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大唐茶文化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大唐茶文化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6 11:30:08

⑴ 《長安十二時辰》體現了哪些唐朝的喝茶習慣

電視劇里在茶里邊撒鹽的確是一種傳統。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鼎盛的一個階段,那時候,中華民族種茶,品茶飲茶的茶文化蓬勃發展,茶的烹飪方式也多種多樣。

我認為相比於現在許多歷史不及格甚至是胡編亂造,罔顧歷史的一些電視劇來說《長安12個時辰》真的算是很好的一部電視劇了,它能夠讓觀眾從中學到我們正確的歷史。

⑵ 唐朝的茶文化空前繁榮,唐代茶具有何特點

唐代茶具的特點是非常的華麗華貴,因為唐代瓷器的發展非常的好,所以茶具也發展的非常好。

⑶ 唐朝人怎樣喝茶有哪些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唐代飲茶詩中最聞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實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葯能這么長壽? 老僧說沒吃什麼葯,唯一的嗜好是飲茶。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

⑷ 唐代的茶文化繁榮和鼎盛

唐朝各代皇帝喜歡飲茶用茶,已被考古發現所證明。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系列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早、器形品類最完整、製作最為精美的茶具,它充分證明了唐代是我國茶文化的繁榮和鼎盛時期。 馮贄《雲仙雜記》中記載太宗時期以茶賜公卿大臣乃「唐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果」。太宗以茶為禮,自己焉能不飲。唐太宗遠嫁文成公主為中國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筆。與吐蕃的聯姻使茶葉從中原傳入雪域高原,文成公主以茶為嫁妝之物帶入西藏,開始了中原與藏區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輸入藏區,成為吐蕃上層人士的時髦飲品,並以囤集茶葉顯示富貴。
《梅妃傳》有宮廷鬥茶的記載:(開元年間,玄宗)與(梅)妃鬥茶,顧謂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鬥茶今又勝我矣。」妃應聲曰:「草木之戲,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飪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上大悅。這說明玄宗時代宮廷茶藝已有點茶之法,並有鬥茶游戲。玄宗知茶、飲茶,是得飲茶風氣之先的宮廷茶人。
《陸羽點茶圖跋》雲:「竟陵大師積公嗜茶久,非漸兒煎奉不向口。羽出遊江湖四五載,師絕於茶味。代宗召師入內供奉,命宮人善茶者烹以餉,師一啜而罷。帝疑其詐,令人私訪,得羽召人。翌日,賜師齋,密令且啜,一舉而盡。上使問之,師曰:『此茶有似漸兒所為者。』帝由嘆師知茶,出羽見之。」貢茶院是中國最早的官辦茶場,就是代宗的時候建的。
李繁《鄴侯家傳·皇孫奉節王煎茶》記載:奉節王飲茶喜加椒蘇,李泌對於皇上的吃茶法不敢奉承,戲謔道:「懸沫翻成碧玉池,流酥散作琉璃眼。」德宗對陸羽是很賞識的,詔命陸羽為太常寺太祝,對於陸羽來說,已是破格錄用。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詔征天下茶稅,十取其一。
《南部新書》記載:「大中三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葯而致此?僧對曰:『臣少也賤,不知葯。性本好茶,至處惟茶是求,或出日過百餘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賜茶五十斤,令居保壽寺。名飲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稱呼源於宣宗時代。宣宗以茶獎勵長壽老人,在他看來飲茶能長壽、茶亦是長壽的象徵。

⑸ 唐宋著名茶詩體現了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哪些突出特徵

1、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制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2、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

3、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鑒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

(5)大唐茶文化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擴展閱讀: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⑹ 關於大唐餐飲文化

