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多研究工作方法

多研究工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6 21:40:53

A. 如何做好調研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變革,觀念的碰撞、利益的再分配、人員的大流動,必然誘發新的矛盾,出現新的情況,產生新的問題。各級領導幹部要能夠沉著應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三個文明」建設進程,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領導幹部尤其要注重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做優秀的領導者。
一、要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一貫的思想路線。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必須堅持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周密的調查研究。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調查研究,重視運用調查研究的成果來指導革命實踐。毛澤東同志是最光輝的典範。他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論十大關系》等許多調查報告和政論文章,用以指導革命和建設實踐。在國際國內形勢日新月異的今天,要做到與時俱進,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知識水平等各方面不落後於時代,不落後於社會,必須要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在調查研究中增長才乾和知識,增長能力和水平,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事實證明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各級領導正確決策的根本保證。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才能真實、准確、系統、全面地掌握實際情況,正確決策,落實決策,在實踐中檢驗決策的正確性。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和修正決策的不足之處,並預測未來,規劃長遠。因此,領導幹部要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只有重視了,才能做得好。
二、要善於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開展調查研究應該是領導幹部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做調查研究不難,但真正調查到情況、研究出成果,做好調查研究,就有一定難度了。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不一而足。在實際工作中開展調查研究,可以在「五要」上下功夫:
一是腦要靈。要善於思考,圍繞大局,把握中心,確定調研方向,研究發現和提出調研課題。要圍繞大事、要事搞調研,不要糾纏於細枝末節的小事,提高調查研究的實際作用和應用價值。既要置身事中,增強感性認識,在具體工作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和教訓;又要置身事外,站到一個高點重新審視,「超然物外」,從宏觀上把握。在宏觀上把握大局,在微觀上抓住重點,展開調查研究工作。對存在的問題要善於思考,結合實際,找准調研方向;對取得的成績要善於總結,提煉升華,找准調研角度。想問題要有深度,能夠扒開浮萍看水底,不為表象所迷惑,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問題的實質,發現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對問題對症施葯,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和措施;對成功的做法,總結、提煉和升華,上升為有指導意義的理論。
二是心要細。調查研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只要心細就會有收獲。領導幹部做調查研究工作比一般幹部要便利,機會要多。領導幹部經常要下基層、進廠礦檢查指導工作,走訪群眾,與各個行業、各種崗位、各個層次的人打交道,有很多的機會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能夠廣泛地了解社情民意,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貫徹執行中的情況,被調查的人也樂意向領導幹部反映情況。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信息時代,處處留心皆信息。領導幹部只要心細,隨時隨地注意掌握情況,都能為自己的調研課題和工作決策找到准確、實在的第一手資料和有參考價值的情況。調查研究既要了解過去,又要認識現在,還要預測將來。就如防汛,既要了解歷史上同時期的水文情況,更要掌握當前的防汛形勢,還要預測今後一段時期的天氣狀況,這樣才能打好防汛這一仗。
三是耳要順。調查研究必然要調查了解和聽取各方面的情況反映。有的領導幹部只聽得好的,聽不得壞的,這樣不好。好的要聽,壞的也要聽。只聽得好的,被調查對象就難免不敢大膽講真話、實話,難免報喜不報憂,就難以全面真實地掌握情況,就難以深入發現問題;只聽壞的也不行,那樣就看不到成績,看不到主流,容易讓人喪失鬥志,消退進取精神。「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好的壞的都要聽,好壞典型都要掌握。要善於聽取各方面反映的情況,各級領導反映的要聽,一般幹部反映的要聽,普通群眾反映的也要聽。領導站的位置高,反映的情況相對全面;一般幹部的工作比較具體,反映的情況也具體;普通群眾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感受最細,體會最深,反映的情況最深入,最能看到問題的實質。張開耳朵,廣泛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反映,調研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四是手要勤。要勤寫勤記,把調查掌握的情況及時記錄下來,作為調查研究課題的素材,素材越多,調研材料越好寫。「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多米之炊」還是好為。在掌握相關資料後,要認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質量、有深度的調研材料。領導幹部工作忙,時間比較緊,動手寫文章的時間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時間多寫調研文章。寫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多思多想才會不斷進步。
五是腳要長。調查研究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都不行,聽不到真實情況。要捨得跑,多走多問,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守在機關搞不好調研,坐在小車里搞不好調研,怕這怕那搞不好調研。要深入村組農戶,深入廠礦車間,深入居民群眾,沉下去,掌握第一手資料,掌握真實情況,這樣才搞得好調研。毛澤東同志為了真實掌握農民革命斗爭情況,用32天時間,徒步實地考察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5個縣,調查農民革命斗爭情況,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三、 要科學運用調查研究成果
調查研究的目的不外乎三個:一是充分掌握情況,為正確決策服務;二是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三是總結經驗,形成典型推廣。最終,都會形成調研成果,這是調查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對於調查研究工作而言,調查是基礎,研究是手段,成果的形成和運用才是目的。領導幹部要能夠科學運用調查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次調查研究工作的作用和價值。
一要正確對待調研成果。對調查發現的問題不必火燒火燎,而要冷靜對待,認真分析原因,急躁出不了好策略;對研究形成的辦法和措施,要重新審視,通盤考慮,進一步確定其可行性,並考慮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舉措。對調查總結的成績不可沾沾自喜,而要自找不足;對提煉升華的典型經驗不可盲目樂觀,而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考慮其推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之「價超所值」。
二要用調研成果指導工作實踐。發現了問題,找出了對策,就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實施應用,解決問題,完善決策。或者,依照調查研究掌握的情況,促進科學決策。形成了經驗的,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推介和借鑒到其他工作上去,提高調研成果的利用價值。
三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調研成果。通過在實踐中運用調研成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經過幾個反復,不斷完善調研成果,指導工作,促進工作。並把這一方法堅持和保留下來,適用到各個方面的工作。

B. 什麼是工作研究包括哪些方法技術

方法研究是對現有作業系統和工作方法進行系統的記錄和分析,改進,以尋求最合理最經濟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的一種管理技術。
包括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動作分析

