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魯藝教學方法

魯藝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3 08:23:31

什麼是延安魯藝...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簡稱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簡稱魯藝。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後校名全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39年夏,根據中共中央決定,魯藝與陝北公學、工人學校、青訓班合並,組成華北聯合大學開赴前方。師生組成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沙可夫任院長,呂驥任副院長。1939年11月28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留在延安的魯藝部分師生恢復魯藝,院長為吳玉章,副院長為周揚。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以致力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毛澤東為這個學校題的校訓是:「緊張、嚴肅、刻苦、虛心」。學校初辦時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後又增設文學系。各專業的學制最初規定為6個月,1940~1941年期間,學校加強了專業化的學習,各系一律延長為3年(實習除外),並且注意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緊密聯系實際,魯藝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以及其他的科研組織。魯藝建校以後,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和幹部,對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3年4月,魯藝並入延安大學。1950年4月成立的「中央戲劇學院」,其前身之一就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另兩個前身是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Ⅱ 中央美院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中央美術學院百年來的發展歷程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她經歷的輝煌與磨難,書寫著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和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
100年前,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誕生。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們懷著「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新紀元。
80年前,中央美術學院的另一個重要前身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成立。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以救亡圖強為己任的藝術家們聚集在延安寶塔山下,翻開了人民美術事業的新篇章。
60多年前,迎著新中國的曙光,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師生們滿懷「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信念與情懷,開拓了新中國美術教育的新天地。
30多年前,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歷經磨難的中央美術學院煥發青春,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成果,開啟了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高等美術教育新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央美術學院努力審視世界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構了多學科、大美術的辦學格局,提出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奮斗目標。

一、開創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新紀元(1918—1938)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制度是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變革和新文化運動的產物。1918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積極倡導下創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開辦的美術學府,代表了國家和民族對美術教育重要地位的確立。
一批留學歐美和日本回國的藝術家,懷抱開拓中國美術教育的志向,克服困難與局限,致力於民族傳統與引進西法的兼容交流,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最初形態。
建校初始,許多師生就積極投身民主革命運動,在「五四」的洪流中,在「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頭」的藝術新潮中,都有師生們的身影。1926年林風眠懷著「致力改造藝術學校之決心」和「實行整個的藝術運動,促進社會藝術發展」的抱負,主持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教學,由他發起的「北京藝術大會」展出美術作品三千餘件,更有音樂演奏及藝專劇社演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綜合性美術博覽會。
藝專師生思想活躍,關注時代,投身現實的革命運動。在著名的「三?一八」慘案中,藝專學生姚宗賢遇難,青年教師方伯霧、譚祖堯被捕,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同時就義。
在藝專發展早期,涌現了陳師曾、王夢白、吳法鼎、李毅士、溥心畲、常書鴻、龐薰琹、黃賓虹、滕固、呂鳳子、潘天壽等一大批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而藝專最早的一批學生如劉開渠、王雪濤、雷圭元、李苦禪等,日後也都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藝術巨匠。

二、翻開人民美術事業新篇章(1938—1949)
1938年4月在延安創立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院,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之一。「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培養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幹部和新型的藝術人才,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指明了中國文藝的新道路,「魯藝」的藝術教育思想和美術創作翻開了人民美術事業的新篇章,使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轉向了人民與革命的方向。
魯迅藝術學院的教育模式為新中國的美術教育和創作奠定了基礎。「魯藝」所形成的美術教育制度和創作方式,對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後的辦學方向和教學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央美術學院在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魯藝」師生將個人的命運與整個中國的命運融合在一起,將自己的藝術與中國革命的現實聯系在一起,以黃土高原為畫布,以戰爭前沿的火線為顏料,以手中的畫筆為旌旗,描繪戰爭時期的英勇殺敵的軍民形象與可歌可泣的戰斗精神,用一件件生動鮮活、振奮人心的藝術傑作大力支持和鼓舞了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沃渣、江豐、蔡若虹、胡一川、王式廓、王朝聞、羅工柳、彥涵、王曼碩、張仃等藝術家採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戰爭、生活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艱苦、戰斗熱情極其高漲的年代裡,中國勞動人民偉大可愛的形象。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舉行。七大會場主席台上的毛澤東、朱德像,為「魯藝」美術系教師王式廓所繪。1942年,「魯藝」美術系教師王朝聞在延安創作了《毛澤東主席像》浮雕,後用作《毛澤東選集》的封面。
「魯藝」師生在抗戰勝利後組成華北文藝工作團和東北文藝工作團奔赴解放區,華北文藝工作團1946年並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1948年8月與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改稱「三部」。1949年1月華大三部進入北平後與北平藝專合並,成立了國立美術學院,1950年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

三、徐悲鴻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46—1949)
1946年至1949年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是中央美術學院百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從校址選定、人才儲備、教育思想、教學制度、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方面奠定了新中國時期的中央美術學院的專業基礎。
1946年徐悲鴻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把在法國學到的西方寫實主義造型技法加以提煉,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造型體系,並把它應用在學校的教學之中。徐悲鴻提倡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強調與中國現實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在民主主義、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現實,實現「為人生而藝術」的目標,奠定了美院的核心辦學思想。他的作品《愚公移山》《奚我後》《九方皋》等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英雄主義的宏偉氣魄體現了那個時代呼喚英雄、要求變革的最強音。
在徐悲鴻的感召下,同時代許多藝術家,如吳作人、王臨乙、葉淺予、滑田友、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蔣兆和、李樺、黃賓虹、董希文等進入國立北平藝專任教,他們不僅為學校的美術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他們創作的作品如《流民圖》(蔣兆和)、《轟炸》(滑田友)、《怒吼吧!中國》(李樺)《大禹治水》(王臨乙)等都深刻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喊出了時代的心聲。
新中國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即徐悲鴻主持的國立北平藝專,另一部分是從延安「魯藝」演變而來的華北大學三部,這兩部分師生發揮各自的優長和特點,合並組成中央美術學院,互相學習,共同探討新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中國美術教育體制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開拓新中國美術教育新天地(1949—1978)
1949年—1978年是中央美術學院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中央美術學院以原國立北平藝專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教師為基礎,精英薈萃,大家雲集,建立了雄厚的師資隊伍。在全力為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服務的同時,積極地探索和建設有正規化的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體系,從初創走向完備,在黨的領導、制度建立、學科設置、教學方法、創作實踐、理論研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中央美術學院在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引領地位,確立了中央美術學院博大深厚的學術傳統和學院精神。
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大事。它奠定了新中國美術教育和創作的基本格局,在實踐中探索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道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家、史論家、美術教育家、美術活動家,為中國各大美術學院輸送了美術領導和教師,從而開拓了新中國美術的新天地。
中央美院的師生們在建國初期創作了一大批振奮人心的藝術傑作。其中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是中國現代雕塑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活動,代表了 50年代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里程碑。由老一代雕塑家負責完成的作品如:曾竹韶的《虎門銷煙》、王丙召的《金田起義》、滑田友的《五四運動》、肖傳玖的《八一南昌起義》、張松鶴的《抗日游擊隊》、劉開渠的《打過長江去,支援前線,迎接解放》等,這些浮雕作品把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不懈斗爭化為一幅幅壯麗雄偉的畫面,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之時,有力地塑造出了中國人民不畏艱辛、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
在新的形勢下,延安精神化為中國人民建設和平、繁榮、現代化的新中國的無窮動力。朱乃正的《打夯》、溫葆的《四個姑娘》、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靳尚誼的《老農》、黃永玉的《阿詩瑪》等作品塑造了一批勞動人民群像,反映了人民群眾健康快樂充滿熱情的新生活;侯一民參與設計的第三、四套人民幣則直接將人民形象繪制在國家貨幣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深受群眾喜愛。
50年代,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始籌建,中央美院的油畫家們又以極大的創作熱情投人了大規模的革命歷史畫的創作,並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羅工柳的《地道戰》、胡一川的《開鐐》、李宗津的《飛奪滬定橋》、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五六十年代的這些作品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歷史,鮮明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神采和風貌。

