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新批評主張什麼方法

新批評主張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6 06:07:16

❶ 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等分別以象徵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於詩歌語言的理論和具體作品的分析。他們的理論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❷ 新批評理論的基本特點。

新批評是英美現代文學批評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英國發端,三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並於四五十年代在美國蔚成大勢。五十年代後期,新批評漸趨衰落,但新批評提倡和實踐的立足文本的語義分析仍不失為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之一,對當今的文學批評尤其是詩歌批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新批評」一詞,源於美國文藝批評家蘭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評》一書,但這一流派的起源則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茲。 艾略特可視為新批評的思想先驅。他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論點——非個性論,這一論點構成了新批評文論的基石。艾略特強調批評應該從作家轉向作品,從詩人轉向詩本身。為新批評提供方法論基礎的是瑞恰茲,他通過引進語義學的方法使人們把注意力移向語言。 新批評派有幾代批評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休姆和美國詩人龐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遜和蘭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韋勒克和文薩特,他們共同完成了新批評的理論體系。

1.新批評的理論觀點

文學本體論。這一觀念由新批評的主將蘭色姆提出。他將「本體」這一哲學術語首次用於文學研究。

新批評則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源。以作品為本體,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研究文學的特徵遂成為新批評的理論核心。持有同樣觀點的文薩特和比爾茲利則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主張,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圖謬誤。其二是感受謬誤。文薩特和比爾茲利視對作者意圖的探究為謬誤,其鋒芒所向直指實證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同時他們認為以讀者情感波動弧度的大小評判作品的優劣,是一種感受謬誤。在作家——作品——讀者共同建構的藝術有機過程中,新批評毫不猶豫地斬斷了兩端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批評是一種地道的作品本體論。

結構—肌質論。這一主張由蘭色姆提出。他認為,結構與肌質是相互對應又聯系緊密的概念,所謂結構是一首詩的邏輯線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詩可以用散文轉述的部分,它給予一系列感性資料以秩序和方向。詩始終把握著具體事物的形象,這些具體事物和形象就是詩歌的肌質。詩的結構—肌質是一個不容分割的有機整體,正像一個活人的肉體和精神不可分離一樣,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離的。
語境理論。語境理論是新批評語義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理解新批評方法的前提。這一理論由瑞恰茲提出,後來得到新批評派的贊同和運用。
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的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確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瑞恰茲進一步擴展了語境的范圍。一是當時寫作時的話語語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詞語所體現的「表示一組同時再現的事件的名稱」,這里詞語蘊含了歷史的積淀,一個詞可能暗含著一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某種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新批評的語境理論具有十分開闊的視野,體現了新批評對文學語言的新認識。語境構成了一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闔,產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
2.新批評派在詩歌批評當中的常用術語 意義含混。該術語由燕卜遜引入新批評,指文學語言的多義形成的復合意義。換句話說,意義含混指的是一個語言單位(字、詞)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一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的現象,是指某種修辭手段所產生的多種效果。意義含混以往被視為文學創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評則把它視為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徵,使之大致接近「豐富」、「巧智」的意思。意義含混這一術語的提出和運用將使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更好地對詩歌的復雜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釋,從而豐富詩歌的意蘊。
反諷。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最詳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為「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混意顛倒,這就是反諷。詩歌中的所有語詞都得受到語境的約束,它們的意義都受到語境的影響,因而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反諷。 反諷可以表現在語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話說輕,但聽者卻知其分量。反諷也可以表現在整個作品結構之中。 張力。張力原為物理名詞,由退特引入文學批評中,成為新批評的重要概念。 所謂張力就是指詩歌當中由詞的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所產生的相互牽制、相互依託的關系,詩歌的張力便來自於詞的全部外延與內涵所表現的各種意義的統一。詩歌應該是其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的平衡,字面意思與隱喻意義這兩種因素要同時存在並處於張力的狀態。若過分偏重於字典意義,詩便少了詩味,過分偏重於隱喻意義,又常造成晦澀難懂。只有在兩者的相互約束、相互限制中,使隱喻意義在盡可能理解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使字面意思在盡可能暗示的范圍內保持其意義的一致性,才能使詩內涵豐富而又耐人尋味。 隱喻。隱喻是比喻中的一種,也是新批評詩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辭學上的術語,而成為詩歌的一種基本要素。布魯克斯曾說:「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

