬去春來,春暖花開,花紅草綠、萬紫千紅、……自然界絢麗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多不勝數,我們應該帶領著學生去欣賞這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美,引導學生去觀察和體驗,讓學生置於美好的自然環境中,這將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欣賞生活中的美,如:龍騰虎躍的噴泉、色彩斑斕的霓虹燈與形態各異的民族服飾,這些色彩和線條能直接給予學生美的感受。引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或是文化遺產,如宗教建築、園林、民居、城區等古香古色或是現代城市的建築。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對他們比較熟悉的生存環境產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創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這讓學生產生美好的情感,增長審美的意識。二、讓小學生走進美術作品,欣賞美 美術作品是一種最直觀、最值得鑒賞的藝術品,它是人們對於美好景象的「再創造」, 它依賴於人類的想像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作品。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去感受和認識美術作品,幫助他們結合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像,並以此來感悟美術作品。促使學生完善了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它在開發學生心智、潛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經常讓小學生進行美術欣賞無疑會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小學生由於生活閱歷、審美經驗、知識修養的不足,往往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比較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是引導者。我們要選擇符合小學生情感的、小學生最感興趣的藝術品。而當中最能刺激小學生欣賞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因此,讓學生最先接觸美術作品時可以挑選色彩明亮的,如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燒的《吶喊》、《向日葵》的明亮等。教師除了講給學生色彩構圖等知識,更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由於小學生的閱歷經驗不足,教師還應選擇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作品。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等。這些作品會增加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通過大量有美術欣賞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擴大了學生的欣賞面,堅持下去也就增強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三、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讓小學生走近美術評論是指讓學生對美術作品認真地進行理性分析後,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判斷完全體現出個體審美觀。小學生學會了美術評論會增加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在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時,讓小學生觀察畫面中不同粗細的線條、不同風格的筆法、不同感覺的色彩、不同質感的物體,研究它們會給作品帶來怎樣的效果。這樣很容易把學習技能技巧的層面提高到審美文化的層面上來,增強了小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夠體會到作品的深刻內涵和精湛的技藝。美術評論可以幫助小學生對事物和藝術作品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教師選擇一幅優秀、健康的藝術作品,它總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念,能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小學生面對—幅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時,才能逐步地嘗試去理解和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質和作品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讓小學生學會分清它們的本質,從而提高自身的鑒別水平,增強他們熱愛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惡的感情判斷能力。這種教育正是美術評論活力的特徵,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總言之: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小學美術教育的范疇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培養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樣的,絕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是加強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而是把審美教育寓於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當中,在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美術文化修養。其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自然、走進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地發展。

『貳』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課程要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教師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環境、氛圍,以激發、感染、陶冶、誘導學生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想方設法創設情景,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多渠道地刺激學生感官,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慾望,給思維以動力,使整個課堂教學在和諧自然的過程中,為此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多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從中感受美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用心去感受。」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觀察,無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等特點設計生動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感受美。例如,進行《圖案之美》一課教學前,我搜集了生活中有關裝飾的漂亮圖案,製成課件,教學時為學生播放,使學生走進裝飾圖案的海洋,看到了植物圖案,人物圖案,風景圖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圖案的創意與設計美,還使學生發現了身邊平時沒有感到的美所蘊含的文化,自然激起了學生對圖案的喜愛之情。把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滿足了孩子們的心裡需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習慣,令他們耳目一新。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時候,當學生一見這幅作品時,腦海里立刻會對蒙娜麗莎那謎一樣的微笑產生興趣。然後引導他們去聽音樂中對蒙娜麗莎的歌頌,使學生在視聽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美。
美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在美術面前都能有所感悟,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術教育。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醜化。」美術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美的情趣
美術欣賞教學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個教育功能,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以往上欣賞課,我總是一味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並硬要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雲里霧里,索然無味。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因此「欣賞」不僅是指以愉悅的心情觀看美術作品,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義。幾年的工作實踐發現美術欣賞課,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等審美素質的重要空間,孩子們審美快樂的獲得與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達成同樣重要。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對我的學生進行隨堂欣賞,引導他們去欣賞生活中的美,比如在上《樹上樹下》一課時,就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走一圈,欣賞一下校園里多年的柳樹、形態各異的花樹,這樣既加強了他們的直觀認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又有利於之後的教學。學生在這種教學情景中自覺、自主地去感受、去探索、去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美術教學效應。在進行欣賞課《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一課教學時,我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及近現代的人物畫作品,使學生領悟到古近現代的以形寫神、再現場景、隱喻現實、見證歷史及表達感受的不同繪畫風格,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素養,激發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三、授課手法豐富多樣,讓學生創造美
1、 激情引趣,培養創造美的意識。
人們都知道興趣是人的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人們力求探索某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世人的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學得主動,假如青少年學習對他毫無興趣,完全是強制性被迫學習,就會扼殺學生的學習意願。美術課的教學任務是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也是組織學生上好美術活動課的重要場所陣地。因為美術活動課是豐富孩子的美育生活,拓寬審美境界,誘發審美情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而美術課活動可以通過欣賞,構思,創作為主線,利用所學畫剪,貼,撕,卷,拚等製作為主要方式,採用有特色的新穎有趣,實用性很強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生。讓學生在活動課中「活」起來「動」起來,主動活動,手腦並用,增進學生直接經驗,有目的針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願意,喜歡參與,重視學生構思設計,創造和評價,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能力,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動手得到發展。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的同時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才能激發創造力,在設計活動課中,我先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基礎教材的特點,在遵循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鑒賞,審美和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一目瞭然》這課的教學中,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結合剪、貼、畫設計貼近生活的圖標。使課堂教學內容成為活動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巧妙將興趣和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自己創作作品,通過活動,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2、讓教具助陣,使學生們在愉悅中創新。
教具是產生愉悅課堂氛圍的潤滑劑,設計教具,凸顯教具的直觀形象、新穎而有趣,讓學生徜徉在玩與學之間,有助於學生體驗美術的樂趣,從而愉快地、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例如在《三原色三間色》一課的教學中,我用彩色透明糖紙剪了三個圓形,然後交叉重疊組合,出現間色,體驗色彩的變化。運用糖紙重疊組合的游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覺。雖然是一張普通的糖紙,但是通過學生游戲化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了原色和間色的關系,簡單易行又輕松愉快。

