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設疑式教學方法

設疑式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6 12:11:23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疑

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在書本的第一頁是二位可愛的小精靈,它們用一句話詮釋了數學,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數學,開始邁進數學大門.在新教材中,像這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圖無處不在,它們圖畫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氣息,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課程資源.基於以上認識,就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題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現結合自己的對其的認識,談談在新課程下如何正確有效的運用主題圖.一、理解「主題圖」的用意,把握教學目標.主題圖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於體現《數學課程標准》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於「主題圖」主要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的,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豐富的現實意義,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但如果教師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確把握,則會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其教學效果相對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認為「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分挖掘「主題圖」,而不能讓「主題圖」上成「看圖說話」,從而失去「主題圖」的應有的價值.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內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一幅「教室」,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一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室是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且現在就在眼前,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感知的,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二是從數學知識呈現的角度來看,「教室」這一課包含著豐富的學習素材,能「讓學生通過實際情景感受物體的表面」,並且通過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教室的物體表面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面積的含義.這也正是「教室」作為這節內容的主題圖的價值所在.二、依據主題圖創設情境,貫穿整堂課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但自製力差.上課的鈴聲雖然把他們帶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立即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去.教師可充分利用主題圖,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參與的動機.「主題圖」的教學也在於教師恰當地設疑激趣

②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

一、溫固知新導入法
溫固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復習相交弦定理內容及證明,即「圓」內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然後移動兩弦使其交點在圓外有三種情況。這樣學生較易理解切割線定理、推論的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敘述定理內容,並總結圓冪定理的共同處是表示線段積相等。區別在於相交弦定理是交點內分線段,而切割線定理,推論是外分線段、切線上定理的兩端點重合。這樣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並且掌握了證明線段積相等的方法。
二、類比導入法
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可以從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線段、對應周長等相等。那麼相似三角形這幾組量怎麼樣?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推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現新知識。
三、親手實踐導入法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
四、反饋導入法
根據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後導入新課。
如在上直角三角形習題課時,課前可以先擬一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討論。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式導入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親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的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後,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現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弦切角定義時,先把圓規兩腳分開,將頂點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畫好的圓上,讓兩邊與園相交成圓周角∠BAC,當∠BAC的一邊不動,另一邊AB繞頂點A旋轉到與圓相切時,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特點,是頂點在圓上一邊與圓相交,另一邊與圓相切。它與圓周角不同處是其中一條邊是圓的切線。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七、直接導入法
它是一上課就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將定理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清已知求證後,師生共同證明。
八、強調式導入法
根據中學生對有意義的東西感興趣的特點,一上課就敘述本課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種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幾何的重點,而圓是平面幾何重點的重點,它在中考試題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將來學習深造的基矗今天,我們就學習,第七章圓。總之,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③ 設疑導入法和設置懸念導入法的區別

一、方法不同

1、設疑導入法:教師圍繞教學主題,設疑問難,製造懸念,引發思維,以此來導人新課的方法。

2、設置懸念導入法:以認知沖突的方式設疑,使學生思維進入驚奇、矛盾等狀態,構成懸念的導入方法。

二、作用效果不同

1、設疑導入法: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啟迪學生的思維,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

