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秧歌基本步法有哪些
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步法:
a) 壓腳跟:不同腳位的壓腳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壓腳跟時後半拍雙腳跟提踵,前腳掌著地,雙腿挺膝。前半拍迅速雙腳落腳跟,提起腳跟的時間要短,落地的時間要相對的長一些。
b) 雙膝屈伸:不同特點的雙膝活動。硬屈伸時雙膝快速屈伸並富有彈性;軟屈伸時膝關節的屈伸要有內在的柔韌感,音樂重拍的動作身體重心向下;挺膝時雙膝挺直以示動作的哏、俏特點。
c) 上身動律:東北秧歌的身體韻律主要是左右擺動和前後扭動。橫擺身是身體的左右兩側胸腰交替提壓,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橫擺。前後扭身是以腰為軸,以肩為主身體左右兩側交替前後扭身,肩與上身扭動形成一體,胯不要扭動,如肩的交替前後劃圓即右肩帶動上身後走上弧線到前方,同時左肩走下弧線到後方。
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
所以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起碼是要給得起賞錢的才能去,否則人吃馬喂各種費用就難以開銷了。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熱鬧。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
秧歌的歷史秧歌源於漢民族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至今已有千年。秧歌隊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的人物或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傳統花樣的二龍吐須,卷白菜心,基本動作較簡答,仿造民間勞作的基本動作。
❷ 怎麼學習扭秧歌
學習秧歌的基本步伐——四方步
教學內容:
1、復習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識和以前學習的幾種秧歌步。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隨節拍優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2、知道秧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的知識
3、體驗舞蹈的樂趣,培養學生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准備:1、扭秧歌的資料 2、秧歌道具扇子、手巾花、綢子等(因學生沒有,現暫缺)
教學過
一、復習引入 1、上學期學習了秧歌的一些基本的步伐,同學們還記得嗎? 2、現在想請同學們前後兩個一組相互提醒、相互學習,回憶上學期學習的 幾種秧歌步伐。
二、新授教學
1、讓學生自己隨著節拍跳一跳步伐。老師觀察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
2、指名一位學生要講台上來跳一跳四方步,其他學生通過觀察來說一說,她哪 里跳得好,哪裡跳得不好。
3、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糾正錯誤的動作,老師在一旁指導,糾正學生在舞 蹈中的錯誤。
4、大家一起跳一下,老師看整體效果,並且兼顧到一些學生的情況,給與指導。 這樣不但可以照顧到大部分學生,也能對少部分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5、這時幾乎所有的學生已經熟悉,並且會跳四方步了,教師示範,提出更高的 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跳出活力和生機。提出兩點注意點:(1)跳得時候動作幅度 大一點(2)跳得時候注意手和腳的節奏要一致。老師給出情境,秧歌是民間的 傳統活動,有東北秧歌、陝北秧歌等很多種類,每到逢年過節,有高興事兒的時 候,就會扭秧歌來慶祝。讓學生想像情境再根據節奏跳一跳。
6、讓學生分組跳。其它學生觀看,從高年級開始到低年級(一共有三年級、四 年級、五年級,高年級跳得比較好一些),從觀看中學習跳得好的同學,對那些 跳得不標準的給與指正。
7、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跳8 個8 拍的四方步。跳結束後,讓學生自己總結自己跳 得時候有什麼有哪裡是跳得比較好的,怎麼跳得哪裡跳得不足,應該怎麼改 。
三、鞏固聯習
1、所有的同學一起再跳一次。
2、休息三分鍾,並且在休息中回憶上學期學習的其他幾個動作,相互學習。
3、請一名記得比較清楚的學生來演示其他的動作,幫助學生回憶上學期學習的 內容。
4、同學之間相互學一學,比一比,跳一跳秧歌的各種步伐。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誰來演示一下的.