3、促進個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大自然是美術表現的豐富源泉,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摸、多嘗、多想,從而達到發展感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想像,才能夠畫出富有個性化的作品。例如在教學《神奇的太陽》時先讓學生想像,有的學生說太陽是圓的,有的說太陽是偏的,有的說太陽是七彩的,有的說太陽是笑眯眯的……有個學生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所以太陽下面長滿了果實。」於是我順著他的思路往下引導,太陽是圓的,太陽下面長滿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有蘋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學生在創作時,在太陽的下面畫滿了各種水果,還加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葉子,真是太神奇了。

4、採用現代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他方法來思考事物,那麼他就會有害脅迫學生的興趣和天性。課堂教學是一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是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關系的規律與要求,並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任務是構思制定美育計劃,在傳授知識與審美教育中注重美術學科的思想性、情感實踐、創作等因素的統一,也是將表現形式的內在美和具體操縱技能更加統一起來,打破長期學生照樣臨摹和對事物進行寫生的傳統教學方式,要做到「 寓教於美」就是滲透美育觀念同時,有效的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用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以可看、可聽、可靜、可動,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增強學生的注意和陶冶,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培養同時,將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訓練和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融為一體。例如在上剪紙課時,首先根據內容制定由淺到深的教學實施計劃,精編教案步驟,通過電教媒體展現民間剪紙的特點,及了解南北剪紙的特點和表現技法,從直觀去了解剪紙的造型方法,一般陰陽刻法,接著再用投影儀展示剪紙構圖方法,讓學生直觀掌握剪紙的基本要求, 從而調動學生濃厚興趣,讓學生從眼前展示的作品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動態美利用電教手段和有趣的導入方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參與審美活動,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美術效果。

5、注重營造和諧課堂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創造美。
例如《校園寫生》這一課的教學意在讓學生了解風景寫生的畫法與步驟。該課要求用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主要表現畫面的明暗。教學時我設計利用投影片配合講課,既復習了上節課內容(定位、畫基本形、畫輪廓),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任務(畫明暗)。我將這四個步驟分別畫在四張投影片上,再將四張投影片連為一體。演示時,首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定位),在第一張投影片的基礎上展示第二張投影片——畫基本形、第三張投影片——畫輪廓,引入新課後,我再重點講評第四張投影片——畫明暗,並指出輪廓(如房屋的暗面,樹的暗面等)都用線條按結構排列,線條的勾勒要有疏、密、重、輕、遠、近之分。因此學生們能夠由淺入深地領悟和把握本課的知識點。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他們在美術教學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他們大膽地表現自我,大膽地異想天開,大膽地創新,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可以千方百計把美術課的授課內容轉化為可看、可聽、可學的材料,由易到難、由遠到近、由抽象到直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美術,更有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利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段進行美術課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拓展了美術課堂學習的空間,實現了最優化的課堂教學。

