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與方法有哪些
心理咨詢的理論流派和模式眾多。 從本世紀20年代初始到如今,各種理論此起彼伏,發展迅速。其中,對心理咨詢過程的性質、目標、方法等方面影響最大的有四個流派的理論,即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為佛洛伊德,該理論強調無意識的沖突對行為主導作用和重要影響,認為非理性的意欲與外界現實在內心引起的沖突是精神異常的原因。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環境和情況決定人的行為,行為的產生受當時行為條件的制約,即行為會因情境而改變。人本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傑斯等人,該理論強調研究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關心的是個人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認知理論強調認知的決定性作用,認為心理障礙源於不正確的認知,主張以改變認知以糾正心理障礙。 在眾多理論的影響下,心理咨詢的方法也眾說紛紜,多達四百多種。這里只能簡要地介紹幾種國內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方法。 (1)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通過支持與鼓勵,細聽傾訴和解釋指導,使面臨困難產生心理問題的人得到依靠,恢復自信,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2)心理分析法。 即精神分析法。其理論依據是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分析法力圖破除來訪者的心理阻抗,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誘發出來,使來訪者明了症狀的實質,從而使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 (3)行為療法。 (4)人本主義療法。 基於人本主義理論而創立。人本主義療法強調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形成真誠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氣氛,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潛能,發現真正的自我,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並朝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 (5)認知療法。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行為受人的認知所支配,某些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在錯誤前提下對現實曲解的結果。咨詢的關鍵就在於指導來訪者改變原來的認知結構,解除歪曲的想法,糾正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改變行為。 (6)森田療法。 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立。主張「順應自然」,即指導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症狀而不企圖排斥它,帶著症狀生活,象正常人一樣,這樣症狀就會慢慢淡化而消失。還主張「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為。團體咨詢的對象可由背景、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其好處在於每個人都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了解自己於他人的聯系及行為方式,增進理解與溝通太
2. 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
①含義: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②優點:適用范圍較廣;簡便易行;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生態效度高。
③缺點:不能揭示因果關系;結果難以重復和驗證;結果難以進行精確分析;難以控制目標現象的出現;容易出現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偏差。
觀察者效應是指因為觀察者的存在,觀察對象的行為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觀察結果的真實性。觀察者偏差是指觀察結果受到觀察者個人特徵等主觀因素的影響。
(2)實驗法
①含義:在有計劃、有目的的控制條件下,操縱某些因素以引起心理活動的變化,考察這些因素與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如考察照明情況對按鍵反應的影響。
②優點:可以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實驗結果可以重復和驗證;實驗結果數量化指標明確;自然實驗結果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具有較高的外部效度。
③缺點:容易產生實驗者效應和被試的要求特徵;實驗室實驗帶有人為性質,外部效度不高;自然實驗對條件控制不夠嚴格,無法保證內部效度。
實驗者效應是指實驗中,主試可能以某種方式有意無意地影響被試,使被試的反應迎合主試的期望,如羅森塔爾效應。要求特徵是指在實驗中,被試根據自己對實驗目的的假想,做出符合實驗目的的行為,如霍桑效應。
(3)測驗法
①含義:用一套預先經過標准化的問題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如測量智力。
②優點:簡便易行;測驗編制嚴謹,可靠性高;數量化程度高,便於統計分析;有常模可以參照。
③缺點:不能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對施測者要求較高;不適合文化水平較低者;是對心理活動的間接測量,只反映結果,無法反映心理活動過程。
(4)調查法