五、邁向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發展新征途(1978-2012)
1978年—2012年是中央美術學院歷史上重要的發展繁榮時期。經歷了新時期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與深入推進,中央美術學院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
新時期以來,中央美術學院作為重要的美術教育機構,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一方面放眼世界海納百川,為新時期改革發展提供藝術成果與人才支持。新世紀以來,以銳意進取的精神拓展學科專業,完善學科結構,開展高層次、高質量的美術教育與學術探討,同時承擔大量的國家和社會重大文化藝術任務。
中央美術學院始終肩負著中國社會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的重大使命,始終在實踐中努力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道路,開啟了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高等美術教育新階段。
1978年,中央美院學報《美術研究》復刊後的第一期封面便發表了引人矚目的人體美術作品;不久,美院另一學報《世界美術》創刊,連續刊載了研究介紹西方現代美術的文章,率先闖入了建國 30年來的藝術禁區。第二年,中央美院教師袁運生在首都國際機場候機廳繪制了大型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壁畫中描繪了三個裸體少女形象則真正預示了改革開放的春天的到來,標志著卸下沉重冬裝的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地走向現代化。
李少文的《九歌》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等文革後美院第一屆研究生的畢業作品,以及楊飛雲的《那時我們正年輕》、朝戈的《年輕人》等文革後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的作品,不僅突破了「文革」美術的禁錮,而且開啟了唯美畫風與「生活流」繪畫的先河,反映了新時代的藝術特色與中國形象。同時,美院一批藝術實力雄厚的老、中年美術家經過幾年的研究、思考和探索,也先後推出一批力作,其面貌之新、技法之精、內涵之深,標志著中央美院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如李可染的《家在崇山茂林煙霞中》、姚有多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賈又福的《太行豐碑》;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飛雪》、朱乃正的《國魂》、聞立鵬的《紅燭頌》。在現代化的潮流中,中央美院的師生們參與了「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現代藝術大展」「新生代」等一系列當代藝術展,涌現出《新時代的啟示》(張群、孟祿丁)、《天書》(徐冰)、《招魂》(呂勝中)、《貴州人》(王華祥)等一批具有時代感、現代感的優秀藝術作品;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和學者們成為了「 85新潮」、「新生代」等一系列美術思潮與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與中堅力量。
1995年至2000年,美院雕塑系集體創作完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群雕。群雕由38尊柱形青銅雕塑組成,包含一千餘人物雕像。雕塑園建成後,成為北京地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4年,中央美院經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委會批准,成立了奧運藝術研究中心,中心承擔了北京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及殘奧會有關的視覺形象系統以及獎牌、體育圖標等十幾個項目的設計和研發。2007年起,美院先後承擔了北京地鐵10號線、奧運支線、機場線、4號線、6號線、15號線、14號線、7號線等多條線路的站台、站廳設計工作。2009年圓滿完成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任務。2010年,中央美院設計團隊圓滿完成上海世博會主場館設計,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特別嘉獎。中央美院為中國文化的繁榮散發光和熱,創作出大量弘揚主旋律、表現社會主義革命歷史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作品,展示出中國作為一個走向現代化的文明大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動人風采和開放態度。
新世紀以來,中央美院積極加強了與國內外的交流,舉辦了眾多學術交流活動,如2001年首次舉辦「國際校長論壇」;2007年舉辦「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同年舉辦「2007國際建築教育大會暨全國建築院系主任大會」;2009年主辦「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這些學術活動表明了中央美術學院在新世紀開拓進取的精神和突出的學術地位。

