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公共管理技術與方法驅動方案分析

公共管理技術與方法驅動方案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01 19:49:01

『壹』 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技術

(一)理論分析方法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規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價值判斷做出結論的分析方法。(二)系統分析方法系統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方法。(三)數量分析方法公共管理學中的數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廣泛收集有關公共管理現象的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定量分析技術的方法。一、實驗分析方法實驗分析方法來源於自然科學。在公共管理學中,這種方法是通過設計模擬實驗,將公共管理的某些現象和發展過程再現出來,以發現它們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面貌,為科學地從事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據。比如,將公共管理的某一項制度、某一項政策、某一種新的管理方法進行實驗,在局部取得經驗後,再將其全面推廣二、比較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徵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共同點、本質性或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公共管理實踐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既適用於空間序列,又適用於時間系列的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兩種具體方式。三、資料分析方法資料分析方法又稱文獻法或間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學中的資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查閱現有文獻資料中與公共管理相關的內容,從中尋求對一定公共管理現象或公共管理問題的了解、理解。

『貳』 公共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管理理論或管理方法異同點的研究,總結其優劣以 借鑒或歸納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規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把握管理活動與管理現象內在的數量關系,尋求其數量規律的方法。
3、歷史研究法: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予以總結概括,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現古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現實中發生的典型管理事例進行整理並展開系統分析,從中把握不同情況下處理問題的不同手段,以達到掌握管理原則,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把現成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概括總結新的理論與方法。

『叄』 對公共管理比較了解的大哥大姐近來看看

雖然一個社會的外部局限性在於它的經濟增長率,但經濟增長的正當性已成為壓倒一切的價值理念,成為現代各國的共同追求,並成為現代多元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合法性來源。因此,及時地調整公共權力的結構與運行機制,從而滿足經濟增長新形式的需要,避免政治合法性危機,這應當是現代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命題。

這一抽象命題在全球化、市場化和分權化背景下的展開,則是作為國際社會科學前沿話語的治理理論與實踐問題。前沿孕育著未來。本文立足於政治科學知識體系的變革,說明這樣一個觀點:作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論,她是民主政治的一份科學研究綱領,是現代政治學本來就應該是
的樣子。



從上述事實性知識或判斷性知識來審理治理理論,這一理論興起的直接原因來自於公共權力結構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並出現危機,反映在治理話語中,則集中體現在三個論點上。其一是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國家已經喪失應有的行為能力,也難於預測自己的行為後果,甚至難於避免產生有害的決策;並受落後的思想束縛,不時頒布不適宜的或無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種群體接受。其二是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地位危機、社會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眾對公共權力的效能和未來越來越不抱幻想,公眾的心靈世界碎片化,行為邊緣化日趨嚴重。其三是作為社會一致性中樞的公共行政體系能力衰減,並進一步成為公眾的負擔,中央集權、分等論級的控制不再有效;科層系統陷入了官僚主義的怪圈,公共政策無力承受大量社會需求,無法對太多和太矛盾的公共問題做出裁決,超優政策真正的仲裁者是國際市場。對於這一總體性的危機,治理話語走向了積極的知識重建:在文化上返古希臘之本,在政治上重開自由主義之源,在實踐出路上擇定新制度經濟學,在技術上親和於管理主義,從而推出具有建設意義的政治學理論和分析方法。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治理理論是人類在尋求解決社會一致和有效性問題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認識轉折與制度突破,在一定意義上,包括近代以來在內的一切政治學知識都在這一框架下實現了新的整合,無論是在事實上還是在判斷上,政治學知識體系都在悄悄地脫離統治這一核心而轉向個人對公共事物的關心這一主題,由此導致現代政治類型在三個維度上發生重大轉向:

第一,從高級政治向低級政治變遷。一般而言,高級政治首先是指那些在國際關系中意義重大、影響非凡的決策活動,如討論一國是戰爭還是結盟等等。其次高級政治是指在共同體層次上、有關民族國家問題的重大決定和政策制定,如號召種族或集團一體化,或是與產權制度有關的政治關系的變革,如私人產業國有化,或者對政府的體制和形式進行根本性變革等等。所謂低級政治也是一種政治類型,這類決策不涉及對國家或國際社會中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變革,它涉及次要性的決策,如將大型社會系統保持在某種均衡狀態。低級政治通常由官員和管理者們在公共行政領域中實行,一般屬於官僚政治行為,功能是在不幹擾社會政治經濟現狀的條件下為貫徹高級政治決策所進行的活動。在國內層次上,低級政治包括通過有關防止環境污染的法規;決定提高最低工資和社會福利標准;對外貿易、旅遊和投資往來的促進等等。現在應當已經到了把上述思維方式顛倒過來的時候了。

第二,從暴力政治向規勸政治變遷。戰爭或以戰爭相威脅,革命及各種規模的國內騷亂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個體或國家之所以發動戰爭或以戰爭相威脅,其目的總是在於改變或控制對手的行為。雖然只要暴力或暴力威脅仍被人們用於實現政治目的,那麼人們就不能否認暴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應當是有限的。相反,規勸政治應該是公共政治活動中的基本形式。規勸政治一般是指倫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談判、協商、立法、集體討價還價,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合作或激烈的競爭。當然,前提是這種競爭是普遍接受的,並且在預先規定其法則的基礎上進行。

第三,從等級政治向復合政治變遷。等級政治是權力和權能的增殖以金子塔結構為前提的,由等級政治所決定的政治關系表現為下級單位從屬於上級單位,每個等級社會當中的頂峰都是最高權威,但這一權威並不一定總是合法的,權威的下屬是各級權力層次,每一下屬權力層次又控制著更多的下級次層次,這一系統最後通到普通公民,最後為塔基部分決大多數的人民無所抗辯地承認。與之相反,復合政治是指平等或接近平等的行為者們之間的政治關系,在這種關系當中,社會由信息暢通的、積極的和自治的政治單位組成,這些政治單位對維護自身的獨立和幸福往往採取十分戒備的態度,然而它們也承認相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對自身利益有利,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利益所在。復合政治只有在具備充分的商品和服務以滿足其成員需求的社會中才能付諸實踐。進一步推斷,復合政治應有一套自由的和競爭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統,該系統無需依賴於對大眾傳媒介實行壟斷性控制,而等級政治的目的是通過發動具有強烈傾向性的宣傳運動來造成一種虛假的社會一致感。

政治學知識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須客觀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本質與規律,但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為它需要政治生活的充分的展開,真正成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異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學知識的發展與人類思維的進步是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人類的思維已經進展到能夠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程度時,政治生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會消失。低級政治、規勸政治和復合政治的形成,使得政治學知識發生重大轉變,並為治理型政治學代替統治型政治學提供了基本概念。興起於現實公共政治生活危機中的治理理論,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學知識的轉向,根本原因就在於它以新的思維回應了當代人類生活的變革。從近代從統治—解放的政治到治理—生活的政治的變遷,體現了公共權力運動發展的內在規律,當公民權利真正成為公共權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時,治理—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於市場秩序,政府制度才會內生於市場秩序。應該說這才是民主政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換言之,主流民主政治學長期以來都未能到位。所以治理理論更體現了現代政治文明精神。



從治理型政治學的應用或其實踐戰略來看,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是其必然的邏輯展開,是治理型政治學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形態。如果把治理型政治學看成是一種新的政治科學研究綱領,那麼按照拉卡托思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有關硬核和保護帶的理論,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恰恰體現了科學研究綱領中硬核和保護帶的關系。因此,割裂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學科的性質,減弱治理理論在回應現實問題時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論在學術論戰中失去有效的保護帶。國外有些學者認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論有關,是因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詞,簡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則框架,將有助於我們認識這一點。

