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確定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確定

發布時間:2022-08-08 02:21:26

1. 如何保證學前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保證學前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的方法。
一、科學性:是指選題必須有理論根據、符合教育科學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即選題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有明確的界定,選題應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和事實根據。
二有效性:( 一)是看對所選的課題有無能力及占必要的有資料、實驗經費、實驗設備等條件;(二)是看課題研究出的成果有無普遍推廣價值。
如果既沒有條件,又沒有推廣價值,就不應立題。注重研究教育發展、教育改革與學校教育實踐中出現的理論問題、政策問題和實際問題,努力使教育科研為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服務,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服務,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實踐服務,真正發揮教育科研的服務功能與先導作用。這種需求性是我們選題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2. 怎麼去評價一個實驗方法的可靠性

一,確定一個研究的問題要注意的問題是: 1, 要確定這個問題值不值得研究. 2, 要確定這個問題研究的困難程度,看現有的技術和手段可不可以進行這個研究; 3, 看一下這個問題是別的研究者沒有發現過的,或是漏掉的問題. 4, 問題要明確化,這樣的問題才可以方便地轉化為實驗假設,可以對所要研究的問題下一個操作性定義.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 1. 現實的需要. 2. 理論來源(1)根據不同理論觀點之間的矛盾選擇課題(2)通過對現有理論觀點提出質疑選擇課題(3)為證實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論觀點而提出相應的課題 3. 研究文獻——矛盾、忽視、過失、或原先解決不了,現在能解決了的問題. 4. 從理論、方法、學科交叉等方面的新進展選擇課題. 二,形成實驗假設,並用明確的語言表述這一實驗假設. 假設是根據已有事實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測.科學假設是在一定專業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作出的一種理論思維產物.它體現為一種知識體系.明確自變數、因變數及其關系的過程,是研究課題操作化的過程,假設形成之後,即可實施具體實驗設計及實驗. (一)假設的種類 1. 預測性假設:是指對客觀事物存在的某些情況特別是差異情況作出推測判斷. 2. 相關性假設:是指對客觀事物相互聯系具體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測判斷. 3. 因果性假設:是指對客觀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推測判斷. (二)假設的標准(1)假設應有科學性.假設必須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的科學實驗為基礎,以一定的科學事實為依據,並且要經過一定的科學論證,決不是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測. (2)假設應有預測性.假設應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間的關系作出推測,是否正確有待於檢驗. (3)假設應有可行性.假設應該有較強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應該可以通過自變數與因變數加以操縱. (4)假設的語言應簡單、明了,以陳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說明.假設一般用「如果——那麼——」的句式或根據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關系直接陳述可能的研究結果. (5)假設能包括所要進行的研究的變數之間的潛在的關系,而且假設必須以事實為基礎,而且能對已有的假設做出很好的解釋,並且能夠預測未來的事件. 三,確定實驗中的各自變數,包括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的確定. 要注意的問題是: 1, 自變數的確定:(1),自變數的操作性定義,用可觀察,可測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現象對現象進行准確的描述,這樣的自變數才是客觀的,有利於別人對實驗結果進行參考和重復驗證. (2),自變數能引起我們所要研究的因變數的變化. (3),自變數必須是可以變化的. (4),在實驗過程中,要設置適當的檢查點,檢查點之間的間隔至少要大於差別閾限,這樣才能保證自變數變化時,能引起因變數相應的變化. 另外,我們在呈現自變數的時候,還要注意自變數刺激的大小,呈現方式,空間位置,呈現的時間順序和呈現時間的長短等問題. 2, 因變數的確定:因變數的選擇必須具備一些固有的性質,這是我們選擇一個好的因變數的標准. (1) 有效性,因變數的變化確實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從樣本所測得的因變數的結果能夠代表這個樣本所在的總體. (2) 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重復測量時因變數的變化的一致性. (3) 靈敏度,因變數能夠靈敏地反映出由自變數所引起的機體的反應變化. (4) 數量化,能數量化的指標可以更細地反映出反應變數的變化,而且能夠搜集到客觀的數據,可以進行科學地比較. 3, 無關變數的控制:一個好的實驗設計,對無關變數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無關變數影響實驗的內部效度,混淆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我們在實驗設計之前可以通過查閱文獻,作調查,或是根據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經驗來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哪些影響因素,哪些是需要控制的,用怎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們就可以在實驗設計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控制無關變數的方法來控制無關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 四,確定研究的總體,抽取樣本以及分配樣本. 我們在實驗之前, 1, 要確定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人還是動物?),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以此來確定實驗的總體,也就是說確定我們實驗的被試應該是屬於一個具有哪種特徵的總體? 2, 再確定我們所要研究的是總體還是總體中的一部分(能代表總體的樣本)? 3, 如果是研究一個樣本的話,再確定怎樣從總體中抽取樣本?樣本的大小?以及樣本如何分配到實驗處理中去. 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樣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總體――樣本的代表性. 五,進行實驗設計及其對實驗的控制. 實驗設計有好多種,從廣義上來就,實驗設計包括真實驗設計,准實驗設計和非實驗設計.首先我們要根據我們的研究的類型確定我們要採用哪一種實驗設計?在選擇進行哪一種實驗設計的時候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參考:樣本的大小,被試的特徵,自變數是否可以進行操縱,以及自變數的多少,自變數的性質. 另外在進行實驗設計時還需考慮對實驗的控制,從自變數的操縱,因變數的測量以及無關變數的控制幾方面入手. 六,實施實驗應該注意的問題: 1,指導語的確定:指導語是指主試為了交代實驗任務向被試所說的一系列話. 指導語的制定應注意以下要求:(1) 在實驗實施之前,研究者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嚴格確定被試的指導語.確保指導語能將實驗的實驗過程,所要注意的事項,被試的實驗任務都體現出來. (2) 在指導語中需要把被試應該知道的事項交代完全.告訴被他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3) 要確保被試確實懂得指導語.最好在被試看完指導語之後,要他重復一下實驗要求他做什麼?怎麼做? (4) 指導語要標准化.即前後應該一致,統一. 2,在進行實驗之前,一定要進一步地從頭至尾地考慮一下,實驗是否地真的按照實驗設想進行的,還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試和被試的時間的安排是否已經妥當了?實驗儀器是否正常運行?實驗程序是否正常運行?實驗數據的搜集准備是否完備? 3,無關變數的控制.利用各種無關變數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實驗過程中的無關變數. 4,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額外的刺激的干擾! 5,注意主試的態度,言行,語氣和行為穿著等一些方面對被試的影響. 七,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解釋. 要注意的問題是,要用合理的統計方法對我們搜集到的數據進得統計而且還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評價.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解釋的時候要注意推論的范圍,不能太大. 八,寫出實驗報告在寫實驗報告時要注意格式規范,這樣有利於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語言要准確,簡潔.結果的報告要客觀,分析要有根據,討論部分根據我看的一本國外論文發表的書上面的要求就是「tell a good story」(講一個好故事).