六、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2012-2018)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學院黨委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思考美院未來發展,實施「百年輝煌」戰略,梳理學院文化傳統,進行高等美術教育國際比較,建設人才梯隊,構建現代大學制度,提出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奮斗目標。
「百年輝煌」戰略實施以來,全院上下思想統一、精神振奮、工作有序,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建築藝術、藝術人文四大學科群交融發展的現代高等美術教育學科體系已經形成,具有中央美術學院特色的高端藝術人才選拔培養模式不斷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藝術大學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教育教學、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服務社會涌現新的成果。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設計學兩個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是唯一一所兩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的藝術院校。
學院從2014年起主辦了一系列「百年輝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名家」系列展覽及學術研討活動,如「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大會、「創新先驅之路——羅工柳百年誕辰紀念展」、「桃李樺燭——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展」等。通過舉辦藝術大師紀念性的展覽,更好地梳理老藝術家的文化瑰寶,激勵一代代美院師生更好傳承先生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選拔最為優秀的人才,學院不斷優化學校招生考試辦法,從考試科目、考試內容、考試時間到考試錄取辦法不斷調整完善,努力選拔熱愛美術、有天賦的優秀學子,確保一流美術學院始終保有一流生源的優勢。
學院不僅保持著最高水準的教學質量,全面推進各級院系的科研與創作工作,同時肩負起藝術為人民服務、為中國造型的重大任務,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藝術作品。2015年起,持續開展畫勞模,和深入生活寫生、創作、展覽活動。從「接力」到「再長征」,我院在中國美術館連續兩年舉辦「接力」系列展,各創作團隊奔赴抗戰和長征紀念地寫生。學院壁畫系教師集體為越中友誼宮創作題為《山水相連,友誼長存》的壁畫作品。設計學院團隊完成各類國際體育賽事視覺設計任務,尤其是圓滿完成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以視覺設計塑造「中國形象」。中央美術學院始終秉持關注現實、服務人民的傳統,密切結合國家建設和文化需要,為中國美術事業乃至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院堅持同國際藝術界開展高質量、高層次、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友好訪問、舉辦學術峰會、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國際展覽等多種活動,增強學校國際化程度,講好中國故事。從2015年春節開始,我院持續承辦文化部「歡樂春節」重點品牌項目「歡樂春節 藝術中國匯」亮相美國紐約。2017年,作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點項目,中央美術學院和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合辦「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大型展覽。2017年,舉辦EAST 科技藝術季 EAST 科技藝術教育國際大會 。同期舉辦「未·未來」全球教育計劃論壇與展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承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崇高使命,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事業中,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中央美院人將以更高的境界、更寬的視野、更大的胸懷,創造教育教學的新成果,創作藝術作品的新經典,探索藝術研究的新領域,取得服務社會的新成就,攀登中國和世界高等美術教育的新高峰。為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做出新貢獻。

Ⅲ 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怎麼樣魯迅希望有什麼樣的兒童教育

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是枯燥無味的,出於「我」對知識的渴求,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而先生卻說不知道,反映出魯迅對當時封建社會的不滿,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魯迅希望能有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不束縛他們內心的求知慾的兒童教育