C.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一、 調查法 :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大致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學習反思:以「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進行活動教學」的研究為例。政治教學中的所謂「活動」 ,是集討論、辯論、演講、表演、調查等實踐於一爐的教學形式,它能夠更大范圍地給學生一個發表看法、交流心得、討論問題、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台,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感受道理認識分析社會現象,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題研究過程中,在不同年級開設與教材相應的主題性活動,例如:在初一教學中,開展「綠色校園至多少」和「保護地球 保護太湖水資源」等社會調查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更好的看到學校的美麗和家鄉的驕傲,同時又能發現環保中存在的問題,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能力。在初二法律知識教學中,開展「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的班級辯論,「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主題演講活動,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做一個好公民。在初三教學中,開展關於網吧、網路游戲與中學生學習關系的調查研究,引導學生在這些問題上的正確態度。課題研究方法:個案法:政治組老師根據初中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能力,聯系教材設置主題性課堂和課內活動,並進行階段總結。實驗法: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級中設立實驗班,在取得成功經驗基礎上再向全初中年級推廣。調查法:通過個別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方式,對班級實施課題研究前後變化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進行研究。對比法:對實驗班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課堂氣氛、思維習慣與非實驗班進行對比,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確定課題研究步驟:准備階段: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文獻,制定課題方案。實施階段:召開課題組會議,通報課題方案。課堂教學中貫徹活動內容,寫好教學反思,積累材料構建評價機制。結題階段:匯編典型教學案例,收集並研討研究活動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匯編中學生演講、調查的小論文,饌寫結題報告。確定課題組成成員。

D. 如何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一、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中必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有足夠的重視態度,當然,前提也是你必須熱愛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如果你選擇了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你就應該在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發光點,如果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就乾脆不要去選擇它。  

二、提高工作技能,掌握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技能的提高,一方面來源於知識的積累,一方面來源於自己的經驗,一方面來源於行業技術的追蹤。活到老學到老,做了這一行,就要喜歡和鑽研這一行。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深入,不斷鑽研,不斷發展,這樣,才不至於做事時被知識和業務技能的潰乏所束縛,才不至於因解決不了問題而困步不前。 

三、為工作制定規范、流程。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規范、流程,是工作很好的規矩。尤其在大型定檢前制訂工藝流程,就會在工作時,條理清晰,階段明確,工作流暢,工作中不會在不同專業工作中又互相影響的沖突。

如果將分工明確到一定程度,使得工作流程呈現為流水線的形式,每個人便能將精力集中於一件事上,整體效率便會提高。定檢和大型工作前,前期如何准備,如何做工作準備前的交流,如何確定工作流程方案,形成一個工作流程。 

四、明確的分工、精誠的合作。工作需要一個團隊,在這個團隊中,只有進行明確的分工,人員間精誠的合作,才能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在合作中,領導者要承擔好分工協調的任務,發揮各人的最大優勢,使每個人都能心情愉悅、高效率地工作。

而對於團隊中的每一個人來講,要認真對等自己的工作,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清楚自己在項目(工作)中的環節,與團隊中人員多交流,多溝通,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協助別人完成工作,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五、時刻總結工作的經驗。總結經驗是一個好的工作習慣。每次工作結束後,冷靜下來總結一下是很有必要。把自己的工作理順一下,看一下自己的收獲,想一下自己的失誤,綜合一下自己的得失。

總結一下,自己在哪方面還需要提高,在哪方面有經驗值得以後借鑒。而總結也並非一次性的,時刻總結自己,才能避免自己走以前走過的彎路,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經驗和閱歷,才能以自己的經驗指導自己走自己的捷徑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4)多研究工作方法擴展閱讀:

1、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二者利益。即有利於單位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加活力;有利於工作人員個人實現多勞多得,增加收入。

2、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就有可能縮短工作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讓員工自行支配,去從事學習、娛樂、旅遊、社交和休息。

3、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可以克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浪費時間的現象。

4、提高工作效率之後,在優化勞動組合中,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個人工作效益提高方法

1、保持最佳的工作激情。

2、選擇正確的工作方向。

3、選擇最好的工作方法。

4、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5、懂得勞逸結合。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勞逸結合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人事半功倍。

E.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4、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又稱類推或類比法。它是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區分,以認識其差別、特點和本質的一種辯證邏輯方法。在資料不多,還不足以進行歸納和演繹推理時,比較分析法更具有價值。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5、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就是通過確定事物的質的關系和數量關系以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問題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量。表現為一定的量,又表現為一定的質。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質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問題。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據事論理,劃清事物質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對問題的規模、范圍、數目等數量關系的情況及變化,進行精確的統計,計算、分析、對比,就是弄清事物發展中量的變化關系。

6、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5)多研究工作方法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

2、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3、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4、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5、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

6、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7、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

8、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9、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

10、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F. 研究工作方法

(一)收集整理地質資料

1)全面收集1:5萬、1:20萬、1:25萬區調資料,包括區調成果報告和區調原始資料(實際材料圖、野外記錄本、剖面、測試分析成果等)。

2)全面收集變質岩及構造專題研究成果資料,包括各類專著、論文、科研報告和圖件等。

3)資料利用應以近十年來的成果為主,以往較老的資料為輔;盡量應用大比例尺區調資料。

4)對各類成果及其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原始資料,為開展各項研究與編圖工作做好必要的技術准備。

(二)岩石組合劃分及構造地(岩)層對比

1)詳細查閱1:25萬(沒有1:25萬區調資料的圖幅應按精度選取1:5萬、1:20萬資料)實測地質剖面、野外原始記錄本及重要鑒定資料。詳細填制變質岩建造及變質變形構造研究原始記錄表,以實測剖面和路線為單元填寫,格式見表6-2。該記錄等同於野外地質工作的原始記錄,應對查閱的內容認真填寫,以備最終驗收時抽查。

表6-2 變質岩建造和變質變形構造分析原始登記表

2)按剖面和主幹地質路線記錄,逐層核對變質岩石類型,依據岩石的礦物成分、含量和結構構造特徵,正確定名。正確區分變質表殼岩和變質侵入體,標明不同岩石的蝕變特徵和礦化特徵。

3)詳細劃分變質岩石組合。首先把變質岩劃分為區域變質岩大類、接觸熱變質岩大類、構造岩大類、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大類。其次對上述五種類型按岩石大類進一步劃分,即按板岩類、千枚岩類、片岩類、片麻岩類、長英質粒岩類、石英岩類、斜長角閃岩類、麻粒岩類、鐵鎂質暗色岩類、榴輝岩類、大理岩類、角岩類、動力變質岩類、混合岩類和氣-液變質岩類進行劃分,而變質岩石組合是反映岩石成因的一套岩石的自然共生組合,原則是在上述岩石類型中相關岩石的組合。

