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會檢驗一對數值是否是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難點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這里困難在於從1個數值變成了2個數值,而且這2個數值合在一起,才算作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用大括弧來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可以使學生從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難;而講清問題中已含有兩個互相聯系著的未知數,把它們的值都寫出來才是問題的解答.這是克服這一難點的關鍵所在.
二、知識結構
本小節通過求兩個未知數的實際問題,先應用學生以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識去解決,然後嘗試設兩個未知數,根據題目中的兩個條件列出兩個方程,從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用描述的語言)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議
1.教師通過復習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識,創設情境,導入課題,並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2.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判斷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組.
3.通過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的教學,通過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去檢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問題.
4.為了減少學習上的困難,使學生學到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教學中不宜介紹相依方程組如
和矛盾方程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組中任何一個方程的未知數的系數全部為0(因為這種數學中的特例較少實際意義)當然,作為特例,出現類似
之類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可以的,這時可以告訴學生,方程(1)中未知數 的系數為0,方程(1)也看作一個二元一次方程.
教學設計示例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和它的解的概念.
2.會將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寫成用含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
3.會檢驗一對數值是不是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嚴格認真的學習態度.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的學習,滲透方程組的解必須滿足方程組中的每一個方程恆等的數學美,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和激情.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討論法、練習法、嘗試指導法.
2.學生學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的概念,並對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強化對概念的辨析;同時規范檢驗方程組的解的書寫過程,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會檢驗一對數值是否是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二)難點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
(三)疑點及解決辦法
檢驗一對未知數的值是否為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必須同時滿足方程組的兩個方程,這是本節課的疑點.在教學中只要通過多舉一系列的反例來說明,就可以辨析解決好該問題了.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具學具准備
電腦或投影儀、自製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通過復習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識,創設情境,導入課題,並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2.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判斷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組.
3.通過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的教學,通過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去檢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問題.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個步驟是
去分母:在觀察方程的構成後,在方程左右兩邊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去括弧:仔細觀察方程後,先去掉方程中的小括弧,再去掉中括弧,最後去掉大括弧;
移項: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數的項全部都移到方程的另外一邊,剩餘的幾項則全部移動到方程的另一邊;
合並同類項:通過合並方程中相同的幾項,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把系數化成1:通過方程兩邊都除以未知數的系數a,使得x前面的系數變成1,從而得到方程的解。
)也屬於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種線性方程,且只有一個根。
參考鏈接:網路——一元一次方程
3. 如何搞好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
1、讀懂題意,把不相關的語言精簡掉,現在應用題考得不是數學,而是語文的閱讀能力,還要有轉化問題的能力。
2、巧設未知數。一道應用題中可以把幾個量都設為未知數,但是哪一個更為簡便,要仔細斟酌。例如:甲乙二人速度之比為3:2,在求甲乙的速度時,我們可以設甲的速度為a千米/小時,乙為b千米/小時,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組;或者設甲的速度為a千米/小時,則乙為2/3a千米/小時,這樣雖然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有分數;或者設甲的速度為3a千米/小時,乙的速度為2a千米/小時
可見最後的設法最好。根據不同的題目設出未知數。
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此時我們可能會遇到二個未知數,而只能列出一個方程,我們就要看看是不是還有隱含條件,比如人數、物體的個數,都要是正整數,這就是隱含條件,尤其在不等式方程中要用到。還有就是分式方程要驗根
5、寫清單位和答話。這一步往往被忽視,其實這一步恰恰反映出你是否讀懂了題目,是否知道題目要求的是什麼,在考試中是要站分數的。
6、勤加練習,熟能生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這是個人作為學生的一點心得,我想只要師生共同努力,老師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變畏難情緒為積極進攻,任何事情都不會是難的。沒有興趣,就算是再好的良方,也是沒有辦法
4. 初一年級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
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育重點和難點
重點: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解法.