樓主,這可是我辛辛苦苦自己打的,望採納~~

Ⅳ 魯迅藝術學院的辦學規模

魯藝初期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後增設文學系。各系除設置專業課外,以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為共同必修課。各專業的學制最初規定為6個月。1940~1941年期間,學校加強專業化學習,各系一律延長為3年(實習除外),並且注意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緊密聯系實際,魯藝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以及其他科研組織。魯藝當時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有志於文藝事業的革命青年。曾在魯藝任教的著名文學藝術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陳荒煤、齊燕銘、張庚、呂驥、周立波、王朝聞、嚴文井等。各系研究室和附屬劇團也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藝工作者,如王大化、袁文殊、華君武、孫犁、魯藜、嚴辰等。
抗日戰爭時期,魯藝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文藝方針,把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成為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黨的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時間里,魯藝共開辦了文學系四屆,戲劇、音樂、美術系各五屆,培養學生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92人,美術系147人。穆青、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李波、時樂蒙、於藍、秦兆陽、黃鋼、康濯等文學家、藝術家、記者均為魯藝學員。魯藝還創作了諸如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戰爭時期極富影響力的作品,活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音樂系
音樂系的主任是著名音樂家呂驥。為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音樂系的辦學採用短期培訓的方式。自1938年至1945年共辦學五期,每一期以三個月至兩年不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是其最大的辦學特色。強調課堂教學與深入群眾相結合,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與參加生產勞動、創作演出與開展群眾音樂活動相結合,逐步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條件的專業音樂教育方式和經驗。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並輸送大批音樂人才。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秧歌劇《兄妹開荒》、新歌劇《白毛女》等都是由該系師生創作演出的。1939年3月該系成立了「民歌研究會」(後更名「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資料,如陝北民歌、秦腔音樂等等。
山葯蛋派作家馬烽、西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革命文藝工作者都曾在魯藝學習過。
當時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鋼琴,是大後方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贈送給周恩來的,1941年春轉贈到魯藝。
戲劇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革命聖地延安,為進行抗戰的宣傳教育,從1937年冬開始編演京劇現代戲。最先編演京劇的是西北戰地服務二團。繼續進行這一工作的是魯迅藝術學院(後改稱藝術文學院、文藝學院,簡稱魯藝)。
延安魯藝沒有京劇專業,初期也沒有京劇「內行」;可是在教職學員中,主要是戲劇系教員和學員中有少數是在到延安之前曾登台演唱或演奏過京劇的「票友」,還有些雖沒登過台、卻也會唱或會拉幾段京劇的「戲迷」。魯藝就是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在抗大等其他院校學員中同樣的人們協助下,進行京劇工作的。
魯藝的第一出京劇是在該院成立後三個月為紀念抗戰一周年編演的現代戲《松花江上》。劇本是由戲劇系教員王震之以京劇傳統戲《打漁殺家》為模子改編的。(過去有些文章和圖冊把劇名寫成《松花江》,有的寫王震之、阿甲編導或寫阿甲創編,都與歷史不符)內容反映東北松花江上漁民的抗日反漢奸斗爭。劇中相當於蕭恩的趙瑞由阿甲(原名符律衡,美術系學員)扮演,相當於桂英的趙女由江青(女生生活指導員)扮演,相當於李俊和倪榮的張恩和孔武分別由李綸和張東川扮演,相當於丁員外的漢奸團總由崔嵬扮演(後由張冶接替),相當於教師爺和丁郎的大小狗腿子分別由金仲明和成蔭扮演。
魯藝成立後四個月,組建了以王震之為團長的既演話劇和歌劇、也演京劇和曲藝的第一個實驗劇團。上述演員除江青、崔嵬外,包括阿甲、張東川在內,都進入了該團。在該團成立晚會上演出了第一出由自己創作的京劇現代戲《松林恨》。內容是寫日本侵略軍在松林里搶走了一個中國老人的女兒,老人痛不欲生,正要自盡,女兒被我游擊隊指揮員救回,於是老人也得救了。王震之編劇,阿甲飾老人,張東川飾游擊隊指揮員,薄平飾女兒。(有的圖冊漏寫薄平而寫任均,還寫上石天,有的把薄平寫為主演,這些都與歷史不符)此劇情節雖然簡單,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創作的還有京劇活報劇《學不夠》(王地子編劇)和崑曲小戲《天快亮了》(羅合如編劇)。
後來,以傳統戲為模子改編的京劇現代戲,又編演了三出:一是《劉家村》,羅合如以《烏龍院》為模子改編,阿甲、方華主演;二是《趙家鎮》,李綸以《清風寨》為模子改編,張東川主演;三是《夜襲飛機場》(曾名《夜襲陽明堡》),陶德康以《落馬湖》為模子改編並主演。
根據現實生活自行創作成功的京劇現代戲還有一出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編演的《錢守常》,內容是寫敵占區一個老知識分子,不堪日寇壓迫而奮起抗爭並投身游擊隊。阿甲編劇並飾錢守常,任均和王一達(都是戲劇系學員)分飾錢女和漢奸地主,石天(美術系學員)飾狗腿子,任桂林(音樂系學員)飾游擊隊長,羅合如飾日本軍官。此劇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都創新較多,因而評價較高。
1937年初魯藝在內部演過以現代人的裝扮表演古代人的兩出京劇傳統戲。一出是戲劇系演的《鴻鸞喜》前兩折,任均飾金玉奴,石暢飾金松,展宇飾莫稽;另一出是實驗劇團與戲劇系合演的《打漁殺家》,阿甲飾蕭恩,任均飾桂英,石暢飾教師爺。這樣演法,不倫不類,可是觀眾也感興趣。
魯藝演出京劇現代戲,受到黨中央的重視。為了也能演出古代戲,中央決定撥款兩千元給魯藝購買「戲箱」。那兩千元是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領導人擔任國民黨統治區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所得車馬費上繳中央的。魯藝派阿甲、任桂林去西安買到了一付「三水」、「戲箱」。雖然所需的服裝、道具還缺很多,但是一般的古代戲也能勉強演出了。
延安演出京劇傳統戲的「頭炮」是在1940年初打響的。劇目是全本《法門寺》,阿甲飾趙廉,任均飾宋巧姣,石暢飾劉瑾,王一達飾賈桂。此劇是與首次在延安公演的國民黨統治區著名劇作家曹禺創作的話劇《日出》輪流公演的。自元旦開始,這兩劇在中央大禮堂輪換演出,每輪連演四次,轟動延安,盛況空前。從此,京劇古代戲暫時取代了現代戲。後來接著公演的傳統戲有兩出:一是《棒打薄情郎》,任均飾金玉奴,陶德康飾莫稽,王一達飾金松;二是《群英會》,阿甲飾魯肅,陶德康飾周瑜,羅合如飾諸葛亮,石暢飾黃蓋,張東川飾曹操,王一達飾蔣干。
繼這三出傳統戲之後,魯藝也開始演出了京劇新編歷史劇。先演的三出戲都是採用國民黨統治區劇作家創作的劇本排演的。第一出是《梁紅玉》,歐陽予倩編劇,陶德康導演,任均飾梁紅玉,陶德康飾韓世忠,張東川飾金兀術。第二出是《陸文龍》,徐筱汀編劇,陶德康導演並飾陸文龍,阿甲飾王佐,張東川飾金兀術,王一達飾乳娘。這兩出戲都是有文有武,因為除陶德康外,其他演員沒有武功,「開打」是新學會的,所以都是文場子的戲好而武場子的戲差。《岳母刺字》在演出當時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因岳飛的扮演者不是魯藝的演員,故沒有成為保留劇目。
