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讀後感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27 22:19:50

1. 國際關系史袁明讀後感

國際關系學
1.《國際政治學概論》 李少軍 主編 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 王逸舟 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世界政治:趨勢與變革》(原版影印)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5版) [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國際關系史
1.《國際關系史》 劉德斌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國際關系史》 袁明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國際關系史(現代卷)》 方連慶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戰後國際關系史》 方連慶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南開大學的國際關系考研一共考四門,外語、政治、國際關系學和國際關系史。以上是南開大學09年國際關系考研專業書目,希望對你有用。

2. 國際關系研究有哪些方法論

想要談論此問題必須搞清什麼是國際關系.國際關系是指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關系.分析的根本著眼點在於國家的利益.無論制定什麼方案,採取什麼行動都是從自己的利益考慮的.例如利比壓這一事件,涉及到利比壓、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國家,那麼我們看待問題決不能停留在外表現象.西方國家採取軍事行動,主要是考慮到中東問題,.這里戰略位置重要,石油資源豐富.西方國家的行動不僅考慮這些問題,還有政治糾紛.他們企圖通過戰爭來控制這個國家,使親西方的政府上台.所以我們看待國際問題必須從這一高度來看待

3. 找一篇關於近現代國際關系書籍的讀後感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是以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為基礎的,顧名思義近現代國際關系主要包括2個時間段的國際關系:近代國際關系和現代國際關系。國內國際關系史學界對近代和現代國際關系史的斷代,一般沿用這樣的標准:近代國際關系是以1648年結束「30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開端的,其下限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現代國際關系史是以1919年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和會為起點,下限是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
30年戰爭之後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志著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午開端,歐洲因此進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時代,締約之後,歐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館,進行專門的外事活動,正式的國際關系逐步建立,這個和約是各個交戰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它勉強調和了錯綜復雜的利害關系,在歐洲建立了一個相對均勢的國家體系,但也為以後歐洲列強發起的戰爭埋下了隱患,在戰爭中,以國家主義為特徵的近代國家專制體系逐步形成。

到18世紀下半葉,戰爭連綿不斷,但它卻使西方政治社會發生質的改變,它使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形成,美國、FaGuo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們經過努力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們是資產階級成長的結果。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主權在民,意味著君主專制時代已經過去,以國家為本位的時代已經到來。美國的獨立是是殖民地人民意識的覺醒,民主訴求日益強烈的結果。殖民地人民渴望在新大陸建立一個嶄新的民主國家,因此在戰爭中,弱小的美國巧妙地利用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矛盾,取得了獨立戰爭得勝利。但是美國國內心是鄙夷那些歐洲舊的君主,同時為了保護自己,因而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實行孤立主義政策。FaGuo大革命對當時的影響比美國要大的多,因為FaGuo是當時歐洲的主要強國。FaGuo憑借其在資產階級民主中所激發出的巨大能量,橫掃整個歐洲,對歐洲傳統的力量均勢產生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拿破崙帝國時期,FaGuo把這一挑戰轉化成對其他歷史上已經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國家的奴役,這就不可避免他們要遭受失敗。

30年戰爭之後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志著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午開端,歐洲因此進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時代,締約之後,歐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館,進行專門的外事活動,正式的國際關系逐步建立,這個和約是各個交戰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它勉強調和了錯綜復雜的利害關系,在歐洲建立了一個相對均勢的國家體系,但也為以後歐洲列強發起的戰爭埋下了隱患,在戰爭中,以國家主義為特徵的近代國家專制體系逐步形成。拿破崙戰爭結束了,FaGuo失敗了。戰勝國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歐洲進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也就是維也納體系。對FaGuo而言,這個體系大體上有2的內容:一是FaGuo國內的秩序,即波旁王朝的復辟;2是防止FaGuo的再度稱霸,主要有針對FaGuo的四國同盟條約,以及對FaGuo周邊國家領土的安排,如荷蘭和比利時的合並,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國等。把FaGuo的情況放大,維也納體系的總的輪廓就顯露出來,包括各國國內的正統秩序,以及各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均勢秩序,尤其是領土均勢秩序。所以維也納體系的運轉,也基本上包括2層含義: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和平,首先是領土現狀:保衛正統秩序。維也納體系的運轉主要表現就是所謂的歐洲協調。

4. 國際關系與大國戰略 讀書筆記

《國際關系與大國戰略》讀書筆記

「國際關系是超越國家界限的國際社會關系」。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關系內在規律及運行機制的科學,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現在已經相當發達。