3. 研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是不是得有權重指標

權重指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依據,研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需要權重指標
權重是指某一因素或指標相對於某一事物的重要程度,其不同於一般的比重,體現的不僅僅是某一因素或指標所佔的百分比,強調的是因素或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傾向於貢獻度或重要性。通常,權重可通過劃分多個層次指標進行判斷和計算,常用的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模糊法、模糊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評價法等。
1、主觀經驗法
考核者憑自己以往的經驗直接給指標設定權重,一般適用於考核者對考核客體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情況下。
2、主次指標排隊分類法
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也稱A、B、C分類法。顧名思義,其具體操作分為排隊和設置權重兩步:排隊是將考核指標體系中所有指標按照一定標准,如按照其重要性程度進行排列;設置權重是在排隊的基礎上,按照A、B、C三類指標設置權重。
3、專家調查法
這種方法是聘請有關專家,對考核指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由每位專家先獨立地對考核指標設置權重,然後對每個考核指標的權重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權重。
同樣的指標,對不同的部門和人員來說,各個指標的權重應不一樣;不同來源的數據權重也是不一樣的。考核實踐中應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科學設置指標權重。通常的做法是主要根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設置,並可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調整。

4. 化探方法應用研究和有效性評價

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是找礦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預普查找礦的前期階段無一可替代方法,目前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被廣泛使用,得到地質界普遍歡迎。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應用,50多年來對秦嶺造山帶陝西段開展了較系統的化探工作,在應用於找礦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化探異常檢查評價工作程序

在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掃面的基礎上,工作程序如下:

1.異常篩選

對於目前所獲的眾多異常進行綜合研究和篩選是重要的工作步驟之一。在篩選異常時,除依據異常的自身特徵(如規模、濃度、元素組合)外,還要注意:①異常所處的地質背景、地質條件與已知礦帶、礦床的空間關系; ②異常所處地球化學背景及所在地球化學區劃單元類型(如親石、親鐵、親銅等);③異常區是否伴有礦田級異常,是否為異常集中區; ④是否具有地球化學分帶特徵。異常篩選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地球化學場分析

對所有水系沉積物測量原始數據進行建庫,製作區域地球化學圖,進行地球化學區劃,劃分出背景場、高背景場及高值區,並套合相同比例尺的地質礦產圖進行綜合分析、篩選異常。

(2)經驗初評

首先注意兩類異常。其一為濃度高、規模大且成帶分布的異常; 其二為產出地質條件十分有利或較特殊的異常,如一些低緩異常等。對這兩類異常應優先查證。

(3)異常評序

將各類異常的面積、濃度、變化系數、分帶、異常元素組合、標准化面金屬量(NAP值)及產出地質條件等參數量化後計分,按總分排序。序數在前的異常作為重點異常進行檢查評價。

(4)結合區域重力、航磁異常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工作地區的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礦產一般分布於高磁、高重力異常帶(或古隆起帶)邊部。由於古隆起帶邊部常常產生斷裂破碎帶,使得成礦元素重新活化、遷移與富集,對成礦非常有利。所以對其邊部分布的化探異常應優先考慮。

(5)結合重砂、金屬量異常進行分析

如果化探異常中也有重砂異常和金屬量異常存在,應優先進行查證。

2.典型異常預查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和篩選,篩選出典型異常(或者說是找礦有望異常),進行野外調研,對異常區內不同的蝕變、礦化現象、斷裂破碎帶及典型岩石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野外調研、成礦地質環境分析來確定異常的找礦意義。對已確定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進行詳細查證和評價。

3.異常查證

通常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或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一般來說,對有找礦前景、規模較大的面狀異常多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 對帶狀異常多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剖面應垂直異常走向)。通過異常查證,縮小找礦靶區,提供找礦有望地段,為下一步異常評價提供依據。

4.異常評價

異常評價區必須是異常查證過程所獲得的找礦有望地段,並有蝕變(礦化)體存在和有望找到礦體(床)的異常。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地物化綜合剖面法,但剖面應垂直於地質體走向。若發現礦化蝕變體或較好的原生暈異常,可初步開展地表揭露,確定找礦靶區或靶位,為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地球化學資料。

多年來,筆者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在研究區內已發現多處找礦有望異常,並通過相關地質單位工作證實發現多處礦床。如寧陝縣正河金礦床就是經過異常查證、地質物化探綜合剖面評價發現的,現在正在開展地質勘探工作,有望獲得一個大型金礦床。其他如葫蘆溝金礦、夏家店金礦、八卦廟金礦等,均是通過此方法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

(二)煎茶嶺金礦床原生暈地球化學研究

在煎茶嶺金礦勘查過程中,對礦區地表進行了大量原生暈分析,本次對其開展了全面整理、補充,其原生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元素組合特徵

煎茶嶺金礦原生暈樣品共分析了Au、Cu、Pb、Zn、Ag、As、Sb、Bi、W、Sn、Mo、Ni、Cr、Co、Mn、B等16種元素。對這些元素進行了相關分析(表4-16)和聚類分析(圖4-18),確定了成礦元素組合。

表4-16 煎茶嶺金礦區礦化蝕變帶中礦化元素相關系數

圖4-18 煎茶嶺金礦蝕變岩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相關性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由表4-16中可以看出,Au、As、Cu、Pb、Zn、Ni、Cr、Mn、Sn等元素的相關性很好,除Au成礦外,其他元素為良好的成礦指示元素,Co和B的相關性也較好,Ag與其他元素的相關性相對較差。

元素R型聚類分析表明以0.5為界可將元素分為3類(圖4-18):第一類為Au、As、Cu、Pb、Zn、Ni、Cr、Mn、Sn; 第二類為Co、B; 第三類為Ag。.其中第一類Zn和Mn、Ni和Cr的關系最為密切,是與成礦有關的元素組合; 第二類和第三類可能對礦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元素的垂向分帶特徵

