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關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1、教師要重視估算,並將估算意識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我們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領悟估算在我們生活工作中的價值,我們才能自覺地在教學當中,很好地去培養學生的這種估算的意識。
2、要選好題,恰當提出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即設計一個體現估算價值的情境,讓學生進入估算氛圍,從而進行估算。
3、鼓勵學生利用估算來驗證計算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一種好方法。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准確性創設條件;計算後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並找出錯誤的原因,得以及時糾正。
4、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對比中,體會估算與精確計算。要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生活信息,在具體的問題情境當中讓學生去感悟,哪些問題解決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問題解決一定要算出精確值,必須精確計算。
㈡ 小學三年級估算應該怎樣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估算方法:
1、四捨五入:0,1,2,3,4,均不進位,5,6,7,8,9,進位。
2、進一法: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大)。
例如,一條麻袋能裝小麥200斤,現有880斤小麥,需要幾條麻袋才能裝完?用880除以200,商為4,余數為80,即使用4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5條麻袋才能裝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數字的小數部分,取其整數部分的常用的數學取值方法,其取的值為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數量單位估計法: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去感知數量單位,實際體驗數據的大小多少。
(2)數學估計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相關例題:
一套車票和門票 49 元,四年級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備多少錢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於5000,計算很方便。
第二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兩個數都看大了,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10 等於 5500,肯定大於 49×104 的結果,還有多餘的一點錢,可以防止有什麼意外發生。
第三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兩個數都看大了一點點,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05 等於 5250,與准確值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