『叄』 如何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

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師生共同用好圖書室資料資源。教師要上好一堂高質量的美術課,課前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而這些需要豐富美術教育資源。比如教中國畫,我向圖書室找到這方面的書籍,還有一些VCD片可以進行備課和上課。這兩年,我校為了創省實驗小學,一些硬體設施基本配全。這大大地方便了我的美術教學工作。學校圖書室的書多了,學生的借書系統也正常運轉了。當下一節美術課需要學生了解哪些知識時,我就提前指導他們去圖書室借有關方面的書。比如欣賞課,我讓學生自己去找相關的資料,那樣課上踴躍發言的同學就變得更多了,這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2.學校櫥窗、走廊的合理利用。美術作品可以美化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我們學校有櫥窗,有美術室。櫥窗每期都會更新,並且開設兒童美術優秀作品展覽這一欄目,有中國畫、手工製作、繪圖。學生下課都會看到,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我們學校的走廊里還貼有由廣告公司掃描好的學生優秀作業,這樣學生上下樓梯都能看得見。其次,每個教室前布置一塊畫框,裡面貼有孩子們的優秀美術作品,這樣學校的美術學習氛圍就提高了。
我們的美術室美術方面的內容布置得更是豐富了,有剪紙、泥塑、名人名畫……學生在這樣的美術教室里畫畫,提高就更快了。學校不僅布置了學生的美術優秀作品,還布置了美術教師的作品,有油畫、國畫等。在我們的舞蹈房裡,有教師寫的書法作品,學生每進到舞蹈房,就會受到藝術的熏陶。
3.美術專用教室的配備。學校要有專門的美術教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有多個專用教室,每當上到紙版畫、中國畫、手工製作課,我一般就會帶學生們去美術教室上,因為美術教室水電齊全,桌子大,適合學生大幅畫面的繪制,像學國畫類,學生們用水很方便,這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美術課學習。
美術室同時也可以作為美術興趣小組的場所,我們美術室有石膏幾何體、石膏像、畫架等,這對提高我校整體學生的美術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4.利用各個學科的教育資源。比如把美術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特別是姊妹藝術,如文學、音樂、書法等。藝術是相通的,這就是我們不能把美術課上成單純的課,如我在低年級教《點、線、面》這課時,在講完線條的特徵時,我彈了一些旋律歌曲,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表現的也是線條,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當學生從小就明白,各學科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思考問題時,我們要有機聯系地去理解它。

二、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生活設施、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資源。美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建築、民宅作為教學資源。同時將環境藝術、公共設施作為美術教學的內容。比如上設計課,讓學生在回家的路途中去留心一下店面的廣告牌。這樣讓學生在學好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明白美術最終要服務於生活,變成實用的美術。又如在教高年級《風景如畫》這課時,可帶學生走出教室去感受一塊塊草地,一片片樹林,一道道河灣,一排排屋頂……這樣由課內到課外,那更是生動的美術課。在環境設計教學方面,因為我們余東鎮正好建了一休閑漁都,我帶著學生去那參觀,那裡有小河、亭子、彎彎曲曲的長廊,風景很不錯。這樣讓學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時,又能學習環境設計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們鎮有一個東岳廟,因為離我們不遠,所以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去參觀。我結合語文老師讓學生寫游記的同時,也布置了美術作業,讓學生們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他們的參觀過程。
每年學校會組織部分學生去我們當地的中小學教育基地,還有到快活林山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一有這方面的活動,我就會在活動之前布置畫畫作業。平時孩子們總是說,不知畫什麼,這樣的實踐活動就可以讓他們有題材畫了。就像畫家—樣要創作有—定思想的畫,就要多去生活中采風。小孩子的兒童畫也是如此,雖然兒童畫是以想像為主,但僅憑空想像而畫出的面那是蒼白無力的。
2.文物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我們鎮是個千年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又稱鳳城。現在人們稱之為蘇北的「周庄」。今年我鎮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美術教學中,我常以此內容,進行學生的寫生課。比如在教三年級的《老房子》這課,我帶全班同學去逛老街,在了解我們鎮的歷史故事的同時,讓他們進行寫生。學生們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並且我還組織學生在校舉辦了以「家鄉美」為主題的畫展。
當然,自然環境也是很好的資源。在教一年級《走進大自然》這課時,我帶著同學們走出教室,在我邊講解的同時邊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藍藍的天,白白的雲,清清的河水……然後再回到課內,這樣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通過畫筆表現於紙面,很有質最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同樣在教中高年級中國畫畫樹的內容時,也是讓學生先去看看生活中的樹是怎樣的。比如,用自己的手去觸摸一下樹,去感受下樹的肌理,還有不同的樹葉,不同的外形……然後結合課內所講的一些用筆方法,這樣,學生的感受就更加的真實和深刻。
3.藝術場所資源。我所在的鎮,出了許多的藝術人才。學校不遠處住著一位老教師,他是省書協會員。他自己開了個書法工作室,當我上到有關中國畫和書法的內容時,便帶學生去參觀他的工作室。讓學生了解書畫同源這一道理,還有筆、墨、紙、硯等作畫材料的有關知識,同時讓他們去感受藝術家執著於藝術的精神。