作為新公共管理內容的主體,它有兩個基本學術支持:管理主義和新制度經濟學。管理主義在這里的應用是把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門,強調直接的職業管理、明確的績效標准和評估標准、根據結果進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時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費者——公民的觀念。新制度經濟學則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勵結構引入公共服務中,通過新的激勵制度安排削減官僚機構,通過承包和准市場的運作方式實現更有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選擇。而關鍵也最具有質感的口號是用企業家精神的政府來代替受統治結構羈旁的官僚政府,以企業家精神的政府推動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其基本的理論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制權從官僚手中轉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推崇市場機制而不是官僚機制;(3)驅動政府管理者前進的是自己的目標——部門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規則和規定;(4)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眾定義為消費者,並且為它們提供選擇的機會;(5)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不是簡單地提供事後服務;(6)把精力放在贏利而不是簡單地支付財政撥款上;(7)實行分權制度,主張參與式管理;(8);公民評估自己的代理者的績效時,關注的不是投入而是結果(9)關注的目標不僅僅是公共服務的提供,還包括激勵所有的部門和公? 瘢��餼鏊�巧縟褐寫嬖詰奈侍獠扇⌒卸�O勻唬�鹿�補芾淼惱廡┕勰詈偷圖墩�巍⒐嬡罷�渭案春險�味脊匭木赫�⑹諧 ⑾�顏咭約敖峁���膊棵盼�普廡┲魈獾淖�渚褪峭牙臚持握�蔚摹⒏�〉惱����硪環矯嬖蚴歉�嗟鬧衛懟?/P>



在一個全球化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大變革時代,各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尋找一種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經濟的競爭中贏得優勢並讓社會獲得有質量的增長,治理理論正成為回應這一變革的強勢政治理論話語,支持這一話語體系的價值觀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識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學的統治理論,並在全球范圍引起政治家、學者以及官員、實業家的共識。立於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理解治理理論時,我們深感這對重構中國民主政治知識體系,尋求善治的制度平台和有質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擺脫市場化進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敗,在新的合法性基礎上重建社會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論資源。從社會或區域之間競爭的可持續性來看,治理理論資源合法充足的利用,應當是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本的一種提升途徑。中國正在發展公共管理制度,開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識,以便為有效地治理中國提供基礎性條件,這一努力要趨於最後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點達成共識:

首先要對政治學的知識類型的實行轉換,尤其在人為秩序與自然秩序、辯證理性與有限理性、意識形態與實證主義方法、形式主義運作和效率至上原則之間作出整合性選擇,從而使得政治科學知識在現代社會中的擔負真正來自於公民社會而不是意識形態。因為治理模式的選擇和善治目標的達成有一定的路徑依賴,而一個社會知識的狀況或稱之為存量結構總是形成發展與變革路徑的根本,知識狀況已成為制度學派分析社會問題時的一個重要變數。而不能掌握社會變革所需要的知識,其結果就會形成社會的創傷。因此當代社會發展的競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知識存量的長期性競爭。

通過政府制度重構推動政治制度二次正當性創新,這可能是需要達成共識的第二個重要方面。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從歷史類型來看可以說首先是一種否定性民主,它否定了舊的專制政治而建立了新的人民的統治,實際上這一民主的功能僅僅在於明確由誰統治。而建設性的民主是以公民權利為邏輯起點,以公民福利和安全最大化為目的的,關注民主的憲政化即自由民主,這也是政治制度二次正當性創新的依據,因為從治理理論來看,政治制度只是公民福利和安全的一個變數。如果說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奠基是以暴力政治為途徑,政府制度是作為統治工具而存在的話,那麼通過滿足善治目標的政府制度的重構推動政治制度二次正當性創新,才能使這一創新有較准確的方向感和現實感。

最後一個需要達成共識的是在公共理性基礎上,發展以公民文化為核心的政治文化。與治理型政治相一致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礎上的,它以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為底線,其主題是關懷基於基本正義問題的公共的善,而不是政治權威的價值偏好。自由、平等、寬容、互惠互利,以及理性公民內心真實的同意是在公共理性指導下公民文化的一般內容。離開這一公共政治文化,治理的政治仍無根基,這不僅是一個公共政治秩序建立的充要條件,也是治理模式轉變的倫理支持。要在這一方面達成共識、走向善治,可能要付出許更多的艱辛。

『肆』 公共管理學的現狀與未來。

《公共管理方法與技術視頻教程 29講 石油大學.flv》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4VnTDO4DnFDq63Ymhwq_w

