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幼兒的感知的方法

研究幼兒的感知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04 20:50:10

A. 怎樣提高幼兒感知物體軟硬的探究能力

活動過程 (一)摸箱,感知物體有軟硬之分,掌握詞彙「軟的」、「硬的」 1.分組摸箱。 分成兩組,每組一個「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樣東西(規則:只摸不看)。 (1)摸一摸,說出它是軟的還是硬的? (2)取出來,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 2.小結:箱子裡面的東西,有軟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據物體的軟硬進行分類 1.提出問題。 猜一猜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類。 根據自己的猜測,按物體軟硬分別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軟的物品,放石頭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並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體軟硬的概念 1.分組操作。 (1)用什麼方法知道它是軟的?硬的?(引導幼兒發現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壓一壓) (2)發現什麼了?(引導幼兒關注操作的結果,並表述) 能捏動的東西是軟的,捏不動的是硬的東西; 能壓扁的東西是軟的,壓不扁的是硬的東西。 2.認識記錄表。 3.記錄操作結果。 4.小組內自由交流,關注操作的方法、結果和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5.以兒歌的形式總結:我是軟寶寶,捏一捏,能捏動;壓一壓,能壓扁。我是硬寶寶,捏一捏,捏不動;壓一壓,壓不扁。 6.驗證猜測的結果。檢驗猜想環節的玩具分類是否正確。 (四)尋找,拓展經驗 尋找身邊(身上、活動室、家裡)有哪些東西是軟的,哪些是硬的。 活動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學角,供區域活動時繼續觀察、探索。 教學反思:討論,促進幼兒的成長 1.在區別概念時運用討論,掌握比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體軟硬的概念時,藉助具體的軟硬物體,讓幼兒先用觸覺感受物體,根據自己的猜想給軟硬物體進行分類。教師提出:「你們剛剛摸到什麼玩具了?把它分在哪個筐的?為什麼這樣分?」引導幼兒比較物體的軟硬,討論自己的分類依據。最後,總結出物體軟硬的概念,即軟的物體,摸上去軟軟的;硬的物體,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兒的思維形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對於概念的掌握主要通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形式。這其中的概念同化對於幼兒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即「幼兒要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必須以適當的知識點作支撐」。而如果在幼兒操作、比較之後,引入討論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領悟,那麼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兒掌握物體軟硬的概念,學會比較的方法。 2.在學重難點時運用討論,學會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動的重難點是認識物體軟硬的屬性,掌握比較物體軟硬方法。教師提出:「你發現這些玩具中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麼發現的?」這樣,幼兒在操作的基礎上討論、探究物體軟硬的屬性,分析比較物體軟硬方法。 【分析】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最費時、費力的。這時,教師根據幼兒喜歡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現自己慾望的特點,通過設計一些問題讓幼兒「議一議」,發揮「集體」的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求知慾是幼兒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最直接的內趨力。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使得思維處於積極、開放狀態,告別消極、被動的聆聽吸收。經過廣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兒的認識趨於完善,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在總結規律時運用討論,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兒探索感知物體軟硬的方法時,教師提出:「玩具娃娃是軟的還是硬的?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幼兒分組討論探索的結果。有的幼兒說,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軟的;還有的幼兒說,用手壓一壓也能知道它是軟的……最後,師幼一起總結出感知物體軟硬的要領:我是軟寶寶,捏一捏,能捏動;壓一壓,能壓扁;我是硬寶寶,捏一捏,捏不動;壓一壓,壓不扁。 【分析】幼兒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逐步過渡,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讓他們獨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內容,發現某一規律是很困難的。 在情境中,讓幼兒邊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壓一壓),邊討論,通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總結規律。幼兒在討論中,既總結出物體軟硬屬性的規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斷時運用討論,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軟硬時,大部分幼兒說手套是軟的,因為手套能捏動;而一小部分幼兒說手套是硬的,因為手套壓不扁。幼兒的爭辯引發他們進一步的探討,最後發現手套不僅能捏動,而且能壓扁,只是壓扁的程度不明顯。 【分析】 當授完新課內容,往往要運用新知識判斷哪些物體是軟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兒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提供有爭議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兒的爭論,「有爭論才有鑒別」,在你來我往的交鋒中,使正確答案浮現在頭腦中,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幼兒的辨析能力。幼兒在討論中,通過親自探索,不僅學會了比較物體軟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別物體軟硬的能力。 總之,討論不僅能培養幼兒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且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巧妙恰當地運用「討論」,有利於引導幼兒掌握比較的方法,幫助幼兒學會分析問題,提高幼兒概括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B. 4~5歲幼兒感知能力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孩子到了這一時期,自身的意識行為有了發展,在這之前,孩子的行為多為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而這時則可以聽得進成人給的一些任務。4歲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增強了,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生活,以增長知識和增強認識能力。孩子進入生活的第四個年頭以後,意識行為有了發展,所以應擴大他們的生活視野,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在觀察活動中可以不斷地增長見識,同時發展孩子的注意、記憶、思維、想像、語言等多種認識能力。可以從觀察家庭周圍的鄰居、店鋪、街道、馬路等開始。如家住樓房可要求孩子記下樓號房號及樓中心、周圍有什麼特徵;住平房可記住周圍的鄰居,觀察馬路上的設施、車輛、各種職業人的勞動情景。周圍生活是幼兒進行體、智、德等教育的可用的好教材。這一切的培育都是從感知覺、觀察開始的。