近代國際關系格局形成以來經歷了一下幾個階段:

1。威斯特伐尼亞體系(1648-1815年)

2。維也納體系(1815-1856年)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9-1945年)

4。雅爾塔體系(1945-1989年)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兩極格局解體,逐漸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其中「一超」指的是

美國:

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狀態,1999年,其GDP總量達到91904億美元,佔全球GDP總量的31%;與此同時,其國防開支約佔全球的40%,「比排名緊隨其後的其餘20個世界軍事大國的國防開支總和還要多。」從這些數字我們還可以看出,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依然占據「力量中心」的位置。而日本、歐洲、俄羅斯、中國、印度、東盟等國家和地區與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仍然會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然而,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強大的國力使美國的霸權主義勢力迅速壯大,其充當「世界警察」,試圖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野心急劇膨脹,妄圖將美國式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強加於其它國家和人民的頭上,已經事實上破壞了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和發展。這點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相關的實例不勝枚舉,這里不再贅述。

當然,同歷史上的任何霸權一樣,美國霸權主義逃脫不了盛極必衰的命運。而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更是給美國人敲響了警鍾,同時也致使美國人的戰略重點由遏制大國崛起轉移到了打擊恐怖主義以及謀求大國合作。

從這一點上看,這次恐怖主義襲擊也給了中國等「備受美帝國主義壓迫」的其它國家以喘息之機。當然,恐怖主義也是要打擊的。任何事務都有兩面性,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國際關系如此錯綜復雜的根本原因。

然而如果指望美國在恐怖襲擊後從此「改邪歸正」,「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大錯特錯了。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並未就此罷手,而是變本加厲地推銷其單邊主義,2002年的伊拉克戰爭就是一例,雖然遭到法、德、俄、中等國的反對,美國仍然堅持使用武力,這無疑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看到了其霸權主義的本來面目,歐洲的制約,對於美國來說,將越來越大。同時,伊戰激化了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這也表明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方向。

「多強」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國家:

俄羅斯:

隨著蘇聯的解體,雅爾塔體系也隨之土崩瓦解。世界上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力量消失得無影無蹤,國際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三世界在國際社會上低位有所下降。同時,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嚴重挫折。

作為「法定繼承者」的俄羅斯,部分取代了原蘇聯的勢力,盡管喪失了超級大國的低位,但仍是當代世界大國之一,尤其在軍事方面,在國際事務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蘇聯解體後,俄國的對外政策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路程,從向西方「一邊倒」,經過東西方兼顧的「雙頭鷹政策」到現在的「全方位」,實現了方向性的轉變,也逐漸成熟起來。

經濟方面,普京上台後,持續萎縮的經濟開始復甦,今年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日本: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經過戰後60多年的發展,從經濟、技術、金融實力上看,已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現在,日本正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迅速向世界政治軍事大國邁進。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日本經濟繁榮背後的野心。近年來,軍國主義勢力抬頭,各任首相爭相參拜「靖國神社」,欲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其無恥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

對於日本右翼勢力的抬頭,中國要提高警惕。

對日本,中國再強硬也不過分。

關於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策略: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經歷了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

1。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戰略(20世紀50年代)

2。「兩個拳頭打人」戰略(20世紀60年代)

3。「一條戰線」戰略,側重反對蘇聯霸權主義(20世紀70年代)

4。對中國外交戰略進行重大調整(20世紀80年代)

5。中國外交新局面(20世紀90年代至今)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迅速上升,經濟、政治、軍事勢力不斷增強。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但仍不是世界強國。