難點:字母系數的條件的運用和公式變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問:什麼叫方程?什麼叫一元一次方程?
答: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次數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 解方程2x-1 3-10x+1 6=2x+1 4-1
解 去分母,方程兩邊都乘以12,得
4(2x-1)-2(10x+1)=3(2x+1)-12,
去括弧,得
8x-4-20x-2=6x+3-12
移項,得
8x-20x-6x=3-12+4+2,
合並同類項,得
-18x=-3,
方程兩邊都除以-18,得
x=3 18 ,即 x=1 6.
二、新課
1.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我們把一元一次方程用一般的形式表示為
ax=b (a≠0),
其中x表示未知數,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數,對未知數x來說,字母a是x的系數,叫做字母系數,字母b是常數項.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系數用字母來表示,那麼這個方程就叫做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
次方程.
以後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在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
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只含有數字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按照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最後轉化為ax=b(a≠0)的形式.這里應注意的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兩邊,這個式子的值不能等於零.如(m-2)x=3,必須當m-2≠0時,即m≠2時,才有x=3 m-2 .這是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和只含有數字系數的方程的重要區別.
例1 解方程ax+b2=bx+a2(a≠b).
分析:這個方程中的字母a,b都是已知數,x是未知數,是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這里給出的條件a≠b,是使方程有解的關鍵,在解方程的過程中要運用這個條件.
解 移項,得
ax-bx=a2-b2,
合並同類項,得
(a-b)x=a2-b2.
因為a≠b,所以a-b≠0.方程兩邊都除以a-b,得
x=a2-b2 a-b=(a+b)(a-b) a-b,
所以 x=a+b.
指出:
(1)題中給出a≠b,在解方程過程中,保證了用不等於零的式子a-b去除方程的兩邊後所得的方程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2)如果方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時,一般要化成最簡分式或整式.
例2 x-b a=2-x-a b(a+b≠0).
觀察方程結構的特點,請說出解方程的思路.
答:這個方程中含有分式,可先去分母,把方程轉化成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在方程變形中,要應用已知條件a+b≠0.
解 去分母,方程兩邊都乘以ab得
b(x-b)=2ab-a(x-a),
去括弧,得
bx-b2=2ab-ax+a2,
移項,得
ax+bx=a2+2ab+b2
合並同類項,得
(a+b)x=(a+b)2.
因為a+b≠0,所以x=a+b.
指出:ab≠0是一個隱含條件,這是因為字母a,b分別是方程中的兩個分式的分母,因此a≠0,b≠0,所以ab≠0.
例3 解關於x的方程
a2+(x-1)ax+3a=6x+2(a≠2,a≠-3).
解 把方程變形為,得
a2x-a2+ax+3a=6x+2,
移項,合並同類項,得
a2x+ax-6x=a2-3a+2,
(a2+a-6)x=a2-3a+2,
(a+3)(a-2)x=(a-1)(a-2).
因為a≠2,a=-3,所以a+3≠0,a-2≠0.方程兩邊都除以(a+3)(a-2),得
x=a-1 a+3.
2.公式變形.
在物理課中我們學習了很多物理公式,如果q表示燃燒值,m表示燃料的質量,那麼完全燃燒這些燃料產生的熱量W,三者之間的關系為W=qm,又如,用Q表示通過異體橫截面的電量,用t表示時間,用I表示通過導體電流的大小,三者之間的關系為I=Qt.在這個公式中,如果用I和t來表示Q,也就是已知I和t,求Q,就得到Q=It;如果用I和Q來表示t,也就是已知I和Q,,求t,就得到t=QI.
像上面這樣,把一個公式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叫做公式變形.
把公式中的某一個字母作為未知量,其它的字母作為已知量,求未知量,就是解含字母
系數數的方程.也就是說,公式變形實際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公式變形不但在數學,而且在物理和化學等學科中非常重要,我們要熟練掌握公式變形的技能.
例4 在公式υ=υo+at中,已知υ,υo,a,且a≠0,求t.