4)對工作區構造地(岩)層單位進行對比,確定採用的構造地(岩)層單位的名稱、時代和代號。

5)在查閱剖面和路線記錄的基礎上,確定各岩石填圖單位的地質產狀和接觸關系。

(三)變質岩建造研究

在變質岩岩石組合劃分的基礎,依據變質岩建造的定義和劃分原則,將變質岩石組合上升為變質岩建造。

1.變質岩建造分類

根據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石組合依次劃分三個級別變質岩建造。

Ⅰ級變質岩建造分為五種類型:區域變質岩建造、接觸熱變質岩建造、構造岩建造、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建造。

Ⅱ級變質岩建造是上述五種類型按岩石大類進一步劃分的。區域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為板岩類、千枚岩類、片岩類、副片麻岩類、正片麻岩類、長英質粒岩類、斜長角閃岩類、麻粒岩類、大理岩類。不同岩類應歸屬不同的變質岩建造。接觸熱變質岩建造可進一步劃分為角岩類、矽卡岩類、變沉積岩類、變火山岩類。構造岩建造可分為碎裂岩類和糜棱岩類。混合岩和其他變質岩建造分為混合岩類、其他變質岩類。

Ⅲ級變質岩建造是建造構造圖上表達的基本編圖單元,是本次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和成礦預測需要確立的最重要的基本地質單元,是與礦床預測類型密切相關的賦存礦床的載體,也是研究大地構造相和大地構造分區物質組成基礎。Ⅲ級變質岩建造是指在同一期變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對一致地質體結構類型的一種岩石或幾種岩石組合。具體來講,它可以是一種單一的岩性,也可以是兩種或多種岩石的組合,還可以是一種或兩種岩性為主,夾有其他岩性的薄層或透鏡體。

根據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三個級別,表6-3給出了按變質作用類型(大類)和岩石大類(類)的劃分方案,變質岩建造則是在岩石大類劃分的基礎上,根據岩石組合特點進一步確定變質岩建造。

2.變質岩建造劃分原則

變質岩建造劃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正確區分變質表殼岩和變質深成侵入體,在變質岩建造綜合柱狀圖上一起表示;第二,變質岩建造一般是(岩)組級單位的進一步細分,不同的岩類、不同變質程度的岩石(組合)原則上應分開;第三,按變質作用類型、岩石大類和變質岩建造依次劃分,建造構造圖、變質岩建造綜合柱狀圖上應反映出的是第三個級別——變質岩建造;第四,變質岩建造劃分尺度應適當,一般以原岩建造為基礎,結合變質作用類型,原岩建造不同而變質作用類型相同時,應分為兩個變質岩建造。

3.變質岩建造命名方案

Ⅰ級、Ⅱ級變質岩建造按上述劃分方案確定出所屬大類和類即可,不用再單獨命名。Ⅲ級變質岩建造命名採用下列原則:

(1)單一岩性命名方案

由一種岩性組成的變質岩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稱+建造」命名,如斜長角閃岩建造,資料庫中按岩石名稱下屬詞直接填寫代碼。

表6-3 變質岩建造的分級和分類

(2)兩種岩性命名方案

由兩種岩性互層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建造」命名,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一種岩性為主夾另一種岩性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夾』岩石名稱2+建造」命名,如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淺粒岩建造,資料庫填寫兩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

(3)三種及三種以上岩性命名方案

由三種岩性互層(含三種以上)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岩石名稱3+建造」命名,取前三種主要岩石名稱,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三種岩性代碼,中間用「+」連接;兩種岩性為主夾另一種岩性的變質岩建造,用「岩石名稱1-岩石名稱2+『夾』岩石名稱3+建造」命名,如二雲母片岩-矽線石榴白雲母片岩夾白雲母片岩建造,資料庫填寫時前面兩種主要岩性間用「+」連接,呈夾層的岩性用「>」連接。變質岩建造最多取前三種主要岩性填寫。

(4)變質深成侵入岩命名方案

變質深成侵入岩按岩性劃分並命名,如「紫蘇黑雲斜長片麻岩」。各類片麻岩代號按國標表示,低級變質侵入岩遵照侵入岩的規定:「變質黑雲母花崗岩」。

(四)變形構造研究

1)在查閱原始記錄的同時,收集和研究各類韌性剪切帶、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等構造形跡的產狀、規模、特徵、類型、性質、時代和運動方式等。各類構造的分類及特徵見附錄6-B。

2)重點研究背斜(形)、向斜(形)、韌性剪切帶和各類斷裂。

3)研究各構造蝕變帶、構造破碎帶、片理化帶、蛇綠岩帶和構造混雜岩帶的產狀、規模、特徵、性質和時代。

(五)變質相及變質作用研究

1)結合薄片鑒定資料,列出典型礦物共生組合及變質反應;收集和分析有關變質溫度壓力資料,確定變質作用發生的溫壓條件。

2)根據變質礦物共生組合、變質反應、變質溫壓條件和地熱梯度等標志,正確劃分變質相和變質相系。

3)查明構造置換和混合岩化構造的特徵,識別多期構造疊加現象,建立變質變形序次。

4)整理和分析P-T-t軌跡資料,研究變質演化過程。

5)根據不同變質構造地(岩)層之間的關系,研究變質作用類型和變質期次,編制變質相帶圖,分析確定變質熱中心的位置。

6)收集整理可靠准確的同位素測年資料,判別原岩形成年齡和變質年齡。

(六)原岩恢復

原岩恢復方法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地質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二是岩相學標志,三是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四是副礦物。具體見變質岩石學教材(賀同興,1988)和變質岩區1:5萬填圖方法指南(房立民,1991)。

1.地質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

不同成因類型的原岩,其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均受其成因特點所制約。在查閱野外記錄時,應查找變質岩的產狀是層狀地質體還是塊狀地質體,地(岩)層的延展情況、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地(岩)層在褶皺構造中的位置,岩相變化情況以及岩石共生組合的特點等。

1)變質侵入體、岩牆(脈)、層狀侵入體和熔岩流等,一般沒有韻律性層理,具有下列特徵:

與不同的圍岩常呈突變接觸或有穿切關系;不具備成層性或規則的外形;可具有冷凝邊或岩體的相變特徵,變質後反映在組構方面具規律性的變化;圍岩可能具接觸蝕變;在構造褶皺帶中,僅佔局部位置;層狀侵入體可與原岩成整合接觸,但與圍岩在岩性上常是突變的。