5. 《國際關系的理論與實踐》課的心得體會怎麼

本學期,我學習了《當代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關系》的課程,值此期末之際,對本學期的課程學習情況作一簡單總結。 不同於以前政治課一灌輸方式的授課形式,本學期政治課老師將本節課的內容分成若干主題,例如:中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再將全班分成八小組,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匯報。這樣使枯燥無味的政治課變得趣味而生動。首先讓我體會最為深刻的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學習,使我體驗了中國偉大的經濟改革,從建國前我國「一窮二白」的經濟現狀到現在全球經濟中備受矚目的大國,其中的經濟成就不得不歸功於我國的幾場偉大的經濟改革。建國後,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我國建立了初步的工業基礎,也完成了向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從此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建設與探索時期,80年代的改革開放將我國與國際連接,體制的改革使企業管理體制搞活,將經濟現狀上的一潭死水變為一簇活泉,我國的經濟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經濟事業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實體之一,是國際市場中的各國企業爭相搶奪的主要市場,中國的經濟情況對世界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自然我國的經濟改革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弊病,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增長與社會進一步開放,但我們也應實事求是地結合當時國內國外具體形勢來看待其中的問題,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的磕絆也應得到理解,探索不可能一帆風順地走完全程。 雖然表面上看我國的經濟情況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問題不容我們忽視,我們不僅要對其進行高度的關注,更要針對具體問題仔細研究提出有利改善的建設性方案,建設性應大於批評性,與其對政府工作、社會行為的種種缺陷指指點點發泄不滿,不如集中智慧與能量多做實事,為問題的解決多找突破的途徑。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體現在多個方面,但大多都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說是一些較普遍性的經濟特徵,比如地方經濟保護主義、半開放型生產方式、無節制的浪費資源、出口產品多是低端產品、出口結構偏低偏輕、產品的自主研發與自主創新偏少,雖然我國在與其它國家的出口貿易中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但我們難以說我國在國際貿易總額占據優勢,更不能說我國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足夠強勁,這些巨大的貿易順差一是由我國的廉價勞動力一分一分積累而來,二是其中主要份額不是由我國得到。其中的產品研發費用,品牌盈利仍流向科研有明顯優勢的歐美發達國家。另外,粗放型增長方式是不能讓經濟增長持久的,經濟增長毫無疑問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接納外企、引進外資的同時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堅持,拒絕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經濟污染而坐享其中的經濟效果。 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在不斷的經濟改革中進行的,我國的經濟現狀也正處於已有一定經濟基礎但處於競爭弱勢的節點上,出現問題並不可怕,主要的是我們應該以哪種態度去面對問題,相信國家將繼續走進下一場改革,使我國的經濟進入下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另外,我們組匯報的是「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通過查找文獻,整理資料,通過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方面進行了剖析,我體會到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和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一)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實施清潔生產。其次要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再次要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二)政治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其次要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再次要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最後要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應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當然,在一個學期的學習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像從前那樣能夠搜集很多與所學課程相關的資料進行自我拓展學習,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其實我深知,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和理解絕對不僅僅是一學期的課程而已,而應該作為人的一生的學習內容更是將來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將來我一定會繼續關注、學習和更新這方面的內容。

6. 國際關系研究方法有意思嗎

這不是有沒有意思

任何一個領域 你必須得掌握研究方法 當然 你不想在這個領域有深入發展就算了

國際關系研究方法可以去看看閻學通的《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和李少軍的《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胡宗山的《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也可以看看

7.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政治立場密切相關。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需要從各個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理解。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問題,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往往不盡相同。 它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國際政治的主要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柢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國際政治的發展變化,也是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研究分析國際政治問題時,必須全面把握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而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中,隱含著一定的階級關系。以階級分析方法看,在社會主義國家登上國際舞台後,國際政治斗爭的本質特點則表現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即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殖民主義是階級壓迫的擴大和延伸,它形成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殖民制度;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是爆發世界大戰的根源。
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試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學者提出的依附論。他們認為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的擴張,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其結果是形成了「中心-外圍」的格局。「外圍」(指發展中國家)受「中心」(指發達國家)的剝削,資源的剩餘價值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心」,成為資本擴張的犧牲品,陷入難以逆轉的依附狀態。還有人指出跨國的資產階級在當代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統治權,跨國公司在其「整合」世界經濟的過程中,造就了一個「國際資產階級」,這個階級的成員將本人所屬民族的利益置於次要地位,相互勾結,並同跨國公司所在國的統治者結成特殊的聯盟。從世界范圍內看,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和國際工人階級的對立;在一個國家內部,又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同被剝削人民的矛盾和對抗。 國際系統或體系是比國際結構含義更為廣泛的一個傳統概念。國際政治研究中的系統論,是西方學者在行為主義流行的60年代首先採用的。在西方國際政治學界影響較大的相互依賴論和一體化理論,是在系統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系統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可以是由所有主權國家組成的全球系統,可以是某一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也可以是某一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經營網路系統。全球系統包含若干個地區系統,後者是前者的子系統;某個國家的政治系統是地區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子系統,這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又是該國政治系統的子系統。每個層次的系統都有其特徵,可能是鬆散的、嚴密的、穩定的、不穩定的,但都力圖保持某種均衡,針對內外變化進行調整。每個系統都有其邊界,使它與活動環境相區別。每個系統又有其一定的開放性和適應性,有信息網路和輸入、輸出。某一系統(如國家政府)的輸出(如執行政策造成的後果)都會形成反饋,作為輸入重新進入該系統,如此循環往復。
系統分析方法強調大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把國際關系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因素,看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其中任何一個或一部分變數若發生變化,其他變數或變數組合就會同時變化或接連發生變化。國際系統是由無數個國家的和非國家的社會系統組成的。它們之間又有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每個國際事件都必然有兩個根源,一個來自參與事件的社會系統,另一個來自有關系統之間的一連串相互作用。同樣,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是國內政治的繼續,另一方面也是該國家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系統的比較方法主要描述國際關系史或外交史,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研究者力圖揭示在類似的國際條件下,某種現象的重復發生,告誡人們重視國際政治發展的歷史規律。
80年代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熱衷於「案例研究」,他們按照一般的調查方法設計出調查提綱,帶著同一組問題去考察許多不同的案例,希望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建立一些模式,得出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如在國際沖突的研究中,一些歷史學家同政治學家合作,分析歷史上的若幹事例,企圖找出哪些因素容易將國際矛盾和危機激化為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他形式的比較研究包括國際政治同國內政治的比較、各國對外政策的比較、決策過程的比較、國際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對外交產生影響的政治文化的比較等。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使國際政治學同比較政治學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西方國際政治學中,實證方法是傳統的規范方法的對立面。所謂「規范方法」指的是強調價值判斷和道義原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政治進行主觀上的定性分析。實證方法的特點是著重從客觀事實中取證,通過數據、公式、圖表、模擬等方式顯示國際關系的規律性,認為定量分析在國際問題研究中不但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最常見的定量分析見於對各國綜合國力的評估。模擬方法則常用於軍事戰略的研究。8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有關綜合國力的量化研究和戰略模擬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定量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同定性方法相結合,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學者的共識。