2、設置懸念導入法:開講時就創設了懸念,學生就會激起求知慾望。

三、特點不同

1、設疑導入法:有一定的難度,要能使學生暫時處於困惑狀態。

2、設置懸念導入法:出乎人們預料,或展示矛盾,或讓人迷惑不解。

④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主要是指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問題式教學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質疑的精神,通過已知發現未知,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並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造與實踐能力。將問題式教學法應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備課環節應充分地設置問題
為確保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教師應該在備課環節充分地做好問題設置的工作。首先,教師備課時應該嚴格遵循「三備、四定、五統一」的原則。其次,教師在充分了解與熟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列出相應的提綱內容,並在這一過程中加強思考,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幫助並指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再次,對諸多列舉出來的問題進行嚴格審核與分析,在保證所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抑或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感興趣程度,舍棄部分不合理的問題,保留精華,從而為學生提出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1]。
例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我先設置第一個問題:將《燕子專列》這一標題更改為《燕子》,再讓學生們對全篇課文進行朗讀了解,判斷《燕子專列》與《燕子》這兩個標題的區別。接著我再結合課文,分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專列是什麼意思?燕子專列又是什麼意思?你們還能說出別的什麼專列嗎?「這件事驚動了瑞士政府和人民」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意思?為什麼瑞士大大小小的報紙、電視台、廣播電台都在呼喚「救救燕子」?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對全篇課文進行認真解讀,帶著問題,在解讀中尋找答案,進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及情感。
二、課中環節應認真仔細地探究問題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於備課環節充分地設置問題之後,便可在課堂中實行問題式語文教學,通過積極、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在課堂學習中對問題進行探究。首先,教師可將自己設置的問題以PPT、圖片、講義等多元化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對問題進行梳理,以免學生出現茫無頭緒的現象,但不可以直接解決問題,而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點知識,並學會採取適宜的方式解決問題。再次,為保證問題的解決,教師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使其採取小組合作討論、倆倆交流、自主探究、與教師探討等方式解決問題。
三、課末環節應解決與拓展問題
雖然實施小學語文問題式教學法主要是期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太成熟,對很多問題無法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之後,還要收集、歸納、整理此問題的解決方式,在尊重學生原來解決問題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問題解決答案不合理的地方,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與探討,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分析錯誤的出現是基礎知識不牢固,還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針對影響因素給予學生適當的教學干預,直至學生完全明白為止[2]。
除採用問題式教學法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在課末環節對問題進行拓展。對問題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在不偏離課文內容太過嚴重的情況下,將問題延伸到課程之外,給學生對知識的深入了解與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解《畫楊桃》一課時,通過課中環節,學生已經針對楊桃畫的像不像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究與討論,所以在課末環節,我便列舉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蘿、香蕉、木瓜、火龍果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水果從不同角度畫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若是切開來畫,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⑤ 如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有效質疑