魯藝多次演出京劇現代戲和兩次現代人裝扮演出傳統戲時,樂隊人員有:卜三、王久晨司鼓,王震之、李綸操琴,金紫光、劉沛奏二胡,鄧玉成、劉熾、劉介之、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開始正式演出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時,樂隊人員是:陳沖司鼓,華君武操琴,張東川曾為《吳三桂》操琴,樊清璋、劉熾、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等等。除卜三、王久晨、李綸、陳沖、張東川曾較長期或一度從事專業京劇工作外,其餘都是業余京劇愛好者。在他們中間,後來有幾位分別是著名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和書法家;另外幾位是不同崗位上的領導者。
魯藝最初演出京劇是臨時組織藝術創作班子的。實驗劇團成立後,本團人員為主,團外人員參加,共同進行藝術創作。該團被派往前方(敵後)工作後,曾先後組建以編演京劇為主要任務的實驗二團和舊劇研究班。前者以鍾敬之為團長,後者以羅合如為藝術指導員、張東川為行政班長。這兩個組織都存在不久。直到1940年4月5日魯藝院部發出「藝字第7號公告」,才建立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研究和表演團體。「公告」如下:「為集中舊劇人才,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本院決定成立平劇團(先從平劇著手),以符律衡同志為團長。其內容組織與幹部配備如下:(一)研究科——科長符律衡兼任;(二)教練科——科長陶德康;(三)演出科——科長羅合如;(四)指導科——科長陳沖。」當時北京稱北平,所以把京劇叫平劇。本文中除名稱外,都寫京劇。魯藝平劇團的成立,標志著延安的京劇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過去許多文章都寫成「魯藝平劇研究團」,是與歷史不符的。該團成立一年後,羅合如改任副團長,演出科科長由石暢繼任;阿甲的兼職免去後,研究科科長由李綸繼任。
該團成立之初,只有三十人左右,少數人是從院內其他部門轉來,多數人是從院外其他單位調進。兩個月後,魯藝第3期學員結業,戲劇系學員石暢、任均、展宇和美術系學員石天、徐特被分配來團工作,藝術力量得到加強;但某些劇目仍需王一達、張東川等協助演出。魯藝唯一的京劇「內行」任桂林在1941年11月重返延安後被安排在平劇團工作。王一達是在1942年4月才從魯藝實驗(話)劇團轉入平劇團的。到這時全團才有四十二人。不過,藝術力量已進一步加強,完全可以獨立演出了。
魯藝平劇團的任務是「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團部提出分三個階段逐步實現這個任務的計劃:第一階段重點學習京劇技術,時間約三年;第二階段著重研究;第三階段進行改革。每個階段都與演出結合。事實是該團只有兩年的短暫歷史,因此按照計劃只結合排演傳統戲,重點學習京劇技術。除建團以前已經演出的《法門寺》《棒打薄情郎》《群英會》外,排演的傳統戲共有三十餘出。其中,很受歡迎的戲有:《打漁殺家》《擊鼓罵曹》《審頭刺湯》《坐樓殺惜》《十三妹》《三堂會審》《宇宙鋒》《四進士》《連升店》《坐宮》《奇雙會》等。除本團演員外,魯藝院內院外的業余京劇愛好者曾有多人來團「客串」,並有幾人擔任主演之一。如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金毅夫曾飾《岳母刺字》的岳飛,中央黨校學員於陸琳曾飾《審頭刺湯》的雪艷,八路軍某團團長張仲瀚曾飾《空城計》的諸葛亮和《四進士》的宋士傑。魯藝平劇團還曾與「女大」一些京劇愛好者合演《四郎探母》,「女大」學員李岩飾鐵鏡公主、甘露飾蕭太後、章巍(後改名烏蘭)飾國舅等。
雖然計劃第一個階段只重點學習京劇技術,但實際上也開始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工作。在1941年內,先整理並演出了《一捧雪》,阿甲整理並飾莫成,任均飾雪艷,王一達飾湯勤,孫震飾嚴世藩;後改編並演出了《宋江》,阿甲、李綸、石暢改編,陶德康、陳沖、石暢導演(有的圖冊寫的是阿甲、張夢庚編導,不符歷史),阿甲飾宋江,方華飾閻惜姣,朱革飾張文遠,張夢庚飾馬二娘,石暢飾劉唐,王鐵夫飾戴宗,張東川飾蔡九,王一達飾黃文炳。1942年初,又改編並演出了《玉堂春》前半部,石暢改編,王一達導演,任均飾蘇三,簡朴飾王金龍,張夢庚飾鴇兒,孟剛飾金哥,周聘雪飾沈延林,阿良飾皮氏。
魯藝排演現代戲時是集體導演,排新編歷史劇,開始有個人導演。排《宋江》時,試圖建立導演制度,未得實現。排前半部《玉堂春》,採用了新手法,正規地進行導演,並從此建立起導演制度。
黨中央對京劇工作十分重視。主要領導人時常觀看京劇的演出。首演《法門寺》時,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領導人都觀看了。毛澤東主席一連看了四次,每次都非常欣賞。他幾次在演出結束後,與全體演員會見並共進夜餐。他還在1941年春的一個星期日,邀請了魯藝平劇團的阿甲、羅合如、陶德康、陳沖、任均、方華、石暢、李綸和當時還在實驗(話)劇團的王一達以及業余京劇愛好者於陸琳去到他家作客(有篇文章寫只有六人應邀去作客,漏寫羅合如、陶德康、陳沖,多寫了當時不在延安的任桂林,與歷史不符)。毛主席與大家親切交談並共進午餐,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使大家受到極大的鼓舞。周恩來副主席當時被黨中央派到國民黨統治區工作,每次回到延安,必定觀看京劇。1940年3月,他在蘇聯治療臂傷之後回國,停留延安時,正巧觀看了平劇團演出的《棒打薄情郎》。他在致任均的親筆信里寫道:「前晚看到你的拿手戲,贊佩不已。」(見《周恩來書信選集》第179頁)這是對此劇主演的贊許,也是對全體演員的鼓勵。朱德總司令更是常看京劇,也曾單獨或與毛主席一起在演出結束後會見演員並共進夜餐。他們對京劇工作如此重視,對京劇演員如此關懷,使曾不安心於京劇工作的人安下心來,使本來安心的人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
1942年4月,遵照黨中央的決定,魯藝平劇團與八路軍120師戰斗平劇社合並,組建延安平劇研究院。魯藝領導的京劇工作至此結束。
魯藝為延安的京劇工作作出了三大貢獻:一、創作並演出了一些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京劇藝術在當時抗戰中發揮了特有的效能;二、建立了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團體,開始接受了京劇藝術遺產,初步進行了研究與改革;三、培養了以阿甲為代表的一批京劇藝術家和組織家,他們在京劇改革與繁榮的事業中立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 美術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掌握美術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社團專業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美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其具備美術表現和美術鑒賞的能力,並且了解國內外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創作能力;掌握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接受教師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勝任中等學校的美術教學工作形成良好的美術教師素養與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音樂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具備高尚職業道德,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並具備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音樂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基本理論和音樂實踐技能,受到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以及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基本訓練,形成良好的音樂教師素養,獲得從事音樂教學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樂教育研究能力。
藝術設計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與研究能力,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藝術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設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期間學生將通過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基本素質。
舞蹈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具有專業舞蹈水平、掌握舞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在各類學校、各級群眾藝術館站、企業工會和社會文藝團體從事舞蹈教學、舞蹈編導及表演的專門人才。主要開設芭蕾基訓、古典舞、民間舞、舞蹈編導、現代舞、中西方舞蹈史、舞蹈概論、舞蹈劇目、舞蹈運動生理學等課程。