總結現代詩歌的技巧:重新發現隱喻並且充分運用隱喻。」瑞恰茲把比喻分為兩個部分,喻體與喻旨,前者是一種具體的形象,後者則是從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義。一般來講比喻中的明喻是喻體對喻旨的直接說明,而隱喻則要求喻體與喻旨「遠距離」、「異質」。

3.新批評的「細讀法」新批評的細讀法不是一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一種「細致的詮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在這種批評中,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一個字,捕捉著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

、暗示和聯想等,其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新批評於五十年代後期開始衰敗,但新批評的一些基本論點和方法已在美國文學批評和文學教學法中留下無法消除的痕跡。有人講如果說新批評已經死去,那它是像一個威嚴而令人敬畏的父親那樣死去的。新批評給當代文學批評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和概念。

❸ "新批評"是什麼

20世紀20至50年代英美批評界影響較大的一支批評流派, 得名於美國約•蘭塞姆所著論文集 《新批評》(1941)。這部文集贊揚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評見解和以文字分析為主的批評方法,稱之為「新批評」,以別於19世紀以來學院派的傳統的批評。
20世紀初英國作家休姆和美國作家龐德所提出的強調准確的意象和語言藝術的主張是新批評派理論的開端。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分別以象徵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而成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批評派成員眾多,主張龐雜,他們的共同傾向主要是:1.他們從象徵派的美學觀點出發,把作品看成獨立的、客觀的象徵物,是與外界絕緣的自給自足的有機體,稱為「有機形式主義」;2.他們認為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批評的任務是對作品的文字進行分析,探究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隱秘的關系,稱為「字義分析」。象徵主義為他們提供了美學理論,字義分析是他們進行評論的具體方法。
艾略特的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從反對浪漫主義的角度提出「非人格化」的學說。針對浪漫主義者關於詩歌是詩人感情的表現的觀點,他認為主觀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進入作品,必先經過一道非人格化的、將個人情緒轉變為普遍性、藝術性情緒的過程,將經驗轉化為藝術的過程。針對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現手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1919)一文中認為「在藝術形式中唯一表現情緒的途徑是尋找『客觀對應物』」,即「一套事物,一種形勢,一串事件,它們是你想表現的那種特殊情緒的公式」;「只要這類東西一出現……那種情緒也就引發了」。這正是象徵主義以特定事物來暗示情思的創作方法,對新批評家注重發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東西很有影響。
理查茲關於詩歌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不反映客觀真實的情緒性語言(《科學與詩》,1925),以及詩歌文字因受上下文的影響而具有復雜的意義(《實用批評》,1929)等見解,促使新批評派強調文字分析和詩歌含義的豐富性、復雜性。
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於詩歌語言的理論和具體作品的分析。燕卜蓀的成名作《晦澀的七種類型》(1930)認為字義越含混就越豐富,詩的價值就越高。蘭塞姆在《新批評》中認為詩歌語言具有「骨架」(指主題思想或詩篇的邏輯)和「肌理」(指從文字到標點的藝術處理)相沖突的特點。布魯克斯在《嘲弄——一種結構原則》(1951)中把詩篇上下文對於一個陳述語的修正稱為「嘲弄」,說它是任何詩篇結構的主要原則。泰特在《論詩的張力》(1938)中把詩篇的意義規定為文字的「內含」(指比喻意義)和「外延」(指邏輯意義)所形成的「張力」,張力最後獲得平衡或調和,詩篇才算成功。 在具體作品的評論上,新批評派推崇象徵派和玄學派,貶低彌爾頓、拜倫和雪萊等詩人。他們的理論和活動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❹ 英美新批評的理論觀點

這一觀念由新批評的主將蘭色姆提出。他將「本體」這一哲學術語首次用於文學研究。
新批評則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源。以作品為本體,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研究文學的特徵遂成為新批評的理論核心。持有同樣觀點的文薩特和比爾茲利則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主張,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圖謬誤。其二是感受謬誤。文薩特和比爾茲利視對作者意圖的探究為謬誤,其鋒芒所向直指實證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同時他們認為以讀者情感波動弧度的大小評判作品的優劣,是一種感受謬誤。在作家——作品——讀者共同建構的藝術有機過程中,新批評毫不猶豫地斬斷了兩端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批評是一種地道的作品本體論。 語境理論是新批評語義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理解新批評方法的前提。這一理論由瑞恰茲提出,後來得到新批評派的贊同和運用。
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的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確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瑞恰茲進一步擴展了語境的范圍。一是當時寫作時的話語語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詞語所體現的「表示一組同時再現的事件的名稱」,這里詞語蘊含了歷史的積淀,一個詞可能暗含著一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某種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新批評的語境理論具有十分開闊的視野,體現了新批評對文學語言的新認識。語境構成了一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闔,產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