一、設置問題情境,營造質疑氛圍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僅依賴於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依賴於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的獲取知識的狀態中。例如,在「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教學中。我先在課前將蘿卜種子播種在濕潤的土壤中。種子幾天後發育成一棵幼苗。上課時我讓學生觀察這棵幼苗,然後讓學生就此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提問氣氛熱烈,提出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種子萌發需要水分嗎?種子萌發需要空氣嗎?種子萌發需要溫度嗎?種子萌發需要土壤嗎?種子萌發需要陽光嗎?種子萌發需要營養嗎?更有學生好奇地提出:這棵幼苗將來能長出蘿卜嗎?通過創設好的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
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課堂教學首先應把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看做創新的動力源泉。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覺到課堂上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學生不敢主動提問。學生對於剛剛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萌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有些學生盡管心中存疑,卻不敢提問,一是擔心提出的問題被同學取笑;二是擔心提出的問題如果不是新課的要點怕被老師責怪和批評。久而久之,當疑問越積越多,就對課產生了畏難情緒。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對於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的質量如何都應給予鼓勵,對於提了錯誤問題的學生也不能批評,而要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給予積極的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
二、把握設疑契機,引導學生質疑
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信息。在什麼時候設疑能引導學生質疑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可在以下幾處設疑。
(一)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
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當學生的思維局限於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講到「兩棲動物」的概念時,我先請學生結合小學自然課上學到的知識以及平時的生活積累,說說自己對兩棲動物的認識。有學生說:「一會兒在水中生活,一會兒在陸地生活的動物叫兩棲動物。」有的學生說:「不對!小時候在水中生活,長大了到陸上生活的動物叫兩棲動物。」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我設疑:「到底什麼樣的動物屬於兩棲動物呢。鱷魚是兩棲動物嗎?海豹是兩棲動物嗎?」在此時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己去認真研讀教材,自己去解決問題。
(二)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設疑
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地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提出的問題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並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節的教學重點是「病毒的結構和生活方式」,我在講授「病毒的發現」「病毒的種類」後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病毒個體很小,為什麼它有強大的感染力?這與病毒的結構有什麼關系?病毒的結構是怎樣的?又如,「染色體、DNA、基因三者的關系」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一節中的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在突破這一難點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說明細胞核里有什麼?(回答:遺傳信息。)②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什麼?(回答:DNA。)③DNA很長,可分為許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麼?(回答:基因。)④DNA在細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為染色體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仔細把握教材內的邏輯關系,逐步啟發誘導,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在教學內容的過渡處設疑
在過渡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並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機,巧妙設疑,及時設疑。例如,在「生物圈」一節的教學中,如何將「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圍」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三個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得講課時過渡自然。我以學生熟悉的「家」為主線,依次提出:生物圈這個「家」在哪裡?「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條件?生物有沒有第二個「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把課文的內容貫穿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質疑、釋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不知從何處下手提問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大膽設疑。但學生剛養成敢問、愛問的習慣後,不一定就能把問題問得貼切、有深度、有價值,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點撥誘導,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
(一)鼓勵學生向課本發問,使學生學會研讀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許多關於新知識的問題信息,值得學生思考。教學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析疑。例如,在進入生物學學習的第一課「致同學們」中就有許多問題:「為什麼許多國家禁止克隆人」「為什麼許多國家禁止種植轉基因植物、飼養轉基因動物」「為什麼轉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儲存時間長」等等。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激發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激發質疑和析疑的興趣。其次,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對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圖、實驗方案的設計以及新的知識結構設問質疑。一個學期以來,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對課本中提供的「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探究方案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方案包含了三個探究實驗,學生難以理解,可以化為幾個小的探究實驗來代替。又如,課本中「測定種子發芽率」實驗為何要用100粒種子?有什麼科學證據?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鋼筆在根尖上畫等距離的線,來探究「根的什麼部位伸長最快」,學生發現實際操作很難,為此也產生了質疑。
(二)鼓勵學生向教師發問,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害怕學生提問,一怕干擾課堂教學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二怕自己一時回答不了,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威信。這直接影響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甚至可以說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扼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學習「光合作用」時,學生問我:「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燭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都是澱粉嗎?」又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實驗盤內放一些濕土,實際操作時學生發現鼠婦經常鑽進土裡,於是向我提出:「老師,能不能不放土。」這些問題的提出正是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具體表現,教師應支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善於提出問題。教師要解決好以下問題:首先,加強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其次,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問題,也要先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讓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最後還要提高自身的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向生活發問,提高學生質疑水平
生物學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物學的許多知識來源於生活,人們生產、生活中的許多活動也離不開生物學知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生活發問,向生活質疑。例如,為什麼釀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氣?為什麼黃豆播種應淺一些?發黃豆芽時先突破種皮的是芽嗎?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種子嗎?韭菜和韭黃都是由韭菜種子發育而成,為什麼韭菜是綠色的,而韭黃是黃白色的?為什麼樹葉到了秋天會由綠變黃或由綠變紅呢?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長期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掌握質疑的方法,形成質疑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不斷追求深入,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領略知識的浩瀚,才能最終深化學生的思維過程。