分析:已知υ,υo和a,求t,也就是把υ,υo和a作為已知量,解關於未知量t的字母系數的方程.
解 移項,得
υ-υ0=at.
因為a≠0,方程兩邊都除以a,得
t=υ-υo a.
例5 在梯形面積公式s=12(a+b)h中,已知a,b,h為正數.
(1)用s,a,b表示h;(2)用S,b,h表示a.
問:(1)和(2)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答:(1)中S,a,b是已知量,h是未知量;(2)中s,b,h都是知已量,a是未知量.
解 (1)方程兩邊都乘以2,得
2s=(a+b)h.
因為a與b都是正數,所以a≠0,b≠0,即a+b≠0,方程兩邊都除以a+b,得
h=2sa+b.
(2)方程兩邊都乘以2,得
2s=(a+b)h,
整理,得
ah=2s-bh.
因為h為正數,所以h≠0,方程兩邊都除以h,得
a=2s-bh h.
指出:題是解關於h的方程,(a+b)可看作是未知量h的系數,在運算中(a+b)h不要展開.
三、課堂練習
1.解下列關於x的方程:
(1)3a+4x=7x-5b; (2)xa-b=xb-a(a≠b);
(3)m2(x-n)=n2(x-m)(m2≠n2);
(4)ab+xa=xb-ba(a≠b);
(5)a2x+2=a(x+2)(a≠0,a≠1).
2.填空:
(1)已知y=rx+b r≠0,則x=_______;
(2)已知F=ma,a≠0,則m=_________;
(3)已知ax+by=c,a≠0,則x=_______.
3.以下公式中的字母都不等於零.
(1)求出公式m=pn+2中的n;
(2)已知xa+1b=1m,求x;
(3)在公式S=a+b2h中,求a;
(4)在公式S=υot+12t2x中,求x.
答案:
1.(1)x=3a+5b 3; (2)x=ab; (3)x=mn m+n; (4)x=a2+b2 a-b (5)x=2a.
2.(1)x=y-b r; (2)m=Fa; (3)x=c-by a.
3.(1)n=p-2m m; (2)x=ab-am bm; (3)a=2s-bh h;
(4)x=2s-2υott2.
四、小結
1.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與只含有數字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但應特別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兩邊時,這個式子的值不能為零.我們所舉的例題及課堂練習的題目中所給出的條件,都保證了這一點.
2.對於公式變形,首先要弄清公式中哪些是已知量,哪個是未知量.把已知量作為字
母系數,求未知量的過程就是解關於字母系數的方程的過程.
五、作業
1.解下列關於x的方程
(1)(m2+n2)x=m2-n2+2mnx(m-n≠0);
(2)(x-a)2-(x-b)2=2a2-2b2 (a-b≠0);
(3)x+xm=m(m≠-1);
(4)xb+b=xa+a(a≠b);
(5)m+nx m+n=a+bx a+b(mb≠na).
2.在公式M=D-d 2l中,所有的字母都不等於零.
(1)已知M,l ,d求D; (2)已知M,l D,求d.
3.在公式S=12n[a1+(n-1)d]中,所有的字母都是正數,而且n為大於1的整數,求d.
答案:
1.(1)x=m+n m-n; (2)x=-a+b 2; (3)x=m2 m+1; (4)x=ab; (5)x=1.
2.(1)D=2lM+d; (2)d=D-2lM.
3.d=2S-na1 n(n-1).
課堂數學設計說明
1.學生對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的認識和解法以及公式變形,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含字
母系數的方程與只含數字系數的方程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當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中的字母給出特定的數字時,就是只含數字系數的方程.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是從復習解只含
數字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入手,過渡到討論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公式變形,
體現了遵循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的規律.
2.在代數教學中應注意滲透推理因素.在解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公式變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所給題中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在方程變形中要正確運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如在解方程中,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乘(或除)方程的兩邊,並要論述如何根據已知條件,保證這個式子的值不等於零,從中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把代數運算和推理蜜切結合.