?pwd=3e1s 提取碼: 3e1s

『伍』 公共管理的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廣大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重點在於將公共行政視為一門職業,將公共管理者視為這一職業的實踐者。 1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社會公共組織和社會其他組織兩大類。
2 、作為公共管理客體的社會公共事務表現不斷擴展的趨勢。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實現。
4 、公共管理的職能是調節和控制。
5 、公共管理體制和手段面臨創新的迫切任務。 (1)公共管理承認政府部門治理的正當性;
(2)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對社會治理的主要責任;
(3)公共管理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的互動以及在處理社會及經濟問題中的責任共負;
(4)公共管理強調多元價值
(5)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績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視法律、制度,更關注管理戰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為目標
(8)公共管理將公共行政視為一種職業,而將公共管理者視為職業的實踐者 公共管理以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社會公共事務的具體內容分為公共資源和公共項目、社會問題等。
( 一 ) 公共資源
1 、公共設施、產品。即特定社區所有人們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質性存在,且它們本身必須是勞動產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燈、橋梁、交通標志等。
2 、公共信息資源。即一定社區的人們共同擁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種精神產品,包括文化產品、科技成果、經濟信息等等。
3 、人力資源。社會人力資源也就是一定社區的勞動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會資源,它是人的因素。在種種社會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活躍和最寶貴的財富。
4 、自然資源。即一定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性物質條件,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等。
( 二 ) 公共項目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務集中於將有關的政策變成現實,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機構根據社會問題的需要而制定出來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因此,政策還不是行為,僅僅是行為的指導原則,有時候也成為行為的標准。而把政策具體化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公共項目,公共項目是依據政策而採取的一系列行為及其過程。於是,公共項目成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對象。
( 三 ) 社會問題
在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都要面臨著這樣或那樣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設施等,這些就是社會問題。但是,社會問題又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斷得到解決的同時,又不斷發生新的問題,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只有在屬於公共管理機構職責范圍內、與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況下,才成為公共管理的對象。盡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對的社會問題仍然是相當廣泛的,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衛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績效赤字,均開始了大規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運作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行政,轉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這股浪潮,被賦予不同的稱謂,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等,但卻可被通稱為 「新公共管理 」。
關於新公共管理問題,著名的公共管理專家胡德 (C.Hood , 1991年,4—5) 曾歸納了新公共管理的七個要點:
1 、即時的專業管理。這意味著讓公共管理者管理並承擔責任。
2 、標准明確與績效衡量。管理的目標必須明確,績效目標能被確立並加以衡量。
3 、強調產出控制。用項目與績效預算取代傳統的預算,重視實際成果甚於重視程序。
4 、轉向部門分權。打破公部門的本位主義,破除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藩籬,建構網路型組織。
5 、轉向競爭機制。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務品質。
6 、強調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風格、方法和實踐。
7 、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法漢姆及霍頓 (Farnham and Horton , 1996年 , 259—260) 綜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徵:
1 、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亦即在設定政策目標及闡明政策議題時特別強調戰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制定與執行相分離,並且對服務的傳輸都必須建立起一個賦予責任的行政單位。
3 、改變組織結構,促進官僚體制更為扁平化,授權給管理人員,以利績效目標的實現。
4 、依據經濟、效率、效能等標准來衡量組織成就;發展績效指標,使組織的成就能夠被加以比較和測量,並據此進一步提供信息來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
5 、改變現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織能被傳統公共服務價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轉換成為 「 新公共服務模式 」 ,強調與市場及企業價值相適合的文化。
6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其目的在於淡化集體主義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包括尋求動員員工的支持和承諾,來持續地進行結構與組織的變革。