⑥ 小學數學課堂「引疑」有哪些方法

作為一位教師,一定要考慮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教學過程波瀾迭起,富有活力。為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疑激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而設疑則是激發學生探求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於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舊知識中,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念。置學生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這樣就能引發他的好奇和思考,激發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美中求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喜歡感受到事物的美,都有一種對美的追求。數學里充滿著簡潔美、和諧美、對稱美、奇異美、形式美、解法美,等等。當學生對數學所提示的客觀規律浮想聯翩時,對數學本身的簡潔與和諧回味無窮時,對奇異、復雜深奧的數學問題豁然開朗時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奇感、愉快感、成功感,從而陶醉、領悟到了數學的魅力。在數學美的世界裡享受數學學習的種種快感,將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強烈的愛。如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首先我從欣賞的角度出示了幾幅具有軸對稱特點的剪紙藝術,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緊接著我親手剪(或撕)出樹葉,蝴蝶等圖為觀察對象,引入「對稱」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對稱現象的心理。在新課進行中,又向學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軸對稱特點的東西,讓學生在欣賞對稱美的同時豐富感性認識,此時在學生的心中,軸對稱已被抹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撩撥著他們的心弦,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
三、以異悟趣
小學生都有種求異心理,即希望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因此,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不僅僅是數學教學的要求,而且也是符合學生的意願和心理特徵,不管是概念教學,規則教學、計算教學,還是應用題教學都應該誘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從而全面准確地把握住學習的內容,領悟到數學的種種魅力,產生強大的自覺動力。
教學中常用的一試多敘,一題多思,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都會給學生帶來無比的快樂。如我曾經設計這樣題目:?=1,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角度思考,結果學生爭先恐後地說出多種答案:
(1)1+0=1(用加法運算);(2)100-99=1(用減法運算);(3)1×1=1(用乘法運算);(4)8÷8=1(用除法運算);(5)2/5+3/5=1(想到整體1)。這樣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學中要盡量大的努力,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⑦ 教學方法哪些 設疑法 提問法 講解法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⑧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疑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活潑的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師教生學」這四個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往往過分重視教師的「教」,卻忽略了與「教」同等重要的另一個方面——學生的 「學」,錯誤地認為教師教的本領是決定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教師教好了學生便能夠學好,教學質量就能夠提高了,於是,便出現了「填鴨式」和「滿堂灌」 的教學方式。多年來,在我們的課堂上, 教師早就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設計課堂思路並實施教學,教師總是在無意識下千方百計地規范學生的行為甚至是思維,將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般固定下來,要求學生要一切聽從教師的指揮,要與教師的思維同步,教師認為該細細琢磨的地方便要細嚼慢咽、深刻體會;教師認為無關痛癢的非重點便可以囫圇吞棗、一筆帶過。學生完全沒有表達自己見底的自由,學生不被允許有不同的想法,教師更加不習慣在課堂上被學生當面質疑,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刁難,是有意要自己下不了台。教師在課堂上的這般專制漠視了學生鮮活蓬勃、繽紛多彩的生命,鉗制了學生的活力,限制了其個性的張揚, 壓抑了他們創新的慾望,挫傷了其探索和創造的信心和熱情, 已經摧殘了一代又一代學生,如此,學生只能成長成為一個個只會被教師牽著走、沒有獨立個性的「學習木偶」。 而生態課堂則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便客觀要求教師要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溝通,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他們大膽突破陳規,展示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結果。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親切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消除自己心中對老師和課堂的恐懼感,從心底感受到語文課堂就是一個民主、和諧的天地,是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盡情抒發自己的感受的樂園。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活潑的語文課堂的基礎,也是構建生態課堂最重要的基礎性環節。教師要從多個方面來著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從課堂伊始,教師就要控制好在自己的情緒,要面帶微笑地走進班級,親切地與學生問好,以積極快樂的情緒感染學生,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課堂的輕松氛圍,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不以自己的思考結果來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將主宰課堂的權利真正交還給學生;最後,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寬容大度,千萬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盡量尋找錯誤中的閃光點,例如大膽創新、自主思考、認真觀察等,對其閃光點予以充分的肯定,然後再指出不足之處,還要讓學生自己思考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樣學生便能夠在自主探索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得到一種由成就感帶來的心理滿足。
二、創設有效的課堂師生對話——學生活躍的動力 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預設和封閉,教師往往只想到自己怎樣教,課前將教案編排得細致而又周密,課堂事實上就是用四十分鍾的時間按照教案預設的程式重新演練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機械而又呆板,缺乏語文教學應有的活力與趣味性,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沉悶、索然無味,學生毫無興趣。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課堂上學生需要對教學內容作出一定的反應,這些反應是教案所不能預見的,教師要通過學生的反應隨時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例如:教師應該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深入探討;對學生不懂的地方多加講解;對學生覺得枯燥的知識採用其喜歡的方式將知識教給學生等,如果教師過分依賴教案,而忽視學生的課堂反應,不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地對話和溝通,那麼師生之間就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教師在屏障的這側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在屏障的另一側聽得糊里糊塗。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作為師生生活的共同部分,課堂教學(學習)是師生對話與交往的載體,沒有師生間的互動就沒有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意識,明確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完成的,只有師生雙方實現了有效的對話與交流,課堂才是成功的。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將不斷被師生互動、互教互學的課堂模式所取代,師生間要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和教師都能夠達到自我身心的滿足狀態,都能夠有所收獲。語文課堂猶如一場大合唱,師生間的互動和配合也是唱好大合唱必不可少的要素。 實現師生間有效地對話和交流,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使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少用深奧的詞彙和語句。受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往往不能理解很多較為深奧的詞彙,對於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語言的使用,盡量使用一些貼近生活、簡單易懂的詞句。例如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詢問學生的課堂收獲最好避免使用「收獲」一詞,而是換用「你從這堂課學到了什麼」,這樣的表達更加明確;(2)探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投其所好。師生間互動的內容必須是師生雙方都感興趣的,或是更為明確的說,是做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所感興趣的。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學生,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並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引入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師生間進行有效溝通。(3)多設置開放性問題,推進師生交流。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思維自由度相對較大,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只要能夠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便可,在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於促進師生的交流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讓生活與語文課堂交融——課堂活力的源泉 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是一門生活氣息極濃的學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多半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我們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加以提煉和升華便是很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素材,語文不能離開生活而存在,生活中也處處有語文。綠色生態課堂的構建離不開生活,語文課堂要與生活相互交融,在課堂中大膽引入生活的元素,同時在生活中大膽尋找語文教學的契機,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讓這種生活氣息喚起學生對語文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因此受到感染而主動感知和體驗語文課堂的精髓所在,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他們的智力和情感因素的發展。 通常來說,讓生活與語文課堂交融的方法有兩類:第一類就是將生活場景引入課堂教學中去,即為創設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以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⑨ 設疑是怎樣一種寫作手法