5.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設計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要求學生學會用移項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學生掌握移項變號的基本原則.
(二)能力訓練點
由移項變形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由算術解法過渡到代數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用代數方法解方程中,滲透了數學中的化未知為已知的重要數學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用移項法解方程明顯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體現了數學的方法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採用引導發現法發現法則,課堂訓練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進競爭機制,調動課堂氣氛.
2.學生學法:練習→移項法制→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移項法則的掌握.
2.難點:移項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
3.疑點:移項變號的掌握.
四、課時安排:3課時
五、教具學具准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製膠片、復合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出示探索性練習題,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移項法則,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以多種形式完成.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首先回顧上節課的有關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6. 一元一次方程怎麼講課
一、教學分析:
本節課設計簡析:本節課內容是列方程解應用題,主要是小學解應用題和中學解應用題的銜接,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體驗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身邊的故事,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學會用方程的思維解決問題。 2、藉助找關鍵句或關鍵詞、畫線段圖或示意圖等方法,引導學生正確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
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發
展。
2、在分析應用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
學,體驗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難點:能分析題意,正確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溫故:分別算出下列繩子的總長度 【設計意圖:為下面的例題做好鋪墊】
二、新課引入:我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丟番圖,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公元3~4世紀)的墓碑上記載著: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兩頰長起了細細的胡須;他結了婚,又度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過五年,他有了兒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兒子只活了他父親全部生命的一半;兒子死後,他又在極度的悲傷中度過了四年,也與世長辭了。」 根據以上的信息,請你計算出: 丟番圖死時多少歲;
或者根據丟番圖的年齡能被6,12,2,7整除,可知這個年齡是6,12,2,7的倍數,所以他的年齡為84,168„„但是根據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記錄》認可的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是法國的讓-卡爾門特,他在1997年8月4日去世時享年122歲。所以丟番圖的年齡為84歲。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和趣味性,可以在開課時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個題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還可以用以前學過的倍數來解決,解題方法多樣性,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做到小學用算式和中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銜接。通過這個題目對比兩種解法可以看出:算術解法是把未知量置於特殊地位,設法用已知量組成的混合運算式表示出來(在條件較復雜時,列出這樣的式子往往比較困難);代數解法是把未知量與已知量同等對待(使未知量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也能發揮作用),找出各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建立方程.】
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審」:審清題意; (2)「設」:設未知數並把有關的量用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
(3)「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檢驗作答。 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1、一隻天鵝在天空中飛翔時遇到了一群天鵝,它向群鵝問好:「你們好啊,100隻天鵝。」群
鵝回答說:「我們不是100隻,但是如果以我們這么多,再加上這么多,在加上我們的一半,再加上我們一半的一半,你也加進來,那麼我們就是100隻了,」問天上飛的群鵝有多少只?
解:設群鵝有x只。 x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和例題思路差不多,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聽懂例題,語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此題可以利用畫線段來分析題意,列出方程。】
2、現在兒子的年齡是8歲,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4倍,請問多少年後父親的年齡是兒子
年齡的3倍。
解:設x年後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3倍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用算式解題較容易出錯,但是用方程解很簡單,讓學生體驗用方程成功解應用題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盤,我做主!