認識液體流動現象

准備手提水壺一個、臉盆一個、小碗一個、茶杯一個、瓶子一個。家長向水壺內裝滿水,蓋上壺蓋,把小碗、茶杯和瓶子都放在臉盆里。

讓孩子在一旁觀察,家長提起水壺,分別倒在臉盆里的小碗、茶杯和瓶子里,並提示孩子仔細觀察水流現象。

碗、茶杯、瓶子裝滿水後,家長繼續倒水,讓水溢出來,流到臉盆里,再讓孩子觀察水流現象。

觀察完後,家長讓孩子自己動手重復剛才的程序。

使孩子認識往容器里盛水不可太滿以免溢出,造成浪費甚至發生事故。

但要注意在訓練之前,家長要向孩子講解有關水的特性,如水是一種液體可以流動,水滿則溢等。

平時家長可帶孩子去河邊觀察水的流動現象。使孩子了解水是從高處向低處流。

在生活中,孩子會經常接觸到水,這時期,應讓孩子觀察水的流動現象,以便培養孩子留心觀察液體的流動現象。

認識圖形變幻現象

准備一些顏色大小、形狀各異的三角形、圓形、半圓形和正方形、長方形紙片,每種形狀不少於三張。讓孩子對上述紙片進行分類,即把顏色、大小、形狀都不同的紙片放在一堆,把顏色、大小都不同的圓形放在另一堆;把大小、顏色都不同的半圓形放在第三堆;把顏色、大小和形狀都不同的長方形放在第四堆;把顏色、大小都不同的正方形放在第五堆。

讓孩子在分類過程中總結出三角形、圓形、半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

當孩子能完成上述觀察任務後,再讓他觀察上圖。

可以提出下列問題讓孩子回答:

上圖中右面的圖形屬於哪種圖?

上圖中右面的圖形能否在左面圖形中找出來?

說出上圖左圖中有多少三角形、長方形和半圓形。

讓孩子用不同的顏色將上圖左圖中的不同圖形按上圖右圖所示,分別塗上相應的顏色。

但要注意在訓練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注意觀察上圖左圖中不同圖形的位置變化、重疊等情況,以免出現錯誤。

家長應讓孩子自己獨立找出上圖左圖和上圖右圖中的相同圖形,並數出其數量。

此項活動訓練孩子對圖形的認識能力,家長可視訓練情況逐步深入。

讓孩子辨別組合圖形中的各種形狀,訓練孩子的圖形認識能力及圖形的變幻現象。

認識時間增加現象

准備一塊手錶或一個鍾。讓孩子觀察表的形狀和結構(如表帶、表盤及表殼)。

讓孩子重點觀察表盤,說出表盤的結構(刻度和各種指針),告訴孩子各種指針的名稱。

觀察指針的運動情況及關系。

大人在這項活動中,要教會孩子對鍾表的認識,這包括鍾表的走勢及運動著的指針(秒針與分針、分針與時針)的關系。

通過觀察鍾表,讓孩子發現鍾表中指針一刻度的關系以及大小指針的區別和聯系,這樣可培養孩子觀察物體的整體性,訓練孩子在事物運動變化之中把握各部分的區別和聯系的能力。認識時間增加現象。

認識大小的相對現象

准備4個高度分別為20、15、10、5個單位,而直徑相應為8、12、6、10個單位的圓柱體。

成人首先提醒孩子注意圓柱體具有不同的高度,並要求孩子按「個子高矮」將圓柱從最高的排列到最矮的。然後成人把圓柱體打亂,再讓孩子把圓柱體按照從粗到細來進行排列。最後成人要讓孩子提出最高的圓柱體現在在什麼位置,最矮的又在什麼位置。接著再次打亂,讓孩子由高到矮排列,並詢問孩子剛才最粗的現在在什麼位置,剛才最細的現在又在什麼位置。