①含義:以提問的方式,讓調查者就某一問題自由表達其態度或意見的方法,如調查中國公民的國家認同感。
②優點:不受時空條件限制,運用較為容易;可以對數據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③缺點:不能揭示因果關系;耗時耗力;受研究者的主觀影響較大。
(5)個案法
①含義: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心理與行為現象的原因,如對超常兒童的研究。
②優點:能夠解釋個體心理和行為的發展變化原因;有助於研究者提出某種理論或假設。
③缺點:實驗結果僅適用於個別情況,缺少普遍性。
(6)相關法
相關法並非研究方法,而是統計分析方法,可以不記。
①含義: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聯系程度的方法。
②優點:可以發現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對現象進行預測;可以為實驗法提供基礎。
③缺點:無法確定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3. 簡述心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的研究,既有與其他科學研究相同的方法,又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測驗法、訪談法、問卷法、調查法。這些方法已經成為國內外人力資源管理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大規模的團體能力測驗首先是在西方國家的軍隊中發展起來的。例如,二戰期間,美軍共有900萬官兵接受了能力分類測驗,現在每年有150萬人參加美國防部組織的《軍事機構職業能力系列測驗》。目前,我國用於公務員考試的能力測驗,軍隊中應用的飛行員、駕駛員、坦克乘員的心理檢測,以及官兵的能力特長、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心理健康等的檢測,均採用這些方法。因此,了解和掌握這些研究方法對於我們正確把握和探索官兵的基本心理素質和心理活動規律,進行定量的評價和分析是很有幫助的。
(1)觀察法。就是研究者依靠自己視、聽器官,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並把觀察結果按時間順序系統地記錄下來。在運用觀察法時,人們也常常藉助於現代的視聽器材設備,如攝影機、錄像機、錄音機、閉路電視等。觀察又分為縱向觀察、橫斷觀察和隨機觀察。縱向觀察,即選擇一定的對象,進行有目的地系統地追蹤觀察。縱向觀察對研究管理對象的心理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新兵到部隊後,可採用建立「個人心理檔案」的形式,始終不間斷地積累觀察日記和調查資料,分析他們心理發展的情況。這對於掌握士兵心理變化的完整過程,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特別有用。橫斷觀察,即在同一時間內對某一單位的人員心理發展水平進行觀察,並加以比較。隨機觀察,即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偶然機會的觀察。
(2)實驗法。就是通過有目的地控制或改變心理現象發生的條件,從而引起和改變某種心理活動,以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發展規律的方法。如,設置近似實戰的客觀條件,以揭示官兵心理變化的規律。
(3)測驗法。就是適用心理測驗來測量官兵智力水平、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差異的方法。心理測驗的種類很多,比如智力測驗、性格測驗、能力測驗等。
(4)訪談法。就是研究者通過與官兵面對面交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從而了解其心理狀態的方法。訪談法分為有組織的訪談和無組織的訪談兩種。有組織的訪談,是研究者根據預定目標,事先擬定談話提綱,按提綱向對象提出問題。無組織的訪談,雖然也有一定的目標,但談話中沒有嚴密固定的程序,研究者的提問往往涉及較大范圍。
(5)問卷法。就是運用內容表達正確的問卷量表,讓官兵根據個人情況實事求是地自行作出回答的方法。常用的問卷量表有是非法、選擇法、等級排列法三種。是非法是採用"是"與"非"兩種答案的問卷,讓官兵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每個試題作出"是"與"否"的回答。選擇法是要求官兵從並列的兩種(或多種)答案中實事求是地按個人的實際情況選取一種的方法。等級排列法是在問卷中列出可供選擇的多種答案,要求官兵按其重要程度(對自己而言)依次進行排列的一種形式。
(6)調查法。就是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間接了解官兵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研究者不能從外部觀察到的官兵內隱的心理活動。
4. 大學心理學 問題解決策略都有哪些請就其中的一種舉例進行說明。
問題解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
(1)嘗試錯誤:就是通過簡單地嘗試不同的反應來發現正確的答案,當通常在沒有足夠的信息來發現切實可行的,系統的解決方法時,就採取這種方法,他可能不會有效,甚至不能解決問題,但在某些情況下只能這么做。
補充:問題解決:使用信息達到目標的一種認知過程,而這種過程受到某種障礙的阻撓。
當人們開始解決一個問題時,起始狀態和目標轉台是不同的,否則就不叫問題了。人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用到運算元,運算元很有多中,他是改變當前問題狀態的一種操作。一個人關於可利用的運算元的經驗取決於它的教育和經驗。紐厄爾和西蒙用問題空間的概念對問題解決進行描述,在他們看來。問題解決就是在問題空間中進行搜索,以找到一條從初始裝到目標狀態的通路。
參考書籍:張欽《普通心理學》
5. 簡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
優點:適用范圍較大;簡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較真實。
缺點:結果難以重復驗證、精確分析;難以控制目標現象的出現;受觀察者主觀影響(觀察者效應、觀察者偏差)
(2)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分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優點:可揭示因果關系;可重復可檢驗;數量化指標明確。