❺ 新批評流派的觀點

新批評派雖然被稱為形式主義者,但與較早誕生的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並無直接關聯。其先驅是英國詩人兼批評家T·S·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和批評家理查茲(I. A. Richards,1893~1979),後來因美國學者蘭色姆(JohnCrowe Ransom,1888~1974)的《新批評》(1941)一書問世,它隨之而得名,指的是一批帶有形式主義傾向的學者,美國的「南方批評家」為其主體。不過,他們從未正式成立派別,發表宣言,甚至也無人承認自己是該派成員。本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新批評派在美國風靡一時,並且波及到了其他國家。
本體論批評大致包括三項內容,即作品自主論、作品有機論和細讀法,它們均是在艾略特和理查茲多種詩歌主張的基礎上,經過後人創造性地發揮而逐漸豐富起來的。相對而言,理查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顯得更直接、更深刻些,盡管新批評派也抵制他的某些觀點。

❻ 新批評派的主張是什麼

新批評派主張脫離社會歷史條件、作家的生平經歷和世界觀等「外在」因素,孤立地分析文學作品。他們鼓吹所謂「封閉閱讀」,就是要求批評家闡釋作品文本具體含義,找出上下文個別詞語在意義上的交叉,揭示暗喻、象徵和整個象徵體系的心理意義。

