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思維跟創意思維,對我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價值,可以讓我更靈活面對不同的任務。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解決產品體驗問題;一個是解決溝通問題。現在的設計師或者創意者需要同時具備這兩種思維。
② 淺談產品設計的創意方法:趣味與時尚
首先回到創意是什麼這個概念上!創意是對於傳統的叛逆;是破舊立新的創造與毀滅的循環;是打破常規的哲學;簡而言之,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而在產品設計當中所謂「創意」則是要不斷打破傳統標簽,從人的行為原點與心理訴求出發,探求人之所需,滿足人之所需的想法。
一、趣味:
在這方面就要求我們在創意的過程中不斷挖掘現代人生活中的興趣點或者說樂趣。譬如,我們可以從設計作品與使用者在互動中產生的樂趣出發。下面我來舉幾個Droog Design這個荷蘭成功設計品牌的例子。
Droog Design是一個真正將品牌理念還原在行為原點的設計品牌。Marijn van der Poll設計的Do hit就是要藉助使用者之手將傢具的形態設計進行到底 ,人們想要什麼造型的座椅,只要自己去敲打就可以得到獨一無二適合自己需求的設計了。這種設計師與使用者共同完成的過程本身就會使這款傢具具有了延長其使用期的情感訴求。
再如Maartje Steenkamp設計Droog生產的The Highchair成為暢銷產品的原因也同樣源於設計師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權衡受眾的心理訴求和行為模式,從而將產品的使用周期最大化。這款非傳統的高腳兒童椅讓孩子的成長與椅子變矮的過程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反比,寶寶慢慢長大,椅子卻逐漸變矮。小寶寶坐在最高的椅子上,這樣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可以互相對視,加強交流。這款椅子配備了鋸子和砂紙,這樣父母可以自己動手給寶寶們調整到最舒服的高度。這把椅子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坐」的功能了,使用過程中的互動,不單是行為上滿足,同時也是心理上的滿足。
本期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同學們,創造力來源於每一位設計師的個人條件、成長環境、文化素養、感性認知時段性的情緒、個人的性格等等復雜的人文,社會和自然因素。而作為正在求學階段的同學們來講,不斷的積累,挖掘,思考和總結才能使我們的創意思維最終形成一套有效方法,而這些方法的總結是要靠平時的不斷積累的。
③ 如果讓你設計一款故宮文創產品,你會怎樣設計,談談你的思路
寫作思路:言之有序,條理要清楚。根據所述時間選擇合理的順序來安排材料。一般敘事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 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故宮文創產品,首要體現故宮本身的流行元素和文化底蘊,文創產品要想成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文化代表,就本題而言我們的代表可以是故宮,也可以是故宮中具有絕對代表性的意義的文物,另一個就是文化載體,這個載體的選擇取決於文創產品目的,或是盈利為主,或者傳播文化。
我們要賦予產品一個流行的意義,能夠被消費者快速認可和傳播,不同的人群也可以用不同的產品,這個取決於受眾人群,簡單舉例,飾品,胸章,文具受眾可以是高中小學生,情侶衫,衣服,鞋,電子產品印刷。
適合大學生群體,至於各種材料的車載擺件,家庭擺件,家庭裝飾擺件等等就不用細說了 ,總之,不同的消費人群,不同的載體產品,就要賦予不同的意義,才能讓受眾更容易接受,並傳播!
④ 文化旅遊產業規劃設計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文化旅遊產業規劃
文化旅遊產業規劃設計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文化旅遊產業規劃?
綠維創景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1)以某種歷史文化集合和時尚文化資源稟賦為依託,以旅遊為主導,以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園區的核心和支柱產業,開發相關的系列文化產品;(2)目的是滿足當地居民及外來旅遊者特定的文化和休閑需求;(3)反映的是地域特殊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需求;(4)有其特有的運行機制,園區的組織管理是通過專門的管理協調機構來進行的。
綠維創景通過對河南漢魏故城、隋唐城遺址、陝西富陶、湖北襄樊隆中等多個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規劃設計項目的研究經驗,我院認為,成功構建文化旅遊產業園區需要根基於七大要素:文化主線的選擇與定位;整合資源,塑造園區產業驅動力;旅遊產業要素體系構建完備;創新文化旅遊體驗模式;創意文化旅遊產品;強化營銷策略整合;構建全新管理融資機制,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才能在眾多園區建設中脫穎而出。
⑤ 文化產品設計,到底都有哪些啊
謝謝邀請回答問題,
之前回答的很多都是工藝的問題,現在從工藝的問題轉回到本行,產品中,那麼文化產品設計到底是哪些呢?