缺點:實驗情景帶有極大的認為性質,被試處於那樣的環境中又意識到自己正在接受實驗,有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3)測驗法:用一套預先經過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分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投射測驗)兩種。
6.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自然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個案法等。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為的各種資料的搜集過程。
2、實驗法
指在控制條件下操縱某種變數來考查它對其他變數影響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4、測驗法
即心理測驗法,就是採用標准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驗儀器,來測量被試有關的心理品質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測驗有:能力測驗、品格測驗、智力測驗、個體測驗、團體測驗等。在管理心理學中的研究中,心理測驗常常被作為人員考核、員工選拔、人事安置的一種工具。
5、臨床法
用實驗方法去研究抑鬱精神錯亂等精神障礙問題是很困難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很多心理學實驗在道德上令人難以接受,或者是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個案研究來獲取信息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6)心裡分析的方法和目標擴展閱讀
1、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2、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3、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4、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以上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7. 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題主,首先要批評下你這個不成熟的心理----很明顯想走捷徑嘛-————你要記住啊,任何有用的或者是真正的知識,是絕對不那麼容易得到的。
你說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我也給你淺談(好為人師的我現在心理很復雜啊)
學心理學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從身邊的一些人的談話、舉止去揣摩,去演繹,去重合你的想法,當然這樣的方法會在前期一段時間很折磨,因為你一天到晚都是在觀察,在思考,在驗證你的想法,並且有時候還會遭到錯誤論點的懲罰---你朋友家人有時候會K你的
理論上的話,沒有什麼研究方法,只是要去讀書,去讀前輩們的結晶,比如我最初看的就是註明的公認的--心理學與生活,很長很厚,但是你會看到一個人從沒有任何意識狀態,到最後能夠自我認知,並且對於各個階段各種狀態各種維度下,都慢慢有了由淺到深的系統性研究,那是一個慢慢體會的過程,當你看多了,雖說你考試肯定不會過的,但是你對於你自己,對於別人,對於世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總結:要走捷徑,建議去喝雞湯,如果真的想要在某個領域獲得,那麼時間是肯定要花費的,並且不是那麼容易的。
---------個人觀點,請勿噴我
8.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調試方法
遇到挫折怎麼辦?
「雄鷹翱翔天空,難免折傷飛翼;駿馬賓士大地,難免失蹄折骨」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挫折。
有的人遇到挫折後,考不好,就消沉、灰心、萎靡不振,喪失信心,放棄了努力,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長久的壓抑甚至導致精神疾病,同學們遇到挫折後,不妨冷靜而理智的分析導致挫折的原因和過程,從中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
自我補償,最初的動機受挫折時,可通過其他途徑達到目標,或用不用目標代替原來的目標,以其他成功來補償。如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努力學習,等一下考出好成績來補償,語數學習成績不好,就在技能科學方面發展。
合理宣洩。產生情緒時,不要將痛苦埋在心中,要積極地向家長、老師、或朋友傾訴,求得理解或幫助。還可以把心中的不滿或委屈寫在日記中,或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這樣心情會逐漸平靜下來。
轉移、升華。遇到挫折後,將不良的情緒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另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使情緒穩定下來,並努力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導向更成高的方向,將挫折變成動力,做生活的強者。
正視、期望。要培養坦率地正視現實,面對現實的態度,把挫折當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自古英雄多磨難,挫折和失敗往往是成才者搖籃。培根說過:「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誠然,挫折和逆境更能考驗人生。
大學生如何面對挫折
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將隨著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逐步走向成熟。在這些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將時刻伴你左右,只有敢於和善於直面人生的挫折,才能在挫折中奮飛,在拼搏中成功。