2)火山-沉積岩常具韻律性層理,但分選差,旋迴性規律不很明顯,在縱向、橫向上的岩相變化較大。

3)正常沉積的原岩常與上下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具有完整的沉積旋迴和沉積韻律,可形成有規律的變質岩石組合,如:石英岩→石英片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含富鋁礦物的雲母片岩→富鋁片麻岩;石英岩→雲母石英片岩→片岩→片麻岩。

2.岩相學標志

反映變質岩原岩類型及成因的岩相學標志,多集中在可能殘留的原岩結構構造(變余結構構造)及能反映原岩成因類型的某些特徵方面,同時,變質岩的某些礦物和礦物共生組合特徵以及不同岩石間礦物遞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查明變質原岩成因類型的依據。

基性侵入岩經變質後常見的變余結構有變余輝長結構、變質輝綠結構等,而變質基性熔岩中可出現變余氣孔構造,變余杏仁構造和變余枕狀構造等,基性和中酸性侵入體中還可能有變余斑狀結構、變余花崗結構,變形較弱部位可發現半自形斜長石板狀晶體,同時,還有與成因有關的各類包體和脈岩。正常沉積岩經變質後最常見的變余結構是變余礫狀結構,由於強應力變形和韌性剪切作用,礫石常變形、拉長或壓扁。

3.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

根據地質產狀和岩相學標志無法查明變質岩原岩類型,需要藉助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其理論基礎是,除伴有強烈交代作用的變質岩和各種交代蝕變岩石外,所有變質岩都是一定原岩在相對封閉條件下經變質作用的產物,其成分變化基本上是等化學的。這些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特徵,基本反映原岩的化學特徵,並主要受原岩形成作用特點所制約。

(1)正副變質岩化學成分區別

一般來說,原岩為岩漿岩(正變質岩)和原岩為沉積岩(副變質岩)的變質岩,在化學成分上,有下列主要區別:

Si2O在正變質岩中,一般多在35%~75%范圍內變化(超基性-酸性岩),而副變質岩則不受此限制,如原岩為石英砂岩或硅質岩時,Si2O可大於80%,而原岩為純石灰岩時,則可降至零。

Al2O3在正變質岩中,在0.86%~28%范圍內變化,一般小於20%,而某些副變質岩,如黏土岩,Al2O3含量范圍為17%~47%,常形成剛玉、紅柱石等富鋁礦物。Al2O3>K2O+Na2O+CaO。

FeO+Fe2O3在正變質岩中,一般為3%~15%,在副變質岩中,含量不定,有時可以很高,成磁鐵石英岩或磁鐵岩。

正變質岩中,MgO一般小於30%(包括超基性岩),CaO小於17%,而CaO+MgO則絕大多數在30%以下,個別的情況也不大於47%,且CaO>MgO(超基性岩除外);而副變質岩中,CaO最多可達56%,MgO可達47%,且MgO>CaO,特別是黏土質岩石。

在正變質岩中(除酸性岩漿岩),一般是Na2O>K2O,而副變質岩中,幾乎經常是Na2O>K2O。有時K2O/Na2O可達2~3,是正變質岩所沒有的。

(2)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的應用

除上述常量元素含量的區別之外,經常利用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來研究原岩的成因。但是,原岩成因類型極其復雜,不同成因類型原岩可能出現化學成分相似性,因此,必須強調在研究成因時,重視野外地質產狀、岩石共生組合及岩相學標志收集與研究。否則,只強調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特點,可能會導致錯誤結論。

(3)常用的各類圖解

區分正副變質岩及基本原岩類型常用的圖解和方法有:

尼格里值、(al+fm)-(c+alk)-Si圖解、(al-alk)-c圖解、A-C-FM圖解、ACF和A′KF圖解、MgO-CaO-FeO圖解、[(Al+Fe+Ti)/3-K]-[(Al+Fe+Ti/3-Na)]圖解、(Al+Fe+Ti)-(Ca+Mg)圖解、TiO2-SiO2圖解、La/Yb-TR圖解等。

研究變質玄武岩的構造環境與岩漿系列的圖解有:

Ti/100-Zr-Y·3圖解、Zr/Y-Zr圖解、Hf/3-Th-Ta圖解、Ti-Zr圖解、Cr-Y圖解、Ni-FeO*/MgO圖解、FeO*-MgO-Al2O3圖解、稀土元素型式、FAM圖解等。

研究灰色片麻岩及變質深成侵入體的圖解:

劃分類型與系列的有:An-Ab-Or圖解、K-Na-Ca圖解、Q-Ab-Or圖解;判別構造位置及成岩方式的有:Rb-(Y+Nb)和Rb-(Yb+Ta)圖解、Nb-Y和Ta-Yb圖解、Yb-Al2O3圖解、稀土元素型式、La/Sm-La圖解、微量元素ORG標准化蛛網圖和R1-R2圖解;判別花崗岩成因的有Na-K-Ca和ACF圖解(王仁民等,1987;肖慶輝等,2007)。

研究變質沉積岩原岩性質和形成條件的圖解:

區分原岩類型的有:米什多圖解、AF圖解、稀土元素型式等;判別變質黏土岩原岩和形成環境的圖解和方法有:沉積礦物成分再造法、KAF圖解、(Al2O3+TiO2)-(SiO2+K2O)-∑其餘組分圖解、不同氣候帶黏土岩的成分圖解、K2O-B*圖解和Ba-Sr圖解等(賀同興等,1988,王仁民等,1987)。

(七)變質變形事件序列及地質演化研究

1)利用遙感、物探和化探資料,結合野外原始記錄,分析判斷區域變質構造帶的邊界,劃分變質岩區各類構造塊體界線,並確定主要構造單元邊界。

2)根據變質期次、褶皺、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的形成時代,變質變形序次等劃分構造旋迴,確定每一變質旋迴的變質形特點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3)按大地構造演化階段綜合研究區域變質構造帶的演化特點;一般按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構造演化階段,分析變質岩組成、區域構造形跡和變質作用特點。

4)分析不同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區域變質構造帶的空間位置關系。如中太古代為初始陸核形成階段,在太平寨-三屯營一帶形成了一套二輝石型麻粒岩建造,以短軸背斜和片麻岩穹窿為特點;新太古代陸核逐步形成,在陸核西北遵化一帶相當於現代的島弧或弧後盆地環境,形成了綠岩建造,以大型背向形和角閃岩相韌性剪切帶十分發育為標志(房立民等,1991;LuSongnian,2002)。

