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欣賞的曲式分析內容有哪些
,音樂中有一個概念比較寬泛,即"結構"概念。我們把它分成兩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是指音樂在空間上的結構,我們稱之為"織體",另一個是在時間上的結構,專業名詞是"曲式"(music form)。
為什麼說曲式是"時間上的結構"呢?一部音樂作品,無論是長篇巨制,如交響曲、歌劇,還是短小的歌曲,都要在時間的延續中一點一點地鋪展,而不可能像欣賞一幅畫一樣,在瞬間就能大致把握整體結構。這種在時間上的延續,正是音樂藝術的一大特點,所以音樂被稱為"時間的藝術"。而音樂在時間上的延續,無論長短,兩三分鍾或兩三小時,都必須有一個結構框架,有個章法,而不能是混沌一片。這種結構框架或者章法,就稱之為"曲式"。它不是預設的理論,而是在大量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思維範式。
曲式有很多種,正如大的宮殿有大的結構,小的屋舍有小的形式一樣。無論大小,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創新之作,都會包含以下三個原則:對比,變奏、重復。
對比是由作品中的多個音樂材料造成的,它們在旋律形態、節奏型、情緒特徵上的不同給聽者帶來了新鮮的感覺。一部作品多少總會有些對比的因素,大型作品的對比幅度會比較大,對比的材料會比較多,相對來說小型作品的對比幅度就小些,材料也沒有那麼多。
變奏手法是將一個音樂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徵的情況下進行變化,一方面仍可使人聽出原型同時又有新鮮感。比較簡單的變奏是基本保持主題的旋律輪廓、節奏型甚至和聲,只是添加一些小小的裝飾。稍復雜些的,則會將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織體、和聲都做較大幅度的改變,甚至只是選取原材料的某個因素加以發展,以至於幾乎聽不出它們和原型的聯系了。音樂作品中的"展開"就屬於這種類型的變奏。
重復是指音樂材料的再次出現。一發而逝是音樂藝術的特性之一。為了讓聽者對音樂素材留下深刻印象,重復或者帶有變化的重復就是必須的手段。此外,再現也是重復的一種形式,當一個音樂材料呈示之後,有新的因素出現,在新因素後面前述材料的重新出現,稱作再現,這種手法可以給全曲帶來呼應、對稱、穩定的感覺。再現可以是原封不動的,也可加以變化,使之獲得一種總結、升華的效果。
上述三個原則並不是互相無關的,它們在使用中可以互相滲透。比如,帶有變化的再現,實際上體現了變奏原則,同時又因為它的變化,產生了對比效果。
曲式的確立是通過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用獲得的,特別是和聲與調性在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主和弦可以獲得段落的收束感,調性的變化不僅可以帶來對比,還常常意味著下一個段落的開始,再現通常建立在最初調性的回歸上,等等。
音樂的曲式按照傳統可以分為兩類,小型曲式和大型曲式。小型的包括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復二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大型的包括變奏曲式,迴旋曲式,奏鳴曲式。我國音樂理論家楊儒懷教授則以曲式的共性特徵,將它們歸納為"並列曲式"、"再現曲式"、"復合曲式"、"循環曲式"、"變奏曲式"和"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復調音樂曲式"、"套曲曲式"和"邊緣曲式"。本書部分採用楊儒懷教授的分類法,有選擇地作賞析性介紹。
(一)並列曲式
一部曲式