編題目:根據方程X+(X+8)= 40,編一道應用題。
【設計理念:學生具備了讀懂題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麼能不能根據一個方程自己編一道應用題呢?這是能力的提升!學生編完題後互相檢驗,又再一次鍛煉了學生分析題意的能力】 (四)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獲?體驗到方程有時候給我們解應用題帶來很大的方便。 思考題:1、有一群鴿子和一些鴿籠,如果每個鴿籠住6隻鴿子,則剩餘3隻鴿子無鴿籠可住,如果再飛來5隻鴿子,每個鴿籠剛好住8隻鴿子,原有多少個鴿籠?多少只鴿子? 【設計理念:經典問題如何用方程解決】 2、有甲、乙兩個牧童,甲對乙說:「把你的羊給我一隻,我的羊數就是你的羊數的2倍。」乙回答說:「最好還是把你的羊給我一隻,我們的羊數就相等了,」兩個牧童各有多少羊? 【設計意圖:這個題目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說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經過列式計算發現是錯的,這個題目可能有一些學生會用二元的方程解題,對用這種方法的同學提出表揚】
兒子 爸爸
現在的年齡 X年後的年齡 3
【設計理念: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和趣味性。同時也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題目中得到鍛煉,提高解題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樂趣,拓展學生的思維。】
7.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按照當前的做法,可以舉例應用題。
2、先舉例很容易的應用題,然後再加入各種規律。
8.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3種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知識要點:
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今後學習數學的基
礎,應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為:ax2+bx+c=0, (a≠0),它是只含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
的整式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過「降次」將它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種解
法:1、直接開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
二、方法、例題精講:
1、直接開平方法:
直接開平方法就是用直接開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
方程,其解為x=m± .
例1.解方程(1)(3x+1)2=7 (2)9x2-24x+16=11
分析:(1)此方程顯然用直接開平方法好做,(2)方程左邊是完全平方式(3x-4)2,右邊=11>0,所以
此方程也可用直接開平方法解。
(1)解:(3x+1)2=7×
∴(3x+1)2=5
∴3x+1=±(注意不要丟解)
∴x=
∴原方程的解為x1=,x2=
(2)解: 9x2-24x+16=11
∴(3x-4)2=11
∴3x-4=±
∴x=
∴原方程的解為x1=,x2=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 (a≠0)
先將常數c移到方程右邊:ax2+bx=-c
將二次項系數化為1:x2+x=-
方程兩邊分別加上一次項系數的一半的平方:x2+x+( )2=- +( )2
方程左邊成為一個完全平方式:(x+ )2=
當b2-4ac≥0時,x+ =±
∴x=(這就是求根公式)
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 3x2-4x-2=0
解:將常數項移到方程右邊 3x2-4x=2
將二次項系數化為1:x2-x=
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系數一半的平方:x2-x+( )2= +( )2
配方:(x-)2=
直接開平方得:x-=±
∴x=
∴原方程的解為x1=,x2= .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後計算判別式△=b2-4ac的值,當b2-4ac≥0時,把各項
系數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 2x2-8x=-5
解:將方程化為一般形式:2x2-8x+5=0
∴a=2, b=-8, c=5
b2-4ac=(-8)2-4×2×5=64-40=24>0
∴x= = =
∴原方程的解為x1=,x2= .