採用濃度指示法(解慶林,1992)計算得出蝕變岩中由上向下的元素垂直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Sn-Ag-Pb-Zn。根據各元素在各中段的最大聚集位置,確定Mn為頭暈成礦元素,Sn、Ag、Pb、Zn為尾暈成礦元素,Ni、Cr、Co、As、Cu、B等元素為中部暈成礦元素。

這一分帶序列與國內所報道的金礦成礦元素的分帶序列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與煎茶嶺金礦的賦礦部位及成礦作用有關。礦體賦存於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接觸斷裂破碎帶中,成礦主要是由富含金的超基性岩體經過後期中酸性岩漿熱液及構造活動的強烈改造,金析出在有利的部位成礦,從而形成了金礦體中富含與超基性岩有關的成礦元素,指示了成礦熱液主要來自於超基性岩一側,同時在地表礦體的局部見有錳礦化。

3.地表原生暈異常特徵

地表以Au 10×10-9、As 10×10-6、Ag0.2×10-6、Mn 1000×10-6、Pb 20×10-6、Zn 100×10-6 Ni 1000×10-6、Cr 1000×10-6、Co 50×10-6、Cu 10×10-6 B 50×10-6為邊界,分別圈出了各元素的異常分布范圍(圖4-19至4-24)。由圖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並沿斷裂破碎帶分布。以下為各元素異常特徵:

Au異常主要分布在30~70線間,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30~52線間異常規模較小,濃度低,形態多為小的透鏡

圖4-19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圖

圖4-20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圖

圖4-21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圖

圖4-22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圖

圖4-23 煎茶嶺金礦床Ni、Cr異常圖

圖4-24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圖狀,該段礦體斷續出露。30線以西基本未見異常,也未見礦體。

As異常與Au異常基本吻合,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30~52線異常較弱,且分布分散。30線以西異常加強,沿斷裂呈線狀分布。

Ag異常主要分布在52~70線間,與Au異常吻合。30~52線見零星分布,30線以西未見異常。

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斷裂破碎帶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異常強度兩頭強,中間稍弱。

Cu異常分布較為分散,沿斷裂帶整體分布,異常規模,強度較小。在66線附近異常強度較大,與Au異常相互套合好。

Pb、Zn異常主要分布於30線以東,兩者相互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較好。異常較為規整,異常濃度較高。但44線附近僅見Pb異常,而未見Zn異常。

B異常沿斷裂分布,其中以48線以西異常最好,異常形態規模大,濃度高,呈線狀分布,48線以東異常較弱。

Mn異常主要分布在50線以東,異常規模大,濃度高。50線以西零星分布,濃度低。

總的趨勢是,煎茶嶺金礦地表原生暈異常大致以30線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主要為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組合,其中在50線以東元素組合最好,異常規模大,強度高,該處也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 西部主要為Mn、Ni、Cr、Co、Cu、B元素組合,可能反映了早期礦化的熱液活動特點。

4.原生暈異常剖面特徵

垂向上煎茶嶺金礦原生暈異常分布特徵見圖4-25至4-30。由圖中可看出異常在垂向上變化如下:

Au異常主要位於礦體的上部及中下部,淺部異常較弱。Au異常出現部位基本上是蝕變帶變厚部位,也是礦體的厚大部位。蝕變帶變薄處,異常也較弱。

As異常與Au異常緊密套合,高值點出現在礦體上部、Au異常的上部。下部出現的較高異常,可能表示了礦體向下部還有較大的延伸。

Cu、Ag異常緊密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多出現在礦體的中下部、礦體較好部位,可能代表了主成礦期的晚期異常。

Ni、Cr、Co異常基本上位於金異常的外圍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其高值點多位於Au異常的中上部,表示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B異常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基本上位於Au異常的中下部位,可能代表了中晚期的熱液活動。

Pb、Zn異常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但其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下部和外側,為成礦晚期熱液活動的產物。

Mn異常出露范圍較寬,包含Au異常,處於Au異常的外層,其高值點位於礦體的上部。

總之,在上述異常組合中Mn、Au、As元素異常多位於礦體的上中部位,異常形態基本上呈上寬下窄的形態,Ni、Cr、Co異常多靠近超基性岩體,且高值點多位於礦體上部,說明礦液主要來源於岩體一側。Ag、Cu、Pb、Zn、B元素異常呈上窄下寬的形態,且異常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中下部,可能與中晚期成礦熱液活動有關。