三、信息化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美術教學應該根據學校的有利條件進行信息化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運用電腦、投影儀等設施,這樣信息化資源就更加方便利用和開發了。
美術教師應利用網路,不斷獲取美術教育的信息,了解新的美術教育思想,從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把學生的作品做成網頁,通過互聯網,讓專家來進行評價。同時,可以開展學生間、學校間的藝術交流。教師還可以通過網路,建立一個「虛擬畫室」讓學生在這畫室里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總之,信息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可以讓美術教學變得更加的活潑、生動。

『肆』 舉例說明如何使課堂滲透自然而又體現美術學科特點

當今,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問題,諸如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地球變暖、沙塵暴、泥石流、厄爾尼諾現象等日益嚴重,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更危害著我們的子孫後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必然選擇。環境意識也成為衡量社會進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的環境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有關「環境」的話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常言道: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保護教育已被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一方面,一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習慣需要從小抓起,環保知識和環保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將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的環境意識的強或若將直接影響我國下一世紀的建設和發展。

所謂「環境教育」,即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培養起以某種形式來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實踐態度和實踐能力。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深化,環境教育向各門學科的滲透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用組成部分。作為美術教師,理應充分發揮學科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環境,喚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環境保護的習慣。下面就在美術學科教學中進行環境滲透教育設計實施計劃與具體要求:

一、實施計劃(分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以欣賞教育為載體,促進環境價值觀。

第二方面:以創作活動為基礎,形成環境審美觀。

第三方面:以戶外寫生為途徑,領悟環境的重要性。

第四方面:結合綜合活動,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二、具體要求

第一方面:以欣賞教育為載體,促進環境價值觀。

1、欣賞自然,從感染到關心。 教師可憑借幻燈片、多媒體等結合教材,讓學生欣賞草原、海洋、天空的自然景觀,讓學生在大量視聽信息的感染下,領略自然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的美。通過欣賞中外古建築、現代建築,了解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讓學生感悟到這世界是人的世界,環境是人的環境,建築是人的建築,從而讓學生關心自己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環境與建築,關心自己生存的空間,初步懂得人造建築等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欣賞動植物的生長形態和各地名勝風景,觀察花草魚蟲,了解大自然奧秘,並用手中的的畫筆表現出來。

2、欣賞作品,從感受到領悟。

專題美術欣賞中有許多課題,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環保意識非常有利。如《建築藝術的特點》欣賞教學中,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就是著名的建築與大自然相和諧的傑作;印度的泰姬·瑪哈爾陵也體現了建築與環境結合的最美麗的建築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學生欣賞這些優秀建築作品,還可以讓學生欣賞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觀、大自然中動植物生態環境和世界名勝古跡。讓學生感受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的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破壞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反面影響等知識。向學生滲透這樣的意識:世界是人的世界,環境是人的環境,建築是人的建築,每個人都要關心我們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環境與建築,消除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隔膜,使之互相滲透,互相溝通。

第二方面:以創作活動為基礎,形成環境審美觀。

1、綜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在繪畫中接受自然環境保護教育。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現成教材,進行滲透教學,讓學生在外作畫(繪畫過程)中得到環境教育的內在感染和感受。

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學生進行討論,接著我們可以讓學生回答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他們回答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可能是幼稚的,也有可能是超理性的,也有可能是超現實的。無論怎樣回答,說明他們去思考了;通過討論,他們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只有鼓勵學生去積極思維,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解決方法用圖畫表達出來,也就是用形象化的語言讓學生把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方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通過美術活動得到了一次直觀的、形象的環境保護的教育。針對環境保護的主題性繪畫中,利用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各種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主題性繪畫:《我們的家園》、《青山.綠水.藍天》、《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母親河》等。在這些課堂的美術活動中,學生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環境保護的教育。