4.因式分解法:把方程變形為一邊是零,把另一邊的二次三項式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的形式,讓
兩個一次因式分別等於零,得到兩個一元一次方程,解這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所得到的根,就是原方程的兩個
根。這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4.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 (x+3)(x-6)=-8 (2) 2x2+3x=0
(3) 6x2+5x-50=0 (選學) (4)x2-2( + )x+4=0 (選學)
(1)解:(x+3)(x-6)=-8 化簡整理得
x2-3x-10=0 (方程左邊為二次三項式,右邊為零)
(x-5)(x+2)=0 (方程左邊分解因式)
∴x-5=0或x+2=0 (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
∴x1=5,x2=-2是原方程的解。
(2)解:2x2+3x=0
x(2x+3)=0 (用提公因式法將方程左邊分解因式)
∴x=0或2x+3=0 (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
∴x1=0,x2=-是原方程的解。
注意:有些同學做這種題目時容易丟掉x=0這個解,應記住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解。
(3)解:6x2+5x-50=0
(2x-5)(3x+10)=0 (十字相乘分解因式時要特別注意符號不要出錯)
∴2x-5=0或3x+10=0
∴x1=, x2=- 是原方程的解。
(4)解:x2-2(+ )x+4 =0 (∵4 可分解為2 ·2 ,∴此題可用因式分解法)
(x-2)(x-2 )=0
∴x1=2 ,x2=2是原方程的解。
小結: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因式分解法,在應用因式分解法時,一般要先將方程寫成一般
形式,同時應使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
直接開平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公式法和配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公式法適用於任何一元二次方程(有人稱之為萬能法),在使用公式
法時,一定要把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以便確定系數,而且在用公式前應先計算判別式的值,以便判斷方程
是否有解。
配方法是推導公式的工具,掌握公式法後就可以直接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了,所以一般不用配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但是,配方法在學習其他數學知識時有廣泛的應用,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三種重要的數學方
法之一,一定要掌握好。(三種重要的數學方法:換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數法)。
例5.用適當的方法解下列方程。(選學)
(1)4(x+2)2-9(x-3)2=0 (2)x2+(2-)x+ -3=0
(3) x2-2 x=- (4)4x2-4mx-10x+m2+5m+6=0
分析:(1)首先應觀察題目有無特點,不要盲目地先做乘法運算。觀察後發現,方程左邊可用平方差
公式分解因式,化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
(2)可用十字相乘法將方程左邊因式分解。
(3)化成一般形式後利用公式法解。
(4)把方程變形為 4x2-2(2m+5)x+(m+2)(m+3)=0,然後可利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1)解:4(x+2)2-9(x-3)2=0
[2(x+2)+3(x-3)][2(x+2)-3(x-3)]=0
(5x-5)(-x+13)=0
5x-5=0或-x+13=0
∴x1=1,x2=13
(2)解: x2+(2- )x+ -3=0
[x-(-3)](x-1)=0
x-(-3)=0或x-1=0
∴x1=-3,x2=1
(3)解:x2-2 x=-
x2-2 x+ =0 (先化成一般形式)
△=(-2 )2-4 ×=12-8=4>0
∴x=
∴x1=,x2=
(4)解:4x2-4mx-10x+m2+5m+6=0
4x2-2(2m+5)x+(m+2)(m+3)=0
[2x-(m+2)][2x-(m+3)]=0
2x-(m+2)=0或2x-(m+3)=0
∴x1= ,x2=
例6.求方程3(x+1)2+5(x+1)(x-4)+2(x-4)2=0的二根。 (選學)
分析:此方程如果先做乘方,乘法,合並同類項化成一般形式後再做將會比較繁瑣,仔細觀察題目,我
們發現如果把x+1和x-4分別看作一個整體,則方程左邊可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實際上是運用換元的方