5)根據劃分的變質岩建造和研究區成礦特點,分析變質岩建造與成礦作用在時間、空間、含礦建造和成礦物質來源的關系。

6)根據變質構造特點和研究區成礦特點,分析各類變質構造與成礦作用在時間、空間的關系,指出控礦構造和成礦的有利部位(陸松年等,2006;潘桂堂等,1997)。如新太古代黑雲斜長變粒岩-淺粒岩-磁鐵石英岩建造在水廠向形構造的核部可能形成大型鐵礦床。

(八)遙感和物化探資料解譯方法和綜合應用

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可為變質岩區編圖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應全面收集研究區內遙感和物化探有關資料。

1.遙感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遙感地質解譯從一開始就是地質編圖的一種手段,遙感資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較准確地圈定地質體,從宏觀上控制區域地質構造的總體格架。主要包括內容包括:

1)比較准確地圈定出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以及變質岩區的構造邊界。

2)區分早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和中淺變質岩系。早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由於岩石變形變質強烈,表現出相對均一的抗風化剝蝕程度,在影像上顯示出的平緩丘陵地形、塊狀地形分區。弱層理特徵以及與上覆層狀岩層形成的層狀影紋結構反差,均是太古宙基底變質岩系解譯區分的宏觀標志。中淺變質岩系由於該套岩石變形變質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岩信息,尤其是層理信息,與沉積岩區難以區分。解譯中往往根據一些片理、板理表現的斷續細線紋或結合已知資料來確定。

3)區分不同成因和類型的變質岩。色彩、地形地貌、水系類型及影紋結構等標志是變質岩岩石類型或岩石組合類型解譯劃分的主要標志類型。可以區分接觸變質岩、動力變質岩和區域變質岩。

接觸變質岩石發育在侵入岩發育地區,分布於侵入岩的外接觸帶,形成的岩石類型與原岩性質和侵入岩岩性有關。一般情況下,侵入於沉積岩或火山岩地區的中-酸性侵入岩容易形成接觸變質。岩石類型為角岩類和大理岩類。

動力變質岩解譯主要指與動力變質作用相關的糜棱岩系列,它屬於韌性應變或晶體塑性變形相伴生的同構造重結晶作用造成的粒度細化。在影像特徵上,常呈帶狀展布,復菱塊狀結構影紋和壠崗狀地形是提取韌性剪切帶信息的主要解譯標志。

區域變質岩解譯的主要標志是色彩、地形形態,可以區分幾個大類。

第一類為千枚岩、板岩、片岩類,該類岩石因變質程度較淺,原岩的成層特徵明顯,條帶影紋發育,多構成低緩丘陵或崗狀地形,小沖溝構成的平行密集條紋往往代表著板理、千枚理、片理的方向,有時它們與代表岩層走向的條紋條帶重合。

第二類為片麻岩、變粒岩類,由色調和影紋異常引起的透鏡狀、似層狀和腸狀的影像,應引起特別注意。如華北等地片麻岩分布區中呈深色調,透鏡狀、月牙狀幾何形態的影像體,岩性有可能為磁鐵石英岩,這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根據淺色調圈定的透鏡狀、似層狀或不規則塊狀的大理岩、石英岩、石英脈等,指示了變質岩中正常沉積岩夾層的存在,對恢復變質岩原岩和變質變形構造研究提供了依據。片麻岩區的地形和水系與花崗岩分布區具有相似性,一般組成低緩的地形,似壟崗狀和饅頭狀山脊,其走向不明顯,地形坡度較緩。有的地區岩性柔軟,表生殘積土壤和岩石碎片發育,主支脊間沒有明顯界線和固定的幾何關系。有的地區岩性較堅硬,主支脊有的成羽毛狀斜交,有的近於直交,山脊呈尖頂狀,最小一級沖溝往往同片麻理方向一致,槽脊發育,構成密集羽毛狀或豐字形地形和水系類型。有的片麻岩分布區,發育有密集平行鉗狀樹枝狀水系。

第三類為變質深成侵入岩體,主要根據變質深成侵入岩殘留的形態結構、多期次岩體侵入的環狀結構,以及與變質地層之間的微細影像特徵差異來判別提取。主要影像表現特徵為:模糊的形態邊界;相對均一的影紋區;塊狀結構;與變質地層影紋的不協調關系等。

4)變質變形構造的解譯。在深變質岩分布區,多期透入性構造置換面理、塑性環境下的褶皺構造、韌性剪切構造等,在遙感圖像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多期透入性構造置換面理在遙感圖像上顯示為斷續的線性影像,透鏡狀灰白色、白色影像等;塑性環境下的褶皺構造在遙感圖像上以弧形影像,褶曲影像,脈岩體褶曲影像,脈岩體沿褶皺轉折端對稱分布影像,同一影像體沿褶皺轉折端對稱分布等顯示;韌性剪切構造在遙感圖像上以斷續的線性影像,透鏡狀灰白色、白色影像斷續呈線帶分布,蠕蟲狀影像呈線帶分布,褶皺構造影像等顯示。

5)斷裂構造的解譯。斷裂解譯標志是提取斷裂構造的直接影像依據。按其影像特徵主要有五種類型:第一是線性標志,主要類型有直線、折線、弧線和環線。表現方式有單線和線帶之分,前者反映單條斷裂,後者代表斷裂破碎帶。第二是色彩(調)標志,主要表現特徵是色調異常線、色調異常帶和相同或不同色調體的錯位、斜接、延伸不暢等。第三是影紋結構標志,主要是通過相鄰地質體影像走向影紋的斜交、阻斷、突然消失、位移等現象存在加以判定。第四是地形地貌標志,主要表現形式為:①地貌單元界線的突變——以線性影像為界分割兩個地貌單元;②界面的幾何形態——兩個地貌單元的分界線以陡崖、陡坎、三角面等幾何形態顯示;③微地貌線性特徵變化——沿斷裂線形成串珠狀鞍形脊、負地形、壟崗地形、透鏡體、菱形塊體、山體錯位等微地貌現象。第五是水文標志,主要特徵是水系錯位、格子狀和角狀水系、水系網密度突然變化、地下水溢出點呈線形展布等。

遙感資料應用需編制遙感地質解譯圖。凡未進行定性地質解譯的遙感影像單元,一般可採用以線、環影像單元為主,帶、色、塊等影像單元為輔進行編圖;已進行定性地質解譯的遙感影像單元,解譯地質體(如出露或隱伏的斷裂構造、變質岩大類、變質侵入體或基性岩牆群等)的邊界線,均應以定性解譯標志的可視化程度為依據,采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實測和推測」界線。