圖4-25 煎茶嶺金礦床64線Mn異常圖

圖4-26 煎茶嶺金礦床64線Ni、Cr異常圖

圖4-27 煎茶嶺金礦床64線Au、As異常圖

圖4—28 煎茶嶺金礦床64線Cu、Ag異常圖

圖4-29 煎茶嶺金礦床64線B、Co異常圖

圖4-30 煎茶嶺金礦床64線Pb、Zn異常圖

5.原生暈異常縱投影特徵

沿蝕變帶縱向原生暈異常分布形態見圖4-31至4-35。由圖上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沿縱向分布的特點。

圖4-31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縱投影圖

圖4-32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縱投影圖

圖4-33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縱投影圖

Au異常主要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位於54~68線地表到深部,該段異常面積大,異常濃度高,具有多個異常中心,600m標高以下異常減弱,該段為礦體最好的部位; 第二部分位於32~44線地表到800m標高附近,異常相對較弱,該段礦體在900m標高附近礦體連續,厚度較大,品位較高,深部僅見少量的礦體,多為礦化體; 第三部分位於18~30線淺部,異常較為規整,為一單異常,濃集中心位於28線,該段僅見Au礦化。

As異常分布范圍與Au異常一致,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僅56~64線處異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位於地表Au異常頭部,下部位於Au異常的中部,該處砷異常可能與深部Au礦化有關系。

圖4-34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縱投影圖

圖4-35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縱投影圖

Cu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及中下部,單個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僅個別異常濃度值較高,位於36線以西及66線處,Cu異常出現部位礦化一般較弱。

Ag異常主要位於32線以東,異常中心分布較為凌亂,多位於淺部。異常規模較小,濃度值普遍較低,與Au異常套合較好。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14~70線間,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異常規模大,形態規整,異常濃度為兩側高、中間低。蝕變帶中Ni、Cr、Co異常濃度較高,表明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Zn異常主要位於Au異常的下部及旁側,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為弱異常。異常出現部位多為礦體下部或無礦部位。

Pb異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位於14~42線間,該段出現多個濃集中心,異常位於地表; 另一部分位於54~66線間地表到淺部,異常規模較大,形態規整,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

B異常分布於20~70線間地表及Au異常的中下部,其中地表20~30線間異常較好。

Mn異常形態和分布位置與Au異常相似,但其濃集中心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向下異常減弱。

總體上看,各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16線以東,16線以西未見異常。從異常形態看,東部向下延深較大,西部延深較小,這與礦體向東側伏相吻合,暗示礦液可能由東向西運移。這也與超基性岩體的分布形態有關,48線以西為分支岩體與白雲岩接觸,48線以東為超基性主岩體,分支岩體插入到主岩體中,說明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主岩體。Ni、Cr、Co含量較高,也表明成礦熱液來源於超基性岩體,其異常位於Au異常上部及西部,可能與早期成礦作用有關。Cu、Pb、Zn、B元素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和下部,其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可能與成礦晚期的熱液活動有關。

6.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

根據以上所述,結合該礦區地質特徵和礦床地質條件,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標志歸納為以下4點:

1)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為蝕變帶上主要的成礦指示元素,各元素異常呈帶狀相互套合,沿F451斷裂帶分布。

2)成礦元素Au與所伴生的其他元素組成的異常形態規整,強度大,異常濃集中心明顯。

3)礦體由上至下的元素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Ag→Pb-Zn。Mn、Ni、Cr、Co、As為前緣指示元素; Au、Cu、B、Ag為礦體特徵元素; Pb、Zn為礦體尾部特徵元素。

4)由於煎茶嶺金礦成礦作用與超基性岩體有著密切的關系,除Ni、Cr、Co 3個高含量元素外,找礦指示元素主要為Mn、As、Au,當出現Cu、B、Ag異常時表示礦體已接近下部; 若礦體中出現Pb、Zn異常,則表明已位於礦體的尾部; 若同時有Mn、As、Au異常的疊加,表明礦體向下具有較大的延深或深部有另外的礦體出現。

