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特徵
實證主義社會學是在西歐啟蒙運動、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等重大科學發現為代表的發達的自然科學,以及法國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漲的社會改良運動等背景下產生的。受19世紀初特殊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圍的影響,實證主義社會學在理論和方法論上表現出如下特徵:①它明確地規定了社會學理論及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思辨的思維方式,使社會學擺脫了思辨哲學的羈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②它的理論原則具有強烈的本體論的自然主義傾向,堅持統一的科學觀,認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差異,它們都是一種「物」,故而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這樣便混淆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③在探討「物」的規律時,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完全適用於對人類社會的研究,特別是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應用了類比的法則後,產生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機進化論和機械論。④重視經驗和感性資料在社會認識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論上恪守經驗主義原則。⑤強調價值中立性,要求在社會學研究中不作任何個人的價值判斷,反對個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嚴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⑥強調對現實社會生活進行干預,強調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實踐功能,把社會學看作「社會工程學」或「社會醫學」,即強調社會學對現實社會的改造作用。⑦重視對社會秩序、社會平衡和社會穩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內具有相當保守的價值取向。
Ⅱ 簡述實證的研究方法的特點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其形成標志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Ⅲ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學必須以可感覺到的事實作為出發點,並限於描述這些可感覺的事實及其規律的哲學觀點。「實證」一詞(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釋有四種意義:一是與虛幻相對立的真實,二是與無用相對立的有用,三是與猶疑相對立的肯定,四是與模糊相對立的精確。據說,「實證」一詞直接來自聖西門的著作。孔德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證哲學」,其目的在於表示他的哲學是依據近代實證科學為基礎的一種「科學的」哲學。「實證」一詞,無非就是要為他的哲學增加一些科學色彩。
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這本來是正確的。但是孔德卻由此出發,進而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局限在經驗的范圍內,而且否定規律的客觀性,認為規律只不過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某種「不變的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科學的任務就在於從經驗中發現這種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他以傅立葉為例,認為他只研究熱擴散的現象,而且得出許多最重要的嚴格的定律,但他從不探討熱的本質,不像他的先輩那樣在關於產生熱的物質上爭論不休,這就是按照實證的方法去處理自己的課題。所以,從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堅持知識的實證性和科學性,實際上他反對去研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和原因,他認為這些問題應交給形而上學家,也就是哲學家或神學家去論證,這就完全把科學的真正任務搞錯了。科學的任務不僅要總結出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規律,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現象後面的本質,也就是事物之間的必然的聯系,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
孔德自認為他的這種實證方法是處理問題的有效的方法,它不僅能處理物理現象,而且能處理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他的這種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確的陳述來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終還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實的簡要闡述的命題是沒有實際或理智上的意義的。他認為除了現象以外,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知識,現象的規律就是我們關於現象所知的一切,現象的本質和最終原因不論是有效的還是最終的,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孔德及其追隨者所說的實證方法的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實質。這種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對理論思維、反「形而上學」的思潮,實際上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反對真正的科學的理論思維,宣揚不可知論。
孔德自稱發現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也就是人類智力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的發展通過三個階段:①神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現象被解釋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②是形而上學階段,在這階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③是實證主義的或科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只考慮現象之間的連續的關系,所有想用超出經驗的存在來解釋事物的企圖都被放棄了。
孔德認為這種進化三階段的規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學中也是如此,甚至對社會政治秩序的發展也有效。如思想開始是宗教神學觀念的統治,然後讓位於一些抽象的實體如動力因、目的因之類的形而上學概念,實證主義階段則是他的實證哲學統治人們的思想,放棄一切對終極原因和現象本質的徒勞探索而專心致志於現象間定律的發現。
科學在神學階段,天文學表現為占星術,化學表現為煉金術,中期受形而上學支配,力求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近期進入實證時期,則力學、物理學、化學相繼成為實驗科學。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權社會,中期科學知識形而上學化,政治上則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則所取代,未來的社會則是一個實證的社會,應按孔德擬定的實證政治的原則來辦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則要由明確的事實,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處理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會學方面進行細心的工作。所以孔德著手創造社會學。與此三階段相適應,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學上則是神學哲學、形而上學哲學和實證哲學,處處把實證哲學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這套三階段發展模式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其實,早在古希臘,那時就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形而上學也相當發達。到了中世紀,隨著神權的統治,各種神學式的經院哲學才發展起來。孔德把他的實證主義作為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只能說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聖西門就曾說過類似三個階段的話,認為古代是宗教神學統治的時代,後來是「假設體系」或「自然神論」的時代,近代則是實證的時代。孔德的三階段發展模式不過是將其實證主義的方法硬塞進去,並把它擴展應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關於科學分類的思想是比較有名的,將科學分成五類:①天文學;②物理學;③化學;④生物學;⑤社會學。基本上是把學科按發展的時間先後來排列。他有機械論的觀點,並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至於數學,則被認為只是一種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後。其實,在聖西門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思想。他的這種分類法曾經影響了許多人。