1、飲茶風尚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科舉制度、詩風、貢茶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佛教二千多年來的歷程,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哲學、倫理、文學、藝術和茶文化等廣泛領域。唐朝佛教尤其是禪宗對飲茶風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促進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我國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山區。而且我國是茶的原產地,崇山峻嶺原有大量野生茶樹,為僧侶開辟新茶園創造了條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諺語。如:①四川蒙頂仙茶。據史載,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曾結廬於蒙山,親自植茶,這是佛教僧侶值茶的最早記錄。在唐朝每逢春季採茶季節,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後,才能採制供佛。「南嶽雲霧茶」。南嶽衡山是我國五嶽之一,寺廟林立,如廣濟寺、鐵佛寺、聖帝殿、衡岳廟等等,茶葉全由寺院僧尼精心製作。②武夷茗茶。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天心岩永樂禪寺,採茶日全體僧人設壇誦經,焚香禮拜,初為供神聖物或坐禪之用,並非以貿易為目的。③南海普陀茶。南海普陀素稱「佛國」,是我國佛教著名四大聖地之一。茶樹均為寺院種植。普陀佛茶與靈隱寺佛茶稱為江南佛門二大名茶。④徑山禪寺茶。唐朝代宗年間法欽禪師曾結庵於餘杭徑山「宴座」峰。「欽師曾手植茶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1]

茶是經濟作物,在唐朝大興飲茶之風的社會背景下,茶葉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在農產物中最具典型,因而種茶可獲得較豐厚的利潤。寺院廣種茶樹,也促進了民間茶園的發展。

⑵推動了茶葉技術的進步。劉禹錫貶朗州司馬時,親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創造了一個茶葉新品種,寫了一首贊美詩:「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傾余」。陸羽創造的是蒸青餅茶,社會上飲用的也都是這種茶,而西山寺僧人則創造了炒青散茶,佐證常德是我國炒青綠茶的發祥地。

⑶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這個詞。他不但專攻佛經,而且對茶文化造詣很深,有許多獨特的見解,「茶道」一詞就是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創造性的率先提出,詩曰:「……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禪宗「靜心」、「自悟」的宗旨以「滌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貫穿到茶道之中,是詩化了的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飲茶從技藝欣賞提高到精神享受,我認為佛教對茶道的影響,主要是禪宗思想的影響。皎然把茶道與佛理結合起來,是他的一大貢獻。

唐代不僅在內地飲茶成風,而且迅速向周邊少數名族地區傳播,「自中地,流於塞外。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帶去當時湖南嶽州名茶,茶葉由此傳人西藏地區。與此同時,茶也向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同時也逐步向國外傳播。據《茶葉全書·中國茶葉貿易史》:在五世紀時,中國與土耳其商人在邊疆貿易時,就以茶葉為首首先輸出的物品。

2、飲酒風尚

唐朝國威強盛,經濟繁榮,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的,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在這個基礎上,承襲六朝並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輝煌燦爛,為中國文化史上添上了獨特的一筆。殊不知唐代文人嗜酒特甚,有關詩文也特別多,因此唐代的「酒文化」是別具一格的。就中唐初的王績,算得是一個先鋒。王績長期棄官在鄉,縱酒自適,他所作待文多以嗜酒為題材,其中有一篇《醉鄉記》,將歷來的嗜酒文人稱作酒仙,以為榜樣。文中道:「……阮嗣宗、陶淵明等十數人並游於醉鄉,沒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國以為酒仙雲。嗟乎,醉鄉氏之俗,豈古華召氏之國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2]

大凡把酷好飲酒且替飲酒的人稱之為「酒仙」。自從有了「酒仙」的美稱之後,酒仙便層出不窮。唐代中期就有「酒八仙」之說,稱嗜酒的賀知章、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人為「酒仙」。八仙中嗜酒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李白愛酒,他的酒詩也相當多,其中有許多名篇,《月下獨酌》就是佳作之一,還有那一曲千古絕唱《將進酒》,雖說從某種程度是宣揚了一種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實際上也是詩人心靈深處回盪著的一曲痛苦悲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把自己的愁悶痛楚,恨不得都消釋在酒中,沒有酒就不會有他的佳作,也就不會有他的生活。他的《把酒問月》詩,表達的正是一種寄情於酒的願望:「所願當歌對清酒,月光長照金樽里。」還有那首《客中行》,也表達了詩人同樣的心境。傳說李白最終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之後,下到採石磯大江中捉月,結果被江水吞沒了生命。