五、布置作業 回家收集一些秧歌的資料,下節課大家一起討論。 回家練習今天學習的秧歌四方步。
❸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是什麼要詳細的
東北秧歌動律介紹 東北秧歌是東北三省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藝術,擁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熱烈、歡快、火暴、詼諧是它的特點。其音樂特徵也十分明顯,既火暴熱烈,又歡快、俏皮、風趣,優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絹、扇子、花棍和提花燈等。既有廣場歌舞自娛性特點又有表演性舞蹈特點,基本風格是艮勁、美勁、潑辣勁。東北秧歌的動律風格可概括為「穩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勁兒、美勁兒及潑辣勁兒給這一舞種增色不少。 東北秧歌的「浪」,體現在身上的動律;「艮」表現在踢步的「快出慢落」中;「踢步」的節奏感特別強,單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多種不同的變化,踢出的那一瞬間是非常快的用力過程,這一過程猶如一個快吸氣,落腳時彷彿突然呼吸的頃刻,但很快地又轉化為一個長嘆似的重心移動。在這些種變化中,掌握東北秧歌一拍緊跟一拍的節奏特點和弱拍出、重拍落產生的「艮勁兒」「美勁兒」「潑辣勁兒」特點的美學特徵。落地與重心移動充分地體現了穩、美、浪的動律風格特點。由此可見,踢步不僅表現了「艮」,同時也表現了「浪」。「浪」使人聯想起弧線。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形成一個小弧線,前踢步:重心移動形成下弧線。後踢步與側踢步:重心移動的感覺是上弧線。把這些弧線連貫起來,形成浪的弧線動感。 東北秧歌膝部短促,有彈性的曲伸,是各種步伐的主要動律,腰部扭動,肩部劃圓是上身的主要動律。東北秧歌中手絹花和鼓的動作非常豐富,是情緒宣洩,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舞蹈表演貫穿「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體風格,其性質是民間舞蹈典型風格的動作分析及運用。體現在基本動律的訓練上,(1)壓腳跟:不同腳位的壓腳跟。(2) 雙膝屈伸:不同特點的雙膝活動。 (3) 上身動律:東北秧歌的身體韻律主要是上下,前後動律和八字圓動律 以基本動律為據,擴充民間舞的表演空間。將動作,道具,感情三者相結合,提高形體的表現力和表演能力。培養「以情帶動」表演,並運用所學的動作,充分表現舞蹈的情節,表達內心的情感。如在手巾花的訓練中,為強化,烘托東北秧歌火爆熱烈的藝術氣質,在掌握基本動態及感情的前提下,加強手巾花技巧訓練的教材內容,從而擴大這一道具的使用范圍,拓展了緣物寄情的手段,增強了表現力。強調並注重動作的過程和發力點,重視「點」與「點」之間的「線」,增加動作的「韻」韻味。再配上一定的情感, 強弱對比鮮明,輕重緩急巧妙的動態特徵,較鮮明地顯示了東北人熱情,質朴,剛柔相濟的心理特徵。
❹ 東北扭秧歌鼓點的口訣
東北扭秧歌鼓點的口訣:
「強 強其強其 強強 強強其強其,強 強其強其 強強 強強其強其」如此反復。
「咚咚囔囔囔,咚咚囔囔囔,咚咚囔, 咚咚囔, 咚囔咚囔,咚咚囔」如此反復。
「噠噠咚咚咚,噠噠咚咚咚,噠噠咚,噠噠咚,噠咚噠咚,噠噠咚」如此反復。 高朝:噠咚噠咚噠咚噠,後面的噠為重。
踩高蹺它也分高、低兩種:高的為"高跣」,低的叫"踩寸子」。
高蹺的扮演者所扮演的人物為:頭蹺:武丑打扮,手持馬鞭,是全隊的指揮。二蹺:武旦打扮,亦持馬鞭。
老蒯、彩婆子,穿農村中生活服裝,持長煙袋鍋子或棒槌。上裝:梳大辮扎綵球,彩色大襟上衣、長裙,手持扇子或手巾,一般為兩三名。下裝:穿帶短水袖大襟上衣,長褲,腰扎綵帶。一般為兩三名。漁翁、漁女,戲曲打扮。其他還有傻柱子、白蛇、許仙、青蛇等戲曲人物。
互相扭逗,雙人對舞。由上、下裝為一組,稱作「一幅架」。最好的一幅架排在隊列的最後,叫作「底鼓」或「壓鼓的」,集體表演時,伴奏樂隊的鼓手,根據他倆的示意變換鼓點,全隊行進由頭蹺率領並指揮。
東北大秧歌具有扭、扮、唱、逗、耍、雜等多種技巧,具有有各種不同人物的形象,取材大都來源於《西遊記》、《白蛇傳》、《梁祝》等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
❺ 秧歌步的基本步法
(一)前踢步
前踢步兩拍完成,2/4拍(中速)以右腳為動力腿。Da:右腳蹭地快速向前踢出15度,同時左腿快屈膝。第1拍:慢收回右腳,左腿同時直膝,成雙腿直立。Da:左腳蹭地快速向前踢出15度,同時右腿快屈膝。第2拍:慢收回左腳,右腿同時直膝,成雙腿直立。動作時注意踢步要快踢慢收,慢移重心。