從另外一個層面山解讀就是文創產品設計,有一本書叫《美國博物館商店》,這本書從美術館商店的角度說了一部分關於文化發展的脈絡梳理,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去去看一下。
其實文化產品設計比較典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設計,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產品設計什麼時候開始深入大眾的人心的呢?從「朕知道」的紙膠帶的營銷時間讓文化產品開始廣泛的走入大家的視野中。下面說一下我覺得比較好的文化產品:
1
中國美術館設計的齊白石系列文化產品。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獨特的館藏,根據館藏衍生出來的冰箱貼,杯子,盤子,書包等都是屬於文化產品。美術館的四大家冰箱貼是比較貼近名稱的產品。本來齊白石的大眾認知度很高,所以用他的畫來進行衍生也同樣有很大的群眾基礎,大家可能不認識畢加索是誰但基本都認識齊白石。所以如果要選擇文化產品進行設計的話,建議選擇比較有大眾黏性的。
2
海昏候系列產品。我是比較推薦的是海昏候系列的充電寶,那個充電寶的設計同時滿足蘋果用戶和安卓用戶的需求。而且產品的形制和紋樣都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元素在其中,而且產品形態比較討喜,被大眾所需。
⑥ 論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影響與意義
一、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意義:
由於自古以來劃分地域不同受到交通的制約,所以各地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風格,但相同的是文化是孕育我們人類的土壤,我們的文明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代代傳承。它作為歷史文明的積淀,作為社會發展方向的航標,引領著我們不斷發展進步。
二、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影響:
以「打動」為初衷,以更為細膩的情感體驗為保證,以對民俗文化的系統化開發為方法之一,以理性、全面的市場分析和營銷策略為途徑,旅遊產品與民俗文化的設計創新,將能夠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並為世界了解中國和本土民眾了解自己建構起結實的橋梁。
(6)當代文化產品的設計方法分析擴展閱讀
一、文化產業的轉型分析:
文創產品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它可以反映出消費者的心理意識。熱衷於研究傳統文化的人可能會選擇傳統手工藝品;愛好旅遊的人也許會選擇輕便小巧又富有寓意的產品。
對文創產品選擇上的復雜性也會促使設計師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為文創產品的市場帶來更廣闊的局面。
二、人才培養影響分析: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文創產品設計是新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創的設計教育影響著藝術設計教育,為文創產業培養專業對口人才,促進文創創業的系列化、規模化、綠色生態化、人文化方向轉型升級。
⑦ 當代設計思想的表現與趨勢
這里有二篇,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1.對當代設計產業的再思考:商業化浪潮下的設計
時至今日,設計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媒體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宣傳有關設計的相關訊息,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是一個美好的設計世界.毫無疑問,未來的「設計思維」將引領我們通向一個創意型的、經濟不斷增長和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世界,同時,設計實體之間的合作與兼並、工程學層面的研究與開發將縮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創造更大的利潤,21世紀將有望成為一個「概念創意的時代」——一個屬於發明創意者和設計專利擁有者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公司和企業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須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博得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
分析所有相關論述,我們可以輕易得出未來設計產業的兩大趨勢,第一:在當今已被轉化利用的高科技成果當中,傳統設計服務的大部分組成模塊都將被商業化,這一點在以價格為唯一區別器的領域體現的尤為明顯;另一個發展趨勢:如果能夠採用一些有效的提升設計效率的措施,那麼即便採用與原來相比非常接近的成本預算,傳統設計產業的組成形態也可能會被打破,並最終趨向優化。未來的用戶將有望輕松的實現自我設計,這對於設計產品的循環周期來說是意味深長的。同時,研發將集中於顧客本身,而並不是市場,企業戰略將集中於良性的增長和創意經濟,而非廉價的賣主。
一:「盡管設計產業已經從他們的設計業務、設計師對於客戶角色的變遷以及未來大量的增長機遇中意識到了這種變化,但是這種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仍然要比他們意識到的大的多!」
設計知識資源網
BruceNussbaum——優秀設計專欄主編——在《商業周刊》上發表評論認為:「處在 21世紀變革前沿的設計工作室正在將其核心競爭力從以往的設計圖紙轉化為設計理念,從表現風格轉向設計創新,從關注造型轉向注重商業層面成功的實例」。他進一步建議企業要將設計視為一種能夠影響企業戰略和組織結構的多面手型的職能部門——這些職能包括創造新的品牌,調研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明確用戶需求,改變不良的商業慣例等等。
《2005年設計產業狀況調查報告》中認為「在傳統的設計領域之外,創造性正在逐步扮演一個設計問題解決者的角色,通過提供獨特的創意視角和創新思維從而為企業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這一點在蘋果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盡管設計產業已經從他們的設計業務、設計師對於客戶角色的變遷以及未來大量的增長機遇中意識到了這種變化,但是這種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仍然要比他們意識到的大的多!