2.物探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在變質岩區地質編圖中應用物探資料,首要任務是給異常定性,解釋引起異常的原因。作為異常定性的特徵有:異常強度、形態、走向、規模、展布特點。不同地質體和構造引起的異常,其強度、形態、規模、走向、展布特點通常是不同的,依據這些差異,可判斷異常引起的原因。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主要是在了解不同的物性變質地質體空間分布的基礎上,研究區域構造格架和各種單體構造,同時物探資料對了解地殼厚度和結構、確定地殼上部地層結構與深部構造的關系,以及進行構造分區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對異常進行定性劃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推斷變質侵入體的位置、產狀及延伸(深)

重磁配合可有效識別各類變質侵入體,重點是隱伏和半隱伏的岩體。

變質基性與超基性侵入體:一般同步顯示磁力高與重力高,異常強度大,但規模較小。因此,可以追索基性超基性岩帶或基性岩牆群。

變質中性岩體:一般顯示磁力高,重力弱異常或無異常,異常規模通常較大。

變質酸性侵入體:一般同步顯示磁力低與重力低,異常規模通常巨大。

變質侵入體的中心往往呈近似等軸狀,其接觸帶變質或蝕變後磁性往往變強,因此分布呈近似圓形的異常區和環形異常帶也可作為識別變質侵入體的標志。

(2)推斷構造的產狀、規模與延伸

重磁資料識別斷裂的效果良好,有時可間接提供褶皺信息。重點是識別隱伏和半隱伏的、未知的和與已知資料有出入的各種構造。

異常區分界線:往往反映構造分區界線,這種界線往往是深斷裂或大斷裂。在片麻岩區可區分穹窿構造和大型線性構造帶。同時,也可粗略圈定具有不同地質發育歷史的地質構造單元。

線性異常:由垂向斷裂直接引起的線性異常呈台階狀,斷裂頂線大致位於垂直斷裂方向剖面上的異常拐點處,或異常水平導數的極值處。應注意,具有物性差異的非斷裂走向延伸較長的岩性分界處,也對應線形異常。切不可將所有線性異常都定為由斷裂引起。應首先分析異常的起因和地質上是否有存在斷裂的可能性,然後再確定線性異常是否對應斷裂。

非台階狀線性異常,可由寬度不大,走向長度大的地質體引起。若這種地質體為斷裂充填物,也可作為斷裂的識別標志。

串珠狀異常:往往反映斷裂內斷續有充填物的情況。

連續異常突然錯位或扭曲:指異常走向的水平錯動部位預示有垂直異常走向的水平錯動斷裂存在。

連續異常強度突變:指異常走向的水平方向上強度的突然大幅度升高或降低,也預示有垂直異常走向的垂向斷裂存在。

(3)推斷基底構造

重力資料能清晰的表現結晶基底的內部構造,基底表面的起伏,基底內部的巨大斷裂帶,巨大韌性剪切帶,各類變質花崗岩基向深部的延伸情況。

(4)使用重磁資料

可識別有磁性差異和密度差異的變質地層,重點是隱伏和半隱伏地層。特別是在是早前寒武紀的硅鐵建造、含磁黃鐵礦的多金屬礦體和其他含磁性礦物的礦化體體引起的異常,可以為礦產預測提供信息。

3.化探資料在變質岩區編圖中的應用

化探成果圈定出的多種元素的地球化學異常,配合物探提供的深部構造信息及地面地質調查資料,進行綜合信息找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區域化探成果是地球化學場的反映,不同元素的遷移和富集與不同的地質體間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全面系統地對區域化探異常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大量提取這方面的信息。在變質岩區地質編圖方面,可以利用化探資料提供的信息,推斷異常與變質地層、侵入體和地質構造的對應關系。

一般情況下,應根據成礦元素、伴生元素、造岩元素的分布規律、元素組合特徵及異常特點,在研究已知地質、構造元素組合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編制地球化學推斷地質構造圖,開展未知地區地質構造的推斷工作。

1)根據不同元素的分布規律和組合特徵,推斷不同時期、不同成分的變質侵入體和變質地層的大致范圍。

2)根據地球化學異常組的界線,推斷區域性斷裂構造帶、韌性剪切帶的范圍。

3)根據地球化學富集區或成礦元素異常,推斷控礦地質體的范圍。

4)根據地球化學異常、控礦地質體和礦化類型,研究控礦地質體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九)蝕變特徵與礦化關系研究方法

1.根據蝕變類型了解成礦物理化學條件

1)了解熱液成分,蝕變增加的組分是熱液富有的組分。

2)判斷成礦溫度,如矽卡岩化、鉀長石化、雲英岩化等是高溫產物;絹英岩化、綠泥石化、青磐岩化等是中低溫熱液產物。

3)了解pH及Eh值,如泥化、雲英岩化、次生石英岩化多形成於酸性環境;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蒙托石化多形成鹼性環境。

4)紅化、重晶石化、明礬石化等表明氧化環境;黃鐵礦化、退色化表明還原環境。

2.蝕變類型的找礦標志

由於岩石蝕變和礦化都是熱液作用的產物,圍岩蝕變類型往往和礦化種類有密切關系。不僅圍岩蝕變的范圍往往大於礦化范圍,而且不同蝕變類型及礦化常具有特定的空間分帶規律,如斑岩型銅(鉬)礦床,從礦化中心的鉀化及石英-絹雲母化向上(外)依次分布泥化帶、青磐岩化帶。因此,圍岩蝕變可作為有效的找礦標志,注意研究蝕變類型與礦化種類的關系(表6-4)。