2、在美術課中「變廢為寶,增強環境意識。
美術教育中手工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學生的好動性格決定他們更喜歡各種有趣的手工製作活動。而我們則利用手工製作的特點,以及學生對手工製作的興趣,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且在手工課堂教學中,堅持一個主題:「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在日常生活區中。我們隨處可見諸如易罐、紙板箱、牙膏盒、糖紙、煙盒、扣子、瓶子、繩子等被人們隨手拋棄,污染環境。在工藝課中我們可以經過藝術構思和加工製作,變廢為寶美化我們的生活。如用易拉罐製作美麗的小花籃;用牙膏盒製作美麗的小沙發;用廢紙粘制小掛件;用蛋殼貼成美妙圖畫 …… 本該去垃圾桶的廢物在此得到解決了重新發現,而這些小掛件、小沙發則成了學生們書房牆上、桌上的小擺設、小玩具,甚至用來裝飾教室和家居,學生們從中也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靈感和才智,作自己靈巧的雙手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空間。

第三方面:以戶外寫生為途徑,領悟環境的重要性。

戶外寫生,要求學生親近大自然,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自然、與生活的距離,而寫生本身就是再現生活、美化生活的美術活動。在戶外寫生過程中,學生必須仔細觀察、分析寫生對象,了解情況其結構、色彩、光線、環境等因素,對所寫生建築物、動植物、自然風光等進行全面認識,然後再經過各自審美觀的審視,最終把內心的感覺表現在五彩的畫面上。例如:《素描風景寫生》課採取室外寫生的形式。通常各科的學習環境都在教室,學生長時間呆在教室,難免會產生厭倦的情緒,覺得很乏味,不利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新精神,而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物充滿魅力,使學生神往,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像力和興趣的最理想大課堂。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課堂作為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表現大自然和熱愛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第四方面:結合綜合活動,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綜合探索領域是綜合性的美術活動,涉及美術學習各領域,也涉及其他學科,更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這為綜合探索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1、在與語文、自然、音樂、社會和生活勞動等課程的結合中滲透。利用美術學科特長,我們可以讓學生為語文課課文配插圖,為日記、作文配畫;結合自然、社會、生活勞動等課程內容進行描繪或手工製作,布置美術園地。如結合班隊活動讓學生用廢舊材料,設計賀卡、製作禮品送給教師,以慶祝教師節,既開創了新風,又對學生進行了品德、環境教育。

2、利用主題性的廣泛的宣傳活動,以及參與各級的繪畫競賽中滲透。

利用各種全國性的、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日,組織廣泛性的美術活動:如現場作畫、專題性環境保護書畫展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除了能展示自己的繪畫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趣味性、有益的、有創造性的、快樂的美術活動,更直觀地感受到環境保護地重要性和必要性。並通過參與全國各級各類的環保繪畫比賽,讓學生了解環保是國策,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了解和重視地,並且要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

美術教育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並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美術實踐活動,學生更能直觀地、形象地、具體地、潛移默化地得到一種由完全說教所無法感知的教育。它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形象化的動態、形象化的思想,向學生傳遞環境保護的信息和重要性,無疑比來自於語言的說教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們從現在開始根據實施計劃與具體要求在平時的美術教學課堂中,在其他形式的美術活動中,教育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並且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做好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從小做起、環境保護從我做起」。