如果游戲材料改為長方體,則既可按高度順序排列,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也可按長度順序排列,指出最長的和最短的;還可以根據寬度排序,尋出最寬的和最窄的。並讓孩子說出最高的和最矮的在長度排序和寬度排列中的位置,最長的和最短的在高度排序和寬度排序中的位置,以及最寬的和最窄的在高度排序和長度排序中的位置,從而使孩子初步明確物體間大小關系的相對現象,從而明白世間沒有絕對的大和小的概念。

C. 測定嬰兒的感知覺能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知覺屬於心理活動中較低級的形式,它出現早、發展快,許多感知覺在嬰幼兒期已經達到成人水平。從個體發展的情況看,一般是先有各種具體的感覺,然後,在此基礎上出現種種知覺,但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感覺是很少見的。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覺器官已經很完善了。並且,嬰兒也已經擁有相當驚人的知覺能力和反應能力。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覺器官已經很完善了。並且,嬰兒也已經擁有相當驚人的知覺能力和反應能力。 嬰兒感知覺研究的最大障礙在於,他們既不能用言語報告自己的知覺活動,也不 能以熟練的行為做出反應。因此,研究者能否機智地利用嬰兒的非言語反應,作為推斷他們感知覺活動的指標,就成為嬰兒感知覺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方法 習慣化或去習慣化法經常用注視時間、心率、吮吸頻率等作指標,來測量嬰兒感知覺的辨別能力。 習慣化是指同樣的刺激如果反復地呈現,最後就會使原先出現的定向反射的完全消失,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習慣化。當出現新刺激時,個體又產生反射行為,表明個體能將新舊刺激加以區別,這種恢復了對新事件的興趣的現象稱「去習慣化」。 (二)偏愛方法 當給嬰兒呈現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刺激物時,嬰兒或很快地注視其中的一個,或較長時間地注視其中的一個,這種現象就是視覺偏愛。 (三)操作性條件反射 通常採用兩種反應:一是頭的轉動,另個一是啄奶嘴。每當產生這兩種反應時,就用嬰兒感興趣的東西予以強化。 (四)有意義的自然反應 1、視崖反應 2、抓握反應與眼動 3、迴避反應 (五)其他 1、視動眼球震顫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嬰兒掃視物體時不自覺的眼球運動來鑒別其視敏度。 2、誘發電位測量法:通過測量記錄大腦枕葉區(視覺中樞)腦電波變化的特點來確定嬰兒的視敏度。 3、配色法:蕭孝嶸(1939)用配色發測定嬰兒顏色辨別力,張增慧(1984)也用了這種方法做了測試,發現2歲嬰兒中有30%能識別和匹配紅色、白色和黃色;2.5—3歲時。95.8%能識別和匹配紅、白、黃、綠、紫、藍和橙色。 4、心理物理學方法: 對於3或4歲的幼兒而言,測量其聽力的發展,則可以用心理物理學方法中成人程序的變式來加以測量(Wightman,Allen,Dolan,Kistler,&Jamieson,1989) 實驗程序:通常給兒童呈現三種不同的聲音間隔,但是只有其中一種信號需要加工,而且這種信號是隨機地出現在一種間隔中,兒童要求選擇出包含著不同聲音的間隔。同時,這些聲音間隔伴隨著卡通圖片出現,這使得整個實驗程序看起來更像一種視聽游戲。 目前研究嬰兒視敏度的方法有三種:視覺偏愛法、視動眼球震顫法、視覺誘發電 位測量法。測定嬰兒辨別顏色的方法有:視覺偏愛法、記錄腦電活動、去習慣化、配色法。 願我的回答可以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果滿意,請採納!

D. 如何培養幼兒的感知力

兒童的感知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的,因此,家長一是要注重培養孩子,讓孩子的感知能力能夠逐漸提升,二是不要著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孩子的能力需要慢慢提升,所以,包括視覺、聽覺、味覺等感知能力。如何提高兒童的感知能力?

工具/原料

培養
教育
方法/步驟

視覺感知能力提升。
小孩子對於顏色的辨別,與大人相比還是存在能力上的差距,因此,不要認為孩子可以和我們看到一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辨認顏色,讓孩子有所提高。

時間感知能力提升。
小孩子對於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一小時是多長時間,能做到少事情,都是未知數,所以,我們要多給孩子介紹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概念,學會利用時間。

物體感知能力。
孩子對於周圍的物體,感知能力也是與成人不同的,一個物體的大小、形狀,在孩子的世界裡都是比較模糊的,家長要教會孩子認識形狀和大小,讓孩子心中有數。

方位感知能力。
很多成年人還總是分不清方向,哪裡是東南西北都是不是很清楚,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分不清方位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准確認識方位。