那麼,為了迎接這種發展趨勢,究竟該如何正確的改良、重構我們的設計組織?設計師怎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他們應該怎麼做?和以下幾位業內專業人士的談話為我們揭示了幾個獨特的視角。
工業機床 設計組織 模具設計 產品造型 汽車設計 模具開發 工業設計 手板設計
StoneYamashitaPartners是舊金山的一家立足於提供咨詢的設計公司,成立於1994年。他們的信條是一個完整的「大腦」應該既具有「創意」的直覺和感性,同時應該具有商業層面的邏輯和分析能力,只有二者完美的結合才能造就強有力的多面手型的設計組織從而既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又具備了針對市場的靈活多變性。公司的高層GregParsons,一位具有芝加哥MBA學位的專業人員認為:「在我們的設計團隊中,有很多專業人員既具有設計師的從業背景同時又具有商業方面的才能,退一步說,如果我們的項目小組中沒有這樣的人才,我們就必須要求小組的負責人既理解並尊重設計師以及設計師的工作,同時必須具有商人的頭腦」。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LizSutton補充道:「設計思維使我們能夠觀察、理解、重構問題的關鍵所在,並提供一個優雅的設計方案,而商業層面的考慮可以使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處在一個合適的水平」。
JumpAssociates是西海岸另外一個設計顧問公司,他們在過去的七年中在設計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工作。AlonzoCanada——該公司一位具有建築學、交互設計和經濟學背景的合夥人,向我們介紹說他們公司的客戶要他們提供「可調控的發展路線圖」,為了提供設計方案,他的公司應用了社會學相關技術理論去挖掘用戶的相關潛在的需求。這種路線架構設計為客戶鑒別機會並根據用戶的需求進一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最終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客戶的信任,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他認為,成功的設計結果得益於他們的團隊成員至少擁有兩到三種專業技術——主要包含社會學,設計學和企業戰略等。設計在線.中國
大多數融入這種潮流的公司往往起源於新興的UI設計公司而非傳統的工業設計公司,因為傳統的產品設計和圖形設計公司建立的根基在於公司的設計歷史,強調的是形式、手段和方法,而在UI設計領域,許許多多的公司往往起源於軟體工程,市場和品牌戰略等等,這種公司的設計師由於沒有受到那些毫無新意的傳統式設計教育,他們在與新形勢下的全新甚至奇異的客戶以及交叉學科設計團隊合作時會感覺到非常的舒適。
進一步說,在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領域,一個成功的設計結果往往需要對客戶的企業戰略、消費市場和預期目標有一個徹底的調查和研究,因此,在設計的初始化階段,這些設計師不鞠躬行、實實在在的深入參與到企業調研運動之中,而在傳統的工業設計程序和方法中,大部分產品設計師在這一階段行動遲緩、參與程度低,顯得非常膚淺。在一些關鍵性的決議,比如這款產品怎麼設計、為哪個消費群體設計、為什麼要給他們設計等等做出以後,工業設計師仍然是一副慢騰騰的姿態。在這種設計環境下,產品設計師的設計只能盲目的淪為一個系列化產品中的普通一員或者是一件毫不出眾的產品,最終的設計結果既沒有提升企業的品牌也沒有加強企業的市場地位,最好的結果也只不過是維護企業品牌的完整性而已。
如果當前真的是一個「概念創意年代」的前奏階段,對於一名設計人員來說,必須注重設計所需要的基本技巧和基礎能力,這將成為一名專業設計人員通向成功的基石,只有這樣設計師才不至於在好機會來臨時仍然帶著眼罩,白白錯過可利用的設計良機。芝加哥設計學院副教授ChrisConley認為:「設計師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而不要總是考慮那些所謂的商業設計項目,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設計師才能恰如其分的參與到商業活動之中。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懂得利用設計與各個層面的相關性以及設計技巧的威力,並將設計技術與傳統的商業技巧予以明確區別,保持自己獨有的特徵,只有這樣,才有望將設計師和商業人員之間的隔閡打破,從而使自己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當前競爭如此激烈的經濟舞台上,一個公司不能消極的等待著外部的社會變遷之後,再改變公司內部未來的結構和戰略,要想取得良好的發展業績,公司必須把自身的結構和發展戰略塑造為一個積極主動的進攻型角色,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占據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有利位置,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對自身進行深刻的反省,要懂得巧妙的利用自己所擁有的強大的設計技術與方法去改良、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適當的參與企業服務和商務活動,進而改良設計師本身的角色。
2.中國當代設計文化探討
【中文摘要】:設計發展到現在,工業設計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業設計的歷史並不算太長,只有短短的兩個世紀,但期間產生並發展的各式設計風格迥異,設計流派異彩分呈。現代設計的觀念在「五四」運動以後才開始傳入中國。20世紀我國也有著有些優秀的設計家和設計教育家,隨著西方設計思潮的湧入以及當代中國設計的發展,當今市場經濟的競爭已不是以往資源、勞力的競爭,而是文化科技含量和設計文化的競爭。
【中文關鍵字】:工業設計;文化;
【English abstract】:As design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the instrial designs have stretched into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 and have been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ife.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instrial design is not too long, only a short span of two centuries,lots of designs proced and developed ring the time show kinds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design schools are fabulous. The concept of modern design started in China after the "May 4th" campaig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also has some excellent designers and design ecators. With the influx of Western design id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mpetition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sources, labor competition, but rather the competition of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and design.
【English keywords】:culture; instrial design;