贊佩「酒八仙」的杜甫也是一個不遜色的酒客。杜甫流傳至今的酒詩,比起李白的甚至要多出一倍,大約有三百首之數。如《水檻遣興》詩:「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又如《絕句漫興》詩:「莫思身外無窮事,日盡生前有限杯。」其間所表達的意境,與李白頗有相通之處。比起李白與杜甫,自居易顯然晚了一輩。但他的嗜酒卻絲毫不亞李、杜二人。自居易自稱為「醉尹」。他有一篇《酒功贊》;極言飲酒之樂趣自以為步「竹林七賢」之一劉伶《酒德頌》之後。他寫道:「由於唐代文人的嗜酒成風,他們的品評自然為美酒帶來一些雅號,成為天下麥鞠之英,米泉之精,作和為酒,孕和產靈。孕和者何?濁酒一樽,霜天雪夜,變寒為溫。產靈者何?」[3]聞名的產品。從唐代詩文中看出,唐酒多以「春」為名,如李白詩「瓮中百斛金陵春」;杜甫詩「聞道雲安鞠米春」;韓愈詩「且可勸買拋青春」;《國史補注》中的「榮陽土窯春」、「富平石凍春」、「劍南燒春」;鄭谷詩「千缺石凍春」;劉夢得詩「鷗鵝杯中若下春」;及《清異錄》所雲「含春王酒」等。唐代文人飲酒,極重花前月下之酌,李白的《月下獨酌》即其一例。這實際上是詩人孤獨寂寞境遇的寫照,不僅在「月下」,而且為「獨酌」,沉悶的心緒因酒而消散,隨月而飄去。當然,也難免會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時候,那就很難得到解脫了。大約從唐**始,單純狂歡的酒徒似乎沒有過去那麼多了,特別是文人們越來越注重領略酒中趣,不再是一味作樂,飲酒被看成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經過唐宋以後文人的總結積累,與「茶道」並行的「酒道」也趨於成熟,這就是所謂「六飲」之說,六飲對飲酒的酒人、地點、季候、情趣、禁忌、娛樂等方面進行具體探討,這些行為還逐漸成為士大夫們的行為准則。中國以「茶文化」著名,中國還有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唐代文人更是把「酒文化」延出一門「酒文學」,這是一門獨特的文學,有其超見脫俗的一面。這是一門我們所獨有的與眾不同的文學,十分了不起。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過去!

3、不同階層的飲食風尚

唐朝時期飲食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這種等級層次差別突出表現在高門化族與平民百姓的差異。先秦以來,食肉者為貴族,食素者為平民,因而這兩者成了兩大不同階級的身份代稱

⑴地主階級的飲食風尚

唐朝地主階級,包括皇室、貴族富豪、士人等,他們以追求異味奇珍為樂事,崇尚口腹之慾,山珍海味,無不厭飽;甚者奇嗜惡癖,令人作嘔。當然,也有少數地主階級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節儉,而能輕財貴義、樂善好施。飲食奢靡,是唐時期地主階級的普遍現象。《漢書·食貨志》載:「成帝時,天下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然俗奢移,不以蓄聚為意。」當時奢移已成為時俗。唐朝時期因為食鹿之風盛行,故有獻鹿之風。因而大量的捕宰各種鹿種,他是我國古代飲食史上的輝煌時期,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寶貴的經驗,也有教訓。濫捕野生動物,就是深刻的教訓之一。

⑵普通勞動者的飲食生活

唐朝時期,農民、奴隸、手工業者、城市平民等普通勞動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盡管他們勞累終日,「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在普通勞動者的日常生活中,肉食是相當難得之物。郭原平以家貧「唯食鹽飯而已,或家中無食,則虛中竟日,」整天都餓著肚皮。