Ⅳ 中小學魯迅作品教育:往哪裡

共和國60年來,中小學魯迅作品教育喜憂參半。
中小學魯迅教育取得的成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中小學語文課堂已經成為宣傳魯迅、學習魯迅、傳承魯迅這筆寶貴的民族精神遺產的主渠道,魯迅的名字深深紮根於每一位受過基礎教育的國民心中。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和總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魯迅作品教育和教學方法,積累了許多經驗,整體帶動了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年有上百篇中小學魯迅作品教學論文在各報刊上發表,發表在有關網站上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中小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相當嚴重且長期存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中學語文界與魯迅研究界長期隔絕,魯迅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時轉化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去,導致中小學魯迅作品教學的保守、滯後甚至反動。21世紀以來,經課本編者牽線「做媒」,在以錢理群、王富仁、孫郁等為代表的魯迅研究專家的身體力行和推動下,魯迅研究界與語文界長期「井水不犯河水」而致後者坐井觀天的狀況有所改變,但總體情況仍然不樂觀。二、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整上比較薄弱,文化積累不夠,文學修養欠佳,對魯迅知之甚少甚至無知,因而不能正確把握魯迅作品的思想與精髓,教學中照本宣科,觀念圖解,「肢解」魯迅,造成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反感與厭倦。其中,第二點尤其引起我們的憂慮。
上個世紀20年代末黨內對於魯迅先生的毀譽,陳獨秀早就指出:「在民國十六七年,他還沒有接近政黨之前,黨中一班無知妄人,把他罵得一文不值,那時我曾為他大抱不平。後來他接近了政黨,同是那一班無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層天之上,彷彿魯迅從前是個狗,後來是個神。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1]這種現象在建國後也有發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思想界打倒魯迅與保衛魯迅的較量從未停止過。世紀之交,借著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批評,創作界和思想界再次對魯迅發難,一股貶抑魯迅的思潮再掀高潮。這次雖不像80年前將魯迅罵作「狗」,但有人竟把魯迅當成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宣稱不扳倒魯迅,中國的思想界、文化界和創作界就沒有前途。這股思潮對中小學魯迅作品教育干擾很大,加劇了長期以來廣大師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反感與厭倦。有人因此甚至叫喊,應該讓魯迅作品徹底退出中小學語文課堂。時而頂禮膜拜,視同神靈,時而視為妖魔,全盤否定,由此看出,自稱中庸平和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其實常常愛走極端。
關於魯迅作品選目,筆者的態度是:第一,魯迅作品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出中小學語文課本。理由不必多言,這里只想借用郁達夫在他的《懷魯迅》一文中的一段話:「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中華民族是否能夠珍惜魯迅,是檢驗我們是不是「可憐的生物之群」或者「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的試金石。第二,目前的中小學魯迅作品選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至少在小學和高中階段還大有空間。第三,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究竟應編入哪些魯迅作品,這是一項文化工程,魯迅研究界和語文界應通力合作,共同研究,拿出方案。
長期以來,魯迅作品教學的重心一直放在中學階段,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魯迅作品理解有難度,讀懂它,需要一定的年齡與閱歷作前提。正因如此,今後應加強小學魯迅作品教育,打好中學階段魯迅作品教育的基礎。其實,魯迅作品並非有人所認為的完全不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反之,不少篇章是可以作為小學生寶貴的精神食糧的。比如魯迅寫童少生活,寫小動物,描寫底層民眾,寫魯迅自己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友的作品,對相關作品,或節選,或改寫,或壓縮,或重組,或入選學生人手一冊的課內教科書中,或入選與教科書配套的學生自由選讀的課外語文讀本中。2009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錢理群的《小學生魯迅讀本》的書,這是小學魯迅教育的一件大事。「文革」期間也有類似小學生魯迅讀本,但兩者完全不是一碼事。筆者願將錢理群編輯的這本書,稱為書寫百年小學魯迅教育史的新篇章。
總之,要像宣傳中國古代李白、杜甫、王維、陸游、曹雪芹等這些古代大文豪一樣,讓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對文學和語言大師魯迅先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獲得對魯迅的初步印象和大致好感,激發他們對魯迅作品的閱讀慾望和興趣。這樣,進入中學階段,對魯迅的了解和理解,就可以上升到文學、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尤其在高中課本中,可選入更多數量和風格的魯迅作品,如果課內容量有限,可編入配套的讀本中。風格多樣化的魯迅作品、他人寫魯迅的作品、支持或反對魯迅的作品可同時入選,讓學生自己判斷、鑒別。魯迅研究專家都應該學習錢理群,學習他對中小學魯迅教育的重視。教科書出版單位多來學習江蘇教育出版社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作品選讀》《小學生魯迅讀本》這類魯迅作品。
總觀魯迅教育史,魯迅作品教學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置魯迅作品的文學與語言價值於不顧,只專注於魯迅的偉大精神和作品的政治意義,把魯迅及其作品當作抽象的政治符號或乾巴的思想教條。二是無視魯迅作品深厚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把豐富深刻的魯迅作品當成應試材料,進行功利化的閱讀。這兩種傾向我們都要反對。多年來,糾偏成效顯著,但因歷史的積重難返,因而任重道遠。今後的中小學魯迅教育,應繼續高揚「回歸魯迅,回歸語文」的大旗。所謂回歸魯迅,就是還廣大語文教師和青少年一個真實的魯迅。通過魯迅作品的閱讀與教學,糾正廣大師生長期以來心目中形成的那種「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青面獠牙,望而生畏」的魯迅形象,改變對魯迅作品閱讀的厭倦與教學的畏難這兩種情緒。具體說來,在思想層面,通過閱讀和教學魯迅作品,讓學生學會思考人生,敢於批判,追求真理,反抗絕望,同情弱勢,關愛生命,熱愛生活……情感層面,通過魯迅作品的閱讀和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魯迅,喜歡魯迅,學習魯迅,景仰魯迅,做魯迅這種有趣的人,有愛的人,有童心的人,有感情的人,愛美的人,幽默的人……所謂回歸語文,即把魯迅作品當成語文學習的材料而非思想教育和政治宣傳的文本。具體說來,通過閱讀和教學魯迅作品,達成以下語文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中國近代至上世紀30年代間約一百年的中國歷史、文化與知識狀況;學會欣賞魯迅作品,提高文學鑒賞力和審美力;品味魯迅語言,欣賞和領略這位現代漢語言文學大師極富個性和創造力的語言及風采,提高對漢語文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從魯迅作品中學習寫作技法,提高作文水平(特別優秀的學生嘗試進行文學創作)。
總之,未來的中小學魯迅教育,要力爭做到兩個並重: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文學教育和語言學習並重。
[1]陳獨秀《我對魯迅的認識》,見子通編《魯迅評說八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版。