【正文】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反映社會的一定歷史階段上,在技術進步、生產經驗和人們的勞動技能方面,在教育、科學、文學、藝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設施方面所達到的水平。對於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文化」依然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緒。中國文化具有200萬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悠悠5000年,它上起夏、商、周,下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一般稱作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設計文化繼承和發展著中國傳統文化並受國外文化的感染,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它是中華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能夠喚醒我們對於歷史的塵封記憶;能凝聚人心,激發民族的自豪;能安身立命,收容我們的靈性與夢想;能夠理清大腦,帶領我們認識社會、創造社會。
歷經幾千年的波折步入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設計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逐漸體現出其所具有的巨大潛在價值,並且在經濟中的知識含量也已越來越高。工業設計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質生產水平、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產方式。事實上,它本身就屬於文化的產物,因為它通過特有的方式傳達技術的物化美,也體現商品社會中文化的價值取向,它倡導設計師去開創人類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環境,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新的生活環境,新的生活質量都要以大量的新穎的產品來充實,這就是工業設計理念的特點之一。
我國改革開放後,西方大量的文學、哲學、藝術和設計等在中國廣泛傳讀,很多書籍被翻譯出來,致使外國文學出版的高潮形成了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社會文化批判思潮,而正是這些書籍的新思想沖擊,對於後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和設計起到了重要的觀念啟蒙作用。但是,同時在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20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以後出版的大多數文學理論教材在否定庸俗社會學的本質主義之後又走入了另外一種本質主義:審美的本質主義,把審美的非功利性、文藝性的自由自律性視為文藝的特殊本質或「內在本質」,而把「意識形態」視作與「審美」對立的「外在性質」,在「審美」與「意識形態」之間進行了一種二元拆分,而沒有看到「審美」本質既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的和地方性的知識與文化建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就文藝性的學科而言,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所導致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或文學的范圍,參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如購物中心、商場、花園、廣場等,與其他社會活動沒有嚴格界限的社會空間與生活場所。在這些場所中,文藝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藝術是人生,人生也是一門藝術。」
回顧中國設計發展歷史,中國的工業設計文化邁著蹣跚的步子歷經了20多個春秋,經過數十年的磨礪,在設計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成效上卻是難盡人意的。現代社會,設計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或者產品策略,富有創意的設計更是一種文化產業。而我國的工業設計給人的印象,是缺乏創意,創新意識不強,而模仿和再創造能力則「出類拔萃」。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工業產品設計就是靠"一仿二改三創造"來製作"新產品"的。在這些產品設計中,多流露出歐美設計的痕跡或日本設計的風格,這種設計上表現出來的蒼白,使我們的工業設計在市場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不過,我國的設計也在不斷的壯大發展中,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高科技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擴充設計知識理論,扎實基礎,系統性的、創造性的、價值性的發展我國的工業設計。
分析當代設計特點,我們可以比較明顯、系統的發現,當代設計主要表現在信息社會設計、新材料的應用、解構主義設計和高技術風格。不斷變化發展、高速前進的社會科學技術,不斷促使社會前進,把知識、信息、生活和人的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緊密聯合。在這樣的設計與時代趨勢結合下,我國體現出時尚設計、綠色設計和多元化的設計的特點,並在文化的時代主題、國際潮流、傳播形式和社會作用等方面,加強了設計文化建設,製造一系列深刻的變革,並且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設計文化的理論及實踐知識,積極尋求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與製造模式進行創新,努力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
設計學是一個成長的學科,現在還不能看到它枝繁葉茂的模樣。在國外是這樣,在國內更是這樣。這是一個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以她悠久的文明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而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現代國際的展動態的結合往往又給予了她設計的獨特性。對於設計,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學習,同時更需要創新。全面培養新的知識素養和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只有這樣,設計才可能煥發新的生機,才可能永遠的前進。
⑧ 在當代設計中如何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徵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後,大量的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設計界中暫露頭角,加深了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度。如何有效地運用中國的傳統元素來做設計,並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之服務於現代人,成為現在設計研究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筆者持著學習和探討的態度,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己有的經驗、信息等對於設計的影響,並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一、認知心理學與現代設計