『伍』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的污染等都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因此,當前環境保護問題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環保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兒童最基本的生存權正面臨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9年4月表示,由於缺少干凈、安全的飲用水,全世界每天約有4500名兒童喪生。同時,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每年由環境污染導致的兒童死亡人數約占兒童總死亡數的30%。該報告指出,導致兒童疾患甚至死亡的環境因素包括室內室外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態系統的惡化等。可見,讓兒童接受「環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兒童是世界的未來,他們的環境意識和行為將決定將來我們環境的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進程。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環境知識的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
美術活動是表達自己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於美術活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審美性等特點,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便於他們的傾訴和表達,所以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環保教育可以通過直觀的物質材料的運用和直觀形象的表達來實現,而美術作品可以達到環保行為的最佳方式和途徑。本課題就是把環保教育和美術教育進行有效整合的研究,以美術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助於在提高美術素養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社會環保意識,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
二、概念的界定
小學美術活動: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而小學美術活動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的總體要求,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活動感染他們,並根據其審美能力和審美創作能力,最終促進其人格和諧發展的一種審美教育。
環保:即環境保護,是利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各種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一切人類活動的總稱。包括,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保證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涉及的范圍廣、綜合性強,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它包含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對人類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使之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對地球生物的保護。
環保美術教育:是指把美術教育與環保相結合,將環保教育充分地導入到現代的美術教育中,以「環保」為主題,憑借在教師的引導下的美術行為與教育活動的途徑,探索人與生存幻景的層層關聯。這種能力是人類最有價值的才能,同時也是現代人最重要的素質。
本課題的宗旨是在倡導「低碳生活」的新理念下,在美術活動的領域內激發全校學生有意識地保護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並盡自己的能力使一些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有效地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並利用美術作品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環境現狀的呼籲、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環境素養。
三、研究的目標
1、通過系列環保美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美術意識,同時培養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關心和熱愛,使他們懂得「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比較深入地探索出一套兒童美術活動中環保意識培養的方法、途徑,從而促進兒童的環保意識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3、以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為突破口,搭建有效的藝術教育平台,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將環境教育融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美術課堂,進行滲透教育。
(1)利用各類環境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進而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2)通過收集各種廢舊物品,進行加工美化和再利用,提高兒童的環保意識。
(3)將環境教育融入美術欣賞課中,進行滲透教育。
2、利用自然資源和各種社會現象,讓學生在感受到優美環境的同時,也知道目前不容樂觀的環境狀態,從而激發他們有意識地保護環境。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研究法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環保意識的現狀,美術活動對環保意識的促進作用等許多方面的信息,即使發現課題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促進教學效果。
2、文獻研究法
在課題研究初期我會搜集、鑒別、整理相關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對現狀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過觀察與調查,它還需要對與現狀有關的種種文獻做出分析。因此這種方法必將對我們課題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3、實驗研究法
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全校將開設實驗班,在此基礎上選取部分班級作為自變數進行對照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為課題組提供具體的、鮮活的數據與案例。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六、研究的主要階段
(一)准備階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1、收集國內外理論文獻,進行學習,完成方案設計,指定研究總體計劃及研究實施詳細步驟。整理課題申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立項。對本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和培訓。
2、採取座談會、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聽取其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
(二)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11年6月)
1、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我們周圍環境的狀況,了解現代生活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調查實踐活動。
2、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有關環保內容對兒童進行環保教育,分析研究出現的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
3、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個案研究、觀察以及實驗活動,探索兒童良好環保習慣養成的方法和策略。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心得及教研論文等。
4、開展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三)總結鑒定階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研究成果資料的收集、整理,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報告及進行成果鑒定。
七、研究的預期成果
1、通過研究能夠探索出一套兒童美術活動中環保意識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2、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3、能對各種廢舊物品進行加工、美化和再利用,美化自己身邊的環境。
4、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從我做起」手工、繪畫比賽,激發他們的環保意識。
八、成果形式
1、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2、典型教學設計、公開課
3、教學心得、專題論文
4、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等
5、學生作品展示、競賽成果等
6、其他資料

『陸』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方法是適合的

美術課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通過老師引導,通過課堂體驗,讓孩子了解簡單的美術知識性,激發他們內心世界,給他們更大的想像空間,進而培養孩子們的藝術綜合能力。那麼下面由小編帶來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

『柒』 美術課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

1、銜接導入法

這是一種較常用的導入方法,它主要是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過渡,自然引出新知識,也可以說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導入方法。

這種方法能使學生順理成章地學習新知識,使新舊知識連貫。這樣的導課讓學生在親切自然氣氛中理解了二方連續紋樣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打開了思路。

2、觀察導入法

視覺能營造身臨其境的環境,豐富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想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的智力活動的門戶是觀察。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聽覺得到的,沒有良好的觀察,智力是不會提高的,美術課更需要學生觀察。

如小學美術課本《精彩的足球賽》一課的導入可以這樣來設計:先讓學生看一段世界盃足球賽的錄像或有關的資料圖片。並認真觀察運動員的表情和動作,重新體驗一下賽場上的氣氛。這種導入,把同學們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錄像中去,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回憶,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象形導入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上課時一定要找他們感興趣的、變化快的、形象鮮明的物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觀察的積極性就高。比如讓低年級的學生畫人的臉型,就比較難。如果先讓學生畫各種形狀的水果,然後再讓學生觀察誰的臉像什麼水果,這樣學生會更感興趣。

(7)美術課走進大自然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以上所提到的幾種導入方法,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來交替使用。這一切都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而定。同樣一堂課,各人著眼點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導入方法也就會不同。

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就是好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在美術教學實踐活動中勤於思考,多加鑽研美術課堂導入方法,多學習和借鑒其它學科的好的導入法,一定會發現更多更精彩的導入方法。

總之,美術課的導入方法是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找准了切入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運用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方法,再輔以教師的藝術美感,有了良好的開端一定會取得美術課堂教學的成功。