(三)化探方法的有效性評價

以上所闡述的化探方法是我們多年來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找礦方法之一,找礦效果甚好。地質體的發展、演化是極其復雜多變的,每一種找礦方法都有著它的局限性,化探方法也一樣。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僅適用於地形切割劇烈、水系發育的山區找礦,適用於大面積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普查找礦工作,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地域,其應用效果受限。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則適用於土壤覆蓋區,適用於對水系沉積物異常的查證、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在普查階段用來評價被土壤覆蓋的岩漿岩、地層和構造的含礦性,圈定成礦遠景區。中小比例尺(1:10萬及以上)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原生暈法)則適用於基岩出露良好的地區,可直接圈出找礦遠景區,多用於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大比例尺(1:10000或1:5000)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可以確定礦(化)體的空間部位、形態和規模,追蹤盲礦,並預測礦床(體)規模,研究成礦機理。總之,針對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化探方法並與地質結合進行合理解譯,把化探異常轉換為具有地質內涵的找礦標志,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5. 怎麼做到數據分析的有效性

數據分析過程的主要活動由識別信息需求、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評價並改進數據分析的有效性組成。
1、識別需求:
識別信息需求是確保數據分析過程有效性的首要條件,可以為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提供清晰的目標。識別信息需求是管理者的職責管理者應根據決策和過程式控制制的需求,提出對信息的需求。就過程式控制制而言,管理者應識別需求要利用那些信息支持評審過程輸入、過程輸出、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過程活動的優化方案和過程異常變異的發現。
2、收集數據:
有目的的收集數據,是確保數據分析過程有效的基礎。組織需要對收集數
數據分析示意圖
據的內容、渠道、方法進行策劃。策劃時應考慮:
①將識別的需求轉化為具體的要求,如評價供方時,需要收集的數據可能包括其過程能力、測量系統不確定度等相關數據;
②明確由誰在何時何處,通過何種渠道和方法收集數據;
③記錄表應便於使用; ④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數據丟失和虛假數據對系統的干擾。
3、分析數據:
分析數據是將收集的數據通過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轉化為信息,通常用方法有:
老七種工具,即排列圖、因果圖、分層法、調查表、散步圖、直方圖、控制圖;
新七種工具,即關聯圖、系統圖、矩陣圖、KJ法、計劃評審技術、PDPC法、矩陣數據圖;
4、過程改進:
數據分析是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組織的管理者應在適當時,通過對以下問題的分析,評估其有效性:
①提供決策的信息是否充分、可信,是否存在因信息不足、失准、滯後而導致決策失誤的問題;
②信息對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過程、產品所發揮的作用是否與期望值一致,是否在產品實現過程中有效運用數據分析;
③收集數據的目的是否明確,收集的數據是否真實和充分,信息渠道是否暢通;
④數據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
⑤數據分析所需資源是否得到保障。

6. 如何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確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確定了。研究內容實際上就是將研究假設所提出的問題進一步細化,使我們對假設有一個更可操作性和比較具體的研究問題方向。如「分層遞進教學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根據它的假設,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為7個比較具體問題加以研究:①建立分層方法和措施,使之與學生學習效果形成最佳結構;②探索分層遞進教學和分層學習指導的模式,使之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形成最佳結合點;③探索將學生學習差異資源轉化為學習動力的可能性;④檢驗分層遞進教學與學生能力形成的顯著性;⑤分層遞進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⑥分層遞進教學與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顯著性檢驗;⑦構建分層評價體系,使教學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又如,課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的時間、材料結構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設是:「通過對授課時間系統和教學材料系統的整體性設計優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個假設下,可以進一步地把問題細化為:①根據階段教學材料的內容特點和性質,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時間,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理需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②根據階段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性質,設計教學的信息量,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對這兩個問題還可以更進一步的細化。

研究的問題明確後,就可以選擇具體的研究方法了。如上面提到的課題:「分層遞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可以採用:①用調查研究法對有關問題的數據資料的收集;②用實驗研究法對投放的自變數所引起的效果進行研究;③用測驗研究法對教學效果的數據資料進行收集;④用比較研究法對研究對象在實驗前後

7. 研究問題、研究群體、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分別是什麼

研究問題、研究群體、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所指的內容分別如下:
研究問題就是為研究人員想知道的內容提供了清晰的說明的疑問句。
研究群體也可以理解為分析單位。
研究方法指如何驗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一般為數據從何而來,如何測評提出演算法的效果。
研究結果指邏輯上,結果和方法是對應的,不要重復之前的方法描述,避免不加整理地列出所有原始數據,如果僅有1-2個變數,將變數結果在文中描述,如果變數較多,用圖表展示數據信息。