三、唐朝飲食魅力

當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被四裔同聲擁戴為「天可汗」,並贏得了「貞觀之治」以後,唐王朝的鼎盛時**始了。富裕風流、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開放流暢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由開明的仕進方式,自由自在的言論條件,使整個社會氯氨著一種恢宏自豪、開朗奔放的氣氛。在這種寬松優越的文化發展環境下,唐人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很快便在沒有意識形態束縛的飲食文化領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自由發揮。「無問貧富之家,教女不以針縷績紡為功,但躬厄廚、勤刀機而已,善釀釀姐鮮者,得為大好女矣。……故偶民爭婚聘者相與語日:『我女裁袍補襖,即灼然不會,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4]崇尚烹調技藝的民俗民風,帶來了發達的飲食文化,即使安史之亂以後的揚州城,依然是「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為全面展示唐朝的飲食文化魅力,本文將在菜餚造形、烹調技藝、飲食功效三個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1、脫俗的藝術造型

「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烹調技藝,故飲食之考究、烹調技術之高超,很早便聞名世界。飲食文化發展到唐朝,人們已不再單一追求飲食的食用功效,而是在保持飲食的主體功能的同時,更加註重飲食的藝術欣賞功能和養生保健功能。所以,唐朝的飲食造形十分優美,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據史**載,「御廚進撰,凡器用有少府監進者,用九燈食,以牙盤九枚裝食味於其間,置上前,亦謂之看食。」,[5]所謂燈,就是把水果擺放在盤里,九燈食,就是把各種水果按一定的造形,擺放在華貴的牙盤之中,裝滿九盤。這種燈食既可食用,又可觀賞,以觀賞為主,所以稱之為「看食」。作為主食的各種餅類食品,也要製作成五顏六色,擺成美麗的圖形,謂之「燈短」。韓愈《南山》詩雲:「或如臨食案,餚核紛燈短。」

楊慎《升庵全集》卷69是這樣解釋燈短的:「五色小餅,作花卉禽珍寶形,按抑盛之盒中累積……謂之燈短。」又如唐鼓宗咸通年間,同昌公主出嫁,皇上給公主送去一道菜,』名叫「紅蟲脯」。它是用一尺長的紅肉絲加工成的佳餚,絲絲紅肉,如一條條剛健有力的蟲L龍.給人以傳神的動感,故稱紅蟲L脯。在唐朝民間,菜餚的色、香、味、形、器也得到高度完美的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唐朝的嶺南地區出產一種水果,名日「構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有一股誘人的清香味.但是味道很酸,不好食用。然而,經過民間女子的巧妙加工之後,拘椽子馬上身價倍增,立刻變為京城豪貴宴席上的名食。

原來,「南中女工.競敢其肉,雕鏤花鳥,浸之蜂蜜,點以胭脂」,用蜂蜜降低了水果的酸味,用刻刀美化了水果的外形,使其成為色彩絢麗、酸甜可口、香氣襲人的美食,因此成為京城豪貴的珍品。南中女工這種變廢為寶,提高菜餚藝術價值的作法,無疑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據《南楚新聞》記載,南方的百越地區,有兩種用青蛙做成的菜餚,構思絕妙,其自然天成的藝術造型,不留絲毫人工雕鏤的痕跡,令人嘆為觀止。「百越人好食蝦蟆,凡有宴會,斯為上味,先於釜中置水,次下小芋烹之,候湯沸如魚眼,即下其蛙,乃一一捧芋而熟,如此呼為抱芋羹。又或先於湯內安筍苛,後投蛙,乃進於宴上,皆執筍苛,瞪目張口而座,客有戲之日:『賣燈心者』。」[6]唐朝是一個**透明度較高的社會,人們的思想開放,衣著開放,生活開放,所以,唐人的飲食製作,也極力追求一種冰清玉潔的透明效果。唐人的飲食質量高低、烹調技術的好壞,其光潔透明的程度乃是一個重要標准。故唐人的高級撰食,習慣稱為「撰玉」;肉白如雪的生魚片,習慣稱為「玉魷」;檔次較高的美酒,習慣稱為「玉液」。皮日休的詩歌《吳中言情寄魯望》雲:「宴時不輟琅書味,齋時難判玉魷香。」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三則有「開瓶瀉辭中,玉液黃金厄。」被稱為衣冠人家名食的「蕭家餛飩、庚家粽子」,其高明之處就在於「蕭家餛飩,轆去其湯,不肥,可以渝茗。湯液不肥,可以泡茶,說明蕭家餛飩外形包得很好,油脂滲不出來,所以湯液透明,可以烹茶。「庚家棕子」的高明之處,就是因為它「白瑩如玉』,說的也是食品的光潔透明程度,所以說,飲食造形藝術化的另一個特徵是追求食品的外形光亮和冰清玉潔。此外,唐人還喜歡把美味可口的肉食和香甜爽口的水果、青翠欲滴的菜葉夾雜在一起,以此來提高飯菜的口感和觀賞性。唐人韓約很會製作櫻桃燁鑼,而且能保持水果顏色不變,堪稱飲食一絕。