聽覺感知能力。
對於孩子的聽覺,同樣沒有完全發展好,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一次聽懂很長的舉止,而是要反復強化訓練孩子的聽覺,讓孩子具備很強的辨音能力。

味覺能力提升。
對於味覺來說,小孩子對味道是比較敏感的,比如酸的食物,辣的食物,孩子吃起來都是受不了的,但是不要緊,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特殊味道的食物,鍛煉孩子承受。

7
身體感覺能力提升。
身體的感覺,孩子也要注意鍛煉和提高,比如冷、熱,濕、干,小孩子懂得這些感覺的區別,有利於傳達准確的信息,讓孩子的體感能力更加強烈,利於健康成長。

E. 測定嬰兒的感知覺能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知覺屬於心理活動中較低級的形式,它出現早、發展快,許多感知覺在嬰幼兒期已經達到成人水平。從個體發展的情況看,一般是先有各種具體的感覺,然後,在此基礎上出現種種知覺,但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感覺是很少見的。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覺器官已經很完善了。並且,嬰兒也已經擁有相當驚人的知覺能力和反應能力。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覺器官已經很完善了。並且,嬰兒也已經擁有相當驚人的知覺能力和反應能力。
嬰兒感知覺研究的最大障礙在於,他們既不能用言語報告自己的知覺活動,也不 能以熟練的行為做出反應。因此,研究者能否機智地利用嬰兒的非言語反應,作為推斷他們感知覺活動的指標,就成為嬰兒感知覺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方法
習慣化或去習慣化法經常用注視時間、心率、吮吸頻率等作指標,來測量嬰兒感知覺的辨別能力。 習慣化是指同樣的刺激如果反復地呈現,最後就會使原先出現的定向反射的完全消失,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習慣化。當出現新刺激時,個體又產生反射行為,表明個體能將新舊刺激加以區別,這種恢復了對新事件的興趣的現象稱「去習慣化」。
(二)偏愛方法
當給嬰兒呈現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刺激物時,嬰兒或很快地注視其中的一個,或較長時間地注視其中的一個,這種現象就是視覺偏愛。
(三)操作性條件反射
通常採用兩種反應:一是頭的轉動,另個一是啄奶嘴。每當產生這兩種反應時,就用嬰兒感興趣的東西予以強化。
(四)有意義的自然反應
1、視崖反應
2、抓握反應與眼動
3、迴避反應
(五)其他
1、視動眼球震顫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嬰兒掃視物體時不自覺的眼球運動來鑒別其視敏度。
2、誘發電位測量法:通過測量記錄大腦枕葉區(視覺中樞)腦電波變化的特點來確定嬰兒的視敏度。
3、配色法:蕭孝嶸(1939)用配色發測定嬰兒顏色辨別力,張增慧(1984)也用了這種方法做了測試,發現2歲嬰兒中有30%能識別和匹配紅色、白色和黃色;2.5—3歲時。95.8%能識別和匹配紅、白、黃、綠、紫、藍和橙色。
4、心理物理學方法: 對於3或4歲的幼兒而言,測量其聽力的發展,則可以用心理物理學方法中成人程序的變式來加以測量(Wightman,Allen,Dolan,Kistler,&Jamieson,1989) 實驗程序:通常給兒童呈現三種不同的聲音間隔,但是只有其中一種信號需要加工,而且這種信號是隨機地出現在一種間隔中,兒童要求選擇出包含著不同聲音的間隔。同時,這些聲音間隔伴隨著卡通圖片出現,這使得整個實驗程序看起來更像一種視聽游戲。
目前研究嬰兒視敏度的方法有三種:視覺偏愛法、視動眼球震顫法、視覺誘發電 位測量法。測定嬰兒辨別顏色的方法有:視覺偏愛法、記錄腦電活動、去習慣化、配色法。

閱讀全文

與研究幼兒的感知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憋尿訓練方法 瀏覽:559
雷凌p2270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799
催作業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32
大破三步虎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70
小米的賬號保護設備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7
TP集線器連接方法 瀏覽:562
國際危機管理研究方法 瀏覽:681
蝴蝶蘭如何換盆養殖方法 瀏覽:671
肝內血管瘤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463
副舟骨切除手術有哪些方法 瀏覽:310
內存卡和顯卡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09
活動產品分析法常用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658
劣質蜂王漿的鑒別方法 瀏覽:640
小兔音響連接方法 瀏覽:48
如何用科學方法大眼睛 瀏覽:822
仰卧起坐腹橫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388
科目一背誦方法和技巧 瀏覽:798
棉被芯怎麼除蟎蟲最有效方法 瀏覽:712
數字電橋漏感測量方法 瀏覽:176
菜鳥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