(一)要正確地認識挫折
挫折指人在達到自己人生目標過程中所受到的困難以及因無法克服這種困難而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從哲學上講,挫折的產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說其必然,是指在人生整個過程中,人們總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可能遇到各種不同的挫折;說其偶然,即在人生旅途中,每個人可能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什麼時候發生挫折是很難預料的。了解到挫折的特徵,我們就容易應對人生挫折了。
(二)冷靜且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
挫折的產生不外乎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種情況。客觀原因即外界條件的限制和阻礙,這種條件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自然條件的限制和阻礙,這種條件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自然條件如天災人禍;社會條件如社會政治動盪、戰爭等。無論是自然的天災人禍,還是社會變遷影響,對於個體都是不可選擇的。因為人不可能選擇家庭出身、選擇社會時代,更不可選擇自然。主觀原因,即是主體條件的限制和阻礙,它主要包括行為者自身的條件和認識的偏差兩個方面。個體自身的條件如容貌、身高、健康、經濟狀況、智力、心理素質等影響個人目標實現的因素。認識的偏差表現為目標過高和期望值過高,致使行動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達到目標。
青年期正處於自我意識確立的敏感期,思維方式的兩極波動異常使青年走向簡單否定。因此,冷靜地對產生挫折的原因進行客觀的分析不僅需要掌握唯物辯證法這個基本武器,還要善於改變自身的不良個性。
(三)積極尋求戰勝挫折的方法
認識和分析挫折的目的是為了戰勝挫折。要戰勝挫折,就必須找到適當的方法。
1、熱愛生活 從人生態度的層面上看,熱愛生活反映了人生的一種基本信念,提示了人對自己、對社會及其生活的一種積極傾向,這種傾向內在地奠定了人們正視產生任何挫折可能性的心理隨基礎。
2、鍛煉意志力 不論是從社會發展還是人生的進步方面看,人類社會和個體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物和人的犧牲為前提的。在今天這個多變轉型的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要具備頑強的意志。只有一個好的智力而沒有堅強意志力的人很難適應社會進步的。
3、重建目標系統 當人陷入某種困境時,理性的迷失或降低都是常見的情形,因此要走出認識上、心理上的某些誤區,重建自己的目標體系。這才是一個理智的、成熟的人的標志。
4、要有成敗兩手准備 這是前人人生經驗的總結,更是生活辯證法的揭示。有了「最壞」的准備,就等於增強了心理承受力。有了對挫折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再加上向「最好」處努力,就能夠構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有利於在人生實踐中把握自學性,減少盲目性;增強主動性,減少被動性。
[典型案例1] 小凱和玲都是校學生會的幹部,平時經常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小凱發現自己愛上了聰明活潑的玲,正當他想表白的時候,得知玲已經有男朋友了。小凱知道自己是沒希望了,他想就這樣吧,能做一個普通朋友也不錯,最起碼還能經常在一起。可事情卻變得越來越糟,他總是莫名其妙地對玲發火,嫌她煩,老是傷害玲,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可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案例解析] 情感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首要心理問題。由於他們在校學習都一帆風順,在家又備受寵愛,所以很多大學生都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卻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在人際交往和戀愛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又顯得不知所措。如果小凱能把這件事看作是自己感情世界裡的一道風景,這種挫折感就會消失。
[典型案例2] 某高校大學生傑說:「我以前在高中時可以說是佼佼者,到了大學里,好像每個人都比我強,我發現自己就好像巨人堆里的矮子,老擔心自己考不好。師哥師姐還告訴我們要過級,要多拿證書,要考研,現在我每天一躺到床上就做噩夢,上課也不能集中精力,書也看不下去,眼看這要期未考試了,我究竟該怎麼辦?」
[案例解析] 能進入大學的學生,通常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而大學里是人才輩出,精英匯集的地方,這種反差讓那些對陌生環境適應能力較差的同學無法找准自己的位置,會暫時出現一個迷茫期。一般來說,發生這種情況的都是一些平時成績較好,對自我要求比較高、喜歡追求完美的人。因為目前在大學里,考試成績的好壞與就業、獎學金、評優、入黨等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太過看重這些的話,就容易造成緊張心理。
[典型案例3] 大學生楊某說:「轉眼就要畢業了,我很擔心自己的工作。平時成績不是很好,又沒有什麼『關系』,找不到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對辛辛苦苦供自己念大學的父母來說,有點殘忍;考研吧,家裡又沒有錢。自從實習後,我就很茫然,看著同學們都在忙著寫自薦材料,聯系單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干什麼,課也不想去上,沒事情的時候就在街上瞎逛,走在路上也總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我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很不好,可是又實在沒有辦法。」