❼ 新批評 這一流派的起源追溯是不是到柏拉圖時期

新批評派及其主張
新批評派雖然被稱為形式主義者,但與較早誕生的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並無直接關聯。其先驅是英國詩人兼批評家T·S·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和批評家理查茲(I. A. Richards,1893~1979),後來因美國學者蘭色姆(JohnCrowe Ransom,1888~1974)的《新批評》(1941)一書問世,它隨之而得名,指的是一批帶有形式主義傾向的學者,美國的「南方批評家」為其主體。不過,他們從未正式成立派別,發表宣言,甚至也無人承認自己是該派成員。本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新批評派在美國風靡一時,並且波及到了其他國家。
本體論批評大致包括三項內容,即作品自主論、作品有機論和細讀法,它們均是在艾略特和理查茲多種詩歌主張的基礎上,經過後人創造性地發揮而逐漸豐富起來的。相對而言,理查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顯得更直接、更深刻些,盡管新批評派也抵制他的某些觀點。
首先,艾略特反對感情外露的詩歌,提倡「非個性」詩論,要求詩人逃避感情與個性,去尋找所謂的「客觀對應物」—— objective correlative,即代表並且激發感情的「一套事物、一種形勢、一串事件」——使之成為詩歌作品裡的獨立自足的象徵體。另一方面,他還主張誠實的批評和敏感的欣賞,不應該關注詩人,而應該關注作品本身;認為根據詩人意圖和情感做出的解釋,必然會損害藝術作品作為藝術的完整性。1 艾氏的詩論,顯然預示著批評目光從詩歌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的轉變。理查茲應和前者關於文學獨具知識、科學對此力有未逮的意見,指出詩歌語言與科學語言正好相反,是一種「偽陳述」(pseudo-statement),不反映客觀真實,不在乎指稱的真偽。在他看來,「真實」這個字眼兒只能用於科學,而在詩歌里,它不過是經驗的余緒,或者心理上的滿足。他勸告讀者,不要運用外在的其他學科的標准去閱讀詩歌。2 這不啻斷言詩歌乃獨立自主之語言製品的觀點,在新批評派那裡得到了幾種反響。克林思·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1906— )聲稱:詩歌批評必須始自「最大限度的細致研究」,看看「詩之為詩究竟說了些什麼」。3 W. K. 溫姆塞特和門羅·比爾茲利(Monroe C. Beardsley,1915—)合撰《意圖謬誤》和《動情謬誤》兩篇文章,反對根據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應來做出判斷,強調作品「內在」結構和因素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割斷作品與作者和讀者的聯系,進而建立一種「客觀的」詩歌批評。他們甚至認為,抒情詩中的「我」也是創造之物,應該目為戲劇性代言人,而不應該目為詩人自己。4 除此而外,理氏還意識到普遍存在的「意釋」習慣,5 是對詩歌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威脅。6 布魯克斯毫無保留地贊同這種意見,索性以「意釋邪說」相稱,向世人明示其錯誤本質。他認為,詩歌含有豐富的言外之意,欲圖意釋是不可能做到的。7 在《雙重動因》一書中,布萊克默(R. P. Blackmur,1904—1965)甚至宣稱:意釋之外「所剩餘的東西,無論是什麼,均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8
其次,理查茲還借鑒前人的成說,把詩歌定義為各種經驗的復雜而精緻的諧和體(reconciliation)。9 於是詩歌就不僅具有自主性,而且增添了有機的統一性。蘭色姆則翻新沿用已久的批評術語,來闡明這種性質:「一首詩是帶有局部肌質的邏輯骨架。」按照他的說法,詩中占據中心地位的陳述或議論即是所謂的「邏輯骨架」(logical structure),它好似房屋的樑柱和牆板;而附麗於「骨架」之上的任何東西,包括詞語、語音、意象、以及詞語內載物所暗示的蘊涵等等,即是所謂的「局部肌質」(local texture),它們好似房屋牆上的壁紙、塗抹物或懸掛物。10布魯克斯勸告讀者,讀詩時不僅僅要把它當作詩去讀,而且要把它當作「一個整體」。11更重要的是,理氏還認為詩歌這一有機體是處於動態的,生機勃發的,其相反沖動的平衡,乃是引發最有價值的審美反應的根本性方策。12新批評派對此心領神會,他們在這種觀點的誘導下,建立了種種有關內在因素相互平衡的理論,如「張力」說、「反諷」說、「悖論」說等等(詳見下文)。關於詩歌文本的意義,理氏劃分出四種不同類型,13這種做法也給英國學者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 )以啟發。後者所撰《歧義的七種類型》一書,用大量實例對語言的歧義現象做了分析和歸納,展示了文字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這本書當時被稱作「現代批評的經典」。
第三,理氏認為,一個詞語常與其所在語境中的前言後語相互映照,其意義也常由後者來決定。因此,他作為大學教授,在學生中一直倡導細致、認真的文本閱讀,並且明確提出了「細讀法」(closing reading)。14這種閱讀方式,為新批評實踐其種種平衡說提供了具體的途徑。李維斯(F. R. Leavis ,1895—)創辦的《細察》和蘭色姆創辦的《肯庸評論》兩種刊物,是新批評派的主要陣地;布魯克斯與沃倫(R. P. Warren,1905— )合編的《理解詩歌》(1938),選講古今作品二百餘種,將細讀法推向規范化,並且曾經作為大學教材多次重刊,影響所及竟至數代人。
綜上所述,所謂「本體論批評」是指一種專注作品本文的閱讀法,不考慮創作動機、歷史背景、社會影響等外在因素,而是根據「張力」、「反諷」、「悖論」等結構原則,過細地分析作品的語言和意象,從中深探情感內容和思想意義。新批評派從來不相信作品有形式和內容之分的二元論,也不承認來自作品之外的任何意義,堅持認為作品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有機體。
到了五十年代末,新批評派就盛極而衰,開始走下坡路了。它那囿於語言媒介的狹隘視角招來了不少批評,不過,後起的種種流派在抨擊它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拋棄它所主張的閱讀方法,國外漢學家的移植也是一個明證。

❽ 新批評派主張的觀點是什麼

它主張脫離社會歷史條件、作家的生平經歷和世界觀等「外在」因素,孤立地分析文學作品。他們鼓吹所謂「封閉閱讀」,就是要求批評家闡釋作品文本具體含義,找出上下文個別詞語在意義上的交叉,揭示暗喻、象徵和整個象徵體系的心理意義。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等分別以象徵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於詩歌語言的理論和具體作品的分析。他們的理論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❾ 新批評的理論觀點

這一觀念由新批評的主將蘭色姆提出。他將「本體」這一哲學術語 首次用於文學研究。
新批評則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原。以作品為本體,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研究文學的特徵遂成為新批評的理論核心。持有同樣觀點的文薩特和比爾茲利則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主張,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圖謬誤。其二是感受謬誤。文薩特和比爾茲利視對作者意圖的探究為謬誤,其鋒芒所向直指實證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同時他們認為以讀者情感波動弧度的大小評判作品的優劣,是一種感受謬誤。在作家——作品——讀者共同建構的藝術有機過程中,新批評毫不猶豫地斬斷了兩端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批評是一種地道的作品本體論。 語境理論是新批評語義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理解新批評方法的前提。這一理論由瑞恰茲提出,後來得到新批評派的贊同和運用。
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的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確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瑞恰茲進一步擴展了語境的范圍。一是當時寫作時的話語語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詞語所體現的「表示一組同時再現的事件的名稱」,這里詞語蘊含了歷史的積淀,一個詞可能暗含著一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某種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新批評的語境理論具有十分開闊的視野,體現了新批評對文學語言的新認識。語境構成了一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闔,產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