(二)後踢步
後踢步兩拍完成。2/4拍(中速)以右腳為動力腿。Da:左腿微屈,右腿勾腳向後踢出。第1拍:右腿慢收回,落地成正步。左腿同時直膝、直立。重心移至右腿。Da:右腿微屈,左腿勾腳向後踢出。第2拍:左腿慢收回,落地成正步。右腿同時直膝,直立。重心移至左腿。
(三)走場步
走場步兩拍完成。2/4拍(稍快)兩腳交替向前或向後走,1拍1步,膝關節微屈,一步一頓,小腿放鬆,腳腕有控制地勾後腳。動作時,保持基本體態。
(四)跑場步
跑場步兩拍完成。2/4拍(快板)做法與走場步基本相同,動作時一腳掌蹭地走,落地時沉穩有力,另一腳稍後踢。
(5)東北秧歌舞蹈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
提壓韻——正步位,雙手叉腰,腰部為軸,身體以肋帶動胸腰交替提壓,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擺動,用呼吸帶動上身動律,重拍在下。
劃圓韻——正步位,雙手叉腰,腰部為軸,左右兩肩交替由1 點向後畫8字立圓,胯保持不動,重拍在下。
前後韻——正步位,雙手叉腰,頭部有節奏、干凈、利索地2、8 點斜上方甩動,要求有停頓,眼神先到。同時,壓腳跟隨動。
❻ 東北秧歌基本動律是什麼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左右擺動和前後扭動。橫擺身是身體的左右兩側胸腰交替提壓,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橫擺。
前後扭身是以腰為軸,以肩為主身體左右兩側交替前後扭身,肩與上身扭動形成一體,胯不要扭動,如肩的交替前後畫圓即右肩帶動上身後走上弧線到前方,同時左肩走下弧線到後方。
音樂的來源與分類
東北秧歌音樂的來源主要是東北地區的一些嗩吶曲牌;當地民間器樂曲的片斷;東北民歌和地方小調;音樂工作者新編的樂曲。此外,它還吸收了一些「二人轉」和「單鼓」的音樂。
民間藝人根據秧歌表演的需要,按不同的場面、人物和速度,常選擇某些樂曲的片斷為秧歌伴奏,民間藝人掌握的曲目愈廣泛,選擇某些片斷為秧歌伴奏的可能性愈大。
❼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與風格特點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移動重心,平時行走時重心就是在不斷地移動,就是坐著、站著,也可以隨時移動重心,人體的中心點一移動,重心就要隨之移動,反過來說:重心一移動,中心點就會移動,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幾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動就流動不起來,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動。在民間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鮮舞的平步、膠州的碾步、花鼓燈的風柳步都是獨具風格的重心移動。在東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體現重心移動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東北秧歌的動律風格可概括為「穩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勁兒、美勁兒及潑辣勁兒給這一舞種增色不少。東北秧歌的「浪」,體現在身上的動律;「艮」表現在踢步的「出急落穩」中,「踢步」的節奏感特別強,單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種不同的變化,踢出的那一瞬間是非常快的用力過程,這一過程猶如一個快吸氣,落腳時彷彿突然呼吸的頃刻,但很快地又轉化為一個長嘆似的重心移動。在這三種變化中,踢出的一剎那體現了艮、俏、潑辣、爽快、乾脆的特點,落地與重心移動充分地體現了穩、美、浪的動律風格特點,由此可見,踢步不僅表現了「艮」,同時也表現了「浪」。「浪」使人聯想起弧線。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其實就是一個小弧線,做前踢步重心移動是下弧線;做後踢步與側踢步,重心移動的感覺是上弧線。把這些弧線連貫起來,就是「浪」的弧線型動感了。 從「踢步」的慢移重心來說,「慢移」本身就給人連綿不斷,非常連貫優美的視覺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漢族女性的委婉、細膩、溫柔、羞澀、含蓄的曲線美。