[案例解析] 如今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面對著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重重壓力,對未來充滿了恐懼,產生難以把握自己的感覺。這是典型的就業恐懼症症狀,面對未知的將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極易產生這樣的焦躁心理。如果楊某能把這種就業挫折看作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或者能認識到「所謂的好工作,並不一定會適合自己特長和才能的發揮」。那麼這種就業挫折就會大打折扣。
如何面對挫折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挫折,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關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面對挫折。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記得我曾讀過這樣一則故事:草地上有一個蛹,被一個小孩發現並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裡面的蝴蝶掙扎了好長時間,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掙扎的樣子十分不忍。於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出來。然而,由於這只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自然,這只蝴蝶的歡樂也就隨著它的死亡而永遠地消失了。這個小故事也說明了一個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歡樂就必須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折。這是對人的磨煉,也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將奮斗的目標定得過高,能力與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還包括心理沖突的因素。比如,一個大學生很想專心攻讀博士學位,可又處於熱戀之中;讀書與戀愛如魚與熊掌,他希望兼而兼得之,但對他來說最佳做法是只選其一,這就是一種「雙趨沖突「。又如,一對正談戀愛的男女,接觸幾次後就覺得該談的都談了,再也沒什麼可談的了,倆人只能你看我,我瞧你,顯得十分尷尬,可一個人會更覺寂寞。這就叫「雙避沖突。「
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會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難以安下心來,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那麼,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又應如何進行調試呢?以下十種方法,不妨一試:
第一,沉著冷靜,不慌不怒。
第二,增強自信,提高勇氣。
第三,審時度勢,迂迴取勝。所謂迂迴取勝,即目標不變,方法變了。
第四,再接再厲,鍥而不舍。當你遇到挫折時,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標不變,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五,移花接木,靈活機動。倘若原來太高的目標一時無法實現,可用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來替代,這也是一種適應的方式。
第六,尋找原因,理清思路。當你受挫時,先靜下心來把可能產生的原因尋找出來,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七,情緒轉移,尋求升華。可以通過自己喜愛的集郵、寫作、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體育鍛煉等方式,使情緒得以調適,情感得以升華。
第八,學會宣洩,擺脫壓力。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有人惆悵,有人猶豫,此時不妨找一兩個親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裡的話全部傾吐出來。從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洩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可以減輕精神疲勞;同時,宣洩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救護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緒得到淡化和減輕。
第九,必要時求助於心理咨詢。當人們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時,不妨求助於心理咨詢機構。心理醫生會對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循循善誘,使你從「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十,學會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洩積郁、平衡心態、製造快樂的良方。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採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吃虧是福「、「破財免災「、「有失有得「等等來調節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難得糊塗「,冷靜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調整心態。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一個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華精神,修煉道德,積蓄能量,風趣樂觀。正如馬克思所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如何面對挫折?
