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為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農民的哲學家,更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科聖」。墨子的貢獻十分龐雜,那麼墨子在教育基礎知識當中的考點,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教育基礎知識中的墨子。
1.教育思想:
以「兼愛」,「非攻」為基本主張。提倡:「兼相愛,交相利」。
2.教育目的:培養出兼士或賢士
那麼什麼是兼士呢?其實就是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社會理想的人。
那麼如何判斷兼士呢?墨子提出了三條標准:「博乎道術」、「辯乎言談」、「厚乎德行」。也就是說,要判斷一個人要從知識技能、思維辯論和道德這三個維度綜合來進行考慮。
3.教育的作用: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教育內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學和技術教育:點線面的概念、十進制、
(3)文史教育
(4)培養思維能力
5.教育方法:
雖然墨子本人受過不少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其教育方法卻有獨樹一幟之感,與儒家學派有著較大區別。
(1)主動:「雖不扣則必鳴也」
這一點與孔子倡導的「不扣不鳴」以及《學記》中的「扣之以小者小鳴,扣之以大者大鳴」不同,補足了儒家學派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
(2)創造:批判儒家「述而不作」;主張「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3)實踐:儒家「聽其言觀其行」強調思想動機;墨家:「合其志功而觀焉」志指的是動機,功指的是是效果,主張以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去評價人的行為。
(4)量力:「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是中國教育史上首先明確提出「量力」這一教育方法的人。
② 墨子的教育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強調「染不可不慎也」.從「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觸發,
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對所有人都能做到「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雖不叩必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說教.也不滿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強調「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與古代不同,必須重在創造.他重視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他還注意到施教過程中應顧及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量力而行原則的教育家.與儒家教育異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③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具體為:
1、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
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
3、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4、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積極主動地去說教。
(3)簡述墨家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墨子的教育教學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准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認為: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
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④ 中國教育史墨家學派的教育內容有哪些
墨子簡介(勤思整理)
(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
姓墨名翟,魯國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
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墨子·公孟》)。《莊子·天下篇》稱贊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而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曾與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西漢劉向整理為七十一篇,六朝以後漸佚,今傳《道藏》本五十三篇。舊題墨翟著,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是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典籍。
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前三篇摻有儒家理論,當為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多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理論,前人頗以為即以後相關篇章理論之敘余,其實正有對後來各篇提綱挈領的作用。
從《尚賢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反映墨子「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非儒》分上、下),前人認為是「三墨」各自所依據的經典,其實是《墨子》一書在先秦流傳的不同版本,漢人整理合三為一,現今某些「闕失」的篇目,或許在內容和文字上與今存者同,故僅存其目。《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為後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寶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近,乃墨子弟子所輯錄,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頗近於秦,是戰國時期「秦之墨者」所作,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史料。《墨子》內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學、倫理、邏輯、科技、軍事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集中資料。西晉魯勝、樂壹皆曾為《墨子》一書作注,已佚。通行本有孫治讓《墨子閑詁》,主要版本有《諸子集成》本。
墨子教育思想
一、教育與人的關系
墨子反對命定論比孔子更為徹底。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但又承認「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保留著命定論的殘余。儒生公孟子一方面主張「君子必學」,但又重視天命,認為不可抗禦。對此,墨子認為是荒唐可笑的,他說:「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其冠也。」(《公孟》)這就是說,學習完全是靠自我主觀的努力,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方能取得應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張凡教導人學習,教者必須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對學者也要有一定的強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觀的干擾影響。
⑤ 墨子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墨子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在教育領域墨子提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術,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這些非常深刻獨到的見解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
1. 教育要達到的目的是培養「兼士」