2、出神入化的烹調技藝

中國古代烹調菜餚的方法極多,炯、煮、燒、烤、烙,燙、炸、蒸、脯、腌,這些方法在秦漢時期已差不多全部出現,而這些烹調方法的技術改進、內在質量提高,則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以最常見的膾為例,也許更能說明從秦漢至隋唐烹調技藝的不斷深進。膾是細切的魚、肉,《釋名》雲:「細切肉令散,分其赤白異切之,已乃會合和之也。」就是把肉切開,讓肉分散,把瘦肉和肥肉分開,按不同方法加工,然後把切好的肉放在一起。春秋時期,孔子《論語·鄉黨》已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主張。到了唐朝,唐人已把膾的技術發展到人工操作的極限。唐人段成式《酉陽雜姐·物草》雲:「進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研膾,毅薄絲縷,輕可吹起。」把肉切得象絲綢一樣薄,象絲線一樣細,出一口氣,能把肉絲吹起來,即使今天的特一級廚師,恐怕也難有如此之高的技術。再說麵食加工,唐人在這一領域也是技壓群芳,令人稱奇。這主要是由於唐朝信的人數很多,僧尼及佛**不食葷血,又忍受不了美食的**,只好用提高麵食加工技術,擴大飲食的花色品種,緩解他們在飲食方面的**。所以,唐代的主食加工水平和花色品種,也遠遠超過秦漢時期。另一方面,自由流暢的國際交流也把世界各國人民的飲食精華,介紹到了大唐帝國,唐人在廣泛借鑒他人烹調技藝的同時,也改進或更新了傳統的烹調方法。作為麵食文化的發展中心,四川的麵食加工技術真可謂一枝獨秀。再說烤,也就是唐人所謂的炙。要說炙簡單,的確是簡單;要說它復雜,有時也確實復雜得令人目眩。唐人炙的方法很多,炙的范圍也很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都能炙。有的是裝在竹筒里炙,有的是塗上泥炙,有的則是連燒帶炙、連烹帶炙。例如張易之炙鴨鵝「為大鐵籠,置鵝鴨於其內,當中熱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旋轉,表裡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唐人李詹,大中七年,崔瑤下摧進士第,平生廣求滋味,每食鱉輒緘其足,暴於烈日。鱉既渴,即飲以酒而烹之,鱉方醉已熟也。復取驢系於庭中,圍之以火,驢渴即飲灰水,盪其腸胃,然後取酒,調以諸辛味,復飲之,驢未絕而為火所逼煉,外已熟矣。』,郎「唐內待徐可范,性好敗獵,殺害甚眾,常取活鱉,鑿其甲,以熱油注之,謂之鱉糙。又性嗜攏驢,以驢糜絆於一室內,盆盛五味汁於前,四面迫於烈火,待其渴飲五味汁,盡取其腸胃為撰,前後烹宰不紀其數。』[7],由以上三個材料可以推論,這種活烤動物法在上流社會比較流行飛而且味道比死烤法要鮮美。同時也說明唐人在燒烤方式上,更加註重幾種烹調方法的多重組合,燒烤的質量也有所提高。作為一種基本的飲食加工方法,唐人已把炙的范圍大大擴充。

