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
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首文質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但傳統的古詩教學往往過於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諸如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信口開河式的問答等,充斥著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那麼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反復誦讀,引領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涵
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名言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的重要性。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秀詩文」的具體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各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由於小學生記憶力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曉暢如話,短時間內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定的背誦任務並不難。
由於時代久遠,古詩文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的語言障礙。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克服障礙。讀古詩文最基本是讀准字音,明曉句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語音上的障礙,特別是與現代漢語中不同的讀音。如《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讀「xiàn」而不讀「jiàn」。《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讀「jì」不讀「qí」。特別指出的是,教師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在琅琅上口、優美動聽地朗讀中初步領略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產生聽覺上的愉悅感、美感,讓學生沉浸於美好的藝術享受中。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
創設情景,啟發想像感受古詩文的意境
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寫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增添了幾分深夜人靜的氣氛。江岸上是火紅的楓樹,江面上是漁火點點。面對此情此景,離家在外的詩人想到,秋天來了,夜已深,鳥歸巢,自己還飄泊不定,流浪異鄉,不禁秋愁滿懷難以入眠。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在學這首詩時,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寫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像出來,極大地豐富畫面,使學生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對詩的理解。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現代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如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先告訴學生今天將帶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遊,感受一下滿山紅葉的美麗景色,學生頓時興致盎然。在播放圖像的同時,又用語言描述詩人描寫了什麼,詩人又抓住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把這些景物集於一幅畫面上的,然後通過精讀引發學生的聯想。讀「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導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葉構成的和諧優美的山林秋色圖,進而讓學生體會石徑的曲折、山勢的高峻。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則在學生眼前呈現一幅鮮艷如火的楓葉圖,學生就能進一步感受到滿山紅葉的美,給深秋季節帶來熱烈氣氛,有感而發「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最後又浮現出有層次的畫面出來,遠處有一座寧靜的山莊,秋色正濃,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煙裊裊,近處,夕陽下的楓葉一片紅艷......學生從美麗、形象的畫面中得到美的愉悅,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
㈡ 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下)01
一、 以讀為本 欣賞背誦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於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最為活躍。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加強誦讀、品讀從而達到對古詩詞的識記。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加強理解,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我們所做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不僅達到理解,還可以促進背誦。
二、 多體教學 創設意境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我在執教《小兒垂釣》一詩時,如果僅僅讓學生停留在對詩意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這首別有情趣的七絕。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我在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於「推波助瀾」,能帶動學生的心靈的律動。這種清新閑逸的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在教學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我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像瀑布飛瀉而下的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群組學習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謂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無異於告訴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在學校群文閱讀本專題研討課中,本人針對六年級製作了一節復習的形式的群組詩教學,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的課例——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然後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現各類故事的情趣。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次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有效的古詩教學五步法
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文化的深層智慧。
一.興趣引路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為人,並對這首詞發生興趣,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寫了這首,《醉花陰》,寄給他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覺得詞寫得太好了,自己寫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於是趙明誠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了十五首詞,
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雜在這十五首詞中,然後拿給朋友看,要朋友評選哪首寫得最好,朋友欣賞了半天,說道:「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
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
但是提高學生興趣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關鍵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二.創設意境法
意境是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衡量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很重要標准,尤其是一些寫景抒情的詩歌特別注重營造意境,
那麼到底什麼是意境呢?所謂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富於特徵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的把玩,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
從而把握詩歌所展示的意象與內在的意蘊,調動學生的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通過藝術的聯想與想像,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與再造。
從而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㈣ 小學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朗誦訓練,帶領學生去觸摸古詩文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麼,我們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就應該重視誦讀訓練,讓學生從實踐中觸摸古詩文的美。
例如:
⑴採用通讀與精讀相結合,既側重在讀准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又側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⑵採用美讀與品讀相結合,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又能進一步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
⑶進行適當的誦讀比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古詩文的信心。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台,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提高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充當觀眾,而不是演員的話,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長期下去,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會越來越少。因此,作為課堂的導演,我們就要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台,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把他們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課堂中來。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樂學語文,願上語文課,不怕古詩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動活潑的古詩文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此外,還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情景再現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從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學生在實踐中才智得到發揮,就會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積累文化底蘊,進而培養健全的人格,鑄造美好的人生。
㈤ 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教學應步步深入。
(1)讀前准備。如:簡介作者以及時代背景,解釋一些字詞等。
(2)從讀中懂。讓學生反復誦讀,說說每句詩的大意。再深入認識詩的寓意。
(3)啟發審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詩的意境美,從藝術形象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心靈的共鳴,從中受到教育熏陶藝術的欣賞力。
二、應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的分析。