並列曲式中,最小的是一部曲式。它是由單一樂思的陳述和對該樂思的不間斷發展構成的。在一部曲式內部,包含數個樂句,但中間不能劃分出段落來,也就是說,在中間沒有結束性停頓,只是到最後才有肯定的收束。很多短小的民歌都是一部曲式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內蒙民歌《嘎達梅林》、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等等。舒伯特的歌曲《野玫瑰》雖然有多段不同的歌詞,但旋律卻只有一個段落,它本身是一部曲式的。
一部曲式可以是比較簡單的、由幾個並列的樂句構成,也可以比較復雜,由樂思的一系列發展構成。請聽兩首波蘭作曲家肖邦(Chopin)的鋼琴作品,先聽B大調前奏曲,它明快而美麗,其中有一個素材多次重復,變化,雖然非常短小,卻包含了"起承轉合"的全部過程,十分完滿。
曲例一:肖邦B大調前奏曲op.28,no.11
另一首是b小調前奏曲,速度比較慢,略帶憂郁的味道,在寧靜的伴奏音型之上,一條舒展的歌唱性旋律從容地鋪展,情緒漸漸地推向一個高潮,之後降落下來,接著這條旋律再一次展開,通過重復和變化形成第二個更加充分的高潮,然後漸漸回落,在一片寧靜之中收束,給人留下意蘊深長的感覺。
曲例二:肖邦b小調前奏曲op.28,no.6
一部曲式雖然比較短小,但內部結構多種多樣,就像萬花筒一般變幻無窮。
二部並列曲式
二部並列曲式由兩個段落構成,它們在情緒、旋律形態、調性、和聲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對比,可用A+B表示。我們熟悉的劉熾創作的歌曲《我的祖國》就是這樣的曲式,第一部分是旋律婉轉抒情的領唱,帶有敘述性,第二部分是頌歌般的情緒熱烈的合唱,達到了全曲的高潮,兩個段落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又是完整和諧的。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索爾維格之歌》,也是A+B結構的。這首歌表現了一個痴情的姑娘年復一年地等待著遠游他鄉的未婚夫。在一個由弦樂演奏的溫柔抒情的引子之後,女高音唱道:
冬天早過去,
春天不再來。
夏天也要消逝,
一年年地等待。
我始終深信你一定能回來,
我曾經答應你,
我要忠誠等待你,
等著你回來。
在音樂上,作曲家將歌詞處理為四個樂句,旋律優美綿長,有些憂傷,表現了姑娘的期盼之情。這是全曲的第一部分,在a小調上。第二部分轉到了明亮的A大調上,這一段沒有歌詞,只是用母音"啊"來唱,情緒變得稍稍活躍,句法也比較自由,作曲家讓我們看到了純潔少女的形象,又讓我們聯想到她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時刻。這兩部分整個重復了一遍,歌詞是:
假如你現在還活在人間,
願上帝保佑你,
當你跪在上帝的面前,
願上帝祝福你。
我要永遠忠誠地等待你,
等待你回來。
你若已升天堂,
就在天上相見。
B段仍然是用母音"啊"來歌唱,和前面完全相同。最後還有一個器樂的尾聲。
全曲的結構是:
引子 ||: A B :|| 尾聲
譜例一: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
A部(僅開頭部分):
B部(僅開頭部分):
這首曲子中A和B的素材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兩個部分形成了大幅度的對比,但作曲家為了使全曲有完滿的收束和呼應,有內在的統一感,用器樂尾聲再現了引子素材。
曲例三: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錄音為器樂版本,不帶重復)
為使讀者易於理解各種曲式的基本原則,這里選用的都是比較簡單的例子。事實上,音樂創作是自由多樣的,作曲家們總會在基本原則的范圍內作出自己的創新。
三部並列曲式
三部並列曲式用A+B+C來表示。三個部分的素材各不相同,形成對比。這種形式在音樂作品種不是很常見,因為不同素材的段落多了,會缺少凝聚力,聽者的注意力也會分散。不過有個非常精彩的例子,舒伯特的歌曲《春夢》。歌詞是繆勒的詩,它本身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和形象:
我夢見遍地使鮮花,
正像那五月的光景,
我夢見那如茵的草地,
小鳥發出歡樂的歌聲。
但雄雞已在報曉,
我睜開我的眼睛。
四周是黑暗寒冷,
只聽到烏鴉的叫聲。
是誰在玻璃窗上,
畫滿這些枝和葉?