Ⅵ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學特色研究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學特色研究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求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藝術院校。魯迅藝術學院在不斷的發展探索中逐步開辟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魯藝從學制體系、教育方式、藝術實踐等各個方面不斷探索不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入收集民間大量民間音樂,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一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藝術院校,共開設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系,音樂系由音樂家_驥創建,並由他制定了音樂系的教育方針:「研究音樂理論和技術、研究中國的音樂所遺留的音樂財富,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並把屬於抗戰的音樂的發展推動起來」。作為一所在抗戰這個特殊時期成立的音樂系,為培養技能型音樂人才方面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為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音樂系在辦學方面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這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強調課堂教學與深入群眾相結合,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與參加生產勞動、創作演出與開展群眾音樂活動相結合,逐步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條件的專業音樂教育方式和經驗。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輸送大批音樂人才。因此,音樂系培養的人才一方面到抗戰需要地方去,深入軍隊和後方的農村、城市、甚至要到敵人的區域里去工作。另一方面還要響應和號召全國的藝術家找出最好最有利的抗戰藝術之路。
一、獨特的學制體系和教學方式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在建院初期,學制變化比較大,最初是以短期培訓為主,通常在校培訓時間較短,頭三個月學生在學校學習,接下來的三個月就去前線的敵後深入到群眾鍛煉實踐,後三月又回到學校繼續學業,當時把這種上課的制度稱為「三三制」。[1]到第三屆時取消了前方實習,實行「四四制」。學期變為4—8個月。但實施不到2個月後又發生了變化。1939年為了響應黨中央對工農兵一面要提高,一面要普眾的政策,延安魯藝在教學的計劃上有了改變,在二月到七月進行了雙面制度,一邊實行綜合的教育,提高專門的藝術人才,一邊對工農兵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音樂系每天分四到六個小時到各個學校各種劇團,還有合唱隊去實習活動。不斷變化的學制是抗戰需要所決定的,而這種獨特的學制也形成了與同期的重慶國立音樂院、西北音樂院不同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方式很重要,注重教學方式能夠更好的實現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的目的。[2]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教學方式是與當時的政治、抗戰相關聯,同時又體現音樂教學的特色。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更為靈活多樣,既有一對多的傳統理論講解,又有一對一的示範教學,還有深入民間的感受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讓學員們用更為直觀的方式學習到了書本上無法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
二、注重開設民間音樂課程 魯藝音樂系初期的課程設置並不是很完善,這與它的學制有關,因為它的學期培訓時間非常短,師資的條件也比較薄弱,由於這些條件的限制,在課程的設置上有一些不完善的的地方,隨著魯藝音樂系辦學不斷成熟,其課程設置上也呈現出了獨有的特色。在課程方面共開設了共同必修課和專修科目,共同必修課有馬列主義思想、實時分析、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思想、社會科學概論、文藝工作等等。可以看出共同課必修課以重視思想和政治理論教育為主,這也是當時延安地區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徵。這些課程的開設在其他音樂專業學校是不具有的。再專修科目方面有朗誦與發聲、識譜唱歌、秧歌、普通樂學、器樂實習、歌曲作法、民間音樂、器樂(二胡、三弦、笛子打擊樂為主、提琴、風琴為輔)、指揮、歌劇賞析。可以看出在這些課程中加入了一些賦予民族特色的課程比如秧歌課,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比較流行的一種極具群眾性的歌舞種類。延安當地的人民生活環境比較差,人民的文化層次比較低,所以魯藝的學生大多來自與國統區,而這些來自於外地的學生對當地民間文化是不了解的,他們對秧歌是陌生的。秧歌可以說是邊區「文藝整風」運動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具體貫徹的產物,為如何與群眾結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藝為武器來為當時的斗爭服務提供了具體的途徑,積累了經驗。[3]魯藝開設秧歌課是比較接地氣的,適應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普通樂學課開設就是講基礎樂理它裡麵包含了中國一般調式的介紹。民間音樂課程的開設還聘請了陝西民間藝人來授課,雖然沒有進行下去但是也體現了魯藝對民間音樂重視和大膽的革新。器樂課的開設像二胡、三弦、笛子、還有一些打擊樂都是一些民族性的樂器,這也說明了魯藝對民族音樂的重視。魯藝對名族音樂的重視慢慢的開創了一條屬於自己特色的音樂教學特色,對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有著重要的開拓意義。魯藝音樂系的課程設置把專業的學習和對政治的學習放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用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魯藝音樂系在教學中都貫徹了中共文藝政策,明確了教育方針和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
三、深入民間的藝術實踐 實踐教學是魯藝音樂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區別其他音樂院系獨有特點,在教學中音樂系的師生幾乎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實踐教學上,在初期的三三制中就體現了魯藝對實踐的重視,可以說每個學期都有實習的時間,而實習也是學習的過程,在實習中,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抗戰一線,向有經驗的民間藝人學習民間技藝,收集民間音樂素材,不斷豐富自己的民間音樂文化知識和素養.為之後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在藝術實踐中,為了使藝術大眾化,深入群眾,教師學生經常深入到地方農村,演出創作。魯藝組建了合唱隊、秧歌隊。組織演劇隊、歌詠隊、工作團等分別去各個農村和街頭宣傳抗日活動。[4]深入到群眾,在大街小巷進行實地演出深入抗戰後方不僅僅是演出更是用音樂來感染人民群眾,宣傳了一些關於黨的思想,參與了黨的教育,大力支持和履行了黨的教育。魯藝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手段和工具,這些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戰爭,政治。[5]魯藝實踐不受地點的限制,比如《兄妹開荒》買的演出就在廣場街道進行,由魯藝的李波和王大化等表演。王大化和王家乙等在南門外演出了《張丕模鋤奸》,張魯和熊塞聲等在北郊演出《夫妻逃難》等等,這些演出都是比較接地氣的,群眾比較容易接受的。
四、魯藝音樂教育對當代高等音樂教育的啟示 作為延安魯藝四大專業之一,魯藝音樂系培養了大批政治素養高,業務水平強,作風踏實的文藝宣傳幹部,創作了大量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不但為抗日戰爭書寫了厚重的一筆,也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提供了一個範例。魯藝的音樂教育對當代的音樂教育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魯藝音樂教育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用音樂來弘揚延安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當代高等音樂教育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魯藝音樂教育是中國抗戰文化的一個篇章,也是中國高等音樂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在政治因素影響下,魯藝的音樂教育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符合中國抗戰的實際,滿足了各階層群眾對音樂的渴求,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魯藝音樂教育來看,對我們當代音樂教育重要的啟示。首先,當代高等音樂教育應當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應當符合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並體現當代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其次,要從魯藝音樂系的辦學方針、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學制與內容安排及音樂創作等多方面入手,學習其成功經驗。[6]魯藝的音樂教育是特別注重實踐的,魯藝音樂教育的實踐不僅是學生學業的展示,更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而當代高等音樂教育的實踐活動主要還是拘泥於學校音樂活動,因此,當代音樂教育應學習和借鑒魯藝注重實踐藝術的特點。從「授予知識」 轉換成「創造知識」。總之,在當前變幻無常、競爭激烈的世界,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要繼承魯藝的音樂教育,不斷推進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
來源:北方音樂

Ⅶ 怎麼評價童年魯迅的三味書屋的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是時代的產物,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在啟蒙教育階段,強調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這些都已成為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教學方法,基本上採用注入式,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講、復述、朗讀直至背誦。

現代學校教育是在私塾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私塾教育為傳統,並糾正了私塾教育的偏頗,彌補其不足。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學方法由老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課堂活動為主,注重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探究,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提高,注重與他人交流。我們站在這里盡情發言就是實例。不過,這樣說並不意味著現代學校教育完美無缺,我們有切身體會。但我們相信它會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步趨於科學、完善。

Ⅷ 太原魯藝初中孩子適應不

這是一所綜合評價挺好的學校,孩子應該可以適應的,建議家長充分考慮孩子個人喜好、與同學相處情況等因素慎重選擇學校。
一、太原市魯藝中學校是由山西華陽教育團隊全權運營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民辦學校,校址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鋼園北路10號,佔地230畝。該校總校長將由原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令德中學創辦人蘇建庭擔任。
二、太原市魯藝中學校是由太原市九三學社副主委崔曉青先生於2002年創辦並任校長,經太原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民辦學校。學校遵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管理規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隨著民辦教育的發展,魯藝學校原有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於2019年秋季遷入新校並與華陽集團合作共創未來。
三、學校的課程豐富多彩,除了國家課程以外,我們定期會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增長見識;駐地部門會安排來校進行安全知識的宣講;我校特有的校本課程,助學生全面發展;豐富的課余活動,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Ⅸ 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基礎教學

