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利用網路研究世界歷史
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開發了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這一協議於上世紀80年代初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1986年,美國建設了第一個互聯網骨幹網.1994年前後,隨著WEB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發明,第一代互聯網全面成熟,也給世界互聯網的領先者——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進了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繁榮.
1989年,我國正式開始了互聯網建設,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遲緩.1994年,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為代表,我國互聯網建設進入加速期,先後建成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四大骨幹網.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國第一次搭建了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並通過驗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2003年,國務院批復了由發展改革委主導的8部委「關於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有關工作的請示」,隨後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NGI項目開始實施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2)世界歷史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叄』 世界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古代文明、帝國與征服、封建時期、中世紀、資本主義。
1、史前時期: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類的進化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2、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1)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等。
(2)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等。
(3)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等。
(4)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3、帝國與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1)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等。
(2)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4、封建時期:公元元年~400年
(1)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等。
(2)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等。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5、中世紀
(1)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等。
(2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3)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4)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 、「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5、資本主義: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等。
『肆』 (世界歷史)歸納與演繹是最基本推理形式嗎
有日耳曼法典這一說法嗎?只有日耳曼法或日耳曼法系吧,而且英美法系沒有法典這種系統形式,只是由一些單個法律和法規組合而成
『伍』 如何理解歷史學的方法與所學專業方法
首先是歷史記憶法:
歷史難記,容易忘記,這是同學們在學習歷史中的普遍反應。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掌握科學記憶的方法。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等等。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
『陸』 世界歷史詳細的分期
世界歷史的分期問題
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世界歷史的學習研究同樣也要使用這一方法。對世界歷史進行分類的方法之一就是對歷史過程進行時序上的劃分即分期。劃分的標準是:以那些對世界歷史發展有重大意義並導致世界歷史出現質變的事件為界,把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劃分為若干彼此銜接但又不同的段落,藉以說明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以深化人們對漫長歷史過程的認識。
目前,國內外史學界還不能在世界歷史的分期問題上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不過,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 以社會形態演進為依據的歷史分期法
這種分期法把社會形態的更迭作為歷史分期的主要依據,即把人類歷史的發展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其中,古代史又分為上古史和中古史。上古史以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為主要內容;中古史以封建社會為主要內容;近代史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和發展為主要內容;現代史則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平行發展為主要內容。採用這種分期法的代表論著有:前蘇聯的 10卷本《世界通史》、日本岩波講座之《世界歷史》、人民出版社99年版 《世界通史》 。這些通史著作都以社會形態的變更為分期的主要依據。但對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卻有不同主張。所以分期的具體時間有所不同。但大體可作如下劃分。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產生到15-17世紀為世界古代史,其中以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分界線,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的結束和封建制的開始。
從15-17世紀的文藝復興或地理大發現或英國革命開始到20世紀初的十月革命或一戰結束為近代史的時間斷限。
從20世紀初到現在為世界現代史。或再一分為二,以1945年二戰結束為界,現代史和當代史。
應當說明的是,西方的一些通史著作,不作近現代史的劃分,把15世紀以後到現在的歷史通稱「世界現代史」,意在突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地位。
• 以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作為分期的主要依據
採用這種分期方法的歷史學家,一般把人類歷史劃分為採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也就是說他們把人類謀取生產、生活資料的具體方式的變化,或人類在物質文明上的飛躍作為劃分人類社會歷史階段的主要依據。這種分期法的代表性論著有,英國的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威爾斯的 《世界史綱》 、海斯的《世界史》、伯恩斯的《世界文明史》。
以全人類一體化歷史發展過程的階段性作為分期標准
提倡和採用這種分期法的學者的共同點是,強調以全人類的歷史發展作為考察對象,著重研究各個地區、國家、民族和文明類型之間的聯系、交流與碰撞,而反對用地區國別史的拼湊來充當世界歷史。提倡站在月球上,把地球上的人類歷史 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擺脫地區、國別、種族的偏見。其代表性著作有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吳於廑、齊世榮的《世界史》。這種分期法代表了國際史學界的新趨勢。吳齊的具體分期如下:
• 世界古代史:自遠古有人類以來至公元 1500年
此期人類各地基本處在相互隔絕和孤立分散狀態,但也通過戰爭、貿易等途徑建立了初步的聯系,為人類打破隔離狀態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1) 上古史自有人類以來至公元5、6世紀左右的民族大遷徙及其所引起的政治格局的巨變。早期人類發明了現代三大基本技術(製作技術、能源轉化技術、信息技術)的雛形:石器製作技術、人工取火技術、有聲語言,建立了社會組織。4000-2000年形成了五大文明中心。這些文明中心通過戰爭、貿易等形式不斷將自己的文明成果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
2) 中古史 公元5、6世紀至公元1500年。人類通過民族遷徙和大范圍的戰爭,世界逐漸向連成一體前進。
3)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發現至1900年帝國主義的形成 西方通過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到19世紀末,終於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世界各地均被納入該體系之中。
4) 世界現代史 1900年至20世紀末 這一時期在時間上涵蓋了20世紀。該世紀既是千年之交的世紀,也是人類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戰爭浩劫和取得空前發展的世紀。在上半葉,人類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兩次慘遭世界范圍戰禍的浩劫。其造成的災難和後果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下半葉,是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和一體化的時期,葉是世界全局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這是人類聯系空前加強的50年,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對話體系得以建立完善,世界一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地球村。
這一分期方法代表著我國史學界對世界歷史分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教材即基本採用這一分期方法。
『柒』 社會科學方法論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基礎上,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方法等。
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馬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補充內容: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以上內容參考馬克思主義-網路
『捌』 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研究方法是什麼你如何理解這一方法的作用
西方古代是沒有歷史的概念的,他們的概念類似中國演義傳說的意思。到了近代出現科學方法論,用於歷史研究,也就是現代歷史觀。當然和中國的歷史觀還是有根本區別的。
『玖』 歷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拾』 世界歷史學習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給你提供一種學習的思路,希望對你的學習有些幫助。
世界歷史不是中國歷史,區域就局限在這么一個區域,它的范圍是整個世界,但是有時又不是在這么大的世界范圍內,而是在幾個國家或地區。找准影響世界歷史大發展的幾個轉折點,我個人這么認為:1.地理大發現2.第一次工業革命3.第二次工業革命4.第一次世界大戰5.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握住這幾個主要點,圍繞這幾個點把世界歷史就可以串起來,同時對這幾個點的背景,條件,產生,過程,影響,反思展開來學習思索。那麼腦海里大致的世界歷史框架就會有了。然後要做的就是細心去把已有的架子上放上各式各樣的書(指各種小知識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