你會笑我還在夢中,
在嚴寒的冬天裡卻作著春天的夢。
舒伯特將這三種不同的情緒--美麗的夢境、突然的驚醒、心酸的自嘲--用三種完全不同的音樂做了生動貼切的表現。第一段是在A大調上的輕快的6/8拍,旋律彷彿帶著笑意,洋溢著幸福的感情,鋼琴伴奏的節奏型就像是心兒在歡快跳動。第二段速度陡然加快,調性非常不穩定,一直在變化,旋律則變得局促不安,鋼琴伴奏令人心驚。第三段速度一下子變慢了,情緒轉為傷心、無奈,調性從D大調轉向A大調,最後落在了凄涼的a小調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旋律,第一和第三段有某種程度的相似,這使首尾獲得了內在的聯系和呼應。
和前面的《索爾維格之歌》一樣,《春夢》的三段音樂也做了整體的重復,三段歌詞是:
我夢見美麗的姑娘,
她給我溫暖的愛情,
我夢見撫愛和甜吻,
夢見幸福和歡欣。
但雄雞已在報曉,
我心也隨它?醒,
我孤獨地坐在這里,
回憶著甜蜜夢境。
我重新閉上眼睛,
心兒在不住地跳動,
窗上樹葉兒幾時發青?
愛人幾時才能重逢?
《春夢》的結構是:
引子 ||: A B C :||
譜例二:舒伯特歌曲《春夢》
A段開頭:
B段開頭:
C段開頭:
曲例四:舒伯特歌曲《春夢》(不帶重復)
三部並列曲式雖然可以用A+B+C來表示,但實際上也是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三個部分採用同一個素材,後兩個部分是對該素材的發展和衍生。
至於四部或更多部分的並列曲式,就不一一介紹了。
上述各種曲式結構,都可用於一首獨立的樂曲,也可作為大型曲式中的一個部分
❷ 怎樣分析歌曲的結構
如何鑒賞音樂作品:
音響感知是指通過音樂欣賞者的聽覺而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系都以音響感知為基本,如果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就談不上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欣賞。音樂作品的實際音響是以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諸要素相互參與、相互合作,經人為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聲音工藝品」,我們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覺到,但我們的耳朵必須是經過訓練且能分辨音樂的耳朵,否則,就難以接受、理解這種音響外層的「工藝品」。具體說來,音樂音響的感知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淮南子》中就曾記載,「六律具存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師曠之耳」就是能辨別音響的耳朵。如果一個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難分辨出進行曲和圓舞曲的不同音響效果;如果欣賞者對各種樂器的音色缺乏辨別力,那就會影響他對於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因此,培養對音樂的辨別力,對音響感知具有首要意義。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對不同旋律的特點進行感受,並由此達到對旋律美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感情內容的體驗。節奏感決定著音樂的表情性質和風格特徵,要獲得音樂的美感,就必須培養起良好的音樂節奏感。多聲部音樂手法廣泛應用於合唱、鍵盤音樂、管弦音樂領域,只有具備多聲部音樂感,才能懂得各聲部的組合和音樂的和聲效果。對樂曲結構形式的整體認知是把音樂的各種要素合成至完整的樂曲的感知活動,實現完美的音樂感知。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記憶力能使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並使音樂的進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沒有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和記憶力,就不可能得到對音樂的整體認知。[2]
欣賞音樂在達到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同時,也在藉助於內心聽覺而引起的情感體驗。古代文化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說創作者是由於情感的激發而創作作品,而聽眾是通過作品體驗其中感情的。欣賞音樂要通過音響感知較准確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將會給欣賞者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准確、深刻、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有了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結合對旋律、和聲、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體裁等音樂以及音樂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現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確理解音樂。前文說過,音樂是聽覺藝術,良好的音樂聽覺是正確欣賞音樂的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不能辨別音高、節奏、音色的人能從音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第二,緊密結合欣賞者的生活體驗及情感欲求。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可以將欣賞者迅速帶入音樂意境之中,使欣賞者緊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欣賞音樂,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琵琶協奏曲《琵琶行》,描寫了詩人白居易被貶任江州司馬期間,在船上聽到一位淪落地方的長安樂伎演奏琵琶曲,聯想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的處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強烈的感情共鳴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