表6-4 主要蝕變類型與礦化種類的關系

G. 如何總結調研過程中的工作方法

調查研究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工作,邏輯性條理性很強,因此,應該有它自己的程序,調查研究的過程是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形成了調查研究應該遵循的基本程序,這就是:准備工作、了解情況、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練。
首先是調查目的准備。調查研究是有目的而進行的。在起始調查研究之前,就應該對本次調查研究的動機,意圖和任務有充分的正確的理解,每次調查研究之前,必須吃透調查研究的目的,搞清下去調查什麼,研究什麼,當然,目的准備不是讓調查者鑽領導的框框,目的准備只能是下去調查研究的一個方向,不應成為調查研究的結論要求。
其次是調查對象的准備。在確定調查研究的任務之後,就要對調查對象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成果和目標要求,如萌芽期,就是事物發展初期,調查的目標要求是講清其性質和發展方向,指出應肯定還是否定即可,不應確定總結經驗的目標。生長期,就是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已經清楚,應當講如何使它進一步發展,即主要講思路、講措施、成熟明,應當講如何使它進一步完善提高。只有目標明確具體,才能事半功倍,避免無效勞動。
第三是知識准備。調查研究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如果調查研究者本身對某一問題沒有較深的知識,就不可能做好對這個問題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前,認真學習有關理論和上級有關方針、政策、指示以及有關業務知識,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學習,可以明確調查研究的方向,掌握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做好與調查內容、調查對象有關的材料收集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已有的調研成果,以免重復勞動,浪費時間和精力。當然,這些知識是不可能在調查研究之前就一下子全部掌握的,主要還是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積累掌握,到了臨近調查研究時的再熟悉一次。
知識的准備一般從三個方面來做:一是學習和掌握與調查研究的內容有關的上級規定、制度等文件;二是傳閱有關研究成果和報刊資料;三是學習和掌握與調查研究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
第四是組織准備。調查研究是一種開放型工作,除一些極單純的問題接觸人少以外,一般的調查研究涉及的人員都比較多。因此,必須做好組織准備工作。
一方面是調查研究人員的組織准備工作。根據調查研究的任務大小,確定參與人數。如果一個單位承擔難以完成,可以聯合其他單位一起搞。如果參與調查研究的單位和人員比較多,就必須首先確定牽頭單位和負責人,然後根據人員多少和素質確定分組,並對調查的時間、步驟、方法、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以及調查研究的經費、交通工具等作出詳細計劃。
另一方面是調查對象的組織准備工作。一般的調查研究都是上級對下的,因此調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調查單位提出調查提綱要求,以便調查對象有充分准備。被調查單位一般應根據調查提綱和要求,對調查對象進行安排組織,比如什麼時間、什麼人參加座談會,什麼時間現場參觀等。在組織調查對象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史挑選報喜的人,而把那些有頭腦、平時愛報憂、甚至持不同政見者排除在外,即使有些人的意見不順耳,是錯誤的,但聽一聽,分析分析,使問題更加明確,還是有好處的。
准備工作完成之後,就可進入調查階段了。了解情況是整個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情況吃得透,問題摸得准,就為整個調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好的基礎,在這個階段,應該盡可能地接觸有關人員,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資料。掌握的情況越多,對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

H. 工作研究的工作研究的方法技術

工作研究所包括的方法技術主要有兩大類:方法研究與時間研究。 主要是通過對現行工作方法的過程和動作進行分析,從中發現不合理的動作或過程並加以改善。方法研究主要有:樣本法、標准要素法。
樣本法(work sampling method)在作業測定中也是使用很廣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並不關心具體動作所耗費的時間,而是估計人或機器在某種行為中所佔用的時間比例。例如,加工產品、提供服務、處理事務、等候檢修,或空閑,這些都可看作為某種「行為」,都會占據一定的時間。對這些行為所佔用時間的估計是在進行大量觀察的基礎上做出的。其基本假設是:在樣本中觀察到的某個行為所佔用的時間比例,一般來說是該行為發生時所佔用的時間比例。在給定的置信度下,樣本數的大小將影響估計的精度。 標准要素法(Elemental Standard Data Approach)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不同種類的工作中,存在著大量相同或類似的工作單元,實際上不同工作是若干種,(這個種類是有限的)工作單元的不同組合。因此,對於工作單元所進行的時間研究和建立的工作標准,可應用於不同種類工作中的工作單元。而這樣的工作單元的標准,一經測定,即可存入資料庫,需要時隨時可用。 時間研究這種方法的主要用途是建立工作的時間標准。一項工作(通常是一人完成的)可以分解成多個工作單元(或動作單元)。在時間研究中,研究人員用秒錶觀察和測量一個訓練有素的人員,在正常發揮的條件下各個工作單元所花費的時間,這通常需要對一個動作觀察多次,然後取其平均值。從觀察、測量所得到的數據中,可以計算為了達到所需要的時間精度,樣本數需要有多大。如果觀察數目還不夠,則需進一步補充觀察和測量。最後,再考慮到正常發揮的程度和允許變動的幅度,以決定標准時間。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時間研究是相互關聯的,方法研究是時間研究的基礎、制定工作標準的前提,而工作測定結果又是選擇和比較工作方法的依據。時間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既定時間標准設定(PTS)法。
既定時間標准設定(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PTS)法是作業測定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比標准要素法更進了一步,他是將構成工作單元的動作分解成若干個基本動作,對這些基本動作進行詳細觀測,然後做成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表。當要確定實際工作時間時,只要把工作任務分解成這些基本動作,從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表上查出各基本動作的標准時間,將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時間,然後再加上寬放時間,將其加合,就可以得到工作的正常時間,然後再加上寬放時間,就可以得到標准工作時間。

I. 如何改進工作方法

我們在工作中應該能夠注意工作方法,在一個工作中,我們的方法如何對工作會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
首先,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對工作的方法和流程多進行研究和思考,先了解基本的方法。
其次,我們在了解一個工作流程以後,應該多思考其中的待改進的地方,找到這些問題。
第三,我們還應該在發現問題以後,必須要先研究一下如何改進的方法,有一個基礎想法。
第四,我們在找到改進方法以後,必須積極研究,在實踐中改進一些方法,做到效能提升。
第五,我們還應該做到,改進工作方法是基於一些原有瑕疵的地方,不能人為創新。

J. 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

本次研究屬於綜合性研究,是在前期區域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對全國范圍內的地質構造在一個新的層次上進行,研究內容涉及構造地質的各個方面,海相火山岩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海相火山岩研究內容在上一節已經以成礦預測要素的形式進行了論述,通過何種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則是本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根據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典型示範工作取得的經驗,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是:學習本書——《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收集資料→預研究→編制專題圖件→建立資料庫→編寫研究報告→提交成套資料及成果。

(一)學習《技術要求》

本書基本上匯總了國內外地質構造專業各個領域內的新理論、新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次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工作項目,它不同於一般的研究項目。因此在全國范圍內,要求每個省級工作項目和大區工作項目在研究內容、編制圖件、建立資料庫、報告編寫等方面都要做到規范化,符合本項目《技術要求》所規定的標准和要求。具體的講,就是用這次編寫的技術要求中所介紹的一些地學理論和方法(不限於火山岩方面)去對已有的地質資料進行再次開發,從中提取一些重要的信息,包括有利於礦產資源預測的信息和關鍵的大地構造背景信息。例如,像白銀礦田那樣的古海相火山機構,可以為預測白銀型銅多金屬礦產提供重要的信息,而像祁連玉石溝那樣的洋中脊型火山岩則可以為區域大地構造背景提供重要的信息(馮益民等,1996);此類信息很重要,可以為我們提供在區域上如何尋找和到什麼地方去尋找相關的礦產資源。所以,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的第一步就是認真學習《技術要求》。