設疑法:是文章結構層次上的遞進:從三個層次對論點設問:什麼是——為什麼——怎麼樣。 「為什麼」與「怎麼樣」是論述的主體部分,這兩部分可以並重,也可以有所側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側重點的選擇,要考慮需要我們著重講清的是觀點成立的理由,還是根據某個道理應該怎麼做。

一般說來,如果道理簡單,顯而易見,無須詳加論證,則可在「怎麼樣」上多做文章;如「怎麼樣」的問題眾所周知,不言而喻,則可在「為什麼」上多做文章,「怎麼樣」可略談。 下面以《談惜時》為話題,具體看看分論點如何設疑遞進:

設疑法:對論點設問:什麼是——為什麼——怎麼樣。

分論點①( ) 珍惜時間是珍惜生命的表現。(認識----是什麼,提出問題)

分論點②( ) 珍惜時間是學有所成的保證。(作用----為什麼,分析問題)
分論點③( ) 珍惜時間應落實到行動中去。(做法----怎麼做,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珍惜時間」這一中心論點,其實包含著三層含義:(1)是什麼,(2)為什麼,(3)怎麼做。他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才能認清其意義和作用,才會把「惜時」化為自覺的行動。建立這樣的遞進式的分論點,能使說理透徹,邏輯思路清晰。
注意:剛開始練習時,可在每個分論點前分別加上引句,①(什麼是珍惜時間?) ②(為什麼要珍惜時間?) ③(那麼,我們該怎麼珍惜時間呢?) 。 上面例子,屬於結構上的遞進式設疑分層論證,運用遞進式設疑論證方法能使文章分析層次清楚,更好地顯示分析論證的條理性和深刻性。

