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司母戊鼎是怎麼鑄成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
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千克計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Ⅱ 當時民眾是用什麼方法鑄造司母戊鼎這種大型器物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朴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Ⅲ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種材料製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朝文物「司母戊鼎」是用青銅鑄造而成,是目前發現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安陽市武官村被挖掘出來,因這尊鼎的腹部著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銅鼎高133厘米,壁厚6厘米,重量達832.84公斤,四周鑄有精美的虎紋、魚紋和饕餮花紋,使這尊方鼎看起來更顯威嚴。
饕餮上古傳說中的神獸,性情貪吃,古人把它鑄在青銅器上,是為了表達希望豐衣足食的願望。
從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上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商朝已經有了成熟的鑄造技術和冶金技術——模範法,這種鑄造方法需要工匠擁有精湛的工藝技術,熟練的掌控青銅融化、凝固時的形態,並對青銅溶液中的金屬配比非常精準,青銅其實並不是單純一種金屬材質,而是由銅、錫、鉛配比而成。
這尊方鼎再出土後便被稱為「司母戊鼎」,但是在2011年央視主持人在介紹故宮文物時,卻將這尊方鼎稱為了「後母戊鼎」,後來這兩個名字一直引發很多專家的爭議,不過,「司母戊鼎」卻先入為主,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Ⅳ 司母戊鼎的製作方法
泥范鑄造法,
Ⅳ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銅鼎,材料當然是青銅了,細說的話是鉛、錫、銅的合金,當然,礙於當時的冶煉技術,雜質會比較多。
Ⅵ 司母戊鼎那麼大那麼精湛,古人是怎麼把它造出來的
不得不再次感嘆古人的精湛手藝了,在沒有現在發達機器的幫助下能夠造出來是十分了得的!
Ⅶ 司母戊鼎的製作方法
用溝爐煉取銅液,再進行鑄造
Ⅷ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首先,用泥做范,做模坯要分為內模和外模。需要用大火將它烤乾,隨後拼接起來將青銅高溫熔化,然後灌入模坯的內心部分。等待青銅冷卻以後,就形成了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