(二)收集資料

所收集的資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5萬、1:20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還應包括相應的原始資料,特別是1:5萬、1:20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的路線剖面、實測剖面、原始記錄和原始數據(包括測試數據等)。

2)系統收集以往區域地質研究及區域礦產研究成果專著和重要文獻(區域地質志、岩石地層清理成果等)。

3)專題研究項目資料,包括海相火山岩研究、海相火山岩與成礦作用研究以及與海相火山岩相關的礦區專項研究論文等。

4)區域物化遙資料,特別是物化遙異常的推斷地質解釋資料,對於確定區域地質構造特徵,追索構造線的延伸,尋找隱伏地質體及隱伏礦體都是不可缺少的信息。

這些資料是前人辛勤勞動的結晶;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可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包括岩石正確定名和岩石化學分析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問題。但這些資料確實為我們這次綜合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和一大批數據,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按照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去進行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綜合分析,提取新的信息。

在此基礎上對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造冊登記,分類可以按比例尺,也可以按與礦產資源關系的密切程度進行,或按其他的原則進行,以便於應用。

(三)預研究

預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內容:

1.地質學方面的綜合研究

著重對原始區域地質調查資料中有關火山岩分布地區的地質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火山岩的時空分布。

2)區域內火山岩的實測地質剖面和路線地質剖面。

3)區內火山岩的岩性、岩石組合和岩相。

4)火山機構研究。海相火山岩中完整的火山機構保留下來的不多,而火山機構的確定大多藉助於以下信息:近火山口相岩石組合的分布;侵出岩類及潛火山岩的分布;與火山岩同源的岩牆、岩席的集中出露;熔岩厚度中心等。此外,可藉助遙感影像分析海相火山岩中可能存在的火山機構。

5)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地質圖中火山地層(包括含火山岩的地層)按照岩石或岩石組合分解成火山岩建造,以滿足編制專題圖件和礦產資源評價預測的需要。

2.火山岩岩石礦物學研究

1)岩石的物性[密度、硬度、磁性、顏色(新鮮色)等]、風化及蝕變特徵等。

2)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及不透明(金屬硫化物)礦物特徵,百分含量和礦物組合。

3)岩石結構構造。

4)應用主要礦物的百分含量,進行QAPF圖解的分類投影,按照這次技術要求中的新標准進行分類命名。

5)按照技術要求填寫有關岩石的主要礦物成分表(表4-3)。

3.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學和礦物地球化學研究

此項工作主要是對前期的測試數據按照這次新的技術要求進行處理,並按照技術要求填寫有關岩石地球化學表格。

4.火山岩岩石系列、岩漿演化趨勢、岩漿源區探討

利用上述重新整理和計算出來的岩石地球化學數據進行相關投影判別岩石系列,分析岩漿演化趨勢,並進行岩漿源區探討。

5.火山岩形成地質構造環境分析

結合有關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將自然岩石組合和技術要求提供的構造岩石組合進行對比,並依據相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岩石地球化學,以及岩石系列、岩漿演化趨勢、岩漿源區等分析成果,進行火山岩形成地質構造背景(構造環境)的綜合分析。

表4-3 火山岩標准礦物(CIPW)百分含量表

6.火山岩構造岩漿旋迴和各級別火山構造岩漿岩帶的劃分

各省(區、市)在對全區火山岩全面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地質構造演化階段,按照技術要求提供的劃分標准進行火山岩構造岩漿旋迴、亞旋迴、期、次的劃分,並將其標繪在火山岩建造綜合柱狀圖。利用綜合研究所得出的火山岩形成構造環境的認識,釐定火山岩的岩石構造組合類別,作為編制1:50萬省級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火山岩)的基本編圖單位;並在此基礎上按照技術要求提供的大地構造相和亞相的標准,劃分火山岩大地構造相和亞相。在劃分相和亞相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大地構造格局,按照技術要求提供的標准,對不同構造岩漿旋迴(或大地構造演化階段)應分別編制各級構造岩漿岩帶(省、帶、亞帶段)劃分略圖,並作為重要的輔圖置於主圖之外適當位置。

7.火山岩和成礦作用關系綜合分析研究

海相火山岩與區內礦產資源的關系,成礦層、礦源層或含礦圍岩。

利用從已有各種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及專題研究項目成果所提取的預測信息,結合區域內與火山岩相關的已知礦床(點)時空分布特徵,進行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分析,並進行預測。將相關的成礦信息標繪在區域火山岩專題研究圖件上。

(四)編制專題圖件

專題圖件的編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按照國際標准分幅編制1:25萬實際材料圖和1:25萬建造構造圖;其二是編制預測區海相火山岩性岩相構造圖(針對預測區目的層完全是海相火山岩的地區)或沉積建造構造圖(針對預測區目的層主要是海相火山-沉積岩層(或岩石組合)反映地區),但應研究和表達與成礦有關的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火山機構等內容(二者都屬於預測底圖);其三是配合1:50萬(1:150萬)省級大地構造相圖編圖編制同比例尺的省級大地構造相專題工作底圖(火山岩),要求成圖,但不單獨建資料庫。

(五)建立資料庫

按照成礦地質背景數據模型填制各類數據表,建立專題圖件資料庫。

閱讀全文

與多研究工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0個喇叭連接方法 瀏覽:843
食品蛋白質的檢測方法 瀏覽:404
學英語常用語有什麼方法 瀏覽:805
博世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196
無線網隱藏的圖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16
中醫治療發炎的方法 瀏覽:137
鋼筋的焊接方法有哪些做法 瀏覽:61
節氣門位置感測器檢測方法 瀏覽:418
減肥運動有哪些方法 瀏覽:302
5s通訊錄黑名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0
降血壓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98
用什麼方法解決大腸息肉 瀏覽:696
莫拉克聲光報警器怎麼接線方法 瀏覽:621
芒種芝麻種植方法 瀏覽:449
秋小麥種植方法視頻 瀏覽:143
工地人工費輔材費機械費計算方法 瀏覽:26
orand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717
鐵皮壓筋簡單方法 瀏覽:79
快速止血的方法手指上 瀏覽:792
近視弱視的治療方法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