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特點(關於蒙族舞蹈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人善於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牧人的生活,表達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怎樣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過肢體訓練達到肢體的解放,肢體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氣質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氣質;其三是在把握氣質的前提下恰到好處的處理動作節奏。肢體訓練,目的就是要使訓練者具備蒙族舞的基本素質。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動態特徵。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如從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誇張化」的特徵,在相同的動態中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集規律,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腕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舞者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訓練當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處理好蒙族舞的節奏是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是舞蹈意義上的再升華,具體來說,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B.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動律、特點,以及蒙古族幼兒舞蹈與成人舞蹈的風格特點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
幼兒的www.tudou.com/programs/view/zx0Qlvo-ddw/
2011-4-23
-
網路快照
video..com/v?word=幼兒蒙古族舞蹈
2012-2-13
成人的肢體訓練
把握氣質——動態特徵在情感面上提升等
C. 蒙古族舞蹈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好急···可以幫我回答么
一、蒙古族舞蹈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是時代的召喚
歷史的波濤穿透了無數次社會的變遷,蒙古族舞蹈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潛移默化的發展和變化著。面對新時代的審美變遷,面對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維的沖撞,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傳統的審美觀受到很大的沖擊。生活內容、思維理念、信仰愛好和審美需求都發生了全然不同的變化。因此,歷史積淀形成的傳統風格模式,對新生活、新理念、新的時代精神的彰顯已經力不從心。"粉墨當隨時代"的舞蹈藝術,首先應該對"傳統的既成模式",也就是"舞蹈形式感"的改造,新的創作思維、結構方法以一種新的審美原則,創作出具有新時代氣息和形象的舞蹈作品。我們必須以蒙古族傳統風格化的舞蹈圖式和韻律為依據,作為舞蹈創新的動機源點,因為那是蒙古族人民獨特的精神和性格的形象積淀,在這基礎上,用現代生活情感、審美意識,發展和創造出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民族舞蹈作品,使蒙古族舞蹈藝術更加豐富多彩而發揚光大。
二、創作借鑒現代編舞技法,豐富傳統舞蹈的單一性
傳統民間舞蹈有較鮮明的特定風格和模式,正是這一點在創作中,各種新的生活、新的情感的表達與典型形象的塑造受到束縛,所以編導在不改變其主體風格和蒙古族舞蹈特定的審美心態的前提下,藉助現代的、先進科學的編舞技法,在動作結構上改變其固定的單一性,打破傳統的動作連接邏輯,開發多方位、多角度的動作變化,展開一個更大的創作空間,讓傳統舞蹈動作元素和動機不再單一和重復,而是通過空間、幅度和力度的多變性,節奏的更加豐富,使舞蹈的內在邏輯呈現出豐富的可能性,在舞蹈畫面的運行方向和調度線條,以及造型定位上,可選擇不對稱性、自由性、出乎意料的變化性和新奇感,打破原有民間舞的單一規整性,從而加強視覺藝術的魅力,使蒙古族藝術更加絢麗多姿。
三、現代音樂給傳統民間舞注入新活力
現代音樂的發展和豐富性,推動了傳統民間舞的固定形態和動勢風格的發展變化,使舞蹈散發出時尚的氣息,現代音樂的結構立體交叉,結構豐富多彩,音樂配器新穎、獨特,富有靈動的新激情,能引導舞蹈編導進入的新的想像空間,引發新的創作靈感和沖動。
現代音樂創作手法多樣,變化奇特,它的融入會給傳統蒙古族舞蹈新作品的創作注入新活力和生命力。
四、傳統風格與現代人思想個性的相融
現今,有許多民族民間舞蹈,已從單一展現風俗、傳統形態的層面,提高到了開始關注現實生活、生命與真情的高層面。在當下的蒙古舞創作中,傳統風格的語匯模式,一定程度制約著鮮活的形象塑造,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舞蹈人,他們迷茫、不知去向何方?傳統的模式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創作和表演慾望,他們激情滿懷、嚮往無限,我深深地理解他們的同時,也感悟到創作的方向應該是傳統舞蹈風格模式與新時代的生活圖景、人物個性的相互融合,建構出新時代特徵的民族舞蹈語匯形象。在此必須強調,是建立在蒙古族傳統舞蹈風格上的創新,如果我們在享用自由的天空之時,放棄了生根的民族文化土壤,根無所系,便無從滋養,就會隨風漂浮的無影無蹤。因此,保護和傳承好濃郁的傳統舞蹈風格特色的同時,創新和宣洩新時代的精神情感,需要的是"生命化創作原則"的融入,使新的藝術理念和具有時代個性的舞蹈作品更加多姿多彩。讓傳統蒙古族舞蹈的現代步伐更加扎實有力,讓蒙古族舞蹈之舞台藝術更加鮮艷奪目,在創新發展和求索進步的同時,牢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http://www.nmonline.com.cn/s/ProctShow_other_share.asp?ID=480&ClassID=95
D. 急急急!題目是蒙古族舞蹈的藝術特點 這個課題研究方案該怎麼寫
把蒙古族舞蹈和其他民族的舞蹈,比如漢族的舞蹈進行比較,其中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環境對舞蹈動作的影響。如果是本科的論文,這些就足夠了