8. 用時間序列的知識回答簡述如何檢驗一個模型的有效性

為了得到正確的結論、在進行系統分析、預測和輔助決策時,必須保證模型能夠准確地反映實際系統並能在計算機上正確運行.因此,必須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評估.模型有效性評估主要包括模型確認和模型驗證兩部分內容:模型確認考察的是系統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與被模擬系統(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模型驗證考察的則是系統模型與模型計算機實現之間的關系.
對於一個具體的建模項目來說,模型有效性評估貫穿於研究的始終.必須指出,模型實際上是所研究的系統的一種抽象表述形式,要驗證一個模型是否百分之百有效是極其困難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另外,模型是否有效是相對於研究目的以及用戶需求而言的.在某些情況下,模型達到60%的可信度使可滿足要求;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模型達到99%都可能是不滿足的.
模型有效性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模擬技術在各個學科和工程領域的普遍應用,模型有效性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1967年,美國蘭德公司的fishman和Kivtat明確指出,模型有效性研究可劃分為兩個部分:模型的確認(validation)和驗證(verification).這一觀點被國際模擬學界普遍採納.模型確認指通過比較在相同輸入條判和運行環境下模型與實際系統輸出之間的一致性,評價模型的可信度或可用性.模型驗證則是判斷模型的計算機實現是否正確.
盡管確認和驗證在各文獻中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對於二者之間的區別,專家的看法卻是基本一致的.簡單地說,模型確認強調理論模型與實際系統之間的一致性,模型驗證則強調當前模型與計算機程序之間的一致性.在有些文獻中也採用工程技術人員容易接受的「校模」和「驗模」兩個術語來分別代替「確認」和「驗證」.模型的確認和驗證與建模的關系見圖 8.5.
在圖 8.5中,「問題實體」指被建模的對象,如系統、觀念、政策、現象等.「理論模型」是為達到某種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對問題實體進行的數學/邏輯描述.「計算機模型」(computerized Model)是理論模型在計算機上的實現.
通過「分析與建模」活動可以建立理論模型.計算機模型的建立需通過「編程及實現」這一步驟來完成.經過模擬「實驗」即可得到關於問題實體的結果.
模型確認包括理論模型有效性確認、數據有效性確認和運行有效性確認三部分內容,其中運行有效性確認是模型確認的核心.
圖 8.5 確認和驗證與建模的關系
1)理論模型有效性確認
理論模型有效性確認是對理論模型中採用的理論依據和假設條件的正確性以及理論模型對問題實體描述的合理性加以證實的過程.理論模型有效性確認包括兩項內容:
(1)檢驗模型的理論依據及假設條件的正確性.它具有兩個含義,一是檢驗理論依據的應用條件是否滿足,如線性、正態性、獨立性、靜態性等;該檢驗過程可以利用統計方法進行.二是檢驗各種理論的應用是否正確.
(2)子模型的劃分及其與總模型的關系是否合理,即分析模型的結構是否正確,子模型問的數學/邏輯關系是否與問題實體相符.理論模型經確認有效後,才能對其進行試運行.最後根據輸出結果評估模型的精度.若理論模型無效,應重復分析、建模及確認的過程.
2)數據有效性確認
數據有效性確認用於保證模型建立、評估、檢驗和實驗所用的數據是充分的和正確的.
在模型開發過程中,數據用於模型的建立、校驗和運行.充分、正確、精確的數據是建立模型的基礎.數據有效性確認包括對模型中關鍵變數、關鍵參數及隨機變數的確認,以及對運行有效性確認時所使用的參數和初始值等數據的確認.
3)運行有效性確認
運行有效性確認指就模型開發目的或用途而言,模型在其預期應用范圍內的輸出行為是否有足夠的精度.
運行有效性確認的目的是對模型輸出結果的精度進行計算和評估.其前提是實際系統及其可比系統的數據均可獲取.通過比較模型和實際系統在相同初始條件下的輸出數據,可對模型有效性進行定量分析.與實際系統相類似的系統,確認為有效的解析模型、工程計算模型、以及經過確認的模型都可作為模型的可比系統.
理論模型確認、數據有效性確認及模型驗證是運行有效性確認的前提.經運行有效性確認被認為有效的模型即可作為正式模型投入運行,利用它進行實際問題的研究.若模型在運行有效性確認時被確認為無效,其原因可能是理論模型不正確、或計算機模型不正確,也可能是數據無效.具體原因的查明需從分析與建模階段開始,重復模型的構造過程.若實際系統及其可比系統不存在或完全不可觀測,則模型與系統的輸出數據無法進行比較.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只能通過模型驗證和理論模型確認,定性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理論模型有效性包括:1)表觀確認,分析對與模型有關的所有信息進行評估,確定需要附加分析的內容,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水平;2)歷史分析,對與模型有關的歷史信息的評估,以評價模型對預期應用的適宜性.3)預期應用和需求分析,對預期應用的效果進行評估,以確定那些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起關鍵作用的需求.4)模型概念和逼真度分析,對模型的演算法和子模型進行評估,以辨識那些不適用的假設,並確定子模型的逼真度是否能保證模型的預期應用.5)邏輯追蹤分析,通過模型邏輯評估模型中指定實體的行為,並確定這些行為是否都是所期望的.