❸ 音樂本體分析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分析呢
1、曲調: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是音樂的本質,是音樂的決定性因素。
相同音的進行方向稱水平進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進行稱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進行稱下行。
2、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板」相當於強拍;「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
3、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4、力度: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
5、速度:音樂進行的快慢。
6、調式:音樂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這些音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中的各音,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7、曲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
8、織體: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
9、音色:音色有人聲音色和樂器音色之分。在人聲音色中又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樂器音色的區別更是多種多樣。在音樂中,有時只用單一音色,有時又使用混合音色。
❹ 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有哪些它們的特點或特徵分別是什麼
1、一段式
一段提過去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一般比較集中,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也相對簡潔,統一,在中國各地民歌中最為多見。由一個樂段構成樂曲的曲式,稱為一段體或者一步曲式。
2、兩段式
它的特點是第一個樂段的終止式根據音樂的需要可採用完全終止或不完全終止。由兩個樂段組合構成的樂曲形式,稱為兩段體或二部曲式。
3、三段式
特點是加強第一段的主題思想。一般指在兩段體的基礎上,又回到第一個樂段作為結束。
(4)樂曲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曲式並非一門獨立的音樂學科,它是融合了音樂史、音樂美學、作曲技法及不同地區的人文特徵等諸多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對音樂作品「形式」上的局部認識。
因此在了解學習有關曲式的內容時,不能僅限於對樂譜譜面的剖析,而是要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而對於學習音樂創作的人群來說要提醒的是曲式與音樂內容的關系是互補互進的,曲式雖然可以讓作品更有表達力。
但終究是音樂內容決定著曲式結構,總是先有受歡迎的音樂,後才誕生相應的曲式,我們不能為了填充某些曲式而去作曲,或是受已成熟的曲式制約,創作時而不敢有大膽的創新。
❺ 歌曲常見的三種基本結構
一首好的流行歌曲,一定離不開一個好的故去結構。
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最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流行音樂格式大致是主歌,副歌和中段三位一體的結構。指的是ABABCBB,實際上是這樣進行的:前奏/主歌 1/副歌 1/主歌 2/副歌 2/中段/副歌 3/副歌結束。
在現代音樂製作手段越來越多樣化的時候,這種經典的結構逐漸演變成只包含主歌,副歌,以改變其中一些部分的音色來突出不同的方式。換句話說,現在變化更多的是音色,而不是樂段編寫。尤其是濾波器的使用,讓重復變得不再那麼枯燥了。經典的結構經典的流行音樂結構也有很多的變形。
另一種結構是ABCABCBC,包含了主歌 1/橋段 1/副歌 1/主歌 2/橋段 2/副歌 2/樂器伴奏/副歌 3。還有一些經典的歌曲有完全不同的結構,比如《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結構就是AABA:主歌 1/主歌 2/橋段/主歌 1。
AABA也有很多變化,像是AABABA,ABAB和ABABA,其中有些部分變成樂器伴奏的形式。更少見的形式是AAA,Simon和Garfunkel創作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就是這樣的例子。
❻ 曲式結構是什麼呢
曲式結構指的是歌樂曲的基本結構形式。常見的曲式結構包括一段體和兩段體和三段體,是音樂體系裡基礎的樂理知識,由一個樂段構成樂曲的曲式,稱為一段體或者一步曲式,一段提過去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一般比較集中,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也相對簡潔統一。
曲式結構的特點
在中國各地民歌中最為多見,由兩個樂段組合構成的樂曲形式,稱為兩段體或二部曲式,它的特點是第一個樂段的終止式根據音樂的需要可採用完全終止或不完全終止,一部曲式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規模最小的結構。