Ⅳ 什麼是"實證研究"與"案例研究"區別是什麼
實證研究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實證研究具有鮮明的直接經驗特徵。實證研究方法包括數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與案例研究區別有以下幾點。
1、定義的角度不同。實證研究是相對於規范研究而言,是指利用已有數據對過去經驗狀態的一種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是以解釋某一案例的方式來獲取我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例研究可以用到實證研究這一方法工具。
2、研究方法不同。實證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實地研究的一種。研究者選擇一個或幾個場景為對象,系統地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深入地研究,用以探討某一現象在實際生活環境下的狀況。
3、起源不同。
案例研究乃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創始。1870年,蘭德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法律教育正面臨巨大的壓力。
其一是傳統的教學法受到全面反對;其二是法律文獻急劇增長,這種增長首先是因為法律本身具有發展性,其次是在承認判例為法律的淵源之一的美國表現尤為明顯。
蘭德爾認為,「法律條文的意義在幾個世紀以來的案例中得以擴展。這種發展大體上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案例來追尋。」由此揭開了案例法的序幕
實證研究的產生: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產生於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研究。法國哲學家孔多塞(1743-1794)、聖西門(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導將自然科學實證的精神貫徹於社會現象研究之中。
他們主張從經驗入手,採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會現象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准確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開了實證主義運動的序幕,在西方哲學史上形成實證主義思潮。
Ⅳ 實證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實證主義的主要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是科學究的目的.實證主義主張,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現自然法則,以便人們預測事件的發生、控制物質和社會環境.科學知識用來為人類服務,如改善人際關系,創造新的工作方法,預測新事物對社會的影響,等等.舉例來說,人們可系統地探討促進學生學習的種種因素(班級大小、教學形式、教師素質等),用理論指導研究,從實踐中獲取數據驗證理論,然後再指導實踐.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
第二是有關社會現實的本質.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現實穩定有序,原本就存在模式和規律.這些模式和規律有待人們去發現.從社會現象中發現規律和法則就如同發現美洲新大陸.如果不承認這一假定、認為社會現實混亂無序、無規律可尋,那麼預測和控制就不可能做到.
社會發展的總模式和總規律不會隨時間而變化.雖然目前人們對它們還未全部認識,但科學家們正在對社會現實的各個方面逐個研究,逐步認識,最終將形成有關知識的整體畫面.
第三是有關人的本性.實證主義認為,人受自我利益的驅使,追求快樂,但具有理性;人為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同一外因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效果.了解人的恰當方式是通過觀察人的外部行為,而不是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觀點把人當作物,與行為主義的思想毫無二致.
Ⅵ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
實證哲學,實證顧名思義就是凡事都要有個證據,都要證明一下,光說不行還得有實踐的基礎。所以他的哲學基礎就是經驗主義。
Ⅶ 什麼是實證性研究方法
實證性研究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產生於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研究。法國哲學家孔多塞(1743-1794)、聖西門(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導將自然科學實證的精神貫徹於社會現象研究之中,他們主張從經驗入手,採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會現象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准確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開了實證主義運動的序幕,在西方哲學史上形成實證主義思潮。實證主義所推崇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強調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通過經驗觀察的數據和實驗研究的手段來揭示一般結論,並且要求這種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根據以上原則,實證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Ⅷ 簡述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首先,實證主義社會學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創立的,其代表作為《實證哲學教程》,後由法國的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所繼承和發展,其主要著作有:《論社會分工》、《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論自殺》。孔德生活的時代正式法國社會變革的時代,他親歷法國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於是他把社會學界定為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
其理論基礎是:「起源於經驗主義哲學,是一種『樸素的現實主義』」。在對客體的認識方式上,承認在人的外部存在著一個真實世界,它獨立於並外在於人類的感官和意識,通過科學方法人類可以直接地認識這一真實世界,並且這個「真實世界」又由社會事實所決定的。
具體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觀事實和社會產物,將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作為研究起點,重視對社會規律進行科學概括,試圖尋求社會現象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以承認存在著一個擁有特定價值觀、信仰、規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為前提,集中研究現實內容本身或實質;比較注重用客觀性的表達代替引索性的表達,力求補足和解釋特定引索性表達的意義,以使其結果普遍化;關注被研究對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規律性。
主要通過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去搜集資料,包括問卷法、結構性觀察法、問卷訪問法等;傾向於運用諸如統計圖表類的定量技術或利用統計軟體和計算機去處理、分析資料,以及用公式、數量模型去表達經得起檢驗的假設;既使用了包括觀察、實驗、測量、演繹、假說等自然科學的或經驗科學的研究方式,還使用了包括邏輯的、數學的、統計的分析方法。多用於橫向研究,常常圍繞某種社會現象(事件)、社會問題而不是針對某一個時期內去搜集資料,適用於對大范圍的社會活動結果或大量的社會現象(問題)的發生作宏觀研究分析。常運用統計學原理與方法,把大量社會現象的產生及演變,視為一種隨機現象進行研究,具體歸結為對隨機事件和隨機變數的演變趨勢和規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