9. 如何檢驗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有效性

建構主義教學觀更多強調學習中人的本位,主張知識內化和自主構建,於是格外關注學習者個體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在不同的學習起點上起跑,最終並不是都到達一個集合點。建構主義認為沒有這個學習的集合點,所以也就無法衡量最後是不是完全和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學習的預期,即教學的效率和效益是很難測量的。

正是在與建構主義的論戰中,反對者敏銳地省察到了這一問題,於是主動出擊:我們重視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講授法,你認為是缺乏意義的,教學中多為無效行為;你以為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構建的能力,也只有依靠學習主體的自覺才能構建有效的教學。那麼,經過實驗你應用建構主義所發展的教學,是不是有效的呢?我要用測量的辦法進行驗證。

強調有效性,更多體現了一種科學價值導向的教學理論。我國引入科學價值的教學論,時間還很短。從孔子到陶行知,形成的一脈教學研究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經驗基礎的。國外也情況類似,直到1969年才出現「教育心理學」這個專門名詞,一種可測量的科學研究的方法才應用於教育。此後斯金納、布魯納、奧蘇泊爾、加涅等都為構建科學價值的教學論做出了積極貢獻。依靠哲學和經驗構建教學理論的主導地位才有所搖撼。

研究教學的有效性,不可迴避三個問題:要到哪裡去?如何去那裡?是否到了那裡?

1.要到哪裡去?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可以使我們明確教學的目標在哪裡,即找到學生學習發展(多指的是學科學習)的定位。布魯姆把目標進行分類和細化,以為有三個領域(認知、情感、動作技能)、六級水平(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而加涅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有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目前因為缺乏研究還不清晰。因此關於教學目標的確立還沒有一個可操作的科學化的標准。況且,具體到學科教學和每一節課的教學,其完成目標又怎樣確定?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也會注意到,在布魯姆和加涅的目標分類中,不包括過程目標。即明確「到哪裡去」和「怎樣到哪裡去」是兩種不同的關注

10. 研究方向的有效性如何確定

驗證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就要進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也就是對於調查的穩定性和准確性的分析。具體的分析方法有內部一致性,信度效標效度,實證效度等等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確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瘦成女孩的最佳方法 瀏覽:354
華為屏幕切換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
千年2游戲限制多開解決方法 瀏覽:29
格力犬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820
快速計算加法速算方法 瀏覽:294
觀賞蘋果樹修剪的正確方法 瀏覽:151
鑒別純化蛋白質的方法 瀏覽:747
川貝的製作方法怎麼吃 瀏覽:544
簡述鑄造方法有哪些 瀏覽:924
余氯表的分析方法 瀏覽:69
食用豆腐的簡單方法 瀏覽:35
腿部鍛煉腹肌的方法 瀏覽:668
如何低筋麵粉做麵包的方法 瀏覽:62
冷卻液的更換步驟方法 瀏覽:513
牛蒡怎麼做牛雜的方法 瀏覽:199
教你一個方法怎麼讓五子棋馬上停 瀏覽:574
人事招聘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86
下水管道設計計算方法 瀏覽:247
寶寶多動症的方法怎麼治 瀏覽:937
專注力訓練方法二維碼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