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阻礙和干擾,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表現出的一種消極情緒狀態。中學生所會遇到的挫折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和情感方面。學習方面主要包括考試沒考好,成績下降,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和責備;情感方面如:向自己喜歡的異性表示好感,卻遭受拒絕和婉言謝絕,以及戀愛後不歡而散等。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河床的沖涮,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正因為有挫折,才有勇士與懦夫之分。記住「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 巴爾扎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生活中的失敗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你怎樣面對挫折。
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
首先,挫折幫助你成長。人的成長過程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適應得好,就覺得寬心和諧;如果不適應,就覺得別扭、失意。而適應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鼓勵、制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制才學得舉止與行為的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范條件下調整行為。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只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歷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法者」。
其次,挫折增強你的意志力。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中,從進小學到讀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因而他們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沒有堅強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擊垮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輕度挫折,是意志力的「運動場」,當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同時,挫折也有負面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對於挫折的反應並不相同。一方面這決定於對挫折的感情理解。如一個朋友批評了你,你可能會聽從,甚至非常感激他,但如果把這位朋友的批評曲解,認為有損你的尊嚴,那你的反應也許就大不一樣了。另一方面,感情上的失落比物質上的失落反應激烈。當你追求的目標代表著愛、名譽、地位、尊嚴時,一旦目標喪失,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這是一種負面效應。
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會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難以安下心來,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那麼,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又應如何進行調試呢?
(1)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要認識到正是挫折和教訓才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
(3)向他人(朋友們)傾訴你遭受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後打算,改變內心的壓抑狀態,以求身心的輕松,從而讓目光面向未來。
(4)學會自我寬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懷坦盪,情緒樂觀,發奮圖強,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
(5)補償。原先的預期目標受挫,可以改行別的途徑達到目標,或者改換新的目標,獲得新的勝利,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是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6)升華。人在落難受挫之後奮發向上,將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使之升華到有益於社會的高度。這也是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7)應善於化壓力為動力。遇到挫折和失敗或即將遇到挫折和失敗, 會面臨很大外在的心理壓力,在這個時候,你是氣餒,當逃兵,還是奮起,繼續而勇敢地追尋?這對人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很多名人、偉人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從不低頭、氣餒,而是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從逆境中奮起。他們的成功經歷很值得我們大家去深思,去學習。
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頑石」。為了使青春的「刀」更鋒利,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挫折的磨礪吧!
9. 心理學的目標是描述,解釋,預測,還有什麼
描述行為
要想回答心理學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行為加以細致描述。描述,或稱為命名和分類,建立在對典型行為進行科學觀察、詳細記錄的基礎上的。
但描述並非解釋,對嗎?是的。有用的知識源自准確的描述,但描述並不能解答「為什麼」這一重大課題。比如:為什麼企圖自殺者多為女性,但完成自殺者多為男性?為什麼當人的感受不適應時更具有攻擊性?為什麼在緊急情況下旁觀者往往不願意出手相助?
理解行為
如何對一種行為作出解釋,這是心理學的第二個目標,也就是說,理解行為通常意味著我們要能說明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例如對「旁觀者效應」的研究揭示出:當有其他人在場並可能施救時,人們往往不願自己出手相助。為什麼?原因是此時會出現一種「責任擴散」心理,沒人覺得自己必須出手。結果是。在場的潛在施救者越多,就越是沒有人挺身而出(Aronson, Wilson, &Akert,2010; Darelry, 200)。至此,我們可以給這個令人困惑的現象一個解釋了。
預測行為
心理學的第三個目標是對行為進行預測,即能夠准確預言行為。假設你的座駕在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拋錨了,會很快有人來幫你嗎?根據對「旁觀者效應」的研究結果來預測,你不可太樂觀。雖然來來往往的司機都可以停車幫忙,但未必真有人停下來。
控制行為
對行為的描述、了解和預測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為什麼要去控制別人的行為呢?控制似乎威脅到了個人自由。但是對心理學家來說,控制指的是根據預測結果,改變影響行為的條件。比如,臨床心理學家要幫助某人克服對蜘蛛的恐懼心理,行為控制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建議重新布置教室環境以利於孩子們的學習,這也是在運用行為控制方法;汽車設計中也需要運用行為控制原理,以避免駕駛員發生致命錯誤。當然,人類必須理智、人道地運用心理控制方法。