3、食療兼顧的奇妙功效

唐人封演說:「國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祟道教。」,林道教作為世界上唯一以養生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興,使唐朝的飲食文化帶上了濃厚的養生色彩,食治成為去病強身的一種優先選擇,故孫思邈說:「食能排邪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葯。」[8],每這種食治為先的指導思想,表現在飲食文化上,其一是葯膳業的發達,其二是葯酒的數量品種大量增加,其三是注重探索飲食規律。唐人用來食治的葯膳有兩種:一種是給沒有病的人強身、美容、保健的葯膳,它由純粹的糧食、蔬菜、水果、肉酪等食物構成。另一種則是加了中草葯和礦物質的葯膳,是給有病的人治病用的。

唐代的飲食文化光彩魅力正是唐代社會開放流暢的中外文化交流、宗教信仰自由的開明政策、無憂無慮的自由言論環境所造成的。寬松的文化發展環境帶給人類的決不僅僅是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且包括自信心、想像力和思維靈感,這便是唐朝飲食文化光彩魅力的源泉

四、唐朝飲食風尚探源

1、經濟繁榮,為飲食文化發展尊定基礎

唐朝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統治者推行比較寬松的政策;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中外經濟交往頻繁。使的唐朝經濟空前的繁榮。

2、文化昌盛,推動飲食文化的發展

唐朝時期,中國文化輝煌燦爛,經濟繁榮,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國內個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同外國的頻繁交往,在文化上吸收外來的優秀成分以及繼承發揚了歷代的傳統文化,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更進一步。

3、民族大融合,飲食文化兼容並蓄

在長達1100餘年的漢唐時期,胡漢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圖景,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生活模式的基礎,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飲食生活習慣的形成,有其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在中國古代社會,由於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就有明顯的差異。《禮記·王制》中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9]從這段記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活在內地的華夏民族在飲食上有著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特點,這些不同地區的飲食習俗都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具體表現。同時,這段記載還反映了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是植根於該民族的自然環境和飲食原料之中的,受一定的經濟狀況所制約。

漢唐時期,中國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這就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飲食文化交流。西域的特產先後傳入內地,大大豐富了內地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而內地民族精美的餚饌和烹飪技藝也逐漸西傳,為當地人民所喜歡。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這一時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數民族還在和漢族雜居中慢慢習慣並接受耕作農業這一生產與生活方式,開始過上定居的農業生活,這顯然與農業生產的效益要高於畜牧業成正相關;而內地的畜牧業也有較快的發展,這也得益於胡漢民族的頻繁交流。這種變化也使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今天我們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在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乳酪、胡餅、羌煮貊炙、胡燒肉、胡羹、羊盤腸雌解法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另一方面,漢族也不斷向西域、周邊少數民族輸出中原的飲食文明。這其中既有產於中原的蔬菜、水果、茶葉,也有食品製作方法等。1992年在新疆吐魯蕃發掘的唐墓中,就出土過一種梅花型帶餡的點心,十分精緻,還有餃子,這些食品的製作方法顯然是從中原傳過去的。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它作為一種坐具,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傢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傢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目前所知紀年明確的椅子形象,發現於西安唐玄宗時高力士哥哥高元王圭墓的墓室壁畫中,時間為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在敦煌的唐代壁畫中,還發現了四足直立的桌子,壁畫形象地刻畫了人們在桌上切割食物。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這對中原人席地跪坐的傳統進食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沖擊。