可以由一個樂句兩個樂句,三個及三個以上的樂句組成,一般有比較明顯的終止式,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或相對完整的樂思,單二部曲式它包括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一個樂段組成,在一般情況下,兩個部分在音樂材料上均有著一定的聯系。
❼ 曲式分析是怎麼樣的
曲式分析是以典型的音樂結構為基礎,尋找音樂作品結構的共性化特徵及規律。由一個樂段構成樂曲的曲式,稱為一段體或者一步曲式。一段體過去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一般比較集中,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也相對簡潔,統一,在中國各地民歌中最為多見。
一部曲式的樂段的分類標准
1、以樂段內部樂句的數量作為劃分依據。
2、以句子之間的關系作為依據。
3、以構成樂段樂句的數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節2的N次方為標准,可分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
4、以樂段調性變化和終止作為依據。
5、以音樂結構的陳述方式作為依據,可分為呈示型樂段和中間展開或連接型的樂段。
❽ 什麼叫曲式常見的歌曲曲式結構有哪幾種
曲式就是樂曲的結構形式。曲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樂段的結構及一部曲式:樂段通常由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構成。由兩個各有四小節(或八小節)的樂句組成的"樂段"(專稱為"方整性的樂段")在器樂曲中最為常見。其特點是平衡、均稱感強。一首樂曲僅由一個樂段構成的稱「一部曲式」。
常見結構:
1、一段式:由一個樂段構成樂曲的曲式,稱為一段體或者一步曲式。一段提過去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一般比較集中,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也相對簡潔,統一,在中國各地民歌中最為多見。
2、兩段式:由兩個樂段組合構成的樂曲形式,稱為兩段體或二部曲式,它的特點是第一個樂段的終止式根據音樂的需要可採用完全終止或不完全終止。
3、三段式:一般指在兩段體的基礎上,又回到第一個樂段作為結束,以加強第一段的主題思想。
(8)樂曲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曲式四原則:
1、對比:音樂的進行、沖突和情緒的改變都來自於對比——強與弱、弦樂與木管、快與慢、大調與小調等等,以此推動和展開樂思。對比是由作品中的多個音樂材料造成的,它們在旋律形態、節奏型、情緒特徵上的不同給聽者帶來了新鮮的感覺。
2、展開:展開與變奏有相似之處,都是對原音樂素材的更改變化,而展開側重於將原材料的部分加以包含音時值的擴大縮小、音程及和弦的原位轉位變化和受對位法影響而進行的倒影、逆行、模仿、模進等手段進行擴充更改,使得音樂形象或是表達情緒呈現出更加新鮮、多樣、多彩的變化。
3、變奏:變奏手法是將一個音樂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徵的情況下進行變化,一方面仍可使人聽出原型同時又有新鮮感。比較簡單的變奏是基本保持主題的旋律輪廓、節奏型甚至和聲,只是添加一些小小的裝飾。
4、重復:重復是指音樂材料的再次出現。一發而逝是音樂藝術的特性之一。為了讓聽者對音樂素材留下深刻印象,重復或者帶有變化的重復就是必須的手段。
❾ 如何分析樂曲
第一,了解作者的意圖,即他要表達的意想是什麼,情感是什麼等。了解作者的生平、風格,參考對比他的其他作品。
第二,表現手法。從純音樂的角度分析,曲式結構、配器等方面。如果是流行音樂,當然歌詞的分析必不可少拉。
第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你應該忠於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能人雲亦雲,人家說好你也說好(也許你覺得並不好),要有自己對作品的印象,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❿ 曲式怎麼分析
音樂作品中的曲式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一門具體的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都是獨特的,因為它的具體的音樂內容決不會和另外一首樂曲完全相同。
盡管如此,曲式作為一種音樂思維的模式,畢竟存在一些抽象的共同規律。按照這些共同規律,人類在音樂實踐中又創立了某些通用的既有模式化或程式化意義的曲式類型。
這些定型化的格式,從具體的音樂風格中抽象出來,其本身形成為人類音樂結構思維的傳統模式二在歷史上長久持續沿襲,一方面可以確保沿用這類程式寫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時也便於欣賞者做習慣性的把握。
因此,學習作品分析,首先要掌握體現共同規律的曲式結構原則與一些最基本最常見的曲式類型,由此出發,進行舉一反三的分析實踐,進而才能對各種紛繁復雜、變異萬端的曲式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10)樂曲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曲式有很多種,正如大的宮殿有大的結構,小的屋舍有小的形式一樣。分析音樂作品時,其中的動機、副動機、樂節、樂句、樂段等劃分不一定存在著「絕對」界線,但形態無論大小,風格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其音樂織體、情緒的表現手段大致包含以下四個原則:對比、展開、變奏、重復。
音樂的進行、沖突和情緒的改變都來自於對比——強與弱、弦樂與木管、快與慢、大調與小調等等,以此推動和展開樂思。對比是由作品中的多個音樂材料造成的,它們在旋律形態、節奏型、情緒特徵上的不同給聽者帶來了新鮮的感覺。一部作品多少總會有些對比的因素,大型作品的對比幅度會比較大,對比的材料會比較多,相對來說小型作品的對比幅度就小些,材料也沒有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