所謂的「美勁兒」,在這時就表露無遺了。「雙花」中的「雙顫步」又別有特點。「雙顫步」重心移動是上弧線,其節奏較為平均,移重心後踢所佔的時間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樂多用小快板,就給人輕松愉快、歡樂向上的感覺。「纏花」中的「頓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於重心移動的過程非常快,無形中使整個格調向熱情火爆的氣氛中去,體現了東北秧歌風格中的「艮勁兒」及「潑辣勁兒」。東北秧歌的訓練點是自下而上,連鎖反應的協調。組成這一連鎖反應的三個主要環節便是腳下的步伐、身上的動律與手上的手巾花。手腳不能協調運動是一般人的通病,而這恰恰是掌握動律風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對一個初學者,要讓他協調起來運動,就必須把這三者的關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點出三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方便記憶,使學者更快地掌握協調動作的竅門。三者的運動都是有「點」有「線」的,在動律與手巾花中都存在著「快吸氣、停止呼吸、化為長嘆」三個過程,在繞花中,花繞猶如快吸氣,剛繞完的頃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間,從手腕到另一次繞花之間所走的弧線是化為長嘆的時候,動律同樣也是有「點」與「線」的關系。動律猶如鍾擺一樣,到弧線的盡頭,就「點到為止」,立即回到動作過程(即「線」)中去,踢步、動律、繞花是平行進行的,動律與繞花的「點」與踢步的重心移動同步進行,這樣三者便協調了起來。 「踢步」之所以顯得「穩」、「艮」,是因為其速度之快,如果沒有「穩落」、「慢移」來緩沖對比,恐怕這個特點就不是特別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說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東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穩」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動才顯得格外的「穩」。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東北秧歌的慢板中佔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來」。這時就必須從動作與動作銜接的過程中著手,只有把動作過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細膩的動作過程就不容易出現搶節拍的現象。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是不可缺少的過程,是「浪起來」的基礎,它起著掌握節拍、灌滿音樂的作用,從前到腳的運動過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牽動及控制。重心移動的過程越慢、越細膩,走的路線越長,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與此同時,整體動作就顯得較有力度、有韌勁、有文化、有內涵。 看民間舞最過癮之處莫過於其動作中所蘊藏的韻味,這個韻味包括了很濃郁的地域特色。當跳得非常嫻熟時,風格韻味都是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的,這是一種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奧妙,只有掌握了這微妙之處,呈現出來的舞蹈才不會流於一般,才不會成為一串不值一看的「動作」。同樣的道理,如果要掌握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就得抓住其奧妙所在。這妙處所在便是腳下的重心移動。我認為,解決好「踢步」與重心的移動,是掌握東北秧歌動律風格的最好方法。
❽ 請問東北秧歌除了十字步,還有什麼簡單的舞步(有文字或圖畫教)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作有;跳踢步繞花,顫步雙花,橫移步大交替花,走場步甩巾,跳踢步甩巾,交替花轉身壓腳跟,纏花,叫鼓,側步閃身,外繞花沿場步,大滑步纏巾,雙臂花錯步跳,前踢步拌殼花,我知道的都告訴你了,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