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來源是認識論的根本問題,孔丘本人的自學過程和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經驗,表明了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教學方法是以唯物主義傾向的認識路線為基礎的。
首先,學思行結合,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唯一手段,學習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孔丘強調,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復習,練習,才能牢固掌握。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的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要不就是拿孔修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學是為行服務,能夠行,就能證明已有學。由學而思而行,這是孔丘所探索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過程基本符合。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2.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