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五四」運動時期幼兒教育產生的背景、特點及其意義。
1、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以中國學生為主的,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五四運動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
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五四運動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2、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3、特點:
(一)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它不同於義和團的籠統排外主義,它徹底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
(二)真正的群眾運動。它既沒有像康梁那樣企圖依靠一個傀儡皇帝來救國,也沒有像辛亥革命那樣單純藉助軍閥力量來實現共和。而是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了群眾。
(三)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五四的根本精神,一種看法:「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進步,科學,民主。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樂於奉獻、敢於斗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