⑩ 高中數學教材教法有哪些

高中數學教材只是一個藍本,如何利用好這個藍本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數學教育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還記得以前上學時老師給我們上課,對於教材上內容基本上是不經過「加工」,直接灌輸給我們,這種方式處理教材的弊端很多: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等等,這種照本宣科的處理教材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不僅要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更要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因此:「吃透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講解教材」,始終是中學數學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點,自然也是砥礪教師專業「鋒芒」的「磨刀石」。基於此,現就高中數學的教材教法談談個人的一些淺見。
一、「自學方式」進行教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並思考教師給出的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再相互交流、小組討論,最後由代表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指出不足並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自學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的教學,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學生閱讀並思考:
(1)怎樣定性描述相關關系?舉例說明具有相關關系的兩個變數。
(2)相關關系與函數關系的異同點?
(讓學生交流討論發表觀點,最後師生歸納總結)。
二、「設疑方式」進行教學
設疑方式即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下,步步深入學習教材內容的方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出發點。設置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一問接一問,相互關聯,這樣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促使他們進入緊張有序的思維狀態,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教學。
教師設置以下五個思考題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思考1:直線L過Po(xo, yo)點,斜率為k, P(x, y)∈L,求x, y滿足的關系式?
思考2:(1)直線上點的坐標是不是都滿足方程?
(2)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是不是都在直線上?
思考3:(1)求過Po(xo, yo)與x軸平行(重合)的直線方程?
(2)求過Po(xo, yo)與y軸平行(重合)的直線方程?
思考4:如果直線L過Po(o, b),斜率為k,求直線L的方程
思考5:(1)斜截式與點斜式存在什麼關系?能否表示平面直角坐標系內任一條直線?
(2)斜截式與初中學習的一次函數有何區別聯系?
(3)斜截式y=kx+b中,k與b的幾何意義是什麼?
(4)b是否表示圖像與y軸交點到原點的距離,比較截距與距離。
三、「聯想方式」進行教學
巴甫洛夫認為「一切教學都是各種聯想的形式」,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聯想與之相關的新知識,利用事物內在的關系,幫助我們從一個方面回憶起另一個方面,通過聯想,學生的印像更加深刻,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節約了課堂時間,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助於我們理解、獲取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報。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一章第四節正弦函數、餘弦函數的性質的教學。
師生先共同學習正弦函數的性質:周期性、奇偶性、單調性、最大(小)值,然後讓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正弦函數的性質,得到餘弦函數的性質。
再如學習對數函數時,讓學生去聯想指數函數,這樣學習知識易形成網路,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四、「探究方式」進行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渠道,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探究方式就是學生圍繞某個數學問題,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接受學習轉向研究性學習,由單獨學習轉向合作學習,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探究的習慣、探究的意識,更多的關注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二章復習參考題B組第5題。
已知向量OP1、OP2、OP3, 滿足條件OP1+ OP2+ OP3=0,|OP1|=|OP2|=|OP3|=1,求證ΔP1P2P3是正三角形
探究一:讓學生探究它的證明方法(筆者嘗試過讓學生探究此題的證明方法,學生通過探究提出如下方法)
(1)證法一:證明OP1、OP2、OP3三個向量兩兩之間是120o。。
(2)證法二:證明|P1P2| = |P1P3| = |P2P3|。
(3)證法三:證明ΔABC兩「心」重合。
探究二:將題中兩個條件與結論任取二個,能否得到另一個?
探究三:若有四個向量OP1、OP2、OP3、OP4,滿足條件 OP1+ OP2+ OP3+ OP4=0,|OP1|=|OP2|=|OP3|= |OP4|,則四邊形ABCD是矩形嗎?是否為正方形?
對於「探究方式」教學,可以利用課堂時間探究,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探究。
五、「實驗方式」進行教學
數學實驗指的是為了研究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結論而進行的某種操作,實踐出真知,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觀察能力對數學的學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實驗方式進行教學就是對某個數學問題,教師示範實驗或學生親自實驗,獲取知識,它能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生動化,通過實驗方式得出的結論直觀,學生易於接受,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高中數學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的教學。可以親自做一個模型,這樣就能很直觀的得出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
再如:高中數學必修4第一章第五節函數y=Asin(wx +φ)的圖象的教學。
實驗一: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sin(x +)和y=sinx圖象,得出φ對圖象的影響
實驗二: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sin(2x +)和y=sin(x +)圖象,得出w對圖象的影響
實驗三: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3sin(2x +)和y=sin(2x +)圖象,得出A對圖象的影響
以上這些教學方式有時不是單一進行的,可以交叉使用,靈活把握。總之,在備教材時要考慮到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讓他們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並發表各自的意見,這是不斷改變教材教法的目標,也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閱讀全文

與設疑式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fi顯示嘆號解決方法 瀏覽:734
hiv檢驗方法應用研究 瀏覽:41
土壤三相比的計算方法 瀏覽:207
cc霜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898
腎結石經方治療方法 瀏覽:515
如何用趣味性的方法教畫畫 瀏覽:878
98x32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264
蒜苗怎麼種植方法圖解 瀏覽:165
修辭什麼方法 瀏覽:859
暖氣靜電解決方法 瀏覽:738
水電安裝地線接頭方法 瀏覽:148
庭院盆景自己種植方法 瀏覽:348
瘦大腿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5
股票分攤虧損計算方法是什麼 瀏覽:982
彩虹繩怎麼編織方法三 瀏覽:836
網罩緊固方法圖片 瀏覽:728
如何讓寶寶主動吃飯方法 瀏覽:288
空調收納的正確方法 瀏覽:377
醒酒器倒酒方法視頻 瀏覽:365
人生進階技巧和方法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