墨子胸懷天下興衰,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對濟世救國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是由於人們「不相愛」造成的,如果人們能夠「兼相愛、交相利」,那麼社會就是和諧的。要使人們達到這樣的狀態,墨子認為就要通過教育這條手段,最終培養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兼士」或者「賢士」。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要有「兼愛」的思想境界與道德品行,還用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身邊的人。另外通過教育讓人們擁有興利除害的能力,能夠親身投入生產實踐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為天下興利治亂的高度,充分地顯示了墨子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2. 教育的對象是有教無類
墨子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膚徒步之士」,明確的闡釋了教育是面對每個人的。他提出教育對象不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農與工肆之人」,不看出身門第,不查職業居所,不分貴賤等級,教育對象幾乎涵蓋了社會的各階層。這種教育思想真正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也為教育大眾化的推行奠定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 教育的內容是突出技能
墨子在對儒家學說充分吸收和揚棄的基礎上,突破了「六藝」教育的范疇,加以豐富和完善,增加了其他內容,比如:科技知識、軍事技能、自然科學知識等等,形成了《墨經》,《親士》、《大取》、《非儒》、《雜守》等豐富的、獨具特色的學習材料。墨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生產實踐,強調技能訓練,他要求弟子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知識與技能技巧。
二、墨子教育思想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現實意義)
1. 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水平
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 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專業
4. 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5.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⑥ 墨家確定的教育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什麼
墨家的核心理念是「兼愛和非攻。」
所謂「兼愛」的意思就是墨子倡導人們在社會活動和生活中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所謂「非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產生矛盾了,不要採取武力手段去解決,而應通過談判的方式去化解。
墨家的弟子門徒主要為社會的中下階層,主要是農民和工商業者。
隨著儒家思想逐步興盛進而占據了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墨家思想逐步沒落,被邊緣化。
⑦ 墨家的教育目的
墨家的教育在於培養"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職責。
墨翟認為賢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對國家的治亂盛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夠「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必須具有「兼愛」的精神,長於辯論,明辨是非,又是道術淵博。
⑧ 儒,法,道,墨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儒家思想
儒家爭議最大,但功不可沒。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由孔子創立。主要思想是提倡仁政,中庸思想,影響最久遠的我以為應該是他所提倡的重視個人素質的修養。到了戰國,先後出了兩位儒家大亨,孟子跟荀子。孟子主張仁,其中心意思就是德。無德將失去別人的尊重,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荀子主張惡,我認為他是比孔子更大的教育家。他認為人天生自私,需要用教育去改變人的各種丑惡現象。儒家在中國歷史地位,應該是因為孔子,他代表著當時的中原文化,中國人自古都有中原正統的概念,各大諸侯國都是爭相向中原文化靠攏。各大家雖然與儒家主張不同,但是根源卻與儒學有很大關系。華夏文明延續多年,儒家功不可沒,相反阿拉伯以及羅馬文明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綿綿細流,卻是因為少了一種主流的思想。最具喜感的是:日本等國都比較崇尚儒家思想大概是因為他們國內道德信仰等地方滑坡的問題吧,他們需要一種思想去教育國民,去提高國民的個人修養。
2.道家思想
道家以老子這個老頭為代表,是人類唯物主義的先驅。否定了天帝鬼神,他的代表應該是我們電視上看的太極拳,主流思想是以柔克剛,人定勝天。他所提倡的無為治國,在大漢前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倡。人民休養生息成功,創造了幾百年的大漢王朝。道家也比較講究個人素質修養問題,並且講究私有制的合法性,以私有來促進公有。道家還有一個很個性的莊子,莊子的個性來自於對社會的失望,所以 他嚮往自然飄逸,無拘無束,其實是對整個社會別出心裁的控訴。
3.墨家思想
墨家兼愛非攻,相對而言,墨家思想代表著更多普通人的利益。墨家的代表為墨翟,其實從很多電視就可以看出,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後期墨家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他的一些科技發明創造是諸子百家望塵莫及的。墨子思想貌似有點當今民主的意思,還有一些共產主義思想摻加。他被古代統治階級視為不可實現的體制思想,因而墨家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暗淡。
4.法家思想
1.重視法律,反對禮制,認為禮制過多會縱容助長人之惡,長久以來帶來弊害。由而動搖君主統治和利益。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2.他的思想代表了先進地主階級的利益,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
3.短時間內凝聚強大的綜合國力,為統一奠定了強大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看,他的依法治國跟當今的法治有相當大的區別。他講究務實的精神必須要求當權者有相當大的權力, 法律的誕生本身就要求必須有強大的刑罰與實施機構。照現在看來,法家確實有獨裁專斷的意思,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狀態與形勢下,法家確實最具進步性意義的思想學派。他開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政治法則,與墨家的「殺人者死」有很大區別。可惜的是:山東各國的政治結構過於復雜,使李悝,吳起等人只能創造一時強大的國家,無法撼動領主階層的腐朽根本,在君王更換中都慘烈的悲壯了。商鞅所在的秦國,相對於東方各國比起來,政治結構比較簡單,使得變法觸動根本有了很大的可能性,阻力也相對較小。一舉破滅了領主階層的腐朽,建立了符合當時社會人民所需求的新興地主政權。功高震主的鐵則表示商鞅除了死沒有別的選擇,隱退也必然會遭到仇殺。秦末的戰亂可以說明這一點, 以前舊的領土階級是懷著不可磨滅的仇恨的。雖然當初的法家思想已不合時宜,但是他的精神我們不可丟棄。可以說沒有法家,中國的社會形態不可能這麼固定 ,不可能有這麼一統的國度。
與道家相比,法家的主張會幫助皇帝君王體察民情,休養生息等等,這是作為無頻繁戰事時代的優秀君王所必須的。而法家經過戰時變法的雷厲風行,已經將法律這個東西深深植入國家的土壤,千百年,統治者都不會逾越法治的根本,只是添枝加葉而已。法家與儒家也可以說當初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但他們對後世的遠大貢獻表示出他們不單單是當今某些群體所說的專制跟腐朽那麼簡單。
⑨ 墨家和道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什麼特點
墨家,講究兼愛,也就是無差別的對天下人奉獻愛心。
儒家,講究仁愛,也就是有區別的對周圍的人的愛,而這種區別通過禮和教進行身份的區分來判定。
法家,講究法制,也就是通過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
道家,講究無為,認為不進行任何的約束,人與人也不進行任何的交流,自然就沒有紛爭和煩惱。
⑩ 墨子的自我教育方法有哪些現實啟迪
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強調「染不可不慎也」。從「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觸發。
墨子約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
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他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