E.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歷史文化久遠,歌舞是蒙古族生活的一部分。在古代,蒙古人歡迎客人時跳「迎賓舞」,部落結盟時跳「聯盟締約舞」,出征時跳「誓師舞」,還有各種風俗性舞蹈。這些舞蹈傳承不斷,是蒙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人號稱「天之嬌子」,長期的游牧、狩獵生活形成了馬背上的民族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健碩的體魄,使他們的舞蹈風格粗獷中帶著細膩,柔韌中顯出力度。
F. 蒙古族舞蹈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薩吾爾登
頂碗舞
是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人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 安代蒙古人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人從元帝國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人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 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
角斗
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跋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跋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著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跋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躍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圈舞
蒙古人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礦奔放的跳踏步, 蒙古族舞蹈
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里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
G. 蒙古族舞蹈的節奏及動律特點有哪些
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蒙古族民間舞蹈熱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風格特點,蒙古族民間舞是通過模仿矯健的大雁,活潑多樣的馬步。
蒙古族民間舞的音樂特點是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調式多為羽調式,音樂寬廣,音程跳動較大馬步音樂活潑跳躍,表現雁為主題的舞曲多為民歌,經常使用散板的自由節奏以襯托遼闊草原的意境,摔跤舞一般在節日進行。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7)蒙古族舞蹈元素與健身操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一般是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三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H. 淺析舞蹈教學中如何跳好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是高師舞蹈教學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學生們必須接受蒙古舞的正規訓練,並達到一定的水平。作為一名高師的學生,怎樣跳好蒙古舞呢? 我認為跳好蒙古舞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讓學生們了解蒙族的生活習性;了解蒙族的舞蹈語匯;通過一定的學習從而提升到美學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蒙族舞蹈,使學生全面掌握蒙古族舞蹈。以下是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幾個步驟: 一、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生活習性和居住環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開我國北方,世代從事游牧和狩獵勞動,蒙古族是典型的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敗倔強、豪放、偉岸、剽悍的性格特徵,穹廬的天宇之下到處是馬背遊子的足跡。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習俗,寫就了男性不羈的個性。在他們的生活中,馬是唯一可以信賴與可以依託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語匯的訓練及要求 肢體訓練,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視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訓練者具備蒙族舞的基本素質。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動態特徵。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體訓練著重要求學生們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之所以強調訓練步驟的規定性,是因為各種外部形態的肩,具有肢體結構上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恰恰體現在肩的外部形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衍生。在學習蒙族舞的肩部過程中,必須記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尊重規律、尊重科學,在由易到難的艱苦實踐中才能練就具有豐富表現力。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碗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從零開始,還應注意一點,就是學生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作為學習者他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馬步的訓練是一種特性的動作,是腿與腳與上身相結合的模擬性訓練,它不僅可以使舞者腳下靈活敏捷,具備完成技巧和跳躍的能力。在訓練當中要求學生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三、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蒙古族音樂,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節奏 節奏表現在所有的藝術中,尤其是在表演藝術更為顯著。