學習詩歌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是不夠的,應當引導學生對一首詩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因為在詩歌中往往是「情與景合、意與象通」,如果抓住了表現情感的景和表現意境的象,把一首詩的許多不同景與象作深入的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相互關系,就能引出這首詩的本質內容。如本課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青山相對出,孤帆日邊來。」這些表面是寫天門的險峻巍峨,長江的浩盪江流,而稍作分析便可得知,那是作者在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應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詩歌是藉助於想像來進行創作的。特別是李白這個富於想像、豪邁情宏的大詩人,其詩作能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如讓學生想像天門山像兩扇門似夾住長江面對峙的景象。從中能調動情感,受到感染。
四、應熟讀成誦。
學習詩歌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和背誦能力,詩歌語言的美必須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到,所以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反復朗讀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
㈥ 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學習古詩詞的意義
古詩與《三字經》《百家姓》,自古以來作為幼兒時期啟蒙的基礎,比如明代就將《唐詩三百首》列為私塾、書院等的教材。古詩可以讓孩子初步接觸到一些修辭手法,初步了解古詩的背景歷史,學習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等。詩詞與詩歌是古代人記錄自身所思所感的方式,更貼近於生活與實事。了解和學習部分古詩,可以讓孩子們對於我國古代的文明有一些畫面感和概念,可以培養孩子們對古代文學的最基礎的興趣。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為他們將來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打好基礎。詩詞中有很多抒發家國情懷,摧人奮進,或者表達人生態度的正能量內容。因此,孩子們在接觸好的詩詞的時候,既能學習到知識,又能很好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培養孩子們孝敬父母,熱愛祖國,真誠待人,重視友誼,重視承諾,報效國家等優良的道德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僅僅學到知識,更應引導他們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正能量,讓他們理解這些積極向上的內容。
㈦ 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與技巧
1.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為教學開展提供前提
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提出,教學理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轉化為以生為本的理念,旨在烘托小學生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只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才能為後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前提。
在此項問題上,教師應給予高度關注,不可為了讓學生記住古詩詞而開展教學,應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文化素質與文學素養,鍛煉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若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及時對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以便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技術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新時期,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而多媒體技術則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重要代表,是提高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
小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認知度較高,對網路、計算機技術等的興趣高,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平台中的圖片、影像資料等方式來開展教學,能烘托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贈汪倫》時,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對一些關鍵的元素進行解讀,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對古詩詞的情境進行動畫展示,以增強學生對本首古詩意蘊的把握,藉助動畫的形式來烘托送友人的情境與氛圍,利用「桃花潭水」來表達作者與汪倫間的深厚友情,讓小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從中了解到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
3.創設趣味性情境,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
相較於白話文而言,古詩詞教學難度在不斷加大,屬於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大。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應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創設趣味性的情境,將古詩詞知識點與情境相互融合,進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從情境之中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與情感美,便於從中感受古詩詞教學的魅力。
㈧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藝術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藝術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000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中明指出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低年級背誦古詩詞是每學年30篇以上,中年級30篇左右,而高年級則為20篇以上。2001年試行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出第一學段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為50篇(段),第三學段為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
薦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見,新課程標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都是古詩中的精品。那麼,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於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准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古時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後,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或個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藉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
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像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像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就必須善於想像。想像力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像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後,請同學們想像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捨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
㈨ 小學三年級古詩教學方法
1、 想像情景,身心體驗
比如,在《宿新市徐公店》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古詩教學七字訣(即擴、留、補、換、調、嚼、連)將古詩描寫的內容情境再現,根據前面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教師可以說:「同學們,讓我們來運用聯想感受詩中所描寫的畫面,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邊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嫩葉還不太茂盛,未能成陰,不能遮涼。」
講到這里,教師可提問 「詩中所描繪的落英繽紛、嫩葉稀疏的畫面,同學們想到了哪一季節的情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什麼時節可見到這樣的情景,讓學生發現生活之美,只要有心,何處無詩意?讓學生懂得:我們要好好愛護這詩化的環境。
其中的人文內涵油然而現。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教師可說:「在一片菜花地里,天真活潑的兒童面帶笑容,正快速奔跑,追趕著蝴蝶,蝴蝶飛入菜花里,便無跡可尋了。」此時,教師可問:「為什麼蝴蝶飛入菜花我們就看不到了呢?」學生便會回答:「因為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此句重在啟發學生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2、 感音像,升華情感
古詩具有音樂美,是從其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的特徵上來呈現的,在小學生看來,古詩讀來是琅琅上口的,聽起來是聲聲悅耳的。教師可藉助音頻材料,重在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流露的情感,達到從詩意向詩境的升華。如《靜夜思》,通過有感情的誦讀,讓學生於深夜對月凝望的惆悵中領悟到作者的思鄉之情。教師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覺性,通過情感的熏陶,再運用優美靈動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所描繪的生動優美的畫面,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聽了之後能夠讀懂詩意,達到情感共鳴。
二、讀講相輔,品味詩意
1、以讀為主,「不求甚解」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中,便包含了「好讀、細讀、熟讀」的概念。
首先,應引導學生向「好讀書」方向發展。這就要培養出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讀古詩;其次,要引導學生慢讀細品,切不可囫圇吞棗、以唱讀的形式來讀古詩,要求學生吐詞清晰。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再者,應要求學生,達到背誦的程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古詩,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古詩詞系統,使其運用於生活之中,可潤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以講為輔,畫龍點睛
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不應該是老師把古詩的詩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一股腦兒地倒給學生,教師的講解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讓學生大膽猜譯,以猜代講。不必刻意花精力去逐字逐句講解。不要太拘泥於形式,不要擔心該怎樣翻譯古詩,要求學生大膽聯想,可以在不脫離文章主旨的情況下去理解背誦古詩文。這樣,學生以一種放鬆的心態去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被動學習為主動,讓學生主動求知,這樣才能學得更快樂,學得更有效,學得更多。
三、循序漸進,感受詩美
第一、反復吟誦,品味語言美。古詩凝煉出來的是精華。它運用誇張、比喻、象徵等多種修辭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和社會人情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等。
第二、理解詞句,領悟意境美。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藝術境界上的美,寫景中包含著作者的情感,而情感以所述之景來襯托。學習古詩,理解詞句所包含的情感,去領悟其意境,能從中受到熏陶,人的性情也得以陶冶。
第三、探尋底蘊,理解哲理美。古詩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情思更有待人們去探索。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中,展現了生命新生衰亡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生命生生不息,一直延續著。其哲理韻味有待學生去探尋。讓學生探索古詩的韻味,可啟發學生思維,以達到藝術熏陶的效果。
㈩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