1.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在這個系統模式中,記憶系統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記憶是原先的刺激不復存在時所保持的有關刺激、事件、意象、觀念等信息的心理機能,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在記憶系統回憶和再認的過程中,存在對於先前的信息和經驗重組和創新,因而,這個過程對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設計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2.記憶系統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當中,曾經提出過:「我們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儲藏於我們記憶倉庫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在藝術設計一中,我們所得出的新的視覺形象都和我們記憶系統中的經驗有關,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記憶系統中的經驗和信息的視覺形式進行復制和重組。因此,如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這樣認為,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把存儲在記憶系統中的不同記憶類別的元素信息進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組,通過創造性思維將信息編碼輸出,用產品的形式或者視覺形式反映到我們的設計作品中。如何將記憶系統中的傳統元素重建或者重組?我們應該首先存儲或者理解傳統元素,才能更好地駕馭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正確應用。
二、中國元素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視覺形態的應用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通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其視覺形態的運用。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進行設計,重點在於借用某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視覺形態來表達某種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對傳統元素進行創新,將傳統的設計語言滲透於現代的設計之中,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使其既有傳統元素的形似和神韻,又具有現代設計的意味與形式,喚醒個人的記憶與民族的記憶,進而體現出某個民族的氣質、精神和理念。具體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復制和仿製。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如色彩、造型以及紋樣,遵循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奏和秩序,採用「傳統外觀,現代結構」或者「現代外觀,傳統結構」等方式,與現代事物相結A e進行重組和重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文化視覺形態的一種借用,並非機械的照搬,而是要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盧昊悉心設計的中國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車就是傳統和現代相結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盧昊用現代創意的手法將中國古典元素—宋代哥窯開片瓷器式的紋理通過手工漆繪形式在車身上。方向盤點火按鈕上「啟動」和轉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樣,均採用中國書法篆體。將中國元素和西方現代事物完美結合在一起。
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變異和進化。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這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的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發掘傳統的精華,尋到東西方文化的接合點,再有效的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轉化處理典型的例子:設計師將古典的「塔型」結構運用到一個現代的摩天大樓的建築設計中,沒有將中國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個建築的比例是與中國塔形美學比例和力學是相吻合的。建築師將中國傳統的密檐式塔作為設計構思的原點,將密檐式塔的韻律、輪廓線及細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設計手法,將傳統建築的精神通過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構造手段表現出來。
3.透過文化元素表象尋求思想根源。從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中尋求構思源泉,推陳出新。吳良墉先生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築群,它是傳統文化及建築思想運用的成功範例。
孔子研究院的園林設計採用的方式是古代的「書院」方式,構思精巧,布局嚴謹。設計中在建築的北面堆土以象徵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徵案山,同時建築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龍,前面的小沂河正對應風水中的「金帶環抱」,整個布局體現了傳統的文化觀,也氣和了傳統的風水說要求建築的選址負陰抱陽,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個設計還運用提煉的傳統元素,充分使用隱喻的手法,將多種古代建築元素作為設計的原型,並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
三、結語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運用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設計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樣,觀者欣賞設計作品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了解認知過程的發生,不管是對於創作還是審美欣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記憶系統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經驗,是促使我們運用傳統文化進行設計的原因。我們所處社會的文化語境充分的激活了記憶系統中的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思維,我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進行重組和重建,使我們設計出來的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還能符合國人的審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