在舞蹈中,節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礎。因此處理好蒙族舞蹈的節奏,是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它可以視作是舞技意義上的再升華。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動態並對蒙族氣質有一定的認識後,下面的任務就是學會恰到好處的處理節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表演盡善盡美。如果說,肢體訓練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氣質是內容方面的補充,處理節奏則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礎上對總體表演水平的圓潤。處理節奏,標志著舞者對肢體的把握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作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時,必須不斷體會力量,動作的對比與幅度的快慢,不斷圓潤舞技,深化舞蹈意識。具體來說,在舞蹈運動過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舞蹈離不開節奏,正如生命離不開呼吸,聰明的舞者以恰到好處的節奏去構造舞蹈,正如調整呼吸以使生命穩健而順暢。另外,處理節奏不僅要學會從舞蹈本體上下功夫,也要對音樂理論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充滿節奏韻律的生活的關照,都是修煉節奏意識的必要手段。 四、把握氣質動態特徵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動態以後,教師要求學生需要對此種只具備形式意義的外殼注入內涵。就蒙族舞來講,是對風格美的外部形態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同學們要把握這種氣質,如果從環境因素來考試,當然最好能把自己置身於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體驗。正如賈作光老師一樣,在表演時的投入,恰到好處地把握情感。我想,每一個學生應該從學習、關注直至體味草原文化開始做起。只有當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識在表演者的思維的內部紮根,學生們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現出那一個蒙族氣質來。事實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邊跳著某個民族的舞蹈,一邊也就在演繹著某個民族的文化,演繹的好壞直接與舞者對此民族文化的知識相關,並體現出該民族的情感特徵。所謂氣質,我想給學生加強蒙族文化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對蒙族民間舞蹈中典型的動態形象鷹、大雁、馬之習性及它們的氣質神韻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對鷹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將其視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徵。那麼,學生通過書本上的知識了解到關於它們的某些生活習性後,就應該關注由這些生活習性出發的,與該民族的生存意識相關的東西,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在蒙族舞蹈中,腳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視覺上的立體化,而這種有機源於生活的根基,具備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
I.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義
揭示蒙古族宗教舞蹈的文化意義
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蘊,正是蒙古族人民心靈深處那對於生命、對於自然的折射和獨白,而這種意蘊由於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發展,使得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漸漸淡化為民間舞蹈。薩滿教在草原游牧民族中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蒙古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信奉薩滿教的痕跡。民間舞蹈自然也要體現薩滿教的內容。作者以實證調研為手段,對薩滿舞蹈的社會功能、表現特徵與審美屬性作了詳盡的闡述。作者還通過多次實地考察,詳細考證查瑪宗教舞蹈的傳承嬗變,從神話傳說到人物演繹,從內容情節到表演手法,從表現特徵到社會功能,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對蘊含其中的藝術元素和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刻的挖掘。為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意蘊,了解舞蹈與宗教的關系,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歷史信息和形象佐證。從舞蹈的角度研究宗教的文化特徵,從宗教的角度看舞蹈的發生演變正是該成果頗具匠心之所在,是在宗教研究領域作出的一次成功而嶄新的嘗試。
《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自覺地把蒙古族舞蹈放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對中國北方原始社會舞蹈的發生、發展、嬗變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源流沿革、歷史演進、文化內涵、基本形態、功能價值、時代特質、美學思想等方面進行了詳實而有益的探索,闡明由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先民共同創造的獨具草原文化特質的原始舞蹈形態及舞蹈藝術,猶如一道道流淌不息的血脈,既給中華民族的舞蹈藝術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發展輸送了新鮮的文化血液,同時也促進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此起彼伏的可持續發展。
J. 蒙古族風格健身操舞有什麼特點
蒙古族風格健身操舞充分表現蒙古族人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展示獨具特色的熱情以及彪悍有力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