如何用新批評派對詩歌進行分析

新批評派
The New Criticism

20世紀20至50年代英美批評界影響較大的一支批評
流派, 得名於美國約·蘭塞姆所著論文集 《新批評》
(1941)。這部文集贊揚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評見解
和以文字分析為主的批評方法,稱之為「新批評」,以
別於19世紀以來學院派的傳統的批評。
20世紀初英國作家休姆和美國作家龐德所提出的強
調准確的意象和語言藝術的主張是新批評派理論的開端。
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分別以象徵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
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而成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批評派成員眾多,主張龐雜,他
們的共同傾向主要是:1.他們從象徵派的美學觀點出發,
把作品看成獨立的、客觀的象徵物,是與外界絕緣的自
給自足的有機體,稱為「有機形式主義」;2.他們認為
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批評的任務是對
作品的文字進行分析,探究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
隱秘的關系,稱為「字義分析」。象徵主義為他們提供
了美學理論,字義分析是他們進行評論的具體方法。
艾略特的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從反
對浪漫主義的角度提出「非人格化」的學說。針對浪漫
主義者關於詩歌是詩人感情的表現的觀點,他認為主觀
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進入作品,必先經過一道非人格化
的、將個人情緒轉變為普遍性、藝術性情緒的過程,將
經驗轉化為藝術的過程。針對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現手
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1919)一文中認為「在藝
術形式中唯一表現情緒的途徑是尋找『客觀對應物』」,
即「一套事物,一種形勢,一串事件,它們是你想表現
的那種特殊情緒的公式」;「只要這類東西一出現……
那種情緒也就引發了」。這正是象徵主義以特定事物來
暗示情思的創作方法,對新批評家注重發掘文字中所暗
示和含混不清的東西很有影響。
理查茲關於詩歌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不反映客觀真
實的情緒性語言(《科學與詩》,1925),以及詩歌文
字因受上下文的影響而具有復雜的意義(《實用批評》,
1929)等見解,促使新批評派強調文字分析和詩歌含義
的豐富性、復雜性。
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於詩歌語言的理論
和具體作品的分析。燕卜蓀的成名作《晦澀的七種類型》
(1930)認為字義越含混就越豐富,詩的價值就越高。蘭
塞姆在《新批評》中認為詩歌語言具有「骨架」(指主
題思想或詩篇的邏輯)和「肌理」(指從文字到標點的
藝術處理)相沖突的特點。布魯克斯在《嘲弄——一種
結構原則》(1951)中把詩篇上下文對於一個陳述語的修
正稱為「嘲弄」,說它是任何詩篇結構的主要原則。泰
特在《論詩的張力》(1938)中把詩篇的意義規定為文字
的「內含」(指比喻意義)和「外延」(指邏輯意義)所
形成的「張力」,張力最後獲得平衡或調和,詩篇才算
成功。
在具體作品的評論上,新批評派推崇象徵派和玄學
派,貶低彌爾頓、拜倫和雪萊等詩人。他們的理論和活
動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閱讀全文

與新批評主張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錢折花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7
自流平強度簡單檢測方法 瀏覽:262
手機同步微信方法 瀏覽:69
邊際效用論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48
pcb掉金的檢測方法 瀏覽:510
鑒別銀元袁大頭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02
磚頭的使用方法 瀏覽:485
32012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69
簡述綜合管廊常用的施工方法 瀏覽:416
大葉將軍菜的食用方法 瀏覽:945
怎麼止腹瀉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49
哪裡有治療扁平苔蘚方法 瀏覽:888
木屑發酵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36
登山手杖使用方法 瀏覽:7
血癌治療方法 瀏覽:482
如何睡前長高的方法 瀏覽:115
山西黃芪食用方法 瀏覽:748
蘋果7鎖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9
車載檯面板連接方法 瀏覽:207
工程退場費計算方法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