一般而言,飲食習俗是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也是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總會不斷出現緩慢、漸進的變化。在這里,新的飲食原料和烹飪方式就成為一種新變數,而新變數的出現既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又與對外文化的交流相聯。唐代的飲食文化變遷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胡食在漢魏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至唐最盛。《新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麵食有餢飳、畢羅、胡餅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餅,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畢羅一語源自波斯語,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胡餅即芝麻燒餅,中間夾以肉餡。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據《資治通鑒·玄宗紀》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至咸陽集賢宮時,正值中午,「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10]西域的名酒及其製作方法也在唐代傳入中國,據《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記載,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制,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歌詠葡萄酒的唐詩。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得中國古代飲食又平添了幾分甜蜜,其意義不亞於葡萄酒釀法的引進。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一時間激起了巨大波瀾,在長安和洛陽等都市內,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域外文化使者們帶來的各地飲食文化,如一股股清流,匯進了大唐飲食的海洋,正因為如此,唐代的飲食文化才能表現出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絢麗的色彩。飲食生活的開放,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的開放,唐代的長安就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這說明,一個國家可依靠先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態同化異質文化,而不會被異質文化所同化,文化的民族性也會得到不斷的豐富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漢唐時期,由於胡漢民族長時期的雜處錯居,在飲食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並最終趨於融合,使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胡漢民族的飲食文化交流與融合也不是簡單地照搬過程,而是結合了本民族的飲食特點對外來的飲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適合於本民族。漢族接受胡族飲食時,往往滲進了漢族飲食文化的因素,胡漢民族在飲食原料的使用上都在互相融合,但在製作方法上還是照顧到了本民族的飲食特點。這種吸收與改造極大地影響了唐代及其後世的飲食生活,使之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包羅眾多民族特點的中華飲食文化體系。可以說,沒有漢唐時期的胡漢飲食交流,中國後世的飲食文化將會蒼白得多,胡漢各族的飲食生活也將會單調得多。同時,漢唐時期胡漢民族飲食原料交流與融合,對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⑺ 唐朝時期的茶文化發達,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茶從中國的西南地區,經巴蜀順長江而下。歷經數千年蒙昧混沌,興亡盛衰,終於來到了茶聖陸羽生活的唐代。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作為其時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唐代海陸交通發達,政治、文化影響遠遠超出國界。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從隋朝到唐、宋時期大約經過了六百多年,這是我國古代茶文化發展極為興盛的時期。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大大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名茶、貢茶也開始出現了。正是在這一時期,茶始有字,茶始成書,茶始銷世,茶始征稅。唐代飲茶風俗,品飲技藝都已法相初具,並深深影響到後世。而陸羽《茶經》的問世,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更具劃時代的意義。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唐朝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

⑻ 唐朝人如何飲茶

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隨著唐帝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時,曾將一套價值無與倫比的宮廷茶具,奉獻給法門佛祖。1987年4月3日,這批稀世珍寶重見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轟動。這說明,唐代已是我國種茶、飲茶以及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茶葉逐漸從皇宮內院走入了尋常百姓的家庭,因此無論是宮廷茶藝、宗教茶藝、文士茶藝和民間茶藝,不論在茶藝內涵的理解上還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趨於成熟,形成了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飲茶之道。 唐朝人到底是怎樣喝茶的?這是一個人們感興趣的問題。西安福寶閣根據我國茶文化專家、學者的研究,及陸羽《茶經》的記載,藝術地復原了「大唐茶韻」,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貴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禪茶」、「大唐民俗茶」等,讓今人了解了大唐的茶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嘗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一詩中就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葯能這么長壽? 老僧說沒吃什麼葯,唯一的嗜好是飲茶。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境界,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閱讀全文

與大唐茶文化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d孔燈閃爍故障解決方法 瀏覽:938
治療半月板前角損傷方法 瀏覽:286
高速公路快速減速方法 瀏覽:801
銅牌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398
簡單的鉛筆懸浮方法 瀏覽:889
如何控制體脂的方法 瀏覽:396
皮毛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41
手機主板漏電修補方法 瀏覽:394
輕微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504
減肥平台期解決方法 瀏覽:544
茶的質量要求與鑒別方法論文 瀏覽:485
遙控電路板連接方法 瀏覽:595
輸送皮帶頭尾連接方法 瀏覽:182
食用油假真方法 瀏覽:114
快速減脂肪方法 瀏覽:854
植物碳中和的計算方法 瀏覽:237
溢彩年華衣櫃的安裝方法 瀏覽:472
喉嚨燒心怎麼解決最快方法 瀏覽:738
甜椒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01
打結的使用方法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