法)
解:[3(x+1)+2(x-4)][(x+1)+(x-4)]=0
即 (5x-5)(2x-3)=0
∴5(x-1)(2x-3)=0
(x-1)(2x-3)=0
∴x-1=0或2x-3=0
∴x1=1,x2=是原方程的解。
例7.用配方法解關於x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
解:x2+px+q=0可變形為
x2+px=-q (常數項移到方程右邊)
x2+px+( )2=-q+()2 (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系數一半的平方)
(x+)2= (配方)
當p2-4q≥0時,≥0(必須對p2-4q進行分類討論)
∴x=- ±=
∴x1= ,x2=
當p2-4q<0時,<0此時原方程無實根。
說明:本題是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題目中對p, q沒有附加條件,因此在解題過程中應隨時注意對字母
取值的要求,必要時進行分類討論。
練習:
(一)用適當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6x2-x-2=0 2. (x+5)(x-5)=3
3. x2-x=0 4. x2-4x+4=0
5. 3x2+1=2x 6. (2x+3)2+5(2x+3)-6=0
(二)解下列關於x的方程
1.x2-ax+-b2=0 2. x2-( + )ax+ a2=0
練習參考答案:
(一)1.x1=- ,x2= 2.x1=2,x2=-2
3.x1=0,x2= 4.x1=x2=2 5.x1=x2=
6.解:(把2x+3看作一個整體,將方程左邊分解因式)
[(2x+3)+6][(2x+3)-1]=0
即 (2x+9)(2x+2)=0
∴2x+9=0或2x+2=0
∴x1=-,x2=-1是原方程的解。
(二)1.解:x2-ax+( +b)( -b)=0 2、解:x2-(+ )ax+ a· a=0
[x-( +b)] [x-( -b)]=0 (x- a)(x-a)=0
∴x-( +b)=0或x-( -b) =0 x- a=0或x-a=0
∴x1= +b,x2= -b是 ∴x1= a,x2=a是
原方程的解。 原方程的解。
測試
選擇題
1.方程x(x-5)=5(x-5)的根是( )
A、x=5 B、x=-5 C、x1=x2=5 D、x1=x2=-5
2.多項式a2+4a-10的值等於11,則a的值為( )。
A、3或7 B、-3或7 C、3或-7 D、-3或-7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之和等於零,那麼方程必有一個
根是( )。
A、0 B、1 C、-1 D、±1
4.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個根是零的條件為( )。
A、b≠0且c=0 B、b=0且c≠0
C、b=0且c=0 D、c=0
5. 方程x2-3x=10的兩個根是( )。
A、-2,5 B、2,-5 C、2,5 D、-2,-5
6. 方程x2-3x+3=0的解是( )。
A、 B、 C、 D、無實根
7. 方程2x2-0.15=0的解是( )。
A、x= B、x=-
C、x1=0.27, x2=-0.27 D、x1=, x2=-
8. 方程x2-x-4=0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後,所得的方程是( )。
A、(x-)2= B、(x- )2=-
C、(x- )2= D、以上答案都不對
9.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用配方法解該方程配方後的方程是( )。
A、(x-1)2=m2+1 B、(x-1)2=m-1 C、(x-1)2=1-m D、(x-1)2=m+1
答案與解析
答案:1.C 2.C 3.B 4.D 5.A 6.D 7.D 8.C 9.D
解析:
1.分析:移項得:(x-5)2=0,則x1=x2=5,
注意:方程兩邊不要輕易除以一個整式,另外一元二次方程有實數根,一定是兩個。
2.分析:依題意得:a2+4a-10=11, 解得 a=3或a=-7.
3.分析:依題意:有a+b+c=0, 方程左側為a+b+c, 且具僅有x=1時, ax2+bx+c=a+b+c,意味著當x=1
時,方程成立,則必有根為x=1。
4.分析: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若有一個根為零,
則ax2+bx+c必存在因式x,則有且僅有c=0時,存在公因式x,所以 c=0.
另外,還可以將x=0代入,得c=0,更簡單!
5.分析:原方程變為 x2-3x-10=0,
則(x-5)(x+2)=0
x-5=0 或x+2=0
x1=5, x2=-2.
6.分析:Δ=9-4×3=-3<0,則原方程無實根。
7.分析:2x2=0.15
x2=
x=±
注意根式的化簡,並注意直接開平方時,不要丟根。
8.分析:兩邊乘以3得:x2-3x-12=0,然後按照一次項系數配方,x2-3x+(-)2=12+(- )2,
整理為:(x-)2=
方程可以利用等式性質變形,並且 x2-bx配方時,配方項為一次項系數-b的一半的平方。
9.分析:x2-2x=m, 則 x2-2x+1=m+1
則(x-1)2=m+1.