7 、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應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並發展一種將大眾視為顧客、消費者及市民的 「 公共服務導向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公共服務不再由專業的供給者來支配,而是以回應人民真正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
8 、以契約關系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系。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化管理。這意味著讓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層人員對組織進行積極的、顯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對此最為典型的合理解釋是「委以責任的前提是對行為責任進行明確的區分」。
2、績效的明確標准和測量。這需要確立目標並設定績效標准,其支持者在論證時提出「委以責任需要明確描述目標;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標」。
3、格外重視產出控制。根據所測量的績效將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因為「需要重視的是目標而非過程」。
4、公共部門內由聚合趨向分化。這包括將一些大的實體分解為「圍繞著產品組成的合作性單位」,它們的資金是獨立的,彼此之間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相互聯系。「在公共部門的內部與外部」,既可對這些單位進行管理又可以「獲得特定安排所帶來的效率上的優勢」,其必要性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合理性。
5、公共部門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展。這包括了「訂閱合同條款以及公開招標程序」,其合理性則在於「競爭是降低成本和達到更高標準的關鍵所在」。
6、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這包括「不再採用『軍事化』的公共服務倫理觀」,在人員僱用及報酬等方面更具有彈性,這種轉變的合理性在於,「需要將私營部門『經證實有效的』管理手段轉到公共部門中加以運用」。
7、強調資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強制性和節約性。烽火獵頭將這看做是「壓縮直接成本,加強勞動紀律,對抗工會要求,降低使職工順從企業的成本。「對公共部門的資源需求進行檢查,少花錢多辦事」的必要性證明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從總體上來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為假設,基於公共選擇代理人理論及其交易成本理論,以傳統的管理主義和新泰羅主義為基點而發展起來的,其核心點在於:強調經濟價值的優先性、強調市場機能、強調大規模地使用企業管理的哲學與技術、強調顧客導向的行政風格。新公共管理畢竟代表著現實世界中人們不斷改進政府、實現理想政府治理的一個努力方向。它是否意味著意味著一個政府治理的典範時代的到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陸』 公共管理學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公共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2)系統分析法;(3)比較分析法;(4)案例分析法。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
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柒』 我想要公共管理的案例分析,誰有啊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目錄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圖書目錄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者:金太軍 主編 ISBN:10位[7561746970] 13位[9787561746974]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定價:¥24.00 元
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本書對大量公共管理案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並把它們同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公共管理學的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徵,以期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全書通過系統分析已發生的真實而典型的行政事件的過程、行政行為和方法等,總結出公共行政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專業、行政管理專業、政治學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國家公務人員培訓和考試的參考讀物。
編輯本段圖書目錄
導論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公共管理案例的特點與功能 第二節 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學 第一章 公共管理環境案例分析 案例一 藏羚羊的命運 案例二 污染讓鄉村不再安全 案例三 紅樹林與國土資源 案例四 生態大鍋飯能吃多久 案例五 呼倫貝爾人進草退 第二章 公共管理職能案例分析 案例一 政府機構的「七次革命」 案例二 禁「柴」之惑 案例三 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遺產景點門票價格該不該漲 案例四 誰來管管垃圾羊 案例五 誰壟斷了安全套 案全六 待業協會打贏了「洋官司」 第三章 公共組織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國推行官員問責制 案例二 市長敢分權,區長有作為 案例三 浙江的「強懸擴權」嘗試 案例四 「強縣擴權」改革試水湖北 案例五 「徐淮」的惑與夢 案例六 精簡機構,106名研究員分流 案例七 廣州慧靈弱智服務機構 案例八 鄉政府對村委會選舉的干預 案例九 S市的社區建設 第四章 公共組織人事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撞擊么射實驗」——公開招考公務員 案例二 機關人力資源流失現象 案例三 陝西省白河縣幹部制度改革的啟示 案例四 某輕工設計院選擇幹部 案例五 吉林省首次實行政府雇員制度 案例六 該不該給公務員加薪 案例七 中國NGO的人力資源狀況 案例八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志願者管理 第五章 公共決策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對黎順縣脫貧致富的總體決策分析 案例二 是否應該徵收城市容納費 案例三 毛澤東與麻雀的故事 案例四 副縣長的追蹤決策 案例五 一個為政府決策作出貢獻的智囊團 案例六 蘭德公司「出入證」的意義 案例七 李瑞環的決策藝術 案例八 滿足S市市民飲用合格的自來水的要求 第六章 公共領導、行政溝通與協調案例分析 案例一 接班 案例二 上任後的第一著棋 案例三 市長們在忙什麼 案例四 這個領導班子應如何搭配 案例五 信息不真實,「川氣出川」工程不了了之 案例六 領導需要什麼樣的匯報 案例七 信息虛假與幹部合法權益 案例八 發生在徵收大廳的事情 第七章 公共行政法規案例分析 第八章 公共部分效率案例分析 第九章 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附錄一 情景模擬 附錄二 討論或面試題及參考答案 後記