本科課程 四年制學士學位
攝影系現有圖片攝影和影視攝影兩個本科專業。專業結構由藝術攝影、紀實攝影、商業攝影、數碼影像和影視攝影所構成。課程設置中在基礎教學課程基礎上,要完成諸如攝影曝光與用光、構圖、暗房工藝、黑白攝影、彩色攝影、人像攝影及攝影史、視覺心理學、影視攝影技巧、影視畫面、視聽語言、剪輯創作、傳播學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學原則遵循從造型藝術的繪畫基礎向攝影基礎的自然性過渡;從攝影基本技能向攝影的觀察、思維和表現的強化性過渡;從攝影的藝術規律向拓展攝影表現風格、培養藝術個性的升華性過渡。使學生具備全面的知識素養以及攝影操作技術能力,以適應社會不斷提高的攝影領域人才的需求。
研究生課程 三年制碩士學位
研究生課程注重攝影理論的積累、追求思維的延展性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個人攝影表現風格的培養,使之能夠完全發揮個人創作潛能,探索攝影的多種可能性。增強學生攝影視覺語言的塑造能力。使學生從對攝影的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實踐轉變為對攝影本質和本體語言的認識學習。在研究和關注其他藝術領域的新思潮,新動態的基礎上,培養對藝術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了解攝影與當代相關媒介的關系以及攝影的大眾化傳播規律。將優秀的傳統影像與時代藝術觀念相融合,奠定個人創作風格,形成學生個人鮮明的創作觀念和方式。
在研究生課程中,學生需要完成個人研究方向及選題的攝影創作,撰寫學術論文,並且進行教學實踐。

Ⅹ 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教學建設

專業設置:中國畫專業、書法專業。
學制:本科四年,文學碩士三年,藝術碩士二年。
現有專業教師:21人。
行政人員總數:5人。
現有學生總數:255人。本科生220人,研究生35人。
中國畫專業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形態研究、材料研究、白描、書法、人物、山水、花鳥、創作練習、寫生、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書法專業主要課程:篆書、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刻、書法史論、古代漢語、古詩詞、白描花鳥、白描人物、水墨山水、水墨花鳥、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現有教研室: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基礎課、書法。
現有研究方向:
1、筆墨造形研究 導師:趙寶平
2、中國畫意象造形研究 導師:張 暉
3、書法藝術創作研究 導師:徐 熾、馬新宇 培養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繪畫藝術精神、美學特徵、藝術風貌、形式特點,並掌握其藝術表現技巧的專業教學與藝術創作的高級專業人材。
中國畫系堅持「傳統——生活——藝術實踐」三點支撐的教學內容構架和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專業訓練模式。以熟練、扎實的具象寫實能力和 系統、嚴格的傳統技法基本功,以及活躍、敏捷、深刻的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內容,以充沛、旺盛的藝術創造力的形成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專業結構:
注重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專業技法與專業理論和書畫藝術的和諧互動、有機結合。 趙寶平 教 授 中國書畫與視覺傳達、山水畫臨摹、寫生、創作,書法創作,畫家書法藝術。
陳蘇平 教 授 水墨人物畫臨摹、寫生、創作、素描。
許 勇 教 授 工筆重彩人物畫臨摹、寫生、創作、素描。
徐 熾 教 授 書法臨摹、創作,書法技法理論、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
李連仲 教 授 水墨人物畫臨摹、寫生、創作,素描,書法創作,書畫題跋。
王義勝 教 授 工筆人物畫臨摹、寫生、創作。
劉東瀛 教 授 工筆花鳥畫臨摹、寫生、創作。
李 巍 教 授 大寫意花鳥畫臨摹、寫生、創作。
劉大鈞 教 授 易經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畫藝術。
晏 陽 副教授 水墨人物畫寫生、創作,工筆人物畫寫生、創作。
張 暉 副教授 水墨人物畫、山水畫臨摹、寫生、創作。
劉建華 副教授 素描,水墨人物畫寫生、創作。
李 岩 副教授 中國書畫與視覺傳達、水墨人物畫、工筆人物畫寫生、創作。
韓大為 副教授 素描、色彩。
孫 悅 副教授白描花卉臨摹、白描花卉寫生、經典花鳥臨摹、白描人物臨摹
趙 斌 講師工筆花鳥、臨摹、寫生、創作,工筆人物。
王 嵐 講 師 工筆花鳥、工筆人物畫臨摹、寫生、創作。
張 船 講師中國書畫與視覺傳達、白描花卉臨摹、白描花卉寫生、經典花鳥臨摹、白描人物臨摹
楊振凱 講 師 寫意畫鳥臨摹、寫生、創作,素描。
李 威 講 師 素描、色彩
楊大治 講 師 水墨山水臨摹、寫生、創作、形態構成、質地構成
秦 悅 講 師經典山水臨摹、山水基本技法、山水寫生、形態構成
楊 柳 講 師白描花卉臨摹、白描人物臨摹、人物寫生
邰恩卓 助 教 繪畫材料研究
馬新宇 副教授、博士 書法創作、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古代中國書法史、文獻學。
王大公 講 師 書法臨摹、創作,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
牛 子 講 師 書法臨摹、創作,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篆刻。
劉元飛 講 師 中國書畫與視覺傳達、書法臨摹、創作,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篆刻。

閱讀全文

與魯藝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睡前快速瘦腿方法 瀏覽:614
蟬花蟲草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2
晚期面癱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40
生態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234
種植石斛的方法視頻 瀏覽:369
解決孩子背課文難的10種方法 瀏覽:268
車里起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279
夢中情人使用方法 瀏覽:538
蛋雞養殖場老鼠的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7
電子經緯儀測量方法 瀏覽:162
治療駝背的方法圖 瀏覽:69
火龍果種植創意小盆栽管理方法 瀏覽:168
什麼叫學習方法 瀏覽:664
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解決 瀏覽:32
紫銅銅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999
蘋果手機沒插卡進系統方法 瀏覽:695
抓魚雷最簡單方法 瀏覽:291
天然南紅掛墜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353
兩個路由器不用手機連接的方法 瀏覽:655
蓋被子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