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園林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
園林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主要指其種類組成、種類的數量特徵、外貌和結構等。描述方法:1、群落的種類組成:應當指拆讓該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對象和目的等的不同有所側重 2、種類的數量特徵:一般用以下幾個參數來表證:種的多度,密度,蓋度,頻度。 3、群唯伍落的綜合特徵:在對植物群落指御或進行分類時,需要對某綜合特徵進行量化。 4、群落的外貌:植物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外表形態或相貌。 5、群落的結構:群落結構是指群落的所有種類及其個體在空間中的配置狀態。
分離培養技術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部分還處於不能被分離培養狀態.隨著微生物研究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不依賴於培養的技術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介紹了生物標志物法、SCSU、DNA復性分析、DGGE、TGGE、ARDRA、T-RFLP、SSCP、PAPD和ERIC-PCR圖譜分析等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㈢ 植物群落結構調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與要求
通過調查研究,對植物群落作綜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徵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各類群落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用品與材料
1.測量儀器:指南針,經緯儀,氣壓高度表,測繩,計步器.
2.調查測量設備:鋼捲尺,剪刀,標本夾,採集杖,各種表格,記錄本,標簽.
3.文具用品:彩筆、鉛筆、橡皮、小刀、米尺、繪圖薄、資料袋等.
4.採集工具:鐵鏟、枝剪、土壤袋、標本夾、標本紙、放大鏡、昆蟲採集箱.
三、內容與方法
(一)樣地的設置
1.取樣數目
如果群落內部植物分布和結構都比較均一,則採用少數樣地;如果群落結構復雜且變化較大、植物分布不規則時,則應提高取樣數目.
2.取樣技術
無樣地取樣技術(指不規定面積的取樣,如點四分法.)、有樣地取樣技術(指有規定面積的取樣,如樣方法(最小面積調查法)、樣線法).
(1)樣方法:在一塊樣地單位上選定樣點,將儀器放在樣點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東北45°,正東90°引方向線,量取相應的長度.則四點可構成所需大小的樣方.
① 樣方的范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積統計植物種類數目,並逐步向外圍擴大,同時登記新發現的植物種類,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種類為止.
② 面積擴大的方法
A.從中心向外逐步擴大法:通過中心點0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兩條線上依次定出距離中心點的位置.將等距的四個點相連後即可得到不同面積的小樣方.在這些小樣地中統計植物種數.如圖1.
B.從一點向一側逐步擴大法:通過原點作兩條直角線為坐標軸.在線上依次取距離原點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標軸的垂線分別連成一定面積的小樣地.統計植物種數.
C.成倍擴大樣地面積法:按照圖3所示方法逐步擴大,每一級面積均為前一級面積的2倍.
③ 記錄方法:以面積大小為x軸,以種數為y軸,填入每次擴大面積後所調查的數值.並連成平滑曲線.則曲線上由陡變緩之處相對應的面積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積.
④ 植物群落調查所用的最適樣方大小:喬木層慣用樣方大小為10×10~40×50m2,灌木層為4×4~10×10m2,草本層為1×1~3×3.3m2.
⑤ 樣方數目:喬木:2個;灌木:3個;草本:5個.
(2)樣線法
① 樣線的設置:主觀選定一塊代表地段,並在該地段的一側設一條線(基線).然後沿基線用隨機或系統取樣選出待測點(起點).沿起點分別布線進行調查.
② 樣線的長度和取樣數目:草本:6條10m樣線;灌木:10條30m樣線;喬木:10條50m樣線.
③ 樣線的記錄:在樣線兩側0.5m范圍內記錄每種植物的個體數(N).
(3)四分法(中心點四分法,中點象限法)
① 樣點選定:在選定調查地塊之後,在調查地塊內隨機布點(樣點).每個調查地段的取樣點理論值至少要20個點.
㈣ 植物群落的結構
植物群落的結構
(一)
垂直結構
植物群落結構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它的成層性,成層現象不僅表現在地上而且也表現在地下。通常熱帶雨林群落的結構最為復雜,其喬木層和灌林層都可各分為2~3個層次。相比之下寒帶針葉林群落的結構就比較簡單,只有1個喬木層,1個灌木層,1個草本層。草本植物群落的結構就更為簡單了。對群落地下分層的研究,一般多在草本植物間進行,主要是研究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幅度。一般採用形態法和重量法。形態法是指挖掘一定深度的土坑,然後把土坑壁暴露出來的根系按比例描繪在方格紙上。重量法是指在土坑壁上切出一20cm210cmX5cm(長X寬X厚)的磚形土塊,然後從地表開始至35cm處各切一塊,再在40~45cm,60~65cm和90~95cm處各切一塊,總共10塊,將每一土塊中的所有根系洗出,分別稱量粗根、中根和細根,最後根據這些數據製成地下部分分布圖。
成層現象是群落中各種群之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競爭和相互選擇的結果,它不僅緩解了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空間(地上成層)、水分和礦質營養(地下成層)的矛盾,而且由於植物在空間上的成層排列,擴大了植物利用環境的范圍,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強度和效率。成層現象愈復雜,即群落結構愈復雜,植物對生態環境的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機物質也就愈多。群落結構的復雜程度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良好的指示,通常生態條件越優越,群落結構就越復雜,而在極端的生態條件下,群落結構則簡單,如極地的苔原群落就十分簡單。
(二)
水平結構
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不僅表現在垂直方向上,而且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群落水平結構的主要特徵就是它的鑲嵌性。導致鑲嵌性出現的原因是植物個體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勻,而分布的不均勻性又受到植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種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群落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制約。如一個種在某個群落成單莖生長,但在另一個群落中又可能成叢、成堆或成斑塊生長。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勻性,對林下植物的分布就有很大的影響。在光照強的地方,生長著較多的陽地植物(如在郁閉林冠中的林窗處,情況就是這樣),而在光照強度弱的地方,只生長著少量的耐陰植物(如郁閉的熱帶雨林下的草本植物)。總之,群落環境的異質性越高,群落的水平結構就越復雜。群落的水平結構就如同在一個綠色的地毯上鑲嵌了許多五顏六色的寶石一樣,綠色的地毯就是某一植物群落類型,而五顏六色的寶石就是由不同生態因子形成的不同的小群落,正是它們構成了植物群落的水平結構。
(三)
時間結構——周期性和群落季相
如果說植物種類組成在空間上的配置構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話,那麼不同植物種類的生命活動在時間上的差異,就導致了結構部分在時間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時間結構。在某一時期,某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時期,則是另一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主要作用。如早春開花的植物,在早春來臨時開始萌發,開花,結實,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即已結束,而另外一些植物種類則正達到生命活動的高峰。所以在一個復雜的群落中,植物生長、發育的異時性會很明顯地反映在群落結構的變化上。因此,周期性就是植物群落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年份內其外貌按一定順序變化的過程,是植物群落特徵的另一種表現。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的季節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節性的外貌稱之為季相。如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在春季開始抽出新葉,夏季形成茂密的綠色林冠,秋季樹葉一片枯黃,到了冬季則樹葉全部落地,呈現出了明顯的四個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