『捌』 如何有效地進行美術課堂教學

興趣是美術課的前提要求,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濃厚的興趣之上。興趣是學習心理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能夠成為學習的直接動力。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學生心扉、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但是處在心智發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對美術課缺乏興趣,一小部分學生甚至有厭煩情緒,致使教育的預期目的難以實現。面對初中階段美術教學的兩難境地,如何做到既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規律,發揮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與高昂的情緒,切實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應注意幾個環節。
一、把握學生心智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首先教學內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探究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是一個人對事物感覺喜愛的一種情緒。學生對學習內容有無興趣,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書本上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能更好完成教學任務的內容,適當增添校本教材內容。尋找新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相合」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選用方面要靈活多變,遵循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滿足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樂於接受。
其次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信心,給學生以希望。初中學生的情感豐富而且易外露,當他們看到自己繪制的作品被老師和同學們贊美時,情緒就會振奮,並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發求知、探究、創作的慾望與信心。在教學安排上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覺得只要稍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變得更加努力。
再次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作為美術教師,要承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發展方向,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又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採取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聯系生活實際
中學美術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緊扣新課標,美術教師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教學組織形式重新審視,立足美術色彩沖擊力、渲染力和愉悅身心的獨特魅力,探索適應新課標的教學組織形式。藝術本身是充滿想像力的,創造力的。老師不應該以灌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發揮潛能。所以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把可以調節學生興趣、氣氛的內容、手段溶入課程教育中。如多媒體教育、意境的創造、各種工具的使用。教學組織形式不能採取「填鴨式」的灌輸,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課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新學期伊始的第一節美術課對那些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充滿著新鮮感,而課本中的第一課全是理論,很是枯燥。如何把這些理論同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呢?在第一堂課上我沒有講授理論的知識,而是在畫室舉辦一個小型畫展, 作品都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 包括教師作品,內容題材什麼都有.學生非常新鮮和好奇。教師在對這些作品一一講解的同時,把書中的知識點巧妙地穿插進去。對這一教學形式,學生的興致特別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別好,既增長了學生見識,又學到了知識,激發了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審美想像能力,不斷給學生以高尚的審美體驗。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一旦脫離現實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與意義。這一點對中學美術教學尤為重要,這也要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地與生活聯系,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生活中的美,積極投身於審美體驗。如在講圖案設計時,可把它與民族服飾上的圖案、家中的沙發靠墊圖案、床單上的圖案等有機地聯系起來講解,還可以穿插講一些關於顏色的搭配、服裝色彩與個人氣質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
美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學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僅用語言文字元號難以表達,而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瞭然。美麗的圖像又能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著美的教育。因此,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科教學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是有效發揮學生想像力、提高學習興致的教學途徑。如有機結合初中語文課的景物描寫文章繪制插圖

『玖』 美術課教學方法

以中小學為主要對象常用美術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和標准。以學生學習活動內容(領域)來劃分,美術教學法可分為繪畫教學法、工藝教學法、欣賞教學法、創作教學法等。各類教學法還可以再細分。我們根據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信息來源及主要活動方式,對當前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大致歸納如下:

(一)體驗性美術教學法:以美術感受情感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感受鑒賞美術作品的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美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包括:
美術欣賞法。欣賞法是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利用一定的教材內容及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態度,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鑒賞能力。欣賞法的特點是通過教學中的欣賞活動,使學生產生出積極的情感反應。
在美術教學中組織欣賞活動的方法大致包括:
一是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二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三是組織與指導學生參與體驗分析評價等實踐活動,以使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進一步升華;四是注意欣賞活動中學生個性、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美術作品欣賞,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課業。其教學一般有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現場欣賞。對小學生來說,隨堂欣賞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由於欣賞的作品與學生所學的聯系緊密,使其更能領會美術形態特點和藝術美。因此,教師要重視隨堂欣賞教學。對中學生來說,專題欣賞和現場欣賞更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並能有效地擴大他們的知識容量。適當地穿插一些隨堂欣賞也能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
美術作品欣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介紹藝術形式和內容;二是從生產的作品時代和藝術家本人情況聯系起來分析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其三,從剖釋形象入手分析作品。其四,抓住作品的特徵,作具有本質意義的分析。最後,從表現技巧與藝術功力去分析作品的藝術成就。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美術教師配合講授,以示範性地作畫、製作表演或將教具、范畫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的方法。美術教學的許多技法問題僅用語言講述是不夠的,必須藉助於演示,使學生直接獲得直觀視覺信息。通過直觀感受,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對教師製作、繪畫過程的系列表象活動,使其獲得深刻印象。在演示的同時,教師再配合語言以「畫龍點晴」的講解,讓學生在一目瞭然的情景接受新的知識和技法。美術教學的這種演示過程,對學生具有巨大的魅力,是極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
演示的種類包括:實物、模型演示;范畫、范作演示;幻燈、電影、錄像演示;繪畫、工藝製作示範表演。
按教學內容又分為:繪畫,製作方法步驟演示;工具性能及技法特點演示。
演示法的運用:一般按演示的准備情況,可分為有準備的演示和即興演示兩種。有準備的演示是指課前做好教具、范畫、幻燈、錄像和演示的安排,進行有序的展示、講解和演示。即興演示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了學生在繪畫和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共同性的問題,而產生的即興的「教學機智」,馬上予以示範演示,使得學生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運用演示法的要求:
1.演示的准備工作要充分,組織要周密,演示工具應在課前准備齊全,課前應安排好展示的教具順序,不可丟三忘四。
2.演示內容與講述內容要一致,講述與演示順序安排要得體、配合要緊密,一般情況下邊講解、邊演示效果較佳。例如,寫意中中國畫的如何持筆,如何蘸水,如何蘸墨,如何行筆、畫法等,邊講邊演示,學生理解快、領會深。
3.展示的范畫、范作要精選,確能起到示範作用。掛圖要大,圖象要清晰,以便後面學生也能看清楚。要注意置放和懸掛演示的教具的位置。
4.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位置,不可擋住畫面或實物,要使演示的過程讓不同座位上的學生都能看到。在黑板的右邊教師側身演示為較佳位置。工藝製作教學的演示,如剪紙、泥塑、折紙等,由於物象很小,教師要注意自己所處位置的選擇,每演示一步驟要適當調換身體之間或向學生靠近展示,以使全體學生都能看清楚。個別輔導時,修改學生作業的演示,要注意學生的位置,使自己的手臂不擋住學生的視線。
5.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工具的選擇。例如,素描塗調子的技法示範表演,用細鉛筆演示就不合適,因為後面學生看不清細細的鉛筆線條,可以改用大炭精棒代替鉛筆演示,但要向學生加以說明。
6.演示時機的選擇。演示時機和教學效果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出示教具、掛圖和技法、製作的演示時機要適當,出示過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時,大腦皮層出現聽課的優勢興奮灶,也叫優勢中心。如果教具出示過早,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去看教具、掛圖。造成優勢興奮灶的轉移,學生的聽覺優勢興奮灶被破壞,結果在視覺區上又出現了視覺優勢興奮灶。這就剝奪了其它區(如聽區、運動區等)的耗電量,於是就影響了其它區的正常功能。如果學生只顧看掛圖、教具,就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教師講課的內容就被忽略了。教具、范畫等出手過遲,也會降低其效果。因為講述的中心已過,教師一般不再詳細講解這些內容,而使講述內容與教具脫節,效果更差,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出示教具的時機掌握應恰當,同時還要注意出示教具的順序。注意技法有難度的局限性,要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可以調動學生思維過程的遷移能力。自然的接受所有教具的內容和加強對作畫技法步驟的理解。第七,運用演示法教學,在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應注意課堂紀律的組織。

(三)觀察比較法。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
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
1.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
物象特徵:包括形體、結構、比例、色彩、明暗等。
神情、動態、活動情景及情調。
物象的關系及空間位置。
2.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形象的特徵、形象與畫面的比例。
位置布局、形象間的關系。
黑白灰關系、虛實關系。
色彩的對比諧調、造型特點等。
無論是對物象的觀察,還是對畫面的觀察,都是在比較中進行的。例如對物體比例的觀察,無比較便得不出自身的或相互間的比例關系。明度的觀察,不進行物象間明度的比較,就得不出黑、白、灰之間暗度差別的變化關系。色彩的觀察,不進行相互間純度、釋度的比較,就不能正確感知其色相特點。虛實的觀察,不進行比較,則看不出虛實、強弱的對比關系。畫面構圖的觀察,不進行表現物象與畫紙的比例關系的比較,便無從判斷構圖布局的好壞。因此,觀察比較法是美術教學的一種方法

閱讀全文

與美術課走進大自然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三橫突綜合征鍛煉方法 瀏覽:894
狗子宮脫落治療方法 瀏覽:84
mac音樂關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7
打開我的此電腦的方法有幾種 瀏覽:523
砂輪銷售技巧和方法 瀏覽:48
刺螺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84
簡單自製麵包方法 瀏覽:478
鐵鍋煮螃蟹正確方法 瀏覽:644
常用滲透壓調節劑用量計算方法 瀏覽:6
電腦吃雞老是掉線解決方法 瀏覽:915
對肌肉刺激的鍛煉方法 瀏覽:812
搜狗錄音筆c1連接方法 瀏覽:872
找不到解決方法詩句 瀏覽:803
麵包機打發蛋清的方法視頻 瀏覽:727
山楂樹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624
只狼mod安裝方法無需任何補丁 瀏覽:292
池塘清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446
快速起號方法論 瀏覽:354
小提琴調音器的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295
脈絡康復鍛煉方法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