8. 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讀後感 一千字。

花了大概1個多月的時間,粗略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在這里首先檢討一下自己讀書速度之慢,以後應更勤勉一些。

讀完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就是:全,爭論無定論。

首先是全,這本書詳細的論述了國際關系的宏觀理論:理想主義,各種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也詳細的說明了其他中觀層次的理論,也就是關於國際關系注重的一些議題,戰爭與和平、沖突、國際合作、危機等。此外還有微觀層面的理論,也就是涉及國家和國際行為體內部的事情,如權力、制度、行為體、對外政策、對外行為、國家制度、領導人性格、決策團體的集體意識等等的理論。

其次是爭論無定論,關於各種學說和中流派和各種觀點,每位學者有自己的觀點和反駁其他學者的論據,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缺陷。社會科學也許就是這個樣子吧,百家爭鳴畢竟是個好事,但是作為讀者來說,這么多觀點,我自己需要進行評斷,也會形成自己的傾向。但是讀畢,也確實會產生一些迷茫之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而要把自己的觀點成功地灌輸給他人或者說讓他人信服自己的觀點其實是一點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因為他們也是懷有同樣的意圖的。但,這也許就是社會科學之美吧。

最後,這本書還對國關理論在21世紀的發展進行了展望。毫無疑問,針對21世紀的情況會有一些針對研究,但估計多半是議題導向的,不過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畢竟理論最終的目的還是能夠最終適用於實踐罷了。文末提到了未來學,人類對未來的確充滿迷思,但是我卻深深懷疑人類預測未來的能力。也許我是不相信自己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吧!但是我必須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理論的科學與否並不能預測未來事態的發展,這無關科學與否,而在於人的睿智與否,而是否如今還有這樣的人就未曾可知了。

閱讀全文

與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7歲晚上失眠有什麼方法 瀏覽:30
手滑式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50
人民日報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瀏覽:566
矩形梁工程量計算方法說法正確的 瀏覽:475
增生性喉炎治療方法 瀏覽:445
電腦無人機的操控方法 瀏覽:430
快速電熱水器清洗方法 瀏覽:267
紫蘇雲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4
懷孕怎麼減肥最好方法 瀏覽:356
人類都用什麼方法治病 瀏覽:229
紅米5的簡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2
汽車脫脂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915
雞下軟皮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76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 瀏覽:15
腸子漏氣出血治療方法 瀏覽:810
曬白金的鑒別方法 瀏覽:439
痛風快速消腫方法 瀏覽:245
摩托羅拉翻新機鑒別方法 瀏覽:840
單晶硅的檢測方法是怎樣檢測的 瀏覽:58
吸奶器吸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