中考解析
考題評析
1.(甘肅省)方程的根是( )
(A) (B) (C) 或 (D) 或
評析:因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根,所以用排除法,排除A、B選項,再用驗證法在C、D選項中選出正確
選項。也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此方程求出結果對照選項也可以。選項A、B是只考慮了一方面忘記了一元
二次方程是兩個根,所以是錯誤的,而選項D中x=-1,不能使方程左右相等,所以也是錯誤的。正確選項為
C。
另外常有同學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以一個整式,使得方程丟根,這種錯誤要避免。
2.(吉林省)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__________。
評析:思路,根據方程的特點運用因式分解法,或公式法求解即可。
3.(遼寧省)方程的根為( )
(A)0 (B)–1 (C)0,–1 (D)0,1
評析:思路:因方程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有兩個實根,用排除法和驗證法可選出正確選項為C,而A、
B兩選項只有一個根。D選項一個數不是方程的根。另外可以用直接求方程根的方法。
4.(河南省)已知x的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是–2,那麼k=__________。
評析:k=4.將x=-2代入到原方程中去,構造成關於k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後求解。
5.(西安市)用直接開平方法解方程(x-3)2=8得方程的根為( )
(A)x=3+2 (B)x=3-2
(C)x1=3+2 ,x2=3-2 (D)x1=3+2,x2=3-2
評析:用解方程的方法直接求解即可,也可不計算,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解,則必有兩解及8的平方
根,即可選出答案。
課外拓展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是指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項是二
次的整式方程。 一般形式為
ax2+bx+c=0, (a≠0)
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已出現於古巴比倫人的泥板文書中:求出一個數使它與它
的倒數之和等於 一個已給數,即求出這樣的x與,使
x=1, x+ =b,
x2-bx+1=0,
他們做出( )2;再做出 ,然後得出解答:+ 及 - 。可見巴比倫人已知道一元二次
方程的求根公式。但他們當時並不接受 負數,所以負根是略而不提的。
埃及的紙草文書中也涉及到最簡單的二次方程,例如:ax2=b。
在公元前4、5世紀時,我國已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希臘的丟番圖(246-330)卻只取二次方程的一個正根,即使遇到兩個都是正根的情況,他亦只取其中
之一。
公元628年,從印度的婆羅摩笈多寫成的《婆羅摩修正體系》中,得到二次方程x2+px+q=0的一個求根公
式。
在阿拉伯阿爾.花拉子米的《代數學》中討論到方程的解法,解出了一次、二次方程,其中涉及到六種
不同的形式,令 a、b、c為正數,如ax2=bx、ax2=c、 ax2+c=bx、ax2+bx=c、ax2=bx+c 等。把二次方程分成
不同形式作討論,是依照丟番圖的做法。阿爾.花拉子米除了給出二次方程的幾種特殊解法外,還第一 次
給出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承認方程有兩個根,並有無理根存在,但卻未有虛根的認識。十六世紀義大利的
數學家們為了解三次方程而開始應用復數根。
韋達(1540-1603)除已知一元方程在復數范圍內恆有解外,還給出根與系數的關系。
我國《九章算術.勾股》章中的第二十題是通過求相當於 x2+34x-71000=0的正根而解決的。我國數學
家還在方程的研究中應用了內插法。
9.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設計
(1)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並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1)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在小學算術中,我們學習了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關知識,那麼,一個實際問題能否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呢?若能解決,怎樣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相比較,它有什麼優越性呢?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的3倍減2等於某數與4的和,求某數。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為3。
(其次,用代數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列出方程並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後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2)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2.某麵粉倉庫存放的麵粉運出15%後,還剩餘42 500千克,這個倉庫原來有多少麵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麼?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
3.若設原來麵粉有x千克,則運出麵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麵粉,那麼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x-15%x=42500,所以 x=50000。
答:原來有50000千克麵粉。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系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麼?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原來重量-剩餘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1.這兩種相等關系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餘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系來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後,採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
最後,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系,並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式的單位要相同;題中條件應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將一個條件重復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後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6.最好能用計算器再進行一次驗算。 主要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指數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
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都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結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質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結果仍相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及根據:
1.去分母——等式的性質二
2.去括弧——分配律
3.移項——等式的性質一
4.合並——分配律
5.系數化為1——等式的性質二
6.驗根——把根分別代入方程的左右邊看求得的值是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