『捌』 詢問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一些問題

高校專業介紹:公共事業管理

學科:管理學
門類:公共管理類
專業名稱:公共事業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能從事公共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現代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具有適應辦公自動化,應用管理信息系統所必須的定量分析和應用計算機的技能;
3.具有進行質量管理、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進行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和寫作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習題答案:

1、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與公共責任是何關系?其基本性質、特徵和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指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承擔和履行的職責。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一種公共責任,或者說是公共責任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表現,公共性以及以這一公共性為基礎的效率標準是其最基本的特徵。從以公眾對政府的希望和要求來認識並劃分行政責任的觀點角度看,其內涵包括回應、彈性、勝任能力、依據正當的法律程序行為並負責、廉潔。
2、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即指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使得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真正承擔起應擔承擔的責任。公共部門的責任機制,核心就是監督和制約,因而還在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唯一主體的發展階段時,人們就對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責任機制進行了研究,而隨著公共事業的發展和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范疇的形成,目前一般從正式與非正式、內部和外部兩個相互聯系的途徑或方面出發,來對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進行構建。
3、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行政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公共組織自身的責任機制、行政監督檢查、行政監察、審計、行政復議
4、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立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立法機構對公共事業產品生產和提供責任法律的確立和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控制
5、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司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主要有行政訴訟機制和行政賠償機制
6、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公民參與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有公開聽證、民意調查、資訊委員會、利益群體等基本方式
7、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倫理?什麼是政府組織倫理和非政府組織倫理?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作為特定的社會化角色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
政府組織倫理通常也稱為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政府組織倫理或者以政府組織系統為主體,或者以政府組織為主體,是針對政府組織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政府組織行為准則和規范系統。
非政府組織倫理是指非政府組織在從事其組織活動,即公共事務或與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活動時,所應遵守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范。
8、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內容構成是什麼?
第一、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意識(包含倫理准則意識、倫理責任意識和倫理目標意識)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實踐倫理
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維護公共服務活動正常運行所需的倫理規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會權威機構設計、制定和推廣的;二是指對於政府倡導的這些公共服務活動中的倫理規范,除了用社會輿論、自我評價等軟約束手段支持外,還要為其設定政策優化的硬約束手段,使這些倫理規范真正成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公共服務中的普遍化行為方式。
9、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基本內涵有哪些?
第一、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眾為本提供服務
第三、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
第四、勇於承擔公共責任
第五、高尚的敬業精神
10、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在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中有什麼作用?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有著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和選擇作用
11、如何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建設?
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建設的途徑是道德建設驅動自律和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A、道德建設驅動自律
即:通過提高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道德修養,使其能夠超越一切外在監督和制約,以事業心、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為基礎,自覺地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
B、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即: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來推動公共事業管理者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逐步達到自律。
這一機制實際上是將倫理建設與公共事業管理結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的責任履行機制
第三、行為守則
第四、公民參與

『玖』 公共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理論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規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價值判斷做出結論的分析方法。

(二)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方法。

(三)數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學中的數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廣泛收集有關公共管理現象的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定量分析技術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公共管理技術與方法驅動方案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6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6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瀏覽:124
關羽上王訓練方法 瀏覽:905
旅行社如何引進客流的十種方法 瀏覽:209
禿頂快速治療方法 瀏覽:628
華為清理手機垃圾方法 瀏覽:940
秒開手機殼的方法 瀏覽:654
胎兒月份計算方法 瀏覽:299
電暖地暖的安裝方法 瀏覽:757
季節性腸炎治療方法 瀏覽:106
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論文 瀏覽:551
4042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42
定性定量決策分析方法 瀏覽: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832
塑料瓶微生物檢測方法國標法 瀏覽:484
ahc眼膜使用方法 瀏覽:331
最簡單的補腎治早泄